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教材及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教材及其实践的一些感想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基本理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实施五年来的一些困惑与问题,对今后课改的建议。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材,困惑与问题,建议
2007年秋季,我校数学学科开始使用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A版)。近五年来,全新的课程理念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和谐的师生关系已经确立,良好的课改氛围初步形成,涌现出了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数学学易”,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感到了一些困惑。下面就这些问题来谈点想法,供参考。
1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基本理念
从它的内容来看,我们体会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反映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我国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感觉到个好的地方有:
1.1 从数学内容来看,它突出了数学内容的人文性和亲和力,应用性与现实感,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2 从教学要求来看,它希望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1.3 从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来看,它试图分解知识难点,降低难度,从而实现“螺旋式”上升。
1.4从教育形态来看,它试图使高中数学课程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2 困惑与问题
2.1 这套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人文性和亲和力,应用性与现实感。教材每一章的正文一般都从实际引入概念,从实际中提出问题,例题、习题也增加了一些联系实际的内容,同时,增加了“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特别是它的每一章都设计了一幅章头图及描述和一段引言。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用数学眼光揭示与数学本质内容有关的人文背景、数学应用现象,及其在数学与各领域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某些数学知识应用的内容与我们湘西民族地区的学生与教师的实际,以及所拥有的教学资源的状况不相符合,这给教学带来了不便。
2.2教材的“螺旋式”上升的设计意图是非常好的,但是有些内容的教学实际效果好象并非“螺旋式”上升。如教材将数列、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简单的线性规划、均值不等式集中到一起,安排在必修五,使得重点与难点过于集中;必修二第四章“圆与方程”中列出了有关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内容,不仅与章节名
称不符,而且这里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与选修2-1中的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中的相关内容相隔太远,造成相关知识的割裂,使人费解。
2.3这套教材注重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教师片面依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而忽视其他教学手段,出现了电脑代替人脑、大屏幕代替黑板的现象,导致学生无法观察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一堂课下来,总觉得走马观花,喧宾夺主,课堂效率值得考虑。
2.4 探究性教学是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与能力。那么什么内容值得探究?是不是新知识点(定义、符号的表示除外)的产生都要探究?探究的形式怎样才能最好?
2.5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与以前相比变化不大,提高不明显。“自主、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效果与专家们的设想相去甚远。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合作只能局限于与前后邻座的几个同学商谈式讨论,有参与之名,没有参与之实。从实际来看,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依然是教师的讲解。
2.6学生的负担与以前相比不是减轻而是加重了。一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多,这就需要学生用更多的时间来消化。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学校、家长最关心的仍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请家教、补课又占用了学生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三、意见和建议
3.1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新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教师。理念的贯彻,教材的使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引导都需要一线的教师践行。一线教师首先要重视对新课标的研究。其次要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一线教师的总体素质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急需培训。培训形式应由“单向独白”的“理论传播”转变为“专家示范”及“成功案例”的观摩与指导。
3.2 加强与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
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能找到与教材相匹配的资源,如配套练习、与教材同步课件那将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因此开发与教材相匹配的资源势在必行。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或专业人员共同开发,组建资源库,供教师免费使用。
3.2 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和进一步完善
3.2.1在课程标准中删减部分内容或每周增加1课时。新教材包括五个必修模块和四个选修系列。五个必修模块基本涵盖了以往课程内容,而这四个选修系列中不仅涉及了以往课程内容,大部分都是以往课程中没有的。在总的教学
时间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偏多与教学时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果按照课程标准规定每周4课时,那么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校每周开设了5课时(周边有些学校每周开设了6课时),但在时间上仍然感到紧张。
3.2.2 调整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的难度,避免正文与习题脱节。一是有些内容特别是立体几何部分中例题和习题的难度差距大,导致学生普遍感到“上课时听得懂但习题做不来”;二是习题中有些是学生没有学过的内容,教师很难把握是否需要补充这些内容,如必修五第69页第6题等等;三是习题的难度分布欠妥当,有些过于简单;四是习题难度无法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与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够大;五是习题的开放性不够,要是能够在每一小节都能留下一到二个研究性问题让学生探讨,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更有好处。
3.3处理好教材中衔接问题
3.3.1处理好初高中衔接问题
与初中相比,高中数学对概念定义要求严格,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较高,并注重逻辑思维和分析理解,使得学生在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显得比较吃力。高中内容中集合部分要用到的逻辑关联词“或”、“且”、“非”等初中并没有学过;初中仅仅介绍了二次函数的简单知识,但必修一已把它作为熟练掌握加以应用。在讨论直线与圆锥曲线、以及圆锥曲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经常需要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以及立方公式、分组法分解因式等知识和方法,而这些知识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已经删去。三视图称谓不一致(初中称主视图、左视图,高中称正视图、侧视图)。必修二中的三视图、中心投影、平行投影、以及必修三中统计部分内容,都与初中数学知识存在交叉与重复现象。
3.3.2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的衔接问题
数学要用到其他学科知识,而其他学科还没有学到,如必修四第一章第五节函数的图象中提到物理中的简谐运动等。这给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难。
3.4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探索多样化的与新的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如概念性强、学生理解难度大的课;难度中等的公式、定理、性质导出课;习题课,建模课,阅读课,实习作业课,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内容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
3.5让新课程标准中所确立的评价体系落到实处,坚决杜绝以升学率、考试成绩评师评生的现象发生,切实减轻学生与教师的负担,还学生和教师以自由。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