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课件优秀公开课PPT

合集下载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0张PPT)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0张PPT)
怀疑是消极方面辩伪 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
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 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梳理论证思路
•3——5段论证思路结构图
怀疑是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3段 内容概括
论证方法
4段 内容概括
论证方法
5段 内容概括
论证方法
梳理论证思路
• 3段: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 论证方法:类比论证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 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 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 的学说产生。
分析论证方法及语言特色
• 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 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 家的重要。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 “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 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 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意, 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 提出来的。
•开头段引用名言的作用
①引用……的话 ②提出中心论点(引出论题) ③作为道理论据证明论点 ④更有权威性。
梳理论证思路
提示:阅读《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承上启下
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中心论点 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一
论证方法
第2层 内容概括
论证方法
第3层 内容概括
论证方法
梳理论证思路
• 第一层:让一切学问发展起来的方法。 •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 第二层:举大学问家和大哲学家的例子 •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第三层:不墨守成规,人类文化才能进步 •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怀疑与学问》PPT课件(完整版)

《怀疑与学问》PPT课件(完整版)

新”的关系,作者运用了
怎样的论证方法?
课文初读感知
文 章 第一部分(①②):引论部分,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脉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络
提出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③—⑤):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 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辨伪去妄→消极方面
课文初读感知
第三部分(⑥):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 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课文全篇探究
(2)第④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 “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⑤段侧重说怀疑思 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也
列举了大量具体的事例。如: 第①段引用程颐的名言“学者先要会疑”; 第②段引用张载的名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
分论点
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
积极方面
课文整体感知
1.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
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课文整体感知
2.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来写的?提倡什么观点? 作者是围绕“怀疑精神”这个主题来写的,提倡学者应有
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3. 对比论证: 通过将两种完全对立的事物或截然相反的 观点进行对比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4. 比喻论证: 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 论证方法,可以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让人易于接受。
预习资料速查

顾颉刚考证《百子图》
识 链
顾颉刚小时候就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
接 上面画着许多小孩,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百子

怀疑与学问优秀课件(共28张PPT)

怀疑与学问优秀课件(共28张PPT)
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 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 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 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 ,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 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 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精读探究
3、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停滞: 儒学大师, 泛指学问渊博的人。
大儒:
文体知识
中心论点
论点:作者对所论述
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分论点

论 论据:用来证明和支 事实论据
文 撑论点的材料。 三
道理论据
证明 或 补充

举例论证(例证法)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 点的过程。
道理论证(引证法)
比喻论证(喻证法)
对比论证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阐明了怎样的观点? 2、课文开头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盲(máng)从 颉(jié) 辨伪去妄
不攻自破
词语卡片
虚妄: 没有根据的,荒诞无稽 的。 墨守: 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
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辨别虚假的,去处不合理的。
辨伪去妄: 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流俗: 停下来,滞留不能进行 。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 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 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 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根据你平时的学习积累,举出一两个善于“怀疑” 而创建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事例。

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共34张ppt).ppt

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共34张ppt).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课程导入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 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 进。
——宋·陆九渊
学习 目标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 要意义。 2.学习本文论证方法,把握
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
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积累 运用
认识作者
【顾颉(jié)刚】(1893— 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 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 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 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分析 论证
分析论证
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
①“学者先要会疑问。”——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提出论点,使文章庄重典雅,引起读者兴趣。作为道理论 据证明作者的观点。
分析论证
道理论证
③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数”。 ④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人们便尊称他为 皇;神农是农业之神,教民 ,采
撷庄稼,还尝百草,创
学,便被尊称为 皇。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钻木取火 天 结网捕鱼 地 耕种 医人
拓展训练
2.你是否赞成文章的论点?如果赞成,请再举出相关的名 言警句和典型事例;反之,请说明理由并辅以相关名言警 句和典型事例。 3.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事例。
正音正字
虚妄( wànɡ) 墨守( mò ) 折扣( zhé )停滞( zhì ) 塾师( shú ) 程颐( yí ) 譬如( pì ) 顾颉刚(jié ) 腐草为萤(yínɡ)
当堂检测
1.下列红色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难(nàn) 步骤(zhǒu) 顾颉刚(xié) B.大儒(rǔ) 思索(suǒ)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譬如(pì) 不打折扣(zhé) D.视察(chá) 盲从(máng) 辨伪去妄(wǎng)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0张ppt)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0张ppt)
第四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 待,第五段则说读书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这 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亦可见 作者构思的周到。
怎样理解第六段中“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 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句子?
课文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论点之后,分两部分进行论证, 将这两部分自然衔接起来的句子就是画波浪线的句子。
怀疑与学问
导导入入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 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 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 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成果大些呢 ?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 必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我 们一起来深入地学习吧!
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怀疑对于做学问而言,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 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阅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2)提出文章的总论点。 第二部分:(3—6)阐明总论点,这是本 文的论证部分。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事前的思索和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 “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课文细读品味
分析第四段中举例论证的作用。 第4段中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
事例进行论证,论述了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 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第五段和第四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 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四段还写第五段?两 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这句话承上启下,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涵盖了 两个方面:课文对“怀疑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消极”和“积极”两 个层面展开,充分论证了“怀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其中的“消极” 和“积极”是指由浅到深的两个不同阶段,上半句交代“怀疑”对吸纳 已有知识和做学问的作用,下半句交代“怀疑”对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作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两方面相结合, 由浅入深地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中心论点。

《怀疑与学问》PPT优秀课件

《怀疑与学问》PPT优秀课件

自主学习
02 夯基础
(2)词语解释
因循守旧,不知改进。( 墨守 ) 没有事实根据的。( 虚妄 ) 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辨伪去妄 ) 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不攻自破 ) 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1.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 么作用?
重点探究
(3)对照论证
①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 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 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②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 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 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
04 识文本
1.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则须疑”)
自主学习
04 识文本 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
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 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重点探究
1.本文有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两个分论点: (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8.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1)明白浑厚 (2)通达流畅 (3)简洁准确 (4)长短相宜
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
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学则须疑”)

九上19 怀疑与学问 课件(共30张PPT)

九上19 怀疑与学问 课件(共30张PPT)
请简要分析《匠人与大师》中第⑤段的论证过程。
⑤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 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 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牛顿、 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 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 克思、思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 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课文精讲
5、第5段“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①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 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 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 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 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②否则便是盲从,便 是迷信。③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 便盲从或迷信。
同学们辛苦了! 保护好眼睛! 再见!
19.怀疑与学问
掌握生字
正确释义
整体感知
1、七嘴八舌说标题: 本文的标题好不好?好在哪里?你觉得还有 哪些句子可以做这篇文章的标题?
①标题简洁精练,提出了本文的论题; ②引起读者的思考,题目本身就含有作者的目的。
整体感知
2、文章提出了什么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3、为了论证这一论点,作者提出了两个分论点,是哪两个? 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课文精讲
5、第5段“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人只有先怀疑才可能思索, 只有思索才可能辨别是非,三个步骤是按 人对事物进行思辨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如果调换,就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了。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共43张PPT)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共43张PPT)

(二)有关治学的名言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2.君子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董仲舒
3.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韩愈
4.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张载
5.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陈献章
6.学贵精不贵博。
——戴震
(1)第4段举对“古代有三皇、五帝”和 “腐草为萤”的说法的追问这两个例子,具 体论述了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浅显 易懂。
(2)第6段举戴震幼时追问《大学章句》的事例, 具体论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 锻炼出来的”,同时表明了发问求解的重要性,从 而进一步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 举大哲学家笛卡儿的例子,进一步论证了第二个分 论点,使论据更丰富,论证更严密。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 1922年,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 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 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 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 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 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 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7.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
进。
——朱熹
8.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陆九渊
(三)祖冲之的怀疑精神
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从小就对数学和 天文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专攻数术,搜炼古今”,但决不 “虚推古人”,决不把自己束缚在古籍文献及前人成说之中。他从 研究数学开始就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敢于推翻前人的错误理 论,并且能够批判地接受前人的科学遗产。在青年时他就对张衡和 郑玄等人的学术成就进行了仔细研究,并且校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 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后来他又发现天文学家何承天编写 的《元嘉历》存在许多错误,于是着手重编了新的历法——《大明 历》。这一部著作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为后世的天文研究 提供了正确的参考。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22张PPT)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22张PPT)

举例论证
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 条件。
道理论据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 —张载
引用论证
论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引用论证
论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 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 索而辨别是非”。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 妄的必要步骤。
3~5自然段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 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 本条件。
第6自然段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3、4自然段
“传说”
对于现实的传说,“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 据”;对“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要“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 随随便便就信了”。
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 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找出本文事实论据,并分析运用的哪些论证方法?
例:
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 五帝 ,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 於何书? 最先见于何书? 书是何时人著的? 书是何时人着的? 著者 何以知道? 著者何以知道?(举例论证)
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环境是丰富多彩和不断变化的,学生学习不仅受教师 “教”的影响,教学情境、教学组织、师生互动等变量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教师的“教”不能等同于学生的“学”,“学习结果”更不能等同于“学习过 程”。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除了测量学生掌握知识领域外,还要反思为学生 认识、感知、体验、探究自己的生活世界,是否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路径和独特
论点
论据
中心论点·分论点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
论证方法
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6张ppt).ppt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6张ppt).ppt
8
局部探究
(一)整体把握内容结构
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参考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 疑”,或“学则须疑”)。 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 须步骤;(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9
局部探究
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各部分大意,明确文章论证结构。
12
课堂总结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 出中心论点。第3-5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6段再从 积极方面作论证。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传说的怀 疑,进而扩大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的怀疑, 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论及从积极方面建设 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 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 的阐述。
26
局部探究
第⑪⑫句分别是从那什么方面论述的? 参考:第⑪句是从正面论述,第⑫句是从反 面举行论述。
27
局部探究
第⑩句中“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能否删去?
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参考:(1)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 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如果去掉就失 去了这种强调作用。
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流俗: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7
整体感知
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段:“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第2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第3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 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 条件。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49张PPT)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49张PPT)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顺 序 不 能 调 整 。 因 为 这 四 个 “ 常 常 ……” 是 “ 一 切 学 问 家 ” 对 “ 流 俗 传 说”“过去学者的学说”从“怀疑”到“修正”的认识发展过程,是符合逻辑的, 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塾师(shú)
大儒(rú)
√B.譬如(bì)
C.折扣(zhé)
盲从(máng) 怀疑(yí)
视察(shì) 载重(zài)
D.流俗(sú)
启迪(dí)
步骤(zhòu)
不攻自破(gōng) 墨守成规(mò) 停滞不前(zhì) 腐草为萤(yíng)
B项“譬如”(p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知识链接
总结论证思路与技巧
1.划分层次。 2.概括层意。 3.合理表达。 首先,提出……观点或先举……事例(引用……名言)引出…… 观点;接着,用……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 论证了……道理或引发了……的思考)
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红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虚妄(wàng)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
(2)
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举例论证(例证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 具体有力地证明论点,增强说服力。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
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
(3)
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
基础梳理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程颐( yí )
(9)腐草为yínɡ ( 萤 )

九上19 怀疑与学问 课件(共26张PPT)

九上19 怀疑与学问 课件(共26张PPT)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 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 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 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 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创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 学习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2、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么对 于我们学过的课文,你有没有对哪篇文章产生 过怀疑呢?请将你由“怀疑”“思索”到“辨 别”的过程课后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谢谢倾听
第3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举的例作论用证。举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有各种传说 ①举的..例...子.的,例具子体,有力地论证了传说不一定可靠,不 ②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段观点)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本 文的能中随心便论相点信,,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 ③使说论服证力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七、练·作业
1.以下词语中划横线字注音错误一项是( A )
A.程颐(yíng) 步骤(zhòu) 停滞不前(zhi) B. 大儒(rú) 思索(suǒ)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暨如(pi) 辨伪去妄(wàng) D. 懒惰(duò) 墨守(mò) 流俗传说(sú)
[解析]“颐”应读“yí”。
事实论据
①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 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年轻的伽利略 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经过 深思熟虑,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用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几乎 同时落地的实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事实论据
②从古希腊时代到十六世纪之前,“地心说”在欧洲一直占据着统治 地位。直到十六世纪中叶,哥白尼大胆地对“地心说”提出怀疑,他 通过长期天象观测和研究,以及对地球大小的精确计算,提出了“日 心说”,并为后来越来越多的观测事实所证实。虽然受当时科学发展 水平的影响,哥白尼的“日心说”也存在缺点和错误,但他的大胆质 疑却推动了天文学的变革。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
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递进
两个分论点: 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三段: 1、这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如何?怎样划分层次?
因果关系
①②③︱④
2、第三句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从第三段顺利过渡到第四段,体现了说明文结构语言的严密。)
第4段
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 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
第4段
第一层 (从开头到“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
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 具体说明了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 学派创始人,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 拓者、奠基人。
❖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大学、 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复 旦大学、兰州大学等大学教授。1949年后曾任中 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 著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怀疑与学问
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告诉我们
读书要有怀疑精神,通过怀疑而明辨是非,从而建 设起新的学说。
师板书“怀疑”“学问”,就这二者的关系,请同 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看看作家是怎样阐述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的。
❖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
举例论证。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0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0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⑥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学习了本文后,相信你对怀疑精神在学习研究方面的重要性又有 了新的认识,请你以《读书贵有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看看他是
如何论述怀疑精神的。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程颐( yí )
虚妄(wànɡ)
步骤( zhòu)
懒惰( duò )
停滞( zhì )
词语解释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化为萤火虫。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பைடு நூலகம்
做学问的人首先
中心论点: 要学会怀疑。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学习的时候,对于应该怀疑 的地方却不怀疑,就等于没有 学,学习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什么是怀疑精神?
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
”“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
正反对比论证: 使观点更深刻、 更全面、更有说 服力。
道理论证:引用 名言,使论证更 有说服力。
3、作者是怎样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 基本条件”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事实论据 戴震读朱子《大学章句》的典故
反:对于别人……不能做学问
正:只有常常……学问才会进步
道理论据
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 存在。”
思考探究
(2022湖南衡阳)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C.A项打名开言科论学述大的门是的按钥时匙复,习无对疑于是学一习个的问重号要。性—,—不李能四支光持“治 学必D.须提有出怀一疑个精问神题”往这往一比观解点决。一其个他问三题项更均重可要支。持—这—一爱观因点斯。坦故选 A项。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课件(共26张PPT)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课件(共26张PPT)
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 推翻错误的结论,作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杰出贡献。 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从怀疑亚里士多德、托勒 密的天动学说开始提出了地动学说,那么,怀疑 与学问和创造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就让我 们通过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来一探 究竟。
1、了解作者 2、积累字词知识
作用:
引出论题,开门见山地亮明观点;作为道理论据, 有力地论证论点。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研读3—5段 1、在3-5段中,为证明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 要步骤,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事实论据),引用了 哪些名言(道理论据)? 2、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事实论据: (1)国难危机时的口头消息; (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3)听说“腐草为萤”。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 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 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长 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于怀 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著有 《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中 国疆域沿革史》等几十部著作。
jié
道理论据: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3)铺石奠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研读第6段 1、第6段第一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这句话分别从什么角度指出“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 本条件”? 3、第一个分句说:“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 骤”,结合课文相关段落说说,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有哪 几步? 4、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作分析。
材料二:袁隆平多才多艺:他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擅长游泳, 差点进了国家游泳队;他爱好开飞机,曾考上过空军飞行员;他会 拉小提琴,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照片在网上疯传。他还会骑马,喜 欢打麻将、打排球等,是一位很有情趣的科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凶险(xiōng) 视察(chá ) 轻信(qīng) 虚妄(wànɡ) 盲从(máng) 折扣(zhé ) 流俗( sú ) 墨守(mò ) 停滞(zhì ) 不攻自破( gōng )
塾师( shú ) 程颐( yí ) 譬如( pì ) 腐草为萤( yínɡ )
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腐草为萤】)
举例论证:举例说明对 于传说要善于思考质疑, 强调怀疑精神对做学问 的重要性。
(5段)孟子所谓 引用论证:引用孟子的话,进一步论
“尽信书则不如无 述怀疑精神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
书”
服力。
1、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 作用? 2、简述本段的论证思路。
1、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没有事实根据的。 ( 【虚妄】 )
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
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不攻自破】)
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
说)。
(【辨伪去妄】)
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大儒】 )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流俗】)
中心论点
论点:作者对所论述
(6)论证:怀疑是从积极
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 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难点)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 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重点) 学科素养: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及 文化进步的重要意义。
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

骤也是从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
条件 中心论点
在内容上从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起承上启 下的作用 。
中心论点 一、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
(1—2)

(3—5)论证:怀疑是从消
二、论证 明
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中心论点 分论点
(3—6)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1922年, 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 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 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 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 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 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 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4、这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怀疑是 从消极 方面辨 伪去妄 的必要 步骤。 (3—5)
(3段)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 候......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 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举例论证:论证“别 人的传说,不一定可 靠”
(4段)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 皇、五帝……我们又听说“腐草 为萤”……我们若能这样追问, 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3、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 何提出的?
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则需疑)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 提出来的。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 两个分论点?这句话在文中还有何作用?分论点与 中心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 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 了自由落体定律;
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 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
哥白尼对前人的成 果不盲从,提出了日心 说;
牛顿因为有“苹果为 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 现了万有引力。
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创造有什 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怀疑是从 积极方面 建设新学 说、启迪 新发明的
Hale Waihona Puke 对于别人的对比论证:反面论证:缺乏怀疑精
话,......在不断 神对治学的危害。正面论证:从正
的发问和求解中, 面论述怀疑的精神对于做学问的积
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极作用。
议 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分论点
证明 或 补充

事实论据

论据:用来证明和支
撑论点的材料。
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例证法)
要 素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 点的过程。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喻证法) 对比论证(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 何提出的?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 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这句话在文中还有 何作用?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分论点一 怀疑是从消极方 面辨伪去妄的必 要步骤。(3—5)
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 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 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2、第三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如何?怎样 划分层次? 因果关系 ①②③︱④
3、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经过一番事前的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
度就是怀疑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 条件。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 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 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 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 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 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1980年12月25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怀疑与学问
作者:顾颉刚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回顾掌握议论文文体知识,掌握《怀 疑与学问》相关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理清《怀疑与学问》论证思路,梳理 文章结构。 学科素养:体味议论文思维的条理性。
顾颉刚(1893-1980),原 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 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 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古史 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 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之一。
既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将它作为道理 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也使文章开头显得 活泼有新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论述第一个分论点,分哪几个层次? 2、第三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如何?怎样 划分层次? 3、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4、这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 用?
1、论述第一个分论点,分哪几个层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