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李将军列传》读后感-文本素材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感8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感800字_读后感_模板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感800字叶翠婷李广其人,功有之,过亦有之,在汉代的几百年历史上,他以一种极其微妙的经历存在,与匈奴作战七十余场,爱士卒,轻权贵,骁勇善战精骑射,然,万般才华亦被弃。
人的一生太长,故事却太短,经历太传奇,描述却太平淡。
司马子长用几页的字句汇聚他的一生,将英雄辗转指尖,我们仅来得及了解他起起落落的生平,在字里行间感受他鲜血溅沙场,却在朝堂上处处掣肘的无奈,同是保家卫国,部下青云直上,他却因种种缘由官途滞留不前。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在一个战争频发的时代,人的命运是自己的奋斗,在一个君主制下,人的命运是上位者的爱才之心,在一个复杂的官僚机构下,人的命运是关系的错综复杂,李广得以以足够高的身份驰骋沙场,在生命的最后却依旧只能以一个这样的身份自刎谢罪,不过可叹一句:时耶?命耶?史上人物入朝堂,封侯拜相,摆不脱皇室的亲近或疏远,无论是汉室或是任何一个朝代,纵是千古一帝亦有个人喜好,站在人类顶尖的他们,满足的只是大局上的成功与仁爱,他们为人间百姓而忙碌或担忧,却不会至始至终总为某一个人而停留,江山代有才人出,只要有合适的时候,总会有另一个合适的人物在这段故事中粉墨登场,然后让后世反复揣摩。
我们慢慢咀嚼历史,品尝历史上的一切带给我们的心酸或感怀,感慨帝王意,不可猜,玩味权臣和英雄们的意气风发,看着他们一个一个微笑或苦涩地谢幕,让历史这本书翻过一页又一页,然后终于到了留下他们的名字的时候,李广不过是这其中一个,带着他的家族慢慢没落,而岁月后的我们慢慢重温他们的故事和光年,得到点点不知道算不算教训和道理的教训和道理,然后期待这些或许能举一反三在我们如今的世界上演,其实,我们只是多了点故事可说而已。
历史上的功与过,我们仅见九牛一毛,我们从千年后的今天对他们大肆批评或代他们遗憾,不得不有些片面,今天夜晚的月亮或许曾照耀过他们某个孤寂或是得意的夜晚,但是谁又知道今晚的月亮还是不是千年前的那轮圆月。
《史记选读》之《李将军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之《李将军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2、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3、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点: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1、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2、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
特别是文后“词类活用(二)”要认真完成。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久享盛誉的名作。
作者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的一生,塑造出古代英雄的高大形象,卓立千古,彪炳万世。
《太史公自序》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
”本篇列传围绕着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繁三个特点,刻画了李广这样一个作者理想的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而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以及他整个家庭的悲剧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同时,作者在李广坎坷悲惨的一生际遇中,也寄寓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辛酸。
二、情节结构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故弗从”),写李广在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际遇,重点记述他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历。
李广是西汉抗击匈奴战争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将领,也是千百年来人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之一。
这一部分首先介绍李广是名将之后,出身于“世世受射”的家庭,从小练就一身高强的射技。
汉文帝时,从军击匈奴,因“杀首虏多”,提为汉中郎。
汉景帝时为上郡太守时,发生“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李广解鞍惑胡骑”一事,表现李广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超人胆略。
第二部分(从“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到“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写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李广为边将的一系列活动,重点记述他出雁门击匈奴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赞扬了他关心士卒、宽缓简易的名将风度。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李将军列传读后感文本素材史记选读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夜读《李将军列传》,二千年前的故人故事在灯下犹如活过来一般。
读第一遍,便为李将军功勋卓著,却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迫自杀的不幸遭遇而扼腕痛惜。
读第二遍,又被李将军的美好德行而深深感染。
读第三遍,不觉出了一身的冷汗,一代名将李广的高风亮节足以使我辈凡夫俗子永生景仰。
道,常常为兵士做出表率。
当李广带着百来骑兵追击射雕者的时候,凭着自己高超的射术,杀死两个,活捉一个。
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
这样的紧急关头,李广的百名骑兵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
可李广却镇定自若,出奇谋退了敌兵,保全了部队。
真可谓有勇有谋,紧急关头现大智,在士兵前做出了表率。
年,家里却没有多余的钱财。
每受赏赐,他总是和士兵们一起分享。
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
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
所以每次战斗,李广的部下总能拧成一股绳,奋不顾身,英勇杀敌。
友公孙敖和自己一起攻打单于,而把李广调开,让他从东路出击。
东路有些迂回绕远,最终迷失道路。
卫青派长史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而李广却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去了之后,因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而拔刀自刎了。
一代名将,就这样含冤而死。
少地遇到困难和挫折,如何去处理和面对这些事情和问题呢?是冷静的沉着,不以个人得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准绳,还是斤斤计较功名利禄的索取和获得?好相反;他的重情重义、大智大勇,现代人的薄情寡义、胆小怕事;他的宁可自刎,也不愿受辱,现代人的鲜廉寡耻、虚伪透顶。
起劳作,甚至一起吃睡,相处十分融洽。
但是现在不同了,场里的领导干部一年也难得去几趟下面各个村子里,更别说是一起劳动了。
偶尔去一趟,也只是隔着车窗向外望一下,没有深入了解。
前后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三)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三)大凡读古文,尤其是文献,文本虽然言简意赅,但总的感觉,一是枯燥,二是深奥难懂。
但是,读《史记》却不然,纯熟他的评注读来出神入化,令人手不释卷,爱不释手。
随着知识的胆识丰富和才干的增加,这种感觉越来越浓烈了。
《史记》不仅是永垂不朽的历史巨着,更是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着。
《史记》全书取材广泛,语言生动、丰富,情节引人入胜,使人读来既无难懂、空洞之感,又能发人深省,不愧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典范。
这些特点,在它的人物传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司马迁抄写人物传记,选材独到、细致,以生动形象的事例,刻画出人物的灵魂,使人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写作手法上,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烘托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同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小说,兼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寓论于史,即表明了作者的爱憎,又引人深思,起到画龙点睛的效用。
我们仅从《李将军列传》中就能完全感受到这部博大精深的的历史巨着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学内涵。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所着《史记》中的名篇,记述了汉代名将李广生平事迹的生平。
司马迁对李广大加赞扬、推崇备至,认为李广武艺高超、作战勇敢、智勇双全,同时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并且为人简易、号令不烦,可以说是德才兼备,不愧为一代名将。
此外,作者还笔端含情,对悲情李广一生未能封侯并且最终含冤而死的悲剧命运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也流露出了对权威权威机构者的愤慨。
李广是当时一位激起人们广泛同情与普遍爱戴的民族英雄,他的传奇故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这些丰富的给司马迁为李广作传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广大人民对李广的惋惜和怀念之情也为司马迁作传奠定了感情基调。
在这部作品中,司马迁蕴含着用饱含激情的笔墨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形象地塑造了李光李光的生动有趣形象。
难怪明朝的茅坤评价道:“读《李广传》即欲力斗。
”就是说,这部好像传记作品使人深深地感受到李广那种之生死于不顾于敌奋战的精神和不屈服于命运压力、顽强抗争的品格。
一篇传记作品能有如此高的感染力,这不能不说明司马迁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
《李将军列传》的读后感

《李将军列传》的读后感《李将军列传》的读后感篇一:李将军列传读后感今天读了《史记》之《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列传》紧紧围绕飞将军李广的精于骑射,勇猛,正直清廉的特点来写。
李广生于汉朝,祖先李信也是秦朝的名将。
李广在冲锋陷阵或与猛兽格斗中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敢。
但是他的才能却让皇帝嫉妒成恨!只让他在边境守卫,但是无论他走到哪里,那里都以英勇善战闻名。
但最终李广还是被封为郡太守。
皇帝命他在边境防御匈奴。
一日一名宦官跟他学习却被3个匈奴打了,李广带人打匈奴却把李广的几十个骑兵都射死了,于是又带兵数百去追赶。
可是不久又遇到数千匈奴骑兵,这时,李广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
他冷静分析后先安慰士兵们不要怕,又假装出他们是大部队派来的侦查员。
所以又勇敢的向前走到离匈奴只有不到两里地的路程才缓缓停下来,接着又让士兵假装成要在此安营扎寨的样子,他的士兵们都怕极了,但是李广却坚信自己的直觉。
这样一来敌人们就真的不敢来打李广他们了。
不久,一个骑白马的首领出来修整队伍,这时李广突然带兵冲上去将他们都射死了,然后,又要求士兵们躺下休息,匈奴人怕有埋伏,趁天色已晚偷偷把兵都给撤了。
第二天李广安然无恙的回到了大部队。
汉武帝时,经别人推荐李广从郡太尉调入朝廷当了未央宫太尉和程不识一样的官职。
但是李广治军方法简单且有用,驻扎一般只驻扎在有水草的地方,住下后又人人自便,夜间也不打更巡逻,但他能远放哨探,同样可以掌握敌情,所以也未遭到过敌人袭击!但程不识军队制度严格,人人军兵文吏对何事都极其严明,全军很少得到休息,但他的军队也没有遭到过偷袭。
李广对他的军队士兵宽容和平,让士兵生活的很快乐,士兵也很愿意为他拼命。
所以匈奴人也都害怕李广,士兵也都愿意跟随李广打匈奴。
而且李广也同样拥有超人般的巨大力量!!有一次李广傍晚出去打猎,却把一块巨大的石头当成了老虎,他拔剑就射,近前一看才知道那个是石头,可他却射入了石头中!真是神力呀!李广为人还十分廉洁,得到的一点赏赐都分给自己的部下,吃点好的也分给士兵们吃。
苏教版语文高二-3.8李将军列传相关知识素材苏教版《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3.8 李将军列传素材一、人物名片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善骑射,是一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
然而他一生坎坷,终生未得封爵。
元狩四年(前119),随大将军卫青征伐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
前后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至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
生活中他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的麾下,甘愿为他去死。
二、文体知识传·列传汉代称儒家的“六艺”,即《礼》《乐》《书》《诗》《易》《春秋》为经,解说经书的著作都称为“传”。
“太史公曰:《传》曰……”中的“《传》”是指《论语》。
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后人所记,不是孔子亲笔著述,所以也称为传。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
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
其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有单传、合传、类传等。
单传是一人一传,如《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等。
合传是记载二人及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
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传内,如《滑稽列传》《刺客列传》等。
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等,为研究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三、文化常识刀笔吏刀笔吏,指宫廷或衙门的文职官吏。
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的书都写在竹简或木简上,一旦书写错误需要修改时,人们就用一种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重写,这叫“刊”,所以古时候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刀笔并用。
所以历代文职官员被称为“刀笔吏”。
精心校对版。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李将军列传》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李将军列传》读后感1人的一生太长,故事却太短,经历太传奇,描述却太平淡。
司马子长用几页的字句汇聚他的一生,将英雄辗转指尖,我们仅来得及了解他起起落落的生平,在字里行间感受他鲜血溅沙场,却在朝堂上处处掣肘的无奈,同是保家卫国,部下青云直上,他却因种种缘由官途滞留不前。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在一个战争频发的时代,人的命运是自己的奋斗,在一个君主制下,人的命运是上位者的爱才之心,在一个复杂的官僚机构下,人的命运是关系的错综复杂,李广得以以足够高的身份驰骋沙场,在生命的最后却依旧只能以一个这样的身份自刎谢罪,不过可叹一句:时耶?命耶?史上人物入朝堂,封侯拜相,摆不脱皇室的亲近或疏远,无论是汉室或是任何一个朝代,纵是千古一帝亦有个人喜好,站在人类顶尖的他们,满足的只是大局上的成功与仁爱,他们为人间百姓而忙碌或担忧,却不会至始至终总为某一个人而停留,江山代有才人出,只要有合适的时候,总会有另一个合适的人物在这段故事中粉墨登场,然后让后世反复揣摩。
我们慢慢咀嚼历史,品尝历史上的一切带给我们的心酸或感怀,感慨帝王意,不可猜,玩味权臣和英雄们的意气风发,看着他们一个一个微笑或苦涩地谢幕,让历史这本书翻过一页又一页,然后终于到了留下他们的名字的时候,李广不过是这其中一个,带着他的家族慢慢没落,而岁月后的我们慢慢重温他们的故事和光年,得到点点不知道算不算教训和道理的教训和道理,然后期待这些或许能举一反三在我们如今的世界上演,其实,我们只是多了点故事可说而已。
历史上的功与过,我们仅见九牛一毛,我们从千年后的今天对他们大肆批评或代他们遗憾,不得不有些片面,今天夜晚的月亮或许曾照耀过他们某个孤寂或是得意的夜晚,但是谁又知道今晚的月亮还是不是千年前的那轮圆月。
时间在日升日落中流逝,生命在人来人往中换了一代又一代,也许"江湖"流传的故事很美,但我们只是想让历史上的人物与故事来为我们的没有道理的生活增添道理,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罢了。
读《李将军列传》有感-700字初二作文读后感

读《李将军列传》有感-700字最近,我学习了《史记》中的一个选段——《李将军列传》。
这里的李将军指的就是飞将军李广。
本选段写李广将军戍边抗击匈奴,突出他出雁门击匈奴和担任右北平太守的经历,赞扬他治军的方略和热爱士卒,宽缓简易的名将风度。
但是,作者同时又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因为那时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的扼杀与压抑。
李广是一个智勇双全,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飞将军。
他打仗不仅勇猛,而且颇有心计,常以智胜敌。
他为上郡太守时,一次追击敌之射雕者,追至纵深数十里之外,三个射雕人被生擒一个,杀二。
但当发现匈奴有数千骑,李广只有数百骑时,敌众我寡,李广很聪明,他想到,如果逃跑,就一定会被追杀,会全军覆没,如果留下,可以麻痹敌人,让敌人以为他们是诱敌的军队,一定不敢出击。
果然,匈奴中计了,不敢袭击,引兵而去。
他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射箭。
在一次出猎的时候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老虎,就用箭射杀,箭头陷入了石头里。
他在与匈奴对抗的时候,只要在十步之内,会应弦而倒。
但是,李广所生长的年代使李广的一生坎坷不已。
他六十几岁了都没有获得很大的功绩。
最后一次击打匈奴的机会,却因为大将军卫青的私心以及在暗中接受武帝的吩咐,怕李广年老,不能将单于击败而丧失。
最后李广怕忍受不了文官的听审,选择了自杀。
作者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很高,我非常赞同,李广是一代名将,无论是聪明才干,治军方略,还是对士兵的宽缓不苛,都是值得世世代代的人所赞扬的。
李广的厚重木讷和忠厚心肠感动天下人。
但是,我认为李广有一个缺点,一次,李广晚上要经过霸陵亭,霸陵士兵喝醉了,禁止李广通行,说即使是现任的将军也不能再夜间行走,更何况是旧任的将军。
当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时,随即请求霸陵站岗的士兵一起赴任,最后杀了他。
这就是李广的缺点——爱记恨。
所以在与不爱说话的人交朋友时,千万不要对他做一些过分的话或做一些过分的事,说不准哪天他会对你施加什么报复。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李将军列传原文和译文文本素材史记选读

《李将军列传》译文李将军列传作者:司马迁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
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做过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
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
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多,做了汉朝的中郎。
李广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们都是武骑常侍,俸禄八百石。
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说:“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还用说呢!”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里,徒成纪。
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人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广任陇西都尉,后调为骑郎将。
吴楚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
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
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
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
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伏本领高查强,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世他。
”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
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徙为上谷太守。
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1/10]《李将军列传》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
《李将军列传》的读后感范文

《李将军列传》的读后感范文《李将军列传》的读后感范文看完一本书之后,坚信大伙儿一定领悟了许多物品,必须好好就所获得的物品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麼你能写读后感吗?下边是我为大伙儿梳理的《李将军列传》的读后感范文,仅作参考,热烈欢迎大伙儿阅读文章。
《李将军列传》的阅读感想1《李将军列传》记叙了汉朝大将李广的生平简介。
司马迁倍加称赞、推崇备至,觉得武功精湛、战斗英勇、足智多谋、仁德将兵、不贪金钱、为人正直简单、命令不烦、才德兼备,真不愧是一代大将。
觉得他老实巴交呆傻,不擅于给自己宣传策划,对一生无法封王而且最后冤死的不幸运势竭尽了真切的怜悯,也流露了对权威性者的气愤。
读“冯唐易老”,不由自主替李广憋屈苦闷。
之后了解汉武帝刘彻的用工标准是拔贤选能,才华横溢的人顶不住。
李广若是元帅之材,没理由不可以封王。
汉朝中指导方针的演化变成冯唐易老的一个关键缘故。
一是汉文帝刘恒不事武学。
李广初刚出道,因为为人正直英勇、有勇有谋而获得赞美,但并沒有把他放进关键的影响力上来,在文帝看来仅仅用于陪皇上狩猎罢了,觉得他的时期不容易象汉高祖争天地的时期,以战功为第一;汉朝封王的标准大多数由于战功,也觉得李广不具有封王的标准,因此仅仅说说而已。
二是汉朝国防安全发展战略产生重特大转折点的关键期。
远见卓识的汉武帝刘彻即位后,一改汉高祖至今在匈奴人和战难题上的消沉防御力基本国情,对匈奴人的侵犯,采用积极主动还击的对策,应用骑兵队集团公司深度突击的战术,对匈奴人皇室阵营执行击溃性严厉打击。
在这里一重特大发展战略变化局势眼前,李广做为在对匈奴人消沉防御力自然环境下发展起來的名将,乏力担负统率汉军规模性还击匈奴人的重担,只能眼巴巴地看见以卫青、霍去病为意味着的名将后来者居上,开拓创新。
封建社会专制制度对人身安全和性情随意的抵制与残害是李广不幸产生的深层次缘故。
汉武帝刘彻时期是我国二千年专制制度的逐渐,汉武帝刘彻所实施的董仲舒的《春秋》大公羊之学,以及所明确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事实上是一种“外儒内法”的.现行政策,其基本上精神实质即王霸并且用。
苏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李将军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传记文学选读》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李将军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传记文
学选读》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通过文本的研读,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3、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设想:
1、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2、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
特别是p54页“词类活用(二)”要认真完成。
第一课时《李将军列传》
教学步骤: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1—2节的文意
二:进一步研读探讨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四:进一步研读探讨,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司马迁在这部分中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
提示: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
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
风采:
1、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
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
细节生动展示其名将风采。
3、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
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五:看51页,探讨“斩霸陵尉”,此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读书笔记5篇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读书笔记(5篇)《李将军列传》读后感读书笔记1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滕王阁序》文帝十四年,一位满腔热血的青年参军抗击匈奴,他的心里秉承着无数人们从古自今的梦想—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可造化弄人,世事无常。
汉文帝的一次评价"可惜你生不逢时,如果在汉高祖时期,万户侯岂在话下!”这无意之语就如同魔咒一样伴随了李广的一生。
但历史同样给了我们一个活灵活现的李广,一个兼并传奇与悲剧的人生。
他有勇有谋,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沉着应对,准确地揣摩到了敌人的心思,慑退敌人。
辗转于各边郡间,任太守一职,守卫大汉王朝边境长达四十余年,作战勇猛,连匈奴都不敢来侵犯。
花甲之年,仍能飞身夺胡儿马匹与弓箭,真是令人敬佩!他体恤将士,深受将士爱戴。
赏赐通通分给部下,士兵不全喝到水,他就不喝。
士兵没全吃到饭,他就不吃。
他对将士宽厚和气不苛刻,让许多将士乐于效命。
他箭术高超,生于射箭世家,自幼学箭,臂长如猿,平日以射箭为消遣。
世皆惊叹—李广为将,才气无双。
世世受射,射无不当。
射箭有射虎之威,入石之效。
但他也心胸狭隘,酒醉过陵亭,路有都尉阻,扣留陵亭下。
天子招李广,任其为太守,都尉随其去,谁知招杀手。
他性情高傲,置身于沙场中,对朝廷于不闻不顾。
这也是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期李蔡、卫青、乃至霍去病都渐渐得赏地封侯,可他,过错没人保,苦功不相成。
终究李广是一个不完美的人,但不完美方显真实。
四十余年的光阴逝去了,曾今意气风发的青年也变成壮志未酬的老年人。
四十余年让百姓免遭涂炭,四十余年使国土免遭践踏,难哉!难哉!他这一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统治者却不理不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等他逝去了,百姓和将士们的泪水方能体现他的功勋卓著,只有人民才能给予最公正的评价。
历史是公平的,只有时间才能丈量李广的伟大。
后代的帝王们有的奉他为先祖,有的为他修寺庙等等。
至今他的形象仍活跃于文字上,他的英姿浮也仍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李将军列传》读后感读书笔记2读了《李将军列传》,第一感觉肯定是觉得李广武艺高超、作战勇敢、智勇双全、仁爱士卒,德才兼备,更为他可惜,为他打抱不平,他那样优秀的一个人,竟没能封侯,始终不被朝廷重用。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精选12篇)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李将军列传》读后感(精选12篇)《李将军列传》读后感篇1今我读了《史记》李将军列传,感受颇深。
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也就是说桃子和李子都不会说自己有多么好吃,但人们却都来采摘食用,在树下踩出一条路来。
此言虽小,却可以谕大也。
李广,世代为将,其祖先李信是秦时追获燕国太子丹的大将。
李家世代授受弓法,精于射箭。
李广更是善于骑马射箭,在战场上以力战闻名,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只要他出现在敌人军阵前,敌人便闻风丧胆、抱头鼠窜。
汉文帝感叹地说:“可惜啊,你没有遇上时机,如果你赶上高皇帝的时代,封为万户候,那还用说吗?”他带兵打仗,对待士兵宽厚温和而不刻,与士兵共患难、同享乐。
李广死后,全国上下老百姓都为他流泪。
太史公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也就是说:本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本身行为不端正,虽然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李广就是此言所说的前者,他为人忠实诚信,打仗沉着勇敢。
他虽然诚恳质朴像个乡下人,又不善言辞,但士兵们都愿意随他行军打仗,乐于听他的指挥。
李广“其身正,不令而行”。
西楚霸王项羽他脾气暴躁,不纳忠言,后来他在阴陵迷了路,向一耕田老者问路,大声喊着:“老头,路往哪走?”老者见他没礼貌,骗他说,往左走。
项羽便率领残余的骑兵向左骑去,后陷入了沼泽地,被汉王派来的大军团团包围,项羽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自杀。
此乃“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
我们学习历史,要像嚼泡泡糖似的,读懂《史记》,要像李广那样做一个“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人。
谚语日: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即:能实际去做的人未必能高谈阔论,能高谈阔论的人未必能实际去做。
此言非虚言李将军列传读后感也,人要有真才实料,不要枉有虚言。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篇2西汉时,有吴楚之乱,有匈奴侵扰,出了很多有名的武将,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马迁对他的评语,认为他老实木讷,不善于为自己宣传,但他忠义还是得到了人的尊重,就像桃、李都不会说话,然而摘的人很多,还是在树下形成了路。
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感8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感800字_读后感_模板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感800字叶翠婷李广其人,功有之,过亦有之,在汉代的几百年历史上,他以一种极其微妙的经历存在,与匈奴作战七十余场,爱士卒,轻权贵,骁勇善战精骑射,然,万般才华亦被弃。
人的一生太长,故事却太短,经历太传奇,描述却太平淡。
司马子长用几页的字句汇聚他的一生,将英雄辗转指尖,我们仅来得及了解他起起落落的生平,在字里行间感受他鲜血溅沙场,却在朝堂上处处掣肘的无奈,同是保家卫国,部下青云直上,他却因种种缘由官途滞留不前。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在一个战争频发的时代,人的命运是自己的奋斗,在一个君主制下,人的命运是上位者的爱才之心,在一个复杂的官僚机构下,人的命运是关系的错综复杂,李广得以以足够高的身份驰骋沙场,在生命的最后却依旧只能以一个这样的身份自刎谢罪,不过可叹一句:时耶?命耶?史上人物入朝堂,封侯拜相,摆不脱皇室的亲近或疏远,无论是汉室或是任何一个朝代,纵是千古一帝亦有个人喜好,站在人类顶尖的他们,满足的只是大局上的成功与仁爱,他们为人间百姓而忙碌或担忧,却不会至始至终总为某一个人而停留,江山代有才人出,只要有合适的时候,总会有另一个合适的人物在这段故事中粉墨登场,然后让后世反复揣摩。
我们慢慢咀嚼历史,品尝历史上的一切带给我们的心酸或感怀,感慨帝王意,不可猜,玩味权臣和英雄们的意气风发,看着他们一个一个微笑或苦涩地谢幕,让历史这本书翻过一页又一页,然后终于到了留下他们的名字的时候,李广不过是这其中一个,带着他的家族慢慢没落,而岁月后的我们慢慢重温他们的故事和光年,得到点点不知道算不算教训和道理的教训和道理,然后期待这些或许能举一反三在我们如今的世界上演,其实,我们只是多了点故事可说而已。
历史上的功与过,我们仅见九牛一毛,我们从千年后的今天对他们大肆批评或代他们遗憾,不得不有些片面,今天夜晚的月亮或许曾照耀过他们某个孤寂或是得意的夜晚,但是谁又知道今晚的月亮还是不是千年前的那轮圆月。
心得体会 《李将军列传》的读后感范文

《李将军列传》的读后感范文《李将军列传》的读后感范文《李将军列传》的读后感1《李将军列传》记述了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
司马迁大加赞扬、推崇备至,认为武艺高超、作战勇敢、智勇双全、仁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烦、德才兼备,不愧为一代名将。
认为他老实木讷,不善于为自己宣传,对一生未能封侯并且最终含冤而死的悲剧命运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也流露出了对权威者的愤慨。
读“李广难封”,不由得替李广委屈愤懑。
后来知道汉武帝的用人原则是拔贤选能,出类拔萃的人压不住。
李广若是将帅之材,没有理由不能封侯。
汉朝廷战略方针的演变成为李广难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是汉文帝不事武功。
李广初出道时,由于为人勇敢、武艺高强而得到夸奖,但并没有把他放到重要的地位上去,在文帝来看只是用来陪皇帝游猎而已,认为他的时代不会象高祖争天下的时代,以军功为第一;汉代封侯的条件大多因为军功,也认为李广不具备封侯的条件,所以只是说说而已。
二是西汉国防战略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基后,一改汉高祖以来在匈奴和战问题上的消极防御国策,对匈奴的侵扰,采取积极反击的措施,运用骑兵集团纵深突袭的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
在这一重大战略转变形势面前,李广作为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无力承担统率汉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任,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将领后来居上,建功立业。
封建专制制度对人身和性格自由的遏制与残杀是李广悲剧形成的深层原因。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两千年专制制度的开始,汉武帝所施行的董仲舒的《春秋》公羊之学,及其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一种“外儒内法”的.政策,其基本精神即王霸并用。
从董仲舒开始,在宗法关系内部,实行法治,其结果不仅使封建等级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关系,渗透着严而少恩的法治的精神,法本身也被随意解释、滥用而无法可依。
李广的悲剧就在于他处在封建专制制度实行的初期,思想中存在的先秦时代士风、思想、人格的遗留还在起重要作用,身上存在“士为知己者死”的生活准则,他的那种崇尚个性自由、豪放不羁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与汉代统治管理者大一统的思想,与逐步完善的专制时代格格不入,所以受到排挤以至由此自刭。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专题三 第8课 李将军列传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那些匈奴兵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来表示不逃,这就能使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们更坚信我们是诱敌的骑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士大夫们的信任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
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 年。”此处化用杜诗。 【赏析】 作者写此词正值他被谗罢居上饶之时。小序中作者说自己“夜读《李广 传》,不能寐”,因此就引用有关李广的典故写了这首词,寄给约他同居山间的友人。
化险为夷,安全回营 兵败被俘,机智逃脱,回 来免死
力战 ② 雁门出击战
从卫青击 匈奴一战
③ 迷路受责,愤极自杀
Ⅱ深读
任务驱动,深度学习
微任务活动一 认识李广形象特点及其悲剧原因 1.在司马迁笔下,李广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 李广在司马迁笔下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的形象。在他 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1)智勇双全、勇敢机智、胆识过人、精于骑射、武艺超群。 (2)身先士卒、体恤下属、治军简易、宽缓不苛,能与士卒同甘共苦。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是指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一般作主语或宾语,用来
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例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 , “坚 ”和“锐 ” 是形
容词作宾语,意思是“坚韧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史记李将军列传读后感400字(精选5篇)

史记李将军列传读后感400字(精选5篇)史记李将军列传读后感400字(精选5篇)《史记》中有三大类:本纪、世家、列传,看完《史记》就仿佛看了一步宏伟的历史巨片,深深的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了。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史记李将军列传读后感4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史记李将军列传读后感400字【篇1】翻看《史记》,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那些在历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个文人就是司马迁,而这部无与伦比的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司马迁原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样,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
然而命运的捉弄,使得他饱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备受屈辱。
但值得赞叹的是,在那般恶劣的境况下,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奋进,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数倍心血,终于出色的完成了作为一个史学家最顶尖的杰作——《史记》。
单凭这一点,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马迁先生,他的执着,他的毅力,他的韧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样受人景仰。
而最让我感慨的是,《史记》中有其他史学家想都不敢想,写都不敢写的内容——对开国皇帝刘邦和当朝皇帝汉武帝的揭露及批判。
记录当朝皇帝的历史已经是一些史学家不敢恭维的事了,更何况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负面的事迹,这很容易就会招致杀身之祸。
然而《史记》却完完整整的将他们一一收入书中,犀利,深刻地把他们内心的隐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让我看到了最最真实的朝代,绝不带半点阿谀奉承之味。
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啊。
这也许正是《史记》为何如此珍贵的原因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曾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但他们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们将化为炎黄子孙心中亘古的传说。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二)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二)西汉时,有吴楚之乱,有匈奴侵扰,出了很多引人瞩目的武将,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马迁对他的评语,认为他老实木讷,不必善于为自己宣传,但人他忠义还是得到了人的拥护,就像桃、李都不会说话,然而摘的人很多,还是在树下形成了路。
然而我读过《史记-李将军列传》之后,对他虽然也不那么佩服。
李广虽然有名,但没什么大的功劳,最有名的事迹就是一次追敌太深而身犯险境,急于他让将帅们有意摆出有恃无恐的样子,敌兵反怯,于是得而脱险。
再有就是射箭入石了,这倒很令人责难真伪。
另外他的箭法不错,他的名气一大半与箭法有关,但光是武艺高强并不能算好将领。
他自己认为屡站而没有军功不能封候是因为没有机会、命运不好,他去问“望气”官员,就是观天象、卜吉凶的官员,外交官是相信报应的,引导李广回忆起自己杀了八百个已降的羌族反叛,铸成“大恨”,为此不能当大官。
李广虽然廉,并且爱护手下,但也曾睚眦杀人。
他曾因为损兵太多而又一度被匈奴捉住而被拉住判罪,最终免官成了平民。
有一次带人深夜骑马外出到了骑马霸陵亭,被霸陵尉拦住,李广的从人说:“这是过去的大陆军”,霸陵尉喝醉了不知深浅,偏不放行,说:“在任的将军都不能夜行,何况过去的”。
没过多久,匈奴又来了,皇上又让李俊当了将军,李广指名要霸陵尉同行,到了军中就把杀人者了。
这比起韩信受胯下之辱的远较故事,李广显得太小心眼儿了。
不过李广虽不让人很佩服,但作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还颇令人同情。
李家人得善终的也少。
李广本人六十多岁还主动请兵,跟着卫青,卫青不给李广正面协同作战的机会,最后仍然责怪李广误了军期、致使匈奴跑掉,李广要被处分,他自刎而不去再面对“刀笔吏”。
李广的堂弟李蔡已经当了丞相了,却因为侵占景陵通道附近的地方而被问罪,不愿上公堂,自杀了。
李广的儿子李敢,因为父亲的缘故怨恨卫青,打伤了卫青,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射杀了。
李广曹彰的孙子李陵也去打匈奴,寡不敌众,被捉,却没有像他爷爷那样逃脱,最终降了匈奴,并当了单于的外甥,这样留在汉的老母、妻子和儿子就都被杀了。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李将军列传》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将军列传》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1西汉名将李广英勇善战,历经汉文帝、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战功,对部下也很谦虚和蔼。
文帝刘恒、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但最后被迫自杀,许多部下及不相识的人都自动为他痛哭,司马迁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公元前119年,李广任前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时年李广六十有余。
出行前,汉武帝认为李广年老体衰,命运不好,暗授卫青不要让李广与单于对敌。
出边塞以后,由于卫青事先曾抓到敌兵,知道单于的藏身之所,受汉武帝暗托的大将军卫青要自己带兵和中将军公孙敖去捉拿单于,却命令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yì)其(jī)从东路包抄。
东路相对较远,又是荒原戈壁,水草缺少,不利大军驻行。
李广亲临卫青帐前请求说:“我是前将军,理应冲锋在前,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从东路包抄;况且我从少年时就多次与匈奴作战,今天终于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与单于决一死战。
”怎奈卫青一意孤行,最终没有答应李广的请求。
李广忧怒异常,愤而领军与赵食其合兵从东路出发。
进入荒原之后,由于部队没有向导,结果大军在茫茫荒原上迷路了。
而更为扼腕叹息的是,卫青与单于交战后,虽然击退单于大军,但是并没有俘获单于。
卫青公孙敖只得收兵,归途中才遇到了赶来支援的李广和赵食其。
后卫青派长史询问李广和赵食其迷路的原因,并要给汉武帝上书备述军情,李广愤而拒答。
卫青又责令李广军中人员前去受审。
李广说:“他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路的,我自己到大将军帐前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帐前,李广说:“我少年从军,与匈奴大大小小对战七十余次,现在有幸随大将军征讨单于,可大将军却把我的部队调去迂回包抄,最终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李广一生刚烈,仰天长叹:“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读《李将军列传》有感

读《李将军列传》有感通过描写西汉“飞将军”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
下面是关于《李将军列传》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史记》作为一本史书,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它保存了五帝传说到西汉中叶三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部文学名著,它对历史事件的精彩再现及各式人物的塑造也让我们体悟了文学在历史中的表现力,使我们能细细品味一个史家的苦心、一个史家的风骨、一个史家的理想世界。
也许这就是太史公“述往事,思来者”的真正意义吧!《史记》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其中自然不乏对帝王将相、贤者佞幸形象的塑造,对历史现象的生动诠释,当然这些都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学色彩呵文学价值,那么就让我们通过《李将军列传》来看看司马迁是如何用文学之笔描绘西汉历史和这位名将。
一、典型事件和细节展现人物性格和品行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主要选取了李广在军旅生涯中具有传奇色彩的四件事——上郡退敌、雁门关脱险、右北平之战以及出击匈奴请为前将军进行记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在沙场上奋勇杀敌、对敌经验丰富、艺高人胆大的军人形象。
尤其是雁门关脱险,司马迁用字精炼,仅选取了“佯死”、“睨”、“暂腾”、“上胡儿马”、“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不到 20 字,就将“飞将军”逃出生天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宛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拼接了一个个惊险的画面,使智谋过人、忠诚勇敢的“飞将军”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文中“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也从侧面表现了李广的英勇善战。
此外,司马迁在细节描写方面为我们完善了李广的其他方面特质。
他选用了“中石没镞”、“善射……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等事件展现了李广射箭技术之高超;“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展现了他为人刚猛和为民射虎除害的精神;“得赏赐辄分其麾下”、“家无余财”、“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待士卒宽缓不苛”等细节反应了李广廉洁轻财、爱护士卒、与兵士同乐等独特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夜读《李将军列传》,二千年前的故人故事在灯下犹如活过来一般。
读第一遍,便为李将军功勋卓著,却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迫自杀的不幸遭遇而扼腕痛惜。
读第二遍,又被李将军的美好德行而深深感染。
读第三遍,不觉出了一身的冷汗,一代名将李广的高风亮节足以使我辈凡夫俗子永生景仰。
李广作为将军,一生征战沙场,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他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带兵有道,常常为兵士做出表率。
当李广带着百来骑兵追击射雕者的时候,凭着自己高超的射术,杀死两个,活捉一个。
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
这样的紧急关头,李广的百名骑兵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
可李广却镇定自若,出奇谋退了敌兵,保全了部队。
真可谓有勇有谋,紧急关头现大智,在士兵前做出了表率。
李将军又是一个重情重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将军。
李广的俸禄为两千石,四十余年,家里却没有多余的钱财。
每受赏赐,他总是和士兵们一起分享。
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
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
所以每次战斗,李广的部下总能拧成一股绳,奋不顾身,英勇杀敌。
李将军还是一个敢于负起责任的人。
在最后一次和卫青共同对付匈奴的时候,卫青让朋友公孙敖和自己一起攻打单于,而把李广调开,让他从东路出击。
东路有些迂回绕远,最终迷失道路。
卫青派长史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而李广却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去了之后,因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而拔刀自刎了。
一代名将,就这样含冤而死。
掩卷沉思,从李广的品性和遭遇延伸开去,我们可以获益良多。
一个人一身中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困难和挫折,如何去处理和面对这些事情和问题呢?是冷静的沉着,不以个人得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准绳,还是斤斤计较功名利禄的索取和获得?
当今这个时代,李广这样的品质是十分欠缺的。
他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现代人的正好相反;他的重情重义、大智大勇,现代人的薄情寡义、胆小怕事;他的宁可自刎,也不愿受辱,现代人的鲜廉寡耻、虚伪透顶。
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起过他的青年时代。
当时我们农场里不管是干部还是群众,大家都一起劳作,甚至一起吃睡,相处十分融洽。
但是现在不同了,场里的领导干部一年也难得去几趟下面各个村子里,更别说是一起劳动了。
偶尔去一趟,也只是隔着车窗向外望一下,没有深入了解。
前后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想,不管什么年代,干群关系、干部作风都应该是关键的问题吧。
倘若做干部的能有李将军的表率作用,能有爱民如子的品性,我们亲爱的祖国是不是会前进得更快些?农村经济的状况是不是会大有好转?
现代人很少有少有能负起责任的。
一个公司里出了问题,主管就会说,这是张经理的错,是李经理的错。
一个小孩偷了别人的东西,被人抓住后,他会说,这是我妈妈的错,她没有给我买最好的。
一个学生成绩下滑,她会说,这是我爸爸的错,他没有给我请家教。
这就是
没有负起责任。
日本有家三菱公司,在上海开了一家分店。
进入上海市场之后,市场占有额迅速增加,没过多久,就抢占了大部分的电梯市场。
上海原先那家最大的电梯公司寻找原因,一直没有找到。
后来才发现是这样的:三菱公司的员工都能负起责任,这已经成为了他们公司的文化。
当顾客打电话说电梯出了问题,三菱公司的员工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是我们的错,我马上赶来。
便开始找原因,开始维修。
结果发现是使用电梯不当造成的。
然而我们来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这是我们的错,是我们没有让您很清楚电梯的使用。
”结果用户很不好意思。
上海电梯公司不是这样的。
当顾客要求维修时,他们首先会反问几次,不是吧?怎么会呢?上次不是好好的吗?然后极不情愿地缓慢过去,检查完之后,他们告诉顾客,这是那些该死的装电梯的错。
顾客于是问,你们是干什么的?我们是修电梯的。
他们回答。
所以,负起责任,讲究诚信不仅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是一张通行证,在经济领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和谐。
李广的品性值得我们学习,也促使我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