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中国文化(上)

合集下载

道教与中国文化TAOISM AND CHINESE CULTURE课程简介

道教与中国文化TAOISM AND CHINESE CULTURE课程简介

RST 5129 2009-2010道教與中國文化TAOISM AND CHINESE CULTURELecturer :Prof. YAU Chi-on 游子安教授Departmental Webpage: .hk/crs/crs0708/en/index.phpOffice : HYS 511, 2609 6524E-mail :Lecture Time : Tue. 18:30-20:50Lecture Room : ELB 304(一)課程簡介土生土長的道教,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的。

道教對中國文化與社會有廣泛影響,如天文、地理、文學、藝術、醫藥學、化學等方面。

課程內容將會探討神仙信仰與藝術、道教與節令習俗、宮觀建築、善書與道教倫理、道教與養生,及研習道教經典文獻等。

除了課堂學習,同學還須參與考察。

修畢此課程,可以瞭解道教信仰和生活實踐、道教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關係、道教文化的內涵及其生命力。

(二)課程大綱1. 1月12日課程介紹2. 1月19日神仙信仰:考古、圖像藝術的西王母3. 1月26日神仙信仰:歲時節誕4. 2月2日神仙信仰:洞天福地與宮觀建築5. 2月9日呂祖道壇與扶乩6. 2月23日實地考察(一)扶乩:鼎信仙觀7. 3月2日道教戒規、善書與生活倫理8. 3月9日道教與養生、醫療9. 3月16日實地考察(二)道教與養生(金蘭觀修真實習)10.3月23日道教與社會:打醮、拜斗以消災祈祥11.3月30日實地考察(三)省躬草堂12 4月13日《道德經》、《度人經》諸經典的哲理與感悟13. 4月20日同學匯報(三)課程要求(1)考察報告:20%(繳交期限為2010年4月13日)(2)論文:70%(字數:5000-7000字,繳交期限為2010年4月30日)(3)課堂參與:10%(短文須作口頭報告)同學必須將論文上載至VERIGUIDE:https://.hk/cuhk/,並下載簽署聲明.hk/policy/academichonesty/p09.htm,附於功課一併呈交。

道教与中国文化

道教与中国文化

道教与中国文化一、道教概说道教是以我国古代社会的鬼神崇拜为基础,以道家神仙方伎派关于神仙可致的理论为基本信念,以老子为教主,以“道”为教旨和最高信仰,以斋醮、祈祷、诵经、礼忏为基本科仪,以服饵、导引、胎息、房中、辟谷等为修持方法,以积善成德、羽化登仙为最高目的的民间宗教。

二、道教源流(一)道教起源诸说1.源于道家说。

2.源于神仙家说。

3.原始宗教巫术演变说4.源于墨家说。

(二)道教的形成与历史发展道教之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孕育、产生与形成时期(先秦——西晋);2、发展与兴旺时期(东晋——五代);3、鼎盛与潜寂期(宋——鸦片战争);4、沉寂与新生期(鸦片战争——新中国)。

三、道教的教义和教理(一)“道”与“德”(二)太上老君(三)太道无形,生育天地(四)生道合一,长生久视(五)天道承负,因果报应四.道教的宗派(一)正一道:(二)全真道:(三)真大道教:(四)太一道:(五)净明道:五、道教与中国文化(一)道教与中国的文学艺术1.神仙说对古代小说和戏剧的渗透2.道教与“游仙诗”(二)道教与中国的世俗文化(三)道教与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四)道教与科学1.道教与生命科学2.道教与自然科学禅宗文化与禅道智慧一、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禅宗(一)佛教中国化与禅宗的形成(二)禅宗的历史与分派(三)禅宗、禅道及其现代转化二、生佛不二的心性智慧(一)即心即佛(二)心外无法(三)心体的特点三、般若直观的禅悟智慧(一)禅悟是无相无境,一丝不挂(二)禅悟是超越对待、泯除知解(三)禅悟是当下自证、顿悟菩提四、语势兼用的传释智慧(一)不立不离:传释的两难(二)绕路说禅:语中无语(三)善用语言:般若的妙用五、自由自在的解脱智慧(一)缚脱无二,回归本真(二)身心自然,自由自在(三)个我解脱与众生解脱六、禅道智慧与现代人生(一)禅道的人间性与人生性儒之道有体相用,道之道有体相用,禅之道也有体相用。

禅道之体是禅道历史所展现出的诸多特质,禅道之相是禅道所蕴含的多层面的哲理智慧,禅道之用则是纳禅道于现实人生生活的实践智慧(二)人生智慧与智慧人生禅道理论智慧的向下贯通与现实落实,成为化解人生烦恼与痛苦的利器,会成就一个智慧的人生。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与道家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与道家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与道家文化中国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与儒家和墨家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学派。

道家思想被奉为“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系。

它是对现实生活和人生命运的一种哲学诠释,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伦理观。

道家思想反对权力、名利显赫,强调自然、自由、内省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认为,人与自然要形成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生命的意义。

道家思想的诞生和形成道家思想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的齐国,由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道家学派。

这种思想主张“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和真理,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在道家思想中,人们强调天道自然,反对人为干预、去形治本的做法,提倡乐观自然、自由无为的生活态度。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道”是一种无名无形、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东西,是人们生活的根本支撑。

道家思想的基本理念道家思想认为,人类生存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宇宙的真相和生命的意义。

道家认为,人类应该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了解自己和宇宙的关系,才能真正找到人生的意义。

对于人类的存在,道家思想强调人类应该恪守本性,自然自在,追求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

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治是一种高超的治理方式。

对于官员和领导人等“权力者”,不应过度干预民间的生活,要尊重自然而行,以此达到最大的效果。

道家思想着重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保持自然的状态,让大自然的能量得以发挥。

这种和谐的生活态度,对于出现的任何问题,道家思想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来定。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人为的影响到自然状态。

古代文人笔下的那一刹那美丽,也得谢谢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文化的影响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道家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社会中陶冶人文素质的重要思想资源。

道家文化独树一帜的艺术表达,自然的意境使得了道家文化的影响得以传世不穷,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展现着道家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作为中国三大宗教之一,道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一直以来,道教都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道教的宗教信仰、道教文化的传承及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三方面来探讨道教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一、道教的宗教信仰道教的核心信仰是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道教认为,只有在顺应自然规律、养成自然生活方式、抛弃杂念杂忘的情况下,才能和谐地生活在人世间。

因此,道教徒通过修炼内功、精神控制等方法,来在生活中达到清静自然的境地。

在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有许多充满哲理的语句,成为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瑰宝。

二、道教文化的传承道教的文化涉及道家思想、符咒画像、道教音乐、道教建筑等多个方面。

其中,道家思想是道教文化的精髓所在。

符咒画像则是呈现道教文化的形式之一。

符咒画像是道教信徒为祈求神佛保佑和加持自己的东西,通常被制作成纸张、木板等形式,上面刻画着符咒、神兽、神仙等内容。

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的又一方面。

道教音乐甚至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形成了独特的音韵特色。

最后,道教建筑则是道教文化的体现。

著名的道教建筑有凤凰山大觉寺、青城山道教建筑群等。

三、道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道教文化对中国的文化神学产生影响道教提出了很多关于生死轮回、神仙佛道、奇门遁甲等问题的思考,以及周易、八卦等文化概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

《易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非常经典的语句。

2、道教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道教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强调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融合,这一精神对于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

3、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底蕴形成产生影响不论是在文学、美术等诸多方面,都充满着道教文化的影子。

比如在诗歌中,“仙境”“仙人”等是常见的词汇;在绘画中,道教中的神仙佛道也成为了展现画家才华的素材。

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道家思想大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哲学体系。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言而喻,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道教的起源和基本思想道教起源于汉代,是一种中国民间宗教。

道家思想对道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塑造,在道教的发展和传承中,道家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家思想的基本思想是道和德的关系。

道代表着万物的原则和本源,是自然之道,是宇宙万物之中最高的一种法则。

而德则代表着人的品德和行为,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是实践道的具体形式。

道教的基本思想就是要人们通过实践德的行为,追求归于自然之道。

二、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道家思想促进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

它的思想深奥,意蕴丰富,培育了一系列伟大的思想家、文化人、哲学家和艺术家。

其次,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学和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道家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学和艺术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包括诗歌、小说、戏剧、艺术等方面,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核心。

再次,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医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都与道家思想密不可分。

中医不仅要治疗疾病,还要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使人体能恢复自然平衡。

最后,道家思想对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平和、自由和维护人类尊严等方面的思想已成为中国的传统政治哲学。

同时,道家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行为准则和社会习惯。

例如,中国人重视和平、信任、道德规范和自尊,并遵循谦虚、自我节制和人文关怀等道家思想的价值观。

三、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今天,道家思想仍然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环保方面,道教思想提倡顺应自然,和谐共处,反对毁灭自然和滥用自然资源。

道家与中国传统文化 自然,道家的根本理念

道家与中国传统文化   自然,道家的根本理念

“自然”是道家首屈一指的文化基因。

在我国古代文献,“自然”一次首见于《道德经》。

老子是第一个讲“自然”当做哲学概念的哲学家。

从“有""无"关系看“自然”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庄子天下》
有和无是老子哲学的端点,是老子认识世界的一道大门。

在老子眼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过程当中,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当中。

老子认为存在的变化或者变化的趋势才是真正实在的,世界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简单的“有”和“无”。

毋宁说,事物都是“有”“无”的统一,任何事物由“有”“无”两种反对的因素,动力或者趋势组成,呈现出“有”“无”两种相反运动的张力状态。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
鉴于有无的相互作用,世界和实物的本质就是事态或曰态势,事态是世界最真实的可能样式,对事态的关注构成其哲学思考的根本动机。

在老子的眼中,世界是运动的,运动体现为过程,过程有许多种趋势和状态,不论变与不变,存在抑或超越,凡是事态都有“常”和“正”,即有稳恒,平衡和正常态的。

也就是说,事物的存在和演变必有最佳状态。

和最佳状态最接近的,就是道所规定事物存在的原则,就是具有动态自演化的,自组织的,自平衡的稳定态,所未自然常态。

中国宗教文化与道家文化

中国宗教文化与道家文化

中国宗教文化与道家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中宗教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道家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独特的一种文化。

本文将从宗教文化和道家文化两个角度,来探寻中国这一颇有魅力的文化。

一、宗教文化在中国,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其中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天主教文化等等。

在这些宗教文化中,佛教、道教文化最为深刻。

其中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传统佛教强调菩萨心和般若智慧,强调释迦牟尼为一切众生忏悔,教人利他助人,以自身能为众生除灾祛病,达到自我和他人极大利益的境界。

而道教则强调天道自然、无为而治、长生不死等一系列独特的思想观念,热衷于各种法术和神仙等等,也拥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这些宗教文化中,佛教和道教都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中国哲学、文学、视觉艺术与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例如,佛教和道教文化都曾对中国的诗歌和画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鉴于其所倡导的主张及教义,又参照了中国本土文化,其诗画作品亦常融合了独特色彩。

在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内的佛教壁画中,既颇具艺术价值,又大量流露出文化内涵,并对后来汉绘画的发展、人文建筑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道家文化主要强调“道”这个概念,即道是普遍且自然的真理,是优秀人才的道路,是道德规范的出发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道家文化有着独特的思想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道家思想。

它提出了“无为而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众多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在哲学界中被广泛研究,也在文学、美学、艺术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道家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是道家的奠基人,他的《道德经》是道教正典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哲学、治学、礼教等领域。

庄子则研究无为而治、大自然等思想,在他的著作《庄子》中,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真善美等一系列问题。

第十五讲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第十五讲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第⼗五讲道教与中国古代⽂化第⼗五讲道教与中国古代⽂化宗教作为社会⽣活的⼀种反映,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常常是相对⼨应的,随着古代中国逐渐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中国古代宗教也渐渐由⾃然宗教过渡到⼈为宗教。

如果说,以上所说的⾃然神崇拜和诅先崇拜多属原始的⾃然宗教,那么,秦汉以后所出现的道教,则是⼀种⽐较成熟、系统的⼈为宗教。

从历史渊源说,道教是从古代的⿁魂崇拜发展⽽来的,但它⼜不仅仅是⿁魂崇拜,⽽是掺杂了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和黄⽼道术⽽成的。

故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是中国古代的⿁魂崇拜;⼆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道。

道教之成为⼀个有组织的独⽴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

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张陵学道于鹤鸣⼭,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四篇,⾃称出于太上⽼君的⼝授,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创⽴了道派。

因⼈道均须交纳五⽃⽶,故称“五⽃⽶道”。

据《华阳国志》记载:陵死,⼦衡传其业。

衡死,⼦鲁传其业。

(《华阳国志·汉中志》)此即是历史上所说的“三张”。

“三张”所传的“五⽃⽶道”,主要是教⼈悔过奉道,以符⽔咒语治病。

此派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称“天师道”。

东汉时期道教还有另外⼀个教派叫“太平道”。

此派由巨⿅(今河北平乡)⼈张⾓创⽴于汉灵帝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

史载张⾓信仰黄⽼道,⾃称“⼤贤良师”。

他在⽤符⽔咒语为⼈治病的同时,组织教团和“黄⼱军”。

据史料记载,“⼗余年间,徒众数⼗万,联结郡国,⾃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州之⼈,⽆不毕应”(《后汉书·皇甫嵩传》)。

太平道的基本思想是以黄⽼道和《太平经》的学说为中⼼,主要信仰咒术和内省治病。

其盛衰与“黄⼱军”紧密相关,曾随“黄⼱军”的发展⽽得到⼴泛传布,后亦因“黄⼱军”的失败⽽遭到致命打击,转为在民间秘密流传。

道教在魏晋时期有⼀个较⼤的发展,东晋时的葛洪从神仙⽅术⾓度发展了道教,创⽴了道教的丹⿍⼀系。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

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二、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黄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汉初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有人用道法家称呼黄老道家。

三、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

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在致力于治身治国的同时,也对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

所以《老子》、《黄帝四经》、《鹖冠子》、《文子》、《吕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军事思想,这些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反战论;第二,不得已而战;第三,以奇用兵;第四,柔弱胜刚强。

另外黄老道家普遍还有出“义兵”(即正义军队)的思想,而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有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许多人将《老子》、《鹖冠子》当兵书看待,同时将张良、诸葛亮、刘基等具有相当军事谋略的人当成了道家。

四、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科学范式,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机科学思想体系。

五、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种影响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没有过时,许多近现代文学艺术大家,如鲁迅、郭沫若、胡适、周作人、林语堂、废名、施蛰存、沈从文、汪曾祺、范曾、阿城、韩少功、阎连科、高行健等,都曾受过道家深刻的影响,其作品中也有浓厚的道家意味,以至于有人将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看作是“庄子的凯旋”。

六、其他影响。

道家对中医、传统养生学、中华武术、茶道等也有巨大影响,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与道家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与道家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与道家文化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潮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主要由老子和庄子两位先哲所创立,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文化则是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氛围。

本文将从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所倡导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与道家文化。

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道”。

在道家的眼中,道被视为宇宙的根源,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道是无形无相的,却又贯穿于宇宙万物的存在。

它不仅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也是人们追求内心平和、达到自我超越的理想境地。

同时,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即通过顺应自然,将个人的欲望降至最低,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

只有这样,才能够与道相合,实现自我与宇宙的融合,达到彻底的自我解放。

二、道家倡导的生活态度道家强调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平和。

在道家看来,人类的内在本质是善良而完善的,只有当个人将自己的欲望降至最低,返璞归真地去追求内心自由时,才能达到人生最完美的境地。

因此,道家鼓励人们追求简朴、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

在这种生活态度中,人们不追逐功名利禄,而是安于自己的本心,与自然和谐相处。

此外,道家还认为“自然无为”,即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像水一样,以柔克刚,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去处理事物,而不是强求并反抗。

三、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家思想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平和,强调顺应自然。

这一思想观念渗透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山水画的创作方式契合了道家的审美情趣,追求“以气象为主、以神韵为本”的审美境界。

其次,道家思想对于政治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家的“无为而治”理念,鼓励君主不要过度干预百姓的生活,以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思想观念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便与道家思想相契合。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契合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契合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契合一、简介道教作为中国的原始宗教之一,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契合。

本文将从道教的核心思想、道教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契合、道教在文化艺术中的表现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展示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道教的核心思想1. 道道家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是“道”。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源,是一切事物的本性和规律。

中国文化也强调“道”的思想,例如“天道”、“人道”等概念在中国文化中广泛存在。

2. 自然观念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理念。

中国古代文人常以山水自然作为创作的素材,表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和谐。

道家的自然观念与中国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道教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契合1. 尊重自然道教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理念相契合。

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顺应自然、谦虚谨慎的生活态度。

2. 个人修养道教注重内省修养,倡导“道法自然”,在中国文化中与个人修养、道德修养的理念相契合。

中国传统强调个人修养的观念,例如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等,与道教的内在修行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四、道教在文化艺术中的表现1. 文学作品道教的思想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表现。

例如,《庄子》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和哲理故事,表达了道教思想的核心理念;唐代的诗人李白更是融入了道教的元素,表现了纵情自然、超脱尘俗的诗境。

2. 绘画艺术中国的山水画主要受道教影响。

道教认为山水是大自然的精神体现,而山水画则强调表达人与自然相融合、达到心灵的宁静。

因此,道教的影响使得中国山水画在艺术领域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3. 建筑艺术中国古代的道观建筑是道教在建筑艺术中的体现。

道观建筑通常以山水为背景,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建筑风格也影响了后来的园林建筑,形成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风格。

五、道教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关系道教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与当代中国文化依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有哪些影响?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有哪些影响?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

道家学说强调“道”,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而“道”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是自然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和根基。

道家学说的思想贯穿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体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上。

道家学说提倡“无为而治”,认为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更加注重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中国人一直重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存在,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去征服和改变自然。

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扎根,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上。

道家学说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干涉,让事物自然发展。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使他们更加注重自由、平等、和谐。

中国人一直重视平衡和和谐,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和睦相处,而不是互相攀比和竞争。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扎根,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上。

道家学说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干涉,让事物自然发展。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使他们更加注重自然、平和、自由。

中国人一直重视自由和自我实现,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应该自由发展,实现自我,而不是受到限制和束缚。

这种行为方式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扎根,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

道家学说的思想贯穿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提纲
道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道家哲学 道之艺术 道之宗教
一、道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夏商西周三代,中国的思想意识领域处于上帝天命观的宗教统治时期, 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上的一切现象,人们都认为是由上帝天命安 排决定的,上帝(天)是至上神,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自进入东周春秋时代,随着旧社会的日益衰落和新的封建社会经济的 产生和壮大,上帝的权威开始逐步下降,带有疑天思想的无神论思想 逐步兴起,人们开始冲破旧有的上帝神学的藩篱,进入了一个思想自 由解放的时代。 各种学派在民间兴起,开始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末 年至战国初年已形成了道、儒、墨三大学派,名家、法家等学派也在 酝酿形成之中。老子的道家思想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产生的。
(二)庄子的哲学 齐万物 齐是非 齐生死 逍遥游
(三)老庄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1.儒道互补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性质
2.“究天下之际”的中国哲学与道家哲学
三、道之艺术
道的艺术,是一种无神的艺术 道的艺术,是一种抱素含朴、返璞归真的艺术 道的艺术,就是水的艺术 “意不在画,故得于画”--这是道的绘画艺 术 “大希之声”--这是道的音乐艺术 自由潇洒--这是道的舞蹈艺术 道的艺术,最重要的是它和儒家艺术一起,互 相对立又互相补充,构成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
四、道之宗教 何谓道教 道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一)何谓道教
道教,是一定形态的思想信仰体系,也 是一定形态的文化体系,还是具有同一 思想信仰的人们结成的社会实体,三者 构成道教实在整体。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追溯其思想渊源, 最早是殷商时代的鬼神崇拜,继之是战国时期 的方仙道及汉代的黄老道。 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以东汉 张陵创立的“五斗米教”为标志的。此后太平 道、南天师道、北天师道、正一道、全真道递 次发展,至明清之后,道教日渐衰落。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㈢ 道家的升华与庄子
2.人生哲学 . ④ 理想人格 浑沌、神仙 浑沌、
应帝王》中有一个寓言: ●《应帝王》中有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 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 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 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人皆有七窍, 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 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 七日而浑沌死。 窍,七日而浑沌死。”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2.老子的社会观 .
② 政治学说 ●圣人治国,无为而治。 圣人治国,无为而治。 《老子》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 老子》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 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章 ●愚民政策 老子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又说:“不尚贤,使民不 章 又说: 不尚贤,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 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㈢ 道家的升华与庄子
3.相对主义认识论 . ①有限的观点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与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与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与文化传统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其中最为著名的之一就是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一种强调个体主观力量,追求自然与自由的哲学体系。

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与文化传统,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影响。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源于道家经典《道德经》,该书由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

《道德经》中阐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道可道,非常道”、“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法则和道的存在,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和社会治理方面,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强调放弃权力和欲望的追求,反对过度干预和操控社会。

这对中国古代王朝的统治者产生了影响,鼓励他们以柔弱胜刚强的方式来统治国家。

其次,在个体修养和人际关系方面,道家思想主张通过内心修炼来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平静。

它强调顺应自然、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这对中国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引导他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道家思想还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审美观念产生了影响。

道家思想推崇自然之美和无为而治的境界,这种观念渗透到了古代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中。

例如,古代的诗词中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向往。

古代绘画作品也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强调艺术作品与自然的融合。

此外,道家思想对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它主张“无为而治”,提倡不争、不德以示功、不支持侵略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影响了古代中国人民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使他们更加注重遵循天道和个人内心的声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总之,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与文化传统在思想、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深深烙印在古代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中。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先秦道家思想〔老子、杨朱、庄子
㈠ 早期隐者和杨朱
《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 言盈杨天朱的下基,天本下观念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
① "为我" ② "轻物重生"
《列子.杨朱》篇有个故事说:"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 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 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2.老子的社会观
② 政治学说 ●愚民政策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 利,盗贼无有."〔19章又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 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2.老子的社会观
① 处世的方法 ●袭明: 按道、常、规律办事. ●处柔:〔贵柔守雌"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 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无为":" ●"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46章 所以要"寡欲". ●不为天下先 :"三宝":一是慈,即宽容;二是俭,即退 缩,保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1.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
③ "物极必反"——宇宙的不变规律〔" 常●"矛盾 大量存在:《老子》中有〔70余对

5.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汇总

5.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汇总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㈢ 道家的升华与庄子
3.相对主义认识论 ② 更高的知识——“不知之知”
●“一”究竟是什么? 惠施说: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 内,谓之小一”。 《齐物论》还说:“是不是,然不然……忘年忘义, 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无竟”是得道的人所住 之境。这样的人不仅有对于“一”的知识,而且已经 实际体验到“一”。
道家的三个阶段:
①先秦道家思想
②黄老道学
③魏晋玄学
④道教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老子、杨朱、庄子) 道家的出发点: 全生避害
杨朱的方法—— 逃离人世,遁迹山林。
老子的方法——遵道行事,自然无为。 庄子的方法——无待无我,避于仙境。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老子、杨朱、庄子)
王忱、刘伶、石王斗富、王济、羊琇 , “看杀卫玠”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魏晋玄学
㈢ 崇有派,代表:裴 危页
㈣ 独化派,代表:郭象,向秀 ①“万物独化”的本体论
②“冥而忘迹”的认识论
③“大小俱足”的诡辩论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道教
㈠ 道教的产生与传播
道教产生于东汉顺帝年间。相传沛国丰人 (今江苏丰县)张陵(34—156年)学道四川鹤鸣 山,得太上老君口授作道书24篇,创立道派。当 时入道者需交五斗米,故称“五斗米教”。张陵 被称为张天师,故该教也被称为“天师教”。 东晋时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 立了道教丹鼎一系。著《抱朴子内篇》,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㈢ 道家的升华与庄子
3.相对主义认识论 ①有限的观点
●“天籁”(地籁、人籁) ●“是非莫辩” “辩无胜” ● 正处、正味、正色 ● 朝三暮四 《齐物论》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 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是一个千年传承的宝库,其中道家思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道家思想的流传与发展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自然万物中寻求道的秩序与和谐,以及个体的内在修炼与快乐,这些道家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在古代政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道家思想对古代政治哲学的启示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使得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逐渐形成了一种崇尚自然与宇宙道德的思想体系。

古代政治家在实践中广泛借鉴道家思想,试图将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与自然秩序相统一,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古代帝王通常自诩为“天子”,意味着他们通天彻地,能够把握宇宙之道,理顺人间秩序。

二、道家思想与古代政治组织模式道家思想对古代政治组织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了非权力集中的组织结构,鼓励人们以自由、自主和分散的方式组织社会。

这种思想观念在古代政治中体现为分权制衡、君臣合作、官僚制度等。

例如,古代的官僚制度中,官员们通常都会运用道家思想中的自律、无为而治等原则,以求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分权制衡的思想也被广泛应用于古代政治体制,旨在避免权力的过度集中与滥用。

三、道家思想对古代统治者的影响道家思想对古代统治者的个人品格和执政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修炼自己的道德修养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因此,古代统治者也把这一理念融入到他们的统治实践中。

古代的君主通常会借鉴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自律等概念,以塑造自己贤明明君的形象。

诸如汉武帝、唐太宗等历史上的著名帝王都是借鉴道家思想,推行高智慧的政策,以达到最大程度的统治效果。

四、道家思想与古代政治伦理道家思想深刻影响了古代政治伦理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的政治家常常利用道家思想中的道德准则来约束政治行为,使其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

例如,在古代的奏章和牍文中,常常可以看到古代政治家借鉴道家思想,强调政治道德以及个体的道德修养。

总结: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内涵和形式,还为中国政治提供了新的线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与中国文化(上)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道家名称的来源与老子其人(一)道教的名称今天我做的讲演就是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题目我第一次到读书人俱乐部来做的,就是跟这个题目相类似的题目,就是讲道家思想的问题了。

今天我讲到的就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总论里面,分别来讲道家思想跟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的问题。

所以想比较从历史上,从道家的历史和主要思想方面来贯穿起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因为那次主要是就一个方面来讲的。

道家的思想,我觉得在中国整个传统文化中间应该是有很深的影响的一个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从以往来讲确实我们对这个问题注意的不是很够。

虽然我们经常讲儒释道,那么常常我们脑子里面,特别在现代人的脑子里面大概更多是儒、佛,这个道看得相对来讲比较轻一些。

这个原因很多了,道家思想本身也确实是比较复杂,道家是谁创立的,主要代表是谁啊,我们当然一讲就是老庄了,老子、庄子。

可老子究竟是指哪一个人呢,这就有问题了,因为司马迁的时代,他作《史记》里面就已经有点模糊了,所以他提出三个人物来讲,都可以称之为老子,当然他有他的倾向性,我们下面来讲。

庄子这个人物的历史也是很不清楚,我们也只能够说大概,至于他的著作,我们留下来看到的《庄子》这部书,这部书究竟是不是庄子作的。

这部书里面我们现在看到是有《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里面哪一个部分是庄子的,这个也是在汉代其实也已经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了。

有的说《内篇》是庄子的,可是司马迁《老庄申韩列传》里面提出来的,庄子所写的篇目恰恰不在《内篇》里面,所以也是很复杂。

再一个,我们讲老庄、老庄、老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是一样的吗?还是两样的?所以由于很多复杂的原因,所以道家研究起来我感觉到比儒家,比佛教还要困难得多。

从学术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一般谈的,当然了道家就是自然无为。

这个好说,自然无为是一个概念?还是自然是一个含义,无为又是一个含义?或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会产生出不同的结果来等等都是很复杂的问题。

所以我今天讲的其实也可以说并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够就一些主流的方面来谈一谈。

不仅是老庄,我们道家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叫列子,列子有那部书《列御寇》。

这个人有没有啊,是虚构出来的还是真有其人啊,我们现在留下来的《列子》这部书是列子作的吗?还是后人伪造的?这个学术上面的争论不得了得多,说不清楚。

但是我想我们如果撇开这样一些非常琐碎的,非常具体的人物、著作的考证,那么我们也还是可以把握道家思想的精髓和它根本的精神之所在。

特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究竟在哪些方面起作用,消极方面起了哪些作用,积极方面又起了哪些作用,哪些值得我们今天来很好地来思考,来借鉴,甚至来很好地给它发展。

我想先谈谈道家名称的来源,道家的名称其实作为道家这样一个学派的名称在先秦还没有形成。

不像儒,我那天讲到儒,儒本来就是有一种职业,有一些人从事儒这个职业,儒这个职业也可以是传授六艺的,我们称为儒。

还有做礼事时候的赞礼者,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司仪,我们举行婚礼就要有个司仪吗,这样的角色我们也称之为儒。

但是已经有儒这样的人,后来把那些专门从事进行教育的、有知识的,我们称之为儒者或者儒,儒家也就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这个先秦已经有定名。

这个道呢,先秦没有这么一个明确的定名,因为道不像儒那样是一种职业,它就是一种思想的理论或者概念,道这一个概念。

那么这个名称呢,实际上到了汉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总结先秦的各种学术流派的时候,他提到先秦有六个主要的学术流派,其中提到有一家是什么呢,道德。

他是讲了先秦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这么六个学派,那么后面呢,他就分别地来讲法家如何如何,名家如何如何,然后就又提出了道家如何如何,这个道家就是指的前面讲的六大家里面的道德家,所以这个以后我们才有道家这样一个名称。

那么为什么称它为道德呢,这个就跟司马迁的他那个《老庄申韩列传》里面提到的老子其中的一个,我刚才讲他提到三个老子,其中有一个他讲这个老子。

他是楚国的苦县人,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的人。

这个人呢,姓李名耳,耳朵的耳,李耳字聃,耳朵旁一个冉冉升起的冉。

提到这个人,孔子曾经去拜访过他,他说这个人这个老子修道德、齐学,他的学问以自隐无名为务,以这个为他的任务了为他所以从事的,什么呢,叫做自隐,无名。

因为他看到周已经衰亡了,于是想离开往西边去,过函谷关的时候,碰到当时关口的一个守门的官吏叫作尹喜的。

他就跟他说,你现在要归隐了,要隐居起来了,你能不能给我留下来一点文字。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将为我著书。

”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那么这个上下篇的内容讲什么呢,史记的列传就讲,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所以这个也就称道德。

所以道家实际上是道德家的一个简称,那么这个主要是老子这个姓李名耳的李耳所著的上下篇里面是讲的道德的问题,所以称为道德家,这个名称是从这来的。

那么这个里面,我想首先把这个道德这个概念稍微做一点说明,跟我们现代人理解道德概念可以说差异很大或者甚至于是完全相反。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们现代人一讲道德是指什么,就是指我们日常行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就叫做道德了。

这个人有没有道德,这个人道德很差,这个人道德很高尚,主要是指这个东西。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间行为的规范或者伦理的关系规范,上下尊卑这种关系,这种关系中间的行为的规范,我们称之为道德了。

但是在先秦的时候,特别是老子讲的道德之意,恰恰是为了来否定这样一种东西的,这些行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间,按照伦理关系的道德行为,在他们看来这就叫做仁义、孝慈这些东西。

它这个道德是什么意思呢,道德恰恰是强调的是事物本然的状态。

因为仁义、孝慈这些都是我们人为提倡的,人为的根据这种社会关系把它建立起来是这样的要求。

父,作为父亲应该慈,作为子女就应该孝,父慈子孝,君要义,君义臣才可以讲忠。

所以这些东西在他们看来都是人为的,在道家看来都是人为规定的,所以他们称之为仁义礼智。

这个也就是说完全是对于人本性的一种改造,用儒家荀子的话来讲这个就叫做化性起伪,改变本来的性,然后用人为制定的礼仪来规范他,仁义这些东西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那么道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强调顺从人的本性是最重要的,道就是属于整个的天地万物的共同的它的自然的本性。

那么德呢,就是指天地万物中间每一个事物包括人在内,它从整个天地万物中间,这个道里面所得到的它的本性。

所以道是从整体上来讲的,我们指天地万物整体的本性自然的本性,德呢是指每一个具体的事物甚至于每一个个体的它从道那所得到的那种天然的本性。

所以道德的德字也就是得到的得,德者得也,得之于哪啊,得之于道。

得之于天道。

所以它这个道德是强调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的那种自然的天然的本性,那么以这个实际上就是来批评或者批判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教或者名教的规范。

这个在先秦时期道德和仁义可以说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可是到后来道德和仁义成了一个概念了,我们现在讲道德实际上就是讲仁义这一套,所以这个过程我们要了解,这样的话下面的话我们对讲道家的道德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心中有数了,所以道家是这么来的。

(二)老子其人那么道家创始人究竟是谁呢,我刚才讲的已经很不清楚了,因为《史记》里面它是比较肯定刚才我讲的。

他介绍的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的姓李名耳字聃的这么一个老子,他是比较倾向于这个,但是他也没有完全的把握,所以《史记》的《老庄申韩列传》这里面就提出这么两个可能性。

或曰:有人讲老子是谁啊,老子是老莱子。

如果我们读过二十四孝图的话可能会知道这个名字,老莱子,莱,来去的来上面加个草头。

这个二十四孝里面就有一个老莱子,彩衣娱双亲,就是他为了逗两个父母高兴,他自己年纪也不小了,父母年纪更大了,他年纪不小了,可是他穿上彩色的衣服跳起舞来让两个老人高兴,这是二十四孝里面的一孝,老莱子彩衣娱双亲。

司马迁《史记》里面就提到谁是老子,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那么前面讲到的李耳其实也跟孔子差不多同时,比孔子早一点,孔子向他去问学的。

孔子跟他一问学发现这个李耳学问大得不得了,他可以非常灵活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思想,你就找不到他有把柄可以给你抓住。

所以孔子完了出来以后很感叹,他说所有的东西我都可以看到它的轨迹,怎么走,怎么动,他说老子不得了游龙也,像一条龙一样你就把握不住他那个思路,就是他很灵活,非常灵活。

这个确实也是,我们看现在留下来的《道德经》里面,充满了辩证的智慧不走极端。

这就是司马迁《老庄申韩列传》里面提到第二个可能性的老子,因为他也讲到道家的东西,而且跟孔子同时,也是楚国人。

那么还有一个,那个人是谁呢,是孔子死了以后一百二十九年以后,有一个周的,因为孔子死的时候还是东周的时候,周的太史儋。

这个人叫儋,儋就是一个立人旁一个詹,詹天佑的詹,他说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

世莫知其然。

就是有的人说这是老子,有的人说不是,社会上不知道究竟是对还是错。

这个说明司马迁也很犹豫,在考证老子的时候举了这么三个人,但是他的倾向是比较明确的,他比较倾向于李耳或者我们讲的老聃,著上下篇的言道德之意的这个人。

所以道家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在汉代定下来老子是他的开创者,老子有上下篇言道德之意这么一个情况。

二、道家的发展过程(一)先秦时期的原始道家道家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呢,其实在先秦我们可以称先秦的道家为原始的道家。

其实原始道家已经是发展到战国,特别是战国末年道家已经有很多发展了,很大的发展了。

从战国中期开始在中国的学术界,在中国的学术史上实际上是一个学术大发展的时期,从战国中期开始是一个学术大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里面各家学术都有一个分裂,而同时又有一个互相的整合,形成了一个才繁荣的学术的氛围。

我们看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年的人,是秦初他给秦始皇统一天下出过很多主意的人,但是最后被李斯他的同门师兄李斯给杀掉了。

这个韩非他的书里面有一篇叫做《显学篇》,就讲先秦时期的显学,在这个《显学篇》里他当时主要举了两家,一家是儒家,一家是墨家。

他就讲这个时候儒分为八,儒家已经分裂成八个不同的学派,这个在荀子的书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荀子的书里面也提到有君子儒、小人儒、子张之儒、子思之儒,已经讲到有很多不同的儒家的学派。

韩非子里面很明确提出有八家,儒分为八。

那么墨家,墨分为三有三大派。

韩非子的《显学篇》里面没有提到道家,但是我们另外一个文献里面,现在留存在庄子这部书的最后一篇,这个名称叫做《天下篇》。

在这个《天下篇》里面也是叙述先秦各种各样不同思想,学术发展的情况,这个里面他提到道家,已经说有三派分成三派。

这个三派呢他就提到一派是彭蒙和田骈、慎到,这个彭蒙和田骈慎到也都是先秦非常著名的一些思想家了。

那么过去我们有的给他归到道家学派里面,有的给他放到名家学派里面,比如说慎到常常把他放到名家学派里去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