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上语文《5.七律·长征》知识点归纳复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课堂笔记一、课文背景《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创作的一首歌颂红军英勇长征精神的诗篇。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这首诗以磅礴的气势、豪迈的情怀,概括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赞扬了红军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展现了红军必胜的革命信心。
二、课文内容《七律·长征》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总领全诗,点明了红军长征的目的和背景。
次句“万水千山只等闲”进一步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和困难,但红军却以“等闲”的态度对待,表现了红军的英勇和无畏。
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五岭的情景,将崎岖的山路比作细小的波浪,形象生动。
第四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则描绘了红军在乌蒙山区行军的情景,将险峻的山路比作泥丸,表现了红军的豪情壮志。
最后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分别描绘了红军在金沙江和泸定桥的战斗场景,表现了红军的英勇善战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重点知识点1. 七言律诗的特点:七言律诗是一种常见的诗歌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四句,韵律严谨。
这首诗就是典型的七言律诗。
2. 红军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进行的战略转移。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 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这首诗表现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英勇顽强的精神。
他们面对重重困难,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了革命的胜利勇往直前。
4. 比喻手法的运用: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红军长征中的艰难险阻比作细小的波浪、泥丸等形象生动的比喻,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四、课堂练习及答案1. 默写课文请同学们默写《七律·长征》这首诗,注意字迹工整、清晰。
答案:略2. 解释词语请同学们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期间进行的战略转移行动。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课文知识要点:字词句段篇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课文知识要点:字词句段篇1.我会认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泥丸.(wán)岷.(mín)山云崖.(yá)大渡.(dù)桥2.词语解释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细浪:翻腾着细小的浪花。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诗情分析这是一首七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诗眼是“不怕”,描述的五幅图画是:1〉腾越五岭山2〉疾跨乌蒙山3〉巧渡金沙江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
4.诗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笔记一、诗歌背景。
1. 创作时间。
2. 长征历程回顾。
-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跨越了千山万水,如翻越五岭、乌蒙山,渡过金沙江、大渡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白雪皑皑的岷山等。
二、诗歌原文及重点字词解释。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2.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2.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3. 腾细浪: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4.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5.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6.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 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
2.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3. 大渡:大渡河。
4.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由十三根铁索横拉两岸而成。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
2. 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二、红四方面军还未越过岷山,但诗人预见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情景。
3.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三、诗歌的主题思想。
1.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面对重重困难,却把千山万水看作平常之事,这种蔑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贯穿全诗。
2. 胜利的信念。
- 诗歌表达了红军战士对长征胜利的坚定信念。
如“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尽管还未完全胜利,但红军战士已经预见到胜利的曙光,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统编版2020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教育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统编本 六上 课文复习之 第五课《七律 长征》 毛诗三首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1893-1976年)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 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 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 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 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瑞金(1934年7月7日)→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 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 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近现代] 毛泽东 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
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áo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
[kān]
今朝更好看。
◆1929年1月初,湖南、江西两省国民党军按照蒋介石的指令,调集约三万人,准备对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 为了打破敌人的“会剿”并解决给养、冬服等问题,红四军主力三干六百余人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下,于1月14日 离开井冈山向赣[gàn江西的别称;古又同“贡(gòng)”赐给]南出击。由于致以重兵围追,红四军沿路五战皆失利。2月10日(农 历正月初一),红四军在大柏地麻子勒布下口袋阵,【10日(农历正月初一),国民党反动军队尾追而来。这时,毛泽东同志命令一支小部队边打边退,逐 步将敌人主力诱入大柏地,11日清晨,早已隐蔽在大柏地的红军主力,突然向敌军发动攻击,】 伏击尾追不舍的敌赣军刘士毅部,自是日下午三时激战 至次日正午,终将敌军击溃,俘敌八百余人,缴枪八百余支。陈毅同志在当年9月1日向党中央所作《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 的报告》中称:“是役我军以屡败之余作最后一掷击破强敌,官兵在弹尽援绝之暗用树枝/石块/空枪与敌在血泊中挣扎始获最后 胜利,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1933年夏,毛泽东同志重到大柏地,抚今追昔,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部编版六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革命岁月复习要点

第二单元革命岁月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1、《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时写下的一首旧体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诗歌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是全诗的中心句,总领全诗。
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不怕”“只等闲”表现出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以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3、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句意: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诗人先用逶迤和磅礴呈现出道路弯曲而长。
山脉广大无边际,突出山势险峻,又用细浪泥丸的细小与前者形成对比,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比作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把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脚下滚动的泥丸。
这两句诗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4、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句意:金沙江波涛翻腾如同烧滚的开水一样,打在高耸人云的悬崖上,把悬崖拍暖了;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 仅剩的十三根铁索,横空高悬在湍急的河上, 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
诗句中“暖”和“寒”形成了鲜明对比,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战士们的心理感受。
“暖”字表达了红军战士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寒”字表现了红军夺取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
这两句诗借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件事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勇精神和战胜敌人后喜悦的心情。
5、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写了长征的最后阶段。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
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
6、《狼牙山五壮士》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全文记叙的顺序是:①接受任务;②痛击敌人;③引上绝路;④顶峰歼敌;⑤跳下悬崖。
表现了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知识点一、我会写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二、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三、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四、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五、理解词义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问题归纳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概括写出了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根据自己的理解试分析“暖”和“寒”的妙处。
部编版人教版六上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知识点5.七律·长征1.《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七言律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长征艰难而伟大的历程,赞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
2.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五岭绵延不绝,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不过像脚下滚过的泥丸。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红军不断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意思: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一“暖”一“寒”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又体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表现出红军的顽强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诗中总领全诗的诗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等闲”的意思是“平常”。
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狼牙山五壮士1. 《狼牙山五壮士》作者:沈重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连队主力及群众的撤退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英勇杀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
表现了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
五个小标题: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2.课文第二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这样有点有面的描写,层次感及画面感强,既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这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的形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5.《七律长征》知识易考点归纳

部编版六语上知识点易考点梳理5.七律长征(知识点梳理与本课所编标准化试题内容同步)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渡(大渡河渡江)二、词语远征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泥丸大渡岷山铁索寒云崖暖尽开颜三、同音字、形近字:yá云崖.山崖.生涯.天涯.海角páng磅礴.彷.徨螃.蟹庞.然大物bó磅礴单薄搏斗生机勃勃四、易错字、音:正音:云崖逶迤wěi) 磅礴(pán正形:崖(“厂”里面是两个“土”)五、多音字更gēng(更夫)gèng(更加)磅bāng (磅秤) páng(磅礴)难nán (困难)nàn(灾难)六、近义词磅礴----雄伟逶迤-----蜿蜒等闲----平常七、反义词喜→悲暖→寒等闲→不凡逶迤→笔直开颜→愁眉八、解释: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远征难:漫漫征途的艰难。
只等闲:只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细浪”指五岭山。
乌蒙:指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磅礴:气势盛大,本课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指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尽开颜:个个笑逐颜开。
[译文]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轻轻翻腾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将两岸高耸的山崖也拍击得发热了;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归纳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归纳范文一1.《草原》《草原》一文记叙了〔老舍〕先生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送〕的情景。
全文按事情开展的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从而表现了〔蒙古族和汉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丁香结》《丁香结》一文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了丁香,赋予丁香〔灵动优雅〕、〔纯洁无瑕〕、〔得意芬芳〕的品格,阐述了作者〔要以豁达的胸怀英勇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的人生感悟。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抒发了诗人〔羁旅的惆怅〕及〔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西湖〔忽雨忽晴的变幻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奇特风光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4.《花之歌》《花之歌》借清新的花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塑造了花儿〔作为自然的使者和奉献者,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形象。
诗中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的理性考虑,蕴含着用辩证的目光来对待生命的哲思,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二单元5.《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描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困难历程,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困难困苦的____英雄气概和____乐观精神〕。
6.《____》《____》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____精神和英雄气概〕。
【学霸笔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 七律·长征 课前预习 1.本文共有( )句。
2.默读课文两遍,朗读三遍,读准节奏,读出磅礴的气势。
试着背诵课文。
3.拼读并在田字格中抄写生字。
律l ǜ 崖y á 渡d ù 索su ǒ注意:“崖”下面是两个“土”;“渡”左部是三点水,与“度”区分。
4.在文中圈出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并用画线的词造句。
逶迤 乌蒙 等闲 磅礴 云崖 开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认真读课文,把词语和对应的意思连起来。
乌蒙大渡河。
金沙金沙江。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乌蒙山。
6.诗中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读诗句,选一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A.欣喜B.全都C.喜欢D.竭尽8.思考题: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9.选择题:“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说明了(),“寒”说明了()。
A.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B.飞夺泸定桥战争的惊险悲壮10.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填空。
《七律·长征》是一首_____诗,这首诗写于_____,当时_____率领中央红军越过_____,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_____的战斗豪情。
知识梳理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归类

《七律·长征》知识归类【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会写字】崖渡索【重点词】四字词语:万水千山近义词:等闲——平常逶迤——蜿蜒磅礴——雄伟词语理解:〔等闲〕平常。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磅礴〕(气势)盛大。
【重点句】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诗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赏析: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意: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泥丸。
赏析:承上文“千山”而来,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这样的庞然大物看作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在脚下滚动的小泥球,想象奇特。
通过两组极大与极小的对比关系,充分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诗意: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人以暖的感受。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赏析:承上文“万水”而来,“暖”暗示着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着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意: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赏析:这两句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言“更喜”,强化了主题,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背诵】全诗。
【课文结构】首联:开门见山,赞美红军不怕苦难,勇敢顽强七律·长征颔联:山颈联:水尾联:回应首联,强化主题,升华主旨【主题】本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长征中翻越五岭、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艰难历程,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预习复习精要

六上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预习复习精要5.七律长征一、我会写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二、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英镑)páng(磅礴)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尽jìn(尽力)jǐn(尽管)更gēng(更夫)gèng(更加)三、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四、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喜→悲暖→寒等闲→不凡五、理解词义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这里指红军队伍。
8.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9.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表现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11.腾细浪: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
12.磅礴:气势盛大,本课指山势高大、险峻。
13.走泥丸:指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14.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15.《长征》的作者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是在(长征结束的情况下)写的。
全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总领全诗。
其中“远征难”一词概括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而“不怕、只等闲”两个词则写出了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全诗中能够表现出这种乐观向上态度的词语还有腾细浪、走泥丸、更喜、尽开颜。
部编版语文六上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语文六上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七律长征》、《狼牙山壮士》、《开国大典》、《灯光》。
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七律·长征】1.《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是在1935年10月长征将要结束时,写的一首(七律诗)。
全诗生动概述了(红军长征中经历的无数困难)。
总起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万水千山”中写“山”的两句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话用了(比喻夸张)修辞方法,写“水”的两句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写了(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次著名的战斗。
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全诗写了红军经过的地方(五岭山脉、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七律·长征》中总起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万水千山”中写“山”的两句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写“水”的两句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出发的时间是(1934)年(10)月,行程(两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2.《菩萨蛮·大柏地》(毛泽东)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3.回顾全诗句意,感悟思想感情。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4.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1.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承接“千山”。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球。
作者用夸张、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课知识点预习复习总结及同步练习

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目录课文知识点 (2)一、我会写 (2)二、多音字 (2)三、近义词 (2)四、反义词 (2)五、理解词义 (2)六、朗读节奏 (3)七、文学常识 (3)八、问题归纳 (4)九、诗歌大意 (5)十、课文主题 (5)第1课时同步练习 (6)第2课时同步练习 (7)课文知识点一、我会写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二、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三、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四、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五、理解词义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问题归纳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目录一.生字组词: (2)二.多音字: (2)三.形近字: (2)四.注解: (3)主题思想: (3)鉴赏: (3)第1课时同步练习 (6)第2课时同步练习 (7)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课内字词总结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川肃两省交界处。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七律·长征》主题思想与鉴赏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课后习题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汇总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知识点作者介绍七律划分生字结构识字方法易写错的字主题概括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上语文《5.七律·长征》知识点归纳复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泥丸(wán)岷山(mín)
律lǜ:七律、规律、韵律、律师
崖yá:云崖、悬崖、石崖、崖谷
渡dù:大渡桥、渡轮、轮渡、过渡
索suǒ:铁索、索取、索要、线索
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乌蒙: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金沙:即金沙江,是长江上游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宾这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中西部。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书法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
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长征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草芥,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在英雄红军的眼里,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不过是一道道细小波浪在翻滚;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只是几颗滚动着的小小泥球。
此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绵亘高大,这是客观的山,真实的山,可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蔑视一切困难,于是在红军眼中,这些山犹如“腾细浪”“走泥丸”那样渺小,微不足道。
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充分而直接地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明暗结合,动静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奔腾的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唱。
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没有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令人望而生寒。
此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金沙江和大渡河是红军长征途中两个有突出纪念意义的天险,作者选取这两个事例来反映红军对“万水”的征服,有极强的说服力。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
“暖”字形象地概括了那种热烈沸腾的景象和战士们胜利、喜悦的心情。
“寒”字形象地写出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一场恶战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写出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这两句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气概。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此联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头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
面
对这千年积雪万丈高寒的岷山,庸人懦夫只有胆战心惊,丧魂失魄,而红军战士却是“更喜”。
“更喜”二字,饱含着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表现出红军战士的英雄本色。
“三军过后尽开颜”,写出了战士们的双重喜悦,一重是战胜雪山的喜悦,一重是胜利在望的喜悦。
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陕甘宁根据地就在眼前,长征的最后胜利就在眼前,红军战士怎能不开颜欢笑呢?
长征概况:中央红军主力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从江西瑞金、云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沿着五岭的北坡西进,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
一九三五年五月初,巧渡金沙江,月底,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
一九三五年九月中,越过岷山,攻占腊子口,十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
巧渡金沙江:敌人估计我军必定要强渡金沙江,于是就在几百里长的金沙江沿岸布置重兵,控制了所有的大小渡口。
我军派一个师在龙街架桥佯攻,引诱一切“追剿”军队都向这里*近,我主力部队则在绞车渡歼灭守敌,用六只木船胜利完成了渡江任务。
这是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结果。
飞夺泸定桥:大渡河的泸定桥只剩下铁索,桥东泸定城里有几个团的敌人,山坡上修筑了严密的工事,用机关枪、迫击炮封锁着桥头。
红军选了二十二名英雄组成突击队,下午四点,冲锋号响了,在震天动地的枪炮声中,突击队冒着弹雨,攀着铁索,冲杀过去。
敌人放起冲天大火,把桥头的城门封住。
勇士们奋不顾身,从火海中冲进城内。
大队人马随即开过泸定桥,激战两小时,消灭敌人两个团。
长征是一个大题目,毛泽东以高度概括的手法,用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高山大河,来歌颂“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伟大精神。
全诗共四联,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首联对长征作概括描写,颔联、颈联、尾联选择长征过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几个典型事例进行具体的描写。
“不怕”“只等闲”概括了红军战士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
下文的“腾细浪”“走泥丸”“暖”“更喜”“尽开颜”将这种精神具体形象化。
“远征难”“万水千山”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
下文的“五
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这长征途中的五个典型事例,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演绎得淋漓尽致。
1.选取典型事例反映中心。
长征是一个大题目。
在这样一年的长途跋涉中,红军跨过了多少高山大河,踏过了多少丘陵草地,闯过了多少自然的关隘和人为的封锁线,有多少次值得记录的胜利战斗,有多少应该大书特书的革命斗争故事!毛主席则以高度概括的手法,用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高山大河,寥寥数笔,便把“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伟大精神勾画出来。
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这五件事都十分典型。
2.两条思维线并驾齐驱。
全诗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万水千山”“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更喜”“尽开颜”,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3.语言精练优美。
全诗56个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有力地表现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歌运用比喻和夸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比喻句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夸张句有“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
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对偶,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