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修改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神奇的克隆》教学实录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神奇的克隆》教学实录(一)课文知识师:《神奇的克隆》是一篇知识性文章,里面有不少关于克隆的知识。
知识要记。
记住了,别人才说你有知识。
给大家五分钟,边读边记,看谁记得快,记得多。
(五分钟后)生:我知道克隆就是无性繁殖。
师:请写在黑板上:克隆就是无性繁殖。
生:一般的高等动物,都是有性繁殖的,都有爸爸妈妈。
师:请你写:高等动物是有性繁殖。
生:有一些植物先天会克隆。
师:请你写“植物的先天克隆”。
哪些植物会克隆?生:马铃薯、柳树、仙人掌等。
师:请写到黑板上。
生:植物的克隆还有压条和嫁接。
师:对,你的记性真好,这些细节都记住了。
生:1996年,世界上克隆出了第一只克隆羊,它是高等动物的克隆。
师:对,1996年,我不会忘记,1996年我结婚。
请你写上去。
生:一些细菌也会克隆,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这是低等动物的克隆。
生:不对,是低等生物的克隆。
师:“生物”和“动物”,不是一个意思。
请你板书:低等生物的克隆。
(师请学生看黑板,朗读黑板上的内容。
)师:这些都是关于克隆的知识,有关于克隆用处的知识吗?生:我知道克隆可以培育优良的家禽,提高饲养效率。
师:请你板书。
生:克隆可以挽救濒临灭绝的动物。
师:“濒临”这个词会不会写?——不会?看一下书,再写到黑板上。
生:克隆技术能够培植人体的皮肤;“制造”人的耳朵、肝脏和心脏等人体“配件”……师:可以概括为“挽救人的生命”。
(好些同学在板书)师:关于克隆,可以写一本书、两本书。
我们的课本只有一点点。
读的时候,你肯定会觉得不满足,想发问。
我的问题:为什么那只羊用乡村歌手的名字“多利”呢?你有什么问题吗?生:我想知道“多利羊”出生后,是一下子长大的,还是和小羊一样,慢慢长大的?生:我想知道,多利羊后来怎么样了?生:我想知道,为什么第一个克隆的动物是羊,而不是猪、牛?生:我想知道克隆一只羊,需要多长时间。
师:这些知识,都很有意思。
很多知识,我们可以网上查阅,去弄明白。
《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
《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3.体会本文准确严谨的语言特点,感受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播放动画片《大闹天宫》片段)刚才这段动画片里,孙悟空施展了一个让我们羡慕不已的绝活,那就是他经常在危急关头从身上拔下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
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在今天却变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遗传学家谈家桢先生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世界。
二、整体感知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吗?老师读完课文有两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想请同学们帮忙来解决,好吗?1.克隆是个动词还是名词?2.克隆“奇妙”在何处?(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并板书:克隆现象、克隆实验、克隆的应用前景)三、课文品读品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一部分。
1.疏通字词(根据拼音书写汉字或者给加点字注音)囊胚胎蟾蜍孵化鳞lín片脊jǐ椎两栖qī 相安无事(解释)强调:“脊”字的正确笔顺。
2.快速默读,思考:(1)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发生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并板书:两栖类——鱼类——哺乳类)提示关键句子:“在克隆鲫鱼出现之前”/“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和两栖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2)找出这一部分使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
通俗易懂,使深奥的道理变得简单明了。
列数字。
使说明更加科学,更加准确。
3.语言训练(1)下列句子中标注为红色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灰鼠胚胎细胞的核移人黑色小鼠的去核受精卵后,在试管里人工培养了4天,然后再把它移人白色小鼠的子宫内。
奇妙的克隆 课堂实录[页3]
奇妙的克隆课堂实录[页3]
奇妙的克隆课堂实录奇妙的克隆课堂实录
依样画葫芦克隆出的一个新生命,他们是儿子,还是弟弟?是女儿?还是妹妹?如果面对一群面貌、体态、风姿一样的克隆人,我们如何确认他们的身份?如果他们犯罪,我们又有什么手段缉拿真凶?再说,人类居住的地球早已因为人口爆炸难堪重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用另一种方法生产自身?(再次响起掌声)
正方(激动地):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你不能十分果断地判断它是好是坏。
我认为一个技术存在就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
你不能否认它有对人类造福的一面,不能将它一棍子打死。
克隆技术能否为人类造福是要看它克隆的对象是什么,在什么领域,它固然有坏处,是因为任何事都有它的双面性,不能是纯粹的好与坏,所以不能说克隆技术是绝无益处的。
师(做暂停的动作,学生依然激动万分):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
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
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这篇课文里引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
1
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让他们学会在口语交际中热烈参与讨论,耐心细致地听,大胆发表见解。
同时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
2。
《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
《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音乐声中,展示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成果图片。
)师: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
这次科学技术革命被称为第三次技术革命。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高科技世界,邀请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给我们掀起克隆“奇妙”的面纱。
二、走近作者(师出示谈家桢图片。
生朗读谈家桢简介。
)三、解读文本内容师:谈家桢教授笔下的克隆神奇而巧妙。
其实,克隆现象(即用“嫩枝”或“插条”等进行的无性繁殖)在我们生活中早已存在。
我们班有文艺特长的同学为大家准备了柳树克隆的节目。
欢迎他们上台表演。
(掌声响起。
)课本剧一:甲:春天来了,冰雪消融。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西湖边的一棵柳树,抽出细长的柔枝,长出嫩绿的叶子。
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她健康地生长着。
乙(两臂上举,腰身摆动,作柳树摇摆状):唉,春光明媚,和风轻拂,可惜我形单影只,有负如此良辰美景。
要是有几个伴儿,该多好啊!甲:别叹息,我来帮助你,克隆几棵柳树就成了。
折下一根柳枝(模拟从乙身上摘下),把它插入土里,于是长出一棵小柳树。
(丙上台扮柳树状。
)再折下一根柳枝,把它插入土里,于是又长出一棵小柳树。
(丁上台扮柳树状。
)于是白沙堤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师:同学们的精彩表演使我们对“奇妙的克隆”有了感性的认识,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科学地解释“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克隆”。
(生朗读。
)生1: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生2: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过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生3: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
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作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奇妙的克隆》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范文
《奇妙的克隆》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范文第1篇:《奇妙的克隆》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范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奇妙的克隆》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说明文。
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时候,根据单元编写目的和课文文体特点,确定了以下两个目标:一是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二是感悟高新科技的神奇和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
一个重点是弄懂克隆绵羊多利的创造过程及奥秘,一个难点是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
本文长近3000字,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让学生基本弄懂有关克隆的知识,并且还要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体现出新课改的思想,把课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是我在设计这堂课时重点思考的问题。
因此,我采取了以学生自学知识为主,老师指导自学方法、辅导解答疑难问题为辅的教学设计。
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我感觉基本上完成了我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上课前,为了便于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辅导学生自学,我把学生的座位做了一下调整:两排中间空出一排,这样老师可以观察到所有学生的自学情况。
一上课我采用谈话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有一位生物学专家要到我们学校来做一个关于克隆的报告,你希望了解哪些与克隆有关的知识?生:我希望了解什么是克隆。
生:我希望了解怎么进行克隆。
生:我希望了解克隆有什么意义。
我接着问:你希望这位专家在做报告的时候注意些什么?生:我希望他能讲得通俗易懂。
生:我希望他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课堂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奇妙的克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说明文。
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时候,根据单元编写目的和课文文体特点,确定了以下两个目标:一是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二是感悟高新科技的神奇和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
一个重点是“弄懂克隆绵羊多利的创造过程及奥秘”,一个难点是“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
本文长近3000字,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让学生基本弄懂有关克隆的知识,并且还要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体现出新课改的思想,把课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是我在设计这堂课时重点思考的问题。
八上奇妙的克隆教案教案教学反思教学实录说课稿.doc
八上《奇妙的克隆》教案教案、教学反思、教学实录、说课稿【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囊像口袋的东西。
濒临紧接,临近。
孵化昆虫、鱼类、鸟类或爬行动物的卵在一定的温度和其他条件下变成幼虫或小动物。
神通广大:原是指佛教其法力的广大无边。
现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相安无事:安,平安。
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
永无止境:止境,尽头。
永远没有到头的时候。
匍匐:爬,手足并行。
繁衍:生物品种数量,逐渐增加扩大。
渗透: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地进入另一种事物或势力。
2.作家作品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19 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独著或与人合著论文10多篇。
1936年获哲学博士。
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
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
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3.关于克隆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 生物。
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受体”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
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
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下一代,相当于生了个“多胞胎”;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拷贝,“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
从技术操作看,后者的难度比前者大。
【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本文揭示了“无性繁殖”的一种方法一一克隆的奥秘, 介绍了克隆研究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提醒人们要严肃地考虑克隆的含义,使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二、文章脉络文章已用数字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什么是克隆。
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
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
第四部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三、写作方法1.联系人们熟知的事物解释深奥的科学问题,深入浅出。
如联系《西游记》中“猴毛变猴”的超现实描写说明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克隆的设想,联系植物“插条”介绍无性繁殖并从而说明什么是克隆,联系骡不能繁殖后代和大熊猎濒临绝种的事实说明克隆技术对于“扩大繁殖”和保护“濒临绝种”的意义等等,都收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效果,并且激起了读者的兴趣,使读者感到亲切。
奇妙的克隆 课堂实录[页2]
奇妙的克隆课堂实录[页2]奇妙的克隆课堂实录奇妙的克隆课堂实录生3:我不主张象他那样去克隆一些史前生物,如恐龙、猛蚂等。
因为任何生物的生存与灭绝都不是人类所能控制的,人类应该严格遵守“自然法则”,让生物的发展顺其自然。
如果再回到从前,就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生2:(红着脸,低声说)我只是想克隆一两只看看,不想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众笑,小声议论)生3:我想克隆水,目前世界上的淡水资源严重缺乏,已无法维持人类生存,而人类仍在无限制地浪费水,所以我想克隆水。
生4:我要克隆粮食,拯救非洲正在挨苦受饿的人们,使他们过上温饱的日子。
生5:我们都知道,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
而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占地球上热带雨林总面积的50%,达650万平方公里。
这里自然资源丰富,物种繁多,被称为“生物学家的天堂”。
然而,亚马逊却没有因为它的富有得到人们的厚爱。
70年代以来,人们的滥砍滥伐使其三分之一的面容消失在我们眼前,这将意味着维持人类生存的氧气将减少五分之一。
所以,我想克隆亚马逊热带雨林,将其安放在撒哈拉沙漠上,使之净化环境。
生6:我反对刚才三位同学的说法。
他们的想法很好,表达了他们忧国忧民之心,表达了他们的美好愿望。
可是水、热带雨林、粮食没有细胞,如何克隆?(众笑)(有人小声插话):水可以的,有水分子。
生:如果我有克隆的技术,我会克隆孙悟空,因为他无所不能,可以实现我们很多改变社会的理想。
(众大笑)师:感谢这些同学给大家带来的大胆的、新奇的“克隆理想”,不管它们符不符和科学原理,但都表现了大家的美好愿望,希望科技能来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的生活更幸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通过协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元互动,重视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交流,尽可能挖掘学生口语交际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5、辩论师: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初中语文八年级《奇妙的克隆》教案备课资料课堂教学实录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逐步提高科普文的阅读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以学生自读为主,通过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阅读中的疑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将课文的主旨内化为学生对生活、人生、道德的认识,由课本走向课外,抓住契机,树立大语文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搜集、整理有关克隆的知识,了解克隆的发展,及人们对克隆持有的态度,强调在课堂上展开竞赛,激发学习的自觉性。
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让每个学生学会分工与协作,充分地调动积极性,能愉快地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并且能够共同分享合作地喜悦。
2.老师事先作好课件,课件中包含导入所需要的《第六日》中的一些镜头,有关克隆的科研成果,各国对克隆所持有的态度等内容。
【教学流程】一、看一看,激发阅读文本兴趣由电影《第六日》(选择其中部分内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并用自己的理解诠释对"克隆"的理解。
教师不做评判,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铺设探知平台。
二、读一读,搜索文本重要信息1.学生自由速读,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搜集文中作者对克隆的诠释。
2.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篇章研读,对课文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疑问,在小组内讨论,筛选整理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鼓励学生学会筛选信息,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文章能多角度提问,力求使所提问题有价值。
《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
师 : 师 说 先 用 简 介 的 方 法 读 老 吗 ? 同 学 们 继 续 往 下 看 , 有 吗? 还 生 3:还 有 在 第 一 自 然 段 中 :
( 齐读 , 个 词语读 三遍 。 ) 第一 部 分 , 别 急着 读第 二 部 分好 生 每 先
么?
群 个 体 ” “ 性 繁 殖 系 ” 你 们 关 、无 。
( 做 笔记 。 ) 生 师 : 二 自 然 段 那 个 关 键 语 句 第
克 。这 又 比 较 长 , 学 们 在 读 的过 程 中 有 ‘ 隆 ’ 种 来 自一 个 祖 先 的 无 性 注 到 了 没 有 ? 同 ‘ 性 繁 殖 无
写 ” 内容 。 了这 些词语 之 外 , 的 除 你
师 : 有这 样 的语 句 吗? 还
个、 四个 、 个 … … 生 物 体 , 些 生 八 这
在 看 书过 程 中还 有 不认识 的 字吗?
( 摇 头。 ) 生 遍 这些词 语 好 吗? 三 、 法 指导 与 实践 学 ( ) 渡 引 入 一 过
师 :这 里 有 一 个 词 语
“ 仅 中 有 这 样 一 个 词 语 : 如 果 ” 我 想 不 “ 。
生 1 它 有 小 标 题 , 且 是 以 : 而 逻辑 顺序 写的 。
问 大 家 , 个 “ 果 ” 示 了 我 们 第 这 如 提
一
自 然 段 提 到 的 “ 隆 ” 第 二 自 克 和
部 分 , 取 了 能 解 释 “ 么 是 克 提 什
下 : 学 们 刚 才 找 这 些 句 子 的 时 同
隆 ” 关键 语 句 。 下 面 我 们 来 总 结 的
一
师 : 们 一 起 来 上 一 节 说 明 文 “ 至 今 日 , 克 隆 ’ 的含 义 已 不 仅 候 ,每 一 段 话 都 有 关 键 性 的 短 语 , 我 时 ‘ 阅读 学法 指导 课 。 篇文 章是 科技 仅 是 这 ‘ 性 繁 殖 ’ 凡 来 自 一 个 祖 “ 性 繁 殖 ” “ 祖 先 无 性 繁 殖 的 无 , 无 、同
【教育资料】《奇妙的克隆》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学习专用
《奇妙的克隆》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奇妙的克隆》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说明文。
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时候,根据单元编写目的和课文文体特点,确定了以下两个目标:一是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二是感悟高新科技的神奇和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
一个重点是“弄懂克隆绵羊多利的创造过程及奥秘”,一个难点是“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
本文长近3000字,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让学生基本弄懂有关克隆的知识,并且还要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体现出新课改的思想,把课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是我在设计这堂课时重点思考的问题。
因此,我采取了以学生自学知识为主,老师指导自学方法、辅导解答疑难问题为辅的教学设计。
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我感觉基本上完成了我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上课前,为了便于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辅导学生自学,我把学生的座位做了一下调整:两排中间空出一排,这样老师可以观察到所有学生的自学情况。
一上课我采用谈话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有一位生物学专家要到我们学校来做一个关于克隆的报告,你希望了解哪些与克隆有关的知识?”生:我希望了解什么是克隆。
生:我希望了解怎么进行克隆。
生:我希望了解克隆有什么意义。
我接着问:“你希望这位专家在做报告的时候注意些什么?”生:我希望他能讲得通俗易懂。
生:我希望他能举一些例子。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导入。
第一个问题,概括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介绍什么;第二个问题,就是本文的写法上──怎么介绍。
这两个问题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这样的导入把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让学生理解的问题,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明白了,也为下一步自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我让学生跳读课文,抓住文章的小标题,看看课文到底介绍了哪些与克隆有关的内容,是不是通俗易懂,并举了一些例子。
学生以前可能自己读过这篇文章,对于这两处问题可能没有思考过,有了刚才的导入,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点。
《奇妙的克隆》课堂实录
《奇妙的克隆》课堂实录
《奇妙的克隆》课堂实录
该课获2009 年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董鹏/执教、整理
一、直接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着名遗传学家谈家桢写的这篇科技说明文《奇妙的克隆》。
二、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师:大家读完课文后,看大屏幕上老师打出来的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
除了这些词语之外,你在看书过程中还有不认识的字吗?
(生摇头。
)
师:好,没有。
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些词语好吗?
(生齐读,每个词语读三遍。
)。
《奇妙的克隆》课堂实录4
《奇妙的克隆》课堂实录4
一、直接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着名遗传学家谈家桢写的这篇科技说明文《奇妙的克隆》。
二、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师:大家读完课文后,看大屏幕上老师打出来的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
除了这些词语之外,你在看书过程中还有不认识的字吗?
(生摇头。
)
师:好,没有。
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些词语好吗?
(生齐读,每个词语读三遍。
)
三、学法指导与实践
(一)过渡引入
师:我们一起来上一节说明文阅读学法指导课。
这篇文章是科技说明文,科学的术语非常多,篇幅又比较长,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这篇文。
《奇妙的克隆》(优质视频、文字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练习、反思、素材)-6.doc
《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民众中学田莱莉导入:1、请同学们猜猜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谁是克隆专家?学生答:孙悟空。
师问:为什么呢?生答:因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危急关头能拔一根猴毛变出许多猴子猴孙来。
师:其实神话故事只是虚构的,我们生活中你们关注到一些特殊的现象吗?你知道哪些生物天生具有克隆的本领?图片展示(草莓、葡萄及其他生物)图片1:依靠匍匐茎,一年能长数百株草莓苗。
图片2:一根葡萄枝切成10段就可能变成10株葡萄还有仙人掌每块落地就可以生根,富贵竹、桃枝插枝即活。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在植物身上发现的这些特性,逐渐就应用在动物实验中,并且取得了成果。
图片3:克隆猴图片4:克隆猪、猫(师展示幻灯片)谈家桢,1909年出生,生物学家,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宁波人。
先后在国内外几所大学任教,曾担任复旦大学副校长。
他一生从事生物遗传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成就卓著。
1985年获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师:我们昨天发给同学们导学提纲中的字词练习大家完成了吗?生:完成了。
师:请一位同学读出答案。
(学生一读出生字词。
)不错,特别是两栖的“栖”的音是qī,不要读错了。
同学们再齐读两遍。
(请一组同学解释字词的意思。
师订正答案。
)(利用导学提纲提问。
)师: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总体上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生:克隆。
逻辑顺序。
师:你们怎么知道是逻辑顺序呢?生:排除法。
不是时间、不是空间,所以是逻辑顺序。
师:阅读第一个小标题的第一段,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生1:在课文第一段中的原话:“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就是无性繁殖音译为克隆。
”师:好,非常正确。
生2:还有一句也是解释克隆是什么的。
“凡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师:大家做得非常好,答案非常完美准确。
我们一起来看看表格,克隆有哪些成果?生3:克隆鲫鱼 1979生4:克隆黑斑蛙1978 还有哺乳类的克隆小灰鼠。
课文《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
课文《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师: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闻名遗传学家谈家桢写的这篇科技说明文———《奇异的克隆》。
二、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师:大家读完课文后,看大屏幕上老师打出来的“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
除了这些词语之外,你在看书过程中还有不认识的字吗?〔生摇头。
〕师:好,没有。
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些词语好吗?〔生齐读,每个词语读三遍。
〕三、学法指导与实践〔一〕过渡引入师:我们一起来上一节说明文阅读学法指导课。
这篇文章是科技说明文,科学的术语特别多,篇幅又比较长,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觉这篇文章在结构安排上与其他的文章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生1:它有小标题,而且是以规律顺次写的。
师:太棒了!你都看出顺次来了。
至于你看得对不对,还需要我们进一步验证。
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确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有小标题。
那么这样长又比较难的文章,我们怎样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呢?让我们尝试着用四种方法来解读这四个片段。
〔二〕用“简介”的方法读第一部分师: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片段的学习。
简介什么是克隆?〔生齐读。
〕师:那么谁能来告知大家什么是克隆?生 1:文章的第一个标题下的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又称克隆。
师:还有这样的语句吗?生2:第二个小标题下也说了,不是精细胞和卵细胞产生的也叫克隆。
师:老师说先用简介的方法读第一部分,先别急着读第二部分好吗?同学们继续往下看,还有吗?生3:还有在第一自然段中:“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师:这里有一个词语“不仅仅”,说明什么?生 4:说明克隆的范围很广。
师:很好。
还有这样的句子吗?生5:第二段中有:“但是,假如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末通过非常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
《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
《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一、教学设想: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以及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3、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口语交际中,参与讨论,发表见解;耐心听,简明扼要说,通过多方评价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话和说话习惯。
二、教学步骤:(一)课前学习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了解什么是克隆。
3思考:克隆技术是否能造福人类?并查找相关资料证明你的结论。
(二)课堂教学1、导入新课师: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出来。
生:还有海参、仙人掌。
(还有学生想要说)师:(微笑)我知道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说了。
你们能不能找出这些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生:(齐声)不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生:(齐读)“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教学策略--交流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实现了师生学习资源的共享,丰富了学生对克隆技术的感性知识。
)3、感知课文内容,深入了解。
师:课文里有关克隆的知识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把你在书上获得的有关克隆的知识划出来,等一会儿,试着用简洁的话告诉大家你从中了解了哪些有关克隆的知识。
(学生默读,边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师:(自读完毕)相信大家通过自读,已有了自己的心得,能不能介绍给大家你所知道的有关克隆的知识呢?生1:我知道了最早的克隆,那就是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提到的,孙悟空把猴毛变成猴就是克隆。
《奇妙的克隆》优秀教学实录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小说?生:《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师:对,我想:大家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西游记》了,因为其中有大家感兴趣的人物——孙悟空,至于孙悟空其人怎样我们暂且不作评价,但孙悟空有个绝活令人羡慕不已——他经常在要紧关头从身上拔一根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
当然,这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板书:奇妙的克隆)甲生:土豆、桂花、仙人掌切片乙生:富贵竹丙生:许多蔬菜果树的嫁接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回答得很对。
还有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繁殖、身体长出芽体等等这些都具有先天的克隆本领。
(多媒体展示字词)。
下面请两位同学读读它们。
甲生:繁衍囊胚胎鳞片乙生:蟾蜍濒临两栖脊椎师:请全班同学齐读生:(齐读)(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思考与讨论:1、文章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四个小标题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在说明克隆含义时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克隆实验部分实验对象有哪些?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说明?4、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利弊?师:请同学们将课本打开,带着投影上的几个问题迅速阅读、思考并交流。
给大家5分钟。
(学生阅读、思考并交流)师:好!大家看第一个问题,有哪位同学想好啦?请举手。
甲生:四个小标题能使我们一看就知道文章主要写的什么内容,并且文章看上去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乙生:文章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克隆的含义、克隆的实验、克隆的发展、克隆的利与弊。
师:这两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正确。
四个小标题从形式上看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有条不紊;从内容上看:所统领的内容一目了然,使读者更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板书:含义——实验——发展——利弊)师:请同学们再思考第二个问题,我们逐一解决。
甲生:实验对象是克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执教者:河南省新乡市第十中学周丽君点评者: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曾祥芹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猴毛变猴”,每当他与妖魔们作战一旦手头吃紧,就立刻从身上拔下一撮儿猴毛,吹一口气变成一大群小猴参加战斗。
这当然是神话,但今天的科学却可以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
(屏显:课题)什么是克隆?它何以如此奇妙..?今天我们将跟随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笔,一同走入奇妙的克隆世界。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本文约3000字,5分钟读完。
这篇科普文章涉及一些生物学相关术语,请结合老师提供的补充注释默读全文。
(屏显)(生边结合补充注释边默读课文,5分钟)师:以上是这篇科普文章涉及到的生物学术语,大家注意:专业语与通用语并陈是科普文章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
(屏显)师:读过课文之后,同学们有哪些问题或疑点?生:为什么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生:课文最后一节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为什么说要“严肃地考虑克隆的含义”?师:好,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三、四节,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
2、整体感知,概括内容师:本文分列四个小标题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从理清思路,把握结构的角度,你能将四个小标题分别概括成两个字吗?(生思考,约2分钟)生:我概括的分别是:含义——实验——发展——造福。
生:我概括的分别是:释义——探索——发展——利用。
生:我概括的分别是:定义——发展——突破——应用。
┄┄师:第二和第三个意见较准确,由此可见,这篇科普说明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师:说明文显著的特征是“授人以知”。
本文分列四个小标题为我们解说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下面我们速读课文,根据问题筛选信息。
生: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
生:克隆是无性繁殖以及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
生: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师:大家的发言都抓住了克隆“无性繁殖”这一重要特征。
克隆也就“奇妙..”在此。
请注意:“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这一表述对吗?依据课文回答。
生:不对。
“生物”应该包括动物和植物,关于“植物的克隆”,课文开头说“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这是葡萄与生俱有的,这能称为新兴技术吗?我认为作者是由“植物的克隆”说起,引出下文“动物的克隆”,结合全文,克隆在本文主要指的是“动物无性繁殖的新兴技术”。
师:对,你读书很仔细,紧扣课文找寻依据,这种读书的方法很可贵。
的确,克隆在本文主要指的是“动物无性繁殖的新兴技术”。
为说明这一问题,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生:课文开头举出“细菌、葡萄、仙人掌、草莓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克隆,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生:为突出说明克隆“无性繁殖”的特征,作者在第二段首先给“有性繁殖”下.了科学的定义,....,更好的突出了克隆“无性繁殖”的...然后将“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进行比较说明特征。
生:第一节最后引用吴承恩《西游记》中的精彩描述把克隆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这里采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师:好,下面我们速读二、三节,根据表格筛选信息,填写相关内容(除最后一纵栏),比比看,谁筛选得又快又准。
相关内容的填写,同桌可合作完成,两生到讲台前敲击键盘,打字填表。
约5分钟后集体交流表格内容。
)(屏显)有了答案。
生:“克隆羊”之所以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是因为它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的核,这成为克隆技术的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作者为此单列一节进行解说。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按时间顺序安排?师:眼光敏锐,问题问得好!大家都来动脑思考:作者是根据什么来安排这两部分的说明顺序?为什么?生:课本第二节第五段有一句“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我认为是按照生物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也就是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这样安排有条不紊,如果按时间顺序就乱了。
师:文中这句话太重要了,找得好!生:动物越进化,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我认为这两部分是按克隆技术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安排顺序,这样安排体现了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体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师:大家说得好,这些看法综合在一起就全面了。
第二、三节是以克隆技术的发展为顺序安排的。
从克隆鲫鱼到克隆羊,克隆技术不断地发展,这也正是克隆“奇妙..”之所在。
四、以意照言,体悟精神师:从克隆鲫鱼到克隆羊,我们不仅了解了克隆技术的进程,更重要的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还能体悟到科学家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下面请同学们搜索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并加以点评。
(生搜索阅读课文,圈点批注,约4分钟)生:我找的是第二节“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中“┄┄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核中吸出细胞核。
┄┄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度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首先“385天59代”一个惊人的数字震撼人心,表明实验的艰辛,“用直径10微米左右”,我们知道微米是何等微小的单位,进一步反映实验进行之艰难、精细,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精神跃然纸上。
“接纳”,“准备就绪”,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后经过如此精细的准备后,大部分却“夭亡”了,即使是这样,科学家们永不放弃,“189个”,“只有两个”,“只有一条度过难关”,由此可以想像实验艰辛的程度之深,失败率之高,最后经过“80多天”漫长等待,成长为“8厘米”长的鲫鱼。
这一过程使我感受到科学家们在探索过程中克服多少困难,经历多少挫折才获得成功。
他们这种锲而不舍、严谨求实的态度更是常人难以想像的。
我们青少年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更是需要这种精神。
(学生分别找出第二节第二、四、五段,第三节第一段等相关语句进行点评,内容从略)师:科学的道路无坦途。
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更要靠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
这种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学生借鉴学习。
四、思考讨论,探寻主旨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个问题呀,大家看:课文最后一节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而末段首句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既然是“造福人类”,都是“喜”才对啊,何来的悲呢?这里是不是弄错了?(生疑惑,看书,思考)生:我觉得不矛盾。
克隆技术有利有弊,课文小标题“造福人类”是其“利”的一面,也就是“喜”的一面,这是主要方面。
克隆技术越发展,尤其是“克隆人”也会给社会及人类带来负面影响,正如文中所说“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这是其“弊”的方面,也就是“悲”的一面。
师:说得不错。
大家都从文章中找找看:“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克隆技术有几“喜”?几“悲”?生:三“喜”。
第一段“克隆可以使高附加值的牲畜有效的繁殖”;第二段“克隆技术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段“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悲”就是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师:好。
关于“喜”的一面,课文写得具体明白,显而易见。
大家想想看:“克隆人”怎么会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呢?(生兴趣盎然,议论纷纷)生:假如若干年后克隆一个“我”出来,那我的父母、同学、师长及所有认识我的人应该怎样称呼她?她又该如何面对这些人呢?再说,如果克隆出来的我犯了错误或触犯了法律,应该惩罚她,还是惩罚我?有关部门怎样辨别哪个是真我,哪个是“冒牌”的呢?(生笑,纷纷举手)生:假如将来克隆出了一个希特勒或东条英机,世界可能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世界将重陷战争深渊。
生:如果能为自己克隆一个器官仓库, 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的问题,那么人们能够坦然地从与我们一样五官齐全, 表情丰富的克隆人身上摘下一只肾, 挖走一只眼吗?生:如果面对一群面貌、体态、风姿一样的克隆人, 我们该怎样确认他们的身份? 如果他们犯罪, 我们又用什么手段缉拿真凶? 再说, 人类居住的地球早已因为人口爆炸难堪重荷,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用另一种方法生产自身?!(生鼓掌)┄┄师:既然如此,我们该怎么办呢?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给了我们答案。
(生齐读“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师: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
值得我们欣慰和骄傲的是, 面对克隆, 人类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富有成熟理性和远见。
如果克隆技术真是上帝放在人类面前的又一只潘多拉魔盒, 那么人类将满怀自信地伸出两手,一只手叫智慧或灵性, 它让克隆技术为我所用, 造福世界, 另一只手叫理性, 它将控制和防止克隆技术走向反面。
这也就是要“兴利除弊”!科学家们有足够的信心,智慧、理性地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