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整体框架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2.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3.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4.实质教育论和形式教育论(2010年涉及)4.自然主义教育和国家主义教育5.19世纪50年代以来主要的教育学派别(五)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词源2.“教育”定义的类型3.中国教育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4.外国教育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5.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关于教育构成要素的诸种观点2.教育的结构3.教育的功能(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五)教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特点三、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与社会功能(三)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四、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出生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三)关于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四)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五)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促进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学》纲要

《教育学》纲要

《教育学》纲要《教育学》的体系是围绕12123来展开的。

“1”是指什么是教育的概念;“2”指教育发展的两条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

全面发展的规律是前面两条基本规律的派生规律,并最终体现在教育目的的构成上;“1”是指教育目的;“2”是指教育活动开展的两个载体:课程和学制;“3”是指实施教育的三大途径——学校、家庭和社会(宏观);学校教育的三个方面:教学、教育和管理(中观),课堂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因素——教师、学生和教材(微观)。

首先介绍什么是教育,接下来介绍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再往下就是围绕教育目的,讨论实现教育目的的两大载体——学制和课程,之后就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织成部分,最后,实现全面教育的途径(教学、课外教育、班级管理),包括教育科研。

初级研修水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课程、教学和德育。

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概念。

(我国古代(唐孔颖达和宋朱熹)的课程是教学范围和进程;在欧、美国家,课程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含有“跑马道”的意思,用于解释课程就是引导年轻一代,经过学习而达到一定的目的。

)课程的定义: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和进程的安排。

包含着课内课外,包含着教学及其它方面的内容,只要学生在学校学习都是课程。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科。

如语文、数学等课程。

广义的课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3)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一是社会发展水平,二是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三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社会、学科及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也可以说,社会、知识及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社会)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学习要求:1.关于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理解,理清各知识点背后之间的关联;2.教育学原理部门的知识点比较多,也较为零散,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梳理,理清其思路;3.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知识进行记忆。

教育学原理的逻辑框架图: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八章教学第六章教育制度第十章教师与学生第九章德育第七章课程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揭示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原因:(1)教育学的创立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主要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发展奠定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的独立同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也密不分可;(4)教育知识的丰富沉淀。

2.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中职框架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中职框架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中职框架教育学知识点总结中职框架一、引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科学,是中职教师必备的基础学科之一。

教育学知识点对于中职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具有理论指导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作用。

本文将对教育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同时以中职教师为视角,探讨教育学知识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框架。

二、教育学的概念及发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科学,它包括教育思想史、教育学理论等多个方面。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实用主义阶段、人本主义阶段和现代教育技术阶段,从单一关注教育技巧到注重个体发展和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社会环境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因此需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四、教育的基本任务及原则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而教育的原则包括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全员素质教育、兼顾理论与实践等。

五、中职教育的特点及目标中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形式,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六、教师的角色和素质中职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师德。

中职教师的角色包括知识的传授者、引导者、培养者和评价者。

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择中职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因此适合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

同时,教学手段的选择也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来确定。

八、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标准教育评价是对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的过程,包括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方面。

在中职教育中,可以采用考试评价、作业评价、实践评价等多种方法,并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九、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衔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教育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职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通过家长的参与和支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考研教育学知识点框架图

考研教育学知识点框架图

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研究任务教育学的萌芽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定义的类型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育的结构 教育的功能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古代教育的特征近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特征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论劳动力市场理论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的人口功能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教育学综合结构图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学教育学产生与发展教育学原理(10章)约100分中国教育史(12章)外国教育史(11章)教育学原理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与功能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教育的发展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教育学概述教育心理学(9章)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9章)约30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教育与社会发展单项选择题 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辨析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分析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 30分,共75分试卷结构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观点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教育目的的概念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培养目标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教育制度的概念学制的概念与要素学制确立的依据各级学校系统各类学校系统现代教育制度改革课程的概念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泰勒原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课程目标课程的范围与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的概念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教学理论概述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概述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教育学原理教学教学概述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原则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课程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类型课程改革课程编制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片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学业成就评价教学评价的改革德育概念德育任务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德育过程的要素德育过程的规律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直接的道德教学间接的道德教育道德认识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教师的概念与类别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学生及学生观学生群体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师生关系德育概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模式 德育教师与学生教师教育学原理教学教学组织原则教学评价及其改革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教育的起源学校的起源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齐国的稷下学宫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墨家的教育思想道家的教育思想法家的教育思想《大学》《中庸》《学记》《乐记》《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论尊师重道韩愈的教育思想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魏晋南北朝官学变革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科举制度的建立颜之推的教育思想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儒学独尊与 读经做官教 育模式的初 步形成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察举制度荀况的教育思想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学校萌芽的传说西周的教育制度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教育史——古代教育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苏湖教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私塾的发展与种类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论“大学”和“小学”教育“朱子读书法”“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书院的发展私塾与蒙学教材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颜元的教育思想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幼童留美派遣留欧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创办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论学制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教育行政体制确定教育宗旨留日教育“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 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学制颁布课程标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七项标准学制体系与特点近代教育的起步洋务学堂的兴办留学教育的起步“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劝学篇》教会学校在中国的兴办中国近代教育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维新派的教育实践“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康有为的教育思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严复的教育思想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清末的留学教育近代教育体制改革教会教育的扩张与收回教育权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1922年“新学制”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中学毕业会考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抗大”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论教育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现代教育 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育才学校中国教育史——现代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干部教育普通教育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群众教育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教育制度改革学校教育发展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古巴比伦的学校古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古代埃及的学校古代埃及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婆罗门教育佛教教育教学内容丰富阶级性、等级性机构繁多教育方法简单,体罚盛行教师地位高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智者派的教育活动智者派的教育贡献教育目的论德育论智育论苏格拉底方法灵魂论与教育教育作用论古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古罗马共和后期的教育西塞罗的教育思想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基督教的教育思想宫廷学校骑士教育教育概况教育的特点及影响教育概况教育的特点及影响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拜占庭的教育阿拉伯的教育外国教育史——古代教育西欧中世纪教育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基督教教育古罗马的教育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古罗马的教育思想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古希腊教育古风时代的教育古典时代的教育古希腊化时期的教育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古代印度的教育古代埃及的教育古巴比伦的教育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北欧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耶稣会的学校耶稣会学校的组织管理与教学方式教育概况教育思想:洛克、斯宾塞论教育教育概况教育思想:爱尔维修、狄德罗、拉夏洛泰论教育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张教育概况教育思想:第斯多惠论教育教育概况教育思想:乌申斯基论教育教育概况教育思想:贺拉斯·曼论教育教育概况教育思想:福泽谕吉论教育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论教育原则论道德教育教育管理思想教育贡献及意义自然教育理论及其意义公民教育理论教育贡献及意义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心理学化论教育要素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论教育的基本原理幼儿园教育理论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外国教育史——近代教育西欧近代教育思想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美国近代教育日本近代教育卢梭的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新教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天主教教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英国近代教育法国近代教育德国近代教育俄国近代教育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进步教育运动始末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历史意义《巴尔福教育法》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费舍教育法》《哈多报告》《斯宾斯报告》《1944年教育法》“罗宾斯原则”《雷沃休姆报告》《1988年教育改革法》《费里教育法》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中学课程的改革《阿斯蒂埃法》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教育改革法》《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尔法案》《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哈比改革》)《课程宪章》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高等学校总纲法》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初级学院运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国防教育法》和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生计教育、“返回基础”20世纪初期至2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成效;《统一劳动学校规程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教育改革:1958年的教育改革、1966年的教育改革、1977年以后的教育改革。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身体发展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因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2)外铄论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内因论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2、柏拉图——认为“理念”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内,人只有通过追忆才能获得知识;3、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费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4、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是受成长规律支配。

”(2)外铄论1、荀子——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

2、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在上面任意涂抹,即外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

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强调外部力量的决定作用。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个体积极的实践活动是架通内因和外印的桥梁,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青少年身高、体重两个生长高峰期—— 0—1岁/青春期2、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教育学基础框架的深度解读——读《教育概论》有感

教育学基础框架的深度解读——读《教育概论》有感
2 客观实在的“教育”定义
在该书的内容安排上,作者从“教育”概念的界定到具 体每个问题的分析,都力求做到清晰、严密,在展示自己思 路的同时,摆出问题,使读者随着问题的展开进行思考、讨 论。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材中曾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 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4。该定义首先将教育称为一种“实 践活动”,说明教育不只是一种理念或制度,此外,强调教育 的发生是在社会背景下,说明社会不单单是个体活动,而是 与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联系。然而,叶教授在给教育与 学校教育作概念界定时,遵循了两点原则,力求做到在给教 育定义时客观公正。“第一,在给教育这个概念做界定时,要 充分考虑教育作为事实存在的复杂性,而不只是已有概念 界定的纷繁性。概念的界定要尽可能地涵盖教育的各种实 存,避免以偏概全;第二,要明确形成概念的认识目的,并以 此作为依据去作界定,……”[1]3 所以,叶教授将教育定义为: “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 动。”[1]10 将学校教育定义为:“……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 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1]12 作者在此并未用“促进”一词代 替“影响”,是因为不管教育是起促进作用抑或阻碍消极作 用,都必须考虑其是不是现实存在的,不能因为历史和现实 中对教育概念界定的分歧而影响概念界定的客观性和整体 性。
2 0 1 2. 0 8 ( 下 旬 刊)
教研
教育
刘雅西 孙刚成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陕西·延安 716000)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7894(2012)24- 0021- 02
摘 要 《教育概论》作为建构教育专业学生基础框架的必 读书是非常有必要的,叶澜教授对于教育定义、教育要素、 教育与社会与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均有自己独特的、 客观的 见解。 该书通过总-分-总的整体结构,深刻阐释了客观实在 的“教育”定义、教育具体的主客体关系和教育两大功能的 关系,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教育学基础框架的严谨图谱。 关键词 教育学基础框架 教育内涵 主客体关系 教育 功能 A Deep Interpretation on the Basic Frame of Education: On reading "Education Outline" // Liu Yaxi,Sun Gangcheng Abstract "Education Outline" written by Ye Lan is very essential to frame the basic knowledge of education. Professor Ye points out her own thesis on the definition and factors of educ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ducation, society and human beings with unique perspectives. The Book profoundly interprets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the definition of "education", specif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as well as the two main functions about education by an Introduction—Elucidation—Conclusion form, provides readers a precise structure chart on basic education frame.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frame;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educational functions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Yan'an University,716000,Yan'an,Shaanxi,China

《高等教育学》学习框架梳理

《高等教育学》学习框架梳理
• 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专题性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特征 -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办学自主权问题 -高等教育改革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理论问题、现实问题 和相关政策(70年来七大主题)
• 3、新中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的演变研究 • 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 “双一流”建设时期的重点建设思想 • 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的政策内容、政策价值取向的发展
• 高等教育的价值观之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第二章)
•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倡导学生主动发展)(第三章)
• 一、高等教育学的整体框架解构
• 1、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二)
• 高等教育的学制结构(形式结构普通、职业、成人与层次结构)
• 3、高等教育结构与管理(二) 高校科研:高校科研的特点和原则、科研的程序和方法、学
生的科研指导(第十一章)
校园文化管理:校园文化的概念、特征和功能、校园文化建 设的内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
途径(第十三章)
• 一、高等教育学的整体框架解构
• 4、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终身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第 十二章)
高等教育学(主题三)
三、什么是PBL教学法?如何实施? 1、PBL的起点:如何提一个好的问题 2、PBL的教学特征 3、PBL的本质及相关的教育理念
• 一、高等教育学的整体框架解构
• 1、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一)
• 高等教育(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第一章)
•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政治、经济、文化等) • 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
重点建设大学) • 2012年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教育学框架示意图1

教育学框架示意图1


教育学雏形时期 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有关哲学、 伦理和教育的言论、见解和论说的汇集
成为一个专门
现 代 教 育 学 的 历
教育学的 独立形态的 历史发展 教育学阶段
的研究领域
洛克--《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儿》、
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2.情感目标: (1)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礼貌待人的品德行为。 (2)喜欢参与角色游戏活动,学会用“文明用语”进行交往。 3.能力目标: (1)明确自己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表现与角色相符合的语言和 行为。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布置和收拾游戏材料。
1.难点:分配角色以及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始终在角色里 2. 重点:让幼儿学会怎样乘坐公共汽车
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观点 3.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假设-实验-应用于实际
教育学的多样
4.教育实验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
化发展阶段
5.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
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代表人物及著作: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导论 A
三分法:教育学萌芽阶段、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科学教育学的教育阶段
国内典型观点 四分法: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教育学的理论深化
阶段
1.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 探索代 中:孔子、孟子、荀子、朱熹
结,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表人物
前教育学阶段 基本特点

最新《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最新《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更多精品文档
更多精品文档
更多精品文档
更多精品文档
(一)教育的概念
更多精品文档
更多精品文档
更多精品文档
更多精品文档
更多精品文档
更多精品文档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与社会功能更多精品文档。

《幼儿教育学》第四章知识框架图

《幼儿教育学》第四章知识框架图

1、体育游戏
2、基本动作练习
3、基本体操
实施途径
(一)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以激发幼儿
的活动兴趣
(二)组织多种多样的具体操作和实践活动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主要途径)
(三)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情景引导幼儿学习和思考
(四)引导幼儿应用语言来表述和归纳自己所获得的经验
幼儿智育的原则
1、专门的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教师引导与幼儿探索相结合;
3、知识获得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相结合。

教育学教案

教育学教案

教育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主要学习目标:1.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教育问题在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2.理解教育学的任务3.了解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过程4.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5.懂得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就需要对它进行研究,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

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师范院校教育学就是帮助教师或未来的教师获得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必需的专业思维意识和基本的解决教育问题的工作原则和方法的一门课程。

(一)教育事实教育事实(亦称教育现象)具有广泛的含义: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研究对象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而不是主观臆测的各种观念;另一方面,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这些是教育学研究对象中的教育事实部分。

(二)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工作者议论、评说时,教育问题便产生了。

比如人们有意识地提出了“要造就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法培育人”等问题,并对此进行讨论,于是就产生了“教育问题”。

当一个个的“教育问题”提出来,得到回答、解释,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教育科学研究便有了开端。

这些是教育学的使用价值教育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因为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教育思想或流派。

教育学要重现对教育问题的研究。

(三)教育规律所谓规律,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教育学(新编本)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新编本说明本书原是根据教育部l978年文科教材编选计划编写的,即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

自1980年出版以来,经多次印刷并修订再版,累计发行二百余万册,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内容已显得陈旧。

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办责成我们重新修改,并纳入1985一1990年新的编选计划。

在国家教委主管部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督促下,我们重新编写了现在的这个本子。

这次编写,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

一是注意把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丰富教育学的专门知识,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力求克服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简单代替教育学问题探讨的弊病;二是充实宏观教育的内容,深化微观教育的内容,并注意二者的内在联系,避免只见微观、不见宏观或只见宏观、不见微观的片面性;三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探索教育规律,在揭示必然性的基础上阐述必要性,摒弃“空想”、“空话”,克服“唯上”、“唯书”的弊病;四是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克服把受教育者看作消极对象的机械论观点;五是积极地有选择地吸取近几年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使教材有新思路、新论点、新材料、新面貌;六是加强教材的针对性,重视教育思想的研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必要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所谓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不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七是在阐明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读性,避免忽视理论或忽视实用的编向。

在教材定稿时,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我们学习了这次大会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力争在教材中能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的精神。

在教材的体系或逻辑结构上,除增删和调整了某些章节外,总的框架没有大动,例如未把“智育”列为专章。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原教材的框架是完全合理的,而只是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暂时拿不出经得起推敲的新的体系或逻辑结构。

绪论+教育学

绪论+教育学

人类教育现象,可从两个维度加以说明:
• 从横向看
• • • • • (1)学校教育 (2)家庭教育 (3)社会教育 (4)自我教育 (5)自然形态的教育
• 从纵向看
• • • • 原始教育现象 古代教育现象 近代教育现象 现当代教育现象
2.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 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学》
温馨提示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自学指导
与讨论相结合。
作业方式:课堂笔记、课堂作业。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考试成绩
教育学课的三个主要任务
1、确立科学和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2、掌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原则; 3、了解必要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学的基本框架
教育学
教育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师与学生 课程 教学
我非常重视教育理论,离开教育 理论我是不能工作下去的,我很 喜欢教育理论。
——马卡连柯
(二)是教师确立科学教育观的基本途径
一个教师只要有了好的教育观,对教育、 对学生有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就一定会找到 合理的方法,就会使学生获得好的发展。一 些教师之所以教书没有成功,不是他的知识 不多,也不是他不喜欢这个职业,主要原因 是由于他们教育观的不当或缺失。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学习教育学的价值,大家的看法是有差异的。但 综合来看,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从下面
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是一个现代专业化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教师确立科学教育观的基本途径。
第三,可以为科学的家庭教育打下基础
(一)是现代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教师教书不是随意的,应该是理性的, 不仅要掌握前沿的专业知识,也要有先进的 教学方法,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念,要懂得和 了解学生的基本特点。只有做到这些,才能 把书教好,也才能体验到当教师的乐趣。因 此一个人要从事教书的职业是必须要学习教 育学的,这是国家教师任职的资格要求。

教育学知识框架

教育学知识框架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其他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二、教育的发展1、原始教育形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物产阶级、平等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2、古代学校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特征3、现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的内涵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三、当代中国教育1、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定位2、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3、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经济对教育的作用2、政治对教育的作用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4、科技对教育的作用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教育在正在发展中的作用3、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4、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5、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1、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阶段性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2、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的定义遗传素质在人都能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作用的性质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的定义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3、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观能动性的定义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三、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2、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第四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概念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3、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的因素二、教育目的的理论1、西方教育目的理论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2、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中国近代的教育目的欧洲中世纪的教育目的西方国家近现代的教育目的三、新中国的教育目的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化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演变情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3、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四、我国中小学当前的培养目标1、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2、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第五章教育制度与法规一、教育制度1、教育的概述教育制度的内涵教育制度的类型2、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西方现代学制的发展3、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的概念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4、终身教育制度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于发展终生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终身教育的制度变化发展二、教育法规概述1、教育法规的概念概念内涵规范作用2、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先发中的教育条款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规章3、依法执教依法执教的含义教师应当依法执教三、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1、教师的法定含义2、教师的权利3、教师的义务四、教师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责任1、学生的权利就是教师的责任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身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财产权2、教师负有保护学生安全的法律责任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的情形教师承担的保护学生安全的主要责任3、教师负有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责任五、教师资格制度及任用制度1、教师的资格证书制度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取得教师资格的程序教师资格的限制于丧失2、教师任用制度六、教师的培训、考核及奖励制度1、教师培训制度2、教师考核制度3、教师奖励制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1、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的历史发展教师的含义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教师劳动的特点2、教师应扮演的角色诊断者传授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研究者协调员3、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教师的科学专业修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4、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二、学生1、学生的本质特征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主体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性质与作用师生关系的多重性质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2、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师生互动师生对话第七章课程一、课程概述1、课程的定义:课程的定义课程的意义和作用2、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其特点对课程的影响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3、课程的分类;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隐性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二、课程设计1、课程设计的概念2、课程设计的模式学科中心设计学习者中心设计问题中心设计3、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课程计划及其设计学科课程标准及其设计教材及其设计三、课程发展1、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选择化和个性化平衡化综合化管理上的多级化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第八章教学一、教学概述1、教学的定义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智育的关系2、教学的作用和地位教学的作用教学的地位3、教学的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的特点和阶段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三、教学原则1、教学原则概述教学原则的定义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2、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备课的意义和内容备课的要求2、上课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作业的形式布置和批改作业的要求4、课外辅导辅导内容辅导要求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意义和方式考试检验与成绩评定的要求五、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的概念班级授课的基本特征班级授课的意义课的类型和结构2、教学的其他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现场教学复式教学六、教学法规与手段1、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定义和种类常用的教学方法2、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定义教学手段的发展过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学手段的操作要求第九章德育一、德育概述1、德育的概念与意义德育的内涵与外延德育的重要意义2、德育的任务和内容德育的任务德育的内容二、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矛盾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三、德育原则1、德育原则概述2、主要的德育原则方向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四、德育的途径和方法1、德育的途径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班主任工作志愿者活动2、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指导实践陶冶教育品德评价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班级1、班级班级的定义班级产生的背景班级的教育意义2、班集体班集体的构成要素班集体形成的条件3、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4、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二、班主任1、班主任概述班主任的定义班主任的专业地位与素质要求2、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3、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设立班级目标转化后进生三、班级管理1、班级管理概述班级管理的定语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2、班级常规管理班级组织纪律管理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班级文档管理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3、班级非常规管理四、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班级活动的概述班级活动的含义和意义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2、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选题制定活动计划活动实施与总结第十一章中小学教育科研一、中小学教育科研概述1、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含义与对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含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对象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层次3、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4、中小学小本研究和教学研究二中小学教育科研实施过程1、课题选择课题选择的来源课题选择选题的原则2、查找文献资料3、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方案4、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5、资料的处理与分析6、研究报告的撰写7、特体结题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式1、调查研究2、行动研究3、经验研究4、个案研究5、叙事研究6、实验研究四、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法1、实物分析法2、观察法3、问卷法4、访谈法5、测验法6、行动研究中的具体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与人的发展
理论B:①身心发展的概念与特殊性 ②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人的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成熟机制) 外铄论(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 为主义) 多因素相互作用(内因、外因、主体) ③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成熟、 环境、学校教育
④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平衡性、顺序性、
阶段性、互补性、差异性
•实践B:①遵循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阶段
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
②学校的特殊功能;
③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价值、潜能、力量、个性
④普通中学对青少年发展的特 殊任务
教育目的
理论B:①教育目的的概念(层次系统) ②制定目的的原理(社会、时代、文化)
实践B:①我国的教育目的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设备、手段及工艺、程序、 方法等)
(3)学校的出现(教育形成相对独立形态的标 志)
(4)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在形式上的变化过程(非形式化、形
式化、制度化) 学制的概念 双轨制的概念 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幼小衔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渗透;高等教育多样化;国际教育交
(不同时期的表述;基本精神)
②全面发展:(1)教师:①职业性质专业、个 体社会化
②职业特点职业角色
多样化;职业角色 ③职业专业化条件学科
专业素养、教育专业 素养、特殊要求 (2)学生:①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观) ②学生的社会地位
实践B:师生关系:知识授受、人格平等、道德
流)
教育学
1、理论B:教育学的概念
2、实践B: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中国:孔子、墨子、学记;
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 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 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杜威) 教育学的分化(教学领域的学科最先分化出来) 中国教育学的演变(日本、美国、苏联、发展)
②印度(婆罗门与《吠陀经》) ③埃及(学习实用知识的文士学校) ④古希腊罗马雅典:培养商人和政治
家,和谐发展; 斯巴达:军人,军事
体育和政治道德 中世纪西欧:教会教育 (神学七艺)、 骑士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
性;象征性;刻板性
近代 (政教分离)
①公立教育崛起(教育的国家主义化) ②教育的世俗化 ③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实践B:①教学方法概念、分类、基本方法、选择
②教学组织形式概念、历史、基本形 式(优缺点、课的类型和结构)
③教学评价概念 功能 类型 原则
德育
理论B: ①德育 概念 意义 目标 内容
②德育过程 概念 结构 规律
③德育原则 概念 基本原则 ④外国德育理论(前苏联:马卡连
柯、苏霍姆林斯基、合作教育学 西方:涂尔干、杜威、班杜拉、 柯尔伯格) 实践B:①德育方法 概念 主要方法 ②德育途径 教学、团队活动等
③新时期德育改革 特点、目标、内容和
方法
学校班级
理论B:①班集体的意义
②良好班集体的标准目标、班干
部 ③班级活动的类型 实践B:班主任与班级组织管理思想、行

课外活动
理论B:①概念
②特点
③任务 ④组织形式 实践B:①内容 ②基本要求
案例分析
某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 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 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 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 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有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 “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教师一 愣,随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 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 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被打断教学的 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 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 学生欲辩又止,却也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 按在座位上……
请根据现代教学理念,分析这位教师的做法。
辨析题
“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出一批人才。”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民主化、现代化、国家主义的三大潮流) ①教育的终身化(贯穿人的一生) ②教育的全民化(所有人都受到教育) ③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入学机会均等、教
育过程教育资源分配的均等、教育结果];师生关 系民主化;活动、内容、方式等的民主化)
④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的要求:思想、目标、办 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
《教育学》整体框架
教育理论A:(1)教育与教育学 (2)教育与社会发展 (3)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实践A: 理论B:(1)教育目的 (2)教师与学生
实践B:(3)课程
(4) 教学 (5)德育
(6)班级活动与课外活动
教育
教育理论B:教育的概念: ①词源(教仆) ②广义(目的性) ③狭义学校:目的、组织、计划
教育实践B:(1)教育的起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语言的 出现;) 理论学说:生物起源;模仿起源; 劳动起 源;交往起源
(2)教育的发展历程(古代、近代、现代)
(3)学校的出现 (4)学校教育制度(概念、趋势)
(2)教育的发展历程(古、近、现)
古代:①中国庠序、私学、六艺、四书五经 政教合一、科举
教育与社会发展
理论:①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②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人力资 本理论:概念及推算) ③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可能与现 实的影响;新科技革命) ④传统文化对教育的消极影响
实践:①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技发展功能;
文化功能[承传、改造选择、整理、创造] ②校园文化(概念、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 化
相互促进
课程
理论:①课程的概念:内容、进程, ②制约课程的因素 ③近代课程理论(形式与实质;学科与活动) ④主要课程类型(学科、活动、综合、 核心、潜在课程)
实践:① 课程的三种形态计划、标准、教科书
②国外课程改革趋势 ③国内课程改革趋势
教学
理论B:①教学 概念、意义、任务 ②教学过程 概念、本质、阶段、规律 ③教学模式 概念、基本模式类型 ③教学原则 概念、基本原则 ④教学策略 概念、构建、学习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