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笔记终版
04年10月《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1-自学考试.doc

04年10月《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1-自学考试(△为填空题、□为选择题、◎名词解释、☆为问答题、★重点题)导论(整章△、□、◎)一、神经解剖学知识(重点掌握)△、□、◎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
颅腔里的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
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
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
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
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
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
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
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
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
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
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
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
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
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
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
边缘系统:边缘叶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
在大脑髓质(白质)深部有一些神经核团,称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和屏状核。
尾状核与豆状核组成纹状体,对机体的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间脑位于大脑与中脑之间,被大脑两半球所遮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大部分组成。
丘脑是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10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10第十章运动和意志行为1.神经系统引起或调节肌肉的收缩功能主要是通过类似突触结构的装置——神经肌肉接点的功能实现的。
(1)终板电位:神经肌肉接点由神经末梢一再分支并膨大而成为终板(终扣)终板与肌纤维膜以一定间隙相联系。
神经末梢兴奋时终板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扩散到间隙后的肌膜上与受体结合产生终板电位。
(2)终板电位的性质类似突触后电位,是缓慢的级量反应,但它却比突触后电位强很多。
所以,终板电位总能激发肌纤维发放动作电位并沿它的全长传导,引起它的受损。
(3)肌纤维的细胞质内,启动了能量供给机制,使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动朊之间的横桥发生变化,两者发生相对位移,产生肌收缩运动。
2.运动单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轴突一再分支,与许多肌纤维形成神经肌肉接点,该神经元兴奋发出神经冲动使这些纤维收缩。
每个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纤维称为运动单位。
神经效应器接点:平滑肌、腺体和心肌接受植物性神经支配,植物性神经末梢和它们之间的接点统称为神经效应器接点。
①无论是形态上还是功能上神经效应器接点、神经元之间突触可以存在多种神经递质,突触后神经元接受数以千计的突触前成分,即一个神经元可与大量其他神经元形成突触,这些突触的突触后电位可能是兴奋性的或抑制性的,它们之间发生时间和空间总和导致单位发放。
②神经肌肉接点中每个纤维只接受一个神经元的有髓鞘的轴突末梢,且只释放一种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因而只能引起一种兴奋性终板电位。
③神经效应器接点中一个效应器细胞只接受一个神经元的无髓鞘神经纤维,可能有两类神经递质中的一种——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
3.肌梭:是一种特殊的本体感受器,即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器。
肌梭是单突触反射的反射感受器。
4.脊髓运动反射:其反射中枢位于脊髓的简单运动过程,它是其他复杂反射活动的基础。
脊髓运动反射分为:单突触反射、二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
5.单突触反射、反射中枢及生理意义?(1)单突触反射:在反射弧结构中只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形成的单个突触的反射,就是单突触反射。
2011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三章

2011年自考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 2.听觉失认症:患者大脑初级听皮层(颞横回的41区)、内侧膝状体、听觉通路、听神经和耳的结构与功能无异常所见,但却不能根据语音形成语词知觉或不能分辨乐音的音调,也有患者不能区别说话人的嗓音。
词聋患者大多数左颞叶22区或42区次级听觉皮层受损所致。
乐音失认症患者,多为右颞22区、42区次级听皮层受损所致。
3.体觉失认症:顶叶皮层的中央后回(3-1-2区)躯体感觉区结构与功能基本正常,但此区与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的脑结构间联系受损,引起皮层性触觉失认症,实体觉失认症等多种类型的体觉失认症。
实体觉失认症,多为右半球顶叶感觉区与记忆中枢间的联系障碍,引起左手触觉失认症状。
总结:从上述多种类型的失认症中得出结论——失认症是知觉障碍,不是因该感觉系统的损伤,而是由高层次脑中枢间的联络障碍所致。
证明知觉是许多脑结构和多种脑中枢共同活动的结果。
即使是以其中一种感觉系统为主的知觉,无论是视知觉、听知觉还是躯体知觉,也是这些感觉系统与注意、记忆、语言中枢共同活动的产物。
二、知觉的细胞生理学基础 1.视觉功能柱、超柱及超柱的特征提取(多模式感知细胞及生理意义) (1)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所以称之为功能柱。
功能柱是感觉的基础。
有两种功能柱理论:特征提取功能柱和空间频率功能柱。
(2)超柱: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就是超柱。
超柱是简单知觉的生理基础。
(3)多模式感知细胞:在颞-顶-枕区之间的联络皮层和额叶联络区皮层中,都存在着“多模式感知细胞”,可以对多种信息发生反应,实现着多种感觉的综合反应过程。
多模式感知细胞,是知觉的细胞生理学基础。
(4)总之,皮层中的超柱和联络区皮层多模式感知细胞,在知觉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是知觉的结构和功能单元。
生理心理学笔记1.

生理心理学笔记1.第一章导论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与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所以又将其称为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一切都是通过神经元实现的。
人脑内大约有1011个神经元,结构大致相同,都是由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的。
神经纤维末端有若干分支,叫神经末梢,末梢终端膨大形成扣状,称终扣或突触小体。
多数情况下树突接受其他神经元或感受器传来的信息,并将信息传至细胞体。
细胞体聚合多个树突分支接受来的神经信息,再经过细胞质内的信号转导,通过轴突传出整合后的神经信息至下一个神经元。
从神经元到下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通过一个微细的结构—突触来完成的。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的微细结构,由突触前膜(轴突末梢)、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和突触间隙(前、后膜之间的缝隙)三个部分组成。
电突触的间隙约10-15纳米、化学突触的间隙较宽,约20-50纳米。
突触前膜上有囊泡,囊泡内有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上有受体。
突触传递的特点:1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突触的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这种单向传递保证了神经系统有序地进行活动。
2突触延搁。
神经冲动通过突触时,传递的速度较缓慢。
3时间和空间总和效应。
突触后膜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和一定时间内相继出现的突出后电位加以总和,只要达到单位发放的阈值,就会导致这个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4抑制作用。
兴奋和抑制是神经元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突出活动实现的,是突触很重要的机能。
抑制可发生在突触前膜上,称为突出前抑制;也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称为突出后抑制5对药物敏感性,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对神经递质有很高的选择性,因此,使用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可能阻止或增强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从而改善或提高脑的信息处理能力。
根据神经元的传递方向可将其分为三类: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传来的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
中间神经元又叫联络神经元,它们将从感觉神经元中获得的信息,传给其他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
沈政、林庶芝《生理心理学》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导论——第3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和运

沈政、林庶芝《⽣理⼼理学》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导论——第3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和运第1章导论1.1 复习笔记⼀、⽣理⼼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科学与社会价值⽣理⼼理学是⼼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必修课程,是⼼理科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脑关系是⽣理⼼理学研究的核⼼命题,该命题的研究进展不仅对⼼理学其他分⽀学科的发展产⽣重⼤影响,对于认识论和哲学的理论发展也具有重⼤意义。
(⼀)⼼-⾝关系⼼⾝关系的科学命题不仅是⼼理⽣理学的基本命题,也是哲学的基本命题。
早期⾃然哲学式的⼼-⾝关系理论研究⽐较肤浅。
随着科学的发展,⼼-⾝关系的探讨逐渐为⼼-脑关系的命题所取代。
(⼆)⼼-物关系⼼⼀物关系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既是⼼理学的命题,也是哲学的第⼀命题。
⼼理学从具体的外界物质刺激与个体意识之间的制约关系中,探讨个体⼼理活动的规律。
随着新⽅法和新理论的产⽣,研究表明⼈类的意识活动是外界物质过程与脑这⼀特殊物质相互作⽤的产物。
(三)⼼-脑关系神经科学是近四⼗多年来形成的⼀门综合科学,它囊括了脑研究的许多理论和技术。
信息科学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综合科学,它的⼀些理论概念对现代脑研究产⽣了巨⼤启发作⽤。
⽣理⼼理学必须从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中吸收新理论与新技术等新成果。
⼆、⽣理⼼理学的基本理论(⼀)脑机能定位论与等位论的统⼀性原理1.脑机能定位理论(1)1811年,贝尔根据脑形态与功能不同,将其分为⼤脑和⼩脑。
这⼀发现成为脑机能定位理论的发端;(2)1861年,布罗卡发现了位于额叶的“⾔语运动中枢”,1874年,维尔尼克发现了语⾔感觉区。
临床观察法、⼿术切除法、电刺激法、解剖学和组织学法,是脑机能定位理论所依靠的主要⽅法;(3)20世纪40~50年代,苏联关于⼤脑⽪层是条件反射暂时联系赖以形成基础的观点、现代神经⽣理学关于脑⼲⽹状结构是睡眠与觉醒中枢的理论以及60年代根据割裂脑研究提出的⼤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的理论观点,都可以看作是脑机能定位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生理心理学笔记总结

生理心理学笔记总结生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神经生物学基础上的人类行为和心理机制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理学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以及这些系统如何与环境互动。
一、神经系统和生理学基础神经系统是控制人体各种生理和心理功能的主要系统。
它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了大脑和脊髓,而周围神经系统则包括了与肌肉和器官相连的神经。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
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
神经元接收到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从而产生各种生理和心理反应。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通过神经递质完成。
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它能够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常见的神经递质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机制的学科。
它研究人体的各种生理过程,如新陈代谢、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
这些生理过程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二、情感与情绪情感是情绪和心理体验的总称。
它包括了对外界刺激的感受、主观反应以及生理反应。
情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基因、环境、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情绪是一种有意识的主观体验,通常由生理和心理反应组成。
常见的情绪有喜悦、愤怒、悲伤、惊讶、恐惧等。
情绪可以通过语言、面部表情、行为等方式进行表达。
人类的情感和情绪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情感和情绪的产生和调节受到了大脑中的不同区域和神经递质的影响。
例如,杏仁核是情绪形成和调节中的关键结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是情绪调节中的重要神经递质。
三、记忆和学习记忆是人类对于过去经验的存储和回忆。
它包括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能够存储短期的信息,如电话号码、地址等;长时记忆则能够存储更为持久的信息,如个人经历、历史事件等。
学习是指人类通过经验和环境改变行为和认知的过程。
学习可以分为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是指通过两个或多个刺激之间的关联性来形成条件反射,如狗的唾液分泌和铃声的关联;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增强或减弱某种行为。
卡尔森《生理心理学》(第6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10章 情 绪)【圣才出品】

第10章情绪10.1 复习笔记一、情绪概述(一)情绪的指代情绪在日常用语中指由某些情境带来的正性或负性感受。
在心理学中,情绪是对特定刺激的复杂反应。
(二)情绪的定义对情绪的完整定义包括三部分:情绪是一种认知体验,伴着某种情感体会和特定生理反应,即情绪包括了思考过程(认知体验)、心情转变(情感体会)和身体上的变化(生理反应)。
(三)情绪的构成1.情绪包括情绪体会和情绪反应。
2.情绪反应由行为成分、自主神经成分和激素成分构成。
3.情绪反应三个成分的关系是:自主神经反应使行为易化,使体内能量迅速动员起来,以完成剧烈的动作。
激素反应强化了自主神经反应。
二、情绪作为反应模式(一)恐惧恐惧情绪各成分的整合是由杏仁核控制的。
1.动物研究(1)基本概念杏仁核,或称杏仁核样复合体,位于颞叶内,由多个核团构成,各核团具有不同的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也具有不同的功能。
(2)基本结构及功能①内侧核由数个子核构成,接收感觉传入信息(包括气味和信息素),再将这些信息传递至前脑内侧基底部和下丘脑。
②外侧核(LA)a.接收来自初级感觉皮层、联合皮层、丘脑和海马的感觉传入信息,发放神经纤维至杏仁核的基底核、副基底核和中央核。
b.LA还发放传出信息至纹状体腹侧(与强化刺激对学习的作用有关)和丘脑背内侧核(其投射区是前额叶)。
③中央核a.接收基底核、外侧核和副基底核的传入,其传出纤维广泛分布于大脑的各个部位,参与情绪反应。
b.从中央核发出的神经纤维投射到下丘脑、中脑、脑桥和延髓,这些脑区负责情绪反应各成分的表达。
c.激活中央核可诱发出一系列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自主神经反应和激素反应(如图10-1所示)。
图10-1 杏仁核主要分区和神经联系简图(3)情绪反应的诱发①对于负性刺激诱发的情绪反应,中央核是最重要的脑结构。
a.当威胁性刺激呈现时,中央核被激活。
b.中央核受损将导致大量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减弱或缺失,动物血液中应激激素水平降低,溃疡等应激性疾病的概率也降低。
生理心理学笔记

生理心理学笔记生理心理学绪论一、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以人的心身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目的:为了说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它与其他相关学科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二、历史回顾1、自然哲学理论·柏拉图:古希腊。
第一个区分“身”“心”学者。
·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发展柏拉图学说,区分出人的不同感觉的学者·笛卡尔:身心交互理论——认为人的机体是受人的灵魂控制的,而且指出灵魂对机体作用点就是人脑中的松果体·莱布尼茨:身心平行论——认为灵魂与机体是由两种不同的微粒组成。
两者各不相同且都不变性,所以身心之间是平行关系,没有交互作用。
推出灵魂特征的先天性2、脑机能定位理论——某个特定的功能对应特定的大脑某个位子·理论的基础:1811年。
Bell区分了大脑、小脑及脊髓的背根、腹根·发展里程碑:Broca——语言运动区;Wernicke——语言感觉区·重要人物:Brodmann——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域;Penfield——倒立小人·脑机能等位理论:Lashley提出,使脑定位理论被认为存在很大局限性3、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把定量分析引入生理学研究,建立经典神经审理学理论·Pavlov:狗唾液分泌标本·Sherrington:猫股四头肌标本4、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示波器技术发展,对神经细胞电活动记录越来越精确,对神经细胞电发放的时间关系和频率特点展开了研究·通过细胞电活动研究,发现了网状非特异系统的功能,引申出反馈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反射活动不仅制约于外界刺激,也制约于网状非特异系统兴奋水平所决定的唤醒状态·发现了“全或无”和“级量反射”规律5、化学通路学说通过对神经通路中的化学物质变化的定量研究,发现神经传导过程中的化学传递方式,从而发现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化学作用机制。
生理心理学笔记22

《生理心理学》复习笔记导论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
颅腔里的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
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
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
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
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
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
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
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
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
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
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
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
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
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
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
边缘系统:边缘叶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
在大脑髓质(白质)深部有一些神经核团,称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和屏状核。
尾状核与豆状核组成纹状体,对机体的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间脑位于大脑与中脑之间,被大脑两半球所遮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大部分组成。
丘脑是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
它将传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后,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功能。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和内脏功能的调节中枢。
2011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感觉生理心理学特异感觉系统和非特异感觉系统各种特异感觉系统向大脑皮层的上行通路均发出许多侧支达脑干被盖部的网状结构,再由脑干网状结构发出网状上行和下行纤维,向大脑皮层广泛弥散性地投射,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水平,也向感觉乃至运动系统弥散投射,以便对各种感受刺激均可给出适度的反映。
许多特异的专一感觉系统和网状非特异投射系统,共同实现着对外部刺激或事物属性的感受功能。
1. 感受阈值:即刚能引起主观感觉或细胞电活动变化的最小刺激强度。
各种特异感觉系统有自己的适宜刺激,对其感受阈值最低,即对其感受最灵敏。
2. 感受器的适应:随着刺激物长时间持续作用,感受灵敏率下降,感受阈值增高,这种现象称感受器的适应。
★☆3. 感受野:把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第一节视觉生理心理学1. △眼的基本功能就是将外部世界千变万化的视觉刺激转换为视觉信息,这种基本功能的实现,依靠两种生理机制:即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和光感受机制。
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将外部刺激清晰地投射到视网膜上,激发视网膜上化学和光生物物理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光感受功能,产生是感觉信息。
眼内折光装置及其反射活动在眼球的结构中,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以及瞳孔都是它固有的眼内折光装置。
为保证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瞳孔大小与晶状体曲率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瞳孔的光反射、调节反射是实现折光成像这种功能的生理基础。
A. 瞳孔反射也称光反射,在黑暗中瞳孔扩大,光照时瞳孔缩小的反应。
B. 调节反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反射活动,既包括不随意性自主神经反射活动,又包括眼外肌肉的随意性运动反应。
视轴、晶体曲率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就是调节反射,是保证外界景物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重要生理机制。
C. 瞳孔皮肤反射2. ★☆眼睛的随意运动有哪几种方式?它的生理心理学意义是什么?P39(1)共轭运:眼睛的运动有许多方式,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
“生理心理学”课堂笔记(五)

什么是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它证明了什么问题? 关于前额叶⽪层与学习记忆的关系问题,1935年杰克逊的延缓反应实验,⼀直被誉为经典研究的范例。
让猴观察眼前的两个⾷盘,其中⼀盘内有⾷物,然后将两⾷盘盖起来再⽤幕布将它们遮起以避免猴盯⾷盘。
⼏秒或⼏分钟后将幕布拿开,观察猴⼦⾸先打开哪个⾷盘盖。
如果猴打开原先放好⾷物的⾷盘盖,它就会得到⾷物奖励。
对实验程序稍加修改,只有当猴记住前⼀次获得奖励⾷盘的位置,下⼀次打开另⼀位置⾷盘的盖,才能再次得到奖励。
这种⾏为模式称为交替延缓反应。
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既是空间辨别学习模式,⼜是短时记忆的⾏为模式,即是时间、空间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正常猴对于不同延缓时间的延缓反应,甚⾄是⼏分钟的延缓反应,也很容易建⽴起来。
但是,对双侧前额叶损伤的猴即使是建⽴1-2秒钟的延缓反应,也⼗分困难。
前额叶⽪层损伤引起短时记忆障碍,是导致延缓反应或交替延缓反应困难的主要原因。
仔细分析延缓反应的⾏为模式,我们可以将之归纳为两个不同的因素:空间辨别反应和时间延迟反应。
只有两个因素同时存在,前额叶损伤⾏为障碍才能表现出来。
如果仅仅要求动物进⾏空间辨别,则前额叶损伤并不影响这种⾏为模式的训练;对动物仅进⾏延缓条件反应不伴有空间辨别,这种⾏为模式也不受前额叶损伤的影响。
由此可以认为,前额叶联络区⽪层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复杂综合功能有关。
海马在学习中的作⽤ 辐射形8臂迷津证明空间辨别学习; 海马损毁的动物,多次重复某⼀新异刺激,朝向反射也不消退;在⾷物强化的延缓条件反射中,动物在延缓期内就出现过多的过早⾷物运动反应,这些事实说明海马具有抑制性调节作⽤; 海马对学习的调节作⽤更可能是由于它属于边缘系统的结构,参与情绪反应的调节机制,对学习⾏为发⽣的间接效果。
记忆的⽣理⼼理学基础 记忆痕迹理论的主要观点,⽤什么实验证明。
60-70年代间形成的记忆理论,将⼈脑内的记忆过程⼤体分为两类,即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生理心理学笔记

什么是生理心理学,其学科性质
生理心理学是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儿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过程、主要揭示人类自身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的科学。
生理心理学被认为是心理学、信息科学和神经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的区别
? 在研究方向上:生理心理学侧重于生理过程对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范围也比较广;而心理生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对生理活动、尤其是对植物性神经及其支配的内脏器官的影响,范围较窄。
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的位置,当这两个区域损伤时的表现是什么
? 布洛卡区位于左半球额叶(额叶后回部) 布洛卡失语症的主要表现为说话困难,常伴有语法错误和意译错误,不能理解复杂语句。
? 威尔尼克区位于左半球听皮质和角回之间的颞叶之后部皮质,威尔尼克失语症主要表现为理解语言困难。病人常常能相对流利地讲话,但是其内容往往没有意义,看不懂问题或指令,也看不明白文字。
什么是神经肌肉接点
神经肌肉接点是运动神经元与肌纤维相接触处。在骨骼肌,每个神经元在神经肌肉接点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刺激肌肉收缩。
什么是运动单位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及其分支末梢和它们所支配的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一块肌肉时有多个运动单位所组成的。
什么是随意运动
随意运动通常是为了大刀某种目的而指向一定目标的运动,可以是对感觉刺激的反应或因主观意愿而产生。
? 非联合行型学习和联合型学习
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形成明确联系的学习形式,称为非联合型学习。联合型学习是指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的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均属于联合型学习
? 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和时间机器相互关系的记忆,又称为外显记忆。 非陈述性记忆是具有自主或反射性质的记忆,又称内隐性记忆或反射性记忆
卡尔森《生理心理学》(第6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2章 神经系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2章神经系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1 复习笔记一、神经系统的细胞(一)神经元1.基本结构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中参与信息处理与信息传递的物质。
大部分神经元都具有以下四个结构或区域:(1)细胞体细胞体中含有细胞核以及其他一些为细胞生命过程提供保障的结构。
(2)树突形状像树一样,由神经元的胞体发出,负责细胞间信息相互沟通。
信息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一些特殊的突触能够双向传递信息),从轴突终扣传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膜。
(3)轴突轴突是一条又长又细的管道,外面常包裹有髓鞘,负责把信息从细胞体传导到终扣。
轴突所传递的最基本信息是动作电位。
对于一个轴突,动作电位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总是一定的。
当动作电位到达轴突分叉时,动作电位会随之分为几支,每一支轴突的动作电位和分叉前的大小与强度一致。
(4)轴突终扣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形成突触,并传送信息到其他神经元,就是轴突终扣。
当动作电位传递到轴突终扣时,轴突终扣就分泌一种被称作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激发或者抑制感受器细胞,从而决定其轴突上是否有动作电位的产生。
2.内部结构(1)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由两层脂质分子构成,内有许多细胞器。
(2)细胞质细胞质是细胞内可见的半透明物质,含有许多特殊的微小结构。
线粒体是这些结构中的一种,能分解葡萄糖等营养物质,生成的三磷酸腺苷(ATP)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中心区域的结构,包含染色体。
染色体由长链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基因是染色体上的片断,含有单个蛋白质分子的信息。
蛋白质对细胞有至关重要的作用:①支撑作用。
各种不同的蛋白束构成细胞骨架,彼此连接,支撑了神经元的形状。
②发挥酶的作用。
有的酶促进某些分子结合,有的酶却加速分子的离解。
③参与细胞内的物质运输。
长长的蛋白质束组成微管,进行轴浆转运,即负责物质快速而有效地在轴质(轴突中的细胞质)中传递。
从胞体到轴突终扣的传输称作顺行性轴浆转运,从轴突终扣到胞体的运输称作逆行性轴浆转运。
生理心理学笔记总结演示教学

生理心理学笔记总结第一章绪论1.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
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因此,研究并揭示心理现象产生过程中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它的高级部位——大脑的活动方式,是生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3.研究生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一,生理心理学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它在解释心理的实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这门学科对心理科学的发展必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人类的科学事业正在面临着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和智力的产生四大问题的挑战。
这四大问题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困难的一个:智力是如何由物质产生的,正是心理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研究智力的产生,生理心理学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第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
第四,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寻根究底的。
第五,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脑立体定位技术●脑损伤法●原理:大脑皮层机能定位说、大脑皮层机能等势说●具体方法:不可逆损伤: 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可逆损伤: 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原理:任何心理和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的兴奋所引起,电刺激和化学刺激可以代替外部刺激。
●电记录法:原理:神经系统的兴奋是以生物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生物化学分析法原理:机体活动受化学物质的影响(递质、受体),并且能改变体内化学物质的含量。
●分子遗传学技术:原理:基因控制化学物质的合成。
●脑成像技术:定义:通过成像技术记录脑活动的部位和功能变化。
分为结构成像和功能成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3
图4:惊反射非常依赖杏仁核。
Central杏:惊吓反应,lateral:形成
CS连结。
在消退后的再获得记忆线索化的恐惧条件反射中,海马会
有调节作用,但是fear condntioning属于内隐记忆,不依赖海马
图5 情绪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从而导致皮层、海马等活动增加:调控机制图6
1、感受野是指P2,反映了N元的特性,及对什么视觉特征最敏感。
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具有同心圆式的空间分布形式,由中心的兴奋区和周边的抑制区,有on-中心和off-中心两种。
On-中心在光刺激其中央区引起神经元放电增强,落在周边时抑制。
填满中央时,发放频率最大,填满周边时,抑制最强。
而off-中心则是撤光刺激其中央区引起神经元放电增加。
P细胞的感受野还是颜色拮抗的,如红光刺激中心发放最强,绿光刺激周边抑制。
LGN:有些也具有和神经节细胞类似的同心圆式的感受野。
更多的细胞感受野是拉长的椭圆或不规则形,说明其对视觉刺激的方位进行了一定的加工。
并且具有相似最优方位的神经元聚集在一起。
初级视觉皮层:狭长形。
其中简单细胞对刺激的方位要求很高,一点偏离就会使动作电位发放减弱或停止。
复杂细胞对刺激要求不如简单细胞那样严格。
还有一些是对颜色或者空间频率具有选择性。
有个更大范围的额外感受野,范围达到20°,对中心感受野有抑制或易化作用。
颞叶神经元可以进行较为复杂的编码,比如对老虎头的抽象形状、对Rachel或者祖母的脸进行反应。
除了额外感受野是团状排列,其余都是柱状排列。
面孔识别特异性的证据:
1、superior temporal sulcus颞上沟inferior temporal gyrus颞下回细胞记录实验:细胞对面孔刺激放电增强,对非面孔刺激不放电或减弱,尽管这些非面孔刺激包括面孔刺激的某些重要特征,如光栅(对称性)。
一些细胞具有高度选择性,只对其他猴子的清晰正面面孔反应。
另一些细胞对所有面孔刺激都有高激发率。
局限:由于不能检验细胞对所有刺激的激发率,不能得出这些细胞只对面孔反应的结论;并且这些皮层内的很多细胞也被非面孔刺激激活。
(其他解释,如,面孔刺激唤起情绪反应,情绪特征使得某细胞对面孔的反应强于其他与面孔同等复杂度的刺激。
但这一解释不能说明这些细胞为什么不被能引起猴子恐惧反应的非面孔刺激激活。
)
2、FFA:
1) fMRI实验
right fusiform gyrus右侧梭状回——对面孔刺激有更大激活:位于颞叶下部。
left fusiform gyrus左侧梭状回——对物体刺激有更大激活
2)FFA和FBA的双分离P4
3)面部分散加工理论:
3、失认症病人:知觉讲义3 P5+C.K. 联合性失认症病人,对面孔,即便是漫画形式的面孔刺激野识别很快。
4、面孔识别任务:类别内within-category discrimination
物体识别任务:类别间between-category discrimination
牧羊人M.J. 对羊群的识别与再认记忆(能认出自己的羊群,再认记忆甚至高于其他牧羊人)均好面孔(面孔条件:机遇水平)。
L.H.被试判断图片(面孔/眼镜)是否出现过。
控制组被试对面孔再认正确率85%,眼镜69%;L.H.对面孔64%,眼镜63%。
而一位integrative agnosia患者显示相反模式的缺陷:面孔再认正确率98%而对眼睛再认为机遇水平。
5、face-inversion effect:正常被试:对翻转的面孔识别慢于对正向呈现的面孔;面孔失认症病人L.H.的辨认正确率为反像72%,正像58%,而正常人的分别为82%和94%。
这提示识别物体和面孔是相互独立的。
这一效应在chimpanzee(黑猩猩)间也出现,但在其他灵长类物种见未发现。
一种解释为个体对翻转的面孔不能使用特殊化的面孔加工系统,而必须重新回到基于部分分析的加工模式上。
Tanaka和Farah(1993)正常被试的实验表明,面孔识别需要表征,这些表征不仅仅是一个个部分的连结。
被试的任务是对面孔或房子的线图进行再认。
每个刺激由有限部分构成:面孔由眼睛、鼻子和嘴构成;房子由门、起居室窗户和卧室窗户构成。
学习阶段被试看到一个姓名,将该姓名与刺激的各部分相联系(这是***(姓名)的***样的***(部分))。
再认时被试从Part condition或Whole condition判断某部分是否属于该姓名的。
实验结果表明,对房子的知觉不依赖测验项目单独或
整体呈现,但面孔识别在整体呈现时成绩好。
相对于物体识别来讲,面孔具有整体性,而对物体识别要将刺激进行分析加工。
单个特征对于识别面孔是不够的。
6、在这点上,integra6ve agnosia与面孔失认症有不同的机制,前者不能识别物体关键的部分,以形成整体,而后者则能识别物体的部分,但不能形成整体的表征。
知觉3讲义P6倒数第三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