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先秦至唐代)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和详解)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 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一、古代文论的起源古代文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初期,即先秦时期。

在《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关于文学创作、文学审美的相关讨论。

比如《诗经》中的《召南·草》篇就探讨了诗歌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诗歌的审美价值。

《楚辞》中的《九辩》篇则对文学创作的目的、功用进行了阐述。

二、古代文论的发展与流派古代文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流派的变革。

先秦时期主要有儒家文论、道家文论和墨家文论。

儒家文论主张以文学来教化民众,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道家文论重视文学的审美价值,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墨家文论则提出了“扬善惩恶”和“以文害性”的思想,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提出了具体要求。

汉代以后,随着各个学派的兴起,古代文论也出现了多个流派。

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韩愈的《宋论》和刘长卿的《世说新语》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古代文论著作。

韩愈提出了“文章合道理”和“治人以文,而文以治世”等思想,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鼎盛时期。

陆游、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的文论作品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指导作用,也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苏轼提出了文学创作应该追求真情实感和追求完美技巧的思想,对后世文论有重要贡献。

明清时期,凭借着杂剧等新兴文体的兴起,古代文论开始涌现出新的理论思想。

李时中的《京本通俗小说传》、李渔的《笔记小说》等作品对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进行了系统研究。

同时,王夫之、陈寅恪等学者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古代文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古代文论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古代文论不仅是文学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论中涉及到的文学创作、文学审美和文学教化等问题,对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代文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探索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同时,研究古代文论也可以启发我们对当代文论的思考,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一、先秦部分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XXX《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XXX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论语》的“XXX”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XXX。

"”提出了“XXX”说。

“XXX”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论语》“诗可以怨”说XXX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XXX),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都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古代乃至现代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和揭露黑暗现实的内容,例如XXX、XXX、XXX、XXX、XXX、XXX等的批判黑暗政治的诗歌都可以说是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1、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诗歌没有完全从音乐舞蹈中脱离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

2、先秦早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时代,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3、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两学派,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础。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道家以审美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律。

第一节“诗言志”(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虞、夏、商、周初)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

其中保存了商及西周的一些重要史料。

(二)“诗言志”的特点1、“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即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3、朱自清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第二节孔子的文学思想(一)孔子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精神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他对“诗教”的强调,“诗教”的中心点则是为政治服务。

孔子认为《诗三百》对培养理想人格具有决定性意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论语》节选体现的孔子文论主张: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核心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即“兴观群怨”说。

2、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

并未轻视形式,主张“文质彬彬”。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

4、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是思想的标准,一是艺术的标准,即“善”与“美”。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晚期的几千年的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

这个时期的文论主要以文献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重点知识点。

一、文学批评的起源1.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注重对诗歌的字句、音韵和意境的分析和评价。

2.魏晋时期的文学批评:魏晋时期,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以议论为主要形式的文论,如王逸的《论诗》、嵇康的《文赋》等。

二、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1.文心雕龙理论:《文心雕龙》是魏晋时期谢灵运所著的文论著作,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文学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文学的起源、境界、分类、特征及修辞技巧等。

该书提出了文学要有“情理兼备”、“旁征博引”、“意在笔先”等原则,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六朝文学理论:六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文学理论,如陆贾的“薄艺轻文”、刘勰的《文心雕龙》、谢灵运的《文心雕龙》等。

他们对文学的修辞、格调、风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后世文学理论的基础。

3.唐宋文学理论:唐宋时期的文学理论主要以文人词章和诗歌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文学的音韵、章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研究。

宋代张载的《顾炎武说文解字》提出了“考据经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成为后世文人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依据。

三、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则1.豪放派文学创作原则:豪放派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表现生活真实和个性情感的手法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陆游、辛弃疾等。

2.儒家文学创作原则:儒家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文人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以明礼修身为原则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欧阳修、苏轼等。

3.佛教文学创作原则:佛教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描写人生苦难的手法来创作作品,以达到觉悟和解脱的目的。

代表作家有慧琳、明月等。

四、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技巧1.父子相承法:文学批评中常采用“父子相承法”,即将作品与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以评价作品的优劣。

中国历代文论

中国历代文论



(五)中国古代以抒情文学为正宗,所以诗论发 达,而小说戏曲理论发展较迟。 (六)汉语修辞诗学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文论讲究炼字,炼句,声律说占有重要地位。 (七)由于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古代文论重 教化,具体表现为创作上提倡诗言志,文学内容 政治化,伦理化,文学批评中形式主义没有形成 思潮。




《诗经》表明中国古人已经意识到用诗歌来抒发自 己的思想感情,使诗歌成为表达美和刺两种不同愿 望的方式。《诗经》已经开启了“言志”和“美刺” 两种文艺思想的先河。


稍晚于《诗经》的《国语》、《左传》中,记载了 周代统治者对诗歌讽谏作用的重视。 《国语· 周语上》记载了一件事,周厉王暴虐,国人 敢怒而不敢言,邵穆公规劝他说:“防民之口甚于 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 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关于诗言志的“志”的理解



1、指向作者内心世界的东西,朱自清认为是作家 有关政教、人伦的志趣。(《诗言志辨》) 汉代赵岐解释为“心所念虑”(《孟子· 公孙丑》 注),郑玄“心意所趣向”(《礼记· 学记》注), 都认为“志”是指向作者内心世界的东西。 2、也指作者的感情。 《毛诗序》较早地把“情”引进“诗言志”的理 论之中,认为《诗经》是“吟咏情性”,“情动 于中而形于言”。班固:“书曰:‘诗言志,歌 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论衡· 自纪篇》)后来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 靡”,刘勰、钟嵘强调“感物言志”,显现出了 诗歌的抒情性特征。
晏婴在史伯后进一步阐述了和与同的关系。《左 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景公问晏婴和与同的关系, 晏婴对和与同作了详细阐述:


“和”包含三重意思: 一讲宇宙的普遍规律,万物都要呈相齐相 济的和谐状态。 二是讲君臣之间“可”、“否”的对立统 一,相反相成,才有和蔼政治。 三是讲艺术形式间的多代文论发展的源头,它不 仅具有初创期文论的固有特点,而且有初步确立 了我国文论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其理论内容已涉 及多方面方面的重要命题。 “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 为孔门四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 先秦诸子提到文学,也是泛指学术学问。 随着文学与学术的发展,特别是辞赋的兴盛,汉 儒已开始逐步将学术称为学,将文学称为文,或 仍以文学指称学术,而另以文章指称辞赋等文学 作品。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中国古代文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与其教化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X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四)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一)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二)诗话、词话;(三)书信序跋;(四)小说(含戏剧)评点;(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以与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编先秦时期文论第一章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产生期。

其文论特点是:1.此期文论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2.其萌芽和产生,与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此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与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4.此期文论已涉与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以后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1.文论萌芽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古代文论的萌芽则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

文字创造要由直观模仿进而发展为指事、会意等“六书”中的其他方法,势必要借助于比喻、象征等手段。

这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与文字创造相接近的是八卦的创造。

八卦的创造可能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

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某种具体意思,从其象征作用来说,与文学创作中的“兴”也有相似之处。

中国古代文论-自考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文论-自考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选择题第一章:先秦1、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尽美矣,又尽善也" )4、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读者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作者)6、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仁政"理论)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是指作家应该(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崇尚自然,反对人为)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庄子》较深的影响)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发愤着书"说)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卫宏)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毛诗大序》)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6、王充《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第三章:魏晋南北朝1、最早提出"文人相亲,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2、提出"诗赋欲丽"这一观点的是(曹丕《典论·论文》)3、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典论·论文》A、《文心雕龙·体性》B、《文赋》C、D、《诗品序》4、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5、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曹丕和陆机)6、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文赋》7、陆机《文赋》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这里的"会意"是指(具体构思)8、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9、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着作是(《文心雕龙》)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11、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12、《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格",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13、与《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最高成就的是(《诗品》)14、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直寻" )15、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诗经》和《楚辞》第四章:隋唐五代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2、提出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主张的是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3、皎然的诗论作品除《诗仪》一卷外,最重要的是《诗式》4、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皎然5、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论.所谓"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人格境界6、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7、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文论家是白居易8、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理论的唐代诗论家是司空图9、司空图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10、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来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的古代诗论家是司空图第五章:宋金元1、在道与文的关系上,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里的观点是"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2、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古代文论家是宋代欧阳修3、(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段文论出自于苏轼的《答谢民师书》4、在《送参寥师》一诗中提出用佛教"空静"观来说诗的是苏轼5、苏轼的所谓"枯淡"说,其意思是指诗应在平淡中隐含丰富的意味和理趣6、李清照在《论词》提出的着名观点是词应"别是一家"7、宋代诗话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严羽《沧浪诗话》8、提出以禅喻诗的"妙悟"说的古代诗论家是宋代严羽9、提出"诗有别材"、"别趣"说的是严羽的《沧浪诗话》10、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是严羽11、元好问的《论诗十三首》第六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是批评潘岳文格与人格的不统一12、元好问的《论诗十三首》第八首:"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这是说沈宋诗仍袭齐梁诗风,陈子昂改革诗风有巨大功绩第六章:明代1、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之一是情景问题.他主张"情景适会"2、"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个通达的诗论观点出自谢榛的《四溟诗话》3、李贽"童心"说的"童心"就是真心4、提出"《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着名观点的文论家是李贽5、提出诗文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着名口号的是公安派中的袁宏道第七章:清代1、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分别是"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2、"《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论作者是金圣叹3、李渔认为戏曲创作在"立主脑",他的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4、李渔的一部内容涉及戏曲、歌舞、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着作是《闲情偶寄》5、王夫之的诗学着作颇丰,其中一部论古代诗歌创作、批评、鉴赏的诗话性着作是《明诗评选》6、"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段诗论出自王夫之的《姜斋诗7、自《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着作是《原诗》8、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叶燮9、《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识10、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因而提出"神韵"说的诗论家是(王士禛)11、清人张宗柟辑王士禛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12、沈德鸿的论诗着作是《说诗晬语》13、沈德鸿在诗歌理论上提出了"格调"说14、袁枚的诗论着作主要有《随园诗话》15、为了与沈德鸿的"格调"说相抗,袁枚提出了"性灵"说第八章:近代1、刘熙载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艺概》2、"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段文论出自刘熙载《艺概》3、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革命"宣言的是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政之关系》4、提出小说理论"熏、浸、刺、提"说的清代或近代文论家是近代的梁启超5、"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梁启超6、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着作是《人间词话》7、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境界"说8、"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这段着名词论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填空题总复习概要第一章:先秦1、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他言行记录的着作《论语》.2、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3、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孔子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 知人记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6、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7、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8、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9、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留志,是为得之."1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11、《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文,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13、《庄子·外物》篇中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要"意在言外"的传说,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思想有着较深的关系.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发愤着书"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4、《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都认为汉代治《毛诗》的是毛公,他是赵人,为河间王博士.因此,《毛诗序》的作者当是卫宏.5、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6、《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7、《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8、《毛诗大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9、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佚文篇》),这也建立在其自然论的基础上.10、王充在《论衡》多处提到"增",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妄增,即是说假话;二是妥增,则是在不悖事理的前提下,对语言表达来一点夸大其辞的修饰,对事情描摹得更鲜明.这种"增"就很像文学创作中的夸张手法.第三章:魏晋南北朝1、《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即所谓的"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4、《典论·论文》说,"夫文本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5、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实际上共分八种文体.6、《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着名观点.7、魏晋南北朝最着名的四部文学理论批评论着,按时间先后是《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8、教材指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9、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10、在艺术技巧方面,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即"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11、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会意"是指具体构思,"遣言"是指词藻问题,"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12、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13、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14、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狭义的文当即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15、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含义.16、《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17、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才性) 之间的关系.18、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二是指文学作品的19、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个的因素: 才,艺,学,习,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20、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 壮丽"、"新奇"、"轻靡".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轻健的语言表达.22、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着《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和《诗品》的作者分别是曹丕、陆机、刘勰、钟嵘.23、《诗品》与《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24、在诗歌创作实践上,《诗品》品评了汉魏至齐梁122 位诗人的五言诗.25、钟嵘的"文想"思想的核心是"直寻".26、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心情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性灵".27、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28、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见《诗品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29、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30、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31、钟嵘所最欣赏的诗人都符合"风力"与"丹彩"均备的标准,这实际上为他所憧憬的"建安风力"树立了标准.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风,三曰赋."第四章:隋唐五代1、陈子昂的《修竹篇序》,就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2、"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是陈子昂对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3、"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陈子昂对齐梁诗风徒具华丽词藻而匮乏深微的情志寄托的批判.4、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齐梁文学提出了"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判,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5、陈子昂的代表诗作《感遇》三十八首和着名的短诗《登幽州台歌》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6、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诗式》,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7、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精规律.而他关于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意境的创造问题.8、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还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9、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10、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的观点,使他的古文理论高于前人.1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 不平则鸣"论,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12、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和司马迁提出的" 发愤着书"说一脉相承的.13、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长文《与元九书》中.此外在《读张籍古乐府》、《寄唐生》、《新乐府序》等诗文中,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14、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强调的重点在于"义",也就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15、白居易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这样写出的作品,必然会直白露.16、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教材认为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17、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思于境偕"的主张,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神志,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18、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 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19、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 滋味"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20、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第五章:宋金元1、欧阳修晚年作《六一诗话》,开诗论中诗话之一体.2、教材认为: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步趋韩愈,重申了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 道胜者文不难自至"(《答吴充秀才书》),反对"道未足而强言",片面追求文辞.3、" 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得比较重要的诗论思想.4、苏轼在《与谢民师书》中说:作文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5、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苏轼提出" 随物赋形"的主张,强调主体在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6、在《送参寥师》一诗里,苏轼采用了佛教的" 空静"观来说诗:"欲会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讲到了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所构成的一种最佳精神状态.7、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认为诗与词并无本质区别,词即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看法,着《论词》一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 别是一家"的着名观点.8、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了对词创作的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 破碎";二,要有" 铺叙";三,讲" 故实";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9、严羽是宋代着名的诗论家,他论诗的代表作是经后人编辑成书的《沧浪诗话》.10、严羽强调学诗要以" 识"为主,就是说诗人要有高度的审美判断力.11、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 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12、"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的," 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13、"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 滋味"、司空图所说的" 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14、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15、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以!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16、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也是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论诗三十首》绝句,上继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下开清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17、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中说:" 心声心画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18、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赞扬了陶渊明诗天然浑朴之美.19、《词源》是张炎晚年之作,是李清照词论着作《论词》之后最为重要的一家词论专着.20、教材指出:在《词源》中,张炎首先确立了" 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 清空"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 意趣"的审美要求.21、张炎在《词源》中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味."22、张炎在《词源》中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洞仙歌》,王安石的《桂枝香》,姜夔的《暗香》、《疏影》等词"皆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第六章:明代1、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论诗着作主要是《四溟诗话》,一名《诗家直说》.2、教材认为,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情景",他说:"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四溟诗话》卷四).又说:"。

六部古代文论,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必读之书

六部古代文论,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必读之书

六部古代文论,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必读之书文论是古人关于文学的看法,包括文学本原论、文体论、文学风格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发展观、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观等各个方面。

文论分为多种,一种是系统的理论,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一种是夹杂在各种经书、史书、子书当中的文学理论,即某人关于文学的理论;还有诗话、词话之类,比如《沧浪诗话》、《六一诗话》、《随园诗话》。

1、《毛诗序》研究和传播《诗经》的主要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鲁人毛亨、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

《毛诗》在《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著《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毛诗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诗歌专论,开中国文学批评之先河。

它首先注意到了诗歌创作最本质的情感因素,并且明确地将情与志紧密联系在一起,去论述产生诗歌的动因,提出了抒情言志的新观点。

从中看出,它不仅传承了先秦以来所认识到的“文学是理性的表现”的观点,而且阐明了理性表现要靠情感的萌动,这无疑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对后世诗论影响极大。

2、《典论·论文》《典论》是建安后期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作者曹丕,《论文》是其二十篇中的一篇。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 的文体说。

他在文中提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以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

作品篇幅虽短,却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功用、作家修养和作品风格、不同文体特点及标准、文学批评的态度四个问题,是中国最早以多种文体和多位作家为对象评论文学的文学批评专著,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 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 君子。” 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 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 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 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 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 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 子”。


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
1、 散见于经史子书中的文论形态 2、诗话、词话 3、书信序跋 4、小说戏剧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 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6、专门性的著作



第一章 先秦文论

概述


1、古代文论的起点
黄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禽之。剥其 □革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赏。劁(qiao 阉割)其发而建之天□,曰之(蚩)尤之族。充 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腐其骨肉, □之苦醢(hai酱 ),使天下喋之。(《马王堆汉 墓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释文》
(公元前551-前479)名丘 , 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他的 祖先是宋国贵族,后迁至鲁。 鲁国是周公之后,保存周王 朝传统的文化资料比较丰富。 这对孔子学术思想的形成有 相当影响。孔子少时社会地 位不高,五十岁时曾任鲁国 司寇,摄行相事,后又周游 宋、卫、陈、蔡、齐、楚等 国,终不见用。晚年回到鲁 国,致力教育和文化整理工 作,《诗》、《书》、 《礼》、《乐》、《春秋》 等典籍均经过他整理。


学科的发展与现状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绪论一、古代文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古代文论是一门专门介绍、研究、阐释古人关于文学艺术的本质与规律的观点与看法的学科。

二、古代文论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时间:一般都以黄侃在1914至1919年在北大开设《文心雕龙》课为古代文论作为一门学科成立的标志。

算起来至今百年都还没有到。

在这近百年里,前50年为奠基期。

后50年为发展深入期。

三、中国古代文论自身发展的分期问题我国文学理论批评自身的历史发展进程,大致经历了如下六个时期:(1)先秦时期:是古代文论的萌芽期。

(2)两汉时期:是古代文论的演进期。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期。

(4)隋唐宋金元时期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期。

(5)明清时期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成熟期。

不过,在臻于成熟的同时,它也就开始趋于停滞和僵化了。

于是,在近代,在向西方文化学习的潮流下,出现了对传统文学理论批评进行革新的呼声。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古代文论概说一、先秦是指秦代之前的原始社会时代(即所谓的“三黄五帝”时代,即三皇:伏羲、神农(炎帝)、黄帝;五帝:少昊、颛顼(zhuanxu)、帝喾(ku)、唐尧、虞舜。

)、夏商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代。

二、先秦时代的文艺状况(1)是神话传说;(2)是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文艺活动。

如《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说的:“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3)是散文。

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如《尚书·盘庚》上中下等三、为什么说先秦时期是文艺理论的萌芽期(1)这个时期的诗乐不分,诗论尚未从乐论中分化独立出来。

(2)这个时期只有诗、书之分,而没有文学与学术之分,文学观念还相当模糊。

孔子所谓“文学”还是“文章”与“博学”兼包的,当时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一切文字著述一般都统称之为言辞,以至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除诗论之外一般也都还没有从关于言辞的理论中独立出来。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第二节
讽喻教化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诗歌自上而下的教化 《关雎》“后妃之德” 诗歌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反映了 汉代封建统治者对文艺的要求。
第三节 六义说
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
写作方法。(后人观点) “六义”说作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 表现的特点规律之概括,作为古代 诗歌密切系现实的优良传统的总结, 广泛影响着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批评。
《大宗师》“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
入也。” 《齐物论》 与天地“并生”,与万 物“为一” 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在任自 然而无为的精神遨游中实现个体身 心存在对现实的超越。
第二节《庄子》对古代文艺 思想的影响 浪漫· 奇崛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
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傥,不 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 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 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 来。”
接上
2· 3
“和”即是适中、恰如其分。 孔子以“中庸”为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 即折中、调和。
3· 道德修养
君子——文质彬彬
“质”指人的内在品质;“文” 指人表现于外的礼仪风采。 孔子主张文质并重,即内容与形 式的和谐统一,这一原则无疑相通 于他中和的文学理论。
总结
第三节 汉代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

汉代对屈原其人其文的评价,是文论史上最早的作家作品 评论,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一、司马迁《史记· 屈原传》 1、肯定了屈原的写作动机。揭示屈原创作《离骚》“盖自 怨生”,指出其“怨”由“爱”生,即“爱——谤—— 逐——怨——骚——谏”的心理情感过程,对屈原的“怨 悱”之情持肯定态度。 2、继承了淮南王刘安的观点,高度评价了《离骚》的思 想内容及艺术成就。首先,说《离骚》兼《风》、《雅》 之长。其次,对《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或托古 刺今,或以小喻大,或因迩及远)作了高度评价。最终指 出它“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不朽价值。

中国文论发展史

中国文论发展史

中国文论发展史一、古代中国的文论发展中国的文论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一些重要的文论著作。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诗经序》就是一部具有文论特点的作品,它对《诗经》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解读和评价。

此外,《周易》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以卜辞的形式阐释了自然和人生的哲学思想。

这些早期的文论作品,为后来的文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汉代,文论开始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著作。

代表作之一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这部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贾逵的《论衡》也是汉代文论的重要代表之一,它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评论和评价,对后来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唐宋时期的文论发展唐宋时期是中国文论发展的高峰期。

在唐代,韩愈和柳宗元是两位重要的文论家。

韩愈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论观点,强调文学作品与时代和社会的联系。

柳宗元则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文论理念,认为文学应该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宋代是中国文论发展的重要时期,陆游是宋代文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的文论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该表达作者的个人思想和情感,同时传达道德和价值观。

陆游的文论思想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明清时期的文论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文论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明代,杨慎和的《世说新语》是一部重要的文论著作,它以故事的形式描绘了各种人物形象,对古代文学和人物形象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清代,王夫之的《文心雕龙续编》是一部对《文心雕龙》的续篇,它对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后来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现代中国的文论发展近代以来,中国的文论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

在20世纪初,胡适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文论观点,强调文学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论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文学和文论观念,提倡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和文论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中国古代文论是一部关于文学艺术的著作,从不同角度考察文学创作的规律和审美特点。

这些文论涵盖了从先秦时代到清朝时期的各种文学形式,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

下面是对一些著名的中国古代文论的介绍。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录录,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中有不少关于“文章”的论述,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

这些论述反映了文学创作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如勤奋学习、博采众长、吸取外来文化等。

此外,《论语》也对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后来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太素》《太素》是一部南北朝时期的文论著作,作者是唐代文学大家韩愈。

这部著作主要包括《太素章句》、《笺说文》、《臧文轩传》等三个部分。

其中,《太素章句》是韩愈对诗歌和《诗经》的深入研究,探讨了诗歌的语言和形式以及韵律的运用。

《笺说文》则是对汉代翰林学士徐干《说文解字》的注解和补充,内容包括文字的起源、演变、用法等方面。

《臧文轩传》则是对南朝的一位文学家的文学生涯和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太素》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论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诗歌、文字、文学家等方面的问题,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南朝时期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全书共分六卷,分别介绍了文学创作中的情感、思想、语言、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了诗歌、散文、赋的区别,明确阐述了三种文体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此外,涉及到的文学理论还包括比喻、意象、意境等方面,阐释了文学创作中的语言、形式和内容的重要性。

《文心雕龙》被誉为“千古文论之冠”,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巨大。

《唐才子传》《唐才子传》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写的文学评传,记载了唐代一些文学家的生平与创作。

这些才子当中有诗人、散文家、书法家等,他们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历代文论选说明(先秦至唐)

历代文论选说明(先秦至唐)

先秦《尚书·尧典》《尚书》是关于中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相传由伏生口授,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书写,是为《今古尚书》。

《尧典》为其中的一篇。

近人以为由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着,又经春秋战国时人补订而成。

伪《古文尚书》把下半篇分出,并加二十八字,作为《舜典》。

这里节录的一段文字,记载了中国早期的文学理论。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之一是“诗言志”。

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古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

由于“诗言志”概括的说明了诗歌表现作家思想感情的特点,也就涉及到诗的认识作用。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

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社会。

古人对这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但已意识到诗的这方面的作用。

《礼记·王制》云:“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汉书·艺文志》云:“《书》曰:‘诗言志,歌咏言。

’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

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这说明,古人在“诗言志”的认识基础上,已注意到“采诗观志”,并曾经把“采诗”作为一种制度,力图充分发挥诗的认识作用,使之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

与“诗言志”这一特点相联系的另一方面,则是诗的教育作用。

“志”,既然是是人的思想感情,言志的诗必须具有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

古代统治者把这种思想概括成诗能“持其性情”,并十分重视诗所言的“志”的性质。

从孔子提倡诗“无邪”,到后来的主张“发乎情,止乎礼义”,以至提倡“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一系列的努力都集中在诗之“志”必须符合其本阶级的道德规范。

另一些人则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志憾恨而不逞兮,抒中情而属诗”,说明另有不同倾向的诗歌。

历代文论知识点

历代文论知识点

历代文论知识点一、前言文论是研究文学的一门学科,旨在探讨文学的本质、规律和审美价值。

历代文论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和观点。

本文将围绕历代文论的知识点展开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二、古代文论古代文论主要集中在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探讨上。

先秦时期的文论家提出了“章法”、“比兴”等重要概念。

章法是指文章结构的安排,包括起承转合、主题明确等要素。

比兴是指通过类比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

这些概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文论更加注重对文学批评的实践。

刘向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象形”、“比兴”等重要原则,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而兰陵笑笑生则注重对文学风格的研究,提出了“章法文学”和“诗骨文学”等概念,对后世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唐宋文论唐宋时期,文论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王勃、韩愈等文学家提出了“文以载道”、“文必正”等重要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当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高尚的情操。

而韩愈还提出了“文心不在诗,心诗则知音”的观点,强调文学创作需要具备真挚的感情和独特的才华。

宋代文论家更加注重对文学创作技巧的研究。

苏洵在《论文》中提出了“章句”、“文思”等重要概念,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而欧阳修则注重对文学修辞的探讨,提出了“六艺”、“词章”等概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明清文论明清时期,文论进一步发展,并且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更加深入。

杨慎、李贽等文论家提出了“理学”、“格物致知”等重要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当具有合乎人性和天理的特点。

而王士禛则注重对文学的历史和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文学体制”、“文学史观”等概念,对后世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现代文论近现代的文论更加注重对文学作品的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

胡适、钱钟书等文论家提出了“文人主义”、“文学独立性”等重要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当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自由的创作精神。

而鲁迅则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提出了“文学的立场”、“文学的人民性”等概念,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论知识点

古代文论知识点

古代文论知识点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论分析和评价准则。

在古代文论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将逐步介绍其中的几个。

一、文心雕龙的主要观点文心雕龙是东晋时期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其中包含了很多有关文学创作的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气质”,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独特的气质,这是作者的个性特点在作品中的体现。

他强调作品中的语言要准确、简洁、生动,同时也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深入。

二、唐代文论的代表性观点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文论研究的重要时期。

唐代文论主要集中在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追求上。

其中最著名的观点是“以兴为主”,也就是说作品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唐代文论也强调了写作技巧的重要性,如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性。

三、宋代文论的核心理念宋代文论主要集中在对文学创作的研究和讨论上,其中最核心的理念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宋代文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既有理性思考的深度,又要有感性表达的情感力量。

他们强调修辞的简练、语言的准确,同时也注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表达。

此外,宋代文论还特别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强调作品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四、明代文论的特点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文论方面也有其特点。

明代文论主要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立性与独创性,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明代文人认为作品要有独特的思想观点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

明代文论对于文学创作的技巧和规范也有详细的论述,如章法的运用、叙事结构的把握等。

综上所述,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从文心雕龙到明代文论,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理念和追求,但都对文学创作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古代文论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卓越成就。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1、《周易》观物取象2、孔子兴观群怨3、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4、庄子心斋坐忘5、汉代文论1、孔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1)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

‛朱熹注:‚感发意志。

‛就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注:‚考见得失‛,就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

‛朱熹注:‚和而不流。

‛就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变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

(3)总的看来,孔子把诗的作用区分为‚兴‛、‚观‛、‚群‛、‚怨‛,是一种素朴的说法,带有很大的相对性,暂不必一一地去确定四者的界限,重要的是从总体上去把握它,抓住孔子美学思想的特征;重视艺术的情感特征。

这可说是孔子所开创的中国美学的一贯传统。

孔子注重通过情感去感染、陶冶个体,使强制的社会伦理规范成为个体自觉的心理欲求,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2、孟子孟子的文论思想。

(1)、‚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孟子在自己‚仁政‛思想基础上提出‚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

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把它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也是评价文艺作品的标准,无论是诗、乐、舞还是别的文艺,都能否要看到‚与民同乐‛。

(2)、‚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文学批评观孟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学科性质中国古代文论是以中国两千多年来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文字材料为对象,系统的总结古人对文学的认识史,阐释古人提出的文学理论范畴、术语,分析古代文论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原因,追问它对中国文学历史的作用以及它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的学科。

综合性;中国古代文论具有多学科综合的性质:它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散文,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经典作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汉语等多种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最有效、最生动的载体。

分散性: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是用文字固定下来的古人关于文学的看法、评论,这些文字材料极端丰富又极端芜杂。

除《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诗薮》等少数著作,古代文论的材料大多零散、片段:或见之于朋友书信、随感零札;或见之于史传碑志、序跋笔记;或二三好友茶余饭后,围炉夜话,论文论诗等。

直觉体验性:思维方式上,古人对文学的评论往往采用直观领悟和内省体验的方式。

这和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西方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知,中国哲学注重人的内心修炼。

儒家追求内心世界的“乐”与“和”,道家追求描写世界的“忘”与“适”,玄学追求兴会与神思,禅宗追求自性与顿悟,心学追求良知与童心,都是讲内心应修炼到何种状态,才能更好地领会冥冥之中的宇宙之“道”,讲的都是一个直觉体验的问题。

(中医阴阳调和望闻问切西医检查科学)隐喻性:在思维成果的表达方式上,古代文论家多采用精炼含蓄的语言,强调文学心得的具体可感性和理性启悟力。

这又与中国哲学的为学方式密切相关。

中国哲学著作,不像西方哲学那样长篇大论,而多是通过一些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的格言来表达。

中国哲学家只要求这些言辞能够刺激人的想象力,使人们在想象中直接洞达道体。

这就使哲学思维成果的表述,长于诗的韵味和想象的驰骋,而不重视形式化的逻辑推导。

中国哲人认为,言辞既是传道的必要手段,弄不好也可能是横在道与接受者之间的一道屏障。

他们是说,人们一旦执着于语言文字,不能超越文辞进入圣人之心,就必然只会寻章摘句,陷入繁琐的名言分析。

他们因此而倡导“修本废言”,以无言见天地之心。

功利性:受中国文化实用性的影响,古代文论带有鲜明的功利教化色彩。

春秋战国时代,人文混一,文学独立的价值和自觉的意识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文人也不存在,写作常常是一种政治活动,《史记》:“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政治者也。

”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儒家重功用、重教化的文艺观便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它具体表现为创作上提倡诗言志,内容政治化、伦理化;文学批评中形式主义很少构成思潮。

由于以上的特点,决定了古代文论范畴、术语、命题的模糊性、具象性和多义性特点。

中国古代批评家常用直观取象的方式,从自己的人生经验中拈出一二术语,借助于感性对象的突出特点使人领悟其所要表达的审美内涵。

比如“味”原指味道,味觉,后引申为评论作品,人品。

“清”味觉,后指人品。

二、古代文论的哲学思想背景儒道释三家思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交融1、儒家哲学和社会价值标准;如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以政治教化为中心。

2、道禅哲学和审美价值标准:如意境说、妙悟说——以审美为中心。

三、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古代文论和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一样,不是以推翻或批判前说为前提,而是在述旧中创新,其基本的内核很少改变。

(与西方不同)这就使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具有滚雪球似的特点,基本问题并非层出不穷,但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却随着社会、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不断丰富,是中国古代文论成为由这些独特问题构成的知识体系。

根据中国文论的基本问题,我们这学期分四个阶段来梳理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线索。

第一阶段:中国古代文论的源头和背景(先秦两汉)——诸子百家第二阶段:中国古代文论的创建(魏晋南北朝)——魏晋玄学第三阶段: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与徘徊(唐至明中叶)——佛学和禅学第四阶段:中国古代文论的总结和拓展(明清)——启蒙思潮四、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1.《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2.《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3.《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4.《历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5.《历代文论名篇译释》,夏传才;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6.《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7.《中国文学理论史》,蔡钟翔等,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8.《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蔡镇楚,岳麓书社,1999年版;9.《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张少康等,北京出版社,1995年;10.《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1990年版。

第一编中国古代文论的源头和背景(先秦两汉)先秦是中国文学的开端。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指出:《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

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

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

在先秦文学史上,诞生了许多令人仰慕的第一: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个文化巨人孔子,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第一部编年体史纲《春秋》,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等等。

先秦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滥觞时期。

比较而言,先秦文学理论具有以下鲜明特点:1、文学和文学批评尚未形成专门学科,文史哲合一,文学批评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

诸子之学是文学批评的摇篮。

先秦尚无专门的文学及文学理论,文艺思想往往和哲学、史学等杂糅在一起。

2、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

先秦文论广泛涉及到了包括天人关系、美善关系、文质关系、言意关系、诗乐关系等在内的文艺问题。

诗言志是先秦文学批评的一面光辉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主。

3、先秦文学批评处于草创时期,无理论批评专著问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吉光片羽,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中。

然而,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进程中,先秦诸子的文学观念与文学批评,却是中国文学批评的长河之源。

先秦对“文学”概念的认识: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学作为物质手段而具有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感的作品。

但在古代,“文学”一语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等。

先秦典籍中,如《论语•先进》:“德行:额渊、阂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员;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是说子游、子夏在熟悉、掌握古代文献典籍方面最有成绩。

《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谓学问也。

……子赣、季路。

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

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文学”亦指从事于学问,提高文化修养。

汉代依然如此。

《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据《史记索隐》引如淳曰。

指历法、度量衡的制度、法式),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文学”也包括了各方面的学问、制度等。

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各种学问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者,于是给人一种印象.即“文学”一语常常指儒学而言。

如《史记•孝武本纪》:“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绍、王威等以文学为公卿。

”又《儒林列传》;“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于三公。

”总之,先秦两汉时代,“文学”一语与今日“文学”的含义不一样,它不但不是就审美而言,而且也不包含运用语言文辞进行写作的意思。

当然,如果从学问的对象、所研习的典籍的角度说,今天看来是文学作品的典籍,如《诗经》,也是包括在内的。

它也是子游、子夏所熟悉的典籍,是荀子所提倡的“学问”的对象,但仅仅是其中之一而已,而且并不被视为审美欣赏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学问”的资料、教材看待的。

第一章先秦文论先秦诸子的文艺观,对后世产生广泛影响的主要是儒、道两家。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来描述公元前十世纪开始的人类文明大发展的历史。

他指出,他指出,公元前5世纪前后,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孟子和庄子,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希腊出现了荷马和柏拉图,“这个时代产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

轴心时代诞生的孔孟荀和老庄的思想及其基本范畴,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

儒家的一些重要文艺观念,是直接继承上古文艺观念而来,因此,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些上古文学思想。

第一节儒家文艺观的萌芽儒家文艺思想的萌芽,指上古的《诗经》、《尚书》、《国语》和《左传》等典籍中强调文艺社会作用的“美刺”说,反映上古人们对诗歌特征朴素认识的“诗言志”说,“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特点以及“和而不同”的美学思想。

一、“美刺”说《诗经》中有不少诗篇的作者明白的说出了写诗的目的和意图,反映了他们对诗歌的美刺作用,对文学社会作用的朴素理解。

《诗经》中的这些话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

如《大雅嵩高》云:“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这是周宣王之舅申伯被封于谢,大臣尹吉甫特地作诗送他,此处讲写作这首诗是为了颂扬他的德行。

《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这是周幽王时大夫家父讽谏太师尹氏弊政的。

尹氏执政不公,任用小人,天怨人怒。

家父自言他写这首诗,是为了追究幽王身边的“凶人”,以改变其心,达到抚养万邦的目的。

《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都是诗人诉说自己困苦的生活,希望得到听着的关注。

这些作品表明《诗经》的作者已经意识到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突出强调了诗歌“美”和“刺”的两项基本功能。

《诗经》的作者已经开启了“言志”和“美刺”的先河,以此为开端,诗歌美刺之说,遂成为中国古代史论所探讨的问题之一。

二、“诗言志”说顾名思义,“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志的。

这概括了诗歌基本特点,对我国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朱自清称之为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

诗言志的观念,在先秦时代相当普遍。

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曾记载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

”但这里的“诗”却不是指创作诗篇,而是指“诗三百”中现成的诗篇。

襄公二十七年(前546),郑伯享赵文子于垂陇,郑国子展等七子应赵文子之请.赋诗言志。

所谓赋诗言志,是借“诗三百”中的篇章,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子大叔赋《野有蔓草》,即借该诗中“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之句表达自己与赵文子相见的愉快心情,《左传》记载这种史实很多。

可知春秋时列国间公卿大夫在进行外交活动时,常常这样赋诗言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