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池案例

合集下载

精编财务管理案例分析之“秦池”为何昙花一现 工商管理12-1 陈佩佩

精编财务管理案例分析之“秦池”为何昙花一现   工商管理12-1  陈佩佩

秦池酒厂是山东省临胞县的一家生产“秦池”白酒的企业。1995年;临胞县人 口88.7万,人均收入1150元,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1995年厂长赴京参加第一届 “标王”竞标,以6666万元的价格夺得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标王”后,引 起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的轰动效应,秦池酒厂一夜成名,秦池白酒也身价倍增。中 标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秦池就签订了销售合同4亿元;头两个月秦池销售收入 就达2.18亿元,实现利税6800万元,相当于秦池酒厂建厂以来前55年的总和。至 6月底,订货已排到了年底。1996年秦池酒厂的销售也由1995年只有7500万元一 跃为9.5亿元。事实证明,巨额广告投入确实带来了“惊天动地”的效果。对此, 时任厂长十分满意。
(2) 秦池领导者决定采用广告效应,打响企业知名度的策略在前期是取得了巨大的 成功,形成了秦池模式,但是后期过分追求广告的轰动效应,把广告的“标王”等 同为市场称雄,把培育品牌的法宝全部押在广告的轰动效应上‘忽视了产品结构 调整、技术改造等基础性工作,使企业缺乏抗御市场风浪的能力。”
秦池以6666万元的价格第一次夺得广告“标王”后,广告的轰动效应,使 秦池酒厂一夜成名,“秦池”的品牌地位基本确立,市场份额也相应增加。 1996年秦池酒厂销售量的大幅度增加,同时企业利润也以更大幅度增加。 3·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一种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增加,而其他要 素的投入量固定时,这种增加会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边际产量开始 下降。秦池酒厂第一次的广告投入正是在投入量增加的初期,还没有达到 顶点,因此它开始的边际报酬是递增的。
1997年,尽管泰池的广告仍旧铺天盖地,但销售收人比上年锐减了3亿元,实现利 税下降了6000万元。 1998年1月至4月,秦池酒厂的销售收人比去年同期减少了5000万元。1996年底和 1997年初加大马力生产的白酒积压了200车皮,1997年全年只卖出一半,全厂20多 条生产线现在也只开了4、5条,全年亏损已成定局,效益指标迅速下降 曾经辉煌一时的“秦池模式”转瞬成为即逝的泡沫。

秦池酒案例分析

秦池酒案例分析

秦池酒厂是山东省临朐县的一家生产“秦池”白酒的企业。

1995年厂长赴京参加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标王”竞标,以666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夺得“标王”,在全国引起极大轰动,一时间“秦池”白酒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身价倍增,秦池酒厂也因此一夜成名,订单雪片般地飞来,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秦池酒厂就签订了4亿元的销售合同,两个多月秦池酒厂的销售收入就达到2.18亿元,实现利税6800万元,相当于秦池酒厂建厂以来前55年的总和,至1995年6月底,订单已排到了年底。

尝到甜头后的秦池酒厂,不久又作出了惊人之举。

1996年11月8日下午,中央电视台传来一个令全国震惊的消息,在全国白酒行业无论是厂名还是品牌并不起眼的秦池酒厂以3.2亿元人民币的“天价”,买下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段的广告权,从而成为令人为之炫目的两届“标王”连任者,一时间,全国上下刮起了“秦池”风,就连在全国享有极高知名度的四川白酒企业如沱牌酒厂的高层管理者们都感到汗颜,惊呼“狼来了!”。

正如秦池酒厂高层人士的预期,巨大的广告投入确实给秦池酒厂带来了“惊天动地”的效益,1996年秦池酒厂的销售收入达到9.5亿元,此时,秦池酒厂的老总们可谓是踌躇满志,秦池风光无限。

秦池成名之前作为一家县级企业,其总资产规模和生产能力有限。

面对成为“标王”之后滚滚而来的订单,不可能弃之不管,但仅凭现有的生产能力又难以应付,为满足客户的需求,秦池酒厂必须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规模的扩大,就需要对现有的厂房设备进行更新或扩建、引进新设备。

巨大的广告费用和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限于当时的条件,秦池酒厂只有向银行贷款,按当时的银行政策,此类贷款往往是短期贷款。

贷款使企业的负债比率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总资产中固定资产比例提高。

扩大生产规模,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结果,因为,即使企业完全有能力扩大生产规模,但无论是设备厂房的购建,还是白酒的酿造,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秦池案例分析

秦池案例分析

一、最根本原因
企业管理的残缺导致秦池的全面败落,缺少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的思考和谋划,是标王失败的致命原因。

1、缺少对企业环境和企业实力的冷静分析
2、缺少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和目标
3、缺少具体落实战略目标的实施措施
4、没有建立起一套成熟的、长期稳定的供应商体制
5、生产能力扩张问题上出现失误
6、没有有效的客户服务体系
7、缺乏灵活有效的营销网络建设
二、体制原因
1、企业经营者的原因
工资、人事体制、经营思想
2、政府的短期行为
三、危机公关是中国
企业的必修课
1、广告预算
2、缺乏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的经验和危机公关的能力(我国广告市场发育不完善)。

秦池案例

秦池案例

秦池——从辉煌到衰败1、秦池集团简史秦池酒厂的前身是1940 年成立的山东临朐县酒厂,地处沂蒙山区。

至80年代,秦池酒厂一直为年产量万吨左右的县级小型国有企业。

到1992年,秦池酒厂亏损额已达几百万元,濒临倒闭。

该年底,王卓胜临危受命,入主秦池,担任秦池酒厂厂长。

1993年,秦池酒厂采取避实击虚战略,在白酒品牌竞争尚存空隙的东北,运用广告战成功地打开沈阳市场。

1994年,进入东北市场。

1995年,进人西安、兰州、长沙等重点市场、销售额连续3年翻番。

该年底,组建以秦池酒厂为核心的秦池集团,注册资金1.4亿元,员工增至5600人。

2、首夺标王1995 年,中国已有酿酒企业37000 家,年产白酒约700 万吨。

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白酒行业一场空前惨烈的品牌大战即将来临,结果必将是形成名酒大厂垄断的格局。

要与那些历史悠久,品牌牢固的大型、名牌酿酒企业竞争,实力弱小的秦池酒厂如果没有营销绝招,很可能是稍无声息就被吞噬了。

为了生存和发展,秦池必须在大战来临前,找到一条迅速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企业规模的途径。

在反复权衡之后,秦池人选择了一条令人望而生畏却充满希望的险道:夺1996 年CCTV 广告标王!根据测算,1996 年标王额在65000 万元左右,相当于秦池集团1995 年全部利税的两倍。

这意味着秦池如果达不到预期目的,将遭灭顶之灾。

1995 年11 月8 日、泰池以6666 万元的天价击败众多竞争对手,以黑马的惊人之举夺取CCTV“标王”。

勇夺标王,是秦池酒厂迈出的决定性一步,给秦池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使秦池的产品知名度、企业知名度大大增强,使泰池在白酒如林的中国战场上成为当事的名牌。

在原有市场基础之上,秦池迅速形成了全国市场的宏大格局。

大风险为秦池带来大发展,秦池人很形象地将广告支出与销售收入比喻为:“每天开出一辆桑塔纳,赚回一辆奥迪。

”1996年,秦池销售额增长,500%,利税增长600%。

秦池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酒厂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大企业,如表1—1 所示。

秦池酒厂案例分析

秦池酒厂案例分析

秦池酒厂案例分析信息工程学院(本部)10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班201012010226 汪丹秦池酒厂的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山东临朐县酒厂,地处沂蒙山区。

至80年代,秦池酒厂一直为年产量万吨左右的县级小型国有企业。

到1992年,秦池酒厂亏损额已达几百万元,濒临倒闭。

该年底,王卓胜临危受命,入住秦池,担任秦池酒厂厂长。

1993年,秦池酒厂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在白酒品牌竞争尚存空隙的东北,运用广告战成功地打开沈阳市场。

1994年,进入东北市场。

1995年,进西安,兰州,长沙等重点市场、销售额连续三年翻番。

该年底,组建以秦池酒厂为核心的秦池集团,注册资金1.4亿元,员工增值5600人。

秦池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同时又满怀希望的渠道:争夺1996年CCTV 标王。

1996年11月8日秦池酒厂以3.2亿元人民币的“天价”,买下了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广告,从而成为令人炫目的连任二届“标王”。

1995年该厂曾以6666万元人民币夺得“标王”。

1995年,秦池酒厂厂长赴京参加第一届“标王”竞标,以6666万元的价格夺得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后,秦池酒厂一夜成名,秦池白酒也身价倍增。

中标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秦池就签订了销售合同4亿元;头两个月秦池销售收入就达2.18亿元,实现利税6800万元相当于秦池酒厂建厂以来前55年的总和。

至6月底,订货已排到了年底。

1996年秦池酒厂的销售也由1995年只有7500万元一跃为9.5亿元。

事实证明,巨额广告投入确实带来了“惊天动地”的效果。

成为CCTV标王,为秦池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声誉。

经新闻界的一再炒作,秦池在全国一夜之间由无名小辈变成公众明星,产品知名度,企业知名度大大提高,使秦池在白酒如林的中国市场成为名牌。

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地商家纷纷找上门来,在很短的时间建立起布满全国的销售网络。

在有利条件下,秦池的价格,物流资金等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间,单产利润也提高了,秦池迅速形成了全国市场的宏大格局。

企业管理失败案例

企业管理失败案例

企业管理失败案例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案例:秦池-玫瑰园房产-三株-商界航母-巨人案例-:一代“标王”的悲剧至今,正营级退伍军人姬长孔还清晰地记得他到山东省潍坊市临驹县秦池酒厂报到那天的情形。

几间低矮的平房,一地的大瓦缸,厂里的杂草长得有一人多高,全厂500多个工人有一半想往外走。

这家1990年3月正式领到工商执照的酒厂,只是山东无数个不景气的小酒厂中的一个,每年白酒产量一万吨左右,产品从来没有跑出过潍坊地区。

到秦池报到数月后,姬长孔开始了他征服中国市场的壮烈之旅。

悟性极好的姬长孔意识到,“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式的市场推广其实走不了多远,取得市场上的胜利还有待于市场化的手段和智慧。

于是,他带着50万元现金支票,移师沈阳。

姬长孔日后回忆说,“如果沈阳打不下来,我也没脸回临驹了”。

在沈阳,姬长孔完成了一次极其漂亮的销售“战役”。

他先是在当地电视台买断段位,密集投放广告;然后带着手下的推销员跑到在街上,沿街请市民**品尝秦池白酒;最轰动的一招是,他租用了一艘大飞艇在沈阳闹市区的上空游弋,然后撒下数万张广告传单,一时间场面十分壮观而混乱。

20天不到,秦池酒在沈阳已开始为人熟知并热销。

姬长孔迅速在媒体上发布“秦池白酒在沈阳脱销”的新闻。

仅仅一年时间,价位较低而宣传手段大胆的秦池酒在东北市场上蔓延开来,销售额节节上升。

这段时间,姬长孔长期转战各地,他住十来块甚至几块钱一天的地下室,每天吃的主食是面条,他还指令从临驹开出的运货车里必须带上一大袋子青菜,他和他的手下就每天炝一锅葱放几株青菜了事。

这期间的节俭与日后他在梅地亚中心的一掷亿金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1994年,出掌中央电视台广告信息部的是一位叫谭希松的女强人。

谭女士使出的绝招便是,把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段位拿出来,进行全国招标,她并且给投标金额最高的企业准备了一顶“金光四射”的桂冠:“标王”。

潍坊秦池酒厂:天价标王的成败故事

潍坊秦池酒厂:天价标王的成败故事

潍坊秦池酒厂:天价标王的成败故事在上个世纪90年代,“秦池”从山东潍坊市临朐县的一个年产不足1万吨的小酒厂,发展为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的名牌企业,秦池用6年的时间攀上了巅峰,却用更短的时间又跌入了深渊秦池的故事被无数商界人士和业内学者视作必须研读和探讨的案例,他们得出的结论很相似:对知名度和轰动效应的执着而片面地追求和依赖,虽然让它连续两年成为央视年度标榜广告的标王,光耀一时,但更为其之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新标王横空出世北京梅地亚中心,中央电视台投资的一个综合性商务宾馆,在1994年之后,成了中国企业的激情燃放场只为争夺央视黄金档广告标王。

1995年11月8日的梅地亚,秦池酒厂销售经理姬长孔带来了一张3000万元的支票,这几乎是去年一年厂里的全部利税。

但他被懂行者告知6000万元在这里才能爆出一个轰动天下的新闻。

6000万元,意味着三万吨的白酒,足以把豪华的梅地亚淹到半腰。

王卓胜(时任秦池酒厂总经理)来找我,我们商量整整一夜,觉得要比1994年的标王价翻一番才有希望拿下,最后我们取了个吉利的数字:6666万元。

回忆起14年前的那个夜晚,时任潍坊市临朐县县委书记的王庆德仍然记忆犹新。

临朐秦池,6666万元!主持人嘶哑的嗓音响起后,台下的反应是谁是秦池?临朐在哪里?1996年11月,已名满天下的姬长孔再次来到梅地亚。

秦池酒,投标金额为3.212118亿元!秦池迅速成为中国白酒市场最显赫的新贵。

1996年,根据秦池对外通报的数据,当年销售收入9.8亿元,利税2.2亿元。

央视记者采访秦池酒业总经理姬长孔成也造名败也造名1997年金融风暴袭击亚洲。

正是在如此恶劣的大环境下,那些超速发展而对风险毫无预警的著名企业成了企业史上的一个崩塌之年。

树大招风。

一个县城企业,喊出3.2亿元的天价遭到了质疑。

1997年1月,当姬长孔兴冲冲地赴北京领;中国企业形象最佳单位奖的时候,《经济报》刊出一条爆炸性新闻,该报记者调查发现,秦池在山东的基地每年只能生产3000吨原酒,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该厂从四川的一些酒厂大量收购原酒,运回山东后进行勾兑。

秦池酒 商业伦理案例

秦池酒  商业伦理案例

“秦池酒”的失败给我们的启示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但企业的情况刚好相反,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绝活,而失败的企业却是相似的:他们都从根本上失去了自己的顾客基础或市场基础。

秦池的情况似乎更特殊,因为当它正辉煌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掘下了失败的陷阱。

然而,我们在这里并不想批判秦池,因为秦池的领导人具有企业家最可贵的挑战精神,令人钦敬,而是要从秦池的大胆实践中探索企业经营的规律,把秦池所付出的代价化为中国企业家们的共同财富。

广告也许可以使企业暂时赢得市场,但它并不能构成企业的核心能力秦池作为临朐县的一个小酒厂,其发家靠的是有针对性的广告促销,其辉煌是中央电视台标版广告的中标。

如果时间停留在1996 年10 月,或者当时临朐县将该酒厂以高价卖掉,那么,秦池便是中国商战史上成功的经典。

因此许多人往往以为秦池的问题出在第二次中央电视台标板广告投标上。

实际上,这只是事物的表象。

1996 年秦池中标并在市场上获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本身就使秦池处于一个两难境地。

如果秦池不第二次中标,那么其销售量肯定会直线下降。

对于一个富有挑战精神的企业家来说,这不仅意味着企业的死亡,实际上也意味着企业家生命的终结,这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而秦池再次中标的结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见的。

因此 1996 年的中标创造了表面上的辉煌,实际上设下了隐蔽的陷阱。

广告促销的确使某些企业走出了困境、尝到了甜头。

但是广告只能锦上添花,并不能无中生有。

并且,广告是一把双刃剑。

过度的广告投入会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过高的期望,而当产品稍有问题,就容易引起消费者过度的反应或在消费者心中留下难忘的阴影。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市场是一种资源,在一段时间内过度做广告或促销实际上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衰竭,从而使企业失去成长空间,被迫采取竭泽而渔的策略,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对于成熟期的产品而言,企业要谨慎地利用短平快或高强度促销手段来开拓市场,而要更多地利用新产品来开发顾客新的需要,创造新的需求。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之山东秦池集团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之山东秦池集团

山东秦池集团1996年11月8日山东秦池集团以3.212118亿元的天价,再次占1997年中央电视台长度为5秒的"标王广告时段。

一时间海内外舆论大哗,"秦池"一夜之间成了亿万双眼关注的焦点:秦池酒厂,一个从未听说过的酒厂,其规模和能力能胜任"标王"吗?秦池是不是在搞盲目竞争?秦池是不是故作耸人之举?其做法是否与经济规律相背?一、走出困境3.2亿意味着什么?这就是相当于在1997年秦池酒厂要每天给中央电视台开进去一辆豪华奔驰轿车!对此秦池集团总裁王卓胜是这样认为的:如果说1996年秦池集团夺得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标王"是风险与机遇并存。

1995年秦池的利税仅为3000万元。

投了6666万元夺得了1996年"标王"后尽管看上去数字很大,但风险和压力要比去年小得多。

一年来,当"标王"的实践使秦池人深深认识到:"标王"只是一面大旗,当好当坏,全在于秦池人自身的努力。

1995年11月8日,山东秦池酒厂以6000多万元的价格夺得中央电视台标王后,这个酒厂的领导不仅受到外界舆论的狂测与高评,也遭到一些本厂职工的唾骂和指责:"厂长好大喜功,拿我们工人的饭碗当儿戏,决不会有好下场。

"有人甚至买了花圈送到厂体育场住处。

可是一年后,当秦池酒厂以3.2亿元天价再度夺得标王时,还是这些职工,却在厂里烯起鞭炮庆贺,他们唯恐标王被人家夺去。

一年之间,何以会有如引大的反差?秦池酒厂的前身是山东临朐县酒厂,到1992年亏损达几百万元,本来质量不错的酒却连成本价也无人要。

1992年底,县里调整厂领导班子,任命王卓胜为厂长、党委书记,调全县有名的扭亏能手姬长孔为经营厂长。

新班子8名成员平均年龄33岁,全部大专以上文化,其中5人军人出身。

新班子立下誓言:一年扭亏、二年翻番、三年大发展、四年利税超亿元。

“秦池”为何昙花一现

“秦池”为何昙花一现

“秦池”为何昙花一现一、背景资料1996年11月8日下午,中央电视台传来一个令全国震惊的新闻:名不见经传的秦池酒厂以亿元人民币的“天价”,买下了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段广告,从而成为令人眩目的连任二届“标王”。

1995年该厂曾以6666万元人民币夺得“标王”。

秦池酒厂是山东省临胞县的一家生产“秦池”白酒的。

1995年;临胞县人口万,人均收入1150元,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

1995年厂长赴京参加第一届“标王”竞标,以6666万元的价格夺得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标王”后,引起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的轰动效应,秦池酒厂一夜成名,秦池白酒也身价倍增。

中标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秦池就签订了销售合同4亿元;头两个月秦池销售收入就达亿元,实现利税6800万元,相当于秦池酒厂建厂以来前55年的总和。

至6月底,订货已排到了年底。

1996年秦池酒厂的销售也由1995年只有7500万元一跃为亿元。

事实证明,巨额广告投入确实带来了“惊天动地”的效果。

对此,时任厂长十分满意。

然而,新华社1998年6月25日报道:“秦池目前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今年亏损已成定局……二、仔细推敲,昙花一现为哪般?秦池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期间就风光不再而陷入困境?近年各种文章资料从多个方面将秦池作为典型案例作了多角度的分析。

那么,我们能否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此进行剖析?从现代理财的角度看,“秦池”在理财的运作上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认真推敲:(一)巨额广告支出使经营杠杆作用程度加大,给带来更大的经营风险利润=销售量×(单价一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由利润的基本公式可以看出,产品单价由市场竞争决定,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在一定的生产能力范围内固定不变。

因此,这三个要素基本属于常数性质,公式中唯一的变量实际上只有产品销售量。

由此可见,利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销售量的大小。

而产品销售量的大小,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市场份额。

当同类产品很多而又难分上下的情况下,树立产品的品牌是争取市场份额的较好途径,甚至是唯一有效的捷径。

秦池酒厂:天价“标王”的成败故事

秦池酒厂:天价“标王”的成败故事

秦池酒厂:天价“标王”的成败故事“”在上个世纪90年代,“秦池”从山东临朐县的一个年产不足1万吨的小酒厂,发展为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的名牌企业,秦池用6年的时间攀上了巅峰,却用更短的时间又跌入了深渊……秦池的故事被无数商界人士和业内学者视作必须研读和探讨的案例,他们得出的结论很相似:对知名度和轰动效应的执着而片面地追求和依赖,虽然让它连续两年成为央视年度标榜广告的“标王”,光耀一时,但更为其之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新“标王”横空出世北京梅地亚中心,中央电视台投资的一个综合性商务宾馆,在1994年之后,成了中国企业的激情燃放场——只为争夺央视黄金档广告“标王”。

1995年11月8日的梅地亚,秦池酒厂销售经理姬长孔带来了一张3000万元的支票,这几乎是去年一年厂里的全部利税。

但他被懂行者告知6000万元在这里才能爆出一个轰动天下的新闻。

6000万元,意味着三万吨的白酒,足以把豪华的梅地亚淹到半腰。

“王卓胜(时任秦池酒厂总经理)来找我,我们商量整整一夜,觉得要比1994年的…标王?价翻一番才有希望拿下,最后我们取了个吉利的数字:6666万元。

”回忆起14年前的那个夜晚,时任临朐县县委书记的王庆德仍然记忆犹新。

“临朐秦池,6666万元~”主持人嘶哑的嗓音响起后,台下的反应是——“谁是秦池,”“临朐在哪里,”1996年11月,已名满天下的姬长孔再次来到梅地亚。

“秦池酒,投标金额为3.212118亿元~”秦池迅速成为中国白酒市场最显赫的新贵。

1996年,根据秦池对外通报的数据,当年销售收入9.8亿元,利税2.2亿元。

成也造名败也造名1997年金融风暴袭击亚洲。

正是在如此恶劣的大环境下,那些超速发展而对风险毫无预警的著名企业成了企业史上的一个“崩塌之年”。

树大招风。

一个县城企业,喊出3.2亿元的天价遭到了质疑。

1997年1月,当姬长孔兴冲冲地赴北京领“中国企业形象最佳单位”奖的时候,《经济报》刊出一条爆炸性新闻,该报记者调查发现,秦池在山东的基地每年只能生产3000 吨原酒,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该厂从四川的一些酒厂大量收购原酒,运回山东后进行“勾兑”。

秦池古酒

秦池古酒

秦池酒业案例分析序在网上搜索关于秦池酒业失败案例的信息时,几乎所有关于秦池的文章和评论都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字:昙花一现、黄粱美梦。

在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认真查找和归纳之后,本篇文章将结合个人思考角度,对这个中国现代品牌发展史上名噪一时却又失败了的“秦池酒业”品牌案例做一个简明的剖析。

背景回放1996年11月8日下午,中央电视台传来一个令全国震惊的新闻:名不见经传的秦池酒厂以3.2亿元人民币的“天价”,买下了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段广告,从而成为令人眩目的连任二届“标王”。

1995年该厂曾以6666万元人民币夺得中央电视台“标王”。

秦池酒厂是山东省临胞县的一家生产“秦池”白酒的企业。

1995年;临胞县人口88.7万,人均收入1150元,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

1995年厂长赴京参加第一届“标王”竞标,以6666万元的价格夺得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标王”后,引起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的轰动效应,秦池酒厂一夜成名,秦池白酒也身价倍增。

中标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秦池就签订了销售合同4亿元;头两个月秦池销售收入就达2.18亿元,实现利税6800万元,相当于秦池酒厂建厂以来前55年的总和。

至6月底,订货已排到了年底。

1996年秦池酒厂的销售也由1995年只有7500万元一跃为9.5亿元。

事实证明,巨额广告投入确实带来了“惊天动地”的效果。

对此,时任厂长十分满意。

然而,新华社1998年6月25日报道:“秦池目前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今年亏损已成定局……秦池酒厂销售额与利税变化情况(单位:千万元)年份销售额利税1995 18 31996 95 221997 65 161998(1~4)月-5(同期) —秦池模式简单地说,秦池模式是一种以市场为龙头,以广告为依托,高风险、高回报的经营方式。

秦池模式是一种脆弱的经营方式,虽然它可以在风调雨顺之年带来丰厚的利润,但外部环境或内部机制稍有风吹草动便可能颗粒无收。

很难用好坏来评判秦池模式,因为一些国外的品牌至今仍在中国市场上采用与之类似的经营方式,并且收效显著。

案例3_秦池_一代“标王”的悲剧

案例3_秦池_一代“标王”的悲剧

案例3秦池:一代“标王”的悲剧至今,正营级退伍军人姬长孔还清晰地记得他到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秦池酒厂报到那天的情形。

几间低矮的平房,一地的大瓦缸,厂里的杂草长得有一人多高,全厂500多个工人有一半想往外走。

这家1990年3月正式领到工商执照的酒厂,只是山东无数个不景气的小酒厂中的一个,每年白酒产量一万吨左右,产品从来没有跑出过潍坊地区。

到秦池报到数月后,姬长孔开始了他征服中国市场的壮烈之旅。

悟性极好的姬长孔意识到,“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式的市场推销其实走不了多远,取得市场上的胜利还有待于市场化的手段和智慧。

于是,他带着50万元现金支票,移师沈阳。

姬长孔日后回忆说,“如果沈阳打不下来,我也没脸回临朐了”。

在沈阳,姬长孔完成了一次极其漂亮的销售“战役”。

他先是在当地电视台买断段位,密集投放广告;然后带着手下的推销员跑到街上,沿街请市民免费品尝秦池白酒;最轰动的一招是,他租用了一艘大飞艇在沈阳闹市区的上空游弋,然后撒下数万张广告传单,一时间场面十分壮观而混乱。

20天不到,秦池酒在沈阳已开始为人熟知并热销。

姬长孔迅速在媒体上发布“秦池白酒在沈阳脱销”的新闻。

仅仅一年时间,价位较低而宣传手段大胆的秦池酒在东北市场上蔓延开来,销售额节节上升。

这段时间,姬长孔长期转战各地,他住十来元甚至几元钱一天的地下室,每天吃的主食是面条,他还指令从临朐开出的运货车里必须带上一大袋子青菜,他和他的手下就每天炝一锅葱放几株青菜了事。

这期间的节俭与日后他在梅地亚中心的一掷亿金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1994年,出掌中央电视台广告信息部的是一位叫谭希松的女强人。

谭女士使出的绝招便是,把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段位拿出来,进行全国招标,她并且给投标金额最高的企业准备了一顶“金光四射”的桂冠:“标王”。

11月8日,北京城里开始起风沙的日子,穿着一件式样陈旧的西装的姬长孔第一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

他可能还意识不到,这里将成为他的幸运和伤心地。

秦池案例分析

秦池案例分析

1996年11月8日下午,中央电视台传来一个 令全国震惊的新闻:名不见经传的秦池酒 厂以3.2亿元人民币的“天价”,买下了中 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段广告,从而成为令人 眩目的连任二届“标王”。
秦池模式
简单地说,秦池模式是一种以市场为龙头,以 广告为依托,高风险、高回报的经营方式。 秦池模式是一种脆弱的经营方式,虽然它可以 在风调雨顺之年带来丰厚的利润,但外部环境 或内部机制稍有风吹草动便可能颗粒无收。 秦池模式成败的关键在于获取和延续广告效果。 它以广告宣传为先导,又以广告效果为归宿。
秦池发展
内强素质凝聚企 业向心力 循环经济培育新 经济增长
危机中寻找调整 产品结构
不断拓展开辟 “新战场”
广告费用 6.666 32 _ _
有关的新闻报道
1996年的12月末,《经济参考报》连续发了4篇系列报道, 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就是《川酒滚滚流秦池》,指出秦池 酒系大量收取沿川藏公路两侧的散酒勾兑而成。 1998 年5月,四川一家报纸刊出一篇很小篇幅的报道,标 题是 《鲁酒几朵金花风光不再》,说的就是秦池、孔府 家、孔府宴等酒厂在中央台撤掉广告,企业日子不太好过 的事情,文中提了一句,说:“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主任谭 希松称,秦池夺标时的经营厂长已经离开秦池”。这条小 小的报道随即引起各大媒体的广泛注意。 6月28日,《北京青年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秦池, 题目是冲击力很强的《秦池模式终结了吗》。
二夺标王
失败原因
过分依赖广告的作用,而且广告投入比例大 违背了管理经济学原理 失去对市场的关注 广告是一把双刃剑 没有增加相应的配套投入 盲目的规模经济 行业自身影响
1997 1998(1~4月)
销售额 18 95 65 -5(同期)

案例:秦池的悲剧

案例:秦池的悲剧
Nhomakorabea

简单评析: ——高额的广告费用作为纯粹流通费用,只能由社会 剩余补偿。现实中,这种补偿可能由本企业成本补偿, 也可能由社会其他企业的剩余补偿,还可能由消费者 补偿。 ——当市场存在激烈竞争、而产品差异性又不明显的 情况下,过高的纯粹流通费用只能由企业自己承担, 这往往使企业竞争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出现亏损或破 产。 ——一流的品牌必须有一流品质的产品,否则只能昙 花一现。


中标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秦池就签订了销售 合同4亿元;头两个月秦池销售收入就达2.18 亿元,实现利税6800万元,相当于秦池酒厂 建厂以来前55年的总和。至6月底,订货已排 到了年底。1996年秦池酒厂的销售也由1995 年只有7500万元一跃为9.5亿元。事实证明, 巨额广告投入确实带来了“惊天动地”的效果。
案例:秦池的悲剧



1995年11月8日,秦池以6666万元获得中央电视台 新闻联播后5秒黄金标版,成为第二届标王。 秦池酒厂是山东省临胞县的一家生产“秦池”白酒 的企业。1995年临胞县人口88.7万,人均收入1150 元,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 1995年厂长赴京参加第一届“标王”竞标,夺得 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标王”后,引起大大出乎 人们意料的轰动效应,秦池酒厂一夜成名,秦池白酒 也身价倍增。


1997年,北京《经济参考报》的一则关于 “秦池白酒使用川酒勾兑”的系列新闻报道被 国内无数家报刊转载。当年,秦池的销售额下 滑至6.5亿元。 1998年3月,秦池老总黯然离开秦池,调入北 京某部委任职。当年秦池的年度销售额仅为3 亿元。

2000年7月,据《法制日报》报道,一家金属 酒瓶帽的供应商指控秦池酒厂拖欠300万元货 款,地区中级法院判决秦池败诉,并裁定拍卖 “秦池”注册商标。秦池老总曾豪情满怀,放 言“每天开进央视一辆桑塔纳,开出一辆豪华 奥迪”,但当标王3年之后,秦池连一辆拖拉 机也开不出来。

秦池案例

秦池案例

3 秦池的案例是无数教育界人士和业内学者视为必须研究和探讨的案例,关于这个案例,针对企业的财务运作问题,我个人认为原因有如下几点(①②):第一、秦池的巨额广告费是一项固定支出费用。

固定成本费用的存在在使企业在产生经营杠杆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相应的经营风险。

经营杠杆的作用并不都是积极的,只有企业销售量不能持续增长,经营杠杆所产生的作用就将会是负面性质的。

每一个企业都想确保销售量的持续增长,广告、品牌效应是一种相对比较有效地方式。

但广告投资应该与企业的销售业绩保持在适度的平衡,这才是合理投入的方式,否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严重的话,会带来危机。

而且创造一流的品牌需要以总体上一流的产品质量作保证,需要从企业自身不断地追求和时间上达到质的飞跃,否则,品牌效应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挥之而去。

第二、财务管理的重点在于筹资管理和计划管理。

企业资金筹措无疑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应该优先考虑内部资金的筹集,再考虑外部资金的筹集。

内部资金持续的运作才是最理想筹资的方式。

但外来资金对企业的发展来说仅仅是一种保命的不得已的选择功能,它可以解决企业一时的资金难题,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依靠形成一种来自于企业经营活动的良性持续的功能机制,只有如此,企业的持续发展方有持续的财务资源支持。

而外来的功能机制的形成只能依靠企业资产的合理而有效的利用,保证现金流入和流出在时间、数量和速度上的协调一致,才会最大限度的降解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的制约,以及生产周期上及时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

第三、从会计学角度分析,合理的资金调度需要以资产结构的平衡、资本结构的平衡以及资产负债表左右双方的结构性平衡为前提。

任何一方的失衡,都将导致企业资金流动发生困难,从而使企业陷入一定一时的财务困境。

企业在扩大规模再生产的同时,必然减少企业的流动资金,而且会因支付银行短期贷款的巨额资金而带来财政上的危机。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可持续有力的财务资源,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会计职业道德经典案例及分析(六)

会计职业道德经典案例及分析(六)

会计职业道德经典案例及分析(六)案例6 企业发展需要强化服务(一)案例综述秦池酒厂是山东省临朐县的一家生产“秦池”牌白酒的企业。

1990年3月注册成立,当时秦池酒厂的全部家当也不过是几间低矮的平房、一地的大瓦缸、500多个职工,全年的销售额不足2000万元。

可在1995年11月,秦池酒厂赴京参加“标王”竞标,以6666万元的价格取得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标王”后,秦池一夜成名,身价倍增,一个多月就签订了4亿元的销售合同,头两个月实现销售收入2.18亿元,实现利税6 800万元,相当于秦池建厂以来前5年的总和。

人还是那群人,厂还是那个厂,秦池本身的素质并没有得到很快的提升,但是,通过魔力般的广告效应,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令人羡慕不已。

1996年11月8日,早已名满天下的秦池酒厂又来到了梅地亚,中央电视台的1997年度“标王大会”准时召开。

在中央电视台广告中心负责人热情洋溢的发言后,竞标开始了:广东爱多VCD一口气喊出了8200万元,超出去年秦池1 000多万元,显出势在必得的霸气。

随后,江苏的春兰报出了1.6888亿元,全场顿时欢呼雷动。

然而,仅仅几分钟,广东乐百氏以1.9978亿元一冲而出。

全场震惊了,都认为今年标王非广东莫属了。

可是,接下来姗姗来迟的山东好汉们却让所有的人大跌眼镜——从极度的兴奋转入极大的愕然,名不见经传的山东金贵酒厂一声喊出了2.0099亿元的天价,山东齐民思酒厂则开出了2.1999999999亿元的“天王级”的报价。

这时,终于轮到秦池了。

当主持人喊道“秦池酒,投标金额为3.212118亿元”时,全场愕然了,沸腾了。

记者们都搞不清秦池缘何报出如此高的投标。

秦池报出的3.2亿元相当于l996年全年利润的6.4倍,比竞标的第二位整整高出l亿元。

1996年秦池对外通报的数据,当年实现销售收入9.8亿元,利税2.2亿元,增长5~6倍。

l997年初的一则关于“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兑”的系列新闻报道,把秦池推进了无法自辩的泥潭,到l998年6月25日,新华社报道:“秦池目前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今年亏损已成定局……”2000年7月,据《法制日报》报道,一家金属酒瓶帽的供应商指控秦池酒厂拖欠300万元货款,地区中级法院判决秦池败诉,并裁定拍卖“秦池”注册商标。

案例六:营运能力分析-“秦池”

案例六:营运能力分析-“秦池”

案例六:营运能力分析——“秦池”为何昙花一现一、背景资料1996年11月8日下午,中央电视台传来一个令全国震惊的新闻;名不见经传的秦池酒厂以3.2亿元人民币的“天价”,买下了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段广告,从而成为令人眩目的连任二届“标王”。

1995年该厂曾以6 666万元人民币夺得“标王”。

秦池酒厂是山东省临朐县的一家生产“秦池”白酒的企业。

1995年临朐县人口88.7万,人均收人 1150元,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

1995年厂长赴京参加第一届“标王”竞标,以 6 666万元的价格夺得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标王”后,引起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的轰动效应,秦池酒厂一夜成名,秦池白酒也身价倍增。

中标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秦地就签订了销售合同4亿元;头两个月泰池销售收人就达2.18亿元,实现利税 6 800万元,相当于秦池酒厂建厂以来前55年的总和。

至6月底,订货已排到了年底。

1996年秦池酒厂的销售也由 1995年只有 7 500万元一跃为 9.5亿元。

事实证明,巨额广告投入确实带来了“惊天动地”的效果。

对此,时任厂长十分满意。

然而,新华社1998年6月25日报道:“秦池目前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今年亏损已成定局……二、仔细推敲,昙花一现为哪般?秦池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期间就风光不再而陷人困境?各种文章资料从多个方面将秦池作为典型案例作了多角度的分析。

那么,我们能否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此进行剖析?从现代企业理财的角度看,“秦池”在企业理财的运作上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认真推敲:(一)巨额广告支出使经营杠杆作用程度加大,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风险利润=销售量×(单价一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由利润的基本公式可以看出,产品单价由市场竞争决定,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在一定的生产能力范围内固定不变。

因此,这三个要素基本属于常数性质,公式中唯一的变量实际上只有产品销售量。

由此可见,企业利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销售量的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池酒厂由盛到衰
秦池酒厂是山东省临朐县的一家生产“秦池”白酒的企业。

1995年厂长赴京参加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标王”竞标,以666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夺得“标王”,在全国引起极大轰动,一时间“秦池”白酒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身价倍增,秦池酒厂也因此一夜成名。

订单雪片般地飞来,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秦池酒厂就签订了4亿元的销售合同,两个多月秦池酒厂的销售收入就达到2.18亿元,实现利税6800万元,相当于秦池酒厂建厂以来前55年的总和,至1995年6月底,订单已排到了年底。

尝到甜头后的秦池酒厂,不久又作出了惊人之举。

1996年11月8日下午,中央电视台传来一个令全国震惊的消息,在全国白酒行业无论是厂名还是品牌并不起眼的秦池酒厂以3.2亿人民币的“天价”,买下了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段的广告权。

从而成为令人为之炫目的两届“标王”连任者,一时间,全国上下刮起了“秦池”风,就连在全国享有极高知名度的四川白酒如沱牌酒厂的高层管理者都感到汗颜,惊呼“狼来了!”。

正如秦池酒厂高层人士的预期,巨大的广告收入确实给秦池酒厂带来了“惊天动地”的效益,1996年秦池酒厂的销售收入达到9.5亿元,此时,秦池酒厂的老总们可谓是踌躇满志,秦池风光无限。

秦池成名之前作为一家县级企业,其总资产规模和生产能力有限。

面对成为“标王”之后滚滚而来的订单,不可能弃之不管,但仅凭现有的生产能力又难以应付,为满足客户的需求,秦池酒厂必须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规模的扩大,就需要对现有的厂房设备进行更新或扩建、引进新设备。

巨大的广告费用和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限于当时的条件,秦池酒厂只有向银行贷款,按当时的银行政策,此类贷款往往是短期贷款。

贷款使企业的负债比率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总资产中固定资产比率提高。

扩大生产规模,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即使企业完全有能力扩大生产规模,但无论是设备厂房的构建,还是白酒的酿造,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为满足眼前客户的订单,秦池酒厂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想到了另外一条解决燃眉之急的捷径,那就是与周边地区的白酒企业横向联合或收购其他企业的白酒进行勾兑,但是无论是横向联合还是勾兑,两者都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让秦池酒厂始料不及的是,1997市场风云突变,白酒这一诱人的市场,高额的利润,引来无数竞争者,很多白酒企业效仿秦池酒厂,一时间全国白酒生产企业大增,数量达4万余家。

这4万余家企业所产的白酒量远远大于销量,约有50%的产量过盛,与此同时,洋酒也悄然进入酒业市场,使白酒在酒业消费中的比重下降,秦池的市场份额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与此同时,秦池酒厂又陷入了品牌危机,1996年12月《**参考报》上4篇关于秦池酒厂沿川藏公路两侧收购散装酒勾兑“秦池”的报道,不仅使秦池陷入巨大的媒体危机之中,而且使刚刚树立的“秦池”形象遭受了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市场份额。

1997年和1998年的市场竞争和秦池酒厂自身的问题,使其市场份额产生了波动。

好景没有持续多久,新华社1998年6月25日传来惊人之报道:“秦池目前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今年亏损已成定局……”。

分析与探讨:
(1)分析案例揭示的企业财务运作中的问题与原因?
(2) 针对问题,用财务预警方法提出解决的框架设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