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知识点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四、本册教材的具体修改如下:
1、对高度浓缩的内容适当展开和补充,有的甚至重写。 2、增加了一些地理内容 。 3、增加了一些学生活动。 4、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史内容的联系。 5、进一步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6、适当补充了一些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7、增加了一些图片,主要是地图和照片。
五、知识体系
六、从村落到城市 问题:设想一下假如你生活在一万年前,生产工具进步了,农 业出现了,你还愿意过居无定所,四处采集的日子吗? 教师在这里可以和学生展开讨论,预计可能会出现几种答案。 然后对课文进行讲述。并梳理线索: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建造房屋,开始定居——形成村落 (文明的前奏)——城市的出现(文明产生的标志之一) 本课知识点: 最早的城市: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北非、西亚。 文明时代的标志:农业、金属器、城市、国家等新事物的出现 文明的发祥地:北纬20°—40°之间的农耕地带。 提示:P5《亚、非、欧古代各大文明发源地》图非常重要,要求 学生一定要会读图、填图。后面课文的学习会多次用到此图。
约20万年前,人类从猿人向现代人过渡。 约5万年前,人类祖先的体制形态已于我们没有差别, 人种形成,三大人种都由猿人脱胎而来。 科学观点:人类有共同的祖先 建议:这一框教师要利用好课文插图和《知识窗》,将森 林古猿、能人、现代人、人种的概念、特征讲清楚。可结 合中国史中的元谋人、北京人讲解,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课 文p3《公元1500年世界人种的大致分布图》掌握世界三 大人种的名称及分布的位置。《活动区》的内容可放在课 下完成。
示“古埃及农业图”、“古埃及收割图”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提出问题: 假如你是图中的收割者,请你向我们讲述一下你们是 如何利用尼罗河发展农业的? 课件示希罗多德对古埃及农业生产的描述语, 过渡: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公元前4000年中 期,埃及文明诞生了。 问题:埃及文明是一脉相承的吗?为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打开埃及之门” 板书:打开埃及之门 公元前6世纪埃及文明开始衰落 商坡良成功破译罗塞塔碑上的象形文字 埃及建立世界史上最早的统一国家:前3100年 过渡:埃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金字塔,由金字塔到法老 到古埃及的社会结构。
九年级历史知识要点全册
第一篇:第一章: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成长1.人类社会的起源:猿人和早期的人类2.农业文明的兴起:农业革命和定居生活的出现3.文明的发端:古代文明的孕育与发展4.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文明的特点与贡献第二章:古代希腊罗马文明1.古希腊文明的特点:城邦制度、民主政治、哲学和科学的兴起、奥运会等2.古罗马文明的特点:共和制度、法律体系、工程建设、基督教的兴起等3.希腊罗马文明的遗产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第三章:中世纪欧洲与阿拉伯帝国1.封建社会的特点:封建制度、领主与农民的关系、教会的权威等2.欧洲封建社会的转型:十字军东征、城市的兴起与资本主义的初步形成3.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与辉煌:伊斯兰教的创立、文化的传播及科学、医学、数学的发展4.欧洲与阿拉伯帝国的交流与合作:科学、哲学、农业等方面的互相借鉴第二篇:第四章:近代世界的起点1.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地理发现的重要意义2.宗教与宗教战争:新教的诞生、天主教、宗教战争的影响3.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人类理性思维的崛起、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第五章: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殖民扩张1.英国的资本主义起步: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议会制度的发展等2.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代:启蒙思想的传播、人权的宣言、拿破仑的霸权等3.殖民帝国的崛起:欧洲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统治、殖民地经济的剥削第六章:亚洲反侵略斗争与西方文化的传播1.中国的抗击侵略与近代化: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变法等2.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明治维新、倭寇时期、日本的军国主义崛起3.西方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近代教育的兴起、新思潮的出现等这些是九年级历史知识要点全册的大致内容,详细内容可结合教材进行进一步学习和总结。
初三社会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知识点整理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_ 掌握情况____________1.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是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新时期的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
2.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既是改革的内容,也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在城市的主要内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开放首先在沿海地区推行。
对外开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除此之外,我国的基本国策还有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资源)、一国两制。
3.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础。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新世纪我国又举行了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2001年上海APEC会议;同时成立了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它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5.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和平问题的原因有民族矛盾的激化、不同宗教之间的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根本原因、根源)。
6.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源于、历史根源)是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实行殖民侵略,根本原因(根源)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冷战”结束后的南北关系总体趋向缓和7.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九年级全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九年级全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一、新中国的成立与土地改革(一)新中国的成立1、时间: 1949年10月1日。
重大事件(标志):开国大典。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新的政治协议会议。
临时宪法:《共同纲领》;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北平改为北,作为首都。
国旗:五星红旗。
《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意义: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我国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也是影响战后世界格局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3、新中国成立的首要任务: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经济。
(二)土地改革:(1950—1952年)1、土改的内容: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等。
2、完成的时间:1952年底3、意义:(1)农民分得了土地,获得了解放,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4. 性质: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1.目的、原因:1)保家卫国;2)巩固人民政权;3)打击国际国内反动派的气焰。
2.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英雄人物:黄继光(堵枪眼)3.交战双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组成的中朝联军(总司令:彭德怀);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
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5.性质美方:非正义的战争;中朝方面:正义的反侵略战争6.意义:1)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2)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环境;3)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4)打击国内外反动派的气焰。
7.此时的中美关系:敌对紧张。
8.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战略:1)政治上孤立;2)经济上的封锁;3)军事上包围。
三、三大改造及其意义。
“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影响。
“两弹一星”。
(一)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1953年—1956年底)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历史九年级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晚清中国的纷争和变局1.甲午战争:介绍了晚清时期中国与日本发生的战争,以及战争的结果对中国的影响。
2.戊戌变法:介绍了戊戌变法的目的、过程以及失败的原因,以及变法对中国的影响。
3.辛亥革命: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第二单元:民主革命的兴起1.辛亥革命后的局势:介绍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动荡和经济。
2.五四运动: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早期活动以及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第三单元: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早期共产主义运动1.文化的解放与进步:介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五四时期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介绍了五四时期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过程和主要人物。
3.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发展: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组织发展和主要活动。
第四单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2.中国红军长征:介绍了中国红军长征的过程和意义。
3.中国共产党建设与急需时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急需时期的组织建设和发展。
第五单元:抗日战争胜利与新中国的成立1.抗日战争的发展和胜利:介绍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和胜利的意义。
2.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建设和武装斗争的特点: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和武装斗争的特点。
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第六单元: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新中国的建立:介绍了新中国的成立过程和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2.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介绍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过程和主要内容。
3.高饶事件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介绍了高饶事件的发生背景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践。
第七单元: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镇压与开放的初期1.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镇压:介绍了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和错误,以及文革的镇压和结束。
历史九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
历史九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第一章:人类史前文化与早期人类社会1.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探讨人类从非洲大陆开始扩散到其他地区,并逐渐形成文化和社会组织的过程。
2. 人类的生活与工具:介绍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工具制作技术和狩猎、采集、渔猎等经济活动。
3. 旧石器时代文化:讲解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特点,包括生活方式、艺术创作和宗教信仰等。
4. 新石器时代文化:介绍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定居生活的出现以及与旧石器时代的不同之处。
第二章:古代文明与古代社会1. 早期文明与城市国家:探讨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等)的形成和城市国家的兴起。
2. 战国争霸与秦统一:介绍中国的战国时期,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事件。
3. 古希腊文明:讨论古希腊城邦制度、哲学、文学、艺术和奥运会等方面的发展。
4. 古罗马文明:介绍古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建筑艺术和军事征服等方面的特点。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文化1. 封建社会的特点:讲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原因、政治制度、社会等级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等方面。
2. 中古时期的政治:探讨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的推行和文人士大夫的地位。
3. 中古时期的文化:介绍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包括诗词、绘画、科技发展和宋代的科技制造业等。
4. 明清时期的政治:讲解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法律和科举制度的衰落等方面。
第四章:世界的变化与交往1. 地理大发现与殖民时代的开启:探讨欧洲的地理大发现、殖民地的开拓和奴隶制度的形成。
2. 文艺复兴运动:介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发展。
3. 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讲解人文主义思潮对欧洲社会的影响,以及宗教改革导致的宗教分裂。
4. 近代科技革命与工业社会:探讨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工业社会的出现和城市化进程。
第五章: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1. 清末封建制度的危机:介绍19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危机。
2. 辛亥革命与民主共和:讨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革。
精编精练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精编精练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几大文明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古代中国的几大文明,包括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中原地区的周文化等。
通过了解这些文明的特点和贡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同时,我们还将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制度、郡县制度等,了解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如何管理国家和社会。
第二单元:世界古代文明的兴衰与交往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世界古代文明的兴衰与交往。
通过学习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了解各个古代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同时,我们还将学习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的交往,包括丝绸之路的开辟、东亚文化圈的形成等,了解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以及其他重要的科技成果,了解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贡献和影响。
同时,我们还将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了解古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启蒙与变革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近代中国的启蒙与变革。
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如王夫之、严复等的思想和贡献,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思想解放。
同时,我们还将学习近代中国的变革,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了解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第五单元:二十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二十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了解中国在二十世纪的历史进程和发展。
同时,我们还将学习世界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影响,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等,了解世界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变革和演变。
第六单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通过学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和重要事件,包括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失误。
九年级历史全册知识点大全
九年级历史全册知识点大全一、世界历史1. 古代文明起源和早期文明发展- 文明的起源:亚洲的黄河流域和非洲的尼罗河流域是古代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 主要古代文明: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和古代罗马文明。
2.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 古希腊:希腊城邦的兴起、雅典的民主制度、斯巴达的军国主义、希腊神话和奥林匹克运动等。
- 古罗马:罗马城的建立、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古罗马法律和萨拉森人的入侵等。
3. 欧洲中世纪- 封建制度和骑士精神:封建主和领主是社会的统治者,骑士精神强调勇敢、忠诚和礼仪等价值观。
- 十字军东征: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激起了欧洲人的反击,十字军通过东征来恢复圣地,也带回了中东的文化和物品。
4. 近代欧洲- 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文艺复兴推动了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大航海时代开启了欧洲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探索和殖民。
- 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宗教改革由马丁·路德发起,导致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冲突和战争。
5. 近代亚洲- 中国明清时期:明朝的海上禁止政策和清朝的封闭政策导致中国错失了发展机遇。
- 日本江户时代:江户幕府的统治下,日本实行了严格的封闭政策,但也有一些内部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6. 近代非洲和美洲- 非洲的殖民化:欧洲列强对非洲进行了殖民掠夺,带走了大量资源并剥夺了非洲人民的权益。
- 美洲的殖民化: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家对美洲进行殖民,带来了欧洲文化和疾病,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奴隶贸易。
二、中国历史1. 中华文明起源和古代王朝- 夏、商、周: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是中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
2. 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行政区划和法律制度。
- 汉朝:汉朝开展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科学技术也蓬勃发展。
- 魏晋南北朝: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和北朝,中国历史上的政权动荡时期。
浙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课标要求:理解一些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的原因与表现,了解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的概况和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
理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与影响。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感受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以及战争的残酷性,初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认识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瓜分整个世界的本性。
了解巴黎和会的概况和《凡尔赛合约》的主要容及影响。
知识要点:列强瓜分世界:军备竞赛;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概况、性质、影响。
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巴黎和会、《凡尔赛合约》。
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的中国局势,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了解以邹容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思想的宣传。
理解兴中会、同盟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创立,理解在推动辛亥革命中的突出作用。
了解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清朝覆亡等历史事件的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了解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和扩武力所采取的各种反动卖国措施。
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覆亡过程。
知识要点:列强对中国的控制、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革命思想的宣传、建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北议和、清朝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北洋政府、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所采取的措施、袁世凯扩武力、进一步独揽大权的做法、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混战。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标要求: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与影响。
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知识要点:生活中的变化、头脑中的变化。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课标要求:1描述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2.了解联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精、容与影响。
3.了解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成就与失误。
九年级人教历史全册知识点
一、第一单元:人类社会化的起源1.人类社会化的含义与条件:社会化是指人类从孤立状态逐渐转入集体生活的过程,其条件有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两个方面。
2.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特点:人类文明的发展是通过劳动的实践活动、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创造。
其特点包括社会分工的出现、道德规范的形成等。
二、第二单元:古代文明的起源1.古代文明的几大文明中心:古代文明的几大文明中心包括亚洲河流流域的两大文明中心,黄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埃及尼罗河流域的文明中心和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
2.商代社会: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朝代,社会结构由王公贵族、士人,农民、奴隶组成。
商代最重要的贡献是文字的产生。
3.尼罗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采用了灌溉农业和方尖碑文字,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埃及。
4.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城邦和国家,采用了劳动分工和文字,商业也非常发达。
三、第三单元:古代希腊与罗马1.古希腊城邦:古希腊的城邦是指由城市及其周围的土地组成的政治单位,它是古希腊政治制度和文化的核心。
2.古罗马的共和国:古罗马共和国是指公元前509年至公元前27年的罗马政权。
它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修正式的帝国共和制。
四、第四单元: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古埃及1.古印度:古印度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其中孔雀王朝和恒河文明是其代表。
2.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埃及都是以流域文明和灌溉农业为基础,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文字的诞生。
五、第五单元:南、北美洲的古代文明1.南美洲的印加帝国:印加帝国是南美古文明的代表,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土地帝国。
其特点是发达的交通运输和宏伟的建筑。
2.北美洲的印第安文明:北美洲的印第安文明有阿兹特克王国和玛雅文明,以玛雅文明最为发达和独特。
六、第六单元:非洲与大航海时代1.西非的古代国家:阿肯色帝国、加纳帝国、马里帝国等均是西非古代国家的代表。
2.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是指欧洲国家开始远航探索,发现新大陆以及建立殖民地的历史时期。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考考点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及中考考点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一战后世界的新格局一、“两极”与“冷战”2、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向反共反苏。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这“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
简称“华约”。
“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3、战后,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4、冷战与争霸:北约建立前,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宣称,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人们称之为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冷战的标志)。
5、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的霸权主义也膨胀起来,在军事上成为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的极端体现。
)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6、冷战的结束: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了政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7、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还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日本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洲则加快了一体化进程,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20世纪90年代,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改变。
2、表现: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和斯洛伐克分立,苏联分为15个独立的国家、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改变。
九年级历史全部重点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全部重点知识点一、古代文明与帝国的兴衰1. 人类起源和旧石器时代2. 文明的发展与河流流域文明3. 两河流域文明与埃及文明4.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华夏族的形成5. 古印度文明和古希腊罗马文明6. 亚洲古代王朝7. 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制度转变8. 印度尼西亚-土耳其9. 古代非洲文明10. 古代美洲文明11. 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12. 西方封建社会的性质和它的解体13.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生和性质14.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5.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16.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17. 奴隶制度的衰亡二、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1. 鸦片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建立3.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4. 广州起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5. 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6. 南京国民政府与北平7. 世界经济大危机与日本侵华战争8.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与第二次国共内战9. 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0.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三、世界两大战争与冷战格局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全球影响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全球影响3. 世界战后新格局的形成与联合国的成立4. 冷战的形成与分裂世界格局的确立5. 第三世界的崛起与非殖民化运动6. 越南战争与柏林墙的倒塌7. 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与苏联的解体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1. 中共党的六次全会与邓小平的理论创新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3. 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改革开放4. 对外开放政策与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5. 兰州—乌鲁木齐铁路的修建与西部大开发6. 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现代化进程7. 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发展9. 港澳回归与台湾问题10. 中美关系的发展与中国的和平崛起11. 中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12.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影响五、世界的变化和中国的发展1. 联合国的发展与全球治理2.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的调整3. 新技术革命与数字经济的崛起4.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5. 亚洲经济合作与亚洲一体化进程6. 世界多极化与全球化的挑战7. 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8. 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性治理的探索9. 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10.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变化以上是九年级历史全部重点知识点的概述,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全面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以及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和全球变化。
最新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一、两极(二战后世界格局)1、背景:《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2、形成标志:两大敌对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与华约)的形成3、结果:形成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局面,最终演变成为美苏争霸。
二、冷战(美苏争霸)1、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末2、含义: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象)采取了除军事进攻以外(手段)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目的)。
3、开始: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序幕)、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4、表现:美苏军备竞赛、柏林墙的筑成、古巴导弹危机5、影响:威胁世界和平,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一、巩固:1、背景:内忧外患(国民党残余势力与国际反华势力)2、措施:①军事:抗美援朝(1950—1953)、和平解放西藏(1950)——中国大陆实现统一②政治:肃清反革命、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府③经济:土地改革(1950—1952)——农民获得了真正解放,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二、发展:1、三大改造(1950—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一五计划(1953—1957)——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三、失误:1、经济:“大跃进”(1958—1960)与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2、政治:文化大革命(1966—1976)四、骄傲:1、时代楷模:雷锋、焦裕禄、李四光、王进喜、邓稼先等2、“两弹一星”:导弹、核弹、人造地球卫星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的标志1、时间:19782、内容:①恢复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核心内容)③邓小平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3、意义: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我国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一、两极(二战后世界格局)1、背景:《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2、形成标志:两大敌对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与华约)的形成3、结果:形成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局面,最终演变成为美苏争霸。
二、冷战(美苏争霸)1、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末2、含义: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象)采取了除军事进攻以外(手段)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目的)。
3、开始: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序幕)、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4、表现:美苏军备竞赛、柏林墙的筑成、古巴导弹危机5、影响:威胁世界和平,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一、巩固:1、背景:内忧外患(国民党残余势力与国际反华势力)2、措施:①军事:抗美援朝(1950—1953)、和平解放西藏(1950)——中国大陆实现统一②政治:肃清反革命、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府③经济:土地改革(1950—1952)——农民获得了真正解放,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二、发展:1、三大改造(1950—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一五计划(1953—1957)——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三、失误:1、经济:“大跃进”(1958—1960)与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2、政治:文化大革命(1966—1976)四、骄傲:1、时代楷模:雷锋、焦裕禄、李四光、王进喜、邓稼先等2、“两弹一星”:导弹、核弹、人造地球卫星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的标志1、时间:19782、内容:①恢复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核心内容)③邓小平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3、意义: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我国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考点解读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考考点解读一、共和国的风雨历程考点33 理解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b)(社九P11—19)(一)、巩固新生政权1、抗美援朝:取得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国内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
2、肃清残余武装和土匪、和平解放西藏: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基本统一。
3、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二)、进入社会主义1、“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一五计划”: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此,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三)、失误与挫折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
人们的建设热情空前高涨,但由于对我国国情认识不足,对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国外形势,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导致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重大失误和巨大挫折。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重大损失。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程,实际上是大刮以“一大二公”为主要特点的“共产风”的过程,它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2、“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使整个中国陷入空前浩劫之中。
民主法制被践踏,人权被剥夺,国力衰退,整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大倒退、大灾难。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_全册_知识点
九年级全一册知识点目标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历程与现代世界的发展中,认清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两极与冷战”1、雅尔塔会议时间:1945年2月4日;参加国和领导人: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这次会议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会议讨论了关于击败法西斯德国,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等问题。
并决定德国的赔偿总额为200亿美元,其中50%归苏联。
2、阅读:P6页图1-2①上图是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由此看出:东西方对峙格局(两极格局)形成②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美苏推行霸权主义政策③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两极对立格局的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④掌握两大阵营的国家:北约:1949年,以美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华约: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没有参加两个组织的国家有:芬兰、瑞典、爱尔兰、瑞士、奥地利、南斯拉夫3、冷战: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如政治干涉、经济援助、文化渗透等等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铁幕演说与杜鲁门主义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四十年)表现:①成立对抗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②柏林墙修建(东、西德问题由来)、③军备竞赛、④古巴导弹危机、⑤爆发局部战争(侵越战争、朝鲜战争) 、⑥政治宣传、⑦停止各种形式的交流(如互不参加对方国家的举行的奥运会)等4、冷战时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原因有: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武;②美苏两国都储存了大量核弹头,彼此相互威慑;③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梳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梳理(一)1、20世纪初的世界局势①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②两大军事集团对峙2、两大军事集团(((3)世界形势的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
3、第一次世界大战(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其他原因:①抢占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相互敌对和竞争)②军国主义的论调③极端民族主义情绪④巴尔干半岛成为一战的火药桶(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3)概况4、巴黎和会(1)时间:1919年(2)操纵国:美、法、英(3)特点: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结和约的会议(4)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5)焦点问题:如何处理德国重点问题:中国山东问题(6)各国地位不平等,利益诉求不同,四国各自的目的:①美国:大发战争横财,雄心勃勃的要主宰世界。
②日本:要求它在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③法国:要以最严厉的手段处置德国,确立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④英国:欲恢复法德互相牵制的局面,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5、凡尔赛体系的影响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列强在欧洲的利益与矛盾基本上得到协调使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从而欧洲与世界经济复苏并有所发展。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梳理(二)1、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括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①政治上: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②经济上: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市场,获取高额利润,极大压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③思想上:一方面提出了实业救国的理念,另一方面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1)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清政府采取措施保护民族经济。
其中著名实业家张謇。
(2) 知识分子不断成长。
他们以上海和东京为中心,积极宣传革命。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孙中山,其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另外还有邹容,起代表作是《革命军》。
3、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孙中山在组织上和思想上做了哪些准备?(1)组织上:①1894年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初中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历史与社会笔记
九年级社会思品笔记整理社会部分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一、“两极”与“冷战”1、“两极”:美、苏。
2、“冷战”:①1945-1991(苏联解体),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②表现:⑴东西柏林墙:东德:民主德国(华约);西德:联邦德国(北约)。
⑵美苏军备竞赛(核威慑)。
⑶古巴导弹危机:美总统肯尼迪下令载有核弹头的美军轰炸机进入古巴上空,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令停建导弹发射场。
⑷侵越战争: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
3、《雅尔塔协定》:确立五大常任理事国:苏、美、英、中、法。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5、1949年,以美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6、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
根据《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集团,简称华约。
7、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8、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期间发表的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
“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9、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阐述了“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
10、冷战后,世界向政治多极化发展。
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1、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2、亚洲四小龙崛起: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
3、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印尼。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奠定了基础,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知识点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知识点一、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1.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时期,人类通过石器工具获取食物,居住在山洞或简陋的棚屋中。
2.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明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开端,人类学会种植农作物,提高生产力,逐渐形成定居生活。
3. 河流流域的文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商代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古代文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二、古代帝国和诸侯国的兴衰1. 古代帝国的特点与代表古代帝国以中央集权为特点,统一的政权控制着广大的领土和人民,如埃及的法老王朝、中国的秦朝。
2. 诸侯国的特点与代表诸侯国是指在一个中央政权统治下,各地大臣掌握一定的权力,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3. 帝国的兴衰与诸侯国的角色帝国的兴衰与领导者的能力、外部环境等因素有关,而诸侯国的存在常常是帝国衰落的表现。
三、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交流1. 文化的扩散和交流借助于贸易、迁徙等途径,文化在不同地区之间得以传播和交流,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 宗教的传播与信仰宗教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四、古代国家的建立与延续1. 相对孤立的古代国家古代国家往往相对孤立,地形、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了各国的独立性,如古埃及、古中国等。
2. 帝国的建立和延续在古代,强大的帝国通过征服和统一周边的诸侯国而建立,帝国的延续需要合理的政治、经济管理。
五、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1. 农业经济的兴衰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例如农耕工具的改进。
2. 商业经济的崛起商业经济在古代逐渐崛起,采用货币交换、市场交易等方式进行经济活动,如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
3. 工业经济的兴起工业经济在近现代逐渐兴起,机械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总结: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的知识点内容涵盖了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古代帝国和诸侯国的兴衰、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古代国家的建立与延续,以及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全一册知识点目标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历程与现代世界的发展中,认清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两极与冷战”1、雅尔塔会议时间:1945年2月4日;参加国和领导人: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这次会议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会议讨论了关于击败法西斯德国,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等问题。
并决定德国的赔偿总额为200亿美元,其中50%归苏联。
2、阅读:P6页图1-2①上图是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由此看出:东西方对峙格局(两极格局)形成②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美苏推行霸权主义政策③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两极对立格局的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④掌握两大阵营的国家:北约:1949年,以美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华约: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没有参加两个组织的国家有:芬兰、瑞典、爱尔兰、瑞士、奥地利、南斯拉夫3、冷战: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如政治干涉、经济援助、文化渗透等等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铁幕演说与杜鲁门主义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四十年)表现:①成立对抗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②柏林墙修建(东、西德问题由来)、③军备竞赛、④古巴导弹危机、⑤爆发局部战争(侵越战争、朝鲜战争) 、⑥政治宣传、⑦停止各种形式的交流(如互不参加对方国家的举行的奥运会)等4、冷战时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原因有: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武;②美苏两国都储存了大量核弹头,彼此相互威慑;③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1、二战后,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包括有: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各国对现代化的追求(其中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最为突出).2、亚洲:越南北部、朝鲜、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印度独立(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尼西亚独立非洲:五六十年代独立浪潮(如埃及独立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1960年17个国家独立,叫做非洲独立年。
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殖民体系崩溃的标志)3、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经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4、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香港地区5、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但政治上不平等,经济上没有完全独立,为此他们做出的努力有: 政治上:民族解放运动(见第2点)、亚非会议经济上:成立”七十七国集团”,发表联合宣言; 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目的是亚非人民要求掌握自己命运.这次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主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争取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秩序)②、成立77国集团,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表达了其现代化的追求;③、中东产油国以石油为武器,打击美国等西方国家,并利用石油发展经济。
第四课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 P32页1-4 从历史和地域两方面,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1-5 认识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国际比较中感受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冷战”后的和平主题(世界政治)1、冷战结束的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91.12.25)2、欧洲和中亚政治版图变化有:①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政权②东西德合并③南斯拉夫一分为五④捷克和斯洛伐克分立⑤苏联分解为15个独立国家3、世界格局的变化:两极(美、苏)向多极化发展美: 惟一的超级大国日本: 强大的经济力量俄罗斯: 庞大的军事力量欧盟: 正迈向一体化进程中国: 和平崛起4、冷战结束后,北约两次东扩:1999年,波兰、捷克、匈牙利入盟; 2004年,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加入5、读P33页1-44苏联解体和 1-45北约东扩图分析世界格局的新特点。
①苏联解体导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正处在向新格局过渡的重要时期。
②原来被美苏争霸所掩盖的各种矛盾、争端凸显出来,甚至形成对抗冲突:如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些民族冲突、南北对立、贫富差距和宗教争端等。
③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甚至越过联合国发动战争,在全球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争霸战略。
6、当今和平的面临的主要威胁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其他如:恐怖主义、地区矛盾、民族矛盾等7、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和平主题)。
8、分析二战以来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朝鲜战争(东亚)(1950-1953)、越南战争(东南亚)(20世纪60年代):美推行霸权主义;美国轰炸南联盟(欧洲):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9·11事件:恐怖主义;巴以冲突(西亚/中东):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宗教矛盾等。
(巴:巴勒斯坦;以:以色列);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西亚/中东):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卢旺达大屠杀(非洲):种族冲突 P39页。
“南北”关系与“发展”主题1、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2、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南北问题(贫富悬殊)。
3、南北问题原因:①根源: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侵略②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改变③其他:根据材料来分析如:P39页独立后长期的不稳定和战乱等4、解决南北问题的的对策: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不断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南北对话:成立77国集团P8页;南南合作:亚非会议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1、国情:已经达到总体小康,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目标:2020年,全面小康3、对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机遇:①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挑战:①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②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即我国国情):社会生产力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不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不完善等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1-1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巩固新生政权1、主要措施:①抗美援朝②肃清国民党旧政权的残余武装和土匪,实现西藏的和平解放③建立各地各级人民政府④基本完成土地改革2、抗美援朝:1950-1953;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背景:新中国刚刚诞生;美推行霸权主义中国出兵的目的:为了保家卫国,为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结果:美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胜利。
意义:①实现了保家卫国的愿望②赢得了国际威望③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土地改革完成时间:1952年底;意义: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4、巩固政权的意义:证明了新中国的强大生命力,为进入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进入社会主义1、三大改造是: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2、三大改造完成时间:1956年底。
3、意义:表明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4、一五计划①时间:1953-1957②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激发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创造新生活的热情。
③P16页图1-19熟悉我国“一五”时期的建设成就(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长春:第一辆国产汽车沈阳:第一批喷气式飞机武汉: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鞍山:鞍山钢铁公司恢复和扩建三大公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失误与挫折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1、(两弹一星精神: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的精神;铁人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1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1-2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年代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1978年),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它是中国伟大转折原因:①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②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形成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社会主义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4、A对内改革:①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意义: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②城市: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对外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开始经济特区(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逐渐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5、改革开放的意义: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6、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①“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它们获得发展的共同原因有:a、都位于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 b、国家给这两个地区都给予优惠的政策c、有丰厚的资金支持d、两地都是从相对落后的地区一跃成为南部和东部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发展快,变化大等)②生活用品的变化:P25页A、正在逐渐被取代或改变用途的用品:缝纫机、搓衣板、半导体收音机 B、以前没有现在习以为常的物品:VCD、DVD、可乐、摄像机等③休闲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回归历程:香港: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97.7.1回归澳门: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1999.12.20回归台湾:从1987年开始,海峡两岸的坚冰被打破,两岸往来不断增多:如春节包机;连战、宋楚儒访问大陆。
3、港澳回归的意义:港澳的回归是洗雪百年国耻的盛事,也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按“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1、我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2、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提出了三条外交原则:⒈“另起炉灶”;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⒊“一边倒”3、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①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外交事业的基础;②1955年,周恩来总理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圆满成功;③建国初期与苏联等26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粉碎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图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