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行路难》 -课件

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 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 追求,乐观的自信。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 精神力量。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 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练习
1、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请你用本诗中的句子对身处逆境的朋友 进行激励或劝勉 :
,
。
长2、风本破诗使浪用会典故有古时人能有直此机挂遇云,自帆己济也沧不见海得没有的句
子
,
。
3、诗人以“行闲路难来”垂比钓喻 碧溪,上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 照应题目 )
的忽诗复句:乘舟梦日边
,
。
世路艰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4、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 宴 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来 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 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 的豪迈气概。
上台朗诵。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赏析古诗
1、读诗赏图,体会作者情感是如何 变化的?
} 金樽清酒斗十千,
5、收集古诗词中表雄心壮志的句子。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渔家傲·秋思》 - 作者:范仲淹(宋) - 诗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江城子·密州出猎》 - 作者:苏轼(宋) - 诗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作者:辛弃疾(宋) - 诗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满江红·小住京华》 - 作者:秋瑾(清) - 诗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作者:苏轼(宋) - 诗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 作者:陈与义(宋) - 诗文: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 作者:辛弃疾(宋) - 诗文: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 作者:纳兰性德(清) - 诗文: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十五从军征》 - 作者:佚名(汉) - 诗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作者:岑参(唐) - 诗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成语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成语包括:
1. 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
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2. 众目睽睽: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
许多人争着眼睛看着。
指在广大群众注视之下。
3. 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
指忍不住要发笑。
4. 猝不及防:猝:突然,出其不意。
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5. 雪上加霜:比喻一再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
更侧重表现人或事物的处境、情况。
6.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
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7. 精打细算:在使用人力、物力时,筹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精细。
更侧重表现人的思想、智慧和策略。
8. 闻所未闻:闻:听到。
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事。
形容事物新奇罕见。
更侧重表现人的感受。
9. 耐人寻味: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
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10. 根深蒂固:蒂:植物的雌蕊与子房连接的部分;固:牢固。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部分成语,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全部成语内容,建议查阅语文课本或咨询语文老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课件 ppt

3.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
古义:景色和事物 今义:天气变 化;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 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2)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古义:景象
今义:看
(4)予观夫巴陵胜状 古义: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 今义:丈夫,夫人 (5)前人之述备矣 古义:详尽 今义:准备 (6)则有去国怀乡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7)则有去国怀乡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背景资料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 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 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 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 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 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知识链接
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 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 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 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
那
美好景色
连接
吞吐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
水流浩大 的样子
广阔 边际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 化美。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 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 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 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 鸥/翔集,锦鳞/游泳。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岳阳楼记》复习一、文学常识岳阳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二、重点词语解释(1)一词多义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极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②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此乐何极穷尽③感极而悲者矣十分...去①去国怀乡离开②西蜀之去南海距离③委而去之逃离,逃亡...开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③开我东阁门打开(2)词类活用①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③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④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作郡的长官)⑤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3)通假字①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托付)②百废具兴(通“俱”,全,都)(4)重点词语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2、越明年越:到了明年:第二年3、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4、增其旧制制:规模。
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作文:写文章以:来之:代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6、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胜状:胜景,好景色。
7、朝晖夕阴晖:日光8、浩浩汤汤:水势浩荡的样子9、横无际涯横:广远际涯:边。
10、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11、前人之述备也备:详实12、但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但是:固然如许,那末……极:尽13、迁客骚人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墨客14、连月不开开:天气放晴15、若夫淫雨霏霏若夫:像那淫雨:连绵的雨霏霏:雨雪繁密的样子16、浊浪排空排:冲向17、日星隐曜山岳潜行曜:光辉潜:隐没18、傍晚冥冥薄:迫近19、去国怀乡去:分开国:都城20、忧谗畏讥谗:谗言,说坏话讥:批评指责21、感极而悲者也极:到了极点22、春和景明景:日光。
23、波澜不惊:僻静24、锦鳞游泳鳞:鱼儿25、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实词和虚词

第一部分:初探实词和虚词的定义在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实词和虚词这两个语言现象。
实词是指能独立成词并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而虚词则是指不能独立成词或只有虚指意义的词语。
通过这两类词语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语言在表达和交流中的作用。
1. 实词的特征实词是构成语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词汇。
“书”、“桌子”、“跑”等词语都是实词,它们可以单独存在,且具有明确的概念和概括性。
在文章中,实词的使用能够使语言更加具象、丰富和生动,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和情感。
2. 虚词的作用与实词不同,虚词在语言中扮演着连接、修饰和衔接的作用。
它们虽然没有明确的概念和概括性,但是却在句子和语法结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的”、“和”、“是”等词语都是虚词,它们连接了实词,使得句子更加完整、清晰和连贯。
第二部分:从实词和虚词入手,深入探讨语言的表达方式实词和虚词在语言的表达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实词通过具体的概念和意义,使得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能够更加生动地描述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感。
而虚词则在句子的结构和逻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句子更加清晰明了,语言更加流畅和自然。
在写作和表达中,我们常常需要注重实词和虚词的使用。
实词的选择能够使得我们的描述更加生动和具体,而虚词的运用则能够使得句子更加流畅和连贯。
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时,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实词和虚词的特点和作用,以便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回顾与总结:实词和虚词的学习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通过对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学习,我对实词和虚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实词和虚词在语言中各具特色,它们共同构成了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能力。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会更加注重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我也会更加关注语言的结构和逻辑,以便在写作和表达中做到更加清晰和准确。
通过对实词和虚词的学习,我相信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所提升。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小结第10课《岳阳楼记》范仲淹一、介绍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
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二、生字浩浩汤汤(shāng shāng)淫(yín)雨霏霏(fēi fēi)樯(qi áng)倾楫(jí)摧岸芷(zhǐ)汀兰三、重点词义1.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
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结尾“时六年”,指庆历六年(1046)。
2.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3.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
4.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5.胜状:胜景,好景色。
6.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
7.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横,广远。
际涯,边。
8.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晖,日光。
9.大观:雄伟景象。
观,景象。
10.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
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
极,尽。
11.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12.骚人:诗人。
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13.淫雨:连绵的雨。
14.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5.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
(连月不开)16.排空:冲向天空。
17.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18.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19.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20.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薄,迫近。
2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_课件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政通.人和
北通.巫峡
C.不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喜
属予作文以.记之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下列句中的“以”与“不以物喜”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C ) A.全石以.为底 C.以.其境过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衾拥覆
16.用原文来回答。 【甲】文中体现范仲淹政治态度的句子是: ____先__天__下__之__忧__而__忧__,__后__天__下__之__乐__而__乐______。 【乙】文中表现范仲淹对滕子京态度的句子是: ____友__善__,__爱__其__才__(,__恐__后__贻__祸__)_______。 17.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①我们要有忧国忧民的精神(吃苦在前,享乐在后)。②做人要有宽阔的胸 襟。③对朋友要真诚帮助。④要善于接受他人意见。⑤做人要谦虚。(任 意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B.其必曰
C.其真无马邪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3.文章先写“心乐之”,后又写“悄怆幽邃”,你怎样理解“一乐一忧 ”? “乐”为“忧”的表现形式,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郁闷,欢 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凉环境触发,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14.《与朱元思书》与《小石潭记》同为记游写景散文,这两篇文章都写 到了山和水。《与朱元思书》用“_____奇__山__异__水”一语总写山水特征;而 《小石潭记》则用“____水__尤__清__冽”概括水的特点。
11.(2016,长春)本文第二段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描写了“岳阳楼之大观”, 请找出相应语句并准确地抄录下来。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2.(2016,长春)文章三、四两段文字都是先写景,后写迁客骚人触景而生的 情。作者写迁客骚人悲喜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对比。(或突出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3.(2016,长春)《岳阳楼记》千古传唱,主要源于文中闪耀的思想光芒。请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围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民忧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回答即可。
九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单元所有内容

九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单元所有内容一、课文。
-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 艺术特色。
- 结构严谨。
文章开头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中间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结尾议论抒情,点明主旨。
- 语言富有特色。
骈散结合,如“衔远山,吞长江”等句子,简洁明快又富有节奏感。
- 原文。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9课故乡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huì瓦楞léng 猹chá五行xíng缺土jiàng 秕bǐ谷鹁鸪bó gū獾huān猪潮汛xùn 颧quán骨愕è然嗤chī笑瑟sè索寒噤jìn 折shé本黛dài色惘wǎng然恣睢zī suī2、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荒凉、冷落的意思。
萧索(2) 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瑟索(3)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惘然(4)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隔膜(5) 看不起。
鄙夷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故乡》选自《呐喊》,作者鲁迅。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主要通过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揭示了衰败的悲惨景象,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同时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第10课孤独之旅一、重点字词眺tiào望觅mì食撩liáo逗狗吠fèi 撅juē断戳chuō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孤独之旅》作者是曹文轩,节选自《草房子》。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拮据jié jū栈zhàn桥别墅shù牡蛎lì褴褛lán lǚ撬qiào开煞shà白嘟囔dū nang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糟(tà) 蹋无(lài) 赖阔(chuò) 绰(chà) 诧异倒(méi)霉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作者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羊脂球》,长篇小说《漂亮朋友》等。
九上语文第三单元

九上语文第三单元统编教材九上第三单元,是以古代记游散文为主体,包含有唐诗宋词共同组成的单元,各篇目的作者在描摹山水之美中抒发自己的志趣抱负。
学习本单元,一是要做到了解古代写景记游散文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情怀追求;二是要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古代诗文语言简洁,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的特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三是要把握课文的主旨,研讨重点难点问题;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引领学生,走向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方式。
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注意比较实词古今异义的差别,积累常用的文言虚词,注意其在表达语气关联文意方面的作用。
积累阅读唐诗宋词,强化名言警句的内化。
实践写作活动则要围绕“议论要言之有据”的主题来开展。
单元篇目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
单元日标本单元选文包括三篇文言散文和三首古诗词,人文要素为“游目骋怀”,语文要素为“熟读成诵,积累掌握文言实词利名言警句,注意文言虚词的作用”写作训练主题是“议论要言之有据”,意在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岳阳楼记》,范仲淹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打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学习本文,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体会作者的忧乐情怀。
《醉翁亭记》,通过记游表达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本文,要继续重视朗读,熟读成诵,体会虚词使用的妙处,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湖心亭看雪》,张岱用回忆的方式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亭上遇人之乐,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学习本文要熟读成诵,体会白描写法的妙处,联系作者生平及背景体会家国之思。
《行路难(其一)》是李白创作的三首七言古诗之一。
第三单元复习课件(共28张)语文九年级上册

• 本文结构由事入景,由情化理,通过对景色的描绘,涌起情感的波澜,由情感的波澜引起议论 的内容,最后归纳出作者的人生观,劝勉旧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
《醉翁亭记》·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词多义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 溪深而鱼肥(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
有亭亦然临于泉上( ) 一词多义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一词多义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醉翁亭记》·文言文基础知识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意趣,情趣。今,语言意义) 野芳发而幽香(古,花。今,香) 佳木秀而繁阴(古,茂盛。今,清秀) 古今异义 山间之四时也(古,季节。今,时间) 射者中,弈者胜(古,一种宴饮时的投壶游戏。今,射击) 非丝非竹(古,弦乐器。今,蚕丝) 非丝非竹(古,管乐器。今,常绿植物) 佳木秀而繁阴(形容词,茂盛) 一词多义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形容词,秀丽) 朝而往,暮而归(动词,返回) 一词多义 云归而岩穴暝(动词,聚拢)
• 由作记缘由起,概写洞庭湖景色,继而览物之情,览淫雨霏霏是悲是忧,览春和景明是喜是悦, 旷达胸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继而抒发胸怀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文言文基础知识
通假字
百废具兴(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越明年,政通人和( )
增其旧制( )
前人之述备矣( )
• 欧阳修创作此文的时候不到四十岁,所以说其中的“醉翁”“苍颜白发”都有夸张之意。 •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秀丽景色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记述,呈现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画卷,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古今异义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古今异义》
1、增其旧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2、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写文章;今义: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3、气象万千(古义:气势和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4、南极潇湘(古义:南面直达;今义:地轴的南端,南半球的顶点)
5、薄暮冥冥(古义:迫近;今义:轻微,少)
6、去国怀乡(古义:国都;今义:多指国家)
7、沙鸥翔集(古义:停息;今义:多指聚集、集合等)
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义:曾经;今义:吃一点儿试试,辨别滋味)
9、进亦忧,退亦忧(古义:在朝廷上做官;今义:向前移动)
10、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轻微)
11、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今义:语言文字等的意义)
12、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香味)
13、至于负者歌于途(古义:背(东西);今义:失败)
14、非丝非竹(古义:弦乐器;管乐器今义:丝绸;竹子)
15、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常用作“多余”“剩余”等意思)。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 -课件

作者简介
作者曾在西湖一带生活了40年,过着锦衣 玉食、嬉游玩乐的贵公子生活。清军入关, 明朝灭亡,张岱选择了逃避,隐居山中,不 问世事。往昔繁华,都成梦幻。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痴行——痴景——痴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 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7.文章以舟子的话结尾有何作用?
【点拨】舟子的话表现出作者深夜遇知 音的惊喜之情,“痴”字既表明了作者 对西湖雪景的喜爱之情,又含有对故国 割舍不下的怀念之情。画龙点睛,深化 意境。
作为明代遗民,张岱有着沉痛的亡国之 恨,挥之不去的家国之思。他以“梦 忆”“梦寻”这样的词语为自己的书命名, 流露出繁华过眼,旧游如梦的感伤。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5年,它 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追忆在西湖乘 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 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 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冰花一片弥漫,(只见)天和云和山 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 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 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 叶的小船,船中像米粒一般大小的两 三个人罢了。
6.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 来评价张岱。
痴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月夜忆舍弟》精品课件

-----余光中
中考链接
阅读诗歌《月夜忆舍弟》,完成下面 各题。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 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诗圣”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 诗。
中考链接
2、“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 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 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 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 感的自然流露。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 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 千古名句。
夜深了,戍鼓敲起来,街道上静悄悄的, 这时候听到一声大雁的叫声,凄凉、孤独、 忧伤便油然而生。
悟读,品诗情感美
3、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中你 读到了什么? 明确:战争频繁,战事紧张,戍鼓一敲, 人们立刻消失。
一雁,是孤雁,是失群之雁。古人就说 “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 夜深人静间,孤雁一声鸣叫,更是让人心 生凄凉。
悟读,品诗情感美
史载杜甫后来托人打听到弟弟们的消息,知道
有的在山东,有的流落到河南。这一消息令人振
奋,毕竟还活着。山东和甘肃距离近千里,路途
遥远,本来就音信不便,更何况时战火连天的现
在。一声叹息,万般愁绪涌上心头。
你看,仅仅20个字,就写出诗人的百转柔肠
。用词的平常不是贫乏,诗人的情感都潜藏在其
中。
中考链接
3、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答: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 离死别的焦虑; 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
全班齐读
延读,拓展思维美
1、这首诗题目叫《月夜忆舍弟》题眼是“ 忆”,请问,这个忆只是回忆追忆思念的 意思吗? 明确:寂寞忧伤: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共47张PPT)

征。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 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 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 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 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 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 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 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主旨点拨: 诗人通过描绘白露时节月夜所见所思 所感,表达了自己在愁思中夹杂的生离死
别的焦虑不安之情。既怀家愁,又为国家
前途命运忧虑,诸多感慨涌上心头。
学习目标
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诗。
2.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掌握鉴赏 咏史诗的一般规律。 3.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 情。
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人, 今属河北。天宝年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 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藩州南巴(今 广东电白)尉。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 后。被诬,贬睦洲(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 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 集》。刘长卿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 负。 贾谊是西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为被 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虽然被召 回京城,但是得不到任用,之后担任梁怀王太 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亦抑郁而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 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 面水汽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 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 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 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 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 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 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古诗四首

第一首:《登鹳雀楼》1. 登高望远,观赏自然美景。
2. 展现诗人豪迈的气魄和丰富的想象力。
3. 通过具体的事物和景色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4. 以雄壮的气势和澎湃的情感描绘大自然的壮美景色。
5. 展示了诗人对壮丽的自然景色的钟爱和赞美。
第二首:《静夜思》1. 诗人在深夜时分,独自一人思索。
2. 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3. 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情绪。
4. 唤起读者对静夜深思的感同身受。
第三首:《春晓》1. 描绘了大自然春天清晨的景象。
2. 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美好景象。
3. 通过具体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
第四首:《望岳》1. 诗人表达了对伟大人物的敬仰和追求。
2. 通过对巍峨岳山的描绘,展现了乘坐大船时的壮阔景象。
3. 以崇高的情感和赞美之词,表达了对巍峨岳山的敬重和向往。
以上四首古诗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这些诗篇通过精湛的艺术表达,给人们带来了情感上的触动和精神上的享受。
它们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丰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在阅读这些古诗的深入品味其中的情感和内涵,感受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赞美之情。
古诗是中华文学的精华,它们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
其中,《登鹳雀楼》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表现了他对大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豪迈气魄的追求。
这首诗以其雄壮的气势和丰富的意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壮美景色的赞叹。
诗人王之涣在《静夜思》中描绘了夜深人静时的孤寂寂寞之感。
这首诗用简练的语言,通过描写寂静夜晚的景象和孤独的内心境界,表现了诗人在孤独时刻对生活的感慨和反思。
读者在静夜深思的时刻,也许会感同身受,体味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深思。
而《春晓》则表现了诗人在清晨时分对春天美好景象的赞叹和热爱。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描写和赞美,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生机勃勃、美好景象的向往,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古诗词

《月夜忆舍弟》
杜甫
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描绘了战乱中戍边的凄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离乱中的兄弟和家乡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九年(部分)
主题或情感
《行路难》(其一)
李白
唐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表达了面对仕途艰难的苦闷和仍怀有强烈的用世愿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代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的豁达襟怀,也暗含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水调歌头》
苏轼
宋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堂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堂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堂笔记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一、单元概览
本单元包括《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外国诗两首》等六篇课文,主题是“诗歌”。
二、课文讲解
1、《沁园春·雪》是一首描写雪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雪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重点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表现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爱国主义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歌颂。
要掌握诗歌中的象征和比喻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乡愁》是一首抒发乡愁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
要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表现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抗日战争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担忧。
要掌握诗歌中的象征和比喻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5、《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表达爱国之情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要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表现手法,理解
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6、《外国诗两首》分别介绍了英国诗人济慈的《夜莺颂》和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要掌握诗歌的主题、表现手法和思想意义。
三、写作练习
本单元的写作练习可以围绕“诗歌”主题展开,可以让学生写一首描写自然或抒发感情的诗歌,或者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诗人或诗歌作品的评论或赏析文章。
四、课堂讨论
本单元可以组织一些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们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歌作品和诗人,探讨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主题意义,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目萧然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把酒临风 喜气洋洋
(2)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4.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l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2) 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
2.难点:
(1)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准备:
1.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PPT.幻灯片。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 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12.“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各照应什么?“进亦忧”、“退亦忧。”各照应什么?
讨论并归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作者的阔大胸襟,政治抱负?
讨论并归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警句、名句、劝勉滕子京的话、主旨句、中心句、观点)
五、分析重点段
1.提问:“古 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8.迁客骚人悲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迁客骚人喜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0.“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 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1.“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 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很多名胜古迹,大多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 什么样的感情。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理解关键句(多媒体出示)
1.哪些 语句记载滕子京的政绩?
讨论并归纳: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什么?
讨论并归纳: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 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哪些句子写岳阳楼大观?+K]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 湯湯,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
讨论并归纳:前人之述备矣。
5.第二段哪两句话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讨论并归纳: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描写洞庭湖阴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讨论并归纳: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7.描写洞庭湖晴天景色。
讨论并归纳:至若春和景明,波 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 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 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第5课《岳阳楼记》教 案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电脑示图解题,作者及文体简介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 ),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 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