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一轮精品教学案:评价与探究型实验题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全套教案-【最新整理】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课时1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学习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了解比较和分类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并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转化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1.世界上的物质极其繁多,为了简明有序地掌握其性质及变化规律,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和某些性质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性。
2.对于若干种同样的物质,若分类的依据不同,则得到的分类结果。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常见依据有。
3.下图是根据物质的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结果,试填写其中空格:4.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反应关系,可以相互转化,请将下列各类物质按其之间的反应关系连线:[例题解析]例 1.现有下列五种物质:锌粒、硫酸锌、氢氧化锌、氧化锌、硫酸,试关于它们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它们组成或性质的不同,把它们分成两大类。
(2)写出它们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1)对所给物质进行分类,首先应根据它们在组成、性质、状态等方面的不同,明确分类的依据,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依据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
从组成上看,镁条是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为单质;另四种物质都是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为化合物。
从状态上看,硫酸为液体,另四种物质为固体。
从性质上看,硫酸镁和硫酸都是易溶物,另三种物质为难溶物,等等(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转化规律,可先明确上述物质所属物质类型,再根据此类型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意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如:锌属于活泼金属,可与酸(或盐)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据此可写出反应式: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 依此类推,有:2 Zn + O 2 == 2 ZnO ,Zn(OH)2 + H 2SO 4 == ZnSO 4 + 2H 2O , ZnO + H 2SO 4 == ZnSO 4 + H 2O Zn (O H )2=Z n O +H2O〔基础训练〕1.下列物质中都含有氢元素,按照已学知识判断其中属于酸的是( ) A.NH 3 B.CH 4 C.NaHCO 3 D.HClO 32. 同种类型的物质往往具有某些相同的性质。
新教材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专题2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专题2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第一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 1 - 第1课时实验安全与基本规范物质的分离提纯.................................................. - 1 - 第2课时物质的检验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 - 11 - 第二单元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 - 19 -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核的认识.......................................................................................... - 29 - 第1课时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原子核的构成.......................................... - 29 - 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 35 - 微专题2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 42 -第一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1课时实验安全与基本规范物质的分离提纯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能规范使用常见的实验仪器。
新教材2022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第1册学案:专题2 第1单元 第2课时 物质的检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第2课时 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探究一、几种常见离子的检验1.NH +4 的检验:(1)实例探究:取一支试管,加入2 mL NH 4Cl 溶液,再加入2 mL NaOH 溶液,加热试管,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 ①实验现象:观察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②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是NH 4Cl +NaOH=====△ NaCl +NH 3↑+H 2O 。
(2)方法总结:取少量待测液,加入NaOH 溶液,并加热,若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原溶液中含有NH +4 。
2.Cl -的检验:(1)实例探究: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KCl 溶液,再滴加几滴AgNO 3溶液和稀硝酸,现象是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Cl +AgNO 3===AgCl↓+KNO 3。
(2)方法总结:取少量待测液,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含有Cl-。
3.SO2-4的检验:(1)实例探究: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K2SO4溶液,再滴加几滴稀盐酸和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2SO4+BaCl2===BaSO4↓+2KCl。
(2)方法总结:取少量待测液,先加入过量稀盐酸,无现象后再滴加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含有SO2-。
4(1)检验SO2-时,先加入BaCl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产生不溶于4盐酸的白色沉淀,是否一定存在SO2-,正确的操作是什么?4提示:不一定,可能含有Ag+;正确的操作是先加入足量稀盐酸,若有白色沉淀过滤,向滤液中加入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SO2-4。
(2)(情境思考)水是生命之源,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都离不开水。
自来水出厂时余氯值不能小于0.3 mg·L-1,防止自来水管网中细菌滋生污染水质。
检验自来水中的氯离子时,可先用稀盐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这种做法是否正确?提示:不正确。
2022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含解析
课时作业32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操作能实现符合题中要求的是()A.能证明制取HBr的现象是烧杯中红色褪去B.实验室可用此装置制取氨气C.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D.用KMnO4溶液滴定H2C2O42.关于以下实验装置,说法不正确的是()A.用装置A盛装KMnO4粉末来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导气管有可能堵塞,水槽里的水有可能变红B.装置B既可以防止倒吸,又可以检查实验时装置B后的装置是否发生堵塞C.装置C、F中盛装的试剂都为浓硫酸,装置C用来除去Cl2中的水蒸气,装置F用来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ED.装置D中的产物受热易升华,最好用粗短导管连接装置D、E3.实验室利用下图装置制取无水AlCl3(183℃升华,遇潮湿空气即产生大量白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的试管中盛装二氧化锰,用于常温下制备氯气B.②、③、⑥、⑦的试管中依次盛装浓H2SO4、饱和食盐水、浓H2SO4、NaOH溶液C.滴加浓盐酸的同时点燃④的酒精灯D.⑤用于收集AlCl3,⑥、⑦可以用一个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代替4.氢化钙是重要的生氢剂,遇水或酸能够引起燃烧。
利用下列装置制备CaH2固体(提供的实验仪器不得重复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装置①在加入试剂前无需检查气密性B.各个装置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c→b→f→g→d→eC.加热装置④之前必须检查气体的纯度D.装置③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CO2、H2O(g)进入装置④中5.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6.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7.下列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中,由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8.下表中的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或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二、非选择题9.某同学探究Na2SO3溶液是否发生变质,设计如下实验测定1.0mol·L-1Na2SO3溶液的实际浓度。
(1)分液漏斗中应加入足量的下列哪种试剂?(填字母)。
苏教版高中化学实验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镁带燃烧时与氧气进行化学反应的情况,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特点。
实验步骤:
1. 将一小块镁带放在镊子夹上,并点燃。
2. 将点燃的镁带放入试管中,并迅速用试管的橡皮塞封闭试管口。
3. 观察镁与氧气反应产生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解释:
1. 镁带燃烧时发出明亮白光,并产生大量白色固体残留物。
2. 将燃烧的镁带放入试管中迅速封闭试管口后,试管内的氧气会迅速被耗尽,镁的燃烧会
停止。
实验结果分析:
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MgO),这是一种白色固体。
镁的燃烧时发出的明亮白光是金
属燃烧时的特征。
氧氧化镁是一种碱性氧化物,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实验注意事项:
1. 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焰接触皮肤或可燃物。
2. 实验结束后要彻底清洁实验器材,确保安全。
3. 在实验中要注意观察现象,及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延伸:
可以让学生探究不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情况,比较它们之间产生的氧化物的性质,并对金
属和氧气之间的反应进行进一步研究。
新教材2022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第1册学案:专题3 第3单元 第1课时 粗盐提纯从海水中提取溴
第三单元海洋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第1课时粗盐提纯从海水中提取溴一、粗盐提纯1.难溶物的除杂:2.可溶物的除杂试剂及SO2-4的检验:(1)除去NaCl溶液中的Ca2+、Mg2+、SO2-4的沉淀试剂一般分别为Na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
(2)检验SO2-4试剂用稀盐酸和BaCl2溶液。
粗盐提纯的过程中,过滤使用的主要玻璃仪器有哪些?提示:烧杯、漏斗、玻璃棒。
二、从海水中提取溴1.海水提溴的原理: A化学方程式及反应现象KBr 溶液 反应C l 2+2KBr====2KCl+Br 2 现象 ①溶液由无色变成橙色 ②分层,上层变浅,下层变橙红色2.海水中提取溴的具体操作步骤:(1)工艺流程。
(2)工艺流程说明。
①由母液得到的溴溶液中通入气体的目的是将Br -氧化为Br 2。
②通入热空气或水蒸气的目的是使溴从溶液中挥发出来。
3.溴的性质: 单质Br 2 颜色、状态深红棕色液体 特性容易挥发 保存密封、水封 在不同溶剂中形成溶液的颜色 水黄色~橙色 酒精橙红色 四氯 橙色~橙红色化碳(情境思考)海水是元素的宝库。
已知在海水中含有很多的元素,其中因自然界中的溴元素主要存在于海水中,所以溴被称为“海洋元素”。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1)海水中的溴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什么?提示:海水中的溴元素主要以溴离子的形式存在。
(2)若将海水中的溴元素变成溴单质,需要哪些过程?提示:主要需要的过程有浓缩—氧化—提取。
粗盐提纯除杂路线:【方法规律】分离和提纯的“三必须”和“四原则”(教材开发)教材【基础实验】中探究了粗盐中杂质离子的去除过程,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教材中的实验,设计了以下粗盐的提纯过程。
据此回答:(1)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时,对三种除杂试剂(BaCl2、Na2CO3、NaOH)的加入量有什么要求?其加入顺序如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提示:加入量必须过量NaOH—BaCl2—Na2CO3(或BaCl2—NaOH—Na2CO3或BaCl2—Na2CO3—NaOH)。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全册教案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关于《苏教版⾼⼀化学必修⼀全册教案》的⽂章,供⼤家学习参考!第⼀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课标内容】1.知道化学是在分⼦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于进⾏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
3.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类⽣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
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分类。
尝试按不同的⽅法对物质进⾏分类。
5.知道胶体是⼀种常见的分散系。
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电离。
7.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能运⽤所学知识解释⽣产、⽣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些实际问题。
赞赏化学科学对个⼈⽣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初步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标解读】 从不同⾓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可以让学⽣了解研究化学物质的⼀般⽅法,⼜可以让学⽣从分⼦层次上对化学物质有⼀个⼤致的了解。
本单元教材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化学物质的⼀般属性为主线进⾏编写的。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等微观粒⼦的变化;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研究;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等微观粒⼦间相互作⽤的变化和分⼦间距离的变化,同时很⾃然地引出了“⽓体摩尔体积”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散系也涉及分⼦等微观粒⼦。
所以本单元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度去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学⽣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法之⼀。
这样编写⼀⽅⾯可以与初中化学进⾏合理衔接,另⼀⽅⾯⼜为⾼中化学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已掌握了⼀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整理总结。
苏科版七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科版七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课时1:化学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课时目标: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
- 教学重点:化学的定义,物质的分类方法。
- 教学难点: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 教学准备:幻灯片,化学实验器材。
-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示例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 研究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研究物质的分类方法,包括常见物质的分类。
- 辅助实验: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物质的分类。
- 练:完成练题,巩固所学内容。
- 总结:归纳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物质的分类方法。
课时2:化学元素与化合物- 课时目标:掌握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 教学重点:元素和化合物的定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 教学难点: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 教学准备:幻灯片,元素周期表。
-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元素和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的思考。
- 研究元素和化合物的定义,并通过实例加深理解。
- 研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
- 辅助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某些元素的性质,强化学生对元素的理解。
- 练:解答题,巩固所学内容。
- 总结:总结元素和化合物的特点以及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
...第十章:常见实验操作课时1:实验室常见仪器介绍- 课时目标:了解实验室中常见的仪器及其用途。
- 教学重点: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注意实验室安全。
- 教学难点:理解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室安全知识。
- 教学准备:幻灯片,实验室常见仪器。
-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实例引发学生对实验室的兴趣。
- 研究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并进行示范展示。
- 讲解实验室安全知识,如安全操作规范和应急处理方法。
- 辅助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仪器,提高实验技巧。
- 总结:总结常见仪器的用途和实验室安全知识。
...以上是《苏科版七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的内容,共计十章。
每章包含多个课时,每个课时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江苏省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中化学专题一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案苏教版必修1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课题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主备人教学目标1.了解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2.能应用所学方法对常见混合物进行提纯和分离教学重点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应用所学方法对常见混合物进行提纯和分离教学难点对常见混合物进行提纯和分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二次备课【情景设计】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大多数都是混合物,当我们只需要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分离和提纯。
例如,在淘米时,常用倾倒法将淘米水与大米分离;当水中混有较多油而分层时,用吸管可逐渐吸出上层的【学习过程】根据混合物中各物质溶解性、沸点、被吸附性能及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不同,可以选用过滤和结晶、蒸馏、纸上层析、萃取和分液等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分离:将混合物中的物质,最后分别的过程。
2、提纯:将混合物中的杂质,以得到的过程。
【问题探究】某同学买了一袋食盐,不小心将食盐掉在地上,混有泥沙,请你设计方案将食盐提纯?二、过滤适用于混合物的分离1、原理利用物质的差异,将和分离开来。
2、仪器:。
3、注意事项(1)一贴,二低,三靠。
(2)玻璃棒在过滤操作中的作用。
(3)沉淀的洗涤方法:【实验探究1】请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将含有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的粗食盐提纯?三、结晶适用于【实验探究2】参考课本18页图1-11,设计实验方案。
现有氯化钾和硝酸钾的固体混合物50g,其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0%,请设计实验方案提取硝酸钾。
1、蒸发结晶①原理:利用的方法,使溶液中不断挥发而析出晶体的过程。
②实验仪器:。
③注意事项:当蒸发皿中出现大量晶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2、降温结晶(冷却结晶)3、重结晶【例1】根据右图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B.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t3℃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都会析出晶体D.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提纯甲【例2】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钡杂质的硝酸钾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在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B.加入过量硫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在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C.加入过量硫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在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D.加入过量碳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在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四、萃取萃取是指所用主要仪器,萃取剂要求一是,二是.常用萃取剂有。
苏教版初中化学教案(6篇)
苏教版初中化学教案(6篇)苏教版初中化学教案(精选6篇)教师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依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苏教版初中化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见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活动天地]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2、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4探究物质组成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含解析鲁科版.doc
探究物质组成、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1.(2019·河南洛阳统考)一氯甲烷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常温下它是无色有毒气体,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CCl 4等。
(1)甲组同学在实验室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模拟催化法制备和收集一氯甲烷。
①以无水ZnCl 2为催化剂,a 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实验时a 瓶加热时间过长,最终在瓶底得到一种白色物质,该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
②装置B 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2)乙组同学选用甲组装置A 、B 和如图乙所示的部分装置检验CH 3Cl 中的氯元素。
(已知:CH 3Cl +NaOH ―→CH 3OH +NaCl)①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 、B 、____________。
②通入一段时间的CH 3Cl 气体,打开装置D 中分液漏斗的活塞观察实验现象。
分液漏斗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
③能证明CH 3Cl 中含有氯元素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①甲醇与浓盐酸在ZnCl 2作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H 3Cl和H 2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 3OH +HCl ――→ZnCl 2△CH 3Cl +H 2O ;ZnCl 2加热时间过长会水解生成Zn(OH)2或高温分解生成ZnO 。
②浓盐酸和甲醇均易挥发,所以装置B 的主要作用是除去氯化氢气体和甲醇。
(2)A 装置为制取一氯甲烷的装置,B 装置用于除去HCl ,F 装置用于检验HCl 是否被除尽,D 装置中CH 3Cl 和热NaOH 溶液反应,G 装置为尾气处理装置。
①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装置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 、B 、F 、D 、G 。
新教材2022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第1册学案:专题2 第1单元 第1课时 实验安全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第一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1课时实验安全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一、化学实验安全措施1.遵守实验室规则:走进实验室,首先要认真阅读并牢记实验室安全规则。
2.化学实验安全措施:(1)特殊化学试剂的存放方法①易吸水、易潮解、易被氧化的物质应密封存放。
②受热或见光易分解的物质应用棕色瓶盛放,并存放在冷暗处。
③易燃、易爆的化学试剂应密封保存,并置于冷暗处,远离电源和火源。
④剧毒化学试剂要单独专柜保存。
(2)填写下列标识所对应危险化学品的类别(1)实验室中如何稀释浓H2SO4?提示:稀释浓H2SO4时,一定要将浓H2SO4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2)(知识关联)若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能用NaOH溶液中和擦洗吗?提示:不能。
因为NaOH有较强的腐蚀性,同时二者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会灼伤皮肤造成二次伤害。
(3)(情境思考)2020年全球暴发了大规模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疫情期间,酒精是常用的消毒剂。
实验室酒精洒出起火应用________的方法扑灭,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房屋起火用高压水枪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湿抹布铺盖;隔绝空气(氧气);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清除可燃物。
实验室酒精洒出起火,用湿抹布铺盖,应用的原理是隔绝空气(氧气)。
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釜底抽薪体现的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
二、过滤和结晶1.过滤:(1)过滤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填写图中序号所示的仪器名称。
(2)在进行过滤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②二低: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液体的液面略低于滤纸的边缘;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尖嘴应靠到玻璃棒上;玻璃棒的底端应轻靠到漏斗三层滤纸一侧;漏斗颈的末端应靠到烧杯的内壁上。
苏教版化学1实验
活动与探究一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性质【探究目的】1.了解胶体的制备方法。
3.通过对比,探究氢氧化铁胶体的用途。
4.通过活动与探究领会“比较—分析”的实验是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常用方法。
【探究原理】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法:FeCl 3 + 3H 2Fe(OH)3 (胶体)+ 3HCl液中溶质的大,能使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便于工作能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
而溶液中分散质的粒子太小,光束通过时不会发生散射。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探究器材】实验仪器:50mL 烧杯、铁架台、铁圈、酒精灯、石棉网、胶头滴管、玻璃棒、激光笔、 磁力搅拌器实验药品:蒸馏水、1mol/L 硫酸铜溶液、饱和FeCl 3溶液、泥水1、水一定要先煮沸后滴入氯化铁饱和溶液;2、加入氯化铁饱和溶液的量要足:20ml 水中加氯化铁饱和溶液约2-3ml ;3、水煮沸后应继续加热,逐滴滴入氯化铁饱和溶液,边滴边搅拌至红褐色即可(不可变浑浊)。
观察与思考萃取与蒸馏【实验目的】1、懂得使用分液漏斗、蒸馏烧瓶等基本仪器;2、学会萃取与蒸馏的基本操作;3、让学生掌握萃取分液、蒸馏在物质分离与提纯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四氯化碳是常用的有机溶剂,与水不相溶,密度比水大。
溴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大地超过在水中的溶解度,因此往溴水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荡后,会发现上层颜色变浅,下层呈橙红色,说明大量的溴从水层进入四氯化碳中。
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将物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称为萃取。
将液态物质加热至沸点,使之汽化,然后将蒸气重新冷凝为液体的操作过程称为蒸馏。
运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也可以除去水等液体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实验器材】实验仪器:试管、铁架台(2个)(附铁圈)、梨形分液漏斗、烧杯、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锥形瓶、橡皮管实验药品:四氯化碳、溴水、含Fe3+的自来水几种盐中所含离子的检验【探究目的】1、初步掌握物质检验的基本实验技能;2、了解常见离子如-244S O 、、-Cl NH +的检验方法;3、通过探究初步认识研究物质组成的常用的科学方法。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案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化学现象,所以学习化学不限于书本和实验室,而应该多实践。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多注意周围的化学现象,与课本中的题型结合起来,学会运用。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案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目的: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氯水的成分,知道氯水的漂白作用及其起作用的漂白物质2、掌握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气与碱的反应以及漂白粉的制取和漂白原理3、通过对氯水成分和氯水漂白作用的探究,再次体会到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并能运用初步形成的观察方法进行全面观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判断、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开发学生智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氯气与水反应,氯气与碱反应以及漂白粉的制取与漂白原理教学难点:氯水成分的探究推理、氯水的漂白作用教学工具教学用具:氯气、蒸馏水、NaOH溶液、集气瓶、干燥的红纸、紫色石蕊试液、AgNO3溶液、稀HNO3探究实验:①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蒸馏水,观察氯水的颜色②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加入AgNO3,再滴加稀HNO3,观察现象③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探究其成分及其作用④分别将干燥的和湿润的红纸条放入盛有干燥的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探究氯水中具有漂白性的物质⑤把少量的NaOH溶液注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体会Cl2与NaOH溶液的反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氯元素的原子结构、氯气与非金属和金属的反应导入新课:利用一则报道,消防员用水驱散泄漏的氯气的事实引入新课二、氯水成分、漂白性物质的探究和Cl2与H2O的反应1、实验探究实验(1):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蒸馏水,观察其颜色变化实验现象:氯水颜色变浅,呈浅绿色实验结论:氯气少部分溶于水,氯水中含有Cl2分子实验(2):往盛有氯水的试管中先滴加AgNO3溶液,再滴加稀HNO3,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实验结论:氯水中含有Cl-实验(3):往盛有氯水的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溶液出现红色,但后来红色又褪去实验结论:氯水中含有H+和漂白性物质实验(4):分别将干燥的和湿润的红纸条放进盛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干燥的红纸条不褪色,湿润的红纸条褪色实验结论:干燥的Cl2不具有漂白性,Cl2与H2O反应生成了漂白性物质2、Cl2与H2O反应的分析化学反应方程式Cl2+H2O===HCl+HClO分析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指出氧化剂、还原剂HClO的性质和用途:a、弱酸性,其酸性比碳酸的酸性还弱b、有强氧化性,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杀菌、消毒c、不稳定,容易分解放出氧气总结:氯水的的成分(三分四离):H+、Cl-、OH-、ClO-、Cl2、H2O、HClO 思考:实验室为什么用棕色瓶盛装氯水?三、氯气与碱的反应1、补充实验:把少量NaOH溶液注入一瓶盛有Cl2的集气瓶中,观察其变化实验现象:黄绿色全部消失,所得溶液为无色2、从Cl2与H2O的反应来分析、理解Cl2与NaOH的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漂白液的主要成分:NaCl、NaCl0,其中有效成分:NaClO3、从Cl2与NaOH的反应,写出Cl2与Ca(OH)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l2+2Ca(OH)2====CaCl2+Ca(ClO)2+2H2O(工业制备漂白粉的原理) 漂白粉精的主要成分:CaCl2、Ca(ClO)2,其中有效成分:Ca(ClO)2总结氯气与碱反应的规律:氯气+碱====氯酸盐+次氯酸盐+水思考:(1)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不直接用次氯酸漂白,而要将氯气转换成次氯酸盐制成漂白粉来漂白?(2)制成的漂白粉进行漂白时,如何体现漂白性?漂白粉漂白的原理:Ca(ClO)2+CO2+H2O====CaCO3↓+2HClO(家庭漂白粉的漂白和失效的原理) Ca(ClO)2+2HCl====CaCl2+2HClO(工业上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思考:漂白粉应怎样保存?四、氯气的用途根据氯气的性质,结合课本阅读、总结氯气的用途五、小结六、学生练习七、作业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案2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精品教案全册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精品教案全册专题一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第一单元空气质量的改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污染指数是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确定方法,知道大气污染物的主要种类。
2.了解温室效应原理和主要的温室气体,知道地球表面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知道遏制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措施。
3.掌握燃烧脱硫的化学原理,了解汽车尾气的净化方法和静电除尘原理,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室内的主要污染物,了解居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空气质量的了解,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化石燃料的使用。
2、通过学习大气污染的治理,增强环保意识,增加生活常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有关大气污染知识的学习,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1.1空气质量报告教学重点:空气污染指数的确定方法,大气污染物的主要种类。
教学方法:讨论总结法【导入】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开始化学选修课程的学习,《化学与生活》这门课程主要从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许多与化学相关的具体问题入手,帮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本课程分为三个专题,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专题1的第一单元空气质量的改善的第一部分空气质量报告。
【板书】§1.1.1 空气质量报告引出以下几个问题:1.公布空气质量报告有什么意义?2.空气质量报告由哪几部分组成?相互之间关系如何?3.影响我国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他们对空气质量分别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回答】1.目前我国的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定期公布各地的空气质量报告,不仅可以提高公众对空气质量乃至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还可以促使各地环保部门及时掌握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空气质量报告由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等级、首要污染物等内容组成,其中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等级之间的关系见课本P2表1-1。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全册教案
三一文库()/高一〔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全册教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全册教案》络的应用等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主要授课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体验和应用化学科学。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纸笔测试评价和平时活动表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其中纸笔测试和平时活动表现各占50%。
【教学设计】【课题】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4、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本节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物质观【新课标】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一年的化学,对化学有怎样的理解?美国化学会前会长曾这样形容化学,说它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
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化学的发展史。
现在每年新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达到了100多万种。
【过渡】如此繁多的化学物质,我们怎样更好的认识它们呢?由于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及性能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就需要将众多物质进行分类,一类一类去研究【板书】一、物质的分类【提问】 p3(交流与讨论)【板书】物质混合物非均匀混合物均匀混合物纯净物单质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提问】课本p3(问题解决)相信大家对物质的分类已经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但仅仅是物质进行分类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物质类型之间的转化规律。
苏教版化学一轮精品教学案: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二氨和铵盐
第6讲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二)——氨和铵盐[考纲要求] 1.了解氨气、铵盐的性质,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NH错误!的检验。
2.初步了解常见化肥的基本性质。
考点一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1.物理性质氨气是____色____________气味的气体,____液化可作制冷剂,常温、常压下,1体积的水可溶解____体积的氨气。
2.分子结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
3.氨的化学性质(1)与水的反应NH 3+H2O NH3·H2O NH错误!+OH—,氨气溶于水得氨水,氨水中含有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氨水为可溶性一元弱碱,易挥发,不稳定,易分解:NH3·H2O错误!____________。
(2)氨气与酸反应1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其现象为__________,将浓盐酸改为________,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CO2等酸性氧化物反应:NH3+CO2+H2O===NH4HCO3或2NH3+CO2+H 2O===(NH4)2CO3。
(3)NH3的还原性——氨的催化氧化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盐溶液反应被滴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FeCl3溶液生成____色沉淀AlCl3溶液生成____沉淀Al3++3NH3·H2O===Al(OH)3↓+3NH错误!(2)氨气是碱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也不能用无水CaCl2干燥,可用碱性干燥剂碱石灰干燥。
(陕桂专用)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第3讲溶液的配制与分析教案苏教版
第3讲 溶液的配制与分析考纲要求 1.了解溶液的含义。
2.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4.掌握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1.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
(2)表达式:c B =n B V。
(3)单位:mol·L -1或mol/L 。
2.溶质的质量分数(1)定义:用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w =m 溶质m 溶液×100%。
3.对物质的量浓度表达式的理解 (1)正确判断溶液的溶质并计算其物质的量①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如Na 、Na 2O 、Na 2O 2――→水NaOH ,SO 3――→水H 2SO 4,NO 2――→水HNO 3。
②特殊物质:如NH 3溶于水后溶质为NH 3·H 2O ,但计算浓度时仍以NH 3作为溶质。
③含结晶水的物质:CuSO 4·5H 2O→CuSO 4,Na 2CO 3·10H 2O→Na 2CO 3。
(2)准确计算溶液的体积c =nV中的V 是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也不是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不能用水的体积代替溶液的体积,应根据V =m ρ计算。
(1)1mol·L -1NaCl 溶液是指此溶液中含有1molNaCl( )(2)用100mL 水吸收0.1molHCl 气体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恰好是1mol·L -1( ) (3)1L 水中溶解5.85gNaCl 所形成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1mol·L -1( ) (4)将25gCuSO 4·5H 2O 晶体溶于75g 水中所得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 )(5)将40gSO3溶于60g水中所得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9%( )(6)3.31gNa2O溶于水,配成1L溶液,c(Na2O)=0.5mol·L-1( )(7)同浓度的三种溶液:Na2SO4、MgSO4、Al2(SO4)3,其体积比为3∶2∶1,则SO2-4浓度之比为3∶2∶3()(8)0.5mol·L-1的稀H2SO4溶液中c(H+)为1.0mol·L-1( )答案(1)×(2)×(3)×(4)×(5)√(6)×(7)×(8)√1.(1)1.204×1024个氯化氢分子溶于水配成1L溶液,则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
2019学年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教学案含解析
高中化学必修全册教学案目录专题1 第一单元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专题1 第一单元第2课时物质的量专题1 第一单元第3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专题1 第一单元第4课时物质的分散系专题1 第二单元第1课时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专题1 第二单元第2课时常见物质的检验专题1 第二单元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专题1 第二单元第4课时溶液的配制及分析专题1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专题2 第一单元第1课时氯气的生产原理及其性质专题2 第一单元第2课时氧化还原反应溴、碘的提取专题2 第二单元第1课时金属钠、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专题2 第二单元第2课时离子反应镁的提取及应用专题3 第一单元第1课时铝及铝合金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专题3 第一单元第2课时从铝土矿中提取铝专题3 第二单元第1课时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专题3 第二单元第2课时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专题3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专题4 第一单元第1课时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专题4 第一单元第2课时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专题4 第一单元第3课时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专题4 第二单元第1课时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专题4 第二单元第2课时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专题4 第二单元第3课时硝酸的性质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与转化—————————————————————————————————————[课标要求]1.了解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依据物质的组成预测物质的性质。
3.了解研究物质通性的思路和方法。
,1.化学家常根据物质的组成、状态、性能等对物质分类。
2.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单一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3.常见的两种转化关系:①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碱→盐;②氢化物→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盐。
4.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不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5.置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评价与探究型实验题热点一有关物质组成的评价与探究型实验题【例1】已知某白色粉末中含有CuSO4、K2SO4、NH4HCO3、NH4Cl、NaCl五种物质中的两种,且物质的量之比为1∶1。
请完成下述探究混合物组成的实验。
限选择的仪器和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药匙、酒精灯、火柴、试管夹、镊子;红色石蕊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1mol·L—1硫酸、1mol·L—1硝酸、1mol·L—1盐酸、1mol·L—1NaOH溶液、Ba(NO3)2溶液、AgNO3溶液、蒸馏水。
a.初步探究取适量白色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搅拌,混合物完全溶解,得到无色透明溶液A。
用胶头滴管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再滴加稀硝酸,溶液中有无色气泡产生;继续滴加过量稀硝酸至溶液中不再产生气泡,得到无色透明溶液B。
(1)用________(填实验仪器名称)取白色粉末于烧杯中。
(2)上述实验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uSO4、NH4Cl的溶液呈酸性,有人认为二者属于酸,你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进一步探究(4)请设计最简单的实验方案进一步确定该固体混合物的组成。
叙述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
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实验设计与评价试题中,有关检测物质组成的实验设计是最为常见的一类考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离子检测、气化后的成分检测的过程中,要严格掌握离子检测、气体成分检测的先后顺序,防止各成分检验过程中的相互干扰。
解题思路:1取少量固体试样溶于水错误!检测固体中的阴、阳离子得出实验结论。
2取少量固体试样在氧气流等中反应检测所产生的物质(如气体)得出实验结论。
3取少量固体试样溶于水配成溶液加酸(或碱、盐)溶液使其气化(或沉淀)检测气体的成分(或沉淀性质)得出实验结论。
注意事项:1有水蒸气生成的,先检验水蒸气,再检验其他成分,如教材中C和浓H2SO4的反应,产物有SO2、CO2和H2O(g),通过实验可检验三种气体物质的存在,但要注意检验SO2、CO2都要通过水溶液,对检验H2O(g)有干扰。
2对于需要进行转化才能检测的成分,如CO的检测,要注意先检测CO中是否含有CO 2,如果有CO2,先除去CO2,接着对CO实施转化,最后再检测转化产物CO2,如HOOC—COOH错误!CO2↑+CO↑+H2O(g)中CO的检测。
3若试题只给出部分药品和装置,则应需要给出必要的补充;若有剩余,则应进行筛选。
4如采用最合理的实验步骤,这些要求对考虑反应原理、选择药品和装置、确定操作步骤都做了限定,必须高度重视。
5要十分重视药品的名称,有些题目要求指出药品的名称,这类问题很难回答准确,如有些药品的准确描述为:无水硫酸铜、澄清石灰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浓硫酸、饱和NaHCO3溶液、NaOH溶液等。
此外还应注意某些仪器的规格。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钾、钙、钠、镁等活泼金属都能在CO2气体中燃烧。
他们对钠在CO2气体中燃烧后的产物中的白色物质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到盛有装满CO2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
【提出假设】假设1:白色物质是Na2O。
假设2:白色物质是Na2CO3。
假设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写出)。
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方案1取少量白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白色物质为Na2O方案21取少量白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此处不要求填写)2静置片刻,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1)甲同学认为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方案1和方案2的实验,你认为上述三个假设中,________成立。
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同学认为白色物质有可能是氢氧化钠。
你是否同意乙同学的观点,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浓硫酸有强氧化性,铁在冷的浓硫酸中能发生钝化。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将一定量的铁与浓硫酸加热时,观察到铁完全溶解,并产生大量气体。
请你协助他们探究所得气体的成分。
Ⅰ【提出猜想】猜想1:所得气体中可能是SO2。
猜想2:所得气体中可能是__________。
猜想3:所得气体中可能是____________的混合气体。
Ⅱ【实验探究】(1)将所得气体通入如下装置证明猜想3正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燃余下的气体前,必须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浓硫酸表现出强氧化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把一定量的铁与浓硫酸加热时产生的气体通过装有过量Na2O2粉末的玻璃管,则玻璃管中反应的生成物可能含有(填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二有关物质性质的评价与探究型实验题【例2】(2013·西安质检)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金属的知识后,探究Cu的常见化合物的性质。
过程如下:【提出问题】1在周期表中,Cu、Al位置接近。
Cu不如Al活泼,Al(OH)3具有两性,Cu(OH)也具有两性吗?22通常情况,+2价Fe的稳定性小于+3价Fe,+1价Cu的稳定性也小于+2价Cu 吗?3CuO有氧化性,能被H2、CO等还原,也能被NH3还原吗?【实验方案】(1)解决问题1需用到的药品有CuSO4溶液、________、________(填试剂名称),同时进行相关实验。
(2)解决问题2的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取98 g Cu(OH)2固体,加热至80~100 ℃时,得到黑色固体粉末,继续加热到1000 ℃以上,黑色粉末全部变成红色粉末A。
冷却后称量,A的质量为72g,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向A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得到蓝色溶液,同时观察到容器中还有红色固体存在。
(3)为解决问题3,设计的实验装置为(夹持及尾气处理装置未画出):实验中观察到CuO变为红色物质。
查资料可知,同时生成一种无污染的气体。
【实验结论】(1)Cu(OH)2具有两性。
证明Cu(OH)2具有两性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方案(2),得出的+1价Cu与+2价Cu稳定性大小的结论是:在高温时,在酸性溶液中。
(3)CuO能够被NH3还原。
【问题讨论】有同学认为NH3与CuO反应后生成的红色物质是Cu,也有同学认为NH3与CuO 反应后生成的红色物质是Cu和A的混合物。
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检验NH3与CuO反应后生成的红色物质中是否含有A?物质性质的探究与评价类试题主要是先在题干中给出某物质的部分性质,然后让考生判断是什么物质,具有哪些性质,并且通过相关实验定性和定量探究与评价。
解题时,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然后结合所给实验装置或实验步骤分析反应原理,分析出可能具有哪些性质、能用哪些方法来验证、方案是否完整合理、有无干扰现象、经济上是否合算和是否存在环境污染等问题,最后整理出解题思路。
该试题主要分为两类。
1.性质实验验证型设计性质实验方案可分为多种情况:一是已知物质的性质,设计实验验证物质的某些性质;二是已知某类物质的结构(或含有的官能团),设计性质实验来验证这类物质的结构;三是根据性质设计定量实验;四是根据物质性质验证化学原理(理论)或根据化学原理来验证物质的某些性质。
因此设计性质实验方案的程序可分为如下两种情况:(1)根据物质性质设计性质实验方案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根据物质的结构(官能团)设计性质实验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性质实验探究型设计性质探究实验方案时应注意:(1)实验方案要可行。
要尽量避免使用高压和特殊催化剂等实验室难以达到的条件,实验方案要简单易行。
(2)实验顺序要科学。
要对各个实验步骤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安排,保证实验的准确和高效。
同时要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和避免实验步骤间的干扰。
(3)实验现象要直观。
如“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的实验,可配制一定浓度的CH3COONa溶液,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通过测定的结果pH>7从而得出结论,既操作简便又现象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