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家谱及字辈
董氏家谱董氏字辈大全
![董氏家谱董氏字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4f9bccd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c.png)
董氏家谱董氏字辈大全董氏家谱源远流长,自古至今,董氏家族世代繁衍,延续至今。
董氏家族世代相传,字辈更是承载着家族的血脉和传承,是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氏家谱董氏字辈大全,记录了董氏家族世世代代的字辈,是家族中的宝贵文化遗产。
董氏家族源远流长,字辈繁多,其中最为常见的字辈包括,永、宗、光、国、定、本、元、全、德、仲、季、孟等。
这些字辈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是承载着家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象征,代代相传,传承不息。
董氏家谱董氏字辈大全中,每一个字辈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比如“永”,寓意着家族的延续和永恒;“宗”,寓意着家族的根基和宗族之谊;“光”,寓意着家族的光辉和辉煌;“国”,寓意着家族的国泰民安和家国情怀;“定”,寓意着家族的定位和定力等等。
每一个字辈都承载着家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是家族传承的重要标志。
董氏家谱董氏字辈大全的编纂,不仅仅是对家族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家族历史的回顾和总结。
在这部家谱中,记录了家族世世代代的兴衰荣辱,见证了家族的成长和发展,也留下了家族的智慧和教训。
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后人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对家族根脉的追寻和对家族传统的传承。
董氏家谱董氏字辈大全,不仅仅是一部家族文化的总结,更是一部家族精神的写照。
在这部家谱中,不仅记录了字辈的血脉传承,更记录了家族成员的事迹和业绩,他们的奋斗和付出,他们的智慧和贡献。
这些家族成员的事迹,不仅仅是对家族的一种褒扬,更是对家族精神的一种传承,是对家族价值观念的一种弘扬。
董氏家谱董氏字辈大全,是家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家族精神的传承之路。
在这部家谱中,记录着家族世世代代的智慧和财富,是对家族历史和传统的珍视和传承。
这部家谱不仅仅是一部家族的记事簿,更是一部家族的精神宝库,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董氏家谱董氏字辈大全,是对家族文化的珍视和传承,更是对家族精神的弘扬和传播。
这部家谱见证了家族的兴衰荣辱,记录了家族的智慧和贡献,传承了家族的价值观念和传统。
董氏家谱
![董氏家谱](https://img.taocdn.com/s3/m/b47f70de195f312b3169a569.png)
、
董
氏
家
谱
目录第一代 (1)
第二代 (2)
第三代 (5)
第四代 (9)
第五代 (12)
...................
河北省正定县平安屯
董氏家谱第一代:
董洛庆,男,生于1897年11月10日,卒于1985年6月14日,享年89岁,原籍:河北省晋县武邱村,卒于正定平安屯,一生主要从事卖馒头。
妻:郭凤臣,女,生于1913年10月16日,卒于1986年11月22日,享年74岁,原籍:河北省晋县贺家寨,卒于正定平安屯,一生从事家务
第二代:
董全杰,男,曾用名:董腊月。
生于1933年1月21日农历12月26日。
出生于:正定县平安屯。
职业:“买卖与务农”
妻:程小妮,生于1929年10月28日卒于2004年10月24日享年76岁。
正定平安屯人
职业:“从事家务”
董全德,男1936年9月29日出生,农历丙子年8月14日,高小毕业。
职业:在本村生产小队大队任职会计。
住址:河北正定平安屯
妻子:王合姐,女生于1939年--?,卒于1999年4月9日享年:61岁
职业:“从事家务”。
董氏字辈收集大全
![董氏字辈收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0f8faf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74.png)
董氏字辈收集大全董氏字辈收集大全广西贺州董全吉整理,QQ:353159928荷香月暖江西:“德显修邦兰□枝茂桂蕊飘香”;江西九江:“公建武令德显修帮蓝之福茂贵瑞芬芳”。
江西上饶:“兴广以贵尔瓒希用继庆天仕胜显正文章安国邦忠孝光前烈诗书裕厚良”。
江西九江武宁:“元乐安兆启”。
159****2220江西泉溪:1,老派行:功建武令,绪垂泉源;乐安肇起,善和润暄;正宜崇学,明道思纯;承先知本,立德裕昆。
2,新派行:功建武令,绪垂泉源;乐安肇起,善和润暄;金湖耀彩,富川育英;梅山来凤,匡庐藏琼;通羊献吉,黔城振声;延庆集禧,载赓昇平。
(以董槐谱,晋公的五十四世起,启用新派行)广西贺州钟山(古时候属于广西平乐府富川县)俊庸支系1:士芝文□□俊□仁杰鼎元文庭宗思□宗安挺嗣书知以光□进文庆成广西贺州钟山(古时候属于广西平乐府富川县)俊庸支系2:士芝文□□俊□仁杰鼎元文庭毓乾坤日元普维俊文魁荣华贵平义广西贺州钟山(古时候属于广西平乐府富川县)俊庸支系3:士芝文□□俊□仁杰鼎元文庭宗思□宗安挺嗣书知以光兴□进仁义广西贺州钟山(古时候属于广西平乐府富川县)俊庸支系4:士芝文□□俊□仁杰鼎元□□永以文□英明绍世□盛启林天贵有富广西贺州钟山(古时候属于广西平乐府富川县)俊庸支系5:士芝文□□俊□仁杰鼎元□□永以文□英明绍世□盛启林天吉有富广西贺州钟山(古时候属于广西平乐府富川县)俊庸支系6:士芝文□□俊□仁杰鼎元□□永以文□英普绍世秉德福佳天春喜生富盛裕广西贺州钟山(古时候属于广西平乐府富川县)俊庸支系7:士芝文□□俊□仁杰鼎元□□永以文□英普绍世秉德福佳春喜清明盛裕广西贺州钟山(古时候属于广西平乐府富川县)俊庸支系8:士芝文□□俊□仁杰鼎□员舒□儒光其世德宗正春启清明昌进文广西贺州钟山(古时候属于广西平乐府富川县)俊庸支系9:士芝文□□俊□仁杰胜裕文松贤思世宗安永仲试宗安兴贤和秀祥远广西贺州钟山(古时候属于广西平乐府富川县)俊庸支系10:士芝文□□俊□仁杰胜裕文松贤思世宗安永仲试宗安兴贤德坤科序广西贺州钟山(古时候属于广西平乐府富川县)俊庸支系11:士芝文□□俊□仁杰胜裕文松贤思世宗安永仲昌宗安庸贤松昌芝维广西贺州钟山(古时候属于广西平乐府富川县)俊庸支系12:士芝文□□俊□仁杰胜裕文松贤思世宗安永仲昌宗安庸贤松培广西贺州钟山(古时候属于广西平乐府富川县)俊庸支系13:士芝文□□俊□仁杰鼎元文廷宗思□宗安荣□舒智寿□光江西省乐平市董家村,…光、宗、技、善、吉、裕、大、兆、康、明、满,季,冬,思,庆,群,和,发,有,荣,(江西乐平董兆飞、乐平市董家村的董文生)下面这五个同一支重庆丰都:“仁佑修单仲儒宗毓汉庭学(维)克少先德宏开世业兴孝友一家政诗书丹桂根”。
黑龙江董氏族谱
![黑龙江董氏族谱](https://img.taocdn.com/s3/m/da0ef64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a.png)
黑龙江董氏族谱
家族堂号:毓秀堂
字辈:文世廷裔启成天、国永连毓秀、鸿恩庆克昌、家声长丕振、德懋锡荣光。
本族原籍山东烟台,第一代祖董文志。
1660年左右,即康熙年间,那一年闹饥荒,文志兄弟三人,从山东烟台启程,乘船过渤海湾,从辽宁营口上岸,到辽宁盖县南望海寨落脚,在黄坨子村马家做长工。
弟弟因思念父母回了山东未归,马氏东家将女儿许配给文志为妻,后迁至盖县西海滨的海山寨,后又迁至盖县西关外【董家沟子村】落户久居。
后又发展为四户,在此后的350年里繁衍生息,枝繁叶茂,子孙遍及大江南北。
清末时期,1910年左右,董家一支来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哈拉海乡小榆树村,在此居住。
中华董氏汇谱收集样本
![中华董氏汇谱收集样本](https://img.taocdn.com/s3/m/0821d525b90d6c85ec3ac640.png)
《中华董氏汇谱》收集样本西厢新陂董氏董振第四世裔孙董仁福,文兴公三子,字安荣,生卒年失记妣黄氏生一子善宗,于元朝年间(1372)携子孙迁往新陂新金(河背永安围)居住。
五世善宗生卒年失记,公葬于凉溪步狗窟,于1988年迁新陂新金永恭围屋背寨顶脑安葬,公妣同墓与六世永恭同碑,妣李氏生一子永恭。
六世永恭,迁西厢下马石堡鲤子圹侧开基,董、刘、李(六世)结拜兄弟,故三姓开基相连,董屋在刘屋左边,犁砂象形,三栋一围龙、左边外橫二字,光绪四年(1879)重修,生五子:珍、晨、明、常、昂,因人口逐日增多,故永恭长子董珍搬迁至对面永恭围居住,生五子:瑛、琼、珠、璘、璋。
永恭次子董晨仍住原地,即现在河背永安围居住,生二子:廷儒,廷雍。
(一)、世行昭穆西厢新陂董屋字辈排列:振坚兴仁善,永珍瑛仲文,祥龙习可仕,清达秀南耀,德志昌佑君,豪杰显俊雄、诗书传家宝,富裕贵荣华,智勇光祖训,道善孝成名。
(二)、简明世系世系排列:董振--廷坚--文兴--仁福---善宗---永恭---董珍---董瑛---仲能---文浩---董祥---化龙---习坤--可振--仕元--光前---俊秀---南苑---耀高---清和---龙文---添洪---佑新---煥忠---永強……。
(三)、历代英贤永恭后裔十九世南苑、南传、南绵、焕旭官任仕佐郎。
二十二世裔泮文前任中校付团长,军营会参谋长。
二十三世弥高:黄埔军校毕业,历任团长、副司令。
弥廉:军事学校毕业,历任连长、团长、师长、军区司令。
(四)、文物遗辉1、祠厅.随着人口繁衍,兴建了各支房住地祠厅有:(1)、永安围。
河背董陇西堂曾二次重修,称为老屋,厅内设有历代先祖神位,族众多在此拜祭。
(2)、永恭围。
岭背董陇西堂曾三次重修,俗称为老屋,厅内设有历代先祖神位,每年永恭围后裔都在此祭拜,大门对联:陇西世德、良史家声。
(3)、笃庆弟。
因逐年人口增添,十七世裔孙达芳、达裕在永恭围众厅右侧兴建了老新屋,名叫笃庆弟对联:笃生学士,庆赏丰年。
董氏家谱及字辈
![董氏家谱及字辈](https://img.taocdn.com/s3/m/6c4db5ef03d8ce2f016623b7.png)
董氏家谱及字辈董氏家谱及字辈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相传,颛顼的己姓后裔中有个人叫飂叔安,史书上亦称廖叔安。
飂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他对龙(马)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
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董氏正宗。
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
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
颛顼逝世后,其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
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
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
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
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
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
”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其中一个叫董狐的,时为晋侯史官,其后代则世代为侯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董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董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湖泊的名称。
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文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泽。
湖北董氏字辈-董氏家谱
![湖北董氏字辈-董氏家谱](https://img.taocdn.com/s3/m/da6294d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3c.png)
湖北董氏字辈-董氏家谱湖北黄石市阳新县董氏字辈:宜、美、恩、明、才、克、作、相湖北黄安(红安)董氏字辈:“士为其基贤良绍德”。
(董必武家族)湖北黄洲府黄安县[湖北红安]西行会董家大院董氏字辈:从十八代起,天世显光焕新自楚方荣成惠泽贤良必定湖北黄冈浠水董氏字辈:“……方卜凤来明盛瑞道发前元已光兴……”湖北咸宁咸安水董氏字辈:“……忠显同发焕祚兴师……”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世德大宜昌”。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治中万代国回朝忆念祖湖北麻城(始祖奉高之子正一,麻城南寿支系、红安永河赵河支系、红安觅儿寺董大湾支系)董氏字辈:学如天世显光焕新自[正]楚方荣成惠泽湖北麻城董氏字辈:从十六代起,成立希洪德纯昌守道延敏宜功佩远任弼鼎开先湖北孝感大悟的董氏字辈:学、未、师、志、家、道、永、盛湖北黄冈董氏字辈:守身必谦光克敦存心立宗知自大昌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辈:“文德天成宗永兴启昌盛”。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辈:“国福家大昌元发际光长定兴时茂显康永庆红良”。
湖北孝感董氏字辈:其学之道,政守家邦。
湖北孝感董氏字辈:凤麒开元一定在文梁湖北孝感大悟县宣化店镇梨子树洼董氏一支字辈:天世显光汝(焕),新(自)正楚方荣成惠。
湖北(东南部)董氏字辈:重,微,理,全,成,才。
湖北洪湖董氏字辈:“士希逢时本”。
湖北阳新董氏字辈:“天子应长绵正学承家顺……”湖北阳新董氏字辈:自谊恩明湖北黄石阳新董氏字辈:有自谊美恩明瑞湖北天门董氏字辈:崇大兴业,仕丙钟良,佑显朴德,官国之光。
湖北天门董家塔(从安徽芜湖迁入)董氏字辈:“正大光明,秀启仁文”。
湖北天门北董家嘴(江西万年县在明朝时迁到)董氏字辈:“重大先业,世秉忠良,佑贤辅德,观国之光”。
湖北天门董大村董氏字辈:士扁忠良佑贤普德湖北黄陂董氏字辈:“守诚立志,洪才广聚,荣华富贵,永继书香,进秀贤良”。
湖北黄陂横店董家岗董氏字辈:首成立志、洪才广聚、xxxx、富贵万年。
湖北监利董氏字辈:“梗继用君应世作之正大光明化成有方(舜)蕙高杨汉佐思长诗书行庆笃厚兆祥联宗旺发家声丕彰”。
各地董氏家谱辈份资料(精品!!!董氏家人必备)
![各地董氏家谱辈份资料(精品!!!董氏家人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fe1b33f89b89680203d825a4.png)
各地董氏家谱辈份资料(精品!!!董氏家人必备)字辈排行:湖北黄安(红安)董氏字辈:“士为其基贤良绍德”。
(董必武家族)湖北黄冈浠水董氏字辈:“……方卜凤来明盛瑞道发前元已光兴……”湖北咸宁咸安水董氏字辈:“……忠显同发焕祚兴师……”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世德大宜昌”。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永治中万代国回朝忆念祖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辈:“文德天成宗永兴启昌盛”。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辈:“国福家大昌元发际光长定兴时茂显康永庆红良”。
湖北洪湖董氏字辈:“士希逢时本”。
湖北阳新董氏字辈:“天子应长绵正学承家顺……”湖北天门董家塔董氏字辈:“正大光明秀启仁文”。
湖北天门北董家嘴董氏字辈:“重大先业世秉忠良佑贤辅德观国之光”。
湖北黄陂董氏字辈:“守诚立志洪才广聚荣华富贵永继书香进秀贤良”。
湖北监利董氏字辈:“梗继用君应世作之正大光明化成有方(舜)蕙高杨汉佐思长诗书行庆笃厚兆祥联宗旺发家声丕彰”。
湖北董氏一支字辈:“重微理全成才重召鸿茂职”。
浙江嵊县董氏字辈:派字:“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傅先教敦孝友永世守贤良”;行字:“江淮河潢海桥梓松柏桐烜煌焕煐耀坤域均培增”。
董氏家谱120字辈(最新)
![董氏家谱120字辈(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a10132de960590c69ec37695.png)
山东聊城董氏字辈:“丕怀玉兆孝”。
山东泰安董氏字辈:“兆瑞庆升廷文明呈光华”。
山东临沂董氏一支字辈:“儒进(兆)凤(占)玉勤西家书衍庆国” “子玉守新言世系庆化继志保伦常”。
山东泰山新泰董氏字辈:“志玉仲和士兆怀”。
山东曹县董氏字辈:“鸿(效风)玉传付记”。
山东荣成董氏字辈:“佩世传久照先勇”。
山东沾化董氏字辈:“茂志祥凤玉金”.山东新泰董氏字辈:“佐泗培永志玉仲和仕兆慎秀其倡茂怀明庆安祥”。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用庶隆际修自大学鹏由志鸣金鼎业文兴伦灿周复鸿荣光宗仁远蕃衍承庆升长毓秀显贵振家庭建功盛世耀国泰斯宇环俊英芳昆传厚德先逸和顺征”。
山东荷泽董氏字辈:“继传荣华富贵春仁义礼智纲常振”。
山东齐河董氏一支字辈:“秉曰元继广昭宪庆永长修德忠厚远福禄积善堂”。
山东齐河祝阿镇董氏字辈:“怀德有玉庆宝善福永长”。
山东胶南董氏字辈:“慎良安全成方贤正大光名宗盛昌”。
山东济南董氏一支字辈:“家京树生重茂先宝贵送于亮”。
山东济南董氏一支字辈:“大梦玉林泗光庆电延台为有全家好平金安上来”。
山东济南商河董氏字辈:“吉全兴守学振文传宪延礼德继世长淑仁意程月绿竹远幼荣”。
山东淄博董氏字辈:“云汉桂兰同木”。
山东章丘水寨镇董氏字辈:“已而继家声恒光先仁续”。
山东济宁董氏字辈:“邦照其德兴龙吉庆祥”。
山东即墨董氏字辈:“心熙慎良子嗣将昌(安全正方)”。
山东宁阳董氏字辈:“世玉衍传先广尚”。
山东泰安董氏字辈:“世兆传成章如道选培光”。
山东高唐董氏字辈:“文志洪树良玉耀(跃)天”。
山东枣庄滕州董氏字辈:“大毓观端学绍隆庆佑昌”。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志明金顶业文兴伦参周”。
山东商河董氏字辈:“树传孟作法其青佩世昌”。
山东德州董家寺董氏字辈:“玉丕成加京树生重茂坚”。
山东德州董氏字辈:“登文怀照开志少树伟而成佳”。
山东日照董氏字辈:“怀家书延庆国本尽贤”。
山东潍坊临朐九山董氏字辈:“少孝奎金万兴振海”。
山东滕阳董氏新排字辈:“文士守敬武尉秉诚祖肇中山荣发元廷风(文)云(作)际(士)会(昌)景(庆月)胤(玉)繁(计长)隆(广)职(克兆)立(治)将(安)相(长)贵其公卿台阁永存历志标名千秋传芳华表可宗纪延先德宏伟振兴”。
安徽省董氏字辈-董氏家谱
![安徽省董氏字辈-董氏家谱](https://img.taocdn.com/s3/m/c222a4c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da.png)
安徽省董氏字辈-董氏家谱安徽董氏一支字辈:“其发本邦安业克勤余香”。
安徽董氏一支字辈:学金文怀玉吉明长久安徽董氏一支字辈:支学先人大长照万世贤安徽董氏一支字辈:龙、光、吉、善、功、宜、后安徽(从江西迁入)董氏一支字辈:常照万世安徽萧县董氏字辈:“正宜祥克永明道福开昌诗书鸿经济忠孝誉文章”。
安徽泾县夏浒董氏字辈:传承祖光思明大学。
安徽蚌埠怀远(四百年前从山东般过来的)董氏字辈:四、学、金、文、怀、玉、吉、明、长、久。
安徽定远董氏字辈:“四开学永正长青”。
安徽太湖董弯董氏字辈:“师继以善长发其强”。
安徽太湖董氏字辈:师继以善长发其强安徽利新张村镇董营村董氏字辈:“明宗珠文保兴化”。
安徽利辛董氏字辈:凤、金、学、保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长兆先训维德科明”。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生成有大本勤学必广前传家兴事业积德游人羡”。
安徽铜陵董氏字辈:光明学大成安徽安庆董氏字辈:“必文为延嗣重柏有万春洪烈传广承显祖德光明学玉经邦泽曾高桓国材景云自天开”。
安徽安庆市董氏(从安庆市怀宁县茶岭镇范塘村祭庄迁来)辈分排序是:必文为延嗣,重柏有万春,洪烈传广承,显祖德光明,学玉经邦泽,曾高桓国材,……景云自天开。
安徽淮北董氏字辈:“万化景运宏昌履端启发德义信敬澄谊明道训守先圣良玉碧青军振民丰金龙升晨”。
安徽淮北董氏字辈:东北大学士政宜祥克永道福来春。
安徽临泉(山东枣庄迁来)董氏字辈:“春、文、怀、克、志、修”安徽淮北董氏字辈:景、运、宏、昌、履、端、启、发、德、义、信、敬、澄、谊、明、道、训、守、先、圣、良、玉、碧、青、军、振、民、丰、金、龙、升、晨安徽濉溪县四铺乡董氏字辈:“光明俊秀福寿恒昌传家宝善”。
安徽巢湖的董氏字辈:“紫大迎朝,国政恒新(以上是音),常照先训,维德科明,船家善道,允水能承”。
安徽巢湖董氏字辈:兆先训维德安徽巢湖董氏字辈:“长兆先训维德科明”安徽芜湖市芜湖县陶辛董氏字辈:良、仕、可安徽泗县的大董村和林董村的辈分排序是一样的:尚兆广(夫)存(维)丙安徽肥西县董岗董氏字辈:……志(智)学先仁(人)大,常昭万世贤,继承维远业……安徽庐江董氏字辈:大、昌、照安徽六安霍邱董氏字辈:学玉金邦策(册)安徽六安市董氏字辈:玉,字,常,健,凤,国,恩,有,事(斯),年。
华夏各堂董氏字辈
![华夏各堂董氏字辈](https://img.taocdn.com/s3/m/8c0cc975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f.png)
华夏各堂董氏字辈华夏各堂董氏字辈卧虎堂董氏字辈:“文作士昌月玉吉广”。
三策堂董氏字辈:“钦明思康泰晴水跃家邦”。
董氏三策堂世派系唐朝开元32年(公元744年)至今1、唐朝——元朝世派系晋献初匡正,相生有万千。
福嵩昆陵大,忠孝可全傅。
叙平霄汉必。
2、亁陵七年(公元年)以前世派必文惟彦子,仲伯友万春。
鸿烈传广承,先祖德光明。
3、亁隆七年新立世派学裕经邦策,功高翰国才。
大宗杨盛世,景运自天开。
4、公元二00八年新立世派佑令凌福贤,贵卿禾谋隆。
毓辉礼泰秀,润信昭琛斯。
陇西董氏字(辈)行表:老派十五世起,本守坚晟、世胄荣华、仁义中正、礼节乐和、冠祖承辉、文章绍武。
新派三十九世起,显扬忠孝、宏奖贤才、理学开先、志立仁成、德文茂任、义礼智信、元享利贞、正大光明、廷臣嗣起、模范常昭、箕裘丕振、百忍传家。
新增字行列后,正谊明道、圣学光昌、鸿儒辅汉、奕世显扬、载诵清芬、骏烈增芳、功成绍冶、基兆湻良、和睦集庆、诗礼开祥、咸恒发育、执守纲常。
董氏陇西纯德堂,第56~105世的排行:“观、贲、渐、升、丰、萃、临、蒙、济、复、咸、莭、泰、恒、师、金、川、亘、聚、族、麟、凤、征、蕃、昌、芝、兰、弥、馥、郁、醇、厚、召、嘉、祥、簪、缨、被、宠、沐、继、述、仰、前、徽、云、仍、常、式、谷”董氏陇西郡纯德堂,近代迁至慈溪县三七市,后又迁至苏州和上海,第56~105世的排行为“观、贲、渐、升、丰、萃、临、蒙、济、复、咸、莭、泰、恒、师、金、川、亘、聚、族、麟、凤、征、蕃、昌、芝、兰、弥、馥、郁、醇、厚、召、嘉、祥、簪、缨、被、宠、沐、继、述、仰、前、徽、云、仍、常、式、谷”江夏江都堂董氏家谱字辈是:文思启胜,士应宏光;醇儒治世,良善魁邦;荣华永庆,福禄咸康;辉宗耀绪,万代遐昌;先哲贻振,安定守常;承佑宁远,长发其祥。
江都堂董氏字辈:从明朝洪武年开始德思天才水伏金廷宗木正上一元亨 15代以后干履泰益萃临观泽复咸恒豫同晋升孚震师济谦董俊以下开始确定了48字排辈,其辈谱为:文士守敬武尉秉承祖肇中山荣发元廷风云际会景胤繁隆职列将相位及公卿台各垂勋青史标名流芳百代华表可宗清白世家堂董氏字辈:国家恒建作,毓淑自鸿兴;有为广盛大,承绪曰安长;华富方从庆,怀先善道存;廉奉法正守,忠孝英明传。
董氏家谱及字辈
![董氏家谱及字辈](https://img.taocdn.com/s3/m/f570adb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8.png)
董氏家谱及字辈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相传,颛顼的己姓后裔中有个人叫飂叔安,史书上亦称廖叔安。
飂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他对龙(马)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
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董氏正宗。
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
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
颛顼逝世后,其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
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
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
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
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
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
”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其中一个叫董狐的,时为晋侯史官,其后代则世代为侯氏。
董氏家谱董氏字辈大全
![董氏家谱董氏字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f1fd471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b7.png)
董氏家谱董氏字辈大全董氏家谱是一部记录着家族世系的重要文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家族历史和文化底蕴。
董氏家谱中的字辈记录着董氏家族世代传承的家训和家风,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董氏家谱中,董氏字辈更是家族世系的重要标识,承载着丰富的家族传统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董氏家谱中的董氏字辈大全。
1. 董氏字辈大全。
(1)董氏家谱中的字辈记录着董氏家族世代相传的家训和家风,承载着家族的文化传统。
董氏家谱中的字辈共有数十个,每一个字辈都代表着不同的家族世系和家族价值观念。
在董氏家谱中,董氏字辈的排列顺序严谨有序,蕴含着深厚的家族文化内涵。
(2)董氏家谱中的字辈大全包括了董氏家族历代的字辈命名,其中既有传统的常用字辈,也有家族特有的字辈命名。
这些字辈命名不仅代表着家族世系,更蕴含着家族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
2. 董氏字辈的文化内涵。
(1)董氏家谱中的字辈记录着家族的文化内涵,蕴含着家族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
每一个字辈都承载着家族的期许和祝福,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2)董氏字辈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家族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
这些字辈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仅丰富了家族的文化底蕴,也为后人传承和发扬家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3. 董氏字辈的传承与发展。
(1)董氏家谱中的字辈记录着家族世代传承的家训和家风,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董氏家族世代相传的字辈命名,承载着家族的文化传统和家族价值观念,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2)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董氏字辈的传承与发展也在不断进行。
家族对于字辈的命名和传承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使家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4. 结语。
董氏家谱中的董氏字辈大全,记录着董氏家族世代传承的家训和家风,蕴含着丰富的家族文化内涵。
这些字辈不仅是家族世系的重要标识,更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中华董氏汇谱》(十二)
![《中华董氏汇谱》(十二)](https://img.taocdn.com/s3/m/f7f991a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c.png)
《中华董氏汇谱》(十二)董氏(仲舒)历史渊源少典氏+有蟜氏(安登.妊姒.附宝) -- (长子)炎帝(姜石年.烈山氏.神农氏);(次子)黄帝(姬轩辕.公孙氏.有熊氏).时间约为公元前50世纪(另说:公元前5969壬辰 --公元前5870辛未)。
黄帝 --昌意 --高阳颛頊 -- 称 -- 卷章 -- 吴回 (祝融) -- 陆终 -- 昆吾(已樊) --廖叔安 -- 董父 (事帝舜) 约前2122 - 2083 豢龙氏 -- 辛有(东周太史) 前770在位 --辛董(晋太史) -- -- -- 董狐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夏王朝,其子启继位后封世子于辛国(陕西合阳东南)。
辛氏世代为史官,商末"三仁人"之一。
辛甲(辛尹.辛公甲)为原殷臣,曾事纣王,谏言七十五,纣不听。
闻周文王昌贤乃归之。
文王任以公卿,封于长子(山西上党),成为周朝开国太史...辛甲裔孙辛有继承周朝太史,周平王东迁时在位。
辛有派遣他的第二个儿子辛董去晋国任首届太史,辛董赴任后易辛为董,从此以后晋之董正式列入史书。
公元前651年,辛有六世裔孙董狐(史书偶称辛狐、史狐)在翼城良狐村诞生。
董狐在世七十六年,在太史位凡五十年。
晋灵公十四年,他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成就一代良史。
董狐公元前575年逝世,董狐就职时官邸在新田(侯马)。
董狐后裔世系传承如下:董狐长子董明,从父亲就职地新田迁居汾阴,后受越国诚邀赴越国任职,迁徙歙州、铜陵。
董明生二子,长子董宜次子董像,董像受嘱回迁函谷关为弘农国史官。
三世董像生董捷董持,董持受命徙洛邑履职;董捷生董真,真长子董良徙越地清溪任职史官。
董良之次子董京生七世董费徙圃山。
约公元前275年董狐十世孙董圣生三子:董宁、董康、董泰,他们分别徙长安、关中、开封履职为官,时间约为公元前255年(推算)....董狐次子谱系断代失传严重,从断谱残系中可理出如下概要:董狐五世孙董安于,又名阙于,.为赵简子鞅家臣,理晋阳宫,公元前517年任石邑(石家庄)郡守,公元前497年任赵国太史。
董氏家谱董氏字辈大全
![董氏家谱董氏字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376ae4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7.png)
董氏家谱董氏字辈大全董氏家族源远流长,世代繁衍,延续至今。
董氏家谱记录了家族世系的发展历程,而董氏字辈则是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董氏字辈的命名通常是经过精心考虑和传承而来,每一个字辈都承载着家族的传统和文化。
在这份董氏家谱董氏字辈大全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董氏家族的字辈命名及其含义,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
董氏家族的字辈命名历史悠久,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董氏家族最常见的字辈。
在董氏家族中,辈字通常是由父辈或长辈根据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家族传统而来,每个字辈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寓意。
比如“志”、“忠”、“信”等字辈,都是希望家族后代能够心怀家国情怀,忠诚诚信,秉承家族优良传统。
而“兴”、“昌”、“发”等字辈,则是希望家族繁荣昌盛,兴旺发达。
这些字辈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除了常见的字辈外,董氏家族还有一些特殊的字辈命名。
这些字辈可能是家族中的某位先辈的名字,也可能是家族历史上的某个重要事件或地点的名字。
比如“瑞”、“德”、“仁”等字辈,常常是取自先辈的名字,以示对先辈的怀念和尊敬。
而“岳”、“江”、“海”等字辈,则可能与家族历史上的某个重要地点有关,意味着家族对这些地方的情感纽带和纪念。
董氏家谱董氏字辈大全中还包含了一些少见的字辈命名,这些字辈可能是由家族中的某位长辈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家族情况而来。
这些字辈可能并不常见,但同样承载着家族的文化传统和家风家训。
比如“鹏”、“凤”、“龙”等字辈,寓意着家族的崇高抱负和气魄,希望家族后代能够展翅高飞,成就非凡。
这些字辈虽然不常见,但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董氏家谱董氏字辈大全中所记录的字辈命名不仅是家族的称谓,更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每一个字辈都承载着家族的期许和祝福,是家族文化的生动体现。
通过对董氏字辈的认识和了解,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美德,更能够从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让家族之树在岁月的长河中枝繁叶茂,永远生生不息。
研究华夏董氏字辈(二十五)
![研究华夏董氏字辈(二十五)](https://img.taocdn.com/s3/m/38999e3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65.png)
研究华夏董氏字辈(二十五)
从七个字辈基本相同,确定是同一支世系:
山东枣庄滕州董氏字辈:“大毓观端学,绍隆庆佑昌”。
山东腾县(北宋末年始迁祖董祖讳立,迁自山东北薄梁)董氏字辈:“作毓观端学,绍庆佑昌”。
山东腾县、山东北薄梁董氏字辈:“作毓观端学,绍庆佑昌”。
山东济宁(祖籍山东微山北薄梁村)董氏字辈:树毓观端学,绍隆庆佑昌,绳礽昭福荫,克慎绪敦祥。
山东微山北薄梁村董氏字辈:“树毓观端学,绍龙庆佑昌,绳礽昭福萌,克肇继敦祥,守道贻丰谟,承家述显良,启绵惟厚德,致敬懋熙扬”。
山东微山董氏字辈,自22世起:作毓观端学绍龙庆佑昌绳礽昭福萌克肇继敦祥守道贻丰谟承家述显良启绵惟厚德致敬懋熙扬山东微山两城乡北箔村董氏字辈:树、玉、官、端、学
从上述看,可以确定是同个字辈:“树毓观端学,绍龙庆佑昌,绳礽昭福萌,克肇继敦祥,守道贻丰谟,承家述显良,启绵惟厚德,致敬懋熙扬”为主干,其他是支干。
山东部分董氏
![山东部分董氏](https://img.taocdn.com/s3/m/2be7443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6.png)
山东部分董氏山东肥城.平阴.东平等地董氏柳滩一支辈分(始迁祖董天觉)辈分:一至四世:天.振.岗(单字).升(兄弟三人分别是单字升.霖.松)自五世至十三世:继克应(守)邦宗可(原)文廷世自十四至十八世:其一:毓嗣衍传宪广德宜兴正鸿尚序祥允修崇经永绍学治道常存其二:毓国元肇庆程家贻泽远诗书绪业长忠全方显达尉起及名良自三十九世至七十八世:勤慎纯恒久恭宽乐太康作新懋敬惠笃厚念宣扬开化田增效勋猷灿著章同金荣富善保健益留襄永城董姓一家人,同为永城董姓始祖(讳)世昭的后人,我是“训”字辈的。
2010年初,有志族人再次发起重修《董氏家谱》,不知续修的如何?向发起人致敬!1957年、1987年《董氏家谱》上有永城薛湖董姓族人的信息。
以下为我摘选1987年《董氏家谱》资料信息,董氏家族族谱信息:本族为明洪武六年(1373年)由山东长清县迁徙的先祖董(讳)世达、世昭兄弟二门世昭之后裔。
先祖后人现多居于永、夏、商、亳及外迁全国其他等地;族谱:敬法先圣训,恒存忠孝心;好善有余庆,蕴德培厚仁(据1957、1987年续《董氏家谱》);先祖陵在永城古太丘西南(樊集西北)董阁村。
本人祖籍河南省永城县西北四十五里樊集西南董庄,现居新疆乌鲁木齐市,齐河董姓,原籍堂邑,梁家。
顺治元年,迁祝阿董家庄。
先祖应海之后依次为:思恭.文明.茂.继禹.峦.景谟.芳.逢(凤).玉.田.兴...望续!赣榆董雄之后,家谱一世公为董威董镇二公。
自山西洪洞县迁到河南省河阴县,周胡垌村,一世董首阳.二世:董启龙、董启云、董启雨。
二世董启云迁往江苏省江阴县。
河南省泌阳县郭集乡侉庄村始祖董公讳文彩公于康乾盛世由山东濮州(有说在山东荷泽、有说在曹州府郓城)与胞兄董文昭、胞弟董文旗偕姑表弟李浩信一同迁居河南裕州(今方城县陌陂乡)落业,兄恤弟恭,洽处十数载后,我先祖为拓展基业,偕姑表弟李浩信迁至泌邑西北罗店村山东巨野县城西三公里闫董庄西董村(山西浤桐县搬迁过来的)山东梁山的(明永乐年间(一四零三至一四二四年),从河北蒿城寿南庄迁过来的)山东东营垦利董集(据说是从枣强迁过来的)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西湖乡赵伯升村(从老董庄迁来的)山东省聊城(明代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的)山东滨州(大槐树迁过来的)山东兖州(从济南长清迁入)山东莱芜(从淄川张庄搬来的山东济南(祖辈是从河北枣强迁到济南的)山东济南(山西大槐树迁至此地)山东莒县龙山的(明朝洪武年间迁至山东阳谷张秋镇缸市(洪武八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山东济宁(祖籍山西洪桐)山东曹洲府朝城县(现莘县)董氏(在洪武年间从山西平阳府洪桐县迁入)山东金乡(祖籍山东莱阳田格庄)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的(明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山东临朐(明洪武年间,山西洪同县移民来三兄弟,分别在弥河,桂河,丹河三地安家)山东肥城杏头村董氏(始祖:董舍,大明洪武开基时由山东青州迁至)山东单县(山西洪桐县迁至河南洛阳后来又迁到山东菏泽)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眉村镇望庄村(始祖董文高自寿光县丹河迁至潍河之滨)山东腾县(北宋末年始迁祖董祖讳立,迁自山东北薄梁)山东滕州西董村(堂号《德龙堂》)董氏字辈:从十六世至四十七世山东日照岚山(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苏东海县迁居)山东日照(从江苏东海迁入)山东德州(从陕西迁居)山东济南商河董家村(出处为河北枣强)山东长清区万德镇(商河董家寺迁来)山东济南长清县(从山西大槐树移民来的,黄河边上的董庄)山东枣庄圣水董氏班字(大宋宣和年间,由直隶阜城县董家里迁居来峄).山东枣庄(河北的在元朝来枣庄)山东济宁(祖籍山东微山北薄梁村)山东菏泽(明朝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而来)山东新泰上庄(始祖成莹居淄川生五子',长子迁居新泰上庄,后六世祖琏重修谱)山东新泰的(山西迁来)山东青岛市城阳区(明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入)山东沾化李彭村(300多年前从山东寿光迁来)山东(从河北枣强县王善友村迁入)山东(元朝时山西迁来的)山东邹县大束镇董家寨(始祖董文举)山东临沂(从日照迁入)山东临沂(从莒县迁入)山东泰安(明·洪武年间自山西陇州迁入)山东济南长清五峰(明洪武年间自山西大桐迁来)。
研究华夏董氏字辈(二十四)
![研究华夏董氏字辈(二十四)](https://img.taocdn.com/s3/m/533d0a21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e3.png)
研究华夏董氏字辈(二十四)
从七个字辈基本相同,但有大宋宣和年间,由直隶阜城县董家里迁入的;也有在元朝时期,河北来枣庄,可能不是同一支世系:山东枣庄董氏字辈:金、运、叶、文、星、瑾、潭、舟、富、鸿
山东枣庄{黄庄,郭村,刘井}董姓班辈:…志,明,金,鼎,业,文…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用庶隆际修自大学鹏由志鸣金鼎业文兴伦灿周复鸿荣光宗仁远蕃衍承庆升长毓秀显贵振家庭建功盛世耀国泰斯宇环俊英芳昆传厚德先逸和顺征”。
山东枣庄(在元朝河北来枣庄)圣水董氏排行班字:用庶隆际修,自大学鹏由,志鸣金鼎业,文兴伦灿周,复鸿荣光宗,仁远蕃衍承,庆升长毓秀,显贵振家庭,建功盛世耀国泰,斯宇环俊英,芳昆传厚德,先逸和顺征.
山东枣庄圣水董氏班字(大宋宣和年间,由直隶阜城县董家里迁居来峄).自十四世之后,列祖方有墓碑,名讳班次可考,令全族按字命名.此二十字是:用庶隆际修,自大学鹏由,志鸣金鼎业,文兴伦灿周.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志明金顶业文兴伦参周”。
山东临沂苍山董氏字辈:“明金运业文”。
从上述看,都是围绕同个字辈:“用庶隆际修,自大学鹏由,志鸣金鼎业,文兴伦灿周,复鸿荣光宗,仁远蕃衍承,庆升长毓秀,显贵振家庭,建功盛世耀国泰,斯宇环俊英,芳昆传厚德,先逸和顺征”。
山东乳山董氏家族辈分排列表
![山东乳山董氏家族辈分排列表](https://img.taocdn.com/s3/m/968b80c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2.png)
山东乳山董氏家族辈分排列表董氏家族辈分排列要看祖籍在那里,是属于那一支董姓的。
山东文登董氏家族辈分排列:
靳家店、邢南庄:敦厚以崇礼,文章可义深,根枝百世远,万贵如常春
岭上董家:敦厚以崇礼,文章可立身,本支百世远,烝尝万古新。
董家庄、山北头:华仁以崇礼,文章可立深,本枝百世远,津常万古新。
文登董姓辈份派字:
1、敦厚以崇礼,文章可立心,本支百世远,征长万古新。
2、敦厚以崇礼,文章可立深,更知伯术远,旺时尽树荫。
3 、敦厚以崇礼,文章可立心,本支百世远,征长万古新。
4、敦厚以崇礼,文章可立身,本支百世远,正常万古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氏家谱及字辈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相传,颛顼的己姓后裔中有个人叫飂叔安,史书上亦称廖叔安。
飂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他对龙(马)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
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董氏正宗。
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
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
颛顼逝世后,其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
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
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
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
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
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
”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其中一个叫董狐的,时为晋侯史官,其后代则世代为侯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董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董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湖泊的名称。
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文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泽。
”古籍中所指的“文喜邑”,就是汉朝时期的“河东闻喜”,即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是“千古山西二雄”之一关羽的家乡,其时有一巨大的湿地地貌,因水中盛产“董蕖”因而称“董泽”。
“董蕖”,就是古人对莲藕的一种称谓,在今天山西、陕西地区,菜市场上仍有称莲藕为“董菜”者。
传说,董泽曾“浩淼数百里”,后被人类破坏,逐渐成为盐湖,最后干涸,消失得无影无踪,今只留得一个“运城市盐湖区”的行政名称。
在董泽周围生活的住民,很早就有以其居住地名为姓氏者,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屠各部奥矣·毛都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源出汉朝时期南匈奴屠各部奥矣·毛都氏部落,其实是古肃慎民族的一个分支,在东汉时期曾一度改汉姓为胡氏。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奥矣·毛都氏部落的一个分支,逐渐北迁居于大青山一带原始林区(今蒙古肯特山区),因此被称为“林中之民”,辽国的契丹族人和后来西夏国的党项族人则称其为“蒂奇斯族”,金国时期的女真族人称其为“呼勒都古德”。
与古突厥语“奥矣·毛都”的意思一样,古女真语“呼勒都古德”也是“林木、林中人、森林猎人”之义,后因以为部落名称和姓氏。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的历史过程中,奥矣·毛都氏部落以及呼勒都古德氏部落皆成为蒙古兀良哈部落下属诸部,逐渐成为蒙古族。
明朝初期,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即有取汉姓为董氏、胡氏者,至清朝中叶以后,大多数族人冠汉姓为董氏,少部分人称胡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董鄂氏,亦称栋鄂氏,满语为Donggo Hala,世居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是满族著姓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栋氏等。
⑵.满族栋佳氏,亦称董家氏、董佳氏,满语为D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邓氏、陈氏等。
⑶.满族珠格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术虎部,以部为氏,满语为Juge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内布列亚河流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
⑷.满族珠赫哷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术虎部,满语为Juhere Hala,汉义“冰冻”,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术氏等。
⑸.满族朱胡氏,源出元朝时期女真海通猛安朱胡氏族,满语为Juhu Hala,在明朝时期的汉姓即为董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化改姓氏。
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有董氏,明洪武二年(高丽武宗二十一年,公元1369年)农历4月,明太祖朱元璋派遣董仲舒的第六十二世孙董承宣、董印宣兄弟二人,以接慰之职使出使朝鲜,后被朝鲜李氏王朝挽留在朝鲜而归化于高丽,定居永川(今朝鲜荣川),被封为永川君,并将中国故乡广川作为本贯,史称广川董氏。
董印宣的第八世孙董一元,在丁酉再乱时,以明朝将领的身份率军东渡朝鲜,参加抗倭战争,战后与其二子董大顺、董昌顺也定居于高丽。
董一元及其后裔落籍后,未另立新的本贯,而是加入了广川本贯。
其后裔称董印宣为一世祖,以广川为本贯,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朝鲜广川董氏。
据文献《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的记载:广川董氏渊源于中国,是汉朝巨儒董仲舒的后裔。
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在当时的国情调查中统计,广川董氏已有三千八百五十余人,到如今,韩国已有四千六百多董氏族人。
今朝鲜与韩国董氏族裔均成立有“董仲舒族裔会”。
有一些朝鲜、韩国学者则认为:董承宣就是董仲舒的第四十三代孙董胜先,后被李氏朝鲜挽留在朝鲜,封为永川君。
董一元后来则分迁至广川(今韩国广川),此后在朝鲜生息繁衍,形成两支朝鲜族董氏,实为一本。
得姓始祖:董父、参胡、董督、董承宣、董印宣。
迁徙分布董氏是一个典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九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二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5%左右。
董氏主源出自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
据史料所载,董氏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运城、山东平原县三个地方。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董氏先人从发祥地董国(今山西运城)向四方藩衍播迁,据有关史料记载:北京之尚义、魏县,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湖北之监利,广西之桂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董氏族人分布。
实际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董氏族人在神州大地以及世界上分布不尽相同。
诚如枣庄“江都堂”董族家谱所说董氏一族“始于虞,显于汉,盛于蜀,而大于元。
”1.先秦时期:早在先秦时期,董氏族人主要的活动地区包括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南部等,春秋战国时期活跃于晋国的有董狐和董安于。
并且已经向西和向南迁移,散布于甘、川、滇、黔等广大地区,与当地土著混居,逐渐融入土著民族之中,成为土著诸姓之一。
此外,也有西南、北方等外族融入董氏。
2.秦、汉时期:到秦、汉时期,董氏己北及河北,东进山东、南逾岭南、东南抵江浙、西到四川,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
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氏族人。
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氏发展成当地望族。
董氏名人有秦秦都尉西汉翟王董翳,西汉成敬侯董渫(山东单县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西汉宣帝时期的高昌侯董忠(为东汉孝子董永先祖);西汉末王莽时期大司马董忠(为董仲舒八世孙);东汉洛阳令董宣;东汉太师董卓。
据记载,自汉至唐,云贵地区的董氏发展成为大姓,逐渐将云贵地区的土著民族同化为西南地区的汉族。
东汉公孙述时,牂牁(治所在今贵州黄平县西北)大姓有董氏。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氏迁徙而来者。
甘肃、四川的董氏已经繁衍成大姓,同时向西南的云南、贵州迁移。
这时,有人称蜀国“四相”之一的三国名臣董允,医学家董奉,南北朝外交家董琬。
4.隋、唐、五代时期:隋唐时期,是董氏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湖南、云南等地均有董氏迁居者,唐朝时董氏的人口重心开始在滇黔地区形成。
唐代的《元和姓纂》列董氏郡望有四: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琢县),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
董氏艺人大量涌现出来,有琴师董庭兰、五代南唐的画家董源、唐朝宰相董晋。
并大批移民东南。
唐末,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氏加入。
固始董氏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即今石狮、金门始祖董思安,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董思安忠于旧主退隐泉州。
元朝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农历七月十四董思安第十四世孙董善顺因避元兵骚扰从晋江青阳迁居石狮永宁沙堤村,其弟董善应则避居于金门古坑乡,故今金门、同安、厦门、漳州、晋江、石狮董氏均为同宗。
其后裔有郑成功的岳父董先,董先坚决支持郑成功的抗清事业,其子董腾后追隨郑成功收复宝岛台湾,並长期率水师驻扎澎湖。
唐末“南诏宰辅”董成原籍金陵,流落至滇,仕南诏为布燮,后裔先后转徙剑川、景东、云龙、洱源、云县等地,是为大理史城董氏始祖。
5.宋、金、元时期:迄于宋时,董氏大批迁居东南地区,同时进一步向西南地区发展。
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氏南迁。
元明时期董氏族裔宦游全国各地,近及于大理,远达漠北及岭北(包括今外蒙及俄罗斯一带)。
其中董俊族裔籫缨世族,望重朝野,以“四世八公一翰林”著称于世,先后有上千族裔宦游于大江南北。
董孝忠先生经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撰写《董仲舒后裔渊源研究》一文指出:在沿济南至青岛的胶济线两侧、徐州至连云港的陇海线南北各省居住着众多董俊后裔。
宋代将领董宗本董遵诲父子、金戏曲作家董解元、蒙元时期藁城董俊董文炳董文用董文忠父子,元时柏乡董朴。
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其中浙江东阳(古称吴宁)、肖(萧)山、富阳、浦江、临安、安吉、绍兴、杭州等地的董氏许多是从唐貞观初迁入浙江的婺州判司董元的后裔。
今江西宜黄、乐安、婺源、赣州、崇安、新干、以及长汀、监利、华容、石首、涇县等地的董氏是唐末入赣的董连(唐宰相董晋之后)的后裔,许多董氏名人均出于此宗,如董淳、董敦逸、董德元、董全祯、董杰、董邦达、董诰,今江西省乐安县牛田乡流坑村(古属庐陵)有四千余人董氏后裔聚居,被誉为“千古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