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陶瓷史
日本六大古窑之一常滑烧

日本六大古窑之一常滑烧常滑烧产地历史常滑烧是日本六大古窑之一,起源于平安末期。
这里自古就以烧制大瓶子、大坛子等日用杂货而闻名。
桃山时代开始生产茶道用具。
到了江户时代,人们巧妙地利用当地陶土含铁量多的特点烧制出了朱泥烧、白泥烧、火色烧等陶制品,奠定了现代陶制品的基础。
如果你没听说过“常滑烧”,那你也一定知道招财猫。
以烧造陶瓷用品出名的常滑市同样也是招财猫的故乡。
从机场高速下来,老远就看见巨大的招财猫在招手示意。
常滑甚至还有条招财猫大街,两边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招财猫摆设。
定义:常滑的“常”是地面的意思,“滑”是滑溜,从古时候开始,粘土层就常常露出常滑的地面,使常滑的地表光滑,所以取名常滑。
特征:常滑烧是日本六古窑中最古且规模最大的窑,据说在镰仓室町的极盛时代有约3000个窑。
常滑的朱泥是含有丰富铁份的陶土,颗粒微细,烧前只磨素材,不上釉,烧后进行抛磨,表面呈现光滑,有亮度。
常滑的茶壶:常滑烧的茶壶因为使用的是含有丰富酸化铁的泥土,所以能中和茶中的丹宁成分,吸收不必要的涩味,泡出的茶保持了原有的色、香、味,喝起来清香回味,甜润可口。
充分发挥陶土丰富优质的特性,生产出了各种各样的陶制品,其中利用粘土中的铁分烧制出的红色的朱泥,作为常滑烧的代表作而闻名天下。
褐色粘土是指深海中生物碎屑含量少于30%的极细粘土。
因它的颜色呈红棕色,故称红色粘土或褐色粘土。
褐色粘土是指深海中生物碎屑含量少于30%的极细粘土。
因它的颜色呈红棕色,故称红色粘土或褐色粘土。
褐色粘土在海洋中所占面积为38%。
褐色粘土中非生物组分超过70%,非生物组分中以陆源的粘土矿物、石英、云母为主,此外,还有少量的自生矿物、火山碎屑物和宇宙尘等。
褐色粘土的沉积速率很低,大约每千年仅沉积1—2毫米厚。
在褐色粘土中常形成锰结核和多金属软泥。
制作方法先将陶土用转盘、模子或用手制出形後,用常滑烧所特有的磨削法进行磨削,再经加饰,上釉等工序後烧制而成。
日本人间国宝3代山田常山制作其中,在烧釉时加盐的一种所谓「盐烧」制法,可称得上是只有位于近海的常滑才能做到。
日本陶瓷简史

日本的陶瓷,汉字一般写作“烧物”,“陶磁器”,是陶器、瓷器、拓器及土器的总称,日常生活中多称为“陶器”、“唐津”等。
历史上日本的陶瓷,虽然远没有中国陶瓷那样悠久和繁荣,但也有很多古陶瓷的制作技术流传了下来,而且作为日本和式陶瓷的典型代表,已深深根植于百姓之中。
许多熟练掌握这些传统陶瓷技法的艺人被称为人间国宝,作为无形资本受到政府保护。
可以说日本的陶瓷在日本的文化和工艺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1土器日本最早出现的土器为绳文土器,之后在公元前三到二世纪左右出现了弥生土器,烧成温度比绳文土器高,而且较硬,利用范围也很宽。
四到五世纪初,从中国和朝鲜传入了更优质的土器。
这类土器为灰黑色,质地致密而坚硬,称为须惠器。
须惠器在1100-1200℃烧成,灰黑色调是土中的铁分还原而成。
还有一特征为转辘成形。
转辘成形技术的应用,使该类产品的批量生产成为可能,并在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
2陶器日本的陶器在奈良、平安时期(公元794-1188)进入了萌芽状态。
镰仓后期徽...。
完整版)世界陶瓷史大事年表

完整版)世界陶瓷史大事年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5000年: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出现早期陶器公元前2500年:埃及开始生产高质量的陶器公元前1500年:希腊民间艺术开始涉及陶器公元前1000年:中国出现青铜陶器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公元前700年:伊朗陶器发展出纹饰瓷器公元前600年:希腊艺术家开始使用陶瓷绘画公元前500年:古希腊的陶艺工匠开始在陶瓷上绘制红黑陶画公元100年-公元1000年公元100年:罗马帝国成为西方世界主导陶瓷生产的地区公元300年:中国的磁州窑生产出著名的青瓷公元500年:日本开始发展自己独特的陶瓷传统公元1000年-公元1500年公元1000年:伊斯兰艺术中的波斯陶瓷制造大行其道公元1100年:中国南宋期间开创了景德镇瓷器的黄釉时期公元1300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成为陶瓷艺术重镇公元1500年-公元1700年公元1500年:欧洲陶瓷进口到亚洲的贸易大为繁荣公元1600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兴起了重要的陶瓷交易中心公元1700年:英国斯塔福德郡开始生产细薄瓷器公元1700年-公元1900年公元1700年:法国塞纳河畔维特里开设世界上第一家瓷器工厂公元1750年:英国斯塔福德郡的瓷器产量超过中国公元1800年:___的瓷器产业达到鼎盛公元1900年至今公元1904年:20世纪波士顿中国艺术展览会在美国引起陶瓷热潮公元1950年:美国出现了乐淘瓷器热潮公元1970年:日本德岛县成立了陶艺博物馆以上是世界陶瓷史的一些重要大事年表,记录了从古代到现代陶瓷艺术的重要发展里程碑。
通过这些大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陶瓷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交流。
以上是一个超过800字的完整版世界陶瓷史大事年表,可根据需要进一步扩展或添加相关内容。
聊一聊日本9大陶瓷器产地、特色,一起来收藏梦幻日本陶瓷餐具吧

聊一聊日本9大陶瓷器产地、特色,一起来收藏梦幻日本陶瓷餐具吧日本制陶瓷杯碗盘壶种类丰富,质朴或华丽各有千秋,最能展现日本工艺之美。
市面上常见的有田烧、美浓烧、九谷烧......等,有什么不同呢?小编为大家精选出日本九大知名陶瓷器,让你一次弄懂各大陶瓷的产地、历史和特色。
获「GOOD DESIGN AWARD」特别赏的饭碗、茶器系列▋日本六大古窑日本的陶瓷器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绳文时代。
距今大约一万三千年前的绳文土器,被视为日本最初的陶瓷器。
从平安时代后期开始,陶瓷器制造业逐渐兴盛,日本各地广建窑厂。
其中以六个地区的窑厂最为兴盛,包括冈山县的备前烧、爱知县的濑户烧与常滑烧、滋贺县的信乐烧、福井县的越前烧以及兵库县的丹波烧;合称为「六古窑」,并在2017年列为「日本遗产」,为日本奠定了世界陶瓷大国的基础。
备前烧饭碗常滑烧茶器组日本的陶瓷器基本上是以「产地名+烧」为命名原则,例如备前烧就是产於备前(冈山的旧名是备前国)的陶瓷器,只有极少数例外。
接下来赶紧来看看日本三大名陶是指哪些吧!▋初心者必看!日本三大名陶①日本最早生产瓷器之地:佐贺县有田烧被指定为国家传统工艺品的有田烧说到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器就是「有田烧」了。
400年前,丰臣秀吉出兵朝鲜,带回了一批优秀的陶瓷工匠。
其中一位叫做李参平的陶工,在肥前国(现在的九州佐贺县有田町一带)发现了适合制作陶瓷的土壤,有田於是开始发展,成为日本生产瓷器的发源地。
17世纪后期起,有田烧被大量出口到欧洲。
由於有田町不靠海,当时都要透过海港伊万里出口,所以有田生产的瓷器又被称为「伊万里烧」。
后来明治时代随着铁路运输开通,有田烧不再需要透过伊万里就能运送到日本各地,从此才与伊万里烧有了区分。
有田烧最大的特色就是轻、薄、白底蓝花,类似中国的青花瓷,适合日常生活使用。
而依据烧制年代和款式的不同,有田烧又分为古伊万里、古九谷与柿右卫门样式等等。
此外还有只用来「献上用」的上等有田烧,包括专供藩主使用的「锅岛样式」,以及进贡皇室的「禁里样式」,都是最高级的有田烧。
从中国陶瓷看日本陶瓷的工艺特点

致可 以分 为二 大类 : 何型 和具象 型 。 几 几何型 由规则 型 与不规 则型 构成 , 主要 是 圆形 、 矩形 和三 角形 以及 在它 们 的基础 上通 过变 形而 来 的异形 体 ,这部 分是 日本 陶瓷产 品 的主体 。 具象 型则 由植 物 、 动物 和人物
日本 陶瓷 里没有 了对称 与程 式 、 矩 与平衡 。然而 这 规 种反传 统 的 “ 衡 ” 失 正是设 计 师 的用 心所 在 。 日本 人 认为 这些 打破规 矩 程式 的造 型 , 似乎 不 完整 的形 式 , 有缺 陷 的现象 , 与完 整 的形式 相 比 , 能 表 达一 种精 更
又是一 个极 为成功 的改 良主义者 。 从公 元 7世纪到 9
作 的角度 做一下 简要 的分析 。
1 打破常规思维的设计一 器型
日本 陶瓷造 型丰 富多 变 ,设 计 时在保 证 实用功 能 的前 提下 ,通 过造 型上 的变形 夸张 ,表 面肌 理装 饰 , 质和釉 水 的综合 运用 , 材 充分 表 达 了设 计者 的理 念 , 现 了一种 文化底 蕴 。日本 陶瓷产 品在造 型上大 体
个人 喜爱 制 陶 .但是 以靠 卖作 品维 生 的一个 人也
没有 。相信大 家都 记得 经典 电影 《 泰坦 尼克 号 》 中女
主角 出场 的第一 个镜头 就是她 在做 陶艺 。 以说 . 可 日
本是 陶艺 家的乐 园 。
日本 的 陶艺家喜 欢 把 自己的工 作 室 ,尤其 是 自 营窑 址设 在远 离市 区的 山谷之 中。 日本 的城 市对 窑 炉 的排放 污染 要求很 严 格 ,他 们 不能接 受 陶艺 家们 在市 里烧窑所 带来 的污染 。 山谷 的秀丽 风景之 间 , 小 溪潺 潺而过 。 术与 自然融 为一体 , 艺 从大 自然 的美景 之 中吸取创 作灵 感 。陶艺 家在艺 术创 作 的 闲暇之余
日本瓷器

日本瓷器日本瓷器的发展自应永年到昭和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在不断发展中技术也不断进步,有的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日本瓷器的釉色有青釉、白釉、大红釉、蓝釉、金色釉、珊瑚釉等,釉料在加工的过程中比较纯净,釉面和胎体结合得比较紧密,施釉薄而均匀,有光亮感。
胎质坚硬细密。
日本瓷器有些造型与中国瓷器相仿相近,但也有明显的日本民族风格。
日本是一个由群岛组成的岛国,瓷土资源匮乏,因此,陶瓷品种主要为陶质材料制作的陶器。
日本传统瓷器生产有有田及九谷两处。
编辑摘要目录1概况2中国的渊源及发展过程3特色4制造代表5瓷器文化6日本瓷器7门类和品种8名家传世大师9日本九谷烧瓷艺术特色10设计与特色11器型和特点12流行装饰的纹样和特色13产品及配套14包装与装潢15艺术瓷器怎么挑选概况/日本瓷器编辑日本瓷器--瓷盘图册日本瓷器的发展自应永年到昭和共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烧瓷行业在不断地发展,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有的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日本瓷器的釉色有青釉、白釉、大红釉、蓝釉、金色釉、珊瑚釉等,釉料在加工的过程中比较纯净,釉面和胎体结合得比较紧密,施釉薄而均匀,有光亮感。
胎质坚硬细密。
在历史上,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制瓷业也不例外,有些造型与中国瓷器相仿相近,但也有明显的日本民族风格。
日本的瓷瓶类主要包括米酒瓶、棱口兽耳瓶、梅瓶、灯笼瓶、花瓶、人物花瓶背壶式扁瓶、葫芦瓶。
米酒瓶腹大、口小、颈短,瓶身画有树枝,枝上有两把与草相似的线条下垂,这种瓶型和纹饰都带有明显的日本风格。
棱口兽耳瓶的兽耳衔环是椭圆形的,而中国的兽耳衔环是圆形的。
日本的人物花瓶在中国称鱼篓尊或罐。
日本讲究茶道,因此日本的茶壶自然有自己的特色,日本茶壶包括葡萄酒壶、京都茶壶、咖啡壶端把壶、桶子壶和提梁壶等造型。
日本罐的造型与中国罐区别不大,但画法与中国不同,比较有特点的是日本罐两侧有系,大口圆盖,施满彩;日本水罐造型多为桶形;日本的茶叶罐有的罐体上心形开光,罐盖顶部也有六角形开光图案。
日本著名瓷器

日本三大名陶1.佐贺县有田烧有田烧可谓世界知名,这里也是日本最早发现瓷土的地方,16世纪就已经开始烧制。
因为瓷器都是从有田地区制作后再从伊万里港运出,故又称伊万里烧,是日本最有名的三大陶瓷产地之一。
有田烧受中国景德镇青花瓷器影响甚深,初期风格皆为白底蓝花,瓷器胚体透白又轻巧,是深受日本人喜爱的餐具。
有田烧在有田极为重要,在当地的陶山神社,不但拜奉烧陶器神明,也有以「有田烧」制成鸟居等重要建设。
2.爱知县濑户烧在爱知县濑户出产的濑户烧,比有田烧其实历史更悠久,有一千年历史,是日本六大古窑之一。
在其他地区还在生产不上釉药的素烧陶器时,这里的陶瓷师已懂得用釉药烧制硬度高的瓷器。
明治时期,技师在有田学来青花瓷技术后,也以烧制青花瓷为主。
3.岐阜县美浓烧「美浓烧」产于与濑户相邻的岐阜多治见及土岐等地,是现今日本出产陶瓷最多的地方。
兴盛原因,除了该地陶土丰富外,还因为当年濑户陶工因避战乱而移居美浓,其后更发展成日本桃山时期文化代表。
「濑户黑」、「黄濑户」、「志野」及「织部」等15 种不同样式,均是什具代表性的名陶。
「濑户黑」用上铁釉器皿,在出窑时急速冷却,让它变成黑色。
「志野」是以美浓产的藻草黏土加上厚层的长石釉,长时间窑烧及长时间冷却,做成表面看来有极多细孔的白色陶器,是日本最早烧制白色陶器的代表款式。
美浓烧在西元700 多年前已开始烧制。
现在日本约六成的陶瓷食器都是美浓烧。
三大名陶以外,以下还有几种值得认识的日本陶瓷器:4.爱知县常滑烧爱知县常滑巿出产,日本六古窑中最大规模的一个,由于地理位置近海,容易运到日本各地,因此蓬勃。
因当地有含铁量极高的黏土,以约摄氏1,100度烧制,烧出色彩鲜艳的朱红色,用来做朱泥日本茶壶,美观之余,也十分适合泡茶。
5.滋贺县信乐烧信乐烧也是六古窑之一,善用不过滤及不同种类的陶土烧成看来粗糙朴素,却甚具自然美的作品。
最有代表的样式,是带红色的素怀上有白色的长石颗粒,充满红色焦痕及白色斑点。
日本十大陶瓷之首,皇家御用瓷器长这样~

日本十大陶瓷之首,皇家御用瓷器长这样~中国古有“瓷国”之称,“瓷”曾为我们这个善于创造的民族所独有。
而今源于中国的瓷器,却在日本惊艳了世界。
日本是一个以生产陶器为主打产品的国度,其瓷器制作的历史仅有400多年的时间,大大晚于中国。
但是,其陶瓷行业的日用细瓷的产品设计与技术工艺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目前日本的日用细瓷产品占据了美国近一半的高档陶瓷市场,在欧洲在世界各地甚至在中国也识别度很高,拥有钟爱和追捧的粉丝,令人刮目相看。
日本瓷器在质量,白度,产品规整度,控制釉面铅,镉溶出率等各项技术指标均领先于国际水平。
器形特色种类繁多,在保证实用性的同时具有很好的观赏性。
日本皇家御用的香兰社是日本十大陶瓷之首“有田烧”的名品,属“和洋折衷”的典型。
公元1875年,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当时日本举国热衷西化,深川制瓷第8代传人深川荣左卫门,邀集有田附近的瓷工结成「香兰社」,想要开创出一条能适合西方餐饮习惯,却又不失东方情趣的现代瓷品。
1878年,香兰社取得在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的金牌奖殊荣,陆续获得不下五十回的国内外受奖记录,可谓始点很高,很快便站稳脚跟,并开始为日本皇室所御用,声誉日隆。
香兰社瓷器是典型的一眼就能看出好的瓷。
它的白瓷并不是雪白,而是带一点点象牙白的质感,特别好看,经典纹饰是描金的兰花纹。
盘与杯多数都是覆烧,也就是说底部包括圈足在内都是满釉的。
口沿部分全部描金,这样一来,完全没有了普通瓷器的发涩的圈足。
虽说是一点点小变化,但能看出来追求极致细节的高标准。
香兰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器型通常极其饱满圆润,线条感极强,视觉上就是一种享受。
陶瓷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人随物安定,物随人长久”,找到让你内心安定,常伴左右的瓷器,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日本陶瓷发展史

从日本陶瓷发展的历史上看,几乎每一步的发展都受到中国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有人说朝鲜是日本陶瓷之母,中国是日本陶瓷之父,应是一种比较恰当的比喻。
一、绳纹、弥生与古坟时代日本古陶主要出现在绳纹、弥生、古坟三个时期。
绳纹是日本最早的土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器之一。
土器表面有绳纹图案,故得名绳纹土器。
明治十九年(1886)于东京大森贝冢最初发现并定名。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土陶器,已存在近一万年。
绳纹时代长达数千年之久,在日本也遍及各地,主要以日本东部为中心,北至北海道,南至四国、九州。
绳纹土陶的制造技艺非常原始,几乎都是徒手捏制,而且不是在窑中烧制的,而是依靠太阳进行自然干燥,再堆放在木柴上露天烧制的。
所以火度很低,据推测仅有600℃左右。
弥生土器是古昭藏博士在东京市文京区本乡弥生町最先发现的一类陶器,以地名命名。
在考古上定为弥生式文化时代,系指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四世纪的六七百年间制作的陶器。
弥生陶器也是徒手捏制,烧成方法与绳纹式陶器相仿,露天烧造,比绳纹陶烧结温度高,约800℃左右。
绳纹式土陶器多为黑色,而弥生式土陶多为褐色,有的呈很美的红色。
从绳纹陶到弥生陶,古人的审美观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造型的日趋洗练和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世纪后半叶至七世纪中叶称古坟文化时代。
四世纪后,中国大陆大批居民移居日本,使汉字、中原文化和佛教传入日本。
值得指出的是这个时代出现的土师器和埴轮。
土师器为淡褐色薄胎,纹饰简单,用于上层贵族丧葬的祭器。
埴轮即土陶俑,也是古代日本人神秘信仰的陪葬之物,其中有男像、女像、家具、武器、船等泥塑,并往往在这些造型中增添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鸟、兽、鱼等动物塑像,造型十分生动。
四世纪后半叶开始使用辘轳成型,造型更加规整,并且从中国引进还原焰烧制方法,温度高达千度以上,可以大量生产。
这样的须惠陶确实是窑艺飞跃发展的证据。
二、奈良、平安时代592年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即位,由圣德太子摄政。
圣德太子向中国隋朝派遣使臣,以学习大陆的先进文化。
日本传统陶瓷的历史和烧制技术

日本传统陶瓷的历史和烧制技术日本的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日本陶瓷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工艺品,更是一门艺术形式,展示了日本文化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探讨日本传统陶瓷的历史和烧制技术。
日本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
在这个时期,日本开始与中国和朝鲜半岛进行贸易,引进了陶瓷技术。
最早的日本陶瓷作品主要是用来存储食物和饮水的容器,如土坛和饮盏。
这些作品的风格和形式受到了中国和朝鲜的影响,但也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日本风格。
在日本的奈良时代(710年至794年),陶瓷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陶瓷制作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工业,供应了宫廷和寺庙的需求。
奈良时代最著名的陶瓷是“白瓷”,它以其洁白无瑕的外观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白瓷的制作需要高温烧制,采用了中国的瓷器烧制技术,但在细节和装饰方面加入了日本的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陶瓷的风格逐渐多样化。
在平安时代(794年至1185年),陶瓷制作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陶瓷器物,如茶碗、花瓶和烛台。
平安时代最著名的陶瓷是“青瓷”,它以其独特的青绿色釉和简约的设计而受到赞赏。
青瓷的制作需要高温烧制和精细的控制,这使得它成为了陶瓷艺术家们的挑战。
到了室町时代(1336年至1573年),陶瓷制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茶道的兴起推动了陶瓷艺术的发展。
茶道强调自然、简约和朴素,这种理念也反映在陶瓷作品中。
室町时代最著名的陶瓷是“烧物”,它以其粗糙的外观和不规则的形状而受到赞赏。
烧物的制作过程中,艺术家们会有意识地制造出一些瑕疵和不完美,以强调自然和朴素的美。
江户时代(1603年至1868年)是日本陶瓷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陶瓷制作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职业,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陶艺家。
江户时代最著名的陶瓷是“瓷器”,它以其精致的外观和精湛的工艺而受到赞赏。
瓷器的制作需要高温烧制和精细的绘画技巧,艺术家们经常在瓷器上绘制出精美的花卉、动物和景观。
万古烧 资料 万古烧 出自日本三重县四日市

万古烧资料万古烧出自日本三重县四日市,西元1736年,有一位名叫沼波弄山的人在日本的三重县四日市朝日町开凿陶瓷窑,“万古烧”陶瓷的历史便源于此。
他希望产品的精神能够永远流传,所以,他将他的产品盖上万古不易(Banko Fueki)。
弄山去世后,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弄山的家族也绝后了,“万古烧”的生产曾一度中断。
直到1832年,它才得以复兴。
(由日本历史来看,在西元1736年所处的时代是幕府将军德川吉宗的统治时期,建立在德川纲吉、家宣、家继三位幕府将军(实际上应该是纲吉和家宣两位,因家继是以幼年之身继位将军,并且在三年内就去世了)统治的基础之上的吉宗的治世,正是处于日本封建社会的繁盛期,当时的日本社会工商业繁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明朝的宜兴壶、中国的散茶被引入日本,并在庶民社会的快速发展下迅速被推广,古万古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而万古烧复兴的年代1832年,是处于将军德川家齐的统治时期,依照现在的通说,德川家齐统治期间,日本的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的高度,)现在,“万古烧”的陶瓷产量据称是继“美浓烧”、“濑户烧”等之后,居全日本第四位。
它的制品主要有砂锅、花瓶等,尤其是砂锅的产量占据日本市场70%的份额。
此外,它还因为制造一种名为“紫泥急须”(日本沏茶用的壶)的紫色陶器而闻名。
1979年,四日市“万古烧”被指定为国家传统工艺品。
在沼波弄山的那个时代产生的工艺品被称为古万古。
最初万古烧是使用白色或黄色粘土。
但是,由于白色粘土的过度使用造成缺乏,所以现在当地都是以称为紫砂粘土(紫泥)来制作万古烧。
万古烧是利用一种還元焼成的方式烧制.使窑内几乎没有氧气存在。
窑里充满了一氧化碳,而紫砂粘土内的含铁成分无法充分氧化变成了蓝色而不是红色.经过烘烤完成后,当窑门打开之后, 万古烧与空气中的氧接触后,表面产生了氧化铁的红色,当蓝色混合这个红色,万古烧就变成了似乎是紫色的颜色。
万古紫砂可以承受高达1200至1300度摄氏度的烘烤。
日本瓷器

日本传统器皿日本的陶瓷器皿历史久远,大约在一万年前,日本就有了不同样式的土器,绳文土器、弥生土器等。
日本陶瓷绘画色彩绚丽、构思大胆,设计新颖,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趣味高雅的陶瓷,使日本陶瓷更加闻名于世。
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时代,模仿中国的唐三彩制造的,采用了称为“奈良三彩”的白、绿、茶色的釉彩。
陶艺历史大约在一万年前,日本就开始制作土器了,根据时代和式样的不同,起名为绳文土器、弥生土器。
其中绳文土器是低温下烧制的很厚的黑褐色的土器。
弥生土器则是在高温下烧制的较薄的红褐色的硬土器。
陶器的产生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一般认为,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时代,模仿中国的唐三彩制造的,采用了称为“奈良三彩”的白、绿、茶色的釉彩。
奈良三彩以后,日本大约近500年没有再制造陶器。
这期间日本全国制造的是被称为须惠器的、坚硬、烧透的灰黑色土器,但这种土器到了平安时代末期几乎也消失了。
真正烧制陶器是在镰仓时代,濑户一个叫藤四郎的人从中国引入了技术,制造水壶、香炉、佛具等。
以后直到室町时代,除了濑户以外,信乐、常滑、丹波、备前、越前等地也能制造陶器了,被称作日本的六大古窑。
再后来1616年,朝鲜的李参平在肥前有田成功地烧制了瓷器,日本的陶瓷制作就此开始了。
接着有各种烧器产生,其中伊万里瓷器在欧洲也享有盛誉。
京烧在京都制造的陶瓷器总称为京烧,又叫清水烧。
京烧质地细腻,色彩和谐。
盘子、花瓶、茶具和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工艺瓷器都是很好的旅游纪念品。
有田烧江户时代初期(1616年),朝鲜的李参平在现在的佐贺县的有田陶土矿成功地烧制瓷器,便开始生产日本最早的瓷器。
这种日瓷立即受到欢迎,人们把这种陶器就叫有田烧。
九谷烧九谷烧的绘画色彩绚丽、构思大胆,设计新颖,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据说九谷烧的窑在1700年左右被封锁过,在江户时代后期再次复兴。
所以复兴前的陶器叫古九谷烧。
乐烧(しがらきやき)以烧茶器为主的乐烧在京都也发展起来了,本阿弥光悦制成了品味极高的茶碗。
日本为何称建盏为“天目”。

相传宋元时期浙江天目山佛寺林立,日本禅僧多至天目山留学求法,回国时常带回天目山寺院中所用的建窑黑釉盏,因此这类茶盏就被称为“天目” 。
这是“天目”来由的最为广泛和普遍的说法。
但“天目”之说,至今在陶瓷界和日本茶道界仍存在着令人莫衷一是的看法。
尽管中日两国陶瓷考古界却存在一种共识:“天目”,这一名称来源于日本。
日本茶道界广为人知的史料,如《禅林小歌》(1394~1428年)、《君台观左右账记》(16世纪初)、《山上宗二记》(1588年)等,有关“天目”的汇总信息:“天目”作为饮器的名称至少在14世纪就出现于文献中。
它以山名来命名,当时建盏类茶碗与“天目” 是分开记录的,“天目”的价格比较低廉。
例如,品评足利将军家藏唐物的《君台观左右账记》中,所载的茶碗排名是:曜变建盏(值万匹绢)、油滴建盏(值五千匹绢)、兔毫建盏(值三千匹绢)、鼈(鳖)盏(值千匹)、乌盏(即黑釉,价廉)、能(或鲐、态)皮盏(廉价)、天目(不是将军家的御用之物,谈不上价格,即便宜得说不上价格)。
在16世纪初期,“天目”的上品被称为“灰被天目”,而建盏类茶碗有许多等级,建盏也不包含在“天目” 之中,与“天目”同属于“土之物”的范畴,其价格远远高于“天目”。
16世纪以后,有关“天目”的记载在日本文献中不胜枚举,名称情况相当复杂。
其中熟悉的名称有“天目”、“曜变天目”、“白天目”、“珠(朱)光天目”、“黄天目”、“濑户天目”、“油滴天目”、“玳皮盏天目”、“菊花天目”、“鹫天目”,也有不为人了解的其他“天目”,甚至有来自朝鲜半岛的“高丽白天目”。
可见,16世纪以后,在茶道界“天目”已作为一种固定式样的茶盏总称而被使用着。
可能只要是此类钵形的茶碗或类似这种形状的茶碗,不分产地(即进口货或者国产货),不分釉色,甚至可以忽略除器形以外的其他装饰特征而将这种形状的茶碗直接冠以“天目”的名称。
另外,可以肯定的是,在16世纪初,建盏与天目是茶盏中等级不同的两个种类,建盏的价值及地位窑远高于天目茶碗。
馆藏日本九谷瓷器收藏价值

馆藏日本九谷瓷器收藏价值九谷烧是日本陶瓷中彩瓷的代称,他的总体风格类似于中国晚明时期景德镇烧造的瓷器纹样,画风浓重,画片饱满。
九谷烧瓷器分为古九谷烧和19世纪初的再兴九谷烧两种。
九谷烧瓷器起源于明代日本明历元年,也就是中国的晚明时期,朝鲜制瓷工匠李参平在有田发现瓷土之后,开始烧造出精美的日本瓷器。
后日本工匠藤才次郎来到中国景德镇学习彩瓷的绘画技法,并且在日本的九谷村发现了瓷土,开始烧制九谷瓷。
古九谷瓷器采用手工拉坯制作好瓷胎后,直接上釉,再经过高温烧制而成,色彩是古九谷瓷的亮点,它以明代五彩为蓝本,以红,蓝,紫,绿等颜色作为主要色调加以装饰。
分为青九谷和彩绘九谷两种主流品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九谷瓷在十七世纪末期逐渐走向衰落,存世时间较短,仅有五十年左右的时间,虽然古九谷瓷烧造使用时间不长,但是他对日本彩绘瓷器起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在古九谷瓷停烧之后的一百年,也就是19世界初期,中国的晚晴民国时期,九谷烧在其原址再次复兴起来,同时,为了再次复兴古九谷瓷,在其窑址的周边附近,相继建立多出窑厂,有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感觉。
从而形成了又一次的再兴九谷之风,使得古九谷瓷的魅力得到了新的传承和发扬,为了以示区别,因此将这些窑口称之为再兴九谷烧。
今天给大家这只盘子,是日本九谷烧满绘盘,画工繁缛,四周绘变形星形纹饰,中心处开光绘画星形状菱格纹饰,周圈为卷草纹。
盘子为菱格形状,整体以红彩和篮彩作为主要装饰色调,艳丽鲜明。
九谷烧彩瓷由于色彩艳丽活泼,深受广大藏家喜欢,目前的市场价值远远低于同时期的景德镇藏品,作为同时期的文物来讲是一个投资的低谷。
到1730年,不知何因九谷窑曾经一度停烧,原因迄今不明。
后来将这一时期生产的瓷器称之为“古九谷瓷”。
古九谷瓷器由于造型气势恢弘,彩绘纹样富丽等特色,被誉为日本彩绘瓷器的代表。
古九谷瓷废窑之后80年,春日山窑在金泽诞生。
这样进入了一个九谷瓷器再次复兴的时代。
形成了春日山窑流行不木风;吉田屋窑倡导恢复古九谷瓷风格;官本窑则以红瓷红彩精细描画见长;永乐窑则草创出金斓手手瓷器等流派。
日本瓷为何风靡欧美?

田镇 ,有 “ 日本 景 德镇 ”之 称 。现 在 在 有 田瓷 器 博物 馆 里 ,还 有 大 量 同时 代 的 中 国瓷 器 ,以 及 一笔 一 画照 样 临 摹 的 日
1 日本陶 瓷艺 术家三 本一洋 在绘 制陶 瓷作品 . 2、3 三 本一 洋的作 品
欧洲贵族热衷收藏 日本瓷
大约存明末消初 的 14 6 0年 前 后
4、5 西 班牙 国立 陶瓷 博物 t内 的两件 毕加 索 陶瓷 官
供 国 : 方 谢
具 非 常讲 究 ,即 便 存 一个 很不 起 眼 的 小
面馆 里 , 餐具 也让 人爱 不释 手 。在 日本 , 即 便 低收 入家 庭 ,也 会 有 几套 像 样 的 瓷
日本人钟情 “ 美器”
中国 烹 饪 讲 究 “ 、香 、味 、器 、 色 形” .器 皿是 烘托 美 食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 日本 人也 说 : 美 食 健壮 人 的体 魄 ,美器 “
陶冶 人 的心 灵 。 因此对 于 “ 器 ”的重 ” 美
器 收 藏 ,凡 遇 请 客 之 事 ,必 以成 套 餐 具 招 待 。那 些 经 济 条 件 好 的家 庭 更 是 收 藏
数套好瓷器,并讲究瓷器的使用场合。
在 过 节和 新 婚 送 礼 的 场 合 ,公 司 年 轻 人 会 凑 齐 份 子钱 精 心 挑 选 一 套 送 给新 人 ,
精致 。
1 7世纪 8 0年 代 ,日 本一 个 名 叫柿 右卫 门的 家 族研 制 出了一 种 乳 白色浊 瓷 , 以 白为 底 色 ,配有 豪 华 的 镶 金 风 格 ,更 是 受 到欧 洲 王 公 贵 族 的 追捧 。一 时 间 , 收藏 日本 瓷 欧 洲 成为 时 尚 。现 如 今 ,
日本六大古窑,返璞归真!

日本六大古窑,返璞归真!日本的镰仓时代(1185—1333),受中国宋代文化的深远影响,其政治、经济、文化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从镰仓至室町(1336—1573)时代,日本出现了著名的“六大古窑”,为日本日后成为“陶瓷之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它们都透过岁月的沧桑,带着久远的泥土气息和无数陶工的智慧与汗水,展示着日本中世纪古陶的无穷魅力。
一、高贵的“濑户”濑户古窑是日本六大古窑之首,历史最为久远,被誉为日本陶器的起源地。
濑户烧在日本享有很高的盛誉,日语中的“濑户物”就是指陶瓷,就像英语中的“中国”就是瓷器一样,销售陶瓷的商店也被日本人称作“濑户物屋”。
只有濑户能生产有釉和有纹样的瓶子、水注、四耳罐、佛花瓶、香炉等佛教祭器,同时也制作碗、钵等日用陶器精品。
濑户古陶作为日本中世纪陶器最杰出的代表,造型挺拔,釉色典雅,清亮中透着幽玄、端庄之美,体现了镰仓、室町时代强盛的人文精神和日本民族追求古朴自然的审美情趣。
二、豪迈的“常滑”常滑古窑位于日本爱知县的常滑市,靠近伊势湾,优越的生产环境和海运条件,使之成为日本中世纪产量最高的陶瓷产区。
常滑烧以种壶、瓶、德利(酒壶)、平钵等日用杂器为主,其中陶瓮最多,瓮高30—40厘米,个别达到1米以上,在以纤细、小巧见长的日本陶瓷中,常滑瓮显示出博大、雄浑的气魄。
在装饰上,常滑烧尤显简约风格,器物上常刻些组合道道,或捺压上直线网形、篱形和重合菱形。
三、活力的“信乐”信乐古窑位于日本滋贺县之南的甲贺郡,这里是山村水乡,环境秀美,盛产的红松是烧窑绝好的燃料。
古信乐取氧化焰烧成,器型粗犷稚拙、浑然天成、,充满了返璞归真之感。
信乐烧多呈赤红色,个别也有砖红色,质地温暖质朴,土灰釉自上而下流动,与粗制的坯体相互交融,色调沉稳,色彩丰富,仿佛披着一件斑驳的外衣,别有一番风韵。
与常滑、丹波、越前、备前相比,信乐陶土含铁少,给人以明快淡雅的感觉。
四、质朴的“越前”越前古窑位于日本福井县丹生郡越前町的宫崎地区和织田地区,这里是一块盆地,海岸线坚实的石壁,抵挡住了来自北方汹涌的风浪,保护了这片离日本海最近的陶艺净土。
日本陶瓷简史

日本陶瓷简史
任允鹏
【期刊名称】《陶瓷工程》
【年(卷),期】1997(031)003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任允鹏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31.367
【相关文献】
1.试论日本陶瓷器皿中的物性——日本禅文化所影射出的陶瓷中"物"性的关系 [J], 张亚林;江岸飞
2.日本陶瓷发展趋势和日本陶瓷协会开展的活动 [J], 北条顺一
3.日本陶瓷的发展简史及现状与特点 [J], 吴春桂
4.日本出土的宋元陶瓷和日本陶瓷 [J], 楢崎彰一;杨琮;范培松
5.中日音乐通史写法比较分析——读《日本音乐史》与《日本音乐简史》断想 [J], 沈小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清水烧瓷器特点

日本清水烧瓷器特点
清水烧是日本陶瓷器中的一种传统工艺,起源于近江国(今日本滋贺县)的清水町,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清水烧瓷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优雅的艺术性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和喜爱。
清水烧瓷器的特点之一是其釉面细腻光润,通常呈现出淡雅的蓝、绿、紫等色调,给人一种纯净清新的感觉。
这主要得益于清水烧在烧制过程中使用的植物灰釉料,使得瓷器表面呈现出独特的光泽和质感。
由于釉料的特殊处理,清水烧瓷器在阳光下会呈现出晶莹剔透的效果,令人赏心悦目。
除了釉面的细腻光润外,清水烧瓷器的造型设计也具有独特之处。
其作品多以自然风光、动植物等为题材,从中提取灵感,加以简化和艺术加工后塑造出独具特色的形态。
清水烧瓷器的器型多样,既有简洁大方的茶壶、茶杯,也有富有装饰性的花瓶、香炉等,每一件作品都展现着工匠的匠心和艺术的魅力。
此外,清水烧瓷器在烧制技艺上也有独到之处。
工匠们采用特殊的烧制方法,使得瓷器具有良好的抗热和耐用性,且具备一定的保温保湿功能,适合盛装茶水使用。
同时,清水烧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随机的变化和纹理,使每件作品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总的来说,清水烧瓷器以其细腻光润的釉面、独特的造型设计和精湛的烧制工艺,展现出日本陶瓷工艺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无论是作为艺术收藏品还是日常使用,清水烧瓷器都能带来别具一格的美好体验,让人感受到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湛工艺的魅力。
浅谈日本现代陶艺之父八木一夫

浅谈日本现代陶艺之父八木一夫摘要:日本陶艺文化的历史虽然没有中国的长,但发展迅速,在全球陶艺文化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陶瓷展示出来的内容风格大有不同。
20世纪50年代,走泥社现代陶艺运动的出现,使日本的陶艺文化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场运动是由陶艺家八木一夫发起的,他是将传统陶艺慢慢转为现代陶艺的关键人物。
本文通过对八木一夫现代陶艺的研究以及作品风格的分析等多方面的切入,更加深入地了解八木一夫是如何在陈旧的陶瓷理念世界开辟出现代陶艺创作新的领域和方向的。
关键词:八木一夫;日本陶艺;陶艺设计1 背景目前中国陶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日本走泥社的影响,研究走泥社运动发起人的作品是很有必要的。
20世纪50年代,日本出现了著名的走泥社陶艺革新运动,日本现代陶艺从此崛起,标志着新陶艺的诞生和陶艺现代性的觉醒,陶艺从思想到技术,都和以往的传统不同,倡导陶艺家应该解放自己的思想,不局限于作品只能实用为主的想法。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陶艺家们意识到手工艺也应该打破陈规,发展个性,使陶艺在实用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情。
八木一夫从二战后日本人们的生活环境中体会到,应该自由的解放人性,不是为了做一件实用的陶艺作品而做,要通过黏土作为媒介,表达自己的内心,增加陶艺的艺术感。
2 八木一夫简介八木一夫(1918年7月4日-1979年2月28日)不但是日本陶藝界划时代的巨匠,而且在世界陶艺发展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八木一夫于1918年7月4日生于岐阜县,是陶艺家八木一草的长子。
八木一夫曾在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的雕塑部门学习。
毕业后八木一夫进入商工省陶瓷试验工厂,有幸结识恩师沼田一雅,进入其主持的“日本陶塑协会”学习。
1946年八木一夫与中岛清、伊东奎、大森淳一、山田光、田中一郎等组成了影响深远的“走泥社”,由此开始了日本现代陶艺的新旅程。
3 八木一夫“陶艺设计”作品分析3.1 材料的选择八木一夫对陶艺材料的选择和他烧制作品的观念是一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于 日 本 陶 器 的 研 究
命 的 进 程
绳纹时代
(公元前5500年--公元前300年)
考古的证据表明,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时候,日本 进入了绳纹时代--因陶器外面的绳样的花纹而得名,也 就是新石器时代。
纹 早 期 ) 丝 纹 深 钵 ( 绳 ) 期 中 纹 绳 ( 捻 钵 的 深 杂 纹 复 卷 涡
通过学习日本的陶瓷历史,我们看到,在镰仓 时代以前的日本陶瓷风格,与亚洲其他地方的风格 都还很相似,后来才演化成为一种独特的日本风格。 研究后发现,这是因为茶道由中国传入日本以后, 对日本的陶瓷乃至整个民族文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 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 活,追求“佗”的审美意识,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 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 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 闲寂为美。 作为茶具的陶瓷品也是从这个时候形成了独特 的“涩”之美,并在漫长的日本历史中蓬勃地发展 并延续着她的生命。
常滑烧
起源于平安末期。这里 自古就以烧制大瓶子、大坛 子等日用杂货而闻名。桃山 时代开始生产茶道用具。到 了江户时代,人们巧妙地利 用当地陶土含铁量多的特点 烧制出了朱泥烧、白泥烧、 火色烧等陶制品,奠定了现 代陶制品的基础。 充分发挥陶土丰富优质的 特性,生产出了各种各样的 陶制品,其中利用粘土中的 铁分烧制出的红色的朱泥, 作为常滑烧的代表作而闻名 天下。
黄瀬戸茶碗 爱知县陶瓷资料馆藏
黄濑户香合
志野茶陶据说是在白釉上用铁质颜料 绘以简单纹样而成,有多种效果,质感暖 人,在18世纪末的产品中佳品甚多。
峰红叶 鼠志野茶碗 五岛美术馆藏
梅が香 志野茶碗 五岛美术馆藏
织部茶陶是综合濑户黑、黄濑户、志野的技 法和意匠后变化而成。由于各种因素的比重不同, 可分为:织部昌,在与渤户黑相似的黑釉地上变 化而成;黑织部,再在其上加纹样装饰而成;青 织部,在黄濑户上一部分着绿釉,另部分用铁粉 在白釉上画纹样而成;综织部,总体上着绿釉, 其下施线刻纹样而成;还有鸣海织部、赤织部等, 真是变化万千。各种织部在造型上也富于变化, 最富有特征的是使人联想到现代抽象绘画的新颖 奇彰的纹样,还有的模写出南蛮入的珍奇风姿。 总之,织部茶陶乍充满机智的意匠,至今仍未失 去新鲜的魅力。
“乐烧”可称得上是桃山时代最具代表 性的茶陶,最初是由千利休定型,京都的 陶工长次郎烧制而成。正式的乐烧作品出 现于天正十四年(1586)左右一开始就专 为茶道服务,产品全部是茶具,其中绝大 多数是茶碗,还有少量花瓶、水指等。乐 茶碗根据釉色分为赤乐与黑乐两种。赤乐 施红釉,是天正十四年前试烧成功的品种; 黑乐施黑釉,黑中泛褐,富于变幻,给人 以温厚的感觉。
信乐一重口水指 桃山时代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破袋 古伊贺水指 五岛美术馆藏
除了作为茶陶而发达的陶器外,一 些武将从朝鲜带回国的陶工在北九州一 带广泛开窑烧制唐津陶。唐津陶多为日 用杂器。其中的绘唐津与志野、织部相 似,另有一些朝鲜陶工还在其他地方开 窖烧制不同品种,如高取陶(福冈县)、 上野陶(福冈县)、萨摩陶(鹿儿岛 县)、兹陶(山口县)。
桃山时代的茶陶
陶艺在桃山时代出现划时代的发展。用于 茶汤的茶陶类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茶陶器创 始于室町时代后期,在本时代完成的住茶理念 为背景,通过千利休、古田织部等茶人的指导, 产生优秀的日本性意匠。在桃山时代,美浓烧, 赖户烧,备前烧,伊贺的信乐烧,京的乐烧所 制的陶器最受茶人们的欢迎。
乐烧
信乐烧
近江国(滋贺县)甲贺郡 信乐乡是信乐烧(しがらきや き)的发祥地。根据发掘出土 的碎瓦片来看,当地窑业远在 奈良时代的天平宝字年间 (757~765)就已草创。在平 安时代烧制须惠器(一种不上 釉而素烧的土陶),镰仓时代 改良烧成技法后生产出红褐色 的陶器。这就是所谓“古信 乐”,制品以贮种壶和其他农 具、杂器为主。但平安、镰仓 期的古信乐遗物不多见,信乐 烧真正的繁荣实际上还是从室 町时代开始的。
恶女 常庆黑乐茶碗
五岛美术馆藏
湖月 赤乐茶碗
五岛美术馆藏
美侬烧
另一方面,美浓(岐阜县南)取代以往的濑 户而成为制陶中心,产生“濑户黑”、“黄濑 户”、“志野”、“织部”等独特茶陶。
濑户黑是金黑茶碗,烧制时观察彩釉溶解情况而从 窑中勾出急骤冷却而成,可能是在前述黑乐茶碗影响下产 生。它的直线造型令人感到与乐烧相异的强度。黄濑户着 枯叶色釉,保持着古老传统,但在该时代加入铜绿和铁褐 色,刻画简单的植物纹样,比以往产品明亮而有变化,见 出新的意匠。
濑户烧
濑户烧为日本现存最 古陶窑之一。是仿效中国 的青瓷及天目烧而生产使 用灰釉(黄 濑户釉)及黑 饴釉(天目釉)的贵重工艺 品,自鎌仓时代起就开始 制作。 爱知县濑户市是日本 屈指可数的陶瓷出产地。 其中,濑户市的“赤津烧” 被誉为日本六大代表性陶 瓷之一。“赤津烧”陶瓷 的特点是釉料色彩相当丰 富。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有 “黄濑户”、“志野”、 “织部”等,它们的制造 历史已达数百年之久。“
备前烧
备前烧已有一千多年 的历史,在六大古窑中, 也是最古老的。备前烧的 特色在于不上釉、不绘彩, 完全靠火炎和技巧来制作 陶瓷,而且每一件作品都 不一样。 近世备前烧的五大名家是: 金重陶阳(1896-1967) 藤原启(1899-1983) 山本陶秀(1906-1994) 藤原雄(1932-2001年) 伊势崎淳(1936- ) 他们是复兴备前烧的重要 力量。
弥生时代
(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
弥生文化是由发现弥生式陶器的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而 得名弥生时代。
弥 生 壶 (弥 弥 生 前 期 ) ) 期 后 生 ( 壶 生 弥
须惠器
须惠器是五世纪后半期从大陆传入的新的制陶技术,辘 轳成型,在窑炉内以1000⁰C高温烧成。是中国商代灰陶的技 术经朝鲜传入日本,朝鲜三国时代的百济烧和古新罗烧大概 就是日本须惠器的原型。日本生产须惠器持续了相当长的时 间,跨越古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镰仓时代四个时 期,历时千年之久。
信乐(滋贺县)、伊贺(三重县)、备前 (冈山县)、丹波(京都府)等窑中自古烧制的 日用杂器,以其朴素之美为室町末的茶人垂青, 被采用力件茶器皿。桃山时代的茶人更是积极弘 扬,使其焕发茶陶的优秀意匠。信乐和伊贺比邻, 风格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伊贺通过猛火烧硬土而 在有变化的器形乍产生各种各样的肌理、爆 胀、裂纹、蔗纹等效果,有“破袋”铭的水罐 特别出色,信乐没有伊贺那样激烈,以枯淡朴素 为特色。备前使用田土烧制,肌理粘糊,篇纹和 火烧纹颇具特色。这些茶陶各具风采,又都象石 块那样稳重、朴素而有力度。
丹波立杭烧
产自日本兵库县筱山市立杭地 区,又称立杭烧,起源於平安时代 末期至镰仓时代初期。 今日我们所谓的丹波烧,是指 在桃山时代末期开始使用釉药,并 以「登窑」取代「穴窑」烧制的陶 器,江户时代出现许多优秀的作品, 主要作为茶具。 给人宁静感受。过去丹波烧大多是 实用的壶、花瓶、碗等,供当地人 日常使用,当时使用的是「穴窑」, 虽然未上釉药,却因为窑中的烟和 灰,在陶器表面薰烧出自然的光泽, 别有一种沉稳厚重之美,由於制作 方法和成品都与现今不同,称之为 「古丹波」。
须 惠 器 四 耳 壶 ( 五 世 纪 ) ) 纪 世 七 ( 壶 耳 双 器 须 惠
三彩
奈良时代(公元710年—公元794年)日本人模仿中国唐 三彩而烧制出了奈良三彩,器物主要有盖罐、罐、净瓶、钵、 碗、盘等,色彩主要为绿、黄、褐色,还有单纯的绿彩。
奈良三彩壶 (八世纪)
正仓院三彩腰鼓
镰仓室町时代的 六大古窑
(公元1192年—公元1573年)
●越前烧(福井県) ○濑户烧(爱知県) ●常滑烧(爱知県) ○信乐烧(滋贺県) ●备前烧(滋贺県) ○丹波立杭烧(兵库 県)
越前烧
主要的烧制地点是福井县丹生 郡越前町的宫崎地区(旧宫崎村)、 织田地区(旧织田町)。越前烧的特 点是古朴天然,形态厚重,表现为 高温烧制后,薪灰自由地流布在陶 器表面,随意,浑朴,带着大地的 特征,这种自然釉拥有非常好的手 感。越前烧历史悠久,一般认为从 平安时代就开始了制作。二战后, 著名的东方陶瓷学家小山富士夫等 把越前烧列为“日本六大名窑”之 一举,并将之命名为“越前烧”。
完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