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09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发展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经历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经历](https://img.taocdn.com/s3/m/0037a1ea19e8b8f67c1cb9b7.png)
第一,恩格斯在国际内部领导开展对“ 左”的无政府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 捍卫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第二,在第二国际活动时期涌现了一批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如奥古斯特·倍倍尔 、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弗兰茨· 梅林、克拉拉·蔡特金、拉法格、普列汉诺夫 等。
(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形成及其产生的
第二节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共产 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研究
一、十月革命胜利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西方的传播 (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实 践 围绕着如何看待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 一问题,西方各国工人运动中存在着革命派、 改良主义派和中派三种基本思想政治派别。
列宁关心着西方国家的革命运动。他强 调:“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不仅在于暴力 ,而且主要不在于暴力。它的主要实质在 于劳动者的先进部队、先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唯一领导 者即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论战和第二国际的 破产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挑起 了一场大论战。卢森堡(1871一1919)是德国社会 民主党内最早批判伯恩施坦的人。 其他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都纷纷起来批判伯 恩施坦主义,如法国的拉法格(1842-1911),他 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康德的唯心主义》一文 中,指出伯恩施坦是“企图借助康德哲学来粉碎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国、英国、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国、英国、 大利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国的传播
在以财产和“人权”为基础的美国,盛 行的哲学主要是实证主义。美国马克思主义 哲学家哈·威尔斯在《实用主义——帝国主义 的哲学》—书中率先对这种哲学进行了批判 ,剖析了现代实证主义的三种不同表现:逻 辑实证主义、语义学和实用主义。 美国进步哲学家巴·丹汉姆对辨证法进行了 独特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每章主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每章主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182b15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2.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每章主要知识点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1、什么是世界观:(概念)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2、什么是哲学?(概念)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认识、评价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宗教的本质特征,哲学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其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
与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宗教不同,哲学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4、艺术的本质特征,哲学与艺术的区别与联系。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
艺术作品也蕴含着对世界的根本理解。
与哲学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不同,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以艺术形象表达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哲学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则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5、科学的本质特征,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在相当长的过程内,科学以为分化的形态包含在哲学母体之中,哲学和科学的成长过程,就是科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事物运动的具体规律不断地成为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则通过对各门学科的概括和总结,从总体上把握世界。
哲学即必须立足于具体科学,又必须保持对具体科学的超越性,揭示科学活动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总结和概括科学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6、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的内容及意义。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源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的矛盾。
内容: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的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具体表现为对生死、祸福、荣辱等问题的看法。
意义:人生观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重要地位,肩负着构建人的精神家园的使命。
马哲史笔记
![马哲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e6fc5046c175f0e7cd137f2.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习笔记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一、基本概念:1、社会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形态的物质内容和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准;社会形态还包括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只有把两者联系起来考虑,才能了解社会形态的全貌,才能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规律。
2、市民社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将交往关系(生产关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来作为社会结构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并沿袭传统社会学术语并赋予他历史唯物主义含义。
指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它“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即一切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是全部历史的真正的发源地和舞台”。
这里已清楚表明,这里所讲的市民社会就是经济基础,或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政治国家和观念即意识形态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3、交往形式:亦称“交往方式”、“交往关系”,马恩早期著作中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用语。
1846年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使用表示人的社会关系。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按照马恩理解,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物质活动的关系。
交往关系受制于生产力。
在不久后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就明确用生产关系来概括。
4、《德法年鉴》:马克思和卢格于1844年在巴黎主编出版的德文刊物。
1844年2月底在巴黎出版第一、二期合刊号。
这一期刊有马克思的文章《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恩格斯的文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还发表了马克思致卢格的三封信。
这些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最终从唯心主义转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到了共产主义,实现了两个转变。
5、异化:异化理论是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里逐渐形成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6a9e65f37c1cfad6195fa779.png)
论马克思的自由观人类有自由的前提是假设人类是存在理性的。
这种假设也是一种先验的假设,即先于人类存在的假设。
无论是基督教、还是自然权利论的启蒙思想家,还是先验论的康德抑或是共产主义者马克思都坚信人类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只不过对于这种理性的来源于何处而有不同的认识。
基督教坚信人类的理性来源于上帝,这与启蒙思想家和康德们有着共同的认识。
这是由于人类的理性不可找到他的原初起点,也就不得知道究竟其起源于哪里。
然而,马克思认为人的理性是来源于人的生物构造。
这也是他所坚持唯物主义的一贯作风。
唯物主义总会将对于认识借助于科学,然而当科学解释不了的时候,唯物主义者就会认为这是科学发展的不够,而并非是这个世界不可知的结果。
因此,凡事物的出现总会有个先因后果。
社会的运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是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社会也就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运动。
人可以利用规律,认识规律,但是人类不可以改变规律。
人的理性具有能动性,但是能动性仅仅是认识规律,服从规律的自由而不是改变规律的自由。
因此,人的自由就是服从。
马克思创造的将自然界的认识应用到了人类社会,将人类社会形态也按照这种构成,将其分为奴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认为这些社会形态是彼此演进的,后一种制度是对前一种制度的批判,其批判的基础是所有制结构。
人的自由是否可以得到全面的肯定完全是与社会结构是否支持有关,而不是人是否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得到保障有关。
可以更近一步说,马克思相信法律的权利分配也与所有制结构有着必然的和直接的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其原因是,法律是一种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要始终依靠着统治社会的人。
因此,人权和自由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虚伪的,人权是一种保障私有财产的权利,而私有财产及其运用形式的私有制导致了人类的生活的不自由。
因为,资本家压榨劳动力,使工人出现的不是特殊的无权而是一般的无权。
因此,抽象的人权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会实现,更进一步说,人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罪恶。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828e1bd65ce05087632135e.png)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陈学明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2期【内容提要】20世纪上半叶西方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舞台上出现的是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三种对马克思主义不同的解释路向的“三足鼎立”。
20世纪下半叶,这三种不同的解释路向在哲学观点上却出现了部分合流的倾向,即都以自己的方式、程度不等地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人道主义。
面对波澜壮阔的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运动,起来抵制这一趋势并与之抗衡的是来自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新形成的把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化的思潮。
20世纪下半叶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度处于沉寂,但自90年代中期起,在西方世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把20世纪西方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的西方世界的历程有着许多自身的特征,可以把这些特征归纳为曲折性、坚韧性、多样性、开放性和现实性。
【关键词】第二国际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第三国际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作者简介】陈学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的历程,大致可以包括三大“板块”即在西方世界的历程、在前苏联和东欧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历程,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大步前进的中国的历程。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三个不同地区所走过的道路,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因此,当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的历程加以回顾与反思之时,有必要按照这三大“板块”分别展开。
这里,我们在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世界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描述的基础上,着重剖析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西方世界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的历程是以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拉开“序幕”的。
《西方哲学史》第九章 近代西欧各国哲学的开端
![《西方哲学史》第九章 近代西欧各国哲学的开端](https://img.taocdn.com/s3/m/1e96c39f71fe910ef02df819.png)
道尔顿原子模型
• 针对亚里士多德关于质料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潜在、是不可认识 的“无”,他批判认为,物质是空间里的永恒存在,无论什么力 量“都不能把物质的哪怕是极小极小的任何部分化为无,它永远 总有在那里,永远总占着某些空间”。培根把“动力因”改造为 物质自身运动的原因,认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静止是相对的。 • 物质运动的形态多种多样,在他列举的19种运动形态中只有一种 属于位移。他认为,有的物体可能出于自身有机力可以同化其他 物体,有的物体可能出于自身“反感性”可以回避或排斥其他物 体。
• 这一时期,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都自觉地与自然 科学结盟,尖锐地批判经院哲学。培根和笛卡儿分别提倡实验方 法和数学方法的普遍性,霍布斯的理论则是感觉经验论和理性主 义兼而有之。我们从更广泛的范围来理解近代哲学的开端,可以 说,培根哲学昭示了近代西欧各国哲学的诞生,笛卡儿首先发展 出心物二元论的认识论和本体论,而霍布斯则最早提出系统解释 物体、人与政治的机械唯物论的体系。
自然的和实验的历史,四是理智的阶梯,五是新哲学的先锋,六 是新哲学或能动的哲学。
• 虽然培根并没有完成他的宏伟计划,但其主要著作《论学术的进 展》(1605)和《新工具》(1620)都是按这个计划撰写的。
• 培根有力批判了经院哲学中传统的科学观和逻辑思维体系,最早 表达了近代科学观,阐述了科学的目的、性质及发展科学的正确 途径,总结了科学实验的经验方法——归纳法,为近代自然科学 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 培根认为,归纳法不依靠最初的前提, 也没有终极的结论。归纳法不是单向的 推理过程,而是时上时下、循序渐进的 过程。归纳法不像演绎法只关心前提和 结论,归纳法的步骤围绕着“中间原理” 而展开,“唯有中间原理却是真正的、 坚实的和富有活力的,人们的事物和前 程正是依靠着它们”。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765e178650e52ea5518988e.png)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马克 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变 化和发展的历史。但是作为哲学史的课程它除了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及其概念、范畴和原理的产生、 变化和发展的历史之外,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线 索的叙述上,它更应该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变 化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绪论
• 马哲史不但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而且还 要研究其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中的哲学思想, 但它绝不是原著思想的汇编,而是把这些著作放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考察 其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第二、从马哲史研究对象的内容来看,马哲史侧重从 运动变化的形态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范畴、原理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变化和发 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并依据当代社会实践和科 学事实,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做出实事求是 的分析和评论。
• 在这期间,马克思主义得到日益广泛的传播,并成 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而且马 恩的战友和学生狄慈根、拉法格、梅林、考茨基、 拉布利奥拉等,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
绪论
• 第二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 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和发展
• 从社会历史的实践来看,一方面,19世纪末20世纪 初,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相对论的创立和 量子力学的诞生,改变了科学技术的面貌并推动了生 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 资本主义的转变,社会的矛盾更趋激化,帝国主义国 家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九章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十章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九章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十章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4251254c850ad02de8041a7.png)
三、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人的需要与自然的矛 盾引起的。人要生存和发展, 必须满足自身 的需要。正是人的需要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成为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人的需要与劳动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人的需要与自然的矛盾, 人的需要不仅向劳 动转化, 与此同时, 劳动也向人的需要转化。需要 和劳动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便构成了生 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由于人的需要总是在与劳动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增长和 扩大, 因而人类劳动的内在动力必然是持久的、永恒 的。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生产力标准, 还应当对“ 生产力发展”本身作出正确的理解。具体说来, 应主要 把握两个统一:
首先, 生 产力发展是 经济发展与 人的发展的 统一。
其次, 生 产力发展是 发展水平与 发展速度的 统一。
总结
确立生产力标准, 对于研究和推进社会发展进步有着 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它使社会历史评价有了更为科 学的基础。另一方面, 它为我们实际推进社会发展提 供了正确的出发点。
生产力标准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原因在于:
第一, 生产力的发展 是实现社会发展各种目 标的前提条件。 第二, 生产力的发展 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第三, 生产力的发展 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志。
解析
1.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准, 但不 是唯一标准。在具体评价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时, 应 当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标准之间的关系, 将每种标准 放到应有的位置上。 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用生产力标准评价社会发展 进步时, 必须注意生产关系。因为既然以是否有利于 生产力的发展来作为衡量的标准, 那就不能仅看生产 力水平的高低, 更要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适合 程度。同时, 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总是通过生产 关系才能实现。只有合理的生产关系,才能保证生产 力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劳动者, 使生产力发展真正 有助于社会进步。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详解(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和苏联的传播和发展)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详解(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和苏联的传播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54499d5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c.png)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详解(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和苏联的传播和发展)第4章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和苏联的传播和发展(1883~1945)4.1 复习笔记⼀、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1883~1903)1.19世纪末俄国经济政治状况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19世纪末俄国经济政治状况19世纪末的俄国具有⼀般帝国主义的特点,但经济政治上落后,还保存着农奴制残余,特别是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仍原封不动地保留着。
俄国封建专制制度已不是纯粹封建性的,它实际上代表俄国垄断资本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图⽤它来解决⾰命问题的是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劳动解放社。
1883年,普列汉诺夫成⽴劳动解放社(第⼀个马克思主义组织)。
19世纪90年代,俄国各地出现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组织。
在1903年的俄国出现了代表两种不同路线的派别——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
2.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1)⼈物简介普列汉诺夫(1856~1918)是俄国第⼀代马克思主义⾰命家和理论家,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创始⼈和领袖,第⼆国际领导⼈之⼀。
1883年创⽴劳动解放社,树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2)主要著作普列汉诺夫的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与政治⽃争》(1883年)、《我们的意见分歧》(1885年)、《唯物主义史论丛》(1893年)、《论⼀元历史观的发展》(1895年)、《论个⼈在历史上的作⽤问题》(1898年)。
(3)哲学思想①肯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独⽴地位。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
③深⼊阐发唯物辩证法。
④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不可知论。
⑤辩证地论述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⑥创造性地提出社会结构的“五项因素公式”。
⑦科学地论述个⼈在历史上的作⽤。
(4)⼈物评价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俄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伟⼤先驱,影响深远。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下).ppt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下).ppt](https://img.taocdn.com/s3/m/0d9dad13192e45361066f5e9.png)
谢谢聆听
25
11、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定的状 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 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 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 的前提产生的。”
2019-10-24
谢谢聆听
26
第二讲 《哲学的贫困》
2019-10-24
谢谢聆听
27
一、马克思与蒲鲁东
2019-10-24
谢谢聆听
20
7、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意识和意识形 态
“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 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 活过程。 ”
2019-10-24
谢谢聆听
21
“ 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 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独立 性的外观。他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 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 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 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 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
2019-10-24
谢谢聆听
22
8、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历史
“ 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 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 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事实的搜集, 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 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 ”
2019-10-24
谢谢聆听
23
9、“ 真正实证的科学 ”
2019-10-24
谢谢聆听
12
(4)生产生活资料的方式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 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 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
2019-10-24
谢谢聆听
13
(5)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b087d8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00.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伟大的科学理论,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主要代表人物,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需要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其发展过程,以期帮助读者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发源于19世纪的欧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期研究社会历史和经济学的基础上,于1848年合作出版了《共产党宣言》,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形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丰富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这些发展与丰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方法。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不仅在本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了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为当地革命和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世界各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影响。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洞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为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六、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1c835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4.png)
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革命 实践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 量,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 现社会变革。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己 的理论是科学理论,具有 客观真理性。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历史是由物 质力量决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充满矛 盾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0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发展趋势
与当代西方哲学思想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样性与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当代西方哲学思想融合,表现出 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种融合有助于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野和应 用范围。
关注现实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发展强调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尤其是资本 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核心问题。这种倾向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 应用于解释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
在这一时期,生态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一些学者试图将生态学理论与 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0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分析
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理论
01
02
03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 是认识的基础,认为只有 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 知识。
分析马克思主义
在这一时期,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逐渐兴起。该学派通过 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细致分析,试图澄清一些基本概念和 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
在争论与批判中,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这一学派试 图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传统相结合,探索新的理论和 方法。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经历(20世纪上半叶))【圣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经历(20世纪上半叶))【圣](https://img.taocdn.com/s3/m/2912f440b90d6c85ec3ac670.png)
第5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经历(20世纪上半叶)一、名词解释1.经济唯物主义答:经济唯物主义是在19世纪90年代产生于德国并流行于俄国的一种庸俗唯物主义和机械论的历史观,崇拜自发性的机会主义理论,以西欧的伯恩施坦、俄国的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等为主要代表。
他们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否认政治、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主张进行微小的改良来改善工人的经济状况,反对无产阶级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自觉的革命斗争,认为只要经济发展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新社会,资本主义就能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
2.超帝国主义论答:超帝国主义论是德国考茨基于1914年提出的右倾机会主义理论。
他认为超帝国主义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用国际联合的金融资本来共同开发世界的政策。
它宣称只要把全世界统一的卡特尔组织起来,就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冲突,出现“和平民主”的“新纪元”。
实质上,超帝国主义论是英国霍布森“国际帝国主义论”的翻版。
3.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答: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出现的一种把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的思潮,以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福学派、萨特等为主要代表。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以革命为目标的积极的批判,而不是政治经济学或历史决定论,这就导致了“新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出现。
他们的主张包括:(1)恢复人的意识、人的主观性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把“总体性”视为重建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2)否认客观辩证法与历史发展规律,否认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3)认为人的观念、意志、信仰和觉悟决定革命的成功和未来,社会主义的建立是一种“全面的人”的出现,强调社会变革的中心是“日常生活批判”。
4.新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答:新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在德国、匈牙利、意大利出现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卢卡奇、柯尔施、布洛赫、葛兰西等为代表。
该主义运用生命哲学和新黑格尔主义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与发展,认为:(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也就是黑格尔的“总体性”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42dd01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17.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836—1848)学习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重点和难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新世界观转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它所处时代的产物,是资本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社会条件:政治经济及阶级状况1、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马克。
(1)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产业。
(2)产业革命的直接后果是阶级斗争的尖锐,资产。
(3)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由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无产阶级作为社。
2、对于以上政治经济条件的理解(1)把握历史。
(2)社会历史条件的有限性:第一,从马克思以。
(二)自然科学基础1、19世纪的自然科学状况——自然科学在。
2、自然科学的成就对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影响(1)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科学与大工业一样是人。
(2)恩格斯则主张用自然科学在各个领域中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复辟时代。
(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1、发展时间:产生于17世。
2、代表人物:在法国从比埃尔?布阿吉尔贝尔起至西蒙?西斯蒙第为止;在英国。
3、主要内容。
(1)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实际。
(2)古典经济学家比较深。
(3)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社。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
(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1、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18世纪启蒙学者的理性原则的继续和发展,唯心主义。
2、主要内容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影响(1)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
(2)空想社会主义者触及到了社会。
(3)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阶级斗争在历。
(4)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中,也提出不少合理的。
(三)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观1、复辟时期:是指1815年拿。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讲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0d364d6401f69e3143329442.png)
源来论理的学哲义主思克马 节二第
。律规遍普的域领维思和会社、然 自出示揭而从�景图界世的学科个一立建此以�系联遍普的界世示揭来果成的中域领个各在学科然自用张主则斯格恩�B 。证确的量力质本的人于对于在义意的它�果成极积的动活化象对的人是样一业工大与学科然自�来看思克马在�A 响影的斯格恩与思克马对就成的学科然自、2 论化进物生�C 说学胞细�B 律定恒守量能�A �现发大三是破突要主的时当在学科然自 况状学科然自的纪世 91、1 础基学科然自、二 。上面方济经与治政在现表要主题问会社的出突期时思克马�二第 。点终是不而点起的展发义主本资于处时当思克马�看来展发的史历的后以思克马从�一第 性限有的件条史历会社�B 题问的式方与度尺的史历握把�A 解理步一进的件条济经治政上以于对、2 台舞史历了上登量力要主的会社为作级阶产无�化转争斗治政向争斗济经由争斗的级阶产资抗反级阶人工�C 。差反的烈强了成形苦贫益日的级阶人工和累积剧急的级阶产资�锐尖的争斗级阶是果后接直的命革业产�B 。醒觉的级阶产无和化锐尖的系关级阶了致导命革业产�化变的新了生发件条史历会社的时当�A 点论本基的中书科教、1 况状济经治政�件条会社、一
件条史历会社的生产学哲义主思克马 节一第
�快愉习复您祝-----义讲》史学哲义主思克马《森楠黄
3 再不也。位地的上无高至以识意我自予赋是而�法作的中之神精对绝的遍普的象抽在融消体个把尔格黑意满不都们他、1 �点同共 同异的点观学哲的派尔格黑年青与识意我自的思克马、三 。一统与谐 和的间之学哲的体整体具为作与界世的理合建重。化学哲的界世与化界世的学哲现实是标目的学哲动行与学哲判批、3▲ 。谐和的界世复恢来命革的底彻过通而 从�学哲的动行是者或学哲的判批种一为成�量力的践实种一为成身自出走该应学哲�候时的盾矛相界世与学哲当、2▲ 。裂分了生发 间之物事的理合与界世的实现是就�来说体具。的理合不是界世�的象抽是学哲�候时的态状裂分于处学哲与界世当�B 。界世的理合是界世�的体具是学哲的时这。的一同是界世与学哲�候时的理合是况状体具的界世当�A 。裂分与一同�系关的同不种两出现呈间之体实与念理、的界世与学哲、1▲ 。量力的践实种一为成�身自出走该应识意我自 �来看他在 。关有解理的能功学哲对他与是要主识意我自调强思克马 。容内的要主个一另的到及涉所文论士博的思克马是这 化学哲的界世与化界世的学哲——能功的学哲、二 。机动要主的学哲腊希究研思克马是也�场立学哲的求追力极所思克马是正这。场立论神无和义主想理的心核为识意我自的 上无高至以种一�则原的性理由自种一着含包�中论子原的鲁鸠壁伊在是别特�中学哲期晚腊希在�来看思克马在�之总 。义主想理的心核为识意我自以和论神无是学哲然自的鲁鸠壁伊�为认思克马�C 。动运斜偏的线直离脱子原认承也时同�击冲的子原 和动运垂下的子原认承既是他。由自的人立确望渴。的定决性然偶由是界世持坚�论定决了弃屏论子原的鲁鸠壁伊、二第 。击冲的子原和动运垂下的子原认承只� ”论定决“是要主论子原的特利克谟德、一第 别区的论子原的特利克谟德与论子原的鲁鸠壁伊�B 则原由自�论子原鲁鸠壁伊�A 点特的学哲然自鲁鸠壁伊、3▲ 价评的思克马�D 论疑怀�C 义主葛多斯�B 义主鲁鸠壁伊�A 派流的学哲期晚腊希、2▲ 学哲的教宗判批是学哲期晚腊希�D 题问的由自得获何如人着临面也样一国德的时当同学哲期晚腊希�C 质本的界世是作看神精把�B 学哲识意我自是学哲期晚腊希�A 因原的学哲期晚腊希究研、1▲ 学哲的识意我自是学哲期晚腊希、一 义主本人、会社民市、识意我自�节环个几变转想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0a692765011ca300a6c3906d.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History of Marxism Philosophy课程编号:0223324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政教专业先修课程: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后续课程:西方哲学思潮评介总学时:54 总学分:3教学目的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描述15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欧洲的传播,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发展以及多样化的探索和研究的全过程,对其发展中的是非曲直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如实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并能对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建构其当代形态有所促进。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锻炼理论创新思维的能力,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析力、免疫力,为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10学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四、分期和主要内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学时)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政治经济条件一、经济条件二、政治条件第二节自然科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一、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果二、自然科学影响的途径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一、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历史观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三、复辟时期的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四、黑格尔的历史观五、费尔巴哈的历史观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观条件一、马克思成为新世界观创始人的主观条件二、恩格斯成为新世界观创始人的主观条件本章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界观的探索(18学时)第一节青年黑格尔运动和马恩早期哲学活动一、青年黑格尔运动二、马恩早期哲学活动第二节转变前的青年马恩的哲学思想一、马克思转向黑格尔哲学的动因二、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三、恩格斯转向黑格尔哲学的动因四、恩格斯对谢林的批评第三节现实政治的发展动摇了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一、《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二、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的首次批判第四节无产阶级世界历史使命的最初阐发一、《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二、恩格斯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第五节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一、“异化劳动”学说的主要内容二、马克思力图说明整个社会,提出完整的历史观三、马克思力图从实践出发去解决人和社会的关系四、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唯物主义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五、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唯物主义出发论证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第六节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寻找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唯物主义思想武器一、剖析思辨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阐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二、批判自我意识的唯心史观,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超越费尔巴哈,发展费尔巴哈本章重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难点:“异化劳动”学说的主要内容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问世(10学时)第一节马恩同旧哲学的彻底决裂一、《评李斯特手稿》发现了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把实践引进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的研究三、恩格斯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叙述自己对新哲学和社会学的见解第二节《形态》中唯物史观的全面论证一、马恩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论证二、马恩对历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论证三、马恩对唯物史观、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的实现三者统一的论证第三节《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问世一、批判蒲鲁东主义,进一步阐发唯物史观二、《宣言》中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本章重点:《评李斯特手稿》发现了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难点:批判蒲鲁东主义,进一步阐发唯物史观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时期的验证和发展(10学时)第一节马恩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哲学总结一、社会革命的客观必然性二、精辟地分析了历史人物地活动,阐明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三、丰富和发展了国家和革命的学说第二节马恩对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哲学总结一、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发展二、恩格斯论权威,马恩对巴古宁无政府主义的批判三、马恩对拉萨尔主义的批判本章重点:马恩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哲学总结难点:马恩对拉萨尔主义的批判第五章马克思在经济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哲学思想的发展(10学时)第一节《资本论》的问世使唯物主义由假设变为科学一、《资本论》的创作是马克思哲学和经济学研究相结合的伟大成果二、唯物史观理论的精辟概括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的提出第二节《资本论》中唯物史观的深化和发展一、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二、关于历史过程的学说第三节《资本论》中的科学方法论一、《资本沦》对辩证法的论述二、《资本论》中的辩证逻辑第四节人类学笔记中的哲学思想一、对原始社会规律的探索是马克思早期对人类学研究的继续二、对东方社会规律的考察是马克思对历史规律研究的扩展和深化三、人类学笔记中的方法论本章重点:人类学笔记中的哲学思想难点:《资本论》中的辩证逻辑第六章恩格斯晚年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10学时)第一节研究自然科学史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一、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关系二、总结人类认识史和科学史,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历史必然性三、研究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揭示自然界由低级向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四、阐明唯物辩证法的特征,明确提出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五、研究劳动在从猿到人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从自然畀到人类社会的物质形式过度的辩证法第二节唯物史观的深化和补充一、继续马克思对原始社会的研究,提出两种生产的理论二、批判青年派,论述国家及其政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对象和理论体系的系统阐述一、批判杜林,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唯一产生真实结果的派别三、总结近代哲学史的论争,明确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概念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的传播和发展一、马恩的学生和继承者们二、促使马克思主义和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三、巩固和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思想成果本章重点:唯物史观的深化和发展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对象和理论体系的系统阐述教材:孙伯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卢卡奇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 卢卡奇,匈牙利著名的哲学 家、文艺批评家和社会活动 家。他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 富有的犹太人家庭,190 9年获布达佩斯大学哲学博 士学位,先后在德国柏林和 海德堡等地从事哲学和文艺 学研究。卢卡奇1918年 加入匈牙利共产党,191 9年3—8月担任匈牙利苏 维埃共和国主管文化和教育 的人民委员。20世纪30 年代,他在莫斯科马克思恩 格斯研究院工作。
第一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道 路的哲学探索
• 当十月革命在俄国取得胜利的时候,中欧和西欧国家 相继发生的一系列革命却失败了。20世纪20年代 至30年代,欧洲各国共产党的一些理论家开始总结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以及西欧国家革命失败的教 训。在理论上,他们力图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思 考无产阶级革命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看法, 并批判了第二国际某些人物的思想。人们把这种思想 称为“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以区别于以列宁主义为 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
目录
第一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哲学探 索 • 一、卢卡奇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 二、柯尔施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 • 三、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文化领导权思想
第二节 20世纪3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 面临的挑战与回应 •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辩证法 • 二、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 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国家和意识形态理论 • 五、关于人的问题
• 在卢卡奇那里,总体观念还同时包着历史的意义。在他 看来,如果认识事物的思想过程会导致具体的总体,那 么,由这种思想过程所把握的历史也会达到这种具体的 总体,“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 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 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他认为,历史是人创 造的,人会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认识历史。如果说人所 创造的历史构成了一个有联系的总体的话,那么人也在 创造历史中认识历史的总体,而认识历史就是要把握历 史的总体。
(二)“具体的总体”的辩证法
• 在卢卡奇看来,在马克思的方法中本质的东西就是总 体性观点。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而维护了 这种方法的本质。总体性观点就是主张“把所有局部 现象都看作是整体——被理解为思想和历史的统一的 辩证过程——的因素”,而这个要素的本质不是由它 自身决定,而是由它所从属的这个整体决定的。在这 里,不能局限于从总体与部分的关系的角度理解卢卡 奇的总体的观点。他所说的总体是具体的总体。具体 之所以具体,是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 样性的统一。而这个综合了诸多抽象规定的具体就是 具体的总体。
马克思主义曲折发展
• 20世纪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没有停止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这种研究的起伏变化既与欧 美社会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也与其中出 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密切相关。一些学者试图吸收马克 思主义哲学中的某些要素,并把它和其他各种思潮结 合起来分析欧美社会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其中包含了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种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解 释,有的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有的则是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错误理解和歪曲。
•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 ,卢卡奇试图通过对当代资本 主义新现象的分析来解释第一 次世界大战以来无产阶级革命 在欧洲发达国家没有成功的各 种社会根源。在他看来,其中 的一个重要根源是,物化现象 导致了无产阶级的物化意识。 他期待用“总体性”的观念唤 起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而在 《社会存在本体论》中,他则 从人的活动出发分析社会历史 及其辩证过程。
•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对人的影响 是巨大的。首先,人的自主性丧失了。人在商品交换 的体系中变成物,变成可计算的对象。 • 其次,社会现象似乎必须服从铁的规律。物化现象掩 盖了物的直接“物性”,而使它获得一种新的物性。 • 最后,社会分工专门化。在合理化过程中,人们只考 虑局部系统的优化而不考虑总体,而局部系统之间的 统一纯粹是由计算决定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必定是偶 然的。
(三)无产阶级与社会历史中的主客体统一
• 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既是总体,同时 又是主体。这个作为总体的主体与黑 格尔的人类精神一样,可以自我展 开、自我认识,并由此达到对社会总 体的认识。但是,无产阶级的这种自 我认识,不是在纯粹思想的范围中进 行的,而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因为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变成了商品, 变成了客体。但是,这种客体不是直 接性的客体,而是间接性的客体即制 造出来的客体,是工人自己把自己变 成了客体(商品)。因此,工人能够 直接意识到自己的客体地位。
(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
• 按照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产品一旦作为商品出售, 它就获得一种神秘的性质: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物的 交换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与宗教领域中的情况类似。 在商品生产和交换领域中,物的交换关系是人的社会关系 的产物,但是它却获得了一种独立于人的物的形式。卢卡 奇把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理解为“物化”,即人的活 动和社会关系获得了物的特性,变成了物。这种物化现象 ,在客观上表现为商品交换关系获得了一种物的形式,表 现为一种人可利用却无法驾驭的铁的规律即商品交换规律 ;而在主观上则表现为人的活动本身也具有了物的特性, 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商品 交换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因此物化现象渗透到资 本主义社会的一切领域,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普遍现 象。
• 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总体之所以也是主体,就 是因为它自己制造了自己的物化地位,并能够认识到自己 的这种地位,改变自己的这种地位。而资产阶级没有把自 己作为客体生产出来,它也不可能把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 和存在理解为无产阶级的产物,更不愿意承认无产阶级在 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存在中的作用。因此,它从直接的 现状出发来认识资本主义社会,认同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 的物化状况,认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交换规律。无产阶级 则在物化中认识自身的主体地位,不仅能够认识社会历史 的总体,而且能够在认识和改造历史中实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