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艺心理学 论文

影视文艺心理学 论文
影视文艺心理学 论文

本科课程考查(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电影如何让观众移情入梦》 所修课程名称: 影视文艺心理学

修课程时间: 2011 年 9 月至 2011 年 12 月 完成作业(论文)日期: 2011 年 12 月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_____电影电视______学院___2010__级__戏剧影视文学___专业 姓名__王可____ 学号____2010352980_

………………………………(密)………………………………(封)………………………………(线)………………………………

目录

中文摘要 (3)

中文关键词 (3)

引言 (4)

一、景深 (4)

二、景别 (5)

三、色彩 (5)

四、音乐 (7)

五、小结 (8)

参考文献 (9)

摘要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其表现内容和传达思想的途径丰富繁多,并且作为一门新兴艺术,它能够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移情入梦,置身于戏。针对电影是如何具体使观众移情以达到自身的艺术效果,本文从影响观影关系的元素(景深,景别,色彩和音乐四个主要角度)入手分别加以例证分析,得出了影片通过各部分各司其职地发挥艺术作用后使电影成为一个丰富的整体渲染情感并使观众身临其境的结论。

关键词:电影;心理学;观影关系;移情入梦;景深;景别;色彩;音乐

电影如何让观众移情入梦

引言

在日常的观影过程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和观众观看的深入,观众思维会从有意识向无意识转化,并且能够长时间地理性思考。这便是电影所具有的让观众移情入梦的能力。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因此要研究电影如何使观众移情入梦,需要从电影的各个组成元素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观影关系下观众的情感变化过程。本文将从部分重要电影元素的角度,分析电影如何推动观众移情入梦。

一、景深

“当站在前景的人物以远处的景物衬托时,他们的深度感就最强烈,这比看见这些人物在房间里还要强烈得多。”明斯特伯格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分析了活动影像和电影的感知过程、变化原理,电影中导演利用景深使画面分层,通过场面的调度牵引观众的注意力。观众明明意识到银幕是个平面,但“平面性质的知识绝不排斥深度的实际感知。”这便是景深所造成的不同心理感知。——“对难以置信的自愿搁置”。

当画面层次清晰,变得具有立体感时,观众能根据自己的第一反应去关注更为突出显眼的景物。画面前景和背景的虚实,都能左右观众的关注方向,确定观众的视线焦点,观众能够按照影片的意向去关注影片想要呈现的重点时,电影使观众移情入梦的第一步就完成了。

例如影片《公民凯恩》中,小凯恩在房外打雪仗,父母和收养人在房内的哪一个场景。镜头从小凯恩身上慢慢向后拉,父亲进入画面,接着母亲和收养人也进入了观众的视线。整个景深变化的过程让观众不由地转换关注的焦点,玩耍的小凯恩先是作为整个画面的焦点,之后渐渐模糊,变成了母亲(前景)和父亲(中景)的一个背景画面。这样的景深处理,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

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种已经变化的人物关系,这便是景深运用下观众逐渐移情的效果。

二、景别

根据让·米特的观点,影像按照特定的规则结构为画面,具有符号的意义,使电影成为语言。不同的景别能够促使观众产生不同的心理向度,例如全景多用于场景的交代和背景的概括,观众通常从理解的层面开始入戏,而特写则给观众更多的是情绪上的渲染,在感知心理的作用下,观众的心理向度更易受特写镜头牵引、变化。单从特写镜头上看,一长组特写镜头常常被运用在各类型影片之中,蒙太奇的作用让特写变得有节奏感,观众在特写镜头时更集中注意力,因此移情的作用最为明显。

获奥斯卡奖提名的美国影片《换子疑云》中,当母亲被强制关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时,影片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母亲紧皱的眉头、噙着眼泪的双眼、哭得发红的鼻子,无一不引起观众的心理向度随之变化。痛苦和悲伤的情感,自然地嫁接到观众内心。“高压水枪”、“赤裸的上身”、“湿淋淋的头发”、“护士扭曲的笑容”--这一组特写组接在一起,快速地在观众眼前切换,使影片的节奏变得紧促,观众的内心也瞬间紧绷。片中大量的特写镜头和近景镜头的铺陈,让观众直接感知到了社会的冰冷和人情的温暖,对母亲这一角色情感世界的直接感知,早已取代了人们对事件的理性思考。抒情蒙太奇的大量使用,直接触及观众的情绪,让观众始终被女主角和她的失踪的儿子的境遇左右着心情。可以说,影片通过它的讲述和表现方式,让观众一直揪心地观影,直到影片最后落幕,也无法避免地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三、色彩

美国艺术家罗斯金对色彩的魅力做过这样精彩的描述:“任何头脑健全、性情正常的人都喜欢色彩,色彩能在人心中唤起永恒的慰藉和欢乐,色彩无处不在。“色彩即思想”它是创作者意图的集中体现。一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我们所感知的知识有83%是靠视觉获得。

因此,影片的色调,能准确地传递影片作者的态度,恰当地表达情感并感染观众,使观众处于影片作者的同一立场。

同样以影片《换子疑云》为例,影片通过色调的阶段性渲染变化,对影片的氛围转变和人物的心理变化起到显著地作用:

(一)开端--儿子失踪之前:阳光呈现淡黄色,像薄雾一样笼罩在街道上。城市宽阔的街道蒙着一层薄薄的土黄色的尘土,母亲常穿灰棕色的大衣,儿子房间简单的陈设,棕色的小熊玩偶,和床单被褥的奶色,都给观众营造了一种平静安宁的氛围。而母子二人每天乘坐的有轨电车是十分浓烈的鲜红色,似乎是一种预示和警告,危险将在不久后来临。

(二)发展—假儿子到来:母亲在卫生间给男孩洗澡时,整个场景的背景是灰暗的,原本雪白的瓷砖也显得发青。客厅在蓝色的色调下显得空旷而冰凉,男孩的卧室也不再有阳光直射进窗,而是一片黑暗。大量的冷色调直接将观众拉入了一个充满怀疑,试探和不信任的压抑的空间中。

(三)高潮—精神病院:当母亲被关入精神病院,影响中的色彩变得更加简单。灰和白充斥了整个医院,类似于《飞越疯人院》中的场景,给人窒息的感觉,而这也是母亲绝望内心的写照。

(四)尾声—释放:母亲被解救回正常的生活中后,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世界。这时的色调虽然是中性的,没有最初的温和也没有极端的冰冷。但这种最贴近生活原状的画面,正体现了社会的纷繁复杂,也使观众在此时深觉世事难谙,感受到母亲心中一般的迷茫失措。

另一方面,环境色调并不一定非要符合真实环境,有时可以根据作品的主题或人物造型,甚至角色的内心感受,或创作者的内心感受,用脱离实际的色彩基调去创造一种非现实的色调倾向,这种主观色彩的运用更能左右观众的心理向度。影片《菊豆》通过对画面形象的色彩设计,提炼以及选择搭配,渲染,烘托出了主题内容所需要的情绪基调和特定氛围,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电影中的色彩用以传递情绪,抒发情感。色彩的光波比形象的光波传递的快,更能够影响观众的情感。

例如染缸的红色象征活跃热情,激情,勇敢,野蛮,生机和爱情,也象征着复仇,失望和绝望。影片中杨金山被自己的儿子拉入染布缸中丧命,血红的染布水

充斥整个画面,营造出压抑的氛围。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其生命的终结。黄色暗示着智慧、光荣、皇权、光明、和平、发展和轻浮。在此片的结尾,黄色的火焰烧毁了整个染布坊,暗示了轻浮,罪孽的爱情最终会自我毁灭。

四、音乐

1910年爱迪生发明了能将留声机的声音和电影摄影机上的图像联系起来的电影机。这也象征着有声电影的诞生。而在此之前的电影中,背景配乐早已成为了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后期附加的音乐在今天看来有些稚嫩、粗拙,但这足以说明电影音乐对观众的观影情绪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电影音乐能从气氛的渲染上深化影片的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和人物的心理刻画,从而使观众和角色达到心理感情上的认同。音乐特有的连贯性作用于电影既能用蒙太奇的手段组接镜头,也能解释人物直接的关系,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用音乐衔接前后两场或更多场戏,组接同一时间不同事件的若干组画面的交替,同一事件的若干不同侧面的各组镜头的交替,电影时间空间的跳跃、交错等等。”这便是音乐蒙太奇的功能。

(一)暗示人物关系变化

影片《花样年华》主题曲《梦二》出现在每一次周慕云和苏丽珍颔首致意的慢镜头中。音乐以其优雅且忧郁的气质与片中人物性格不谋而合,很好地诠释了二人由相识、相知到相恋而最终却没有结果的复杂心情。不断重复的拨弦伴奏引出了惆怅的主题,音乐平静而安详,中提琴柔和的音色暗合了主人公各自的心事。主题音乐在片中出现多达九次,听起来音乐是重复的,而情节却没有停顿地向前发展,每次音乐响起,都带给观众新的心理暗示,人物关系将有新的进展。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影片已经自然地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也轻松地左右着观众的观影情绪。

(二)传递人物内心情感

影片《海上钢琴师》中,最动人的一个乐章莫过于1900透过舷窗看到暗恋的女孩即兴创作的那一曲“playing love”,钢琴声缓缓响起,自然流畅毫不突兀。音乐的加入,配合主观镜头的表现,观众自然地将自己与1900置于同一视线,女孩的灵动和朦胧美,让观众自然而然地联系起内心曾经有过的萌动情愫。剧中

人物没有一句台词,但是在背景音乐的流动中,观众已然走进并理解其内心世界。此时,电影的存在完完全全地依赖于观众的感知中。剧中女孩具体的面容不再是投影在银幕上的,而是存在于每个观众的心里,并且因人而异。

小结: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原则的著名理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认为一个人的知觉视野具有组织起来的趋势,呈现为一个完整的图形。知觉的各个部分之间构成一个结构框架,这也就是一个格式塔。格式塔作为一个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在整体上显现的特性不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

电影的综合性并不是指单纯的各个组成元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各个构成元素发挥自身独特的艺术效果后,统一于电影的形式,融汇地构成一个新的艺术成果,使电影这门艺术的感染力和价值得以体现。

电影正是基于自身的综合性,和各部分独特的表现魅力,是影片不仅仅存在于银幕上,而是根植于观众心里。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之后,引领观众脱离本身所处的现实世界,走入影片的规定情境中,随情节而情感波动。这便是电影利用观影关系的作用,使观众移情入梦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乔治·萨杜尔(法)《世界电影史》(Histoire du cinema mondial)

[2]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德)《电影的本性》1962

[3]雨果·明斯特伯格(德)《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1916

[4]鲁道夫·爱因汉姆(德)《电影作为艺术》1932

[5]让·米特(法)《电影美学与心理学》

[6]梁明李力(中)《电影色彩学》2008

[7杨宣华(中)《中外经典影片音乐赏析》2007

影视鉴赏名词解释简答题

1、剧本与分镜头剧本 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与剧本类似的词汇还包括脚本、剧作等等。它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也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 2、影视画面 所谓影视画面是指不间断的通过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静止或运动的对象,能表达一定涵义,并能与上下镜头画面进行组接的有可视影象的一段胶片片段。 3、景别 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4、远景、全景、中景和近景 远景:指从远距离上拍摄的大场面.主要用来表现环境.表现总的气氛.表现空间,而不适于表现具体的动作和情节.全景:指被摄对象的全貌.全景比远景包括的范围小一些.但仍可表现被摄对象的整体.并能包括足够的环境.全景索然能表现出被摄对象一定的动作.但还是不适宜表现具体的细节.中景:中景包括被摄对象的大部分,中景以表现具体的情节动作为主.适合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它对环境的表现的局部的,不适合表现整个环境.近景:近景包括被摄对象最主要的部分.比中景更能突出的表现具体的情节和动作以及人物的情感.能交代具体的细节. 5、特写 特写:是被摄对象的某一局部,能鲜明的交代具体细节.给观众深刻的印象.但是不适合表现环境. 6、焦距 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平行光从透镜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亦是照相机中,从镜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离。 7、运动镜头P83 拍摄要点移动摄像主要分两种拍摄方式,一种是摄像机安放在各种活动的物体上;一种是摄像者肩扛摄像机,通过人体的运动进行拍摄。这两种拍摄形式都应力求画面平稳、保持画面的水平 8、平视镜头与俯视镜头0P85 平视镜头是一种非常中性化的镜头,镜头中角色对象的力量、善恶等属性随着镜头中其他元素的变化而产生起伏,平视镜头本身无法对视野中的角色对象加以评价. 指的是人眼处于平常生活状态下的俯视镜头,不包含类似鸟瞰镜头这样的极端俯视镜头.俯视镜头没有鸟瞰镜头的统治感和主宰感。 二、名词解释 2、平行蒙太奇P105 又称并列蒙太奇。指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行表现,分别叙述,最后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中,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相互穿插表现,揭示一个统一的主题,或一个情节 3、交叉蒙太奇 P105 是把同一时间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两种动作交叉剪接,构成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造成惊险的戏剧效果。 4、重复蒙太奇 P106 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以达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目的。 5、长镜头P106 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它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这里的“长镜头”,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远近,而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

影视欣赏论文

社会影视鉴赏论文 选 修 课 院系:电子计算机系 专业:电气自动化 班级:电气101 姓名:霍翠翠 学号:20101188 日期:2012-5-23

浅谈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通过上选修课(社会影视文学鉴赏),我有很多收获,今天想谈一下电影与文学作品的关系。首先何为文学,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何为电影文学,电影文学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概念。其艺术学的概念内涵,指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戏剧文学等传统文学类型并列的一种新兴文学类型。在电影艺术的发展道路上,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在汲取诸种艺术养料丰富自身综合特质方面,获得与文学的密切融合关系。文学各种样式对电影的渗透,电影对文学的叙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丰富艺术手段的借鉴,使电影艺术在增强自身的表现能力,形成新的综合艺术特质方面,发挥作用。电影文学作为电影的文学基础构成,是以电影的独特视听思维方式来构思和写作的文学形式,兼有电影和文学的双重属性。电影文学,集中表现为电影的剧作基础,即电影剧本。电影剧本包括文学剧本、分镜头本和台本(工作台本、完成台本)三个部分。电影文学又指电影作品的文学性含义,包括电影剧作的文学价值、电影创作借鉴与融合的文学形式因素、电影剧作的文学个性等等。电影文学,还直接和经常反映在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方面。 在文学与影视的关系上,把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从传播形式来看,影视剧和文学名著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较之影视,经典名著的历史更为长远,但在文字具备文学本质功能的时候,它的作用和现代的影视艺术却十分近似,作为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这是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该书作者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朱光潜不仅著述甚丰,他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他勇于批判自己,执著地求索真理:当他认识到以往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研究美学“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就开始用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学思想向真理趋进;他反对老化、僵化,提倡不断进取。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此书是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问题,与此同时,还介绍了西方的一些主要流派。 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理解等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本书则更多是从心理的角度对什么是美的探索。它一克罗齐的直觉论为中心,在吸取克罗齐等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的理解方式,将心理学派美学、联想主义美学和道德主义美学沟通起来形成了三个互相联系的层次。 全书重点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美感经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比如在风和日暖的时节,眼前尽是娇红嫩绿,我们对着这灿烂浓郁的世界,心旷神怡,时而觉得某一株花在向阳带笑,时而注意到某一个鸟的歌声特别清脆。有时我们整日为俗事奔走,偶然间偷得一刻余闲,在案头抽出一本戏曲来消遣,武松过冈成功杀虎时,我们也会和他一样感到同样的快感;秦舞阳见秦始皇变色时,我们心里和荆轲一样焦急。这些境界,或得诸自然,或来自艺术,种类千差万别,都是“美感经验”。美学的最大任务就在分析这种美感经验。 然而我却对作者小篇幅讲述的一些内容颇为感兴趣,也颇感同身受。在“悲剧的喜感”这一章节中,我挺认可法克的说法。在他看,悲剧和喜剧都是一样,都是描写旁人的灾祸。这些灾祸如果是可笑的,就叫做喜剧;如果是可怕的,就叫做悲剧。悲剧和戏剧所生的愉快程

中外影视作品鉴赏期末论文--《三傻大闹宝莱坞》鉴赏

《三傻大闹宝莱坞》鉴赏 机械105 XXX 1003010531 摘要:《三傻大闹宝莱坞》(以下简称《三傻》)是一部情节生动,内容丰富、有趣却又不失内涵的影片。电影以倒叙的手法展开,讲述了以Rancho为中心的三人组在大学四年中经历的事情。兰彻活泼、充满创新的想法,对现实呆板教条填鸭式的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他用自己的成功,证实了追求梦想的人必定会有成就,机械学习、随波逐流的人,只会给自己的人生带上枷锁。 关键词:《三傻》喜剧青春梦想 引言:《三傻》传入国内时,我便在网上看过一次,那时还是大一新生,当时也是大受感染的,印象至今任然很深刻。在学习了影视鉴赏理论课后,为结合理论又重新从头至尾观看了一遍,感触更多了,下文是结合鉴赏理论对《三傻》进行的一些分析及自己的感想。 正文: 一、文本赏析 1、主旨:《三傻》是一部励志悲喜剧,抨击了填鸭式教育和等级式教育对学 生的摧残,批判了家长对孩子的独权教育,唾弃了哪些追名逐利者,同 时弘扬了友谊,讴歌了现代爱情,又始终鼓励着血液里流淌着热情、冲 动、迷惑、恐惧的优秀青年们大胆的追随心底最真实的梦想,勇敢的去 追逐,终将一切顺利,功成名就! 2、题材:《三傻》是一部由拉库马·希拉尼导演的印度喜剧电影,主要讲述 了印度一所传统名校,在这里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就只有第一(指成绩)! 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而其中一位学生是个非常出众与众不同的 学生,却不随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 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 成规的传统观念。最后他用智慧征服了印度科学界。

3、人物:Rancho(兰彻真名叫法撒克·旺度)。是印度一个富人家的个小 佣人,从小爱读书,这个富人约定让小佣人用自己儿子的名字“兰彻” 去读书,富人出钱,条件是冒名顶替拿到毕业证书后,小佣人就得消失。 兰彻去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就做了个简易的导电装置,捉弄学长,让大家 瞠目结舌,与众不同的他彻始终灵活学习,不拘小节,不会死记硬背、 像完成任务般学习,虽然老师、院长不喜欢他,但他的成绩始终排第一。 毕业典礼之后兰彻按照最初约定消失并且成为拥有400项专利的大科学 家。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在一所学校当老师,用自己的理念去教导学 生。 Raju是兰彻的兄弟之一。想当工程师,但是没自信,迷信神佛。家里很穷,父亲原来是邮局副局长,现瘫痪在家,母亲经常抱怨,还有个 姐姐无法负担一辆车的陪嫁而变成剩女。后来经历一次自杀,摔断了16 根肋骨和两条腿,从此开始思考人生。终在毕业前面试成功,致使院长 刮掉胡子。后来成为一名大工程师。 Farhan也是三人帮之一,从小理想做一名摄影师,但迫于家里压力而上工程学校,一直是兰彻的忠实死党。为了拉朱一起和兰彻去院长办 公室偷卷子。最终放弃面试的机会和父亲表明自己的理想,得到父亲认 可成为著名动物摄影师,最后还和拉朱为兰彻抢走新娘 4、情节、结构和节奏:比起通常的好莱坞喜剧片,《三个傻瓜》几乎长出一 倍,小包袱小笑料层出不穷,种种小片段事无巨细,但却并不考验观众 的耐心。我觉得这跟情节安排的前后呼应及影片整体所维系的“严肃的 调侃”基调分不开关系。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介绍Raju的家庭环境时, 画外音一边自嘲地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 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饱和度调 低,故意弄成黑白老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以后只要一演到Raju的家,电影就自动彩色转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还是“病毒电力转换器”, 只要前面有所铺垫,后面的桥段就必然用到,包括Rancho所臆想的“骑 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二、影像解读 1、构图:电影的构图非常讲究,应该归属绘画派。在任何地方按暂停都是 很美的一幅画,而且红色元素的使用贯穿本片,代表三人友情的红色宿 舍大门和浴室门。学生宿舍放眼望去全是代表希望和活力的红色大门, 而到了教室和Dr.Viru办公室的屋门却是死气沉沉的黑灰色调。代表 Rancho和Pia爱情的红色摩托车,则是他们爱情的开始和升华的见证, 还有什么颜色比红色更能表达爱情的呢?还有三人在寻找Rancho的整 个旅途中驾驶的那辆红色汽车,不管是航拍还是吊臂,永远是画面中最 扎眼的那一抹红色,不像是寻找失散的朋友,而更像是心灵朝圣之旅。 2、照明:该影片大多采用自然用光,自然的阳光或是仅仅借用路灯光,都 极为真切的表现出了影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即使是在他们两人去为了 Raju偷试卷时采用的戏剧用光也是极为柔和的,似乎表现出了他们这种 行为是正义之举。

武汉理工大学影视鉴赏论文范文

还在为郭静舒老师的影视鉴赏焦头烂额的孩纸们,学长来救你们了。 SOS 课程特点:①告诉你那几次点名,不来就死定了;②作业多但分数还好。 课堂放过的影片有《狗的生活》、《雨中曲》、《魂断蓝桥》、《拯救大兵瑞恩》、《办公室的故事》、《沉默的羔羊》,格式如下。 2011~2012(1)周四① 影视鉴赏考试 姓名: XXX 专业: XXX 一、以课中所放影片为例,谈一谈三种蒙太奇手法在电影中的运用。 蒙太奇(montage)在法语中是"剪接"的意思,随后到了俄国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广泛运用。 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美学原则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起来的手段,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 凭借蒙太奇手段的运用,电影的叙述在时空的运用上取得极大的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 综上所述,可见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是蒙太奇,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段。运用蒙太奇手法使镜头的衔接产生新的意义,大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从而增强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 蒙太奇具有叙事和表意两大功能,可划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叙事蒙太奇是影视片中最常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它是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

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这种蒙太奇组接脉络清楚,逻辑连贯,明白易懂。叙事蒙太奇包含的具体技巧: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颠倒蒙太奇、连续蒙太奇;表现蒙太奇是以镜头对列为基础,通过相连镜头在形式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单个镜头本身所不具有的丰富涵义,以表达某种情绪或思想。其目的在于激发现众的联想,启迪观众的思考。表现蒙太奇又包含下述几种具体技巧:抒情蒙太奇、心理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理性蒙太奇是通过画面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通过单纯的一环接一坏的连贯性叙事表情达意。理性蒙太奇与连贯性叙事的区别在于,即使它的画面属于实际经历过的事实,按这种蒙太奇组合在一起的事实总是主观视像。理性蒙太奇又包含下述几种具体技巧:杂耍蒙太奇、反射蒙太奇、思想蒙太奇。其中前一种是叙事手段,后两类主要用以表意。 1.交叉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将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另外线索,各条线索相互依存,最后汇合在一起。这种剪辑技巧极易引起悬念,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是掌握观众情绪的有力手法。 影片《魂断蓝桥》中最经典的蒙太奇镜头便是结尾“玛拉自杀”这一段。玛拉一脸绝然地向桥上经过的军用车队快步走去,军用车队开着车灯,一辆辆驶过桥面,镜头在玛拉的脸和卡车头之间不停地切换,重复交叠,这种交叉蒙太奇手法加上黑白影片独特的沉重感,不需要语言与文字的任何说明,构成了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而且节奏越来越快,配合紧张的音乐,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使人明确的感觉到了玛拉的命运。没有一个直接表现玛拉死亡的镜头,只在一声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名著之一,适用于广大美学、文学爱好者。 《文艺心理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编辑本段作者自白 这是一部研究文艺理论的书籍。我对于它的名称,曾费一番踌躇。它可以叫做《美学》,因为它所讨论的问题通常都属于美学范围。美学是从哲学分支出来的,以往的美学家大半心中先存有一种哲学系统,以它为根据,演绎出一些美学原理来。本书所采的是另一种方法。它丢开一切哲学的成见,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作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归纳得一些可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它的对象是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所以我不用《美学》的名目,把它叫做《文艺心理学》。这两个名称在现代都有人用过,分别也并不很大,我们可以说,“文艺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观点研究出来的“美学”。 这部书还是我在外国当学生时代写成的。原来预备早发表,所以朱佩弦先生(朱自清,字佩弦——编者注)的序还是1932年在伦敦写成的。后来自己觉得有些地方还待修改,一搁就搁下了四年。在这四年中我拿它做讲义在清华大学讲过一年,今年又在北京大学的《诗论》课程里择要讲了一遍。每次讲演,我都把原稿更改过一次。只就分量说,现在的稿子较四年前请朱佩弦先生看过的原稿已超过三分之一。第六、七、八、十、十一诸章都完全是新添的。 在这新添的五章中,我对于美学的意见和四年前写初稿时的相比,经过一个很重要的变迁。从前,我受从康德到克罗齐一线相传的形式派美学的束缚,以为美感经验纯粹地是形象的直觉,在聚精会神中我们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不旁迁他涉,所以抽象的思考、联想、道德观念等等都是美感范围以外的事。现在,我觉察人生是有机体;科学的、伦理的和美感的种种活动在理论上虽可分辨,在事实上却不可分割开来,使彼此互相绝缘。因此,我根本反对克罗齐派形式美学所根据的机械观和所用的抽象的分析法。这种态度的变迁我在第十一章——《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里说得很清楚。我两次更改初稿,都以这个怀疑形式派的态度去纠正从前尾随形式派所发的议论。我对于形式派美学并不敢说推倒,它所肯定的原理有许多是不可磨灭的。它的毛病在太偏,我对于它的贡献只是一种“补苴罅漏”。做学问持成见最误事。有意要调和折衷,和有意要偏,同样地是持成见。我本来不是有意要调和折衷,但是终于走到调和折衷的路上去,这也许是我过于谨慎,不敢轻信片面学说和片面事实的结果。 编辑本段目录 第一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一) ——形象的直觉 第二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二) ——心理的距离 第三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三) ——物我同一 第四章美感经验的分析(四) ——美感与生理

影视鉴赏论文电影

影视鉴赏论文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影视鉴赏论文,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写好影评?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电影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影视鉴赏论文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评什么影视鉴赏论文”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影视鉴赏论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影视鉴赏论文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影视鉴赏论文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影视鉴赏论文。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 随着写影视鉴赏论文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影视鉴赏论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二)写影评,应该影视鉴赏论文把握好这样几点: 1、捕捉住感受点。 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影视鉴赏论文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影视鉴赏论文 2、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这就是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就是美的书。该书作者朱光潜就是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她就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就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朱光潜不仅著述甚丰,她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与高尚的学术品格。她勇于批判自己,执著地求索真理:当她认识到以往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研究美学“就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就开始用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学思想向真理趋进;她反对老化、僵化,提倡不断进取。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她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与当代美学。 此书就是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就是我国现代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问题,与此同时,还介绍了西方的一些主要流派。 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就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理解等心理活动及其规律,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本书则更多就是从心理的角度对什么就是美的探索。它一克罗齐的直觉论为中心,在吸取克罗齐等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的理解方式,将心理学派美学、联想主义美学与道德主义美学沟通起来形成了三个互相联系的层次。 全书重点就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美感经验就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比如在风与日暖的时节,眼前尽就是娇红嫩绿,我们对着这灿烂浓郁的世界,心旷神怡,时而觉得某一株花在向阳带笑,时而注意到某一个鸟的歌声特别清脆。有时我们整日为俗事奔走,偶然间偷得一刻余闲,在案头抽出一本戏曲来消遣,武松过冈成功杀虎时,我们也会与她一样感到同样的快感;秦舞阳见秦始皇变色时,我们心里与荆轲一样焦急。这些境界,或得诸自然,或来自艺术,种类千差万别,都就是“美感经验”。美学的最大任务就在分析这种美感经验。 然而我却对作者小篇幅讲述的一些内容颇为感兴趣,也颇感同身受。在“悲剧的喜感”这一章节中,我挺认可法克的说法。在她瞧,悲剧与喜剧都就是一样,都就是描写旁人的灾祸。这些灾祸如果就是可笑的,就叫做喜剧;如果就是可怕的,就叫做悲剧。悲剧与戏剧所生

影视文化欣赏论文

____________系_______级______班 任课教师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Life of Pi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初次听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在2012年,这部名不见经传的电影出现在了公映名单上。由于这部影片的片名奇葩,一听就知道不是好莱坞的大制作,海报上也显得相当朴素,不像科幻大片那样吸引眼球,给人的感觉这是一部无聊的文艺片。但是当电影上映后,反响却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口碑与票房证明了这就对是一部值得观赏的佳片。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满怀着耐心,走进了电影院。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当我走出影院的时候,我的思绪已陷在那一片海洋里,无法自拔。 整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印度男孩遭遇海难,并在大海中与一只孟加拉虎共同生存的故事。故事开始于蒙特娄,也结束于蒙特娄。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派·帕帖尔的传奇故事。派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因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少年派对信仰与人的本性自有一套看法。在派17岁那一年,他的父母决定举家移民加拿大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他也必须离开他的初恋情人。在前往加拿大的船上,他们遇见一位残忍成性的法国厨师。当天深夜在茫茫大海中,原本令派感到刺激无比的暴风雨一瞬间就成了吞噬货船的大灾难。派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搭着救生船在太平洋上漂流,而且有一名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同伴——理查德·帕克,一只孟加拉老虎。神奇的冒险旅程就这样意外开始了。 导演李安花了大量的镜头去讲述了派和帕克是如何在大海中生存的,并在其中运用了大量的特效,让影片更具有观赏性。但是华丽的特效并不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其中的内涵及隐喻才是让人折服之处。 当货船遇难后,侥幸生存下来的只有派,斑马,鬣狗,坐在香蕉上漂来的猩猩和孟加拉虎帕克。镜头描述的是:鬣狗首先活吃了斑马,后来不久又咬死了猩猩,帕克又在突然的情况下咬死了鬣狗。经历了危险和困难之后,派在小船上最终和老虎相处了下来。但是当派成功到达陆地获救以后,派的故事却不能让人信服。因为调查员明确地指出,香蕉是不能浮于水面的。于是派说出了第二个故事:救生艇上有佛教徒水手、肉食的厨师、派和他的母

文艺心理学练习题答案(已整理_全套_可直接打印)

《文艺心理学》导论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 1、在西方,文艺心理学是在19世纪后半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2、19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或文艺心理学理论有: 实验心理学、移情说、距离说。 3、实验心理学是文艺心理学的第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 4、实验心理学与传统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研究对象不同。二是研究方法不同。 5、实验心理学使美学研究发生了由“自上而下”的研究向“自下而上”的研究的转变,开辟了现代美学的新纪元,标志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 6、“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里普斯。“距离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来的。 7、20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有: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 8、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和瑞士的精神病学家荣格。 9、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泛性论为基础,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 10、荣格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自力门户,创立了“心理分析学派”。同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和性本能的立论不同,荣格强调集体无意识,认为艺术就是要揭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11、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考夫卡和阿恩海姆。 12、阿恩海姆把格式塔心理学系统运用于美学研究之中,主要以视觉艺术作为分析对象。 13、人本主义是20世纪文艺心理学的最新潮流,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14、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是苏联的一个文艺心理学流派,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代表人物是维戈茨基、列昂节夫和鲁利亚。 15、王国维是我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鼻祖。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运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明《红楼梦》的悲剧。在《人间词话》中,他提出了“境界”说。他的“境界”说是对西方的“移情说”说和“距离说”说的创造性运用。 16、郭沫若在《论诗三札》中把诗的创作看成是一个由生活现实转化为心理现实再转化为艺术现实的过程。在其他文章中,他还自觉地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解释《西厢记》的创作动机和自己的小说《残春》主人公梦的起因和变态。 17、鲁迅翻译了日本学者厨川白村文艺心理学著作《苦闷的象征》。 18、中国现代最早在高等学校开设文艺心理学课程的人是鲁迅。 19、朱光潜在美学研究方面走的是一条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学的道路,他的文艺心理学专著有《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其中《悲剧心理学》是他在1933年用英文写作的,此书使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国外出版。 20、在现代中国,是第一个对审美经验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的人。 21、朱光潜的三本文艺心理学专著的出版,特别是《文艺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 22、胡风结合革命文艺的实践对创作心理进行独特的研究,他把创作主体提到主要地位,认为创作过程是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相生相克”的过程。 23、文艺心理学的产生和兴起始终受到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人文

影视欣赏期末论文

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1级4班学号20112286 姓名何进 真正能够拯救我们的只有自己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在1994年的奥斯卡奖颁奖礼上,有两名部备受关注的影片在角逐最 佳影片的名单之中,一部是《阿甘正传》,另一部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有人说,如果说《阿甘正传》是一个温情的梦,那么《肖申克的救赎》就 是真正的生活。 这部改编自斯蒂芬金原名小说的电影,被无数的人奉为经典。众所周知,斯蒂芬金作为世界著名的悬疑大师之一,在情节的构造上颇有造诣, 而且他在作品中解释的大多是人性、社会中的黑暗、腐朽的一面。《肖申克 的救赎》这部影片,我在上影视欣赏课之前也曾不止一遍地看过,但是每 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这一次在影视欣赏课上,有了老师的点拨,可 能思考的角度与小时候单纯的看,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首先从影片的剧情和人物来谈谈我的拙见吧。表面看起来,“救赎”的 是主人公迪安。他被陷害杀害了妻子和她的情人,被迫进入肖申克监狱中 服刑。在漫长的监狱生涯中,迪安面对法西斯一般的监狱统治,最难能可 贵的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希望。他从很大的程度上来说改变了肖申克监狱。 首先就是在修葺屋顶的时候,他提出为狱警做账目,进而换得“同事”们 的一顿啤酒。可能在这个时候,主人公换得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喝着啤酒的、 自由的下午,更多的是一种和监狱外相同的自由的心境、一群善意的朋友。 在很多的时候,迪安这个主人公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他清瘦、白净、儒

雅,没有一点罪犯应有的样子;他坚持,无论是每周一封的申请扩建图书馆的信,还是用一把小锄头挖开了逃生的隧道,他始终没有放弃一点的希望,当别人笑他,说着“不可能”,他却在自己的路上走的很远、很好,他是一个真正的“人”。 如果说从迪安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人的韧性,是希望,那么,我更想提一提瑞德——这个故事的叙述者。我倒想说,在整部影片中,作为一个叙述者,要说迪安给我们的始终是高于我们大多数人而存在的一个希望的精神领袖,那么瑞德就是那个“大多数人”。他在监狱中做着各类奇怪的买卖,甚至赌博。他怯懦、平凡,他不相信所谓的希望,他奉行的是监狱的准则之下的投机取巧的买卖,他深知在监狱中生存必须的人脉和底线,但是他也会希冀着假释,向往着高墙外的那一片自由的天空。看到迪安进入肖申克,一直到成为老朋友,瑞德安守本分,所以当迪安越狱成功以后,我想,真正被救赎的不仅仅是迪安,更多的是瑞德一帮人。而带给他们自由和希望的,正是迪安。瑞德是一个很睿智的人,只是他在肖申克的这么多年,学会了麻木,学会了习惯。我想,最后引导他重新走向自由彼岸的,是迪安。但是,迪安终归不是瑞德,他做出的只是一个先驱作用,真正救赎瑞德自己的正是他本人。这也是我在这一次观看了本片以后,最深刻的、也是一个新的体会。瑞德这个角色在这一次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或许在很多的时候,我们都是瑞德,我们不一定都能很幸运的在生命的困境中遇到我们的迪安,所以,我想说,最终能救赎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这部影片作为一部经典,何以经典?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绚烂的特效,没有美女帅哥,整部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那个阴暗的肖申克监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朱光潜(1897—1986),安徽铜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其中只读过朱先生的《谈美》和《文艺心理学》,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称赞。以下罗列每一章节的精彩之处,略赋个人拙思主观之感,引以对朱先生之《谈美》的敬意。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规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活。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这个段落里朱先生引用《庄子。秋水》里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人的美感经验的道理,即:美感经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人的认知有时是伴随人的主观情趣来判断事物的。那么这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这种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经验息息相关的。如同朱先生讲到在欣赏古松时,除却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

影视鉴赏 结课论文

《影视鉴赏》结课论文Hpu chang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世上有些东西,是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完全属于你。 监狱是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这就叫体制化。 ---《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励志型影片。影片故事情节很简单,充满了好莱坞的传奇色彩:被诬谋杀自己的妻子及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判终身监禁来到了肖申克监狱。他的与众不同引起了黑人囚犯瑞德的注意并最终结成了很好的朋友。安迪总是沉默寡言并尽可能地维护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应该保有的一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用自己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合法”地逃税,甚至帮助典狱长洗钱,以此换得一些对囚犯、对自己稍微宽松的待遇。他甚至不厌其烦地给州政府写信,并在几年后得到了回应---州政府向肖申克捐赠了图书、唱机、甚至史无前例的监狱图书基金—每年500美金。然而安迪终于从一个新来的囚犯那儿得知了自己妻子被杀的真相,当他向典狱长提出申诉的要求时却遭到了粗暴的回绝。因为此时贪婪的典狱长已将安迪当作自己谋取暴利的摇钱树,他甚至不惜杀掉那个知情的囚犯从而将安迪永远地留在肖申克来满足自己对于金钱无止境的贪欲。安迪对于法律公正的幻想破灭之后,终于不动声色地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在一个月黑风高、闪电交加的深夜,安迪成功地穿越了自己十九年来挖成的秘密通道,重新获得了自由。 这无疑是部具有深刻内涵的影片。高大森严的肖申克监狱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象征,仿佛我们在现实中经常遭遇的一种冷酷的权威的代表。当我们对自己还懵懂无知的时候,我们便开始不断地接受这种权威的训练、锻造和暗示,我们不断地被告诫要完全清除干净自己内心的道路,竭力地、由衷地接受它的教化,从而赢得它的奖赏,以期获得我们做人的一切需求:被尊重并实践自己单纯的梦想。但权威却正不可感知地、潜移默化地变成了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我们的心脏和呼吸拥有了权威所赋予我们的统一的节奏,而我们自己对此却一无所知。他形象的表达了制度化之下的人是顺从制度失去自我,还是怀有希望找寻自由。说实话,我被这部影片彻底的震撼了,灰色高大的围墙隔开了目光,隔开了一切。漫漫无

影视文学赏析教案

影视文学赏析教案 影视文学赏析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的影视配乐、《放牛班的春天》的影视歌曲来了解影视音乐的定义与功能; 2、引导学生感受音色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现与剧情画面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关注影视配乐,初步接触主题音乐这一基本概念,体会主题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音乐设备:电脑,多媒体 一、影视配乐 导入: 师:你喜欢看电影或者看电视吗? 生:………… 师:你记得你看过的电视、电影里面的歌曲吗? 请同学唱唱你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 生:………… 师:那接下来我让大家看这张图片,看大家是否熟悉这部电视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 师:那请问同学们熟悉这部电视的主题歌曲吗? 听音乐《敢问路在何方》

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说出几部外国电影、电视剧? 师:在这中间出现的音乐你知道是什么名字吗? 师:今天,李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仔细欣赏。观看完请回答:这些图片发生了什么故事? 欣赏《辛德勒的名单》图片 师:图片讲述了什么故事?欣赏《辛德勒的名单》 生:谈感受 师:很好。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影视音乐”。影视音乐按类别可以分成两类,其中一类是无歌词的,叫做“影视配乐”; 影视配乐中又分为“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 主题音乐:表达影片主题思想、基本情绪或主要人物性格的音乐。 场景音乐:主要是指某一个单一场景中使用的,只对具体场景发挥作用的音乐。师:那请问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属于? 生:影视配乐。 师:很好。它来自美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大家之前有看过这部电影吗?生:没有。《辛德勒的名单》的故事概要主题音乐 师:这位就是辛德勒。他是一名德国商人,也是一名纳粹分子。在二战期间,犹太人的劳动力是最便宜的,因此,

影视鉴赏论文——《无敌破坏王》影评

影视鉴赏论文——《无敌破坏王》影评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 059N91A00 课程名称:影视艺术鉴赏改卷教师: 学号: 姓名: 得分: 《无敌破坏王》影评 这是一部非常皮克斯的迪斯尼电影。 迪斯尼摆脱了王子、公主的老套路,变成了以电玩游戏为故事场景的皮克斯式风格,有点类似《玩具总动员》的路子。皮克斯的电影总能站在一个不一样的视角,用一个完全异于我们正常思维所理解的虚拟世界,站在一个崭新的角度来反映我们的现实生活,比如数百年后垃圾堆一样的地球,过度依赖机械而丧失运动能力的人类,或者一群脱掉外衣后有着平常人的家长里短的超人,又或者一群具有生命力的玩具。这一次迪斯尼采用了类似的这种模式,带我们进入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一个白天游戏厅营业的时候在屏幕里任由我们操纵闯关打BOSS,晚上就各有各生活的电玩人物的世界。 从我那么多年观影的经验来看,美国动画电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剧情不会很复杂,即使会有多条主线,但是故事架构都非常清晰,并且都在用一种让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向观众说明一个非常简单但又很深刻的道理。 《无敌破坏王》是一个关于寻求自身存在价值的故事。 拉尔夫生来就被设定为一个坏人,在游戏里他只能破坏东西,拿不到奖牌,得不到邻居们的食物奖赏,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和喜爱。拉尔夫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在垃圾堆里,其他人看到他都避而远之。看到作为游戏里的英雄的阿修,心里非常羡慕,他希望能够作为一个好人,像阿修那样得到邻居们的认可和友好的对待。于是一个被贴上“坏人”标签的脾气暴躁的破坏王,企图撕去这样的标签变成一个好

人,赢得别人的尊重。所以他穿越到了其他游戏,想要用奖牌来换得邻居们对他的认同。 可是拉尔夫一直在破坏,无论是在“英雄使命”里偷拿奖牌,还是在“甜蜜冲刺”里帮助小姑娘云妮,他的破坏无处不在,这样一个被打上“坏人”标签并且生来在游戏里就被设定会只会破坏的大家伙当然也只会干这个。但是,我们都知道“破坏”从来都是一个贬义词,正如“坏人”一样。拉尔夫不请自来地参加“快手阿修”30周年庆祝晚会,本来是本着想改变大家对自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的想法,希望可以作为游戏的主角之一被大家所认同。没想到最后还是将整个晚会给破坏了,破坏了天花板,破坏了蛋糕,破坏了晚会的气氛。而后当他和邻居约定要用奖牌来换取大家对他的认同的时候,来到了游戏“英雄使命”,结果还是在搞破坏,阻碍了第一玩家,将害虫带去了“甜蜜冲刺”。 然而当拉尔夫遇上云妮之后,他的破坏却变味了,变得有目的,变得有意义了。云妮和拉尔夫有着相似的身世,只能住在山洞里,被其他小孩子欺负,不能参加比赛,是整个游戏的漏洞,为所有人厌恶。拉尔夫与云妮相遇,看见了云妮被其他小孩子无情地欺负,了解到了云妮的可怜身世,于是拉尔夫的正义感开始爆发了。拉尔夫和云妮一样,都将自己的换取新生的门票压在了那枚奖牌上,就这样,这两个相似的人的命运交结到了在一起。于是拉尔夫仍然在破坏,他和云妮一起偷偷溜进糖果工厂,为了帮助云妮制造卡丁车,拉尔夫使尽浑身解数,拿出自己破坏的本事,将糖果工厂搞得一片狼藉,烟囱直滚滚冒烟,从而帮云妮制作了她第一辆真正的车。拉尔夫一直坚称自己从来不会制造东西,他一直在破坏,但是他却用自己的破坏能力让云妮得到了她一直梦寐以求的卡丁车,并且用与生俱来的破坏能力帮她制造了一条赛道,和她一起训练,让她终于可以如愿以偿成为一个真正的车手和其他女孩一起比赛。此时他的破坏和自己在游戏里的破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艺术电影赏析期末论文

姓名蒋晓彤学号 0501123105 序号 104 题目电影中的日本人形象带给我的各种思考 老师很突然的留下这样一篇论文,没有任何预兆,打的我有些措手不及。“华语电影中的日本形象”,真的要去剖析它话,我好像不太够资格,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理科生,对历史政治问题真的是知之甚少,又加之是一个不爱看战争片,而是爱看情感剧,尤其是爱看所谓的无营养的韩剧的女生,写这样一篇论文是有很大困难度的,好在大学学习的是经济学,能在有关经济影响方面说上个只言片语。下面的文字不能称之为一篇合格的论文,但已经是在老师那“不能去网上随便抄一篇”的要求下,尽最大努力写下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为这半年来带给自己多次感动的“艺术电影赏析”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留下深刻印象的日本人形象 在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几部有关这方面题材的电影中,有几个被演绎的很精彩的日本形象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地雷战》中的工兵小队长中野,他想尽各种办法来清除中国人埋下的地雷,挖出地雷后猥琐狰狞的面容暂且不提,竟自毁那本来就几乎丧尽的尊严,他戴上花头巾、骑上小毛驴去偷地雷,聪明反被聪明误,没成想偷到的是一颗延迟爆炸的地雷,一颗专为偷地雷的敌人研发的地雷。 《举起手来》中用幽默的演出效果讽刺的日本侵略者,他们吃猪食、喝酒被火烧、骑在猪上狂奔······各种无厘头的被整,应该是在体现日本人的愚钝,反衬中国人的足智多谋。其中最想让我说的是那个酷爱音乐的日本队长,他本是小学音乐教师出身,是一个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竟然也举起枪,做出此等泯灭良心的行为。让人不得不质疑当时日本君皇给他的子民灌输了怎样变态的思想。 看完《东京审判》让我对这些年对日本人愤怒的情感有了一些改观。影片中,曾志伟扮演的从侵华战争中存活下来的一个日本军人,他虽然话不多,但他的行为很清楚的表现出来战争给他带来的痛苦,反映出当时在中国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军人也一定程度上受到良心上的自我谴责,《南京南京》中的角川的形象也些许体现这一点。而林熙蕾扮演的和田方子以及酒馆的老板娘等日本普通老板姓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