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说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中学数学说课稿五篇

教师资格证中学数学说课稿五篇

教师资格证中学数学说课稿五篇老师资格证中学数学说课稿1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

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对全体学生,制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乐观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二教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进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纳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沟通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爱好,鼓舞学生大胆猜想,乐观探索,以及及时地鼓舞,使他们知难而进。

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老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初中数学教师面试说课教案

初中数学教师面试说课教案

初中数学教师面试说课教案初中数学说课教案一、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二、课型:讲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目标1.掌握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2.理解“消元”思想,初步领会数学研究中“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3.通过化未知为已知的探索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研究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难点:在解题过程中理解“消元”思想和“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六、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情境引入、探索新知、巩固新知、练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讨论的“买门票”问题,思考当时是如何获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

设有x个成人,y个儿童,我们得到了方程组x+y=8,5x+3y=34.在上一节课的“做一做”中,我们检验了x=5,y=3是否是方程组的解,得知这个解既是x+y=8的解,也是5x+3y=34的解。

因此,成人和儿童分别去了5人和3人。

提出问题:每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都有无数多个,而方程组的解是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那么如何获得任意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呢?第二环节:探索新知回顾七年级第一学期研究的一元一次方程,是否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能否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该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规范表达)解:设去了x个成人,则去了(8-x)个儿童。

根据题意,得5x+3(8-x)=34,解得x=5.将x=5代入8-x=8-5=3,得出成人和儿童分别去了5人和3人。

在学生解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设未知数有何不同?列出的方程和方程组又有何联系?对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何启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由学生代表回答,老师适时地引导与补充,力求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与讨论后能得出以下的一些要点)1.二元一次方程组包含两个未知数,分别为x个成人和y个儿童。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数学教案10篇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数学教案10篇

目录第一篇《反比例函数》.................................................................第二篇《勾股定理》...................................................................14第三篇《二次函数》...................................................................18第四篇《二次根式的化简》 ............................................................23第五篇《消元法》.....................................................................28第六篇《乘方》.......................................................................33第七篇《平方差公式》.................................................................38第八篇《角平分线的性质》 ............................................................44第九篇《平行四边形的判定》...........................................................49第十篇《直方图》.....................................................................第一篇《反比例函数》1.题目:一次函数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时间约10分钟;(2)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图像及特点(3)通过自主探索,能理解函数思想。

初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万能模板(共5篇)

初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万能模板(共5篇)

初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万能模板(共5篇)第1篇:教资面试初中数学教案教资面试初中数学教案【篇1:教师招聘面试教案(初中数学)】教师招聘面试教案——初中数学 11.2.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三、重、难点与关键(一)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二)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三)关键: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四、教具准备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五、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直观形象.六、教学过程(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教师活动】(出示教具)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理论认知】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信不信?【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 1.画线段取b′c′=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 3.连接线段a′b′、a′c′.【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 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abd≌△acd().【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问题思考】已知ac=fe,bc=de,点a、d、b、f在直线上,ad=fb(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还应该有ab=fd,只要ad=fb两边都加上db即可得到ab=fd.”【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8练习.【探研时空】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与ef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bc=ef,△abc≌△dfe)(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15习题11.2第1,2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七)板书设计把黑板平均分成三份,左边部分板书“边边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八)疑难解析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学过的重要结论.【篇2:面试教案(初中数学)】面试教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课题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与关键、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初中数学资格证面试教案

初中数学资格证面试教案

初中数学资格证面试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课时:1课时3. 年级:七年级4. 教学目标:a. 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b. 能够正确计算简单的有理数混合运算题目。

c.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规则和方法。

2. 难点:解决复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题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引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 新课讲解:a. 讲解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规则和方法。

b. 举例讲解如何解决混合运算题目。

3. 课堂练习:a. 布置几道简单的有理数混合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b. 讲解学生完成的题目,指出其中的错误和注意事项。

4. 巩固提高:a. 讲解几道复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b.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混合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有理数混合运算的知识。

2. 布置一些相关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针对不同难度的题目,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练习题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有理数混合运算规则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b. 学生独立解决有理数混合运算题目的能力。

c.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讲解有理数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规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面试初中数学教案教案

面试初中数学教案教案

面试初中数学教案教案课程名称:初中数学面试课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数学》教学目标:1. 掌握初中数学面试的基本技巧和策略。

2.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应对面试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初中数学面试的形式和流程。

2. 初中数学面试的题型和解题策略。

3. 初中数学面试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初中数学面试的形式和流程,让学生了解面试的基本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面试的目的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讲解初中数学面试的题型和解题策略(15分钟)1. 分别讲解初中数学面试中的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题型。

2. 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如审题、列式、计算等。

3. 分享一些常见的解题技巧和策略,如转化思想、逆向思维等。

三、讲解初中数学面试的注意事项(10分钟)1. 强调面试中的礼貌和态度,如敲门、问好、保持微笑等。

2. 引导学生注意时间管理,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3. 提醒学生避免常见错误,如粗心大意、不审题等。

四、模拟面试环节(15分钟)1. 教师根据面试题库随机抽取题目,学生进行模拟面试。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3. 学生互相交流面试心得,共同提高应对面试的能力。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面试的收获和不足,进行自我反思。

2.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和面试技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初中数学面试的形式和流程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初中数学面试题型和解题策略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初中数学面试注意事项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模拟面试,让学生掌握了初中数学面试的基本技巧和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应对面试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模拟面试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熟悉面试环境和题型,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

初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范例逐字稿

初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范例逐字稿

初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范例逐字稿教案标题:初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范例教案主题: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粉笔、教材、习题集。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问题:小明有一些苹果,如果每天吃掉两个,他将在五天后吃完。

请问小明有多少个苹果?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教师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教师通过示例解释方程中的未知数、系数和常数项的含义。

三、解题方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2. 教师以具体例子演示解题过程,并引导学生一起完成。

四、练习(20分钟)1. 学生个别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 学生互相讨论解题方法和答案。

五、拓展(10分钟)1. 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购买商品的优惠折扣等。

2. 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要点。

2. 教师强调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导入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概念讲解、解题方法的讲解和练习等环节,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

在拓展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数学教资面试课本教案

初中数学教资面试课本教案

初中数学教资面试课本教案【知识与技能】1. 理解正数和负数的定义,能够区分正数和负数。

2. 掌握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能够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 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能够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过程与方法】1. 通过生活实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正数和负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难点】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地图册(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海拔高度的正负数表示。

2. 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需要用正负数表示的情景。

(二)探究新知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它们有什么特点?2. 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正数和负数的定义。

3. 讲解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举例说明。

4. 引导学生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说明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巩固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相关习题。

2. 教师挑选部分习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应用拓展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小结作业1. 教师提问,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 学生完成教材上相应习题,画一个扇环并计算其面积。

五、板书设计正数和负数1. 正数: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2. 负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3.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表示一种特殊的数量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学生能够区分正数和负数,并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此外,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初中数学面试说课稿4篇

初中数学面试说课稿4篇

初中数学面试说课稿初中数学面试说课稿4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数学面试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数学面试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从知识结构上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学生认知结构上看,它把形的特征转化成数量关系,架起了几何与代数之间的桥梁;勾股定理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其中【情感态度】方面,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限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将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我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突出重点,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二、教学与学法分析教学方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因此教师利用几何直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探索,设计实验让学生进行验证,感悟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

学法指导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我国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使学生感受其传承的魅力,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首先,情境导入古韵今风给出《七巧八分图》中的一组图片,让学生利用两组七巧板进行合作拼图。

(请看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它们围成了什么三角形?反映在三边上,又蕴含着什么数学奥秘呢?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好奇、探究的欲望。

第二步追溯历史解密真相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依照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

初中数学说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

初中数学说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

初中数学说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导语: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应如何设计说课教案,进行说课呢?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教师资格证面试的初中数学说课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数学说课教案一我说课的题目是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时《垂线》。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教材分析:垂线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垂线的概念、性质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大多数学生感到数学枯燥,学习兴趣不高。

我所教的班一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

这节课利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实例的展示及动画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图形中蕴含的垂线特征,使知识的生成过程更直观更形象。

对学生的认知、理解以及教学重难点突破起到了关键作用。

2、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包括垂直的定义垂线的画法与性质。

数学思考包括探索垂线的性质,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并通过“做数学”,让学生对猜想进行检验,作出正确判断。

解决问题包括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合作意识和习惯。

情感与态度包括让学生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趣味,获得发现的喜悦。

鼓励学生感想敢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垂直概念的建立、垂线的画法与性质。

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垂直的定义以及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设计: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把整堂课分为课题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创新四个环节,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为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设立了预习导航,准备了大量有关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并鼓励学生自己到网上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课题导入课题导入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马路、篱笆、小棒等实物形象,并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各组图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到数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教师证初中数学面试教案

教师证初中数学面试教案

教师证初中数学面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初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数的认识整数的概念与性质分数的概念与性质小数的概念与性质2. 第二章:代数代数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解法3. 第三章:几何平面图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4. 第四章: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统计图的绘制概率的计算5. 第五章:函数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与图像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或数学故事引入新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采用案例分析、公式推导、图示等方式,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3. 课堂练习:在讲解过程中,穿插典型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布置探讨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测试,分析学生的成绩变化,了解学生的学习进步。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2. 教辅资料:提供丰富的教辅资料,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 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模型等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知数学、理解数学。

教师证初中数学面试教案

教师证初中数学面试教案

教师证初中数学面试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有理数的乘除法》2. 课时安排:1课时3. 教学目标:a. 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则b. 培养学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c.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教学内容:a.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b.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c.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二、教学过程1. 导入:a. 利用数学故事引入有理数的乘除法概念b. 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的基本概念2. 知识讲解:a. 讲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b. 讲解有理数的除法法则c. 举例说明乘除法法则的应用3. 课堂练习:a. 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b. 挑选学生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4. 小组讨论:a. 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b. 各小组给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分享a.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b. 强调乘除法法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乘除法法则的掌握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四、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有关有理数乘除法的课件2. 练习题: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3. 实际问题情境:收集相关的实际问题五、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2.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3. 强调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4.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六、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设计一道有理数乘除法的综合应用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有理数乘除法的数学文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家长辅导:给家长提供一份有理数乘除法的辅导指南,协助家长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2. 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感受和困难。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 导语:数学是一种别具匠心的艺术,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

以下是品才整理的初中数学试讲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一 《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2、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让学生实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理论证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探索并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拓展提高教学过程:情境创设:测量不可达两点距离。

探索活动: 活动一:剪纸拼图。

操作: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观察、猜想: 四边形BCFD是什么四边形。

探索: 如何说明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活动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应用练习及解决情境问题。

例题教学 操作——猜想——验证 拓展:数学实验室 小结:作业: P134 /习题 1、3初中数学试讲教案二 相交线 大家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来自**大学。

我今天试讲的是有关相交线的内容。

说起相交线,其实咱们在座的各位同学并不陌生,生活中许许多多有关相交线事例,比如说:包头市区里的街道,盖楼房用的塔吊,还有就是家里的窗户等等。

要想了解有关相交线的特征,那么首先由我来想大家介绍一下与相交线相关的一些角: 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他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注意其中的两个条件) 特别说明:1、邻补角是具有特殊关系的两个角,是两个角互补的特例,如果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那 么这两个角一定互补,但是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互为邻补角。

2、一个角的补角很多,但是邻补角只有两个。

初中数学教师招聘面试试讲稿(教案)45套

初中数学教师招聘面试试讲稿(教案)45套

初中数学教师招聘面试试讲稿(教案)45套教案一
主题: 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 理解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则
- 能够熟练进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1. 引入: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起学生对分数的兴趣,如分享一些食物的分割、比较等。

2. 概念讲解:简明扼要地介绍分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包括分子、分母、相同分母的分数的比较等。

3. 加法运算:以具体的分数为例,演示和讲解分数的加法运算规则,并通过一些练题巩固学生的理解。

4. 减法运算:介绍分数的减法运算规则,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减法的概念,并通过一些练题进行巩固。

5. 实际应用:设计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用了1/3杯牛奶做蛋糕,又用了1/4杯牛奶做布丁,他一共使用了多少杯牛奶?
6. 总结与拓展: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供更多的练题供学生拓展巩固。

教学评价
评价学生对分数的概念理解的准确程度,以及对分数加减法进行运算的熟练程度。

可以通过课堂练、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评价。

教案二
教案内容...
(继续写下去,共写45个教案)。

教师证初中数学面试教案

教师证初中数学面试教案

教师证初中数学面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初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数的性质与运算(1)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2)实数的乘方与开方(3)方程的解法2. 第二章:几何图形的认识与性质(1)点、线、面的关系(2)角的度量与分类(3)三角形的性质3. 第三章: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计算(1)三角形的边长关系(2)三角形的面积计算(3)四边形的性质与计算4. 第四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数据的描述与表示(3)数据的分析与推断5. 第五章:概率与统计(1)事件的概率计算(2)统计量的计算与分析(3)概率与统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情况。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测验与考试评价:定期进行测验和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初中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内容。

2. 教具:准备数学图形、模型等教具,辅助教学。

3.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教学内容。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

5. 辅导书籍:推荐适合学生自学的辅导书籍。

六、教学策略1. 结合实际情境: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初中数学教案模板

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初中数学教案模板

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初中数学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能够运用乘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乘方运算中的符号变化。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理数加法和有理数乘法。

(2)提出问题:有理数的乘方是什么?它与有理数乘法有什么关系?2.新课讲解(1)引导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定义。

(2)通过示例,让学生观察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规律。

(3)讲解乘方运算的符号变化规律。

3.案例分析(1)展示案例1:计算:(-2)^3(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运用乘方的运算方法求解。

(3)展示案例2:计算:2^52^3(4)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运用乘方的运算方法求解。

4.练习巩固(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1:计算:(-3)^4(2)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2:计算:3^23^45.小组讨论(2)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作业布置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计算:(-1)^10、(-2)^6。

2.请学生思考:有理数乘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4.课后作业布置适当,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有理数乘方运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方法有理数乘方的符号变化规律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方法在讲解乘方定义时,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乘方其实是一种重复的乘法,比如2的3次方,就是2乘以2再乘以2。

那么,如果是负数的乘方,我们该如何计算呢?”通过互动提问:“如果2的3次方是8,那么2的4次方是多少呢?如果是-2的3次方呢?”当学生回答正确后,继续追问:“那么,你们能发现乘方的运算有什么规律吗?”2.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的符号变化规律在讲解符号变化规律时,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比喻:“想象一下,正数和负数就像我们的左右手,当它们相乘时,就像两只手握在一起,结果是正数;当两个负数相乘,就像两只左手握在一起,结果变成了正数;但是,如果是一只左手和一只右手,那么结果就是负数。

初中教资面试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教资面试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教资面试初中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其一般形式;2.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3. 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3. 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想到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吗?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2. 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3. 结合例题,讲解解题步骤及注意事项;4.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 引导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难问题;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实际问题应用(10分钟)1. 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3. 展示解题过程,讲解解题思路。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2. 强调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易错点;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做到熟练掌握;2. 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掌握情况;2. 实际问题应用:评价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使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试初中数学老师教案试讲模板

面试初中数学老师教案试讲模板

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分数的基本运算规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 掌握分数的基本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1.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2. 分数运算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黑板3. 分数卡片、操作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定义,激发学生对分数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分数?分数由哪两部分组成?分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二、新课讲授1. 教师展示分数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2. 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举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分数卡片,验证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巩固练习1. 教师展示分数运算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互相批改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运算规则。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生活中与分数有关的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课堂活动、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运算规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操作分数卡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课后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通过本次试讲,我对初中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

初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

初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2. 能够运用加减法、乘除法、移项等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3. 能够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小明购买了一些苹果和香蕉,总共花费了30元。

如果苹果每斤5元,香蕉每斤3元,请问小明购买了多少斤苹果和香蕉?2.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设苹果购买了x斤,香蕉购买了y斤,则有5x + 3y = 30。

二、自主探究1. 学生自主思考,尝试解方程。

2.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讲解方程的解法1. 讲解加减法解方程:将方程5x + 3y = 30两边同时减去3y,得到5x = 30 - 3y。

再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5,得到x = (30 - 3y) / 5。

2. 讲解乘除法解方程:将方程5x + 3y = 30两边同时乘以2,得到10x + 6y = 60。

再将方程两边同时减去6y,得到10x = 60 - 6y。

再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10,得到x = (60 - 6y) / 10。

3. 讲解移项解方程:将方程5x + 3y = 30中的5x移项到等号右边,得到3y = 30 - 5x。

再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到y = (30 - 5x) / 3。

四、应用拓展1.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小结作业1. 教师提问,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 学生完成教材上相应习题。

板书设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 加减法解方程:5x + 3y = 305x = 30 - 3yx = (30 - 3y) / 52. 乘除法解方程:5x + 3y = 3010x + 6y = 6010x = 60 - 6yx = (60 - 6y) / 103. 移项解方程:5x + 3y = 303y = 30 - 5xy = (30 - 5x) / 3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讲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案初中数学教资面试

教案初中数学教资面试

教案初中数学教资面试
教案标题:初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运用初中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帮助学生熟悉面试题型,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和运用初中数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根据教师面试的要求,准备相关教材和试题。

2. 教具:黑板、白板、投影仪等。

3. 学具:学生练习册、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一个有趣的数学题目或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
1. 根据面试要求,选择一到两个重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并结合示范题进行演示。

三、练习与巩固(20分钟)
1.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或作业本,让学生进行相关题目的练习。

2. 在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讲解和答疑。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
1. 设计一到两个拓展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
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评价学习效果。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在家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1. 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说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导语: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应如何设计说课教案,进行说课呢?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教师资格证面试的初中数学说课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数学说课教案一我说课的题目是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时《垂线》。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教材分析:垂线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垂线的概念、性质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大多数学生感到数学枯燥,学习兴趣不高。

我所教的班一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

这节课利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实例的展示及动画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图形中蕴含的垂线特征,使知识的生成过程更直观更形象。

对学生的认知、理解以及教学重难点突破起到了关键作用。

2、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包括垂直的定义垂线的画法与性质。

数学思考包括探索垂线的性质,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并通过“做数学”,让学生对猜想进行检验,作出正确判断。

解决问题包括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合作意识和习惯。

情感与态度包括让学生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趣味,获得发现的喜悦。

鼓励学生感想敢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垂直概念的建立、垂线的画法与性质。

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垂直的定义以及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设计: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把整堂课分为课题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创新四个环节,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为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设立了预习导航,准备了大量有关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并鼓励学生自己到网上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课题导入课题导入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马路、篱笆、小棒等实物形象,并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各组图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到数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合作探究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学会发现。

合作探究分为垂直的定义、课堂练习、试试身手、垂线性质、你来当老师、走进生活五个小版块。

其中,垂线的定义鼓励学生自己概括,并积极与大家交流。

课堂练习梯度明显,答案灵活,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试试身手”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发现,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很容易发现垂线的性质。

“你来当老师”、“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给学生一份自信,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学会发现。

“走进生活”借助多媒体把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实的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有用的数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本节课还有什么问题、新发现。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锻炼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语言概括能力。

4、探究创新:“创新园”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课后去思考、去动手制作、去创新发现。

既能激发学生课后去学习、去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的道理。

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创新意识,我想,只要我们教师用心,精心培育,创新园一定能育出创新果。

初中数学说课教案二今天我讲的课是《正数和负数》,关于学生以前所学数的知识前面的李娜老师已经作了很好的梳理,我现在只就本节课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说课。

一、我对课标要求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安排在小学的第二学段初步认识负数,这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新增加的内容。

很久以来,负数的教学一直安排在中学教学的起始阶段,现在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生活基础。

因此《标准》将这一内容提前到小学阶段教学。

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

他们以往认识的整数、分数和小数都是算术范围内的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

这样,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根据这一目标,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四年级第八册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正数和负数》。

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感受学习的内容就在我们的身边,拓展对数概念的认识。

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

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产生以及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负数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研读教材的结果1、以前认识的数教材在1、2册安排完成对10以内、20以内和百以内数的认识以后在第4册安排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在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完成多位数的认识,至此,完成了对正整数的认识。

在第6册和第8册教材中分两次安排了分数与小数的初步认识。

2、以后将要认识的数以后逐步又在第8册和第10册分别又对小数和分数进一步认识,在11册一次完成对百分数的认识。

3、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以上的这些数在第二学段即四年级第二学期第8册中出现了负数的认识,负数在数轴上显示都是“0”左边的数,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的有理数,这是小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开始。

4、下面就是单元教材分析和课时教材分析以及在分析基础上的有效整合。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方向的量,或某种量的增大和减小,也可用这种量的某一状态为标准,把它们看作是向两个方向变化的量。

要确切地表示这种具有相反方向的量,仅仅运用原有数(自然数和分数)就不够了,还必须把这两个互为相反的方向表示出来,于是产生了正数和负数。

数从表示数量的多少到不但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表示相反方向的量,是数的发展的一个飞跃,正数和负数的学习过去安排在中学有理数中学习,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京版教材这部分内容呈现的顺序及方式是:利用主题图引入负数、利用温度统计图加深对负数的认识、通过温度计上不同刻度的位置顺序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利用海拔知识的介绍进一步了解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关系的量,通过知识窗的介绍让学生负数的发展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体会负数的意义,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则是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正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通过描述性定义认识正数、负数和“0”,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关键就是通过学生已有知识的转化,来认识新知识,使知识网络得以完善。

三、通过研读教材,我在设计本课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体现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数感是负数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

《课标》对数感的阐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依据《课标》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我力图通过一些有效的环节,来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列数量。

(1)赢利10000元,用+10000元表示;那么亏损10000元用()元表示。

(2)如果向东走米,用+米表示;那么向西走米用( )米表示。

(3)球队胜利4场,用+4场表示;那么失败3场用( )场表示。

(4)零上15度用+15度表示;那么零下15度用( )度表示。

通过正数和负数的对比,感受负数的意义,初步感知负数和正数是相反的量,负数可能比正数小。

2、体现数学知识形成的逻辑性。

新知的形成往往是在旧知的迁移或是与旧知产生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形成的。

在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游戏,叫做《对对子》。

小游戏,作用未必小。

它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信息感悟。

我特别提供了一组信息,让学生在横线上填上意义相反的词。

这样的设计让两个数量的相反意义凸显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把这种事件转化为词组,使之表达更加简洁。

接着启发学生设计新的记录方法,并展示出来,这些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直到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

这时,负数的概念呼之欲出。

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我预设会有部分学生用正负号的方式记录。

请一位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表扬这位学生“你用到的符号跟数学家现在用的一摸一样。

”学生感悟正、负数的意义时,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

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和思维的逻辑性。

3、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多密切。

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正、负数,会读写正负数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举一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负数,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然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

而“理解负数的意义“是本课难点之一。

我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学生常见的温度计,在学生认识了温度计上刻度的之后,设计如下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指名学生读出温度计上指示的温度,然后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温度下降,学生回应“越来越冷”的感觉。

通过温度计上不同温度水银柱的高低让学生了解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正数比负数所表示的温度高。

新颖有趣的活动教学效果显著,既深入体会温度计表示温度的特点,同时暗伏了负数大小比较的后继知识。

同时通过温度计的展示使“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这一道理清晰地建立在学生脑海中。

4、体现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的严整性。

本节课我是将“认识负数”与“负数的意义”两节教材有效进行整合,在一节课内使学生对正负数的知识结构有了一个系统的形成和完善。

我认为既然本节课让学生认识了负数,就应该尽可能地在一节课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升华,而不是零零散散地将它放在下节课再进行完善。

因此我把负数大小的比较、绝对值等后续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温度计教具突显出优势。

在上面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广泛举例,初步明确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这时,学生对正、负数集合的认识是浅显的、体验是感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