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课程四个学习领域的思考
浅谈小学美术课程“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浅谈小学美术课程“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小学美术课堂分成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以及“综合·探索”四大块。
由于美术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造型·表现”在美术课堂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其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在“造型·表现”领域中有这样的说明:“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根据其标准,怎样更好地实施教学,使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成为广大教师思考与探索的一个问题。
新鲜好奇、好动、好玩、爱做游戏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也是儿童的天性。
在教学中,由游戏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绘画造型手段,去表现和他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感,是唤起他们心中所喜爱的、渴望拥有的、印象深刻的事物的情感并通过绘画的形式再一次表现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内心情感需要的外化,也是是一种愉悦的作画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中,怎样把游戏融入到教学中去,从教学过程中看来,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1. 游戏内容贴近生活与教学。
以游戏为载体,以初步形象为基础,在选择游戏内容时,教师可尽可能多地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如引用他们常看的动画片里面一些题料,可以加强学生的兴趣。
通过游戏鼓励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大胆地自我表现和创造,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美术作品的美感才是游戏结合教学的目的。
2.准备丰富有趣的工具材料,让美术活动游戏化。
小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期集中,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学生既能对美术课堂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可要求低年级学生准备纸团让学生压印,准备弹子让学生滚画、准备毛线让学生进行线拖画等。
从美术学科大观念、基本问题等方面进行单元课程解读
从美术学科大观念、基本问题等方面进行单元课程解读美术学科大观念与基本问题单元课程解读一、美术学科大观念美术学科的大观念主要围绕“创造力”、“审美意识”、“文化理解”和“技术技能”四个方面展开。
这些大观念构成了美术学科的核心价值和目标,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方向。
创造力:美术学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创造力是美术学科的核心,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特视角。
审美意识:美术学科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
审美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文化理解:美术学科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美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技术技能:美术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包括绘画、雕塑、设计等各方面的技能。
技术技能的培养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础,也是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基本问题在美术学科的学习中,基本问题主要围绕“艺术是什么?”、“艺术的作用是什么?”和“如何创作艺术作品?”三个方面展开。
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艺术的本质和特征,以及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学习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艺术的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在社会、文化和个人层面上的功能和价值。
艺术可以传达情感、表达思想、传承文化、美化环境等,这些都是艺术的重要作用。
如何创作艺术作品?这个问题是美术学科实践性的体现,它引导学生探索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践训练和艺术创作,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技术技能和创造力,实现个人艺术表达和价值追求。
综上所述,美术学科的单元课程应该围绕大观念和基本问题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意识、文化理解和技术技能。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艺术的本质、作用和创作方法,帮助他们建立全面而深入的艺术认知和实践能力。
关于美术课程四个学习领域的思考
关于美术课程四个学习领域的讨论2001年颁发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
因此,本《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这是美术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也在2011年版的《美术课程标准》中延续。
但在十多年实施过程中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从而导致种种误解:不理解设置四个学习领域背后的课程理念;不理解“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却视之为四种学科知识体系;在教材中把美术教学内容割裂为四块;在美术教学时,用“学习领域”替代“课业类型”,抹杀了不同内容的教学特点等等。
本文将就此作一探讨,希望引起同行的关注。
一、设置四个学习领域体现什么美术教学理念?课改前《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1992年)提出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初中美术教学大纲也相似,都是以“单纯的学科知识体系”为本,强调向学生的“输出”和“传授”,教学内容仅“绘画、工艺和欣赏”三部分,特别强调写实性绘画技能。
相应的美术教材也以学习各种美术技能为目的。
说明当时人们对美术学科性质理解的狭隘。
而新课程则重新借鉴了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观,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获得”和“经验”,充分体现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体现于《美术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中,从而“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希望学生通过各种美术活动,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
美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课程标准是规定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如今我结合自己五年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经历再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又有了许多新的体会,下面总结如下:一、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分学段系统化设计教学任务及难度。
因为之前有机会教过小学和初中的美术课程,所以我了解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并理清了各个学段美术学科知识的基本脉络。
如今结合《美术课程标准》的学习这一认知变得更加地明确与系统化。
就美术课程学习方式来划分,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这四个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紧密相关,分别从美术造型表现、基础设计知识、美术欣赏及表达和综合运用等方面有侧重地划分美术教学重点。
明确了课程的设计重点才能正确合理科学地设计安排好一堂美术课。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美术区别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一门关于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表现、创造的艺术,美术的教学内容不止于课本中简单的几幅图片、范画,他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视觉形象来支撑这就给了美术教师很大的教学空间。
随着现在教学手段设备现代化的发展,我们能够利用这些手段为孩子们收集展示更多素材资源,但这一切的前提都要基于对课程目标的精准把握。
吃透教学重点合理选择美术教学的素材内容,才能使每一节美术课的内容都丰富高效。
在掌握美术课程横向的教学重点的同时,对于学生美术素养纵向的培养也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美术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这四个学段在教学内容安排及在教学难度设计时应注意依次递进、前后衔接,从而适应孩子不同阶段发展的要求。
例如在低年级阶段我们设计教学重难点时就要侧重学生基本美术习惯的培养及养成(正确安全的使用美术工具、认识基本的颜色、分辨基本的图形等);中高年级时开始渗透点线面、色彩等美术基础知识;高年级之后能掌握运用透视、色彩、构图、比例等造型语言。
浅谈初中美术新课程四大学习领域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
浅谈初中美术新课程四大学习领域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第一篇:浅谈初中美术新课程四大学习领域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浅谈初中美术新课程四大学习领域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摘要:初中美术新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
本文主要通过对四大学习领域的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浅谈了几点教学方式方法的体会:一、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二、采用启发式教学;三、采用直观演示教学法;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关键词:美术新课程四大学习领域;鼓励教学法;启发式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初中美术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和体验愉悦。
新课程标准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美术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渠道,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者,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呢?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一、采用鼓励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达到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023年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3篇
2023年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3篇篇一:2023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22 美术学科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本次课程改革有一个最大的亮点是没有美术与音乐学科课程标准,而是将音乐与美术学科综合为艺术课程,重在培育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穿和跨域转换的多种力量,促进人的全面进展。
从美术学科的角度有以下几个重点值得我们再熟悉美术学科:一、核心素养的变化之前我们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推断、文化理解。
现在综合为艺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去掉了图像识读,将其包含在美术表现里面。
美术表现改为艺术表现,更宽的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
审美推断改为了审美感知,更加突出了本次课改更注意感受和体验的特点。
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保存未变。
“综合”是这次艺术课程改革的精彩亮点。
艺术课以人文主题式学习方式为主,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多种艺术综合共生互生。
通过听觉+视觉+知觉,促进通感力量。
体验+情感+思维提高艺术修养,完善人格。
三、弘扬经典传统文化通过感受美、观赏美、表现美、制造美的力量,抵抗低俗的,不安康的文化残害。
增加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决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
四、条理性更强 1-2 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美术课定义为造型.美术,主见开展具有嬉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造型活动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强调体验,丰富学生感受。
3-7 年级以美术学科为主,融入其他姊妹学科,奠定美术学科的双基,8-9 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忙学生把握1-2 项艺术特长,从感性渐渐到理性到达更高的思维。
五、四大学习领域脉络更清四大学习领域没有转变,更加清楚的分别确定了各阶段目标,与教学大纲笼统地确定确定教学目标相比,内容更充实,脉络更清楚。
横向理解四个学习领域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纵向理解阶段目标的分层递进特征。
新课标的公布,让我们熟悉到我们要从一个美术教师的角色努力向着合作型教师,创新型教师提升自己的力量和素养,才能适应进展的要求,做一个合格的艺术教师。
浅谈小学美术四大领域教学
浅谈小学美术四大领域教学一、走近美术新课标美术新课程标准力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的基本理念是:1.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激发学生形成学习美术的兴趣;3.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4.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美术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它分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二、实践美术新课标(一)、确立新的课堂教学观。
1、整合教学与课程。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是“体验课程”(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教孩子学美术的体会
教孩子学美术的体会
教孩子学美术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充满挑战的过程。
以下是我在教授孩子学美术过程中
的一些体会:
1. 创造力的培养:美术是帮助孩子展现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绝佳途径。
通过美术,
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2. 观察力与细节意识的提升:美术教育注重观察和感知细节。
在教授孩子绘画时,他
们会学习观察和感知物体的形状、轮廓、颜色和纹理等细节,从而提升他们的观察力
和细节意识。
3. 手眼协调能力的训练:美术作品的创作需要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
通过绘画、剪纸、雕塑等艺术活动,孩子们可以锻炼他们的手部运动能力,提高他们的协调性和精细动
作能力。
4. 自我表达与情绪管理:美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想法的良好方式。
通过美术创作,孩
子们可以找到一个能够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法。
这对于他们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
非常重要。
5. 学习观察与细致:在美术教育中,孩子们需要细致观察周围的事物,描绘生活中的
细节。
这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专注力,并鼓励他们学会关注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美
好事物。
6. 锻炼耐心与坚持:美术创作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坚持的过程。
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可
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他们需要学会坚持下去并克服困难,这对他们的坚韧精神和
毅力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通过美术教育,孩子们可以得到很多启发和成长。
他们会学会观察世界,表达自己,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耐心和坚持精神。
教育孩子学习美术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方式,帮助他们发展多方面的技能和能力。
初中美术课四个学习领域的新体会
初中美术课四个学习领域的新体会第一篇:初中美术课四个学习领域的新体会研修日记(三)---“上好课--初中美术”雷鸣初级中学毛锡军在学习“上好课--初中美术”的过程中,我不断对初中美术的四个学习领域(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综合与探索、欣赏与评述)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在学习这四个领域时的一些想法和认识。
在“造型与表现”领域学习时对它的概念有了更准确的认识,造型在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
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通过“造型与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也更加清楚,即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
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在“设计与应用”领域学习时,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养成“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对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学习教学中,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综合与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它要求学习过程中要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设计出丰富多彩的领域课程。
如何做好美术课程四个领域的学习
如何做好美术课程四个领域的学习我认为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领域的学习,即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首先要了解这四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只有了解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才能确实地做好四个领域的学习。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它分为三个层次:①是指融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为一体的美术活动,即在一次美术活动或一个单元的美术活动中,同时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的学习内容。
②是指在学科教育的范畴内,跨越美术学科的、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综合的学习活动。
例如,美术学科与音乐学科、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美术学科与理科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内容相结合的学习活动。
③是指超越学科教育的范畴,实现社会相联系的学习活动。
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涉及哪些内容?“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美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原美术教学大纲课业形式中的绘画和工艺都可包括在其中。
新美术课程标准设置“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淡化以往课程过强的学科特色,突出学生的行为方式。
案例3.1《造型游戏》教材中一课《玩水、画画》,教师根据孩子喜欢玩水天性,用水作为美术表现的媒材。
这种造型游戏活动,对于发展孩子的形象记忆、联想和创造性思维水平十分有益。
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涉及哪些内容?“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由现代设计基础、传统工艺美术两部分组成。
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现代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以及电脑美术设计等;传统工艺美术则主要包括:基础图案,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编结工艺、纤维工艺、纸工艺、泥塑和陶艺以及各种民间工艺制作等。
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掌握详尽的、准确的技法过程,而在于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大体了解其基本常识,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一定的动手实践水平。
对美术教育思考
对美术教育思考中学美术课经过课改大潮的洗礼后,从优化讲授环境、提高教师本质、改变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中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
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一、注重各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渗透整合美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与文学、历史、音乐、心理学等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浙江小学美术第三册“云儿朵朵”一课,涉及到自然科学、语文、音乐、美术等几个学科的知识,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各科教学,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是拓宽审美教育的一条良好方法。
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美术教师也大多固守在自己的思维空间里,千篇一律的上课,这与教师的教法有关。
对于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师随之走进不同以往的课堂氛围,美术教师将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改变而重新寻找自己的教学方法。
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能灵活、综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许多其他课程,使各学科知识之间融会贯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在美术这一学科里学到除了画画以外的更多东西。
二、情趣与审美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它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
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除了美术本质的魅力之外,还需要教师善于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艺术体验,感受艺术魅力。
(完整版)美术新课标四大学习领域浅解
美术新课标四大学习领域浅解美术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区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赏识.评论”、“综合.研究”四个学习领域。
传统的美术教课内容由赏识、绘画、工艺三大课业构成,内容以基础性和技法性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真实发展,而我们的教育目的是经过教育来培育适应现代社会建设的新式人材,美术教育应持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知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品,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
新的学习领域从根本上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1、“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资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感情和思想的学习领域。
设置“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重申学科特点的偏向。
“造型.表现”重申自由表现,勇敢创建,外化自己的感情和认识。
经过此领域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因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对照与和睦、多样与一致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经过对各样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研究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长久兴趣。
2、“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必定的物质资料和手段,环绕必定的设计要乞降目的进行设计与制作,传达、沟通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育设计意识、着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重申学生的创新精神。
“设计.应用”既重申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
要修业生达到以下目标:认识“物致使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建能力;感觉各样资料的特征,合理利用多种资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着手能力;认识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一致,提高对生活物件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论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梦想;养成事先预料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仔细、锲而不舍的工作态度。
浅谈初中美术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及方法
浅谈初中美术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摘要】新的初中美术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
通过学习领域把美术课程主要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本文主要通过对四个学习领域的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探讨了几点教学方式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美术;四个学习领域;教学法美术课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初中的美术课,老师们要能够积极的探索适合中学生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
这样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身心健康得到发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欣赏•评述在讲述“欣赏•评述”课时我们不能预先对事物的审美设定一个固定的评价标准,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视觉感受去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和对象产生共鸣,审美想象自然会发展起来。
因此常采用讲述法去引导学生发现美和感悟美以及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对物体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则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感受性以及对美有不同的理解和审美趣味,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当你欣赏作品时,只需介绍雕刻家的情况和创作背景,让学生看到雕塑,感受作品所产生的氛围,哪一个地方给你最深的感受?你如何理解这幅雕塑作品?然后,鼓励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人说雕塑非常精致,刻画细致;有人说人物形象生动;有人说构图巧妙,使画面有一种稳定感。
对于学生的回答,不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给一些有想法但不敢举手的学生不断鼓励,锻炼他们的勇气,同时也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激发学生理解审美情绪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造型•表现在“造型•表现”这个领域可以采用示范教学法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和多方面的去观察发现美丽的元素无处不在。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发现美丽的事物,美丽的风景,美丽的画面,美丽的场景,带给我们情感上的愉悦。
如何把握美术新课标四个学习领域
龙岩液化气爆炸调查报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
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龙岩液化气爆炸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钢瓶会爆炸岂不是太危险了吗!其实不然。
早在1980年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对钢瓶的设计、制造、材质和耐压等项技术标准就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与要求,因此钢瓶在符合部颁设计标准的前提下使用是绝对不会发生意外的。
然而,用户使用中钢瓶发生爆炸的事例却屡见不鲜,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对数十起钢瓶爆炸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用几十个10公斤钢瓶进行了多种情况下的模拟实验,找出导致钢瓶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是:(1)钢瓶超量充灌,这是钢瓶发生爆炸最主要的原因。
什么叫“超量充灌”呢?钢瓶型号YSP—10型和YSP—15型中的10和15,是指该钢瓶的最大允许充灌量分别为10公斤和15公斤,超过了这个重量,就叫超量充灌。
当“超重”的钢瓶受到太阳高温曝晒、火炉或暖气片的烘烤、室内外温差的陡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就很有可能发生瓶体爆炸。
超量充灌能导致钢瓶爆炸是液化气的特殊性质决定的。
液化气具有极大的“膨胀性”,当气温摄氏15度时,体积膨胀系数约是水的16倍。
充灌进钢瓶后,液化气主要呈液态、其饱和蒸汽压随温度上升不快,温度升高1度约增加每平方厘米0.2至0.3公斤,而液态液化气的膨胀压力就比蒸汽压大得多,温度每升高1度,压力急剧上升每平方厘米约21.8至31.8公斤。
所以钢瓶超量充灌后,温度只要升高约摄氏4度,便有可能因液化气的膨胀效应而发生爆炸。
1982年6月3日晚7时许,北京门头沟区滨河楼2幢1单元307室顾洪章家,因一只超量充灌放在厕所里的'钢瓶瓶体爆裂,液化气迅速扩散到厨房遇灶火爆燃,使顾家财物焚烧殆尽,单元内4户人家中有11人被烧得皮焦肉烂,顾家夫妇和另1人伤重身亡。
惨痛的教训告诫人们,必须严格遵守钢瓶的安全使用规定,绝不可贪图小利而不顾生命财产的安全。
我认为美术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中
小学美术课堂落实欣赏.评述教学计划我认为美术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最难在本校开展的是欣赏.评述。
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落实欣赏评述非常重要。
当代艺术的发展正呈现出与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的态势,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线正变得越来越模糊,这样,在儿童未来的生活中,接触和谈论艺术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指望每一个儿童将来都成为艺术家,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但不管他们成为艺术家与否,每一个儿童将来都会接触到艺术,这则是必然的。
因此,艺术教育所指向的儿童艺术静养的培养越来越不能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应是综合的,对包括技法在内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之艺术创作能力,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来说是更重要的,至少,在儿童应具有的艺术素养结构中它不应是被忽略的一块。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时,让学生欣赏时,由于受学校设施条件制约,欣赏内容太少。
在评述中学生也只是会简单的评述。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小学美术欣赏课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不是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的讲艺术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或者用幻灯机不停地放这种艺术作品就能解决的,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让小学生能对这些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愿意去欣赏、会欣赏,那才是欣赏的真正开始!第一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艺术作品,避免欣赏的随意性。
利用多种感官体验,感受艺术魅力。
第二步:动手。
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
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
第三步:描述。
在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作品的内容、题材、画种等。
第四步:分析。
对作品的色彩、构图、造型等形式语言及整体构成进行分析。
第五步:解释。
谈美术课程四大学习领域中美育的渗透
谈美术课程四大学习领域中美育的渗透【关键词】美术教学;美育;渗透;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0)17—0120—01美术学科对学生进行美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利用美术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通过实施美术课程,能让学生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体验一种美的情怀,进入一种美的境界,从而孕育一种美的精神。
在工作中,笔者努力结合美术新课程实施的四个领域来有机渗透美育。
一、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渗透美育“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让学生学习美术语言中的“造型元素”与“形式原理”来增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通过运用美术媒材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造型活动的快乐,敢于创新,并灵活运用美术语言和美术技巧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构思,产生热爱美术学习的情感,逐步对美术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学会一项愉悦终生的美育技能。
在教学中,我根据“造型·表现”教学的形象性和操作性特点,运用示范演示法、练习与实践指导法和案例学习指导法,选择写实、变形、抽象等方式,开展了各种行之有效的造型表现活动,让学生描绘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静物写生”课上,我出示的精心挑选的新鲜蔬菜、随意堆在桌上五色的水果、一瓶沐浴着阳光的鲜花、几种不同造型的形体,等等,对比鲜明的色彩、惟妙惟肖的形态,都能给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
二、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渗透美育“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
形式多样,内容繁多,可操作性强,需要一定的绘制技能。
在课堂教学上,我经常结合欣赏来讲述其概念、原理、法则,还通过直观演示方法,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已设计的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指导其操作。
还会让学生联系生活,勤于观察,运用多种材料、方法进行综合创新。
最新让美术的花儿绽放在四个学习领域上 -工作总结
让美术的花儿绽放在四个学习领域上 -工作总结美术课程设置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应该说是美术课程的基础,包括物体的线条、形状、色彩、质感、明暗等要素,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个人以为这才是重中之重,只有好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才能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然后才是在掌握造型的基本技巧之后的熟练运用从而达到最终表现的目的。
"设计·与应用"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学者阿诺德·托因比就曾指出:"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他成员的失职,并将会给他本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惩罚。
"而有了想法之后就是应用于实践了,在动手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新的想法的出现,这个就是设计的乐趣。
最后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手动能力的目的。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教学大纲通过这一环节目的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的参与和实践来了解美术作品或自然界中所存在的美,能够使学生对美术作品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提供了美术学习领域与其他学习领域之间的结合,美术与现实社会等多方面相综合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是前面3个领域的综合。
教育的方向就是培养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美术课程四个学习领域的讨论2001年颁发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
因此,本《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这是美术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也在2011年版的《美术课程标准》中延续。
但在十多年实施过程中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从而导致种种误解:不理解设置四个学习领域背后的课程理念;不理解“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却视之为四种学科知识体系;在教材中把美术教学内容割裂为四块;在美术教学时,用“学习领域”替代“课业类型”,抹杀了不同内容的教学特点等等。
本文将就此作一探讨,希望引起同行的关注。
一、设置四个学习领域体现什么美术教学理念?课改前《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1992年)提出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初中美术教学大纲也相似,都是以“单纯的学科知识体系”为本,强调向学生的“输出”和“传授”,教学内容仅“绘画、工艺和欣赏”三部分,特别强调写实性绘画技能。
相应的美术教材也以学习各种美术技能为目的。
说明当时人们对美术学科性质理解的狭隘。
而新课程则重新借鉴了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观,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获得”和“经验”,充分体现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体现于《美术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中,从而“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希望学生通过各种美术活动,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
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
”“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
”也就是说,美术活动可概括为“创作、欣赏和探索”三大类。
美术创作是学生根据创作主题、生活素材进行构思和创意,借鉴大师的创作思想和风格,运用美术材料、工具和技能进行的表达、设计或制作。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
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
探索活动是为学生提供美术各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是一种超越美术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说四个学习领域是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仍要设置相应的美术学科内容才能确保各美术门类创作、欣赏和探索活动的开展。
因此相比课改之前,美术课程的内容变得非常全面、非常丰富,体现出一种“大美术”的理念。
所以,设置四个学习领域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大美术”的学科理念。
二、该不该分成四个学习领域编排课本?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教学理念的不同,课改前的美术教学内容比较狭隘,教材是按学科知识体系“一课一练”地编排,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各种简单的美术技能。
然而许多教材编写者不理解“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的精神,也不知该如何按“美术学习活动方式”编写教材,仍按“单纯学科知识体系”的思路编排教材,把美术教学内容割裂为四块,失去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众所周知,欣赏包括“专题欣赏”和“随堂欣赏”两类,专题欣赏是用整节课时,围绕某个美术常识专题进行介绍、赏析和研究,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美术知识、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随堂欣赏是结合不同美术课业教学,了解材料、工具、表现手法、审美特点等有关知识,对所学内容起到借鉴和示范作用。
所以,学习任何美术知识与技能,都必须先欣赏、学技能、再创作,欣赏与创作是美术学习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但某些美术教材独立设置“欣赏·评述”板块之后,在其他三个学习领域中就没有欣赏的作品和活动了。
须知美术是以视觉形象为特征的,不提供直观形象,学生不可能学到真正美术知识与技能的。
若按学习领域划分教学内容,只要有欣赏,仍能使教材相对系统。
但某些教材却又采用“劳动”“学习生活”“家乡”等生活、社会或人文主题为主线,与学科知识体系相矛盾而变得牵强附会;尤其“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内容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再次被淡化。
教材中设计了不少与主题有关、却与美术无关的活动,既无欣赏也无创作更无探索,导致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严重缺失。
终使美术课程体系分崩离析、溃不成军,也使已经边缘化的美术学科地位更加岌岌可危!近年来,大家对当前美术课不满,认为美术课强调课堂活动、注意人文性、关注学生生活等,唯独不像美术课,既学不到美术知识、又拿不出喜人的作业。
归根到底,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此类不按美术学科规律编写的教材!原《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曾就“为什么不规定各学习领域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做出明确的回答:“很难具体规定每一学习领域应占的比例”“没有必要硬性规定……”“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综合两个或三个学习领域,设计一个教学单元”“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留有空间。
”所以,不该按四个学习领域编排教材。
三、四个学习领域能否替代“课业类型”?美术教案设计中有一项“课业类型”,是填写上课的具体形式和种类。
根据美术门类和教学特征,我们通常分为美术欣赏类、绘画类、设计类、工艺类等课业,每一类又可进一步细化,如国画欣赏课、素描写生课、绘本创作课等。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美术技法和操作方式,就需要不同的环境与排座、材料与工具、教学程序和活动方式等,所以,“课业类型”的实质是教师对课程性质与教学特点的定位,将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然而,某些教材按四个学习领域编排内容之后,导致教师们也不动脑筋地把“学习领域”当作“课业类型”填写。
那么“学习领域”能替代“课业类型”吗?细察之,四个学习领域是按美术功能划分的,即按纯艺术(造型•表现)、实用艺术(设计•应用)、欣赏、探索来分类。
然而每一学习领域的美术门类虽有相似的功能,但美术技法、操作方式及其教学方法却截然不同。
显然,绘画、雕塑和版画虽同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三者的美术技法、操作方式却各不相同;同样,海报设计、剪纸、陶艺等同属“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而它们的操作方式也毫无相同之处。
也就是说,在“课业类型”中填写“学习领域”因不能显示不同门类美术的操作特点和教学特点而毫无意义。
四.如何打造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为教给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美术新课程提出“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
就像学习语文、英语,学生学会字词和语法就能读写一样,只要学生学会“造型元素”(字词)和“形式原理”(语法)也就能了解各种美术的基本规律,进行欣赏(读)和创作(写)。
然而,各种造型元素及其形式原理并非抽象概念,必须联系绘画、雕塑、设计、工艺等不同美术形态来学习,体会其存在方式和视觉意义,通过相互比较发现它们的异同。
对于基本美术语言的学习,一方面无法归到某一学习领域;另一方面也可以与任何学习领域、任何美术形态相结合。
美术的创作规律是:欣赏经典作品——学习美术技法——联系学生生活——创作美术作品。
学习美术首先要“欣赏经典作品”(视觉性),没有欣赏和借鉴的所谓“大胆创作”是无根之木;“学习美术技法”是指学习某种美术门类专门的语言和技法,比如绘画、雕塑、版画、设计、陶艺、剪纸等技法,需要模仿与练习(实践性);“联系学生生活”不同于固化在教材中生活主题的生活,而是发生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背景学生的无限多样、充满生机的生活(人文性)。
由此学生经历了美术欣赏和创作过程(愉悦性),既创作了美术作品也学到美术的真谛。
探索活动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更具开放性、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美术课程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的探索往往是在美术课堂中由师生有机生成、整合多种技能的课程,比如在欣赏各种灯笼后,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个灯笼,再让学生画一幅国画花鸟裱糊灯笼。
“美术与其他学科”综合的探索可与其他学科教师联合开发,比如结合成语故事、英文故事开发课本剧,并让学生制作小木偶、服装、道具、小舞台并进行表演。
“美术与社会”相综合的探索往往结合学校“低碳生活”“保护动物”“环保DIY”等主题活动,联合各学科教师共同开展。
美术则以其形象化的感知方式,独特的思维态度和思维方式,可视化、艺术化表达和交流方式参与探索。
因此,以美术语言为主线构成全面体现美术规律的知识体系,才能确保各种美术活动的落实。
在每一单元中都包括对经典作品的欣赏和形式风格的借鉴,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或当地特色——永远是动态、鲜活而具有人文性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创作,从而实现“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之目标。
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供师生选择的跨学科或联系社会热点的拓展与探索的建议,即可形成既有“欣赏、创作和探索”活动、又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当然在这框架中,也可以专门设计适量生活、社会或人文性主题的探索性学习领域单元,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创作。
综上所述,设置四个学习领域的目的是全面落实各种美术活动方式,却不可以按四个学习领域来编排教学内容。
而以美术语言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才能符合《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