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犯罪心理
第二节 各类群体犯罪的心理分析
主犯
• 指在犯罪活动中起主要作用,即策划、领
导、支配别人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 • 特点:主动性强,智力水平较高,具有一 定的交往能力,善于识别人、使用人,在 某些方面具有成就和经验,果敢、外向、 有主见等。
从犯
• 指在群体犯罪中,除主犯以外的所有其他
成员。 • 分为三种:1.胁从 2.顺从 3.盲从
•
•
成 员 之 间 需 要 互 补
一成 致员 之 间 的 行 为 目 的
•
•
成 员 之 间 分 工
二、一般共同犯罪中角色心理分析
• 由于群体犯罪是二人以上实施违法犯罪行
为,因此成员之间的分工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有分工,就有不同的“角色扮演”, 也就是群体犯罪的成员在群体中所在的地 位身份以及担当的任务。 • 可以分为两大类:主犯与从犯
特点
• 第一,组织结构比较紧密,人数较多,有比较明确的组织 •
•
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有较为严格的组织纪律; 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第二,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 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第三,通过贿赂、胁迫等手段,引诱、逼迫国家工作人员 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活动,或者为其提供非法保护。 第四,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范围内,以暴力、威胁、滋扰 等手段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 第五,具有一定的文化制度。
(二)集群犯罪的特点
• 自发性 • 狂热 • 非常规 • 短暂
(三)集群犯罪的过程
• 第一步,一些人积聚在一起激烈的互动 • 第二步,集群犯罪的形成是某种特殊鼓动和刺激的结果 • 第三步,这种强烈的感情必须达到一个为全体参与者所共
有的顶点,这种精神状态具有消除普通的社会约束力的效 果 • 第四步,当群体成员重新估计局势时,群众的情绪便转为 行动 • 第五步,对局势的重新估计导致了群体犯罪行为的形成。
浅谈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及对策思考
浅谈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及对策思考论文摘要当前弱势群体中的犯罪现象比其他群体更为突出,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分析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发现,诱发弱势群体犯罪的心理动机主要有:补偿心理,仇富、仇官心理,报复心理等,对策在于解决弱势群体生存与生活问题,关注城市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建立社区预防和预警机制,建立社区居民纠纷调解机构,实施立法保护、司法救助与打击犯罪相结合等。
论文关键词犯罪心理分析对策思考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法治蓝皮书》显示,2009年1月至10月,中国刑事案件立案数和治安案件发现受理数大幅增长,刑事案件数增幅在10%以上,治安案件数增幅达20%左右,全年刑事立案数达到530万件,治安案件数达到990万件。
其中弱势群体犯罪案件上升较快,自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实验小学校园惨案”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又相继发生5起类似惨案。
这6名作案凶手的共同特点:一是多为青壮年男性,最小的31岁,最大的48岁。
二是作案者都是社会弱势人物,这6人中,有的是进城务工的农民,有的是下岗失业人员,他们为什么会在走投无路之时制造恶性刑事犯罪?本文试从犯罪心理角度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支配力量,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
与其他社会群体犯罪相比较,弱势群体犯罪的心理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种:(一)仇富式心理犯罪2005年9月11日,北京王府井大街发生一起劫车案件,一位31岁的河南农民艾绪强,为报复社会在王府井抢窃出租车撞人,导致3人死亡,6人重伤。
2006年艾绪强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出庭受审时,公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开车撞人?”,艾绪强回答:“因为我要报复社会,报复富人,我觉得现在十个城里人有九个都是黑心的。
”(二)补偿式心理犯罪处于社会弱势中的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别人瞧不起他,在绝望之时除了往往会选择自杀之外,更主要的是不会选择默默无闻地死去,而想在社会上“轰轰烈烈”地去死,从而出一口气,找回“自我价值的补偿”,自认为自己“死得值得”,可以“永垂不朽”或“遗臭万年”。
11第十一章 群体犯罪心
根据戴增义(1995)的研究,现代国际 有组织犯罪,出现的新动向是: (1)启用高学历人才。 (2)利用高科技手段。 (3)利用边界疏漏。。
(三)产生有组织犯罪的原因
1.政治原因 2.经济原因 3.社会原因 4.心理原因
二、有组织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恶性膨胀的金钱欲 (二)帮派思想与副文化氛围 (三)严格的规范与等级观念 (四)相似的动机与强烈的归属意识 (五)互感性与互动性
7.一般共同犯罪具有共同故意性、目的统一性、心理趋同性和心 理相容性等心理特征,实施犯罪行为的共知性、犯罪行为危害的 共同性、对犯罪行为后果的追求性与放任性等行为特征。 8.有组织犯罪是指以从事有计划的犯罪活动为宗旨,具有严密、 固定的犯罪组织。产生有组织犯罪的原因,有政治原因、社会原 因、经济原因和心理原因。 9.有组织犯罪具有以下心理特点;(1)恶性膨胀的金钱欲:(2)帮 派思想与副文化氛围;(3)严格的规范与等级观念;(4)相似的动 机与强烈的归属意识;(5)互感性与互动性。其行为特征是;(1) 犯罪行为的周密性;(2)犯罪类型的限定性;(3)犯罪活动的控制 性;(4)犯罪行为的暴力性。
第十一章
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
群体犯罪心理
1.群体与群体犯罪的概念、类型。 2.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特点。 3.一般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心理与行为特点。 4.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及其心理与行为特点。 5.团伙、聚众犯罪的概念及其心理与行为特点。 6. 预防群体犯罪之对策
第一节
群体犯罪心理概述
一、群体与群体犯罪的概念 群体(或团体)又称社会群体(或社会团体) 群体(或团体)又称社会群体(或社会团体),即 人们在交往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凝聚力的 共同体。 共同体 群体犯罪: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通过相互交 群体犯罪: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 往,在犯罪目的一致或暂时达成一致的基础 联合实施的犯罪行为。( 。(第一,群体犯 上,联合实施的犯罪行为。( 罪的主体应视为一个整体。第二,群体犯罪 的参加者之间存在着交往关系。第三,构成 群体犯罪的基础是犯罪目的的一致性与共同 性。第四,群体犯罪的标志是联合实施犯罪 行为。)
犯罪心理学7、群体犯罪心理
第二节 群体犯罪的心理学基础
一、群体的归属感
所谓群体归属感,就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 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作为高级需要的群体归 属感虽然不像生理需要那样,如果得不到满足, 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它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 绝对必需的。但是,归属感的满足也不是与人的 健康成长毫无关系,满足这种需要能使人健康、 长寿、精力旺盛。否则,人就会生病。
第二节 群体犯罪的心理学基础
六、集体无意识理论
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是人类文化通过一代代 人遗传而形成的、在群体生活的深层起作用的无 意识现象,它和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分不开 的。 在荣格那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原始 意象。这些原始意象是个体从他的祖先那里继承 的。
第三节 各类群体犯罪的心理分析
一、一般共同犯罪的心理分析 (一)、一般共同犯罪的概念与特点
第三节 各类群体犯罪的心理分析
三、有组织犯罪 (三)有组织犯罪中角色心理分析
因为有组织犯罪大多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对 组织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这类主犯的心理特点 比较突出。 首先,表现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其次,具有凶狠残暴的人格特征。 第三,主犯还往往具有犯罪经历与经验,以及与 犯罪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除了主犯以外,有组织犯罪群体的其他成员 有的是协从,有的则是顺从。
第二节 群体犯罪的心理学基础
四、去个性化罪行为
在群体的保护下,群体的成员会违犯他们 在社会情境中常常遵守的社会准则。 去个性化的第二个原因是责任性分散。 去个性化现象的第三个原因——群体的淹 没性。
第二节 群体犯罪的心理学基础
五、模仿和感染
‘
模仿’’是心理学又一个重要的概念,因 为我们的许多行为都是模仿习得的。 感染’’是群众性的模仿。这个概念的意 思是感情或者行为从一群人中的一个参加者蔓延 到另一个参加者。 感染有两种,一是情绪感染,一是行为感 染。
中国弱势群体犯罪心理解析
中国弱势群体犯罪心理解析中国弱势群体犯罪心理解析角色、道德、手段三种冲突容易诱发心理失衡———最近,农民工王斌余讨薪受辱,激愤之下连杀4人,被一审判决死刑,成为社会热点。
舆论普遍对王斌余抱以同情,而是否应对其轻判,法学界激烈争论至今未平。
王斌余悲剧的代表性在于,一个身处弱势群体之中的人,无法通过正当的途径实现自己的合理要求,终于酿成血案。
透过这个孤立的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弱势群体犯罪之所以发生,与社会对弱势群体生存状态和心态失衡现状的忽视有直接关系。
20XX年朱镕基总理首次使用了弱势群体的概念,要求全社会对弱势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就业帮助。
目前,弱势群体在金字塔式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关系到国计民生。
同时,弱势群体中的犯罪现象比其他群体更为突出,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10月26日,在第十届中国心理学大会分组会议上,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法律心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马皑博士作了题为“对弱势群体中犯罪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的主题发言,依据他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剖析了当前弱势群体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应对策略。
日前,马皑博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对我国弱势群体犯罪的心理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
弱势群体到底指哪些人?记者:弱势群体概念有些笼统,您依照什么样的标准对弱势群体加以划分开展研究?马皑:弱势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个人或家庭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原因是多样的,但他们往往会在下列情况中的一种或几种当中有所表现。
首先是能力弱势,缺少生活或生产的能力,甚至缺乏家庭的庇护。
比如残疾人、精神病人、孤寡老人。
其次是收入弱势,而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是非常可怕的。
这类情况的覆盖面最广,如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
第三是权利弱势,只承担了义务但无法公平地享受权利。
像进城打工者,挖煤的农民工,三陪女等等,他们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等同的社会权利,即便法律赋予了他们这种权利。
最后是资源弱势,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状况决定着各社会群体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
群体犯罪心理知识点总结
群体犯罪心理一、群体概述(一)群体的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体在同一目标的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组合”。
在社会学理论中,社会群体同样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一个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
(二)群体的特征只有符合群体基本特征的人群才可以被称为群体。
在社会心理学上,群体具有如下特征:1.群体目标。
群体有自身的目标,是群体成员的共同期望,它是群体成员形成互动的基础。
群体目标有不同的层次,可以是一元或多元的、近期或远期的。
由于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有关联性,群体目标的实现,可以满足群体成员不同的需要,但并不保证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在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相同的动机。
2.群体意识,是群体中的成员对群体的共同感与归属感。
群体成员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不仅认识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员,也认识到群体中他人的存在。
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存在情感交流。
用“我们”的称呼表达对群体的认同,在心理上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3.群体规范,是为保证共同利益,实现群体目标,协调成员关系而形成的行为准则。
群体规范是群体对其成员在实现群体目标过程中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期望,群体成员的行为与互动过程特别是角色扮演都受到群体规范的约束。
群体规范可能是以成文的形式出现,也可能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既可能代表了群体中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也可能仅仅代表了群体组织者或领导者的少数人利益。
4.群体分工。
群体分工是为实现群体目标而产生的,由此导致不同的角色扮演,使群体作为有组织的人群而形成一定的内部结构。
不同类型的群体分工的产生有不同的程序,如选举、公推、任命、默许、继承等。
个别群体的分工和领导地位并不稳定。
5.群体凝聚力。
群体对其成员有特定的意义,简单地说,群体应该能够满足其成员的部分需要,需要满足的程度常常决定了群体成员对该群体的依附程度,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性越高,则群体所具有的凝聚力越强。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犯罪心理学概述1. 定义: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犯罪学交叉的学科,专注于研究个体为何会实施犯罪行为,包括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研究对象:- 犯罪者:研究其心理特征、人格特质、动机和犯罪行为模式。
- 潜在犯罪者:分析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 犯罪行为:探讨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类型。
- 犯罪现场:分析犯罪现场留下的心理痕迹。
- 受害者:研究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和恢复。
- 证人:评估证人的记忆和证言可靠性。
3. 研究目的:- 预防犯罪:通过了解犯罪心理,制定预防策略。
- 打击犯罪:为侦查和审判提供心理学支持。
- 罪犯矫正:帮助罪犯重塑心理,重返社会。
4. 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犯罪者的行为和反应。
-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犯罪心理变量。
- 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犯罪案例,寻找心理规律。
- 心理测试法:使用标准化工具评估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二、“天生犯罪人”理论1. 概述: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某些人由于遗传和生理特征,天生具有犯罪倾向。
2. 主要特征:- 生理特征:如头骨形状、面部不对称、身体疤痕等。
- 心理特征:冲动、缺乏自我控制、情感冷漠、道德感低下。
3. 评价:该理论过于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了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且存在种族主义倾向。
三、犯罪生物因素1. 遗传因素:- 家族研究:犯罪行为在家族中的遗传倾向。
- 分子遗传学:研究特定基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2. 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如前额叶发育不良与冲动性犯罪。
- 神经系统:如神经递质失衡与情绪障碍相关犯罪。
- 激素水平:如睾酮水平与攻击性行为。
3. 生物化学因素:- 药物滥用:影响大脑化学平衡,增加犯罪风险。
- 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和行为控制。
四、潜意识与犯罪1.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潜意识内容:包括被压抑的欲望、冲突和记忆。
群体犯罪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群体犯罪心理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群体犯罪心理中的“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体在群体中容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做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
以下哪项不是从众心理的表现?A. 模仿他人的行为B. 跟随群体的决策C. 独立思考D. 盲目服从2. 群体犯罪心理中的“去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自我意识,以下哪项不是去个性化的表现?A. 匿名性B. 自我意识增强C. 责任分散D. 行为失控3. 群体犯罪心理中的“群体极化”是指群体在讨论后,其观点和行为趋向于更加极端。
以下哪项不是群体极化的表现?A. 群体成员的观点趋于一致B. 群体成员的行为更加激进C. 群体成员的观点趋于中和D. 群体成员的行为更加极端4. 下列哪项不是群体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A. 群体规模B. 群体凝聚力C. 个体的道德水平5. 群体犯罪心理的预防措施不包括以下哪项?A. 加强法律教育B. 提高个体自我意识C. 增强群体凝聚力D. 减少群体规模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群体犯罪心理的成因包括以下哪些因素?A. 群体压力B. 个体心理特征C. 社会环境因素D. 法律制度的缺失2. 群体犯罪心理的表现形式包括以下哪些?A. 从众心理B. 去个性化C. 群体极化D. 群体冲突3. 群体犯罪心理的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哪些?A. 强化法律意识B. 增强道德教育C. 改善社会环境D. 提高个体自我控制能力4. 群体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哪些?A. 群体规模B. 群体凝聚力C. 个体的心理状态5. 群体犯罪心理的干预措施包括以下哪些?A. 心理辅导B. 法律教育C. 社会支持D. 行为矫正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群体犯罪心理中的“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容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做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
(对)2. 群体犯罪心理中的“去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自我意识,从而行为失控。
第九章 群体犯罪心理分析(10.10)
群体心理是成员
之间不断相互作 用的结果
第一节 群体犯罪心理概述
四、
两个以上的犯罪主
体,通过相互往, 在犯罪目的一致或 暂时达成一致的基 础上,联合实施的 犯罪行为
辽宁省黑老大刘涌
群体犯罪的类型
共同犯罪
有组织犯罪 团伙犯罪
集群犯罪
群体犯罪的类型结构图
群体犯罪
法人犯罪 共同犯罪
也称聚从犯罪,是指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产生
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 约束,由众多人的狂热行为导致的犯罪。
安徽池州群体性6.26 事件:普通车祸变打砸 抢
类型
球场暴力 街头暴力
经济哄抢
政治骚乱
特点
一 自发性 二 狂热性
三 非常规性
四
短暂性
2008年群体事件
11月7日,深圳宝安区石岩街大规模警民冲突; 11月, 全国的哥罢工风潮;
第三节 各类群体犯罪的心理分析
一般共同犯罪 团伙犯罪 有组织犯罪
集群(聚众)犯罪
一、一般共同犯罪
概念:是指二人以上,
没有特殊的组织形式, 只是为了实施某一特定 的违法犯罪行为而临时 或事先纠合起来的群体 犯罪形式。
角色心理
主犯
主导性、权威性
从犯
协从、顺从、盲从
二、团伙犯罪
图中A是“学生”、S是“教师”、E是实验者
服从实验
实验广告:观察教师对学生的学 习作用;观察惩罚对学生的学习 影响。 实验过程:被试(教师)对不能答对的假被 试(学生)实施15至450伏特的电击;
实验结果:40人应征,全为男性;其中26个(65%) 被试屈服权威压力实施电击到最后
群体犯罪心理简议
群体犯罪心理简议作者:李玲来源:《消费导刊》2009年第12期[摘要]现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增多,犯罪案件也渐趋增多,但因社会防卫力量加强,单个人进行犯罪行为困难,全体犯罪在整个刑事案件中的比重也因此有所上升,并不断产生新的特点。
刑事司法界和犯罪学界对群体犯罪问题越来越重视。
[关键词]群体群体犯罪犯罪心理一、群体犯罪概述(一)群体犯罪的概念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是指“一群人在同一目标的只因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
”[4]在群体的基础上,我们来把握群体犯罪的概念,有如下几点需要注意:首先,必须是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其次,单独的犯罪主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或影响;再次,参加者在从事可能导致犯罪结果的某一行为的态度或意识方面存在一致或暂时一致;群体犯罪中的犯罪结果,是由两人以上的合力导致的。
这其中包括事前或事中有通谋的实质意义上的合力,也包括只存在互动关系,不具有通谋的形式意义上的合力。
总之,参加者各自的行为所产生的合力最终导致了一个犯罪结果,在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5]这里得出的群体犯罪的概念为多个犯罪个体,通过互动影响,在行为态度一致或暂时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其分别或联合实施的行为,共同导致了同一犯罪结果的过程。
(二)群体犯罪类型按照不同标准,群体犯罪可作以下分类:(1)以群体的组织形态分--共同犯罪、有组织犯罪、团伙犯罪、集群犯罪。
(2)以群体成员间心理接触分--事先有通谋、事先无通谋、无通谋,但有共同越轨行为的群体犯罪。
(3)以犯罪恶性程度分--危害国家安全、重大恶性案件、一般刑事案件。
二、群体犯罪心理概述(一)群体犯罪心理概念群体犯罪心理是指犯罪群体或落后群体,副文化群体中个人的与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于犯罪的共同心理倾向。
群体犯罪心理的产生,离不开群体中具体个人的犯罪心理,但又不是几个犯罪主体犯罪心理的简单相加,而是群体成员之间、个体成员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犯罪心理学课件第七章 群体和过失犯罪心理
➢ 行为感染源于紧急规范理论。即个人在压力的集体情 境中感到不能不行动时,但是又缺乏指导行为的规范, 他人的行为就成为其他人的规范。
➢ 群众以消极性支持少数积极分子的行动,参与者认知 到他行为的正确,符合某种规范,即参与者认知到在 紧急情况下的行为规范,并用共同知觉代替了感情的 扩散。
感染的两种类型:
1、情绪感染:是把一群人的情感统一起来,使 个人放弃平常抑制其行为的社会准则。个体的 行为被其情绪发动。 如,宗教领袖
情绪感染的重要手段——循环反应 即一个由别人的情绪在自己身上引起同样的
情绪的过程,又反过来加剧了别人的情绪。 成员之间的情绪相互作用并加强,直到狂热。
感染的两种类型:
及群体的界限(群体意识) 要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动
机和指名群体前进方向的目标(群体规范和群 体凝聚力)
西游记成员就是一个群体
二、群体的分类
(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那些得到社会承认的,有 着正式群体组织结构,其成员有固定的 编制,占着所规定的地位,扮演着安排 好了的角色的群体。如政府机构、学校 等
1、事先纠合,多次实施同一类犯罪活动。 2、临时起意,只为实施某一特定的行为而
共同犯罪,当特定的犯罪完成之后,这 种犯罪形式也就自动停止了。
事先纠合,多次犯罪的共同犯罪
如2人犯罪团伙,A对B实施抢劫,在抢劫的过程中, 属於B的钱包被抛出,这时C经过,A便叫C捡起钱包。 事后两人对财物进行瓜分。
2007年10月22日,黄珍和周阳、黄捌(均另案处理) 3人来到平果县马头菜市场伺机扒窃作案。11时许, 见前来菜市的隆某别着一个鼓囊囊的腰包,认定有 “货”,便商议下手。于是,黄珍和黄捌在旁“望 风”,周阳下手作案,窃取了隆某腰包中的5200元, 随后3人迅速逃离现场。他们逃到一偏僻处后,周阳 分给黄珍300元、黄捌600元,其余赃款归自己所有。
云师大张琳犯罪心理学第11、12、13章
过失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
三、研究过失犯罪心理的意义 (一)为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必要的 心理科学依据 (二)为综合治理、心理预防普及过失犯 罪的心理学知识 (三)有助于预防和减少过失犯罪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第十二章
过失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
第二节
影响过失犯罪的因素
一、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因素 (一)生理因素 1.疲劳 2.饮酒 3.生物节律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第十二章
过失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
2.习惯因素 3.知识经验不足 二、主观因素 1.态度 (1)不负责任 (2)自私的态度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第十二章
过失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
(3)对抗的态度 (4)自以为是的态度 2.注意 (1)注意的抗干扰能力较差 (2)注意的分配和转移不当 (3)注意广度上有缺陷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第十一章 群体犯罪心理 (4)构成群体犯罪的基础是犯罪目的的一致 性与共同性; (5)群体犯罪的标志是联合实施犯罪行为。 2.我国犯罪群体及其犯罪的一般特征 (1)犯罪群体的成员特征。 (2)群体犯罪的组织特征 (3)群体犯罪手段的特点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第十一章 群体犯罪心理 三、群体心理和群体犯罪心理 (一)群体心理 (二)群体犯罪心理 理解群体犯罪心理的含义可从以下几方面入 手: 群体犯罪心理是一种共同心理倾向; 1.群体犯罪心理是一种共同心理倾向; 群体犯罪心理的核心是其同一的犯罪目地; 2.群体犯罪心理的核心是其同一的犯罪目地; 群体犯罪心理是个体犯罪心理的集中表现。 3.群体犯罪心理是个体犯罪心理的集中表现。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第十二章
过失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
群体犯罪心理
汇报人: 2024-02-05
目 录
• 群体犯罪心理概述 • 群体犯罪心理的类型 • 群体犯罪心理的行为表现 • 群体犯罪心理的预防与干预 • 群体犯罪心理的研究方法 • 群体犯罪心理的应对策略
01
群体犯罪心理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特定社会环 境和情境下,一群人在共同实施 违法犯罪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心 理特征和行为倾向。
02
群体犯罪心理的类型
冲动型群体犯罪心理
01
02
03
情绪失控
群体成员在激烈的情绪驱 使下,失去理智,实施犯 罪行为。
短暂性
冲动型群体犯罪心理往往 在短时间内形成,犯罪行 为也具有突发性和无计划 性。
从众心理
在群体氛围的影响下,个 体容易跟随他人实施犯罪 行为。
预谋型群体犯罪心理
明确目标
群体成员在实施犯罪行为 前,已有明确的目标和计 划。
开展心理评估与干预
对犯罪群体进行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 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推广心理矫治方法
积极推广有效的心理矫治方法,帮助犯罪群 体改变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
THANKS
感谢观看
组织模拟法庭、法治讲座等实践 活动,提高公众运用法律维护自 身权益的能力。
提高道德素质
弘扬传统美德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诚信、友善、公 正等价值观念。
培养道德责任感
引导公众树立道德责任感,明确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 响,自觉履行道德义务。
营造良好道德氛围
通过媒体宣传、道德模范评选等方式,营造崇德向善 的社会氛围。
分工合作
群体成员根据各自的能力 和特长,分工合作,共同 实施犯罪行为。
群体犯罪心理名词解释_解释说明
群体犯罪心理名词解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群体犯罪是指由两人或更多个体共同参与的犯罪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导致他们采取与单独一个人不同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群体环境中形成的特定心理过程和思维模式,促使个体参与犯罪活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以下结构进行论述:首先,在第一部分我们将对群体犯罪心理做一个明确的定义解释;接着,在第二部分我们将探讨导致群体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然后,在第三部分我们将分析社会认同与群体犯罪心理之间的关系;在第四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群体压力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该压力以减少群体犯罪倾向;最后,在第五部分,我们将总结主要观点和解释,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同时讨论社会干预和治理方面的启示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群体犯罪心理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通过分析群体环境下形成的个体心理变化和群体行为模式,我们将探讨社会认同与群体犯罪心理之间的关系,同时深入研究群体压力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最终,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增加对群体犯罪心理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和社会干预提供借鉴和指导。
2. 群体犯罪心理:2.1 群体犯罪定义解释:群体犯罪是指由一群人共同策划和实施的违法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是在具有相似意图或目标的个体之间进行协调和组织,以达到他们共同的非法目的。
群体犯罪往往具有规模较大、恶劣性较高以及难以预测和控制的特点。
2.2 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因素:群体犯罪心理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社会、环境、个人等方面。
其中,以下因素对群体犯罪心理产生重要影响:a)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经济形态等方面。
社会的不公正分配、社会道德观念淡漠等问题都可能导致一些个体感到不满和失望,进而加入或发起群体犯罪行为。
b) 环境因素:不良的环境条件(如贫困地区)、缺乏监管和控制等都可能促使个体选择参与群体犯罪。
环境的不安全感会导致一些人寻求保护和归属感,从而加入犯罪团伙。
小组辅导主要是针对群体中心理犯罪
小组辅导主要是针对群体中心理犯罪犯罪心理疏导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很多,除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客观因素外,青少年本身的犯罪心理是他们违法犯罪的内在动因。
所谓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反社会意识,它是多种消极心理的复杂组合,犯罪心理是由于诸多因素(如报复心理、忌嫉心理、虚荣心理、占有心理、好奇心理、甚至对话心理)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诸当这些心理因素中的某一因素恶性膨胀时,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所以犯罪心理是某一消极心理发展到顶点而失去理性的控制而形成的。
而这些促成犯罪的消极心理,在形成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也有不同程度的区别。
下面试做分析:报复心理。
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强有力的犯罪心理。
报复心理不仅导致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而且产生的犯罪手段也十分残酷,在中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件中,不乏报复心理导致犯罪的案例。
如为一点小事争端,而顿起报复之心,实施殴打、伤害等犯罪行为。
忌嫉心理。
忌嫉心理是一种排他心理。
这往往在道德修养较差而心胸狭窄的人身上较为严重。
忌嫉是一种重要的犯罪诱因,它往往与报复心理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有我无他的忌恨情绪,从而导致犯罪,这在中学生的违法犯罪案件中也是常见的。
占有心理。
这在中学生身上更是常见。
这种对金钱、物质的占有心理、不可抑制的占有欲望,驱使一些中学生去偷、去抢,或通过欺诈、赌博等手段去获得不义之财。
据有关方面对173 名犯偷盗罪错的中学生的调查,其中大都是为占有心理所驱使的。
虛荣心理。
这也是导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说,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而自尊心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需要。
中学生的自尊心十分强烈,同时由于认识上和情绪上的原因,中学生的自尊心会带有极端性、片面性,使一些中学生听了一句不顺耳的话,就认为是损伤了他的自尊心,于面子上过不去,由此而打人、伤人,违法犯罪。
好奇心理。
中学生的好奇心比成年人强得多,而且会不顾一切、不计后果地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理。
尤其在不良影响下,中学生的好奇心会畸形发展,严重的就会违法犯罪。
第十一章群体犯罪心理
(一)群体与群体犯罪
1.群体的概念 群体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态,由人的社 会特性所决定。 群体有正式与非正式、大与小、临时和 长期群体之分。 团伙犯罪一般是非正式群体,有组织犯 罪则一般属于正式群体。
(一)群体与群体犯罪
2.群体犯罪的概念 群体犯罪并非严格的法律概念,只是犯罪 心理学和犯罪学理论研究的概念。其刑法、司 法意义上的群体犯罪是指,两个以上的犯罪主 体,通过相互交往,在犯罪目的一致或暂时达 成一致的基础上,联合实施的犯罪行为。 群体犯罪包括刑法学上的共同犯罪(事先 无通谋、事先有通谋和犯罪集团)、团伙犯罪、 法人犯罪、集群犯罪等。
(一)群体与群体犯罪
3.群体犯罪的类型: (3)以实施犯罪种类多少为标准,分单一 类型的群体犯罪和多种类型的群体犯罪。 (4)以犯罪恶性程度为标准,分危害国家 安全的群体犯罪、重大恶性案件的群体犯罪 和一般刑事案件的群体犯罪。
(二)群体犯罪心理概念
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群体或弱势、 亚文化群体中,个人与群体的意向、动机和 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于犯罪的共同心 理倾向。 认定群体犯罪心理,不以犯罪发生与否 为唯一标准,它可以是已经、正在或将要对 群体实施犯罪行为发生影响的社会心理力量。
(三)群体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
(3)群体犯罪中的压力: 群体犯罪中的压力有两方面: 一是来自于群体的压力;二是源于群体中权 威的压力。不管其意愿是主动、中间还是被动, 在压力影响下,犯罪行为都发生了。
(四)群体犯罪心理的一般特点
群体犯罪的类型复杂,但有以下一般特点: 1.相同与相似性。群体犯罪中各成员有以 下的相同与相似性: 一是欲求与目的相同; 二是相互认同; 三是情感相容或暂时相容。在情感上相互 接受,对群体有归属感和正面、接近的情感, 觉得群体吸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轨行为的团伙; 4.组织、策划、指挥者有明确的目的,并希望
通过聚众行为实现其目的,而参加者属于受蒙蔽 的聚众犯罪群体; 5.不具有犯罪的共同目标,但该人群的共同行 为导致了犯罪结果的临时性群体。
返回
第二节 群体犯罪心理
一、群体犯罪心理的概念 (一)群体犯罪的概念 群体犯罪,是指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
通过互动影响,在行为态度一致或暂 时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其分别或联合 实施的行为,共同导致了同一犯罪结 果的过程。
在上述群体犯罪的概念中,必须把握 下列重点:
1.必须有两人以上的犯罪主体,否则群体不成立。 2.单独的犯罪主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或影响。 3.参加者各自的具体目标可能一致或不一致,但
第十六章 群体犯罪心理
第一节 群体与犯罪群体 第二节 群体犯罪心理 第三节 一般共同犯罪心理 第四节 团伙犯罪心理 第五节 有组织犯罪心理 第六节 传销群体中的精神控制 第七节 集群行为(犯罪)中的心理互动
按“Esc”键返回到章目录
第一节 群体与犯罪群体
一、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体在
(三)群体的类型
1.依据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与人际互动的程 度,可划分为首属群体(初级群体)和次属群体(次 级群体)。
2.依据群体的社会意义,可划分为正式群体与非 正式群体。
3.依据个体所属群体的实际状态,可以划分出现 实群体与参照群体。
(四)群体对人的意义
二、犯罪群体
(一)犯罪群体的定义 犯罪群体是由两个概念构成的,犯罪和群体。犯
二、有组织犯罪的心理特点 1.利益最大化。 2.集体意识。 3.压力。 4.首领决策代表群体意志。
三、有组织犯罪的行为特征
返回
第六节 传销群体中的精神控制
一、传销兴起的社会背景
1.从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的现实状况 分析,存在着不同社会阶层。
在从事可能导致犯罪结果的某一行为的态度或意 识方面存在一致或暂时一致。 4.群体犯罪中的客观的犯罪结果,是由两人以上 的合力导致的。 5.群体犯罪不是刑法意义上的犯罪罪名或罪种, 而是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对以多人参与形式完成的 犯罪给予的抽象概括。
(二)群体犯罪心理
二、群体犯罪心理的特点
三、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一)群体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 1.群体犯罪的凝聚力。 (1)群体的犯罪目标对成员有吸引力。 (2)不良群体或犯罪群体的活动方式对参加者有
吸引力。
(3)群体的外在形象对成员有吸引力。
2.群体犯罪的集合效应。 (1)感染效应。 (2)相乘效应。 (3)扩散效应。 (4)服从效应。 (二)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1.犯意的表达。 2.犯意的交流。 3.犯意的沟通。 4.犯罪决策。
罪是一种法律结果,群体是导致犯罪结果的行为 人。
(二)犯罪群体的形成 1.先有群体,后有犯罪。 2.在犯罪情境影响下形成的临时性群体。 3.根据共同实施的犯罪事实,被视为群体的情形。
(三)犯罪群体的基本类型 1.以犯罪为群体目的甚至群体职能的犯罪组织; 2.以一次或多次犯罪为纽带纠合而成的共同犯
三、团伙犯罪心理特点 (一)标签意义 (二)情感互动 (三)学习与强化 (四)权威与压力
四、团伙犯罪行为特征 1.犯罪行为的随机性。 2.犯罪行为的盲目性。 3.犯罪行为的符号意义。
返回
第五节 有组织犯罪心理
一、有组织犯罪概述 (一)有组织犯罪的概念 有组织犯罪,是指以犯罪为目的群体所实施的有计
同一目标的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下,彼此影响、 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组合”。
在社会学理论中,社会群体同样是重要的研究对 象,“一个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 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 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 望”。
(二)群体的特征 1.群体目标。 2.群体意识。 3.群体规范。 4.群体分工。 5.群体凝聚力。
(二)犯罪团伙的概念与特点
犯罪团伙,是指经常从事越轨或违法犯罪行为, 结构松散、活动范围相对固定的小团体。
(三)团伙犯罪的概念
团伙犯罪,是以团伙的组织形式实施的群体犯罪。 团伙犯罪体现了团伙所具有的组织形态、活动方 式、作案手段上的特点。
二、团伙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团伙形成的原因 1.青少年的结伴需要。 2.情感互动的需要。 3.应对压力的需要。 4.兴趣需要。 (二)团伙犯罪的原因 1.体现群体力量。 2.寻求群体认同。 3.利益互助。 (三)观察学习在团伙犯罪中的作用
返回
第三节 一般共同犯罪心理
一、一般共同犯罪心理基础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群体犯罪,一般共同犯罪的 心理基础具有下述特点:
1.参加者本身具有犯罪意向。 2.一般共同犯罪行为人之间存在以信任为基础
的情感关系。 3.犯罪目的明确,犯罪目的的实现能够满足参
加者的个人需要。
二、一般共同犯罪的心理的形成过程 1.犯罪意向的链式交流。 2.目的一致性。 3.心理趋同性。 4.心理相容性。 三、一般共同犯罪的行为特征 1.合作。 2.帮助。 3.目的。
返回
第四节 团伙犯罪心理
一、团伙犯罪概述 (一)团伙的概念 团伙,是一种由朋辈关系构成的结构松散的组织
形式,一般出现在年龄相近、兴趣相似的青少年 当中,如同学、邻里。团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青少年当中的许多小圈子或朋友关系都可以说是 团伙。只是由于我们经常使用团伙犯罪的概念, 才使团伙概念具有了特殊的符号意义。
划、有分工的犯罪。有组织犯罪具有组织形态,这 类群体的形成往往与经济利益有关,从事犯罪活动 并从犯罪活动中获得收益是该类群体的主要目的。
(二)有组织犯罪的类型与动向 1.传统意义上的分类。 2.我国目前存在的有组织犯罪的主要类型。 3.国际范围内的有组织犯罪的主要类型。 (三)有组织犯罪产生的原因 1.经济多元化导致的手段多元化。 2.因分工导致的合作。 3.利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