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课堂的建立与应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化课堂的建立与应对策略
现在老师普遍愁的是教育的低效乃至无效,甚至抱怨教育的失败。然而教育又是慢的艺术,要求教育的速度和人的身心素质发展速度同步,却不能操之过急。生命化的课堂应具有四个特征,即“生动性”、“灵动性”、“互动性”和“记忆性”,应关注知识的落实,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熏陶,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引导孩子自己讲道理,促其反思自身,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错误观念进而热情主动的投入到课堂中来。为此,对如何建立生命化课堂进行实践性研究,最终构建生命化课堂体系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标签:生动性;灵动性;互动性;记忆性;知识落实;能力提升;情感熏陶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77
0前言
现实中大多数学生对课堂教学存在着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老师们“苦口婆心”,学生们“漠然以对”,之所以这样大概有两点因素:一是如今的大学生认为他们都是听着道理长大的,二是“他们总是被吓大的”。这就意味着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需要,则必然会带来两种运动:一是教育改革运动,二是教育创新运动。然而在推进这两种运动的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一种现象:课堂的机械灌输和对制度的机械执行,其结果是学生获得的是表面性知识和技术性知识,这两种知识都是意义剥夺式的,都未触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深层意义,使知识与人类生活相脱离,与人的主体意义相脱离。因此建立生命化课堂必然有助于这两种运动的推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1生命化课堂的含义
叶澜教授首先提出“让课堂换发出生命活力”,把人的生命看作是教育的基石,旨在使课堂教学成为生命化的教学。生命化课堂是以教师的发展成长为基础,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及学生的层次特点,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获得情感认同和生活体验,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换发,价值得到体现。生命化课堂不再是传统的教师的强迫灌输和学生负担式的接收,而是将激情点燃,生命激活,使学生从自我体验进入,促其换位思考,引导学生自我讲道理,从而将能量集中在课堂的主题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生命化课堂的建立
2.1生命化的课堂离不开老师
教师是生命化课堂的有效载体,对课堂起操控作用。现在普遍的老师还是教
条主义的课堂模式,而没有真正关心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课堂质量下降,没有活力。具体的可以看到两种现象的存在:一是负责任的老师还在一味的强制、压制学生,目的是把表面性的知识或者技术性的知识强加给学生,长期过后必然会导致师生疲惫,教学效果更加下滑;二是不太负责任的老师往往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味的照本宣科,而不顾及知识的落实情况。因此可以看到教学模式必须改革,需要创新。在迎合时代的需求下,生命化课堂的建立就会凸显出积极的意义。它也就要求老师的课堂具有“生动性”。而老师要想达到这种生动性的课堂效果,又离不开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这样才能形成生命化课堂的第一步。
2.2生命化的课堂离不开学生
学生是生命化课堂的授体,影响着课堂的效果。现在的学生普遍是被“剥夺式”的获取知识,而非是对知识的强烈需求。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当下的教育普遍还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步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二是很多高校在理论教学、技能实训教学、德育教学等方面发展不平衡,局部一两个环节发展过快,就会导致教育与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相脱节,从而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所以,作为当代高校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发展的局限性,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勇于接收社会给我们的各种挑战,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努力提高对知识的渴望,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当今社会新型势下要我们所面对的各种压力。然而,建立生命化的课堂自然会对解决上述方面的问题产生积极的作用。这种生命化的课堂又需要学生的“灵动性”,要求学生能够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努力将大学生应有的朝气蓬勃的能量聚集在课堂之上,这便是形成生命化课堂的第二步。
2.3生命化的课堂离不开互动
大学课堂是大学课堂文化形成的载体,而这种文化的形成又是教师、学生、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互动容易发生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使学生对课堂文化产生认同。当然这种师生互动也会给课堂赋予生命力,不仅能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思维能力,也会让老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引发教师的思考,从而更好的调动课堂。现如今,缺乏课堂互动也是导致教师的疲惫感、懈怠感一年年增强和学生的个性不断被磨灭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提倡一种以师生生命为中心,实现师生生命的完整性、独特性和发展性的生命化课堂。正是有了课堂互动,才容易使教师和学生体会到教学内容多方面的内涵,达到情感的融合,心灵的沟通,这便形成了生命化课堂的第三步。
2.4生命化的课堂离不开记忆
记忆是文化传播功能的载体,影响着课堂文化的传递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获得解释,一是教师的备课是预先的记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板书或多媒体授课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便进一步加深了对课堂文化的记忆,同时通过对这种生命化课堂的体验,也会伴随着产生新的记忆元素,而这种记忆元素将会对
课堂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学生听课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记忆的过程,而生命化的课堂恰是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立足点,根据学生的特点,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兴趣背景和专业需求而进行的教学设计,着重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使学生建立对知识的初步记忆。这种记忆对老师和学生均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后,就会伴随知识的累积和文化的传播,这便形成了生命化课堂的最高境界。
3生命化课堂的应对策略
3.1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社会的自然人,我们至少要受到两点约束,一是法律约束,二是道德约束。然而作为学校,我们还要增加一条规定:校纪校规。现在的老师经常会抱怨,课堂纪律不好维持,学生难以管理。抱怨过后呢,问题还是要去解决,怎么办?作为老师第一要学会释然,第二要明白人的“一致性需要”。要知道中国的学生最不缺乏的就是听道理,这并不意味着不讲道理,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讲道理,然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正是因为这种课堂规则的制定,有了学生的参与,道理是学生讲的,加之学生的一致性需要,使教育对象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意见以及教师的教育和管理。规则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才能保障生命化课堂的延续。
3.2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
要根据学生的层次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始终坚持教学目标以人为本。创设明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个体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了解人的不同需求和能力差异,尊重老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权力,解除一切束缚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的条条框框,激发学生本能性对课堂知识的渴望,使学生能够自由主动的投入课堂,从而获得知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教学目标要做到以人为本,还必须深刻了解教育对象,一般地,本科生多是好静,专科生好动,对待不同的教育主体,则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生命化的课堂是关注生命的整体性和尊重生命的独特性,重视学生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教育对象不同,教育目标也就不同。
3.3教学内容要从学生情感出发
生命化的课堂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作用,倘若老师是“激励”,学生便是“响应”。他们也存在着能量守恒定律,这就好比,老师是炉,学生是煤,炉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通风口,只要保持通风,并引燃一部分煤就能点燃所有的煤。学生恰是能量的主体,只有点燃才能让它释放光和热。现在我们的课堂,大多还是纪律上的打压式和内容上的浇灌式,而没有从学生的真实情感出发。我们知道能量是守恒的,是无法压制的,作为老师要合理引导,才能使学生的能量得以良好释放和转移。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情感特点,创设更多有效的课堂情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中来,有更高的热情和意愿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从自身情感出发所认知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流,让个体生命得到绽放。如此便可实现教学内容的真正落实,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学生的生命得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