萧启庆教授《蒙元社会文化史》研究介绍

合集下载

蒙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融合

蒙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融合

蒙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融合蒙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蒙汉文化的融合。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蒙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融合。

一、政治影响与融合蒙元政权的建立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

蒙古人在统治中国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如设立行省、设立官职、实行科举制度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延续。

此外,蒙元政权还在政治上实现了蒙汉文化的融合。

蒙古人在统治中国期间,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政治体系,吸收了中国的政治理念和制度,形成了独特的蒙汉政治文化。

例如,蒙古人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中国的传统制度,如设立行省、设立官职等,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延续。

二、经济影响与融合蒙元政权对中华文化的经济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和贸易方面。

蒙元政权在统治中国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发展农业、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这些政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蒙元政权还促进了蒙汉经济文化的融合。

蒙古人在统治中国期间,逐渐融入了中国的经济体系,吸收了中国的经济理念和制度,形成了独特的蒙汉经济文化。

例如,蒙古人在经济上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蒙汉经济文化的融合。

三、文化影响与融合蒙元政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方面。

蒙元政权在统治中国期间,推动了蒙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蒙元政权在文化上实现了蒙汉文化的融合。

蒙古人在统治中国期间,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体系,吸收了中国的文化理念和传统,形成了独特的蒙汉文化。

例如,蒙古人在文化上推动了蒙汉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蒙汉文化的融合。

四、教育影响与融合蒙元政权对中华文化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蒙元政权在统治中国期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黄潘研究综述

黄潘研究综述

2013.04黄溍在元代中后期影响颇大,但他在历史上却不是显眼的人物,他的渊深和高致往往被忽略,但是黄溍的人格操守一直颇为后世士人们所称道。

随着元代文学研究的加强和学术界对婺州地区、金华学派的关注,有关黄溍的研究已经开始,但始终处在一个不温不热的状态。

一.有关黄溍研究的论文在台湾,1971年孙克宽先生在《儒雅雍容之黄溍—金华文学的第三位人物来研究,这是笔者所能见到的关于研究黄溍的最早的文章。

时隔多年,许守泯先生才在1997年的“元史暨宋元文化研讨会”上宣读了《黄溍及其士人角色:元代江南士人理想与实践》,后来又有了萧启庆先生主编的《蒙元的历史与文化—蒙元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元代江南士人的社会网络—以金华黄溍为例》一文。

在大陆,对黄溍进行最早且至今仍是最详尽研究的是徐永明先生,徐先生的硕士论文就是以黄溍为考证对象,并发表了《黄溍与婺州学风》、《黄溍的政治心态略评》,后来通过黄溍了解到其所在的婺州,并因此形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元代之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

下编考证篇中有一篇黄溍年谱。

此外,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纪兰香的硕士论文《试论黄溍的诗文创作及其文学观》以及随后发表的两篇论文《黄溍交游考》、《论述黄溍的题画诗》也对其进行了详细研究。

另外,查洪德先生的论文《在矛盾中求融通—黄溍的学术思想探讨》,也较有启发意义。

下面对上述论文作简要分析:(一)台湾1.《儒雅雍容之黄溍—金华之学述评之三》文章主要论述了黄溍的家世生平、师友交游和对黄溍的诗文评价。

关于黄溍的生平和家世,资料完备;关于黄溍的师友交游,只提及与黄溍关系亲近或者对他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关于黄溍著作;本集的版本问题;诗歌,对于黄溍诗歌的整体评价并不高。

2.《元代江南士人的社会网络—以金华黄溍为例》许守泯先生曾在1997年的广州“元史暨宋元文化研讨会”上宣读《黄溍及其士人角色:元代江南士人理想与实践》一文,文章以黄溍为例,说明江南士人如何于现实环境的局限与无奈下,调整其处世态度和仿真而实践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处理的问题着重于黄溍的家世、仕途、以及元代政治环境对江南士人影响下其出仕理念的探讨。

解读近代蒙古族作家文学繁荣之社会宏观语境

解读近代蒙古族作家文学繁荣之社会宏观语境

明代起 退居溯 漠 的蒙古族 自隶属 清朝 治域 , 步入 近代 的门槛 时 , 由于塞外 移 民潮 流和移 垦设 治政 策 , 从政 治身份 、 经济命 脉 、 社会 结构 和文化类 型各方 面均经历 了全所未有 的巨大变迁 。从其最 基本 的生存基 础 而论 , 蒙古族 世代 繁衍 生息 的地理空 间打破 了已往蒙古 民族一 体 的格局 。从此打 破 了蒙 古 草原人 口的
世 纪 的史传文 学传 统模式 的创造 性转化 。
众所 周 知 , 文学 的变迁 是文化 变迁 的反 映 , 而文 化 的变迁则 源 自于社会 的变迁 。因此 , 探求 近 代蒙古
族 作家 文学 尤其 是东部 蒙古 族作 家 阵营异 军 突起 的深层原 因 , 研究 的视角 不能 只 囿于 纯文学 的影 响关 系 界框 , 而有 必要 去聚焦 近代 蒙古族 所 生存 生活 的社会 宏观 语境 , 对近代 蒙古 族在 人 口结 构 、 经济结 构和文 化 结构 等方 面所经历 的 巨大变迁 进行详 细 的解 析 。
解读近代 蒙古族作 家文学 繁荣 之社会宏观语境
包 红梅 。
( 内蒙古社会科 学院 文学研 究所 ,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0 1 ) 100
[ 摘
要 ]探 求 近 代 蒙 古 族 作 家 文 学繁 荣发 展 的深 层 原 因 , 究 的 视 角不 能 只 囿 于纯 文 学的 影 响 关 系界 框 , 有 必要 研 而
[ 收稿 日期 ]2 1— 3 3 02 0 — 1
[ 者 简介 ]包 红 梅 (92 )女 ( 古 族 )内 蒙古 通 辽 人 , 士 , 理 研 究员 , 究方 向为 文 化人 类 学 和 比较 文 学 。 作 17 一 , 蒙 , 博 助 研

元朝的特性

元朝的特性

元朝的特性 >——蒙元史若干问题的思考 元朝是中国古代唯一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

近十几年来,国内主要指大陆史学界在蒙元史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包括贡献出两部学术水平很高的断代史著作,即韩儒林主编《元 朝史》人民出版社,1986 和周良霄、顾菊英合著《元代史》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3,以及一些专题著作和大量的学术论文。

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学者可以不断选择问题、变换视角,见仁 见智,对其进行不重叠的考察。

本文打算将近年读书所得,结合元朝的特性这一主线,就若干问题稍 陈管见。

题目较大,而个人学识浅薄,本不当率尔操觚,其中浅陋愚妄之处, 尚望学界师友垂谅。

一从征服王朝论谈起 建国以来的历史研究,在很长时期内存在着将历史简单化的倾向。

以对各北方民族所建立王朝以下简称北族王朝的研究为例,学者多以 马克思的著名论断——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 文明所征服〔1〕为指导,重点强调各北族王朝学习、吸收汉文化以及民 族融合、 建立各族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一面, 而忽视各族文化冲突、 抵制、双向影响以及民族政策不平等的一面。

实际上,后一面的问题十分重要,在元朝的表现尤为人所共见。

近十几年来,蒙元史学者已对这方面作出大量研究,从而在事实上予 上述总体偏差以不小的纠正。

然而,只有从理论上对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作出类型划分,特别是从 文化差异主要是与汉文化的差异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才会对这些 王朝包括元朝的特性、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笔者并无能力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只是想提到一种外国学者早已提出、 运用而我们却长期回避、排斥的理论模式——征服王朝论。

征服王朝论是德裔学者魏特夫于本世纪前半期提出的。

他在《中国社会史辽》一书与中国学者冯家升合著的导言中认为中国 古代诸北族王朝按其统治民族进入内地的不同方式,可划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渗透王朝, 以十六国、 北魏为代表; 第二类为征服王朝, 辽、 金、元、清均属其列。

近十年宋辽金元宗族研究综述

近十年宋辽金元宗族研究综述

!)*"+,!./0123456789:常建华(南开大学 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 300071)摘 要:宋辽金元宗族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出版了数部学术水准很高的专著。

台湾的宋代宗族研究尤为突出,深入探讨了宗族与科举、婚姻的关系,阐述了宗族在地方社会的作用以及保持强盛的机制。

辽金宗族研究也取得了不小进展。

宋辽金元宗族的研究,需要将宋辽金元各时期宗族与明清时期的宗族连在一起,注重宗族与社会历史断裂与连续的关系,进行长时段研究。

加强地域性宗族研究,开展宋元时期不同地域宗族的比较研究、宋元与明清宗族的比较研究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宋辽金元;宗族;谱序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11)01-0108-08AreviewofstudyonlineageinSongLiaoJinandYuanDynastiesinrecenttenyearsCHANGJian-hua(CenterforChineseSocialHistoryStudies,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Abstract:GratifyingresultshavebeenachievedinthestudyoflineageintheSongLiaoJinandYuanDynastiesandhighacademicstandardmonographhavepublished.InTaiwanthestudyonlineageinSongDynastyhasmadeoutstandingachieve ment,suchasrelationsoflineagewith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andmarriage,thelineagefunctioninlocalsocietyanditsmechanismtokeeppowerful.ThestudyonlineageinLiaoandJinDynastieshasalsomadegreatprogress.Inthestudyoflin eageinSongLiaoJinandYuanDynastiesweshouldpayattentiontothebreakdownandthecontinuationbetweenlineageandsocialhistoryanddothelong-termresearch,whichrequiringstudyingtheconnectionwithinSongLiaoJinandYuanDynas tiesandtheconnectionbetweenSongLiaoJinandYuanDynastiesandMing-QingDynasties.ItisverynecessarytoenhancelocallineagestudyandpromotethecomparativeresearchesindifferentplacesofSong-YuanDynastiesandbetweenSong-YuanandMing-QingDynasties.Keywords:SongLiaoJinandYuanDynasties;lineage;prefaceforgenealogy 笔者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一文中①对于1998年前的宋辽金元时期宗族研究有比较全面的评述。

近四十年来台湾元史研究的回顾

近四十年来台湾元史研究的回顾
,
⑦ 朝 》 陶 晋 生《中 国 近 古 史 》 王 明 荪《宋 辽 金 元 史 》 《蒙 古 民族 史 略 》 书 与 等

辽 金 元 史讲 义
,

丙 元朝史
,
④ 》
⑤ 李 则 芬《元 史 新 讲 》 黎 东 方《细 说 元
,

.


上 述 各 书 中 姚 先 生 遗 著 系 汇 集 生 前 讲 义 而 成 书 此 一讲 义 对 史 料 的排 比 与基 本 史 实 的 重
事实上 专 治元史 者 为数不 多
, , , , ,
元史
界 较 五 六 十年 代 反 为 冷 落
裹 足 不前
.
.
究 其 原 因 不 外 下 列 四 端 第 一 蒙 元 历 史研 究 难 度 较 高 学 者 不 免
,
, ,
第 二 人 才 流 失 老 中二 代 学 者 或 则 相 继 凋 逝 或 则 徙 居 海 外 遂 产 生 师 承 难 继 问 题 第 三 地 理 环 境 不 适 加 以 台 湾 近 年政 治 文 化 界 本 土 化 之 势 日盛 年 轻 一 代 对 大 陆 边 疆 历 史 文 化疏 离 之 感 日增 第 四 史 学 界 兴 趣 转 移 重 今 轻 古 之 风 日 显 近 代 以 前 历 史 的 研 究 已 失
,
,
,
蒙 古 国 的崛 兴 各种文
,
.
长 李 著《元 史 新 讲 》 达 二 百 万 言 极 为 详 瞻 全 书 以 政 治 军 事 史 为 主 兼 及 政 治 制 度 财 政
,
,
,
经济 社 会 对 外关 系及学 术 等 范畴 涵盖 颇 广
, ,
,

《2024年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1902年至1947年)》范文

《2024年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1902年至1947年)》范文

《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1902年至1947年)》篇一一、引言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蒙古族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融合。

这一时期,现代启蒙文学作为新思潮的代表,开始在蒙古族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1902年至1947年,这一时期标志着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的萌芽与初步发展,成为后来民族文化繁荣的基石。

二、启蒙思潮的兴起在1902年前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蒙古族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寻求民族文化的振兴之路。

现代启蒙文学便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这批先知先觉的启蒙者,借助文学作品来唤起人们的觉醒意识,探索国家民族的出路。

三、文学特征与风格在题材上,这一时期的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作品以社会现实为题材,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生活苦难。

同时,作品也表现了民族精神、传统美德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风格上,作品多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语言质朴、直白,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四、主要作家及其作品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蒙古族作家和他们的作品。

如,XXX的《XXXX》,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愤怒和哀痛;XXX的《XXXX》,以爱情为线索,探讨了民族传统美德和价值观的传承。

这些作品在当时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品。

五、对后世的影响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在1902年至1947年的发展历程中,为后来的民族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这批优秀的作品不仅丰富了蒙古族文学的宝库,也成为了当时人民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

此外,现代启蒙文学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和人文关怀,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启示。

六、结语总的来说,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在1902年至1947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觉醒到繁荣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现实主义手法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生活苦难,同时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振兴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后来的民族文化繁荣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硏究》简评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硏究》简评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硏究》简评作者:张钧扬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8年第03期一、概述《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硏究》是台湾中研院院士萧启庆先生所著一本关于蒙元帝国历史的研究书籍。

此次萧院士将之前所著的《元代史新探》、《蒙元史新研》、《元朝史新论》三本书中有价值的文章重新编排,合编为本书,主要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族群文化和人物等方面对蒙元帝国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每一研究都具有意义。

二、写作特点本书的写作特点一是大量的引用史实和他人研究成果作为例证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例如在其中的一章《元代科举与菁英流动:以元统元年进士为中心》中,萧院士引用《元统元年进士录》中的信息和数据,对元统元年的四等一百名进士的各方面信息:包括出身、先祖官职、互相关系、婚姻情况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分析,并在书中大量使用表格进行对比说明。

元统元年是元朝历次科举考试中唯一录满一百名进士的考试,所以其统计数据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普适性,使得整个论述更具说服力。

二是专题性。

本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顺序或是叙述主线,而是以一个一个的专题作为分割,每个专题有大有小,侧重点也各有不同。

例如第一个专题《蒙古帝国的崛兴与分裂》,就是从整体的国家角度来看蒙元帝国的发展史和矛盾的发生点,属于宏观层面的专题。

而后面则有类似于《宋元之际的遗民与贰臣》和《元明之际的蒙古色目遗民》这一类专门研究的小专题,凸显了本书的全面性和学术精神。

同样,在这些专题当中,萧院士也大量使用表格来进行说明,虽会使本书的可读性有些下降,但也不可否认它的学术价值三是作者的自身态度,从书名“内北国而外中国”中便可窥得些许。

其含义是元朝虽然表面上是一个统一且用汉人的方式来治理国家的朝代,但它的本质仍然是一个由蒙古游牧民族本位思想统治下的国家,且产生了许多文化上和实际操作上的矛盾和冲突。

而本书的部分专题都有体现这一根本思想,如《元代蒙古人的汉学》、《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等。

2003年国内蒙元史研究综述

2003年国内蒙元史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2003年国内蒙元史研究成果较去年更为丰富。

就笔者所见,出版书目7部,论文一百三十余篇。

论文集有南方出版社出版的《元史及民族史研究集刊》第十六辑(以下简称《集刊十六》),其中收录有关蒙元史的文章13篇。

叶新民、齐木德道尔吉编著的《元上都研究丛书》(包括《元上都研究文集》和《元上都研究资料选编》两书,共58万字),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前者汇集了有关元上都研究的文章42篇;后者从辽、金、元、明、清以来形成的有关元上都的文献资料中精选部分资料汇集而成,分上都的自然环境、兴建与布局、行宫、驿路、行政管理、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宗教等12章。

此外南方出版社出版了王颋《驾泽抟云——中外关系史地研究》一书,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孟繁清、默书民、杨印民、张国旺等著《蒙元时期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一书,其中都收有有关元史的文章。

译著有戴仁柱(美)著,刘晓译《十三世纪中国政治与文化危机》一书,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全书20万字。

此外,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田建平《元代出版史》一书,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郭声波整理的《大元混一方舆胜览》,84万字,分上、下册。

这是目前所知现存唯一一部完整的元代地理总志,现存各种版本均不署作者名,整理者论证该书原编为宋末元初人刘应李,改编者为詹友谅等。

下面将这些研究成果分类作一简要介绍。

2003年国内蒙元史研究成果较去年更为丰富。

就笔者所见,出版书目7部,论文一百三十余篇。

论文集有南方出版社出版的《元史及民族史研究集刊》第十六辑(以下简称《集刊十六》),其中收录有关蒙元史的文章13篇。

叶新民、齐木德道尔吉编著的《元上都研究丛书》(包括《元上都研究文集》和《元上都研究资料选编》两书,共58万字),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前者汇集了有关元上都研究的文章42篇;后者从辽、金、元、明、清以来形成的有关元上都的文献资料中精选部分资料汇集而成,分上都的自然环境、兴建与布局、行宫、驿路、行政管理、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宗教等12章。

蒙元文化计划书

蒙元文化计划书

蒙元文化计划书1. 背景介绍蒙元文化是指蒙古族与元朝文化的结合体,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元文化深厚而独特,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传承价值。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蒙元文化,我们制定了蒙元文化计划书,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项目,向公众展示和推广蒙元文化,提升人们对蒙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目标本计划的目标是在大众中加强对蒙元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促进蒙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蒙元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

具体目标如下:•增加人们对蒙元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自豪感;•提升蒙元文化研究的学术水平,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扩大蒙元文化的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

3. 活动计划为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将开展以下一系列的活动:3.1 学术研究交流会议组织一次蒙元文化学术研究交流会议,邀请国内外蒙元文化专家、学者和研究者参与。

会议将探讨蒙元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艺术形式等相关议题,并发布最新的蒙元文化研究成果。

3.2 蒙元文化展览举办蒙元文化展览,展示与蒙元文化相关的艺术品、历史文物、手工艺品等。

通过展览,让观众全面了解蒙元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3.3 文化活动推广开展蒙元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如蒙元民俗表演、蒙古族传统舞蹈比赛、蒙元文化艺术展演等。

通过这些活动,将蒙元文化带入人们的生活,激发公众对蒙元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4 培训项目组织蒙元文化培训项目,面向大众和专业人士,培养一批蒙元文化传承者和研究者。

培训内容包括蒙元文化基础知识、传统技艺和研究方法等。

4. 合作与资源蒙元文化计划需要合作与资源支持,我们将主动寻找合作伙伴和争取相关支持:•寻求与蒙古族地区相关文化机构的合作,在蒙元文化研究和传承方面共同努力;•争取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支持,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拓宽社会资源网络,寻找志愿者和爱好者参与到蒙元文化计划中。

5. 成果评估与总结在实施蒙元文化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将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每个活动和项目进行评估,收集和分析数据,评估计划的效果和影响。

锡林郭勒盟草原文化 研究系列丛书

锡林郭勒盟草原文化 研究系列丛书

《锡林郭勒盟草原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举行首发式来源:锡盟日报社作者:时间:2015-05-29 【打印】【关闭】盟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包丽玲,盟人大工委副主任谢军,副盟长赵德永出席仪式。

系列丛书此次首发的有《畏吾体蒙古秘史》、《锡林郭勒美术》、《苏勒德文化研究》、《草原撷英》、《成吉思汗与忽必烈》、《锡林郭勒古诗词选注》等六部著作,日后还将陆续出版其他著作。

《畏吾体蒙古秘史》由鲍·包力高、齐木德道尔吉、巴图赛恒编著,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本书对《秘史》的四部丛刊三编本作了全文扫描,然后以亦邻真《秘史》畏吾体蒙古文复原本为蓝本,使用畏吾体蒙古文电脑字符,对《秘史》全文作了新的复原,力争使畏吾体蒙古文字体变得更清晰、更美观、更易识读、更近原文。

最后对《秘史》畏吾体蒙古文再复原文本作了拉丁文转写。

《锡林郭勒美术》由我盟本土画家和曾在锡林郭勒草原工作生活过的多位画家的精品力作汇集而成,著名画家若希担任主编,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由民族文化研究专家明珠尔编著的《苏勒德文化研究》,收入了在学术性刊物和区盟两级党政报上发表过的蒙汉文学术论文以及《绘画苏勒德》、《尊用苏勒德图像的示范图案》。

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史青海的《草原撷英》,收入了作者数年来所著的关于蒙元文化研究文章二十余篇。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汗》由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周景峰编著,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记述的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为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础的历史功绩;下篇记述的是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汗建立元朝,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

《锡林郭勒古诗词选注》共收录历史上66位诗人的诗词232首。

这些诗词从不同角度记录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历史沧桑、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社会风貌。

这些诗歌不仅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对研究元上都、锡林郭勒乃至我国北方的历史、地理、民族、物产、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我盟不断加快发展文化建设,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弘扬力度,大力推动文艺精品创作,不断提升全盟文化产业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努力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推动我盟由文化大盟向文化强盟转变。

《2024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研究》范文

《2024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研究》范文

《“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研究》篇一一、引言“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文学艺术经历了空前的动荡与挑战。

作为中国多元文化的一部分,蒙古文学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的发展状况、特点及其影响,以期为今后的蒙古文学研究提供参考。

二、蒙古文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背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范围内的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一背景下,蒙古文学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由于政治环境的特殊性质,蒙古文学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都受到了影响。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蒙古文学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

三、蒙古文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点1. 内容方面: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的内容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心声。

作品主题多为革命、斗争、英雄主义等,强调了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

2. 形式方面:在形式上,蒙古文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既有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也有一些新的尝试和创新,如诗歌朗诵、话剧等。

3. 风格方面:在风格上,蒙古文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作品语言质朴、生动,富有感染力,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情感。

四、蒙古文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蒙古文学对当时的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和需求,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

其次,它丰富了蒙古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为后来的蒙古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它也为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五、结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蒙古文学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蒙古文学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为后来的蒙古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这一时期蒙古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状况,也可以为今后的蒙古文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蒙古文学研究与蒙古文学的渊源

蒙古文学研究与蒙古文学的渊源

蒙古文学研究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研究领域的拓展还是研究理论的深入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都有了实质性的飞跃。

蒙古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即是蒙古文学研究在改革开放以来30年迅速发展中取得的重要成绩的一部分。

30年来,在蒙古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出版和发表了可观的论著,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较文学课程,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蒙古比较文学作为蒙古文学研究中的学科领域已成规模。

因此,总结30年来蒙古比较文学研究所取得的累累硕果不容置疑地成为全面评价新时期蒙古文学研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讲,蒙古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还存在着方法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学科建设方面的一些实际问题。

本文在回顾和总结蒙古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在改革开放30年中所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评论,目的就是进一步完善蒙古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促进蒙古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

所以蒙古文学研究很重要,很有研究价值。

中国蒙古学研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积淀丰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蒙古学研究实现现代转型,进入有序发展轨道,取得了显著成就。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蒙古学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理念前沿化,研究方法多元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以丰硕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蒙古学研究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浪潮推动下,中国蒙古学研究一改上世纪80年代灾后复兴的激情和冲动以及90年代被边缘化后的萎靡和困顿,以更加成熟的面貌展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传统的语言、文学、历史研究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新兴学科以其新的生机活力,推动中国蒙古学研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迎来了中国蒙古学研究创新和发展的新纪元。

同时,也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蒙古语言文字研究(一)蒙古语言文字基础理论研究。

窝阔台汗统治时期的大蒙古国教育

窝阔台汗统治时期的大蒙古国教育
生 , 召名儒梁陟 、 万庆 、 著 等 , 直释 九经 , 讲 东 宫 。 及 王 赵 使 进 又 率 大 臣子 孙 , 经 解 义 , 知 圣 人 之 道 。⑩于 是 讲 学 之 风 执 俾 ” 渐 起 。公 元 1 3 2 6年 , 立 了燕 京 编 修 所 、 阳经 籍 所 , 理 设 平 整 出版 了不 少 儒 家 经 典 书籍 , 得 因 战乱 而 中 断 的 文 化 出 版 得 使 以渐 次 恢 复 。 尤 其 是 之 后 的 “ 戌 选 土 ” 对 大 蒙 古 国 的 教 戊 , 育 , 别 是 儒 学 教 育 的发 展 起 了相 当 大 的 影 响 。 特
欣 (9 1)女 , 宁 铁 岭 人 , : 18 一. 辽 硕 研究 生 。
第 2 期

欣 : 阔 台汗 统 治 时期 的 大 蒙 古 国 教 育 窝
17 4
耶 律 楚 材始 终 立 志 于 扶 持 儒 家 思 想 , 复 儒 家 正 统 。在 恢
宣 圣 庙 创 办 了 国子 学 。《 史》 载 : 太 宗六 年 癸 已 , 元 记 “ 以冯 志
载 , 者萧启 庆先生依据《 津志 》 证后 认 为存 在错误 : 学 析 考 其

后 两 次 敕 修 曲阜 孔 庙 。衍 圣 公 爵 位 能 够 这 么早 的 恢 复 , 示 显 了大 蒙 古 国支 持 中 原 正 统 思 想 的 意 愿 。 这 与 耶 律 楚 材 的 竭
力扶持是分不开 的。他还 向统治集 团讲 经 ,命 收 太常 礼乐 “
期 间 , 利 用 中原 汉 族 封建 地 主 阶级 积 累 的 封建 社 会 统 治 经 他
统治时期出现了文治 的气象 。他的治国抱负与活动 , 适应 了
当时 的 历史 趋 势 , 对 于 以后 元 朝 的统 一 以及 元 世 祖 忽 必 烈 这

《2024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研究》范文

《2024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研究》范文

《“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研究》篇一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研究一、引言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场历时十年之久的政治运动给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蒙古文学也在这一时期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历程。

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的深入研究,揭示其特点、影响及价值。

二、文化大革命背景下的蒙古文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蒙古文学也受到了这场运动的深刻影响。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蒙古文学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情感。

在这一时期,蒙古文学的主要特点包括: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强调现实主义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等。

这些特点在许多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主要作品与主题分析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和体裁。

其中,一部分作品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展现了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情和努力;另一部分作品则关注社会问题,如阶级斗争、民族关系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以某部代表性作品为例,该作品以社会主义建设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和奋斗经历,展现了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情和努力。

同时,作品还关注了民族关系问题,通过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进步。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的影响与价值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的发展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化素材,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其次,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最后,这些作品在传承和发展蒙古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来的蒙古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五、结论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的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1902年至1947年)》范文

《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1902年至1947年)》范文

《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1902年至1947年)》篇一一、引言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蒙古族文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应运而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旨在探讨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在1902年至1947年间的产生背景、发展脉络及其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二、历史背景在20世纪初,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在这一时期,蒙古族人民开始逐渐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寻求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而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三、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的发展(一)初期阶段(1902-1920年代)这一阶段的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主要致力于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提倡科学与民主思想,批判封建残余思想。

许多作家以自己的笔触,通过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中期阶段(1930-1940年代初)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开始更加关注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问题。

许多作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渴望。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加注重民族精神的弘扬,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成熟阶段(194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逐渐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加关注人性的探讨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也更加注重艺术性的表达,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四、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的特点(一)鲜明的民族特色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思想感情等。

这使得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在文化传承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关注社会现实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这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doc】萧启庆教授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评介

【doc】萧启庆教授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评介

萧启庆教授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评介萧启庆教授着《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评介萧启庆教授着《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评介周惊涛(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f-i361005)萧启庆先生是中研院院士,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荣誉讲座教授,以蒙元史研究享誉海内外,成果颇丰.其主要着作有《西域人与元初政治》(1966年),《元代军事制度》(TheMilitaryEstablishmentoftheYuanDynasty)(1978年),《元代史新探》(1983年),《蒙元前期名臣传论》(IntheServiceoftheKhan:Emi. nentPersonalitiesoftheEarlyMongol--YuanPe?-riod,1200—1300)(1993年,联合主编),《蒙元史新研》(1994年),《元朝史新论》(1999年)等,并为《剑桥中国史》英文版(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a)第六卷(1994年)撰写《元朝中期政治》(Mid—YnaJ1Politics)一章.2008年1月,由台北联经出版的《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是萧先生的第四本论文集.该书由序论,十一篇论文(正文九篇,附录两篇),参考书目,索引等部分组成.序论是全书的总纲,萧先生在此揭橥了元代的时代特色,认为元代是"中国史上最具世界性及族群文化多元性的时代".该书正文所收录的九篇论文可以分为四组,均围绕着揭示元代的时代特色而展开:第一组论文的主题为征服王朝的统治对中国近世历史发展的影响,包括两篇论文: 《中国近世前期南北发展的歧异与统合:以南宋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为中心》以"唐宋变革"为背景,探讨金元等征服王朝对中国近世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蒙元统治与中国文化发展》从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中原本土文化在蒙元时代的发展两方面探讨蒙元统治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以显示元朝在中国文化发展上的地位.前者是对当时中外文化互动的横向研讨,后者则是在中国近世文化发展脉络中所作的纵向考察.他认为,蒙元统治并未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二组论文的主题为元代族群间的社会文化互动,包括两篇论文:《论元代蒙古色目人的汉化与士人化》系萧先生对其近年来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概念(如蒙古,色目士人群体,多族士人圈,士人化,汉化)进行系统性阐释之作,他提议以新概念"士人化"(1iteratization)来探讨元代蒙古,色目人大量接受汉文化的现象,以修正以往学界所常用的"汉化"(sinicization)概念. 《元季色目士人的社会网络:以侯百辽逊青年时代为中心》一文主要根据在韩国发现的诗集《近思斋逸稿》,对元季色目士人侯百辽逊(1319—1360)青年时代的社会网络进行详尽的探索,并藉以彰显当时族群间社会文化互动的整体方向.他认为,侯百辽逊所承继与营造的是一个青年科第士人的社会网络,与汉族士人差别不大,其交往对象皆为士人,并且以士人文化为互动基础,超越了族群鸿沟与地域藩篱,因此称其为色目士人.第三组论文的主题为科举制度与元代的社会,文化及政治,包括四篇论文,系萧先生根据其重构的元代进士录进行的专题研究: 32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2期《元代蒙古色目进士背景的分析》从家族仕宦经历,族群分布与婚姻关系三方面探讨蒙古,色目进士的背景,社会流动及其与汉族间的社会,文化互动.《元朝科举与江南士大夫之延续》自社会史的角度考察元朝科举恢复对江南士大夫阶层发展的影响.《元朝南人进士分布与近世区域人才升沉》从空间与时间两个角度考察元朝进士的区域分布及其历史意义.《元明之际士人的多元政治抉择: 以各族进士为中心》以各族进士为研究对象, 探讨士大夫对元明鼎革的各种反应.他指出,元明易代虽然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全面的"由夷入夏",但真正影响士人对生死与仕隐抉择的因素是"君臣大义",而不是"夷夏之辨".第四组论文的主题为元代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只有《元朝的区域军事分权与政军合一:以行院与行省为中心》一文.该文从军权的角度考察元朝行省的权力问题.萧先生认为,元朝政府实际是透过区域分权来达到控制地方之目的,亦即是看似分权,实则集权.附录的两篇论文虽不属于蒙元史研究的范畴,却与蒙元史研究具有关联:《汉人世家与边族政权:以辽朝燕京五大家族为中心》以辽朝燕京地区五大汉人家族——玉田韩氏(韩知古家族),安次韩氏(韩延徽家族),昌平刘氏,医闾马氏及卢龙赵氏——的仕宦与婚姻为研究对象,并且兼及这五个家族在金朝的延续,藉以彰显边族政权与汉人世家间之共生关系.《推陈出新的史学家陈垣》的主旨在于探讨陈垣史学的前后变化及其在现代中国史学发展中的地位. 读罢全书,笔者受益匪浅,因此不揣谫陋,在此略谈自己的读后感和体会:一,萧先生能够非常好地把宏观审视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该书所收的论文,既有宏观视角的思考,以显示元朝在中国近世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如第一组的两篇论文;又有对个别家族,个别士人等微观研究的深入,由该书所收的大多数论文可以看出此点.应当说,萧先生即使在进行微观研究时仍不脱离宏大的时代背景,因此其研究才能深入并且极富创见.二,萧先生开阔的视野和强烈的对话意识亦反映在该书中.他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较为重视元朝在中国史上的延续性,着重探讨元朝与前后各代之异同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同时能够把探讨元朝在中国史上的独特性与延续性结合起来,从而勾勒出蒙元时代在中国历史及北亚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不囿于学术界以往的研究结论,积极思索蒙元史研究乃至中国近世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新路径,与近年学术界有关"宋元明变迁" 的研究成果相互呼应,提出了一系列极富新意的观点.三,萧先生对蒙元史这一"冷门"学科的坚持与执着,给笔者留下了至深的印象.正是由于抱着"千山我独行,何必相送"的襟怀, "多几分傻劲,少几分功利",他才能在元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近50年,取得了令国际学术界瞩目的成就,由笔者在篇首所列萧先生的代表性论着可窥一斑.应当提到的是,该书及《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的校对工作是萧先生在病中完成的,令人敬佩.正如萧先生的研究所暗示的,蒙元史研究不应成为中国史上被忽略的一环.事实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史学从业者加入了蒙元史研究的行列,壮大了这一领域的研究队伍,提升了这一学科的整体水平.。

蒙古国古代文学研究概述

蒙古国古代文学研究概述

蒙古国古代文学研究概述(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1]引言蒙古文学作为一个丰富多样的文学传统,承载着蒙古人民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蒙古文学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与周边各族文学密切联系,形成了独特而精彩的文学景观。

然而,对蒙古文学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挑战,尤其是在20世纪以前的蒙古文学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通过蒙古国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对蒙古文学的发展历史、独特性以及与其他民族文学的关系有所了解。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将从20世纪以前的蒙古文学研究开始,分为三个阶段,展示该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和学者们的贡献。

首先、回顾20世纪之前的蒙古文学研究,包括藏蒙词典《智慧之鉴》的创作、印度著名文学理论家檀丁的著名文学理论《诗镜》对蒙古文学的影响、蒙古宗教传播史著作《蒙古佛教史》、松巴堪布·益西班觉和鲁布桑阿旺盖德布的著作,以及尹湛纳希在美学原则与蒙古文学研究方面的贡献。

其次、20世纪前半叶的蒙古文学研究。

这一时期,蒙古文学的收集、出版和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们将探讨这一时期文学研究的独立发展、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以及在革命初期对蒙古文学的努力。

再次,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蒙古文学研究。

这一时期,一批重要的学者如Sh·嘎当巴、Ts ·策仁苏达那木、阿拉腾格日勒和D·查干等涌现出来,对蒙古文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工作不仅推动了蒙古族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还拓宽了研究视野,探索了蒙古文学与其他文学传统的联系。

最后,总结前面讲的总体内容,并对蒙古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挑战进行展望。

我们相信,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蒙古文学的独特之处,促进文学传统的交流和跨文化理解。

在整个论文中,我们将采用批判性的方法论,探索蒙古文学的独特性,并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文学研究框架中进行分析。

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希望为蒙古文学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为跨文化研究和多元文化的丰富性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启庆教授《蒙元社会文化史》研究介绍许守泯(成功大学 历史学系;台湾 台南)一、经历简介萧启庆教授是当今海内外蒙元史研究最重要的学者之一。

萧教授生于1937年,祖籍江苏泰兴。

1955年就读台湾大学历史系,深受姚从吾先生(1894─1970)启发。

姚先生早年毕业于北大,师事柯绍忞、张相文,亦为胡适入室弟子,后来负笈德国,受到史学大师兰克(Leopold von Ranke)和班汉姆(E. Bernheim)影响,回国后结合兰克史学和干嘉考证学,研究北亚史及辽金元史。

萧教授在姚先生的教导熏陶之下,选择以蒙元史为研究领域。

1959年完成学士论文《忽必烈潜邸旧侣考》,并考进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仍跟随姚先生研习蒙元史。

1963年提交硕士论文《西域人与元初政治》,同年并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在哈佛大学,萧教授主要师承柯立夫(Francis W. Cleaves, 1911─1995)与杨联升两位先生。

杨联升先生以博学多闻知名,其治学能以社会科学的观念设定题目和组织材料,却立足于严谨的训诂与考证上。

柯立夫先生则师承二十世纪前半西方最伟大的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精通汉、蒙、满、波斯及多种欧洲古今语文,其著作以译述与考证见长。

萧教授在两位先生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元代军事制度》(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并由哈佛大学于1978年刊行,自此中外学界对元朝的军事制度才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萧教授于1969年自哈佛大学毕业,先是任教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圣云大学(St. Cloud State University),1974年转任新加坡学历史系。

1994年应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邀约,返台任教,讲授“辽金史专题研究”、“元史专题研究”及“汉学述评”等课程。

2000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2002年退休,荣聘为清华大学历史所梅贻琦荣誉讲座教授至今。

二、研究取径与重心萧启庆教授认为元史研究有两条主轴,一为探讨元朝在中国史上的独特性,一为考察其在中国史上的延续性。

前者着重横向探讨草原传统及外来文化冲击所造成的元朝制度与文化上的特色。

后者着重纵向分析元朝与前后各代之异同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而萧教授的研究重心,早年较重视第一条主轴,近年来也重视第二条,但萧教授也体认到二者不可偏废,因此想结合两条主轴而勾勒出蒙元时代在中国历史及北亚历史中的地位。

三、出版著作截至目前,萧教授已经出版专书两册,联合编着三种,论文集五册,分别是:专书《西域人与元初政治》(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1966)、《元代军事制度》(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联合编着方面,与罗意果(Igor de Rachewiltz)、陈学霖两位教授合着《蒙元前期名人传论》(In the Service of the Khan:Eminent Personalities of the Early Mongol-Yuan Period, 1200-1300)(Wiesbaden : Harrassowitz Verlag, 1993),并参与撰写《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6)(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元代中期政治」部分。

1999年,萧教授于台北主办“海峡两岸蒙元史学术研讨会”,联合编着并出版《蒙元的历史与文化:蒙元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

论文集则有《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元朝史新论》(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2007年更结集三书中二十三篇论文,出版《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可谓三书之精华版。

紧接着2008年又出版《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

整体而言,萧教授的研究成果涵盖蒙元时代的政治、军事、社会、文化、人物评传与综论等方面。

四、蒙元社会文化史研究屈文军《四十年来萧启庆教授的蒙元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第1期,14-20页)一文详尽介绍了萧教授对蒙元政治史、军事史、军事制度史、元代汉文化之延续与影响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以下就萧教授对社会文化的相关研究,分社会与族群文化两项加以介绍。

(1)对元代社会的研究对元代社会的研究,萧教授自言这是他用力最多的一个领域。

从社会阶层来看,元代社会阶层与前代的主要差异在于新旧菁英阶层的更替,即中原社会传统菁英“士人”(儒士)地位较前代低落,起而代之的是一个皇室家臣集团,即当时所谓“大根脚”家族。

〈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一文即透过儒户的法定权利与义务而探讨儒士在元代社会中的实际地位。

该文显示,儒士虽然失去唯我独尊的传统地位,但与当时的僧道相当,仍然享有不少经济上的优待,仅是仕进之路较前狭隘。

因此在士人地位的演变史上,元朝儒士地位特殊,却非特别卑下,修正了因「九儒十丐」一辞引起的种种误解。

《元代四大蒙古家族》一文是四个最为潢贵家族的历史,研析蒙古统治菁英阶层的性质和演变,反映蒙元政权具有韦伯(Marx Weber)所说“家产制”(patrimonialism)的性格,即是政府为皇室家务组织的扩张,而皇室家臣则构成最高统治阶层,终蒙元之世未变。

《元代几个汉军世家的仕宦与婚姻》一文探讨六个重要汉军世家的历史,显示汉军世家因在征服中原过程中立有大功,取得家臣身份,成为蒙古社会中的统治菁英。

汉军世家的历史显示出元代政治地位及社会身份的取得决定于「根脚」而非「民族」。

《蒙元时代高昌偰氏的仕宦与汉化》是以一个家族的历史检视色目菁英阶层的政治与文化演变,指出偰氏原为突厥、回纥、畏兀儿等国世家,因归降蒙古时间较早,亦跻身皇室家臣之列,以致仕宦不绝,但汉化较深,故兼具“根脚”与“科第”双重身份,情形较为特殊。

总之元朝统治菁英阶层甚为闭锁,重家世而轻成就,与中国近世各代的情形大不相同。

另外,萧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元代社会与科举”的计划,包括有两部分:第一部份是《进士录》的重建,第二部分则是根据《进士录》探讨科举恢复对当时菁英构成及中国近世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部份的各科辑录已陆续发表,并辑为《元代进士辑录》一书,即将出版。

与第二部分相关发表的论文有《元代科举与菁英流动:以元统元年进士为中心》、《元朝蒙古色目进士背景的分析》、《元朝科举与江南士大夫之延续》、《元朝南人进士分布与近世区域人才升沈》等文。

《元代科举与菁英流动:以元统元年进士为中心》一文从社会史的观点着眼。

萧教授使用十余年前发表的〈元统元年进士录校注〉为根据,以该科百名进士为分析对象,从仕宦、户计与婚姻三方面考察进士的家庭背景,探讨科举制度与菁英流动的关系。

基本上,元统元年进士中「新血」的比例较宋、明两代为低,而各族群进士中新血的比例又因种种因素而颇有差异。

不过要注意的是元统元年进士的统计未必能够完全反映其它十五科的真相。

《元朝蒙古色目进士背景的分析》探讨蒙古、色目进士的社会流动及其与汉族间的社会、文化互动。

本文显示多达八成的蒙古、色目进士出身于官宦家族,而来自布衣之家的不过二成。

从社会观点来说,大多数进士是蒙古、色目族群中传统菁英家族的延伸。

从文化观点来说,蒙古、色目进士是其族群中汉化最深的一群。

《元朝科举与江南士大夫之延续》是以「南人」进士家族为基点,探讨元朝在近世士大夫家族发展史上的地位。

基本上,元朝的科第之家实为宋、明二代士大夫阶层的桥梁。

江南士大夫阶层有颇大的稳定性,未因征服王朝的介入而中断。

《元朝南人进士分布与近世区域人才升沈》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考述元朝进士的区域分布及其历史意义。

本文从行政区划的省、道、路三级研析元代进士的分布,又借用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区域经济社会体系”理论,同时兼顾文化、教育因素,讨论宋、元与元、明之间的进士分布的延续与变化,藉以显示近世中国人才分布的趋势及元朝在其中之地位。

这三篇论文显示,就科举制度的规模而言,由于元朝恢复科举的目的仅在为原有以特定标准选官用人的方法增添一个补充途径,因而考试规模始终狭隘,竞争空前激烈。

就菁英流动而言,元朝科举产生的的官场新血少于宋金明清等朝,但考试对各族群的影响大小不一,许多蒙古、色目、汉人进士来自元朝官宦家庭,不少南人进士则出身南宋仕宦家族。

就科举对文官构成之影响而言,元代进士多数以中品官职终仕,有五分之一仕至高官,但因进士仅占当时文官的3.4%,显示科举对元朝政权封闭性的特质影响甚小。

(2)对族群文化的研究由于元朝是一个多元族群社会,所以族群政策和族群关系成为元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这是萧教授多年来注意的一个焦点,主要探究元代族群政策与族群关系、蒙古人的汉学与汉化,以及多族士人圈形成等诸多议题。

《内北国而外中国:元朝的族群政策与族群关系》一文显示元朝族群政策之宗旨不在于达成族群的和谐与统合,而是对被征服民族实行压制与分化,这个政策严重影响族群关系,造成族群关系在各方面产生很大落差。

尤其在政治、经济方面,蒙古、色目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始终以压迫与剥削为主调,导致族群冲突与对立,而元朝之覆亡与族群关系之恶化有密切关联。

《元代蒙古人的汉学》一文根据现存史传、诗文集、剧曲集、方志、石刻及美术等数据,考述117名蒙古儒者、诗人、曲家及书画家的生平及造诣,显示不少蒙古士人的汉学造诣深湛,足与当世汉族及色目名家争胜。

论者多谓此文可与陈垣名著《元西域人华化考》并行。

之后又作《元代蒙古人汉学再探》。

《论元代蒙古人的汉化》一文则全面检讨蒙古人的汉化问题。

除了评估蒙汉二族交融的有利及不利条件之外,并考述二族之间实际交流的状况,指出:蒙古人徙居中原、江南达百年之久,不得不改就汉地的生活方式并与汉人杂居、交往、通婚,不免深受汉文化影响,并从名字、礼俗及汉学三方面较为具体衡量蒙古人所受汉文化影响的程度。

本文主旨在于就蒙古人汉化问题作一平允之论证。

《元色目文人金哈剌及其〈南游寓兴诗集〉》系根据在日本发现的金哈剌诗集,考述其人之族属、家世、科第、仕历、诗集流传及其文学价值,并进一步指出:金哈剌虽出身汪古族,在汉文化中却浸润极深,其诗歌所反映的生活、思想及情趣与汉族士大夫并无不同,在政治上却与元室同舟一命,安危与共,最后不得不以身家殉国,反映出元末蒙古、色目菁英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相互抵牾的困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