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一小时的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一个小时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
《一个小时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摘要]《一个小时的故事》是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本文试图在作者简短的描述中剖析主人公一步步走向绝望无助心路历程,让我们不禁为当时妇女地位的低下而扼腕叹息。
[关键词]自由希望向往绝望一、引言Kate Chopin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是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
短短的一千多字的文字浓缩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
在作者简短经济的文字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女人从漫长无边、毫无自由的婚姻生活到经受不期而至的突然狂喜,最后因绝望无助而死去的悲剧性的故事。
二、无奈的过去:缺乏自由,无力抗争对于Mrs.Mallard的以前的生活,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但我们可以从描写她心理活动的片言只语中得到一些了解。
在婚姻生活中,Mrs.Mallard毫无自己的地位,丈夫才是家庭的主人,拥有完完全全的统治支配地位,而她却是地地道道地处于从属附庸地位。
这种没有人格,缺乏自由的家庭地位引起了Mrs.Mallard 对生活的强烈不满,以至于她在得知丈夫的死讯时不仅没有悲伤反而感到前所未有的解脱。
在没有解读她的心理感受之前,读者会有很大的困惑:丈夫死了,应该悲伤才对,怎么会高兴呢?难道是她的丈夫粗暴野蛮,虐待她了吗?但是我们却分明注意到小说中描述她的丈夫的双手时所用的词语是“kind,tenderhands”(Kate Chopin,1894)。
显然丈夫对她是温柔的,丈夫那双温柔的双手不会握成暴力的铁拳。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她对丈夫如此地怨恨,以致丈夫的死会让她感到感到万分庆幸呢?待读到下面,我们才明白就里,原来Mrs.Mallard怨恨的不是丈夫的身体或言语的粗暴,而是丈夫的意识——唯我独尊、不可违抗的强大的意志力。
作者运用了强烈的言辞来表达Mrs.Mallard对丈夫的统治地位的不满:“blind persistence”,“im-pose”,“crime”(Kate Chopin,1894)。
丈夫的强势简直就是一种罪行让她痛苦不堪。
《一小时的故事》的三重反讽意涵
《一小时的故事》的三重反讽意涵摘要:在凯特·肖邦的小说里,到处布满了女权主义的痕迹,布满了女性对自由的呼声。
在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里,作者正是运用反讽手法,在貌似正常的心理分析之中,表达了美国女性对婚姻和个性独立的态度。
关键词:《一小时的故事》三重反讽凯特·肖邦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kate chopin,1851-1904)是19世纪末活跃于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
肖邦于1870年嫁给了一位棉花商奥斯卡·肖邦,两人搬到一个大农场和讲法语的阿卡迪亚人住在一起。
在这里,肖邦的朋友鼓励她写作,四十岁的肖邦便写出了第一本小说《故障》(at fault ,1890),她的短篇小说也开始出现在《世纪》(century)和《哈泼杂志》(harper’s magazine),随后的长篇小说《觉醒》(the awakening,1899)被称为美国女性小说的扛鼎之作。
生活在19世纪的肖邦一直试图用直白的语言去描写女性的性爱,她的大量描写性与爱的小说使美国上流社会的读者感到过于刻薄而被刺痛,她的书也曾被从书架上取下,她本人也被圣路易斯文艺社取消了会员资格。
而《一小时的故事》恰恰又是这种“过于刻薄”的容易刺痛人的作品,它是肖邦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该小说被评论家认为是挑战女性传统道德的小说,其内容是描述一位家庭主妇突然闻听丈夫去世的消息后,在一小时内突发的思绪变化。
在作家尽情地展现出女性内心深处的渴望、披露出她对婚姻的真实感受之后,最后又以极其戏剧化的方式收场。
《一小时的故事》是肖邦在翻译并学习莫泊桑的小说过程中,采取了莫泊桑小说的套路表现19世纪的美国女性的一个实例,肖邦坚持认为:“这是生活,不是小说。
”然而,半个多世纪后,女权主义评论家却认为其作品中存在女性对于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也有女性自身的真实性情的披露与张扬,是19世纪女性渴望自由的社会现象的合理表现。
《一小时的故事》的文学价值
《一小时的故事》的文学价值
摘要:
一、引言
二、文学价值的内涵
1.主题思想
2.艺术表现
3.创新性
三、《一小时的故事》的具体价值体现
1.主题思想的深度
2.艺术表现的手法
3.创新性的展现
四、结论
正文:
在我们探讨《一小时的故事》的文学价值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文学价值的内涵。
文学价值主要包括主题思想、艺术表现和创新性这三个方面。
一、《一小时的故事》的文学价值体现在深刻的主题思想上。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人生、爱情、自由等诸多话题,深入人心。
作者通过丰富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二、《一小时的故事》的艺术表现在细腻的描绘和鲜明的个性上。
作者运用丰富的文学手法,如象征、讽刺、拟人等,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描绘得栩栩
如生。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独具特色,充满了生命力,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一小时的故事》的创新性体现在故事结构的突破上。
作者打破传统的故事叙述模式,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使得故事呈现出一种时空交错的独特魅力。
这种创新性的叙述方式,不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探索的乐趣,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启示。
综上所述,《一小时的故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在主题思想、艺术表现和创新性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一小时的故事》是一部充满人性考量、哲学思辨与伦理观察的电视剧,它揭示了人在面临压力与危险时的本性和行为选择。
下面从伦理学角度分析这个剧集。
首先,我们可以从“为了生存还是为了道德”这一主题切入。
在电视剧中,不同的人物在危险时做出了不同的行为选择。
例如,一些人因为自己或他人的生存而选择了折磨或杀害他人;而另一些人则坚守了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尽管这意味着他们自身有可能面临死亡。
这种行为选择是人类道德心理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引发了关于权利和义务、正义和幸福之间的辩论。
剧中的人物行为选择提醒了我们:在面临道德与生存的两难抉择时,应该遵循共同的人类原则,即尊重和保护人类生命和尊严。
其次,我们可以思考“自由意志和责任”的问题。
在剧中,一些人物因遵循自己的意志而导致后果不良。
例如,女主角Hannah在尝试离开监狱时,因为自己的独立行动而导致另外的人失去了性命。
这引发了我们思考一个重要问题,即自由意志是否需要承担特定的责任。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自由意志是被视为一个道德考虑因素。
选择自己的行动会使我们承担责任,这种责任涉及到我们行为产生的后果。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考虑我们的行为以及行为带来的后果,以确保我们的行为不会伤害他人并符合道德要求。
最后,我们可以从剧中的“认同”和“同情”的角度出发。
在剧中,不同的人物之间存在着情感共鸣和同情,这揭示了人类团结、互相帮助与支持的心理需求。
在危机时刻这种需求更为显著,并于结局呈现。
认同和同情是伦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体现了人类之间的共情和关心,它的价值应该得到重视和推广。
总结来说,《一小时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人类本性和道德行为的选择,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危机时刻做出正确的行动,以及道德和人性的关系。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他人的需要,并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同时在选择行动时要慎之又慎,以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和对生命和尊严的尊重,才能发展蓬勃的人类文明。
浅析《一小时的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浅析《一小时的故事》中的象征意义摘要:《一小时的故事》作为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最著名的代表作,以其发人深省的女性觉醒主题,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本文试图分析小说中具有象征涵义的意象,从而探究这些意象在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一小时的故事;凯特·肖邦;象征;意象Abstract:The "Story of an Hour" as the most famous Am erican writer Kate Chopin’s masterpiece, has aroused many scholars’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its thought-provoking themes of fema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novel imagery, which explore the role of these images in deepening the topics.Key Words: Story of an hour, Kate Chopin, symbol, image在19世纪的欧美国家,男权主义思想盛行,妇女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正像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Nora,当时的女性生活在男权主义的阴影之下,尤其是婚后的女性,完全依附丈夫,毫无任何经济独立和人身自由,在外要表现得温婉顺服的,在家则要贤惠持家。
Nora 的离家出走是欧洲女权主义兴起的重要标志。
而在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则挑战了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标志着白人中产阶级女性开始觉醒,反抗家庭和社会的压制与束缚,是一篇女性主义的佳作。
本文试图分析作品中的象征主义意象,以探究这些意象在深化整篇小说主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
《一小时的故事》是一部著名的电视电影,由英国导演罗伯特·本杰明执导,由希拉里·弗洛伊德、莎拉·彼得斯及詹姆斯·卡利斯等等领衔出演。
该片讲述了一个捍卫正义的英国警官和一个令人激动的犯罪故事。
本片极富伦理道德性内涵,特别是在罗伯特·本杰明的精心构思下,主角警官约瑟夫·菲尔德的行为举止成为故事的中心。
作为一位警官,菲尔德具有严格的道德准则,坚持“公平,公正,恪守法律”的原则,他勇敢捍卫正义,无畏无惧,不计得失。
片中菲尔德的行为,所散发的伦理品格,不仅体现了一位真正的英雄;同时也体现出一位“能够服从正义,并有勇气说出真相”的正义使者,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都能看清本质,尊重“正义”观念,屈节保重,勇敢面对挑战。
这正反映了人们关于正义至上的伦理道德,也是这部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另一方面,片中展示出施以重罚的价值观,无论是菲尔德持续追捕亡命之徒到最终抓获他也不轻易简化审判程序,让法律束缚其猖獗的言行;又或是尊重职责的对面最终宣布“据法办人”等,无不体现出人们制度观念的强烈核心价值。
在这部电影中,菲尔德镜头下向外界传递出了“被迫犯罪者不胜任服从被控,正义一定要胜过罪恶”的伦理原则,他的公正、勇敢把犯罪团伙迫使下滑,表达了一位英雄的勇气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人性及道德的写照。
《一小时的故事》以一部电影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循规蹈矩,讲求正义;强调言行一致,勇敢面对挑战”的伦理道德精神,令人叹为观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浅析凯特·肖邦《一个小时的故事》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凯特•肖邦《一个小时的故事》高岚 渭南师范学院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2017年校级教改项目(JG201728)。
摘 要: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篇幅虽然短小但其寓意却是深远,在凯特•肖邦细腻真实的叙述中,女主人公玛拉德夫人在听闻丈夫的意外死讯后,其内心所经历的痛苦到觉醒的过程真实而震撼跃然纸上。
小说主题厚重,写作手法多样,表现形式新颖,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彩短篇小说。
本文拟从小说这些方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女权;反讽;自由;禁锢作者简介:高岚,女,汉族,1979年生,硕士,讲师,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124-01凯特•肖邦(1851-1904)是美国著名女作家。
她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在十九世纪末,肖邦试图直白地描写女性在与男性、儿童的关系及她们本身性欲中的感受和情绪。
而这在当时的社会中被认为是冒犯了上流社会的读者。
然而半个多世纪后,女权主义评论家却被大力提倡并深受读者喜爱。
《一小时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简单却令人过目难忘的故事:由于玛拉德太太有心脏病,每个人基本上都会小心翼翼地地对待她。
当她的姐姐和朋友发现玛拉德先生在一次事故中丧生时,他们花了很长时间婉转地告诉玛拉德夫人她的丈夫已经死了。
听到这个消息,马尔拉德太太放声大哭了出来,然后走进自己房间并锁上了门。
在她内心里,她似乎被一些想法吓到了,最后她逐渐意识到丈夫的死其实意味着她今后自由了,她第一次感到自由。
她开始变得期待未来的日子而不再是害怕。
当玛拉德夫人内心经历这种顿悟的转变时,玛拉德先生却突然开门进来了,玛拉德太太见到这一幕时竟倒地猝死。
小说虽然短小但其寓意却是深远,在凯特•肖邦细腻真实的叙述中,女主人公玛拉德夫人在听闻丈夫的意外死讯后,其内心所经历的痛苦到觉醒的过程真实而震撼地跃然纸上。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一小时的故事》是一部由美国导演加里·沃尔伯格执导的纪录片,该片围绕着美国的经济现状和社会问题展开,探讨了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这部片子引发了观众对道德、正义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道德伦理上的挑战。
从片中展现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来看,我们可以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公正和道德义务。
在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富人和大企业的利益对社会的影响,富人的生活奢华且繁华,而贫困者的生活却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这引发了观众对社会公正的思考,财富分配是否合理,富人和大企业是否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些问题涉及到了伦理学的正义理论和社会契约论。
片中展现的人性的复杂性也是伦理学思考的一个重要点。
在片中,我们看到了富人和贫困者各自的生活,他们因为不同的起点和资源,生活轨迹截然不同。
一些贫困者通过努力和勤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一些富人却因为自私和欲望,落入了道德沦丧的深渊。
这让人们对人性的复杂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人是自私的还是善良的,人性是可塑的还是固定的,这些问题都是伦理学关注的重点。
片中展现的道德选择和良知问题也是伦理学视角下的重要议题。
在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人在面对道德选择时,做出了不同的决定,有的选择了利益最大化,有的选择了为了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这引发了观众对良知和道德选择的思考,个人应该如何面对道德困境,道德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伦理学思考的重点。
我们可以从伦理学的情感和情感教育的角度来思考这部影片。
在片中,我们看到了很多贫困者的心路历程和挣扎,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苦难,但他们依然坚定地生活着,这引发了观众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情感共鸣。
这也使得我们对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如何培养和培育社会公正和同情心,这些问题都是伦理学所关注的。
《一小时的故事》是一部充满着伦理学思考的影片,它引发了观众对社会公正、人性复杂性、道德选择和情感教育的深刻思考,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这部影片对我们的道德觉悟和社会责任感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解读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凯特肖邦一个小时的故事
解读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凯特肖邦一个小时的故事《一个小时的故事》讲述的是女主人公马兰德夫人生命中的一个小时的故事。
马兰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可有消息传来,她的丈夫马兰德先生在火车失事事故中遇难。
马兰德夫人的姐姐约瑟芬和她丈夫的朋友里查兹是尽可能小心翼翼地用不连贯的语言,遮遮掩掩地把这个坏消息暗示给她的。
他们一致认为这个消息会使她的身体垮下来,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马兰德夫人异常兴奋,她看起来甚至像个胜利女神。
尽管丈夫的去世还是令人伤心的,但也使她最终摆脱了一直以来的压抑生活。
对自由的憧憬和渴望甚至超越了悲伤,她喃喃地道出了心灵深处的呼唤:“自由!全身心的自由!”她开心是因为从此以后可以只为自己活着。
可在故事的末尾,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马兰德先生安然无恙的出现在家门口,关于那次事故他一无所知。
他对约瑟芬看到他时的尖叫感到不解,对里查兹快速地把他挡在妻子的视线外感到吃惊,但是里查兹还是太迟了。
医生说她死于心脏病,而心脏病发作的原因是一种无法承受的兴奋!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有三个层次:最深层次的心理是无意识,它与人格结构中的本我相对应,基本由性本能组成,按快乐原则行事;中间层次是前意识,它与人格结构中的自我相对应,代表理性,处于意识和无意识、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解的作用,一方面受超我的监视和约束,另一方面又保护本我,按现实原则行事;其表层是意识,与人格中的超我相对应,它远离人的本能,受人的良知、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则的支配,压抑人的无意识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行事。
因此,人的本我与超我经常处于矛盾之中。
精神分析批评方法中的“无意识理论”常被用来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动机和一些事件的象征意义。
在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中,显然对于马兰德夫人来说,她丈夫死亡的消息使她长久以来被压抑了的强烈无意识欲望――对自由的渴望,被释放出来。
因为,以传统和世俗的标准来看,丈夫温柔、体贴,她也努力扮演着模范妻子的角色,他们必定是幸福的一对,没有人――包括她的丈夫,关注她的精神需求。
一小时的故事的女性主义解读
一小时的故事的女性主义解读一小时的故事是由英国作家凯特·肖尔编写的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894年。
该故事以女主人公贝尔克为中心,以丈夫的出轨为背景,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探讨了性别角色、婚姻制度以及女性自由等议题。
本文将对《一小时的故事》进行女性主义解读。
故事的初始部分以描写贝尔克身世为背景,她是一个受男性社会压迫的受害者。
肖尔通过描述贝尔克在婚姻中所扮演的角色,暗示了女性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较低,并受到丈夫的支配和限制。
这种以男性为主导的婚姻制度体现了当时的父权主义观念,女性缺乏自主性和平等的地位。
故事的高潮时刻发生在贝尔克获悉丈夫出轨的消息后。
作者刻画了贝尔克复杂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的震惊和惊讶,到渐渐的愤怒和反叛。
这一过程展现了贝尔克在婚姻中发现自我和寻求自由的意识觉醒。
在故事的结局部分,贝尔克临危受命,因为丈夫的好友留宿,贝尔克利用这个机会制造了离婚的条件,表面上为了保护儿子,实际上则是为了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作者通过这一结局呼应了女性解放的主题,贝尔克通过勇敢的行动,成功地摆脱了男性对她的控制。
从故事的剖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肖尔表达了女性主义的理念。
她指出女性在当时的社会中受到的束缚和限制,并试图唤起女性们争取自我的意识。
贝尔克在故事中的觉醒和反抗象征着女性力量的崛起,传达了女性应该追求平等和自由的价值观。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的丈夫与其好友戴蒙对女性的态度体现了当时的性别偏见。
戴蒙对于贝尔克的愤怒和反抗感到震惊,并试图对贝尔克的决定进行干预,这反映了男性对女性权力的威胁和恐惧。
肖尔通过这一描写暗示了男性对于女性自主权力的抵触和害怕,以及女性争取平等地位所面临的挑战。
最后,肖尔通过《一小时的故事》探讨了女性主义的议题,呼吁女性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
贝尔克作为故事的女主人公,代表着众多受压迫的女性,通过她的觉醒和反抗,肖尔向读者传达了女性应该勇敢追求自我的价值观。
这一主题对于当代的女性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个小时的故事》双重主题阐释
《一个小时的故事》双重主题阐释《一个小时的故事》双重主题阐释-大学语文论文《一丧小时的敀事》双重主题阐释田园(兰州亝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凯特?肖邦的小说《一丧小时的敀事》是美国文学丨女性文学的经典乀作,讲述了一丧女人在得知自己丈夫死讯以后的情感反应和心路历程,一丧渴求自由的灵魂在经历了短暂的狂喜乀后被现实击垮而走上死亜的悲剧。
本文拟从小说人物在三丧时空空间的外在表现和心理冲突,从象征和反讽的角度来阐释这篇小说所阐释的双重主题:女性主丿的觉醒不失落;婚姻束缚不单身自由的得失。
, 兲键词 ,凯特?肖邦;女性主丿;《一丧小时的敀事》;婚姻;自由,丨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3-0012-02 凯特?肖邦,1851~1904,美国女权主丿作家的先驱乀一。
生于美国圣路易斯,成长于女权运动关起的时代,因为受到更多的来自社会对于女性的兲注信息,所以其本身对于女性独立自由地位不思想的追求深刻反映在她的作品丨。
凯特?肖邦深受来自家庨和社会双重环境的影响,她四岁时父亲去世,此后有其母亲和曾祖母抚养长大,1970年时近20岁的肖邦嫁给一丧棉花商奥斯卡?肖邦。
短暂的12年婚姻后,丈夫又离世,此后在朋友的鼓励下,她开始创作。
幼年並父,丨年並夫这样惨痛的经历对于肖邦所产生的精神和思想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缺失丨造就的心性丨也正培养了她对于独立自由的不断渴求。
《一丧小时的敀事》讲述一丧女人在闻讯丈夫死去,在巨大伤心乀后艰难转入获得新生自由喜悦的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然而在丈夫意外归来后,内心无法承受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的巨大冲击落差而致心脏病猝死的敀事。
敀事没有扑朔迷离的情节,甚至没有饱满丩富的人物形象。
全篇重点就集丨在主人公玛尔德得知丈夫死亜乀后一系列外在表象和真实的心理流动过程,这丧过程的収生经历着三丧时空的转变。
一、空间转变的象征意丿:客厅—卧室—客厅承载敀事収生的空间主要是在马拉德家的客厅。
赏析《一小时变故》
一位具有反传统意识的女性的悲剧人生——赏析《一小时变故》一、作者:一位离经叛道的异类肖邦曾戏称自己的作品是在厨房完成的,这位30多岁才开始进行文学创作的家庭主妇,1851年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
5岁时,父亲在外出旅行时意外丧生于火车事故,从此凯特和寡居的母亲、外祖母和曾外祖母一起生活。
三位长辈都很聪慧,个性独立。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凯特成为一位多才多艺,颇具文学素养的女孩。
15岁那年,凯特进入圣心学院学习,在那里她饱读世界名著,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岁时,她嫁给了同是克里奥人的奥斯卡·肖邦。
婚后,她还向以前一样,打扮入时,社交频繁,也不管清规戒律和其他男士交往密切,但是温和宽容的奥斯卡对妻子的生活方式备受推崇,给了她极大的自由,两人的婚姻美满幸福。
然而,好景不常,两年后,奥斯卡生意失败,1883年身患疟疾去世。
肖邦在短暂经营家业、还清丈夫留下的债务后,回到母亲身边。
命运多舛,不久母亲也离她而去。
为了缓解失去亲人的痛苦,改善家境,肖邦在朋友的提议下开始执笔写作。
肖邦自己的经历,折射出19世纪美国南方妇女的社会地位及生活状态。
南北战争后,尽管北方的妇女已经有了工作和教育的权利,但南方的旧的价值观念却坚韧不催,成为女性解放的绊脚石。
已婚妇女除了相夫教子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社会权利。
而从小在女性占主导地位家庭长大的作者凯特,从小就具有独立意识,崇尚自由,对于男权社会强加在女人身上的道德准则充满了质疑,甚至经常用自己的行为来挑战旧的价值观念,吸烟、打牌,晚归,在别人眼里她是一位离经叛道的异类。
二、主题——女性自由宣言1.主题的争议有人认为主题是批判谴责女性的精神出轨,离经叛道,有人说是歌颂女性崇尚独立自由、追求婚姻幸福。
因而被拒绝刊发。
《一小时的故事》这篇常常被杂志编辑拒绝的短篇小说,完成于1894年的4月,同年在Vogue杂志上发表,当时使用的标题是《一小时的梦想》。
故事描写了患有心脏病的玛拉德夫人路易斯最后一小时的生命历程。
一小时的故事读后感
一小时的故事读后感《一小时的故事》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凯特·肖普林创作的小说,小说以一小时为单位,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婚姻和自由的故事。
小说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爱情、婚姻和自由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路易斯的女性,她的丈夫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他们的婚姻看起来是幸福美满的。
然而,在小说中,我们却发现了路易斯对婚姻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
她在一小时的时间里,经历了对自己内心的挣扎和思考,最终认识到了自己对婚姻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思考了婚姻和自由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因为婚姻而失去了自由,或者因为追求自由而破坏了婚姻。
这种矛盾让人感到困扰,也让人对婚姻和自由产生了矛盾的看法。
通过对《一小时的故事》的阅读,我认识到了婚姻和自由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婚姻是一种责任和承诺,但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自由。
相反,婚姻应该是自由的保障,而自由也应该是婚姻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小说中的主人公路易斯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己内心的挣扎也让我深受触动。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它是生活的动力,也是人生的意义。
然而,爱情并不是所有人生活的全部,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和自由。
在小说中,路易斯最终选择了追求自己内心的渴望,这种勇气和坚定让我深深地感动。
通过对《一小时的故事》的阅读,我认识到了婚姻、爱情和自由之间的关系,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婚姻才能更加美满,爱情才能更加深刻。
同时,我们也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内心渴望,不要因为婚姻而放弃自由,也不要因为自由而破坏婚姻。
只有在婚姻和自由之间取得平衡,我们才能真正地获得幸福和满足。
总的来说,通过对《一小时的故事》的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婚姻、爱情和自由之间的关系,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学评论:门里窗外,人生如戏——《一小时的故事》的象征与反讽
文学评论:门里窗外,人生如戏——《一小时的故事》的象征与反讽文学评论:门里窗外,人生如戏——《一小时的故事》的象征与反讽《一小时的故事》是19世纪美国女性作家凯特·肖班的一篇小小说,故事情节浓缩在短短的一个小时里马拉德夫人对听到丈夫死讯的情感反应和“命运走向”。
小说情节简单,但反转之中运用的象征和反讽手法,蕴含着在男权社会下女性觉醒与反叛这一严肃的主题。
《一小时的故事》作为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微型小说,其场景的设计和具有象征意味的事物都不再是单纯的景与物,它们藏匿了作者的内心诉求和美学追求,加大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首先,主人公马拉德夫人的名字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louise”这个词本身就来自于男性名字“louis”,换言之,她的“存在”在某个层面是取自于男性的,即便马拉德真的死去,马拉德夫人也无法真正找回她作为一个女人独立的身份。
其次,“门”与“窗”是开关马拉德夫人禁锢与自由的两个重要道具。
第一次出现的房间的门是关着的,丈夫的突然死亡往往会使一个女人渴望别人的帮助与安慰,但马拉德夫人却关上了门。
门外是人们按照世俗思维想象的一个失去丈夫的哀伤妇人,而门内,是马拉德夫人悄然觉醒的女性独立意识,是一位心情愉快、畅想美好生活的“胜利女神”。
“门”在此象征的是世俗的伦理纲常对生命个体真相的阻隔。
当马拉德夫人施施然打开真相的门,满怀希望迎接世俗的时候,一道联结家庭和社会的厚重的大门被自己的丈夫打开了,男权步步逼来,一个女人的宿命尚无从可逃。
紧闭着的“门”禁锢了女性的人生,只是那可自由开放的“窗”逃出了马拉德夫人的意志,“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蓝天是行云无法覆灭的,马拉德夫人相信它只是在远方而已,丈夫死了她满以为终于可以重新成为一个自由人,有机会用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
微型小说的单一性原则规定了其情节只能叙述一件事情,《一小时的故事》中男女主人公情感与命运的“反转”,不仅形成了艺术的跌宕,细微处的揭露反讽更是扣动了读者的心弦。
喜极而亡中的悲凉——评析《一小时的故事》中的象征与讽刺
这 部 短篇 小说 的主题 是体 现 女 性较 低
的社 会 地位 和 她们 对 自由与独 立 的 热切 盼
口李
杰
高
借 助 某 人 某 物 的 具 体 形 象 f 征 体 ) 以 表 象 , 现 某 种 抽 象 的 概 念 、 想 和情 感 。 这些 象 思 征 体 广 泛 地 存 在 于我 们 的生 活 中。 在 《 一
场景描写 、 人物 的 内心 独 白以 及讽 刺 性 的
们 得 不 到 自由 , 后 只 能 以死 的方 式 来 获 最 得 另 一 种 自 由 。这 其 中 有 小 说 和 长 篇 小 说 《 醒 》 觉
(h A ae i ) 著 称 于 世 。短 篇 小 说 T e w knn 而 g
《 小 时 的 故 事 》 然 不 到 20 一 虽 0 0字 , 集 却
获 得 成 功 . 其 后 短 短 的 十 年 里 . 驰 骋 在 她
文坛 . 发表 了两 部 短 篇 小 说 集 和 两 部 长 篇
小 说 , 为 一 位很 有 建 树 的 女作 家 。 特 ・ 成 凯
从 讽 刺角 度 进 行 分析
由 , 又 迫 于 当 时 男 权 社 会 的 现 实 . 她 可 使
美 国女作 家凯 特 ・ 肖邦 (8 1 10 15 ~ 9 4
由 。 段 景 物 描 写 给我 们 呈 现 出 马拉 德 夫 这
人 内心 对 自 由的 渴求 . 托 出 其 对 未 来 生 烘
活 无 比盼望 的深 切 愿 望 。
年 )9岁 时 才 开始 写 作 , 快 就 崭 露 头 角 , 3 很
乎 告 诉 读 者 他 们 的婚 姻 生 活 并 不 十 分 美 满 。 但 是她 丈夫 对 她 爱 护 有 加 . 看 着 太 他 太 时 “ 上 总 是 充 满 爱 意 ”然 而 她 感 受 的 脸 。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一小时的故事》是一部由马克·里夫斯执导,约翰·康纳利、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等人主演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名家庭主妇玛格丽特在汽车内遭到攻击的故事。
在伦理学的视角下,这部电影涉及了许多关于道德、正义和人性的问题,引发了观众对于伦理学问题的思考。
影片中的暴力事件引发了观众对伦理学道德的思考。
玛格丽特在电影中遭到了攻击,并被囚禁在汽车后备箱中。
这引发了关于暴力行为和人对他人的尊重的讨论。
在伦理学中,暴力行为被视为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而对他人的尊重则是伦理学道德的基础之一。
观众在观看这一场景时,不禁会思考涉及到攻击者和受害者之间的伦理道德问题,甚至可能会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他人的尊重和对暴力行为的态度。
影片中的人性问题也引发了观众对伦理学道德的思考。
在影片中,玛格丽特在遭受攻击后展现出了坚强和勇敢的一面,她不放弃寻求帮助,并最终成功得到了救援。
这引发了有关人性善良和坚强的讨论。
在伦理学中,人性被认为是善良的,人们对于正义和正当的事业都有着追求和坚守的品质。
观众在看到这一情节时,可能会思考,面对困难和逆境时,自己是否也能像玛格丽特一样展现出坚强和勇敢的一面。
这引发了观众对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性和品质的思考。
从伦理学的视角下分析《一小时的故事》,这部电影涉及了许多与道德、正义和人性相关的问题,引发了观众对于伦理学道德的思考。
这也使得电影具有了更高的思想性和深度,使得观众不仅仅只是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更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关伦理学道德的启发和思考。
希望观众在欣赏这部电影时,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关道德、正义和人性的启示,引发自己对于伦理学道德的思考,进而将这些思考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成为一个更加有道德、正义和善良的人。
《一小时的故事》中门的象征意义
凯特 ・ 肖邦 (8 1 94 出生于美 国密苏 15 —10 ) 里州 的圣路 易 斯 ,早 年 与母 亲 和外 祖 母 生 活 在 一 起,她创作 的作 品多与女性有 关——讨论女 性命 运和女性问题 ,是美 国第 一代妇 女文 学创作重要 代表之一,被誉 为 “ 美国女权 主义文 学创作的先 驱之一” 一小时的故事》 发表于 19 。《 84年, 是她 系列描写女性 觉醒与反叛 的作 品的序 曲,被珀
一
的怀里 。 ”在姐姐 和丈夫的好友眼里 ,她的悲伤 、
她 的哭 泣 既来 自失 去 丈 夫 的痛 苦 ,也 来 自对 未 来
的孤苦生活 的恐惧 ,就像 “ 的妇女遇到这种情 别 况 ,一定是手足无措 ,无法接受现实 。 ”但是 ,门 阻隔了他人 的视线 ,也阻 隔了他 人 的想象 。一道
赛尔斯 特德称 为是 “ 令人 震惊 的 女性 自我 宣 最 言” 。小说无论从结构 、语言方面 ,还是从创作技 巧 、主题深度方面看都是上乘的。
《 一小时的故事》 讲述了发生在一对夫妻身上 的意外事故 :丈夫意外死亡,被发现是一场误 会, 却引发了妻子突然地死去。作者以其一贯 的凝炼 、
正女性” ,如文 学评 论家芭 芭拉 ・ 韦尔 特所 说 ,
当时社会上所谓的 “ 幸福婚姻” 幸福的家庭生 、“
“ 具备 四种 主要 品质——虔诚 、贞洁 、服从 、温 活”的真实面貌 :幸福的婚姻 只是一种女性受压 顺。 ”凯特在她的作品中除了创作这种传统的女性 抑 和禁锢 的婚姻 ,幸福 的家庭生活 只是女性 的意 形象 ( 例如 《 觉醒》 中的阿黛尔 ・ 拉蒂格诺尔夫 志屈服于男人 的意志 的生活。而马拉德夫人 的死
统的理想女性 ,柔弱 、顺从 ;除了有 心脏病以外 , 她过着传统意义上 的 “ 美满”生活 :拥 有温柔 、 体贴的丈夫 和关心她、爱护她 的亲人朋友 ,物 质 上仿佛也没有 什么 问题。但 是 ,她 的一举 一动 , 包括语言和思维 ,完全按照社会传统的伦理道 德 范式进行。与此 同时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 ,她又 有着心灵和肉体 的特殊诉求。但是 ,她的个 体被 道德传统和伦理观念束缚着 ,只有在没有外人 的 场合 ,她才能清醒地意识 到 自己的个体 的存在 , 才能释放 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 ,女 主人公在 房 间里,在门的一边心情愉快 ,畅想未来 ;在房外 , 在门的另一边 ,人们按照世俗思维想象着一个失 去丈夫的女子的忧伤。由此可见 ,“ 门”在这里象
一小时的故事解析
一小时的故事解析摘要:一、引言1.作品背景介绍2.作者简介二、故事情节概述1.故事开篇2.主人公经历的发展过程3.高潮与结局三、故事主题与寓意1.主题阐述2.寓意解析四、人物角色分析1.主人公特点2.重要配角的作用五、故事写作技巧1.叙事手法2.语言风格3.情感表达六、作品评价与影响1.当代评价2.经典之处3.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正文:一、引言《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1899年。
作品背景设定在19世纪末的美国南方,以路易斯安那州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名叫玛格丽特·奥尔森的已婚女性在一小时内经历的心灵历程。
二、故事情节概述故事开篇,玛格丽特·奥尔森收到了一封信,得知她曾深爱过的恋人亨利·雷蒙德去世。
这个消息让她陷入深深的回忆,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
随后,她与丈夫奥斯瓦尔德一起参加雷蒙德的葬礼。
在葬礼上,她感受到了亨利对她旧情的眷恋,以及自己内心的挣扎。
故事的高潮在于玛格丽特在葬礼后回到家,与丈夫奥斯瓦尔德发生激烈的争吵。
她指责丈夫对她的不理解,发泄了自己多年来的压抑与痛苦。
最终,她决定放弃现有的生活,去追求曾经失去的爱情。
结局部分,玛格丽特在临死前的一小时,终于与自己和解,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三、故事主题与寓意《一小时的故事》主题为爱情与命运。
作品通过玛格丽特·奥尔森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心灵挣扎,表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束缚下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
故事寓意着,在命运面前,人们往往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但通过自我反省与成长,最终能找到内心的平静。
四、人物角色分析1.主人公玛格丽特·奥尔森,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女性。
她既怀念过去的恋情,又无法割舍现有的家庭。
在故事中,她在死亡边缘徘徊,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2.重要配角奥斯瓦尔德,玛格丽特的丈夫。
他代表了传统男性观念,对妻子缺乏理解和关爱,导致两人关系紧张。
他在故事中起到衬托玛格丽特觉醒的作用。
《一小时的故事》中人物姓名的象征意义
李媛媛于漪老师在《历史经验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从<美国语文>教材引发的思考》一文中给予《美国语文》高度评价:“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时代性、实践性、丰富性、灵活性等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美国语文》第六课《一小时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女主人公在生命最后一小时里的精神之旅,被认为是凯特-肖邦最好的短篇小说。
巧妙合理的情节构思、真实微妙的人物心理刻画、自然多样的反讽运用,使其跻身世界经典小说之列而毫无愧色。
今天,笔者想谈的却是小说中人物姓名的象征意义。
象征,是以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概念、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文中最容易被学生发现的象征意象是“蓝天”,象征了美好而广阔的新生活。
而只需稍加提示,学生就能找到另两个象征意象:“门”和“窗”。
“门”象征着婚姻的枷锁、社会伦理道德的现实门禁,门里门外两重天;“窗”是觉醒之光,照亮了女主人公路易丝的新生之路。
正是通过“窗”,她才看到了属于自己的蓝天。
笔者最先捕捉到的象征意象也是这三个。
学生的话启发了我,在问学生读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时,一个学生说:“我都没看懂,一会.理查德,一会玛拉德,都看晕了。
”一个念头突然闪进脑子:名字是不是也有什么象征意义呢?可选的姓氏、名字那么多,肖邦为什么偏偏选这两个?即使是阅读英文原典,Richard(理查德)和Mallard(玛拉德)的相似度也远比Lincoln和Bush高。
理查德( Richard),女主人公路易丝丈夫的朋友,是男方的社会关系。
RiChard,意为“掌理大权的统治者”。
在文中象征着人们习惯、并认同其正确性的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体系。
而这恰恰是路易丝最难突围的封禁区。
一个女人的丈夫可能因种种原因消失,但作为真正掌握大权的社会舆论、道德体系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让我们梳理一下理查德的所作所为,感受一下他的敏感、敬业和恐怖。
“当人们收到那些铁路事故的消息时,他(理查德)正在报馆里”,也许,发往每一户的报纸都曾经被理查德以审视的目光浏览过,一旦发现需要自己出场,他会马上采取行动。
喜极而亡中的悲凉——评析《1小时的故事》中的象征与讽刺
喜极而亡中的悲凉——评析《1小时的故事》中的象征与讽
刺
李杰;高庆;张红梅
【期刊名称】《新闻爱好者》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1851~1904年)39岁时才开始写作,很快就崭露头角,获得成功,在其后短短的十年里,她驰骋文坛,发表了两部短篇小说集和两部长篇小说,成为一位很有建树的女作家.
【总页数】1页(P38)
【作者】李杰;高庆;张红梅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唐山学院;唐山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
【相关文献】
1.写实与象征的完美融合--解读《冰雪美人》中的孟喜喜形象 [J], 柯贵文
2.故事中"得意",争论中"得言"——《争论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J], 贾基娴;王辉
3.巾帼何时让须眉——评析《重耳之亡》中几位女子形象的积极意义 [J], 李秀江
4.反语、夸张与象征——《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 [J], 红鲤鱼
5.论《故事新编》教学中的讽刺书写问题 [J], 徐立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一小时的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摘要:《一小时的故事》作为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最著名的代表作,以其发人深省的女性觉醒主题,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本文试图分析小说中具有象征涵义的意象,从而探究这些意象在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一小时的故事;凯特·肖邦;象征;意象
Abstract:The "Story of an Hour" as the most famous Am erican writer Kate Chopin’s masterpiece, has aroused many scholars’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its thought-provoking themes of fema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novel imagery, which explore the role of these images in deepening the topics.
Key Words: Story of an hour, Kate Chopin, symbol, image
在19世纪的欧美国家,男权主义思想盛行,妇女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正像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Nora,当时的女性生活在男权主义的阴影之下,尤其是婚后的女性,完全依附丈夫,毫无任何经济独立和人身自由,在外要表现得温婉顺服的,在家则要贤惠持家。
Nora 的离家出走是欧洲女权主义兴起的重要标志。
而在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则挑战了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标志着白人中产阶级女性开始觉醒,反抗家庭和社会的压制与束缚,是一篇女性主义的佳作。
本文试图分析作品中的象征主义意象,以探究这些意象在深化整篇小说主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凯特·肖邦(1851-1904) 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她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早年与母亲和外祖母生活在一起,因此她的大部分作品关于女性命运和女性觉醒。
1870年她嫁给棉花商奥斯卡,并育有六个孩子。
1882年丈夫去世后,在朋友的鼓励下她开始写作,代表作品有《觉醒》(The Awakening)、《故障》(At Fault)、《支流人》(Bayou Folk)以及短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The Story of An Hour)。
《一小时的故事》是一篇不足两千字的小说,主要讲述了发生在一对夫妻身上的意外事故: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患有心脏病,家人和朋友得知她丈夫车祸身亡的消息后担心她受到
刺激,小心翼翼的告诉她这个噩耗。
然而,马拉德夫人仅仅感到了一丝悲伤,之后反而感到快乐,甚至对未来自由独立的生活无比憧憬。
就在这时,她的丈夫却回来了,原来他根本没有乘坐那班火车,更不知道火车失事这回事。
马拉德夫人看到丈夫还活着,她的梦想破灭了,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小说最后她心脏病突发猝死。
[3]
二、《一小时的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一)小说人物的象征意义
《一小时的故事》中总共有五个人物:马拉德太太、马拉德先生以及他的姐姐约瑟芬和朋友理查德、医生。
笔者认为,根据他们不同的象征意义,可以把他们分成三类分别进行分析。
1.马拉德太太
马拉德太太代表19世纪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贤妻良母形象,也象征着勇于反抗世俗传统、挣脱男权至上的枷锁,寻求个性和思想解放自由的新女性形象。
一方面,她过着衣食无忧的家庭生活,在外人看来,她应该为自己的幸福感到知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经济上她都要依靠丈夫。
另一方面,当得知丈夫死讯时,她似乎感受到了一种释放和解脱,心中萌生了强烈的对自由、对独立的渴望,“‘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欢悦。
今后的自由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她的面前,别的都是小事,无暇顾及。
她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将来长远的岁月,那只属于她的岁月。
她张开双臂,欢迎那美好的岁月”。
[1]由此可见,马拉德太太标志着19世纪最初觉醒的女性形象,她痛恨男权社会的压迫和统治,追求精神自立,渴望在男权社会中作为独立的个体谋求平等。
小说结局马拉德太太死去,这说明她在屈从传统道德和追求真实渴望中选择了后者,这注定不为当时社会所接受,因此她的死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解脱。
2. 马拉德先生
马拉德先生仅仅在小说的结尾处出现,却是贯穿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
正是他的意外死亡使得马拉德太太看到了自由的曙光,并充满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也正是他的意外归来使得马拉德太太的梦想顷刻幻灭。
无论是关于他的消息还是他的最终出场总能左右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可以看出,他象征着传统男权社会中的统治者——家庭中的“一家之长”,是造成男权社会中妇女受压迫状况的实施者。
[2]
3. 约瑟芬、理查德和医生
笔者之所以将这三位人物一起进行分析,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男权社会的遵从者和男尊女卑思想的执行者,象征着深受男权主义麻痹的人们,他们的表现象征着男
权社会对于女性的行为期待。
[2]当得知马拉德先生去世的消息时,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马拉德太太听到这个坏消息后会悲痛欲绝,甚至是心脏病发作。
因为在当时那样一个男权主义社会,丈夫的死亡对于妻子来说就相当于世界末日,没有了丈夫,一个家庭会失去完整性,更重要的是,会失去经济来源和精神支撑。
如果妻子对丈夫的死亡并未反应强烈,她反而会成为周围人的笑柄甚至是指责的对象。
那种“乐夫所乐,伤夫所伤”的妻子才是当时社会典型的好女性。
小说一开始,家人们刻意小心的告诉马拉德太太她先生的死讯,“是他的姐姐约瑟芬告诉她的。
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
当马拉德太太独自在房间中,约瑟芬担心她承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跪在她关着的门外,嘴唇对着锁孔,苦苦哀求让她进去”,规劝道,“‘路易斯,开开门!求求你啦,开开门——你这样会得病的’”。
殊不知屋内的马拉德太太情绪并没有太大的波动,反而在享受难得的清静和自由,“她正透过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
后来,马拉德先生平安无恙的回到家,理查德先生怕马拉德太太难以承受这种突如其来的喜悦,做出了“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
[1]最后,医生确认马拉德太太的死因是“因极度兴奋而突发心脏病”。
他们想当然的认为马拉德太太会难以承受丈夫失而复得的喜悦,可实际上,马拉德太太猝死更多的是源于她内心的失望。
综上所述,约瑟芬、理查德和医生是男权至上观念的典型推崇者和践行者,他们的形象和马拉德太太追求挑战和反叛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的存在是女性解放的障碍之一,阻滞了女性追求自由和平等的脚步。
(二)小说场景的象征意义
1. 周围的景色
对于任何一个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的女人来说,丈夫的突然离世会对她造成巨大的打击,她会沉浸在悲痛之中难以自拔,根本不会关注周围的任何人和事。
然而,当她的婚姻并不幸福美满,她整个人生活在男权主义的束缚之中时,丈夫的突然离世也许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和新生。
马拉德太太在得知丈夫突然离世后仅仅表现出暂时的悲伤,而后她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耐人回味,尤其是她所观察到的周围的景色,成为了凯特·肖邦塑造的景物意象:摇曳着青春活力的树梢、空气中阵雨的芬芳、小贩的吆喝声、人微弱的歌声、麻雀的叫声、朵朵行云之间的蓝天,从视觉、听觉和味觉三种感官塑造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场景,[2]象征着马拉德先生的死是旧生活的一种终结,她终于摆脱了丈夫的束缚,获得了身心自由,她的人生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 门
小说中,“门”多次出现,其象征意义最值得探究。
第一道门出现在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初闻丈夫死亡的“噩耗”之时——“当哀伤的风暴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间,关上了门。
”[1]这扇门将马拉德太太与理查德和约瑟芬暂时的分割,也为马拉德太太的个人世界和外面的世界之间矗立了一道屏障,她能有暂时的喘息机会,享受一个人的沉思。
有了这扇门,马拉德太太可以避开外界对于她情绪的种种猜测。
独自一人在房间时,马拉的夫人的真是情感在慢慢地、毫无保留地释放,她意识到自己“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的暮光明亮而锋利。
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1]门外的世界,象征着深受男权主义枷锁束缚却无从反抗的地狱,而门内的世界,象征着女性挣脱男权主义压迫、获得自由新生的天堂。
在门内的世界,她心情愉悦,畅想未来;在门外的世界,人们按照世俗思维想象着一个逝去丈夫的女子的忧伤。
由此可见,“门”在这里象征着世俗的纲常伦理,阻止了人们发现世俗背后的真相。
[4]第二道门的出现预示着小说情节的大反转。
“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
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
”。
“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都不知道。
”[1]这扇门的突然打开,预示着马拉德太太梦寐以求的自由和解脱只是一场梦,马拉德先生回来了,生活将重蹈覆辙,她依旧要受到丈夫的掌控。
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二道门代表着家庭和社会,它的打开伴随着传统男权社会的对女性的压力倾泻而来,代表着马拉德太太追求自由的短暂梦想破灭。
在《一小时的故事》中,凯特·肖邦通过简介又巧妙的象征主义烘托了女性主义的中心思想,笔者以上对于象征主义的分析,希望能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