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第3讲 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教育的结果是化:促进由自然人转变为社 会人。
教育不是什么?
▪ 1.教育不是教育者的主观设计,必须体现受教育 者的存在和特征。
(二)教育本质的研究
教育的本质归结为“育人”。 第一、体现教育的质性:引导促进人在知识、技
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生变化、进步, 育人而非制器。
第二、教育对象是人:人具有思想和情感、具有 能动性的人,不同于物质材料。
第三、教育过程是育:教育必须采取人性化、科 学化的方法引导学生,而非机械塑造。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什么?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千差万别。 因为对“教育”概念界定方式和界定视角的不同, 即使是在各种正式出版的百科全书、辞典和教育学 专著、教材,关于“教育”概念的分析表述,也是 各不相同。
1.“教育”的界定方式
(1) “描述—操作”视角界定法
描述性定义,即描述被界定的对象或使用术语 的方法,教育的描述性定义,共同之处在于将教育 看作培养人的活动,但对于“什么样的活动才是教 育”,并未作出明确的回答。 夸美纽斯:
最狭义:特指思想教育。
个体角度:
教育是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即所 学内容是值得学习者为之花费精力与时间,学习方式则应使 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知识灵活 应用到实践中去。
这两种对“教育”概念的界定方法,都在一定 程度上看到了教育的基本矛盾。但在视野上又都有 一定的片面性,第一种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认识教 育,支持者主要为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学 者;第二种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待教育,支持者 主要为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教育学者。实际体现出的 是不同人生观与成长观的差异。
第四、教学对象/内容:内在已有的、有 待外发的灵魂/智慧;体现教育内容的 生成性(体现内求、关注灵魂);
第五、教育过程:教育过程是教师启发引 导下的学生内在智慧与灵魂的发现过程; 是一个平等的对话教学的过程;
第六:教育关系: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 主体的平等的教育主体关系(民主的、 和谐的、对话的气氛)。
第六、教育关系:教师是组织者、支配者; 学生是被领导者、受训者;存在不平等 的师生关系。
第二、 “教育”的西方理解
Educate/Education源于Educare:本意 为引导、导出;
柏拉图等古希腊哲学家认为:
首先,人的构成==灵魂+肉体;而出生时 却有“灵魂的丢失”;
其次,完人=灵魂+肉体---寻找曾经拥有、 而暂时忘却的智慧/灵魂: Educare;
《中国大百科全书》: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 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是有组织和持续不 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
以上对“教育”概念的操作性定义,看到了教 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也将教育界定为“影响个体身 心发展的活动”。但仍然没有认识到教育活动的基 本矛盾,即教育活动中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一个基 本问题。
—— 《孟子尽心上》
“教育”东方理解的意韵:
第一、教育主体:教育主体包括教师与学 生;教育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 双边活动;
第二、教师资格:教师作为教育者,其任 职的资格规定是拥有智慧(巫/师);并 居教育中心,拥有权威地位;
第三、学生规定:学生作为受教者,其规 定任务是接受教育、学习;学生存在身 心差异,并由此提出教育的差异;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卢梭:
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康德:
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
操作性定义,指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 的特征来界定概念的含义。教育的操作性定义,共 同之处在于将教育看作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活动。
《教育大辞书》:广而言之,凡是感化身心之 影响,俱得云教育,只称其结果,不计其方法。
《教育概论》专题3:
教育的内涵
一、教育的理解与概念 二、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三、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一、教育的理解与概念
提问:
●“教育”是什么? “Educate /Education”是什么?
1、教育的理解
第一、教育的中国理解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说文解字》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 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 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 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最后,通过引导,导出内在的知识/智慧 ==教育(苏格拉底“产来自百度文库术”:引导学 生去发现知识)。
教育”西方理解中的意蕴
第一、教育主体:教育起引导作用的教师 与起能动作的学生构成的;
第二、教师资格:教师作为“回忆”活动 的引发者、智慧的启发者而存在(教师 是组织者、引导者);
第三、学生规定:学生是学习活动中发挥 主观能动作用而存在的主体;体现了对 教育对象的尊重;
同时,“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活动”具有双重 性,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而带有负 面效应的影响活动实际上是与教育的真正目的背道 而驰的,并不能纳入“教育”的范畴。
(2) “社会—人类”视角界定法
社会角度: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 德的活动。
狭义:专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 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第四、教学对象/内容:教与学的对象是 社会的主题价值文化,并通过传统文化 经典的教育得以实现(如中国古代对 “四书五经”的推崇);
“修道之谓教。” ——《中庸》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荀子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
第五、教育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主 体努力下的智慧内化过程(重视发挥主 观能动性、强调刻苦);
2.“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在一定 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
a. 基本矛盾 b. 教育目的 c. 教育过程 d. 教育活动 e. 教育层次
二、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本质的认识
单因素说: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文化说 多因素说:双重属性说、多本质说 特殊范畴说:社会实践说、社会化说、生长说 矛盾说:要素分析说、演变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