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1_王鼎钧解读《桃花源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鼎钧解读《桃花源记》

在王鼎钧先生眼里,《桃花源记》简直就是一篇精美的范文,不仅仅让我们获得阅读上的愉悦,更让我们获得写作上的启示。他从写文章的详略、起落、表里三个角度来进行解读。

先说说此文的“详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记述了一个渔人,怎样发现了世外桃源,后来想再度前往,又怎样失去了桃源。在这篇文章里面,文章叙事的先后和事实进展的先后是一致的:(我们依然从“写了什么”入手)

1、渔人出外捕鱼,沿着小溪走,遇桃花林。

2、渔人穿过桃花林,来到山前。

3、渔人发现一个可以的山洞,入内探看。

4、渔人进入肥沃的田野,安静的农村。

5、山中人款待渔人。

6、山中人说他们的祖先在秦代搬到山中居住,与外界隔绝。

7、渔人辞出,山中人叮嘱他保守秘密。

8、渔人在山洞外面的路上做记号。

9、渔人向太守报告发现了世外桃源。

10、太守派人前往桃源察看,由渔人带路。

11、渔人找不到以前留下的记号,无法再入桃源。

循序渐进,恰到好处,我们不可能把任何一项提前或者挪后,典型的直叙,却不觉呆板,何故?其实大文豪陶渊明遵循的写作原则就是有简有繁,详略得当。除了南阳刘子骥这个“尾声”以外,上述共十一条。其中,陶渊明写山中人的生活状况用墨最多,连心理都写到了,写渔人向太守报告写得最简单,只有“诣太守,说如此”六个字。试想在那个年代,乡下渔夫想见太守,该要费多少周折,太守听了渔人的报告,也必定加上一番盘问,这些材料都割舍了。文章开头写那片桃林写得很迷人,文章结尾时只说渔人“遂迷不复得路”,斩钉截铁地断了希望,那么大一片桃林再也没有提到。十一条之中有几条写得详细,有几条写得简略,详有详的道理,简有简的道理。

再来说说这篇文章的起落。文章开头,“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是很平淡的,渔人撑着船沿溪而行,也没什么特别。但是“忽逢桃花林”,桃林的面积

那么大,桃花开得那么茂盛,景象迷丽烂漫,似幻似真,读者的反应加强了,文章有了“起”势。

渔人一直往前走,想看看桃林究竟有多大。“起”势一直维持到桃林尽头,“落”下来。落到水源,山洞。但是山洞里有光,渔人钻进去了,洞很深,也很狭窄。文势又“起”。以后写渔人发现了桃源,一直在“起”势之中,但与先前相比,起势之中仍然高低相间,错落不平。渔人先看见农田和农作物,听见鸡鸣狗吠。然后高上去,看见小孩子。再高上去,看见许多成人。这些人见了渔人反倒吓了一跳。文势稍稍下降。大家接渔人回家吃饭,态度十分友好,并且说了“知心话”。山中人说它们的祖先是“避秦”来此。文势上升。他们根本不知道秦朝已经亡了。渔人告诉他们,秦后面说汉朝,汉朝也亡了。汉之后有魏,而现在,是晋。山中人听见了这些沧桑变迁,同声感叹。这些都足以使读者产生很强的反应。

这最重要的一段文字写完之后,渔人辞别,是“落”。山中人请他保守秘密,是落中之“起”。他找到自己的船,是“小起”之后的又一次“落”,但他一路上做记号,显然有所图谋,是小落之后的又一次“起”,但是渔人怎么也找不到留下的记号,无法再入桃源,是一次“大落”。

文章尚有尾声。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一位高尚之士,他听说山中有个世外桃源,十分向往,决定前往寻访,这又是“起”。但是他没有找到(或者说没有来得及找到)就病故了,以后再也没有人打听到桃源在哪里。像舞台上的大幕缓缓降下来,文章就结束了。

《桃花源记》是一篇短文,居然有这么多起伏,这是大文豪才能办到的事情。我们作文,如能有一起一落(或者最后再加一起),就是得到诀窍了。(当然,“起落”之感因人而异,似乎没有一定的标准,但确乎是客观的存在。文章有起有落;你认为起落在何处就在何处;我们写文章时当也有起落。)

那么,所谓的“表里”又是怎么回事呢?这篇文章是通过渔人的经历来写的,渔人眼中的桃源是一个表层,叙写到山中人叮嘱渔人保守秘密的时候露出少许里层来。山中人的想法似乎是:虽然已经改朝换代,还是不受外面的官府管辖治理比较好,他们大概是对政治彻底失望了。他们既不喜欢那社会,又不能改变那社会,只有继续躲起来。渔人在山中停留的那几天,山中人也许秘密地开过好几次

会吧,会议的结论大概是,他们不希望再得到什么,但求不失去现在已有的。……这些,你可以自由想象。

“不足为外人道也”,山中人也太老实了,自己先把身世和盘托出,再求人家保守秘密,凭什么相信渔人能遵守诺言?难道凭那几天的酒饭?他们深知人心的俗恶甚至诡诈才入山深处的呀!不错,他们并未忘记历史经验,只是反应迟缓了一些,等到醒悟过来,就用极笨的方法补救,干脆把渔人出入的山洞堵死了。他们总要不休不眠汗流浃背地干上好几天吧,老实人都这样,整天忙着填补聪明人留下的坑洞,以免自己掉下去。这就难怪他们要躲得远远的……这些,你可以自由推论。

“里层”,就是引起读者的想象和推论。

有人读了《桃花源记》,认为山中住的不是人,是一群神仙,那迷离恍惚的桃林,正好是仙凡的分界线。渔人跑去报告太守是俗不可耐的举动,他从此堕入尘寰,再也与桃源仙境无缘。他之“迷不得路”,既不是山中人消灭了标志,也不是因为“春来遍是桃花水”,而是随着渔人的一念之转,通往桃源的路自动消失了。这个说法错误的吗?也许是吧,要知道,也只有《桃花源记》这等水准的文章才会引发这样的“错误”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