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郜捷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4班,陕西汉中723001)

指导教师史继东

[摘要]庄子的哲学思想穿越几千年而不朽,并且对于当今现实生活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庄子继续发扬了道家崇尚自然法则,顺应天命,自在无为的思想。就整个社会来看,庄子的自然哲学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存在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构建整个社会的和谐秩序,不搞盲目的生产和建设。对于社会中的个体而言,虽然崇尚自然与逍遥,渴望安于天命的庄子哲学显得好似在逃避现实,是消极的表现,但这样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盛行的,也是大众所追求的物欲膨胀的思想形成了制衡,让人能够释怀和减轻压力,庄子“齐生死,等万物”的人生观启迪我们不要过分计较得失成败,而是用相同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这也使我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庄子的哲学思想蕴含于他的寓言之中,他非常善于将深刻的道理隐喻于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让读者从浅显易懂的文字中探究出许多人生感悟,而后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庄子哲学思想当代意义自然哲学社会人生哲学个人

当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渐趋浮躁的社会,人类在享受了自然带给我们的丰富资源之后,能够征服自然的渴望开始越来越强烈。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体的物质欲望也在不断膨胀,人们渴望功成名就的心理远远战胜对于悠闲自在生活的享受。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随之被激化和扩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显得越发脆弱,在种种不和谐的事件粉墨登场之后,另一种倡导人们价值观念转变以及发展模式转变的声音呼之欲出。

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就为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范本。在他流传于后世的著作《庄子》一书中,分别以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论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通过对世界之本原“道”的辩证思考,阐明了人与自然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以及人与自然应该以怎样的关系和谐共处;又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子“齐物”的哲学世界观。在具有代表性的《庄子·齐物论》一篇中,提出了“世上万物没有共同的标准”,“一切事物都应看作等同”的观点,摒弃由于种种主观原因产生的“是非争执,意气之见”[1]41,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态度。

庄子虽然是东周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但他的生活境遇却不如一个普通人,他一生基本上是在贫穷中度过的。他住在狭小的巷子里,靠编草鞋勉强过活,有时甚至要向邻居借米面救急,但他即使到了饿得面黄肌瘦,只能穿打补丁的粗布衣服的地步,也绝不愿以牺牲自己的自由为代价去贪求高官厚禄。这恰恰体现了他忽视功名利禄,崇尚自然逍遥的人生态度。《庄子·秋水》中记载了楚威王希望委以政事给庄子时,庄子答道:“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1]510表明他宁愿做一只拖着尾巴在泥里爬的快活的乌龟,也不愿意做一只被供奉于庙堂之上的,死了三千年的神龟。他的思想摆脱了现世社会中一些狭隘的束缚,不被世俗所囿,启示了我们不是只有高居庙堂,荣华富贵才是值得追求的,摆脱精神的枷锁或许意味着更广阔的空间。

一、道法自然——庄子自然哲学对社会建设的意义

与以往的各家学派从社会伦理角度出发观察人生的思路不同,庄子的哲学思想开始拓宽路子,

从更加广阔的“宇宙和自然”的角度来探讨人生。[2]105早在庄子之前,道家的先驱人物老子就已经提出了“道”的概念,至于“道”为何物?不少人会觉得它是虚无缥缈的,当代的诸多学者也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但各个学派都把“道”看作一个抽象的哲学范畴,指没有外在形态,不可触及的原则规律。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对“道”做了进一步阐述。如《庄子·知北游》中讲东郭子与庄子的谈话: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处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3]31这说明了在庄子眼中“道”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虽然事物的外在形态不同,贵贱有别,但都存在着道。

在庄子的另一篇文章《庄子·渔父》中也有一句话:“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3]31庄子把“道”看作万物存在和变化的依据,认为宇宙在开始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唯一的存在物就是“道”,天地万物都由它产生,又最终回归于它。接下来又说:“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3]31在这里可以说把“道”理解成了做事的方法、准则,表明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只有依照“道”的原则去做,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违背了“道”,就必然失败。“道”的存在,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关于“道”的理论似乎不难懂,然而,庄子在几千年前就阐明的道理,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多人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加以运用。自从人类诞生以后,对于自然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人类从最初的畏惧自然,过渡到不断地改造自然,进而开发自然界中可以利用的资源,最终又过渡到渴望征服自然。人类社会为了发展和进步,往往只一味伸出手向自然索取,却没能依照自然的法则处理事情。自然界有着自身的法则这是不容置喙的,它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不能尊重自然原本的“道”,对自然合理开发,一旦打破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那么自然很有可能以它自己的方式来“报复”人类。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工程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当地政府为了开发尼罗河的水能资源,没有充分考虑当地水系的自然环境就破土动工,导致大坝在建成后泥沙淤积,土壤盐渍化,原来的绿洲变成了荒漠。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但这些惨痛的事实恰恰都印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庄子所谓的违背“道”就会“逆之则败”的说法,体现出了早在几千年前的我国战国思想家的智慧,告诫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务必要以自然的规律和法则为前提。

早在庄子之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19的哲学观点,庄子继承了这样的思想,认为人以及天地万物都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而道以自然为法则。这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像远古社会那样是人类畏惧自然,也不是想当然的那样自然无条件地服务于人类,只有人与自然以某种方式和平相处,才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唯一途径。既然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必须的各种资源,那么人类也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虽然现代社会的生存环境与庄子生活的年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建设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道法自然的哲学观点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兼顾保护环境,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回归原始的刀耕火种的自然生活状态,也不是说我们要放缓建设和发展,止步不前,我们应当从当代的视角出发,利用自然法则去为人类的利益服务,不能违背规律,亦不能破坏规律。改革开放初期,当代社会建设一直走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不科学发展道路,殊不知有些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想要恢复十分困难。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才越发意识到了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方案才开始提上日程。当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好的时候,最终受到惩罚的一定是人类自身。《庄子·大宗师》中写道“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1]200,[4]161意思是自然不能战胜人类,人类也战胜不了自然,庄子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对立的,人类不应该试图改变自然规律,而应该顺应它。同时,庄子又提出“人与天一”,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融合,只有真正了解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才是真人。随着当代社会发展进入平稳的轨道,庄子的自然哲学思想也在不断地被后人思考和研究,这些自然哲学思想和后人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于今后发展道路的认识,同时也为建设实践提供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