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美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课题是《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性》,大家从这个题目看,很简单地能看出三个层面的意思,无非就是第一:什么是文学作品;第二:什么是美学;第三:怎样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美学性。

下面我将会按照顺序,来讲解今天的这么一个课题。

1:

首先来说什么是文学作品。谈文学作品,我们必须要说什么是文学?其实这个东西很难说清楚,文学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文章和博学。“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论语》里有:“文学子游、子夏”,(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子游、子夏两个人知识丰富,会写文章,文学是做的动词用)这里则直接地指文章和博学。孔子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强调所学四项技艺,包括: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文学罗列其中。

可是到从魏晋时代起,文学逐渐地将“博学”含义排除了出去,《魏书》这样说:“而羲第六,文学为优。”在这里,文学就单那些以表达情感为主并具有文采的语言作品。这就有点趋向于现在的文学定义了。

又到了两汉时期,文学的定义又再次被分了家,文学是指专业的学术性的文字,一般的只可以叫文章,这种分界直到唐宋时期才又渐渐被弥合。唐宋八大家在《古文运动》中提出要“文以载道”,韩愈倡导文学应传达“古道”,他说:“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这是针对唐宋以前那些浮华的,讲究文字漂亮的诗赋而提出的,他们是在说文章一定要表达出思想。这种文学思想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到清末民初的时候,我认为是遇到了一狂人,学者章太炎,这个人有点分量,有两手,做过鲁迅的老师。蛮早的时候,我看到他关于文学的定义,把我吓了一跳,他是这么说的:“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按照他的观点,就是只要写下来的东西就是文学,这整一个唯心主义。

再稍微往后面一点,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大学者胡适先生写过那么一篇小文《什么是文学》,所谓的小文就是没引起多大影响的文章,他说文字的作用不外达意表情,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就是文学。他说,文学有三种性:一是懂得性,就是要明白。二是逼人性,要动人。三是美,上面两种特点联合起来就是美。在这里其实他就开始提到了文学与美学的关系了。

当然,什么是真正的文学,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所研究的也只是个悬儿未解的问题,这个东西很难说地清道地明。各个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来看,文学就变成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把某些样你认为需要表达的东西展现出来。

2:

下面我们接着粗略地来谈美学,美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说到美到底是什么,现在的人们还是回答不出来。这同什么是文学一个样子,我们要是从远古时代说起,就像那说书的,惊堂木啪嗒一响,就开始:话说当年……这样细致地讲下来,几天也讲不完。当然,我也不会那样讲,没那个知识水准。这里就说一下现在人对美的见解,现代人往往认为,美无外乎就包括三点,也就是真、善、乐(发音le)。

一、真就是指真实,一样东西,具备了真实性,就具备了美的前奏。比如天然的宝石,如果稍微带一点瑕疵,反而会更加具有美感,因为完全纯正的宝石基本是没有的。

二、善是指理性的道德规范在审美中的作用,因此善在美学中也被称作“合乎规范”。也就是说这样东西很合乎规范,一个人做事很有道德感,那就是美的。在我们古代人们把忠义孝廉,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当作是善举,我们现代人更提倡团结友爱,扶老携幼,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这些高尚的行为。古代的孟子在个人的人格修养上提出了:仁,义,礼,智的道德观念,在人性上他还主张培养人的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等。孔子也在《论语》中提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尽善尽美是

古代人们的审美标准。千百年来,我们的祖辈们都希望我们做事要尽量地做地尽善尽美,同样是去做,把它做到大家都满意了,有什么不好呢?

三、乐一看就知道是内心快乐,因为美好的东西肯定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看到美好的东西,我们身心愉悦,所以会显得很快乐。这就比方说吃饭了,以前看书看到说周公这个人勤俭的人,喜欢吃糟糠之食,我想古代人肯定不喜欢吃,为什么呢?其实肯定是不怎么好吃的,因为以现代人的甚或条件来说没有必要那样做了,吃了不舒服肯定不舒服,你说是吃糟糠舒服还是吃烤鸭舒服?

我记得我最早接触到美学这个概念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学到了一篇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写的《咬文嚼字》,让你怎么在文字上推敲,觉得对我们作用很大,一下子我就把他名字给记住了,一直记到现在。后来就接触一些他的东西,他在《论美》这本书里说到了:把这种生命流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他是在说,文字当中要融以生命,要让它活起来,就是美丽的,文字就是好文字。他是在把美寓以文字之中。

后来也开始接触到一些美学方面的知识。知道中国的审美主义发生于20世纪初期,重要代表人物有王国维和蔡元培,这两个都是很有名气的人,王国维最著名的美学著作是〈人间词话〉,王国维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意志论哲学,认为审美是对人的****的解脱。他以这种观点来阐释《红楼梦》,认为该书的意义在于揭示人生之痛苦,对****之解脱。后期的王国维又受到尼采的影响,认为生活之欲不能自我否定,而只能通过“蕴籍之道”得以张扬、升华,这就是审美的途径。我个人觉得,1927年6月2日,他在北京颐和园跳水自尽,多少与他这种美学观点有关系。

蔡元培其人也大有来头,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教育部长。蔡元培的审美主义与他受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有关,他同样是受到了叔本华的影响,而叔本华则认为意志是人的无休止的****,是盲目的、非理性的,它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蔡元培接受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否定宗教,以审美取代之。因为作家席勒是审美主义的鼻祖,所以蔡元培也深受他的影响。

后来还知道一些别的著名的美学家,比如蔡仪,王朝闻,宗白华,这里特别要说的宗白华先生,他是我们苏州常熟人,所以也是苏州名人中的一份子,他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也是一手发掘培养郭沫若的恩师。

3:

刚才只是简单地说一下美学,下面来讲这个课题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怎样来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美学性。

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美学性,我觉得只要恪守美学的三个标准就可以了,这里来举一些例子说明下。

比如说很熟悉的唐诗: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什么用“绿”呢?可以用别的啊,比如说:过、吹、到啊这写都可以,那为什么不用,很明显,没有“绿”用地传神,一下子就把春天这个形象给树立起来了,那么这个诗句一下子就美了。

这样的用法,古代诗词还有不少,比如说杜甫的《水槛遣心》里的句子,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两句诗就是写活了,你看,这十个字没有一个是虚设的,首先从美学上真的意面上讲,就符合了“真”这一点,因为雨小,所以鱼儿才可能冒头,从水面上钻出来,也是因为有微风,燕子才可能斜,如果是大风,我估计飞行是有困难的。这两个句子就是写地很有意境了。“出”写出了鱼的欢喜,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异常生动。诗人用词精微至此,让我们叹服。

大家肯定听过一个典故,叫“贾岛推敲”,讲的是他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两句中敲字的用法,贾岛是个善于推敲的人,比如他的另两句诗“流星透梳木,走月逆行云”,一个“透”字,一个逆字,用地太有创意,尤其是那个逆字,一用就立刻体现了月和云的相对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