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专题平时作业3
北语17秋《古代汉语》(三)作业3满分答案
17秋《古代汉语》(三)作业3
试卷总分:100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25道试题,共100分)
1.下列文体属于奏议类的是。
A.《答李翊书》
B.《出师表》
C.《论佛骨表》
D.《过秦论》
满分:4分
正确答案:B
2.“儒以文乱法”中的“乱”表示的意思是()。
A.凌乱
B.扰乱
C.动乱
D.乱世
满分:4分
正确答案:B
3.古代社稷二字指?()。
A.土神
B.谷神
C.土神和谷神
满分:4分
正确答案:C
4.对“太行之阳有盘谷”中“阳”解释正确的是。
A.地名
B.山之南
C.晴天
D.人世
E.
满分:4分
正确答案:B
5.下列句子中,“趣”有“催促”义的句子是()。
A.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B.参之《国语》以博其趣
C.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
D.乃命有司趣民收敛。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3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3
题目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孔子入楚,称病不去。
宾于曲阿。
楚人使荆轲刺之,项燕问之。
对曰:“王使臣有难使之者,臣奉命而行;无难使之者,则不
使也。
今王之使臣尽臣所能使之难者矣!使命无成,吾将辱命而行,非臣之罪也。
且王之守宫门者谁?”曰:“楽毅也。
”荆
轲曰:“夫楽毅亡远若此,而楚王以臣之罪使之刺吾子,甚无
辜也。
若楽毅,虽吾之罪十倍於此,亦当一旦见杀。
”曰:“善。
”乃归而遗燕王书曰:“臣毁名不显,毁节不立。
臣窃闻
楚王信士者不用,用者信之。
今臣见王,如见伯夷、叔齐。
一闻受命,行不顾身:注穷知命,埶不顾忌。
”燕王见书,怒,抚壁叹曰:“仁人教者孰弗受?学者学者矣!”
请回答以下问题:
1. 荆轲为什么不去兵书城?
2. 项燕为什么问荆轲?
3. 荆轲对项燕的回答表达了什么?
4. 荆轲为什么提到楽毅?
5. 荆轲给燕王留了什么样的书信?
6. 燕王对荆轲的书信有什么反应?
答案:
1. 荆轲因为称病而不去兵书城。
2. 项燕问荆轲是为了了解他为何不去兵书城。
3. 荆轲的回答表达了他只在有困难的时候才会接受使命。
4. 荆轲提到楽毅是为了指出楚王选择楽毅作为刺杀目标是不公平的。
5. 荆轲给燕王留了一封自述荆轲忠诚、顾全大义的书信。
6. 燕王对荆轲的书信感到愤怒,并称赞荆轲为仁人,对学习替国家尽忠的人表示敬佩。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3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3摘要:一、古文字的发展与演变1.古文字的起源与早期发展2.中古文字的演变与成熟3.晚古文字的定型与传承二、古文字的结构与特点1.古文字的构造原理2.古文字的构造类型3.古文字的结构特点与演变趋势三、古文字的音韵与语义1.古文字的音韵特点2.古文字的语义表达3.古文字的音韵与语义关系四、古文字的传承与影响1.古文字的传承途径与方法2.古文字对后世的影响与价值3.古文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正文: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三主要围绕古文字的发展与演变、结构与特点、音韵与语义以及传承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首先,古文字的发展与演变。
古文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骨骼等器物上的原始记号,经过早期发展,到商朝晚期和西周时期,中古文字逐渐演变成熟。
晚古文字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型,秦汉时期传承至今。
其次,古文字的结构与特点。
古文字的结构包括构造原理和构造类型。
构造原理主要采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方法。
构造类型则包括单一构造和复合构造。
古文字的结构特点表现为简化、规范化和形声化。
再次,古文字的音韵与语义。
古文字的音韵特点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等方面。
古文字的语义表达则通过文字的构造方法来实现,如象形字表示具体事物,指事字表示抽象概念,会意字表示多种意义等。
古文字的音韵与语义关系密切,相互作用。
最后,古文字的传承与影响。
古文字通过传统的识字教育、经典文献的传世以及书法艺术等形式传承至今。
古文字对后世的影响与价值体现在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书法艺术等多个方面。
当前,古文字研究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深远的发展前景。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3汉字的作用1200字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3汉字的作用1200字【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汉字的作用和意义1.突破有声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2.记录人类文化3.促进思维发展4.无阶级性三、汉字作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材料四、汉字让人们更好地沟通和表达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本篇文章将分析汉字的作用和意义,并探讨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二、汉字的作用和意义1.突破有声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汉字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克服了有声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
通过汉字,人们可以将瞬间即逝的语言传递到远方,留存于异时。
这使得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们能够通过汉字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2.记录人类文化汉字是记录人类文化的重要工具。
它不仅能记录语言,还能记录历史、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汉字的表意特性使得它具有较高的信息密度,能够将丰富的信息浓缩在一个汉字中。
3.促进思维发展汉字作为一种抽象符号,能够促进人们的思维发展。
人们在学习和使用汉字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从而锻炼大脑,提高智力。
4.无阶级性汉字是一种无阶级性的文字,不因社会地位的高低而产生变化。
这使得汉字在古代社会中成为人们交流的普遍工具,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汉字作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材料汉字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材料。
通过汉字碑刻、简牍、书籍等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珍贵的一手资料。
四、汉字让人们更好地沟通和表达汉字作为一种高效的交际工具,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沟通和表达。
汉字的表意特性使得它具有较高的表达效率,能够将复杂的意思简洁地表达出来。
同时,汉字的形声特点使得它具有一定的音韵美,有助于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五、结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它不仅突破了有声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扩大了语言交际的范围,还记录了人类的文化,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3参考答案
《汉语专题(2)》作业3(语法部分)一、填空:1.古代汉语的名词有两项基本的语法功能是现代汉语名词不具备的,一是名词作判断句谓语,二是名词作状语。
2.在先秦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人称代词。
3.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语法范畴,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没有单数复数的区别。
4.由于谓词性代词的意义相当于一个述宾结构,故称为谓词性代词。
5.基数词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都要加“有”字。
6.古代汉语的副词一般只能作状语(谓语的修饰语),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
7.介词多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的一类词。
8.从位置上看,古代汉语的语气词有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三类。
9.句末语气词“矣”表示对动态变化的报道。
10.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及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即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
如名词性结构、谓词性结构。
11.古代汉语连谓结构两项之间往往有连词,而现代汉语一般没有。
12.古今汉语的叙述句差别和大,主要表现在词类活用问题(特殊的述宾结构)、语序问题(述宾结构的位置问题)、被动句问题三方面。
二、名词解释:1.意动动词:所谓意动动词是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者认为宾语属于某类人或事物。
(注意: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只有名词和形容词可以活用作意动动词)2.无定代词:无定代词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一类指示代词,没有确定的特指对象,所以叫无定代词。
有“或”(表示肯定)和“莫”(表示否定)。
3.表敬副词:表敬副词是古代汉语特有一类副词,一般都是从动词虚化来的,主要有请、敬、谨、幸、辱等。
说话人对听话人表示敬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敬辞直接向对方表示敬意,另一种是用谦辞表示自谦,间接向听话人表达敬意。
4.转指:是指谓词性成分有陈述转而指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或者说谓词性成分转指化以后就“提取”了原谓词性成分的施事或受事。
古代汉语作业3
论“示”部与古代祭祀文化(三)上次论述,我们从季节、时间段、祭祀目的和祭祀方式等角度出发研究了祭祀的名称,体会到了古代祭祀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继续就这个话题,进行论述,看看不同的祭祀地点会有怎样的祭祀名称,同样地看看“示”部所体现的福与祸。
(一)不同的祭祀地点各有专门的名称1. ,《说文》解释道:“ ,门内祭先祖所以彷徨,从示,彭声。
《诗》曰:‘祝祭于 。
’祊, 或从方。
”由此可见,即祊。
《诗经·小雅·楚茨》中有“祊”,这样写的:“或肆或将,祝祭于祊”,那该如何来解释“祊”呢?毛传中这样说:“祊,门内也。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因为门内是先祖彷徨的地方,所以“ ”就是指在宗庙门内设点以祭祀先祖。
2.禓,《说文》解释道:“禓,道上祭也。
从示,昜声。
”那这个字我们从《说文》的解释中就可以看出,禓,就是在道路上祭祀鬼神,以此来求福攘灾。
3.禡,《说文》解释道:“禡,师行所止,恐有慢于神,下而祀之曰禡。
从示,马声。
《周礼》曰:‘禡于所征之地。
’”郑玄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禡,师祭也,为兵祷。
”所以,我们可以说,禡,是军队出征时,将士领导的在驻地举行的祭祀活动。
以上是就上次论述的补充。
在对祭祀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不难看出,古代老百姓对生命体的存在保持着虔诚的崇敬,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古代人民的祸福观。
(一)福福,甲骨文作,像两手恭敬地举于示前。
其实,“福”字过去也是祭祀的名称,就像“祭”,不过“祭”是手持肉,而“福”是双手尊奉酒樽。
像《诗·小雅·楚茨》中是这样写的:“神嗜饮食”;《左传·宣公四年》中这样说:“鬼犹求食。
”这说明什么?说明古人认为,鬼神像人一样生活,也喜欢喝酒吃肉,所以他们用同样的东西来祭祀他们,认为酒足饭饱后,神明们就会保佑祭者,降福于人。
福,甲骨文还作,这个字像人用酒和肉来祭祀神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福”字还可以表示用于祭祀的酒和肉。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三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三一、古代汉语的概念和特点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的语言现象。
古代汉语是汉字记音文字的说文解字方式,是古代汉语教育学科的基础。
古代汉语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第一,汉语是古代汉语文化的传承方式。
古代汉语是古代文化的一种方式。
它是以书面文字为表现形式的一种语言。
第二,汉语是古代文化的传承方式。
古代文化是通过书面文字为传承回承的文化传承方式。
古代汉语是通过文字的传承方式,是书面文字的传承方式。
第三,汉语是古代汉语的基础。
汉语是古代文化的基础。
古代文化是以书面文字为基础的文化。
古代汉语是古代文化的基础。
二、古代汉语的发展过程古代汉语经历了从简切到繁华的发展过程。
从最初的简切文字到到汉字符号的繁华后来,古代汉语史就是沧海一粟的实例。
不过,古代汉语的发展并不完全是一片一片刚刚染上印度红色的故事。
到《汉书》和《汉书》,我们对古汉语的了解还是比较多的。
例如《汉书》中就有一些关于古汉语的早期形态和早期语汇的一些记录。
《汉书》中是1:30的字标。
从这些文字的表达方式、字体、语气等方面可以了解一些古代汉语的形态。
三、古代汉语的影响古代汉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对中国文化和国际文化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古代,古代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交流方式,是中国儒家思想的载体。
古代汉语的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汉语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表征之一。
古代汉语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全世界人民都应该重视。
在当今社会,古代汉语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人们生活中,古代汉语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部分。
四、古代汉语的研究古代汉语的研究在当今社会也是非常活跃的。
通过在古代文献中的语言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宗教、文化和其他方面,以及古代汉语的形式和演变。
古代汉语的研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古代汉语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其他方面的发展。
通过古代汉语的研究,我们可以促进中国文化的交流和交流。
《古代汉语专题》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平时作业1参考答案一、填空:(30分,错一处扣1分,不倒扣)1、(殷商后期的)甲骨文2、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3、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4、小篆5、《汉书·艺文志》6、三①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②从小篆变为隶书;③从隶书变为楷书7、1899 王懿荣8、河南安阳商王盘庚迁殷后的商王朝都成的遗址9、叙辞(占卜的日期和占卜的人)、命辞(占卜的事)、占辞(审视兆纹,作出吉凶的判断)、验辞(事后应验的情况)10、①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近图画文字;②字体不规范:有的字方位可以颠倒、一个字可有若干个不同的形体、偏旁可以不同11、对贞12、著录甲骨文的书考释甲骨文的书于省悟《甲骨文字诂林》郭沫若、互选后主编《甲骨文合集》《甲骨文编》徐中舒《殷墟卜辞综述》13、商代后期两周14、①商代金文象形程度很高;②从笔势上看,由于金文石范铸,多保存肥厚的笔法,甚至是充实的团块;③形体不规范;④书写款式比较规整,或正、或反或斜、或倒的情况比较少。
15、①故意将笔画拉长,甚或作曲折宛转知识。
②在字形以外,加花鸟虫之类的饰品。
16、古文字①草体或俗体流行;②文字异形。
17、西周文字18、春秋战国之交(秦悼公、厉公之世)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文字惠文后元至武王之际19、秦隶(古隶)汉隶(今隶)战国末期秦国篆书西汉武帝、昭帝东汉20、正书真书汉隶草体东汉后期今隶21、《周礼》班固《汉书·艺文志》许慎22、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老考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3、戴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北语22秋《古代汉语(专)》作业3-学习答案
北语22秋《古代汉语(专)》作业3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8 道试题,共 32 分)
1.“以亏人自利也”中“以”的意思是( )。
[A.选项]所以
[B.选项]和谐
[C.选项]因为
[D.选项]以为
本题参考选择是:C
2.从《诗经》起,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是( )。
[A.选项]晦涩
[B.选项]曲折
[C.选项]浅显
[D.选项]口语化
本题参考选择是:D
3.“齐晋鞍之战”中战争的双方是( )。
[A.选项]齐国和赵国
[B.选项]齐国和秦国
[C.选项]齐国和晋国
[D.选项]晋国和赵国
本题参考选择是:C
4.“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句中“善”可以理解为( )。
[A.选项]指美好
[B.选项]指有道德
[C.选项]指高明
[D.选项]指做得对
本题参考选择是:C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的“见”可以解释为( )。
[A.选项]看见
[B.选项]见解
[C.选项]见识
[D.选项]出现
本题参考选择是:A
6.“齐晋鞍之战”中战争的双方是( )。
[A.选项]齐国和赵国
[B.选项]齐国和秦国
[C.选项]齐国和晋国
[D.选项]晋国和赵国
本题参考选择是:C。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3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3【实用版】目录一、古代汉语的发展背景二、古文字个体字的内部构造三、古文字构形系统的有序性四、汉字的形体逐渐固定正文一、古代汉语的发展背景古代汉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系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从甲骨文到小篆,再到楷书,汉字的形体和结构不断演化,使得汉语更加精确、简洁、具有表意能力。
二、古文字个体字的内部构造古文字个体字的内部构造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的过程。
早期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其字形较为简单,很多字形直接反映了物体的外形特征,如“日”字就像一个圆圈,“月”字则像一个弯月。
随着汉字的发展,字形逐渐变得复杂,一个字可能包含多个部分,每个部分代表一个音节或意义。
例如,“湖”字,由“三点水”和“胡”两个部分组成,表示水域较大的湖泊。
后来,随着汉字的简化,许多字又回归了简单字形,但仍保留了原有的意义和音节。
三、古文字构形系统的有序性古文字构形系统的有序性主要体现在字形的组织和演变上。
在古文字的发展过程中,字形的构造逐渐从随意性向规范性发展。
例如,甲骨文中的“人”字,形象地画出一个人站立的形状;而到了金文时期,“人”字已经演变成一个由“亻”和“二”组成的规范字形,表示一个人的概念。
这种有序性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增强,到了楷书时期,汉字的字形已经变得非常规范,为现代汉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汉字的形体逐渐固定随着古代汉语的发展,汉字的形体逐渐固定。
从甲骨文到小篆,再到楷书,字形的变化越来越小,楷书时期的字形已经成为现代汉字的基本形态。
在这个过程中,汉字的字数也逐渐增多,表意能力越来越强。
北语20新上《古代汉语》(专)作业3答案
(单选题)1: 下列句子,具有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的是( )。
A: 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B: 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C: 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
D: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详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2: “天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
”句中“朝”的用法是( )。
A: 动词使动用法
B: 名词使动用法
C: 名词意动用法
D: 名词用如动词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3: “驱而之薛”中的“之”可以理解为( )。
A: 指示代词
B: 疑问代词
C: 人称代词
D: 到某地区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4: “卫君侍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句中的前置宾语是( )。
A: 卫君
B: 子
C: 政
D: 奚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5: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出自( )。
A: 学而
B: 为政
C: 里仁
D: 公治长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6: 关于律诗的对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 )
A: 颔联一般不用对仗
B: 中间两联一般用对仗
C: 尾联一般用对仗
D: 首联从不用对仗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7: 律诗一般可分为四联,关于这几联的名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 ) A: 第一句为首联。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三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三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三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包括了汉文化和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历程。
古代汉语的形式比现代汉语更加古老,其中包括许多古文词汇和用法,也有一些语法上的特点,需要我们进行专项学习。
本文将从古代汉语的词语、语法和辞藻等方面深入展开,探讨古代汉语的形成、演变和特点。
一、古代汉语的词语古代汉语中的词语形式比较丰富,其中包括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等。
单音节词包括一些日常用语,如“鸟”、“人”等。
双音节词中又包括了很多合成词,如“风雨”、“天地”等,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有使用。
多音节词中包括了成语、谚语等复杂的词汇形式,如“不患寡而患不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等。
在古代汉语中,这些词语大多与文化、历史或宗教有关,显示出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的厚重积淀。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古代汉语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特别是在动词、句子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独特的特点和语言习惯。
在动词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通常采用词尾为“之”的形态,并且没有现代汉语中“了”、“吧”等语音助词的使用。
在句子结构方面,古代汉语中的句子往往结构复杂,形式多样,由主、谓、宾、补、定、状等成分组成。
这种独特结构的句子,使得古代汉语的语言表达更为丰富和生动。
三、古代汉语的辞藻古代汉语的辞藻非常丰富,其中蕴含了广泛的文化、历史、哲学、诗词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唐诗宋词中使用的很多词汇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如“雨打梨花深闭门”、“燕子来时新社,胜花间一转,故人又忆”等;同时,在古代汉语中还存在很多典故、成语、谚语等,同样反映了古代文化的历史底蕴。
古代汉语形成于远古时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文化积淀。
今天,古代汉语已经成为汉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文学和哲学研究的基础,同时也在很多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因此,深入学习古代汉语,了解其特点和特征,对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历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三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三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三
在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三中,学生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古代汉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
任务三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翻译和分析一篇古代汉语文章,并根据所学的语法和词汇知识进行解读和拓展。
在此任务中,学生需要选择一篇古代汉语文章,可能是一篇古代诗歌、散文或文言文。
学生需要理解文章的主题、情感和意义,并使用语言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读。
学生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1. 文章的历史背景:学生可以通过研究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来理解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例如,如果选择一篇唐代诗歌,学生可以研究唐代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状况,以帮助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
2. 语法和词汇分析:学生可以分析文章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以帮助理解诗歌的意义和风格。
例如,学生可以分析句子的结构、修辞手法和词语的多义性,以揭示作者的表达意图。
3. 比喻和象征:古代汉语文学常常使用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学生可以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并解读其隐含的意义和象征
性。
例如,一首唐代诗歌中的花朵可能象征着美丽和短暂的生命。
4. 文化价值观:古代汉语文学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学生可以研究文章中的价值观,例如对人生、爱情和道德的看法,并与现代的文化价值观进行对比和分析。
通过这些拓展,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和文化,培养对古代汉语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并提高自己的语言分析和翻译能力。
这样的形考任务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3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3古代汉语是指汉语在古代的形式和用法,包括先秦时期、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的汉语。
现在我将从多个角度回答你的问题。
1. 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较为复杂,使用了许多现代汉语中不常见的词汇和句式。
其次,古代汉语的语气较为严肃庄重,注重礼仪和尊卑之分。
此外,古代汉语的书写形式也有所不同,常使用繁体字和篆书等字体。
2.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古代汉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代文字和语言形态。
随着汉朝的兴起,古代汉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语法体系,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
隋唐时期,古代汉语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的文学语言。
随后,宋代开始出现了一些语言变化,标志着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过渡。
3. 古代汉语的影响: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古代汉语也为现代汉语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使得现代汉语更加丰富多样。
4. 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性: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代文献和文化遗产。
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生活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此外,学习古代汉语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为我们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总结起来,古代汉语是汉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力。
学习古代汉语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古代汉语平时作业3
古代汉语平时作业 3 第三部分词类活用/古代汉语的词序词类活用一、问答:1.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几种情况?2.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有什么不同?3.什么是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有几种情况?4.什么是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有几种情况?5.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什么?6.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作用有几种类型?二、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说明:a原词性;b活用作什么;c什么意义:1.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烛之武退秦师)4.齐侯曰:“余故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
(齐晋鞌之战)5.齐师败绩。
逐之,三周华不注。
(齐晋鞌之战)6.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齐晋鞌之战)7.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齐晋鞌之战)8.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薛谭学讴)9.秦青弗止,饯于郊衢。
(薛谭学讴)10.昌以牦悬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大也。
(纪昌学射)11.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伯乐荐九方皋)12.暮,何不炳烛乎?(欲学不畏暮年)13.子反为人嗜酒,甘之,不能绝之于口,醉而卧。
(竖谷阳献酒)1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15.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寤生。
(郑伯克段于鄢)16.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郑伯克段于鄢)17.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冯谖客孟尝君)18.孟尝君客我。
(冯谖客孟尝君)19.冯谖署曰:“能。
”孟尝君怪之。
(冯谖客孟尝君)20.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冯谖客孟尝君)21.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冯谖客孟尝君)22.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冯谖客孟尝君)23.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冯谖客孟尝君)24.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三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三1. 请列举一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如成语和俗语等。
- 成语:四面楚歌、天下无敌、一日千里、有目共睹、见利忘义、不可救药、黔驴技穷、画蛇添足、狐假虎威、鸡犬不宁。
- 俗语:天塌不下来、大过年的、青出于蓝、不打不成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美中不足、不是滋味、水至清则无鱼、一边倒、讲道理。
- 古诗词:庐山谣、登高、将进酒、长恨歌、静夜思、滕王阁序、雨霖铃、卜算子、江雪、赋得古原草送别。
2.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句式有哪些?请给出例子并简要解释其意义。
- 虚实相生句:形式上虚,实际上是实的。
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转折对比句:一句话中出现对比或转折的情况。
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并列句: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用连词或标点符号连接的句子,具体有并列结构、主谓结构、主语结构以及宾语结构等组成。
如“鱼跃此时海,花开彼岸天”。
- 祈使句:表示请求、命令、劝告等的句子。
如“请看左右两岸的山,一道朝阳铺满山巅。
”- 疑问句:陈述意义的语句变成疑问语气。
如“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3. 什么是古代汉语的“八股文”?古代汉语的“八股文”指的是在明清时期,应试教育中对于文化方面考试内容的严格规定,文化复习时都有八种固定的格式作为参照范例,是一种套路化的说写方式。
在八股文中,一篇文章被分为八部分,即“状物、描写、承题、起讲、正议、贯末、赣宾、拗句”等八个部分。
这种写作方式具有一定的千篇一律的特征,难以体现作者的思想和创造力。
在现代已经逐渐淘汰,但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较大的影响。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3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3一、填空1、给汉字注音法有:反切法、直音法、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法。
2、P114;“反切注音”是用两个汉字给另外一个汉字标注读音;反切字和被切字的字音关系是被切字的声母和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与反切下字相同。
3、P120;异读字形成的原因是异读字是 1、.通假字的本义和假借义读音不用。
2、古今字由于其分工不同,读音亦不尽相同。
3、许多人名、地名、物名保留了古代的读音,与今音异读。
4、有些来自外族语言的国名、人名、姓氏名等,读音也较为特殊。
4、P127;汉字的讹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适用于甲义的音误用于乙义,另一种情况是误读了一个本来没有的音。
5、根据字的义项生成次序及生成关系,多义字的字义可以分为本义、引申义与假借义三类。
6、P147;字义的变化方式主要有引申、分化、假借与更替四种。
7、P146;字的假借义是一个字被借用而产生的意义。
8、P147;字义的变化方式主要有引申、分化、假借与更替四种。
(6题与8题重复)9、P149字义的分化与一般的引申的区别是字义分化是从一个义项同时分化出几个并列的不同义项,或者说是从原来的义项的义素中分化出独立的义项。
10、P152末行;字义的更替是指字的后起义排除了其原有的意义,使得这类字后来的意义与最初的意义完全不同。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同音字?同音字有几类,有什么作用?(教材P122---123)同音字是指读音相同而形体、意义不同的一组字。
同音字又可分为基本同音字与完全同音字两类。
基本同音字是指声调不同,声母、韵母相同的字。
完全同音字则指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字。
同音字的作用主要是:1、可以区别同音词。
2、同音字可以用来注音。
3、同音字之间,有的还具有同义关系,人们可以利用同音字来解释字义。
4、可以利用同音字来探求词的同源关系。
5、同音字之间,还可以形成通假关系。
2、汉字误读出现讹音有几种情况?(教材P128--129)1、因声旁而误读。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三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三
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是指汉语在唐宋元明清等古代时期的语言形式和使用规范。
在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三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古代汉语的特点和演变。
首先,古代汉语的特点之一是古文的运用。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们主要使用古文来进行交流和表达。
古文以其庄重、精炼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诗词、文章和史书等文学作品中。
古文的使用使得古代汉语具有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魅力。
其次,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
古代汉语中的句子结构主要以主、谓、宾为基本组成,往往省略掉一些冗余的成分。
同时,古代汉语的词序比较自由,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
这种灵活性使得古代汉语能够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感情。
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和典故。
这些词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传递文化和思想的媒介。
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
古代汉语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汉语逐渐发展出不同的方言和口语。
在唐宋时期,文人们开始大量使用白话文进行创作和交流。
到了明清时期,白话文逐渐取代了古文的地
位,成为主流的书面语言。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和演变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献、文学和思想,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专题》平时作业(3)
1、字形感知活动的要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人们对字形感知的要求是字形要容易识别,这就要求不同字的形体之问必须有二定的区别度。
如果区别度过小,就不易辨认。
例如:已、己与巳,儿与几,巨与臣,氏与氐,未与末等,这些字经常被认错,原因就在于笔画太少,区别度过低。
而一、人、山、牛、河、鼎、国等字容易辨认,容易区分,就是因为它们与别的字之间的区别度大。
2、心理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字形不仅是人的视觉感知的对象,还是人的心理感知的对象,因此人的心理需求就对字形的变化发生了作用。
1、美化心理对字形变化的作用
字形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是审美对象,于是,人们的审美要求就推动着字形发生变化。
例如,为了美观,就增加一些装饰笔画或部件。
2、类化心理对字形变化的影响
人们在认知中总希望把事物归类,以便有规律可循,变难为易。
这种心理投射到字形上,就产生了字的类化。
例如,前面提到的归并就是类化的一种表现。
另外,一些字出于表意需要也会发生类化,例如,狮子之“狮”,原来写作“师”,因为狮子是动物,所以后来就给它加上了表示动物的字符“石”,变成“狮”了。
3、异化心里对字形变化的影响。
人们总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
这种心理投射到文字中,就会导致创造新的字形字体。
如宋徽宗的瘦金体、郑板桥的“六分半书”等书体都是追求新意,彰显个性之作。
3、什么是同音字?同音字有几类,有什么作用?
1、同音字是指读音相同而形体、意义不同的一组字。
2、同音字又可分为基本同音字与完全同音字两类。
基本同音字是指声调不同,声母、韵母相同的字。
例如青、倾、晴、请、箐等,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
完全同音字则指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字。
例如:介、界、戒、借、届等,这些字的形体与意义都各不相同,属于不同的字,但它们的读音相同,都读作“jie”。
3、同音字的作用:
同音字可以区别同音词。
同音字可以用来注音。
同音字之间,有的还具有同一关系。
人们也可以利用同音字来探求词的同源关系。
同音字之间,还可以形成通假关系。
4、汉字误读出现讹音有几种情况?
1、讹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适用于甲义的音误用于乙义。
例如,“叶公好龙”的‘‘叶”有两个读音,一读“ye,一读“she”。
用于“叶公”时,应读“she”,可是,由于这个音罕用,而它的另一个读音“ye”广为人知,于是这个字也就讹读为“ye”了。
“叶公好龙”的“叶”是姓,读为“ye”不妨碍理解,但有些讹读却会引
起对字义的误解。
例如,“哑然失笑”之“哑”音“6”,“哑然”是笑声、笑貌。
《列子.周穆王》:“同行者哑然大笑。
”汉赵晔《吴越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禹乃哑然而笑。
…‘哑然而笑”中的“哑然”是形容笑的样子,今读“哑”为“怕”,这个读音是不出声的意思。
这样就会把“哑然失笑”误解为不出声的笑。
2、讹音的另一种情况是误读了一个本来没有的音。
例如:有人把郛(fu)读作“ru”,、把市(fu)读作“shi”,把愎(bi)读作“fu”,等等。
5、同义字的意义有几种类型?
1、所指对象相同,但称谓不同。
如蚊、蚋,是蚊子的不同名称。
2、意义相同,但主体不同。
白、皎、皑、皙,都有白的意思,但其主体不同。
《说文解字》:“白,西方色也”:“皎,月之白也”;“皑,霜雪之白也”;“皙,人色白也”
3、意义相同,但使用对象不同。
谏,诫,都有用语言阻止别人的意思,但“谏”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尊长或朋友之间,而“诫”则用于上对下,尊对卑。
4、基本意义相同但程度或数量不同。
疾、病,郡是指生理或一心理不正常的状态,但轻重程度不同。
“疾’’程度轻而“病”程度重。
《周礼·天官冢宰下·医师》:“凡邦之有疾病者,疙疡者造焉。
”宋朱申《周亭乙旬解》“轻日疾,重日病。
头疮日疙.身疮日疡,皆造医师求药,”
5、同类事物的不同形态。
箪、笥,都是盛饭之器,但形状不同,箪是圆形,笥是方形。
《礼记·曲礼上》:“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者。
”郑玄注:“箪笥,盛饭食者。
圆日箪,方日笥。
”
6、什么是字的本义?确定字的本义的标准是什么?
字的本义指文字产生时获得的意义,例如:
昕,本义是黎明、天亮。
《说文解字》:“昕,且明也,目将出也。
从目,斤声。
”意思是说,“昕”是天将要亮的意思,太阳将要出来。
“昕’’的结构,从日,表示它的意义与太阳有关;而其中的“斤”则表示它的读音。
本义的确定有两条标准,即字形标准与字用标准。
所谓字形标准,就是字的本义一定要与字形有着密切联系,从字形中能得到说明。
所谓字用标准,就是说,与字形相联系的这个意义,一定要有文献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