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教案()
大学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教学对象:大学物理专业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掌握其数学表达式。
2.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够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2.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3.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4. 实例分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复习牛顿第一定律,引出牛顿第二定律。
2. 提出问题:物体受到合外力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二、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1. 牛顿第二定律的定义:物体所受合外力与其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2. 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三、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1.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 = ma2. 解释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F为合外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加速度。
3. 强调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度量,与物体的速度无关。
四、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1.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步骤:首先确定物体所受合外力,然后根据物体的质量求出加速度,最后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2. 举例说明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如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解物体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数学表达式和应用。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二、实例分析1. 分析几个典型实例,如:a. 汽车刹车问题:已知汽车质量、刹车时的加速度,求解刹车距离。
b. 弹簧振子问题:已知弹簧劲度系数、振子的质量,求解振子的最大速度和振幅。
c. 平抛运动问题:已知初速度、高度,求解物体落地时间、水平位移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总结1. 强调牛顿第二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数学表达式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大学物理教学设计牛顿定律
精品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3:牛顿定律【授课内容】:牛顿定律【所在章节】:第二章:牛顿定律 //第 1 节:牛顿定律【授课对象】:学校理工科专业本科学生(一年级下学期)【教学学时】:1 学时( 50min)一、学情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段内容是《大学物理》教材第二章牛顿定律中的内容,属于质点动力学的开篇内容,主要是介绍牛顿三大定律的内容及物理实质。
该部分知识主要以定律内容和典型例题分析为主,属于对质点运动学的递进学习,即在明白了质点如何运动以后,重点分析质点为何运动。
牛顿运动定律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全面系统学习力学的基础,对于质点运动的分析及后续质点动量、能量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特征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时间为大一下学期,前节内容已学习了质点运动学,掌握了描述质点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等。
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所学的内容,所以关于定律的表达高中都已经学习过。
大学物理中对于牛顿定律更偏重于数学思维,不仅讲述定律的语言描述,而且用数学符号表达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三大定律全部以物理公式表达,并且重点诠释定律的物理实质。
学生学习该部分内容时,由于具有前述知识的基础,故而理解相对容易;但是由于过去知识体系的根深蒂固,也使得学生容易思维定式,不易掌握牛顿定律的数学表达、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教学中以原有知识为基础,以牛顿定律物理实质为突破,以微积分为手段,全方位进行授课教育。
二、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牛顿三大定律内容、数学表达形式及物理实质,能够正确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2、培养学生了解新定义、串联旧知识、综合理解运用及数学思维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并能够根据受力情况和定律内容,列出物体受力分析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现象观察、知识回顾、课件演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知识理解运用和创新提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1、将生活中问题物理化,培养学生综合联想和思维发散能力,将所学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牛顿运动定律教案
牛顿运动定律教案第一篇:牛顿运动定律教案三、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表达式;(2)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瞬时性、独立性和对应性;(3)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分析解决动力学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掌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的技巧. 3.德育目标:渗透物理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选择研究对象,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的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考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在高一、高二的学习中,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了有关动力学问题的知识,教师也介绍了一些解题方法,但由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需要有一个消化、理解的过程,不能全面系统地分析物体运动的情境,在高三复习中需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的能力,在系统复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本单元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物体运动过程,掌握解决一般力学问题的程序.2.本单元的难点在于正确、合理地选择研究对象和灵活运用中学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的突破在于精选例题,重视运动过程分析,正确掌握整体—隔离法.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应用范围很广.在力学中,只研究物体做什么运动,这部分知识属于运动学的内容.至于物体为什么会做这种运动,这部分知识属于动力学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支柱.我们必须从力、质量和加速度这三个基本概念的深化理解上掌握牛顿运动定律.这堂复习课希望学生对动力学的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并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二、教学过程教师活动1.提问: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是否与运动状态有关?学生活动回忆、思考、回答: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教师概括.牛顿第一定律指明了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同时也确定了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应该明确:(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惯性大小与外部条件无关,仅取决于物体本身的质量.无论物体受力还是不受力,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也无论是做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只要物体质量一定,它的惯性都不会改变,更不会消失,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放投影片:[例1]某人用力推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使小车开始运动,此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以维持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见:A.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速度的原因C.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D.力是使物体惯性改变的原因讨论、思考、回答:经讨论得出正确答案为:C. 2.提问: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是什么?学生回忆、回答: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跟外力大小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ΣF=ma理解、思考.教师讲授: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1)揭示了力、质量、加速度的因果关系.(2)说明了加速度与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3)概括了力的独立性原理提问:怎样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步骤如何?讨论:归纳成具体步骤.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步骤是:(1)依题意,正确选取并隔离研究对象.(2)对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进行分析,画出受力分析图.(3)选取适当坐标系,一般以加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建立方程.(4)统一单位,求解方程组.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思考.依题意列式、计算.[例2]有只船在水中航行时所受阻力与其速度成正比,现在船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航行,若保持牵引力恒定,经过一段时间后,速度为v,加速度为a1,最终以2v的速度做匀速运动;若保持牵引力的功率恒定,经过另一段时间后,速度为v,加速度为a2,最终也以2v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则a2=______a1.放投影片,引导解题:牵引力恒定:牵引力功率恒定:提问:通过此例题,大家有什么收获?随教师分步骤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式.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也就是说加速度与力之间存在即时直接的因果关系.被研究对象什么时刻受力,什么时刻产生加速度,什么时刻力消失,什么时刻加速度就等于零.这称做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同时性,或称为瞬时性.放投影片:[例3]已知,质量m=2kg的质点停在一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受到三个平行于平面的力的作用,正好在O点处于静止状态.已知三个力中F2=4N,方向指向负方向,从t=0时起,停止F1的作用,到第2秒末物体的位置坐标是(-2m,0).求:(1)F1的大小和方向;(2)若从第2秒末起恢复F1的作用,而同时停止第三个力F3的作用,则到第4秒末质点的位置坐标是多少?(3)第4秒末质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如何?(4)F3的大小和方向?读题,分析问题,列式,求解.画坐标图:经启发、讨论后,学生上黑板写解答.(1)在停止F1作用的两秒内,质点的位置在x轴负方向移动,应所以F1=-Fx=-ma=2(N)F1的方向沿X轴方向.(2)当恢复F1的作用,而停止F3的作用的2秒内,因为F1在x轴正方向,F2在y轴负方向,直接用F1和F2列的动力学方程所以第4秒末的位置坐标应是其中v1x=a1t1=-2(m/s),t2=2s(3)第4秒末质点沿x轴和y轴方向的速度分别为v2x和v2y,有即第4秒末质点的速度为4m/s,沿y轴负方向.限,设F3与y轴正向的夹角为θ,则有对照解题过程理解力的独立作用原理.教师启发、引深: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如果物体上同时作用着几个力,这几个力会各自产生自己的加速度,也就是说这几个力各自产生自己的加速度与它们各自单独作用时产生的加速度相同,这是牛顿力学中一条重要原理,叫做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即:3.提问:叙述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其本质是什么?回忆,思考,回答: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放投影片:牛顿第三定律肯定了物体间的作用力具有相互作用的本质:即力总是成对出现,孤立的单个力是不存在的,有施力者,必要有受力者,受力者也给施力者以力的作用.这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是:等大反向,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分别作用于两个不同的物体上,且具有相同的性质和相同的规律.[例4] 如图1-3-2,物体A放在水平桌面上,被水平细绳拉着处于静止状态,则:[]A.A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A的支持力总是平衡的 B.A对桌面的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水平向右的C.绳对A的拉力小于A所受桌面的摩擦力D.A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A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结论选B,并讨论其它选项错在何处.放投影片:4.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牛顿运动定律如同一切物理定律一样,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只适用于物体的低速(远小于光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还只适用于惯性参照系.理解,记笔记.三、课堂小结提问:你怎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决动力学问题?组织学生结合笔记讨论并进行小结.由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ΣF=ma,可以看出凡是求瞬时力及作用效果的问题;判断质点的运动性质的问题,都可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是:(1)根据题意选定研究对象,确定m.(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受力图,确定F合.(3)分析物体运动情况,确定a.(4)根据牛顿定律,力的概念、规律、运动学公式等建立有关方程.(5)解方程.(6)验算、讨论.四、教学说明1.作为高三总复习,涉及概念、规律多.因此复习重点在于理解概念、规律的实质,总结规律应用的方法和技巧.2.复习课不同于新课,必须强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和知识点的横向对比性.如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有什么不同?3.复习课可以上得活跃些,有些综合题可以由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讨论去解决,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如图1-3-3所示,物体A放在物体B上,物体B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已知mA=6kg,mB=2kg.A、B间动摩擦因数μ=0.2.A 物上系一细线,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20N,水平向右拉细线,下述中正确的是(g=10m/s2)[]A.当拉力F<12N时,A静止不动B.当拉力F>12N时,A相对B滑动 C.当拉力F=16N时,B受A摩擦力等于4N D.无论拉力F多大,A相对B始终静止2.如图1-3-4所示,物体m放在固定的斜面上,使其沿斜面向下滑动,设加速度为a1;若只在物体m上再放上一个物体m′,则m′与m一起下滑的加速度为a2;若只在m上施加一个方向竖直向下,大小等于m′g的力F,此时m下滑的加速度为a3,则[]A.当a1=0时,a2=a3且一定不为零B.只要a1≠0,a1=a2<a3 C.不管a1如何,都有a1=a2=a3 D.不管a1如何,都有a1<a2=a33.如图1-3-5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着两块长度相等,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板,在两木板的左端分别放有一个大小、形状、质量完全相同的物块.开始都处于静止状态,现分别对两物体施加水平恒力F1、F2,当物体与木板分离后,两木板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若已知v1>v2,且物体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是[]A.F1=F2,且M1>M2 B.F1=F2,且M1<M2 C.F1>F2,且M1=M2 D.F1<F2,且M1=M2二、非选择题4.如图1-3-6所示,一质量为M=4kg,长为L=3m的木板放在地面上.今施一力F=8N水平向右拉木板,木板以v0=2m/s的速度在地上匀速运动,某一时刻把质量为m=1kg的铁块轻轻放在木板的最右端,不计铁块与木板间的摩擦,且小铁块视为质点,求小铁块经多长时间将离开木板?(g=10m/s2)5.一艘宇宙飞船飞近一个不知名的行星,并进入靠近该行星表面的圆形轨道,宇航员着手进行预定的考察工作.宇航员能不能仅仅用一只表通过测定时间来测定该行星的平均密度?说明理由.6.物体质量为m,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设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已知物体经过时间t到达最高点.求:(1)物体由最高点落回原地要用多长时间?(2)物体落回原地的速度多大?7.如图1-3-7所示,质量均为m的两个梯形木块A和B紧挨着并排放在水平面上,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向右做匀加速运动.为使运动过程中A和B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求推力F的大小.(不考虑一切摩擦)8.质量m=4kg的质点,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先用F1=8N的力沿x轴作用了3s,然后撤去F1,再用y方向的力F2=12N,作用了2s,问最后质点的速度的大小、方向及质点所在的位置.参考答案1.CD2.B3.BD4.2s7.0<F≤2mgtanθ第二篇:牛顿运动定律全套教案超重和失重一、教学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3.培养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教案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教学要求:* 理解力、质量、惯性参考系等概念;* 掌握牛顿三大定律,能熟练用牛顿二定律解力学两大类问题;* 了解自然力与常见力;了解物理量的量纲。
教学内容(学时:2学时):§2-1 牛顿运动定律§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2-3 自然力与常见力§2-4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2-5 非惯性系中的力学问题 * 教学重点:* 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难点:牛顿二定律微分形式)。
作业:2—03)、2—06)、2—08)、2—13)、2—15)、2—17)。
-------------------------------------------------§2–1 牛顿运动定律一 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每个物体继续保持其静止或沿一直线作匀速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力加于其上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指出:惯性、力的概念)2.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变化和所加的力成正比,且发生在所加力的直线方向上。
dtm d dt d )(v p F == (2-1)* 在低速运动情况下(质量m 可视为常量)为:22dtd m dt d m r v F == ——质点运动微分方程(质点动力学方程) 或: a F m = (2-3) * 在高速运动情况下,质量m 明显发生变化,为:2201c v m m -= (式中:m 0 — 静质量)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F F '-= 表明: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性质相同。
二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 运动迭加原理当力F i 单独作用物体,加速度为a i ,有:i i m a F =当物体受两个以上(i =1,2,……,n )力作用时,实验表明:合力作用效果与各分力作用效果的矢量和相等。
大学物理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教案()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教学要求:* 理解力、质量、惯性参考系等概念;* 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能熟练地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力学中的两大类问题;* 了解自然力与常见力;* 了解物理量的量纲。
教学内容(学时:2学时):§2-1 牛顿运动定律§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2-3 自然力与常见力§2-4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2-5 非惯性系中的力学问题 * 教学重点:* 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难点:牛顿二定律微分形式)。
作业:2—03)、2—06)、2—08)、2—13)、2—15)、2—17)。
-----------------------------------------------------------------------§2–1 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外力加于其上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讨论:(1)肯定了力的概念从起源看: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从效果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说明了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惯性。
(3)牛顿第一定律中所谈到的物体,实际上指的是质点。
即这里只涉及平动而不涉及转动,在(2)中所说的惯性指的是平动的惯性。
(4)牛顿第一定律是大量直观经验和实验事实的抽象概括,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
原因是不受其它物体作用的孤立物体是不存在的。
(5)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对任何参考系都适用。
牛顿第一定律谈到了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由于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必然涉及参考系问题。
例:甲看到物体A静止,乙看到物体A以加速度a向后运动。
甲参考系:物体A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竖直方向的重力和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整个物体受合力为零,满足牛顿第一定律。
乙参考系:整个物体受合力为零,但它却以加速度a向后运动,与牛顿第一定律不符。
大学物理牛顿定律教案
课程目标: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基本内容。
2. 掌握牛顿定律的应用方法,能够运用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内容。
2. 牛顿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牛顿定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2. 牛顿定律与其他物理定律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初中物理中关于力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物体受力后的运动状态变化?二、新课讲解1. 牛顿第一定律- 引入惯性概念,解释惯性的定义。
- 阐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强调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举例说明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2. 牛顿第二定律- 介绍加速度的概念,解释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 阐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强调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 举例说明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3. 牛顿第三定律- 引入作用与反作用力的概念,解释作用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 阐述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强调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举例说明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基于牛顿定律,分析以下情境:- 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推力,求物体的加速度。
- 一个物体受到摩擦力作用,求物体的加速度。
- 两个物体相互碰撞,求碰撞后的速度。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内容。
2. 分析牛顿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反思:如何运用牛顿定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牛顿定律的应用。
2. 查阅资料,了解牛顿定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的正确率。
2.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牛顿定律的理解程度。
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大学物理教案
1.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2. 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方法,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概念2.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3.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4. 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5. 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物体运动、碰撞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从而引出牛顿运动定律。
2. 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概念(1)讲解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3)讲解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1)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讲解惯性定律,举例说明惯性的作用,如乘坐汽车时突然刹车,乘客会向前倾倒。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ma,并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加速度、速度等物理量。
(3)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讲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举例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讲解牛顿运动定律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如力学、电磁学等领域。
(2)讲解牛顿运动定律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如机械设计、建筑结构等。
5. 总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概念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五、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内容,提高物理思维能力。
2.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大学物理02章牛顿教案04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1.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1) 理解力、质量、惯性参考系等概念。
(2) 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3) 了解自然力与常见力。
(4)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能熟练地求解力学中的两大类问题。
(5) 了解物理量的量纲。
2.教学内容:§2-1 牛顿运动定律§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2-3 自然力与常见力§2-4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学时:2学时;3.教学重点: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微分形式。
4.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6.主要参考书:唐南王佳眉主编《大学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2–1 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2.牛顿第二定律3.牛顿第三定律§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一SI单位二量纲§2-3 自然力与常见力一基本自然力1万有引力2电磁力3 强力4 弱力二常见力1 重力2 弹力3 摩擦力§2-4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的解题步骤:例2.1光滑水平面上放有一质量为M的三棱柱体,其上又放一质量为m的小三棱柱体,两者的接触面(倾角为θ)亦为光滑,设它们由静止开始滑动,如图2-19所示,求:(1) m相对M的加速度;(2) m和M之间的正压力。
例2.3 一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空中某处由静止开始下落,下落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与物体速率的一次方成正比,比例系数c>0。
求①物体落地前其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
②物体的运动方程。
例2.4长为l的细线一端固定于天花板,另一端连接质量为m的小球,初始时细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0θ,小球静止,然后释放。
不计空气阻力。
求细线与水平方向成θ角时小球的速率v,并表示为)(θv的形式。
作业:2—8、10 、12 、18–c vmG 例2.3图。
物理力学教案牛顿运动定律
物理力学教案牛顿运动定律【教案】物理力学-牛顿运动定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够:1.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使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方法;3. 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释实际物理现象。
二、教学内容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基本概念与计算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开始正式讲解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当一个物体处于静止时,我们需要施加一定的力才能使其运动起来;当我们骑自行车时,必须用脚蹬地才可以前进等等。
(二)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 定义与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个物体如果静止,则会继续保持静止;一个物体如果运动,则会继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受到外力作用改变其状态。
2. 核心概念:物体的惯性与外力的作用关系。
3. 实例引导:通过示例或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受力情况,从而理解该定律。
(三)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基本概念与计算1. 定义与解释: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力等于所受力与物体质量乘积的积。
2. 公式与单位:F=ma,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实例应用: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力学问题,如计算物体所受合力、物体加速度等。
(四)讲解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1. 定义与解释: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作用力都会同时产生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2. 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物理实验或现象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共存关系,如弹簧的伸缩、火箭的推进等。
(五)练习与讨论1. 在课程的最后,为了巩固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进行个人或小组讨论,并通过解答问题的方式进行检验与评价。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初步认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并能够运用这些定律解决力学问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定期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和检验,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牛顿运动定律教案
牛顿运动定律教案教案标题:牛顿运动定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即惯性定律,了解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2. 理解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即力的作用与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 理解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作用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投影仪。
2. 牛顿运动定律的讲解材料。
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绳子、小车等。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课件或投影仪展示著名的牛顿运动定律公式和相关实验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牛顿运动定律,了解学生对此的初步认知。
探究:1. 讲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通过实例和图示解释,让学生理解惯性定律的含义。
2. 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和滑轮组装实验装置,让学生通过拉力的变化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验证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3. 讲解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通过公式F=ma的讲解和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4. 进行实验:使用小车和滑轮组装实验装置,通过改变拉力和质量的变化,观察小车的加速度。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验证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5. 讲解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通过实例和图示解释,让学生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作用关系。
6. 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和滑轮组装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变化。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验证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巩固:1. 针对每个定律进行小组或个人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2.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实验结果的总结。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如汽车制动、跳伞等。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寻找与牛顿运动定律相关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大学物理牛顿运动定律教案
教学对象:大学物理本科生教学目标:1.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具体内容和应用。
3. 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与加速度的关系。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教学难点:1. 牛顿运动定律在不同参考系中的应用。
2. 牛顿运动定律在复杂动力学问题中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初中物理中的运动学知识,引出牛顿运动定律。
2. 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意义。
二、牛顿第一定律1.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内涵。
2. 分析惯性定律的意义,解释惯性的概念。
3. 举例说明惯性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牛顿第二定律1.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2. 分析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 举例说明牛顿第二定律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四、牛顿第三定律1. 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定义和内涵。
2. 分析作用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3. 举例说明牛顿第三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案例分析1. 分析典型案例,如抛体运动、斜面运动等。
2. 引导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六、课堂讨论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牛顿运动定律在不同参考系中的应用。
2. 分析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解答疑问。
七、总结1. 总结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强调牛顿运动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八、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牛顿运动定律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积极性。
大学力学牛顿定律教案第二章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内容,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表述。
2. 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内容。
2.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复杂力学问题的求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习题等。
2. 学生准备:预习牛顿运动定律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牛顿运动定律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运动定律的提出意义。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二、新课讲授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实验演示1. 实验一: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3. 实验三:验证牛顿第三定律。
四、课堂小结1. 总结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内容。
2. 强调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内容。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二、新课讲授1.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a. 简单力学问题的求解。
b. 复杂力学问题的求解。
2. 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习题讲解1. 分析典型习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2.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方法。
2. 强调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牛顿运动定律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内容,结合实验演示和习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运动定律。
大学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和表达式。
2. 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和表达式的理解。
2. 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关系的探究。
3. 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2)提出问题: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2. 牛顿第二定律的推导(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出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3)推导出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
3.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1)举例说明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总结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和表达式。
(3)强调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收集生活中的实例,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注重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5. 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物理教案:牛顿第二定律
大学物理教案:牛顿第二定律介绍本教案旨在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力学中最经典且最基础的定律之一。
掌握和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对于学习和应用物理非常重要。
1. 牛顿第二定律的定义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力与其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数学表达式为:F = ma其中: - 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单位为牛顿,N); - m表示物体的质量(单位为千克,kg);- 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单位为米每秒平方,m/s²)。
2. 动手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通过进行以下实验,我们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并深入理解该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材料:•平滑水平面•弹簧测力计•物块实验步骤:1.将平滑水平面放置于桌子上。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并记录有物块时的质量。
3.在平滑水平面上放置物块,使其处于静止状态。
4.缓慢地用手施加一个恒定的水平力来推动物块。
5.记录拉力计的示数和物块的加速度。
6.重复步骤4和5多次,并计算平均值。
分析与讨论:根据测得的数据,通过绘制图表并分析结果,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比较实验中施加在物块上的合力大小以及相应的加速度,确保它们之间存在直线关系,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
3.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举例牛顿第二定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例子:汽车加速与刹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汽车的加速度取决于发动机产生的驱动力与汽车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同样地,刹车时产生负向加速度也可通过改变制动力和汽车质量来实现。
坠落物体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可以解释自由下落物体(忽略空气阻力)在地球表面上以恒定加速度下降。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重力作用等于其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4. 总结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关键的物理定律,描述了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应用举例,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注意:此教案仅为示范目的,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内容和方法。
大学牛顿定律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方法;3. 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2. 教学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尤其是在复杂情况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初中物理中的牛顿运动定律,引导学生思考其适用范围;(2)提出问题:牛顿运动定律在大学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 牛顿第一定律(1)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分析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揭示了惯性的概念;(3)举例说明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3. 牛顿第二定律(1)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2)分析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揭示了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关系;(3)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如物体运动学、动力学等问题。
4. 牛顿第三定律(1)介绍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对于任意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2)分析牛顿第三定律的意义:揭示了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3)举例说明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如碰撞问题、平衡问题等。
5. 综合练习(1)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解答;(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关键因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牛顿运动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2)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实践应用:学生能否将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于实际问题。
牛顿运动定律 -完整版教学设计
牛顿运动定律4.3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2. 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3. 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4. 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二) 过程与方法5. 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6. 能从实际运动中抽象出模型并用第二定律加以解决(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 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8. 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学重点1. 牛顿第二定律2.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过程引入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同时又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上一节课的探究实验我们已经看到,小车的加速度可能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大量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可以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一、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比例式:或。
等式:其中k是比例系数。
(公式中的F是合外力,而ma是作用效果,不要看成力,它们只是大小相等)力的单位K是比例常数,那k应该是多少呢?这里要指出的是,在17世纪,人类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物理量的计量标准,但还没有规定多大的力为一个单位力,当然也没有力的单位牛顿。
科学家们在做与力有关的实验时并没有准确计算力的大小,利用的仅仅是简单的倍数关系。
比如当挂一个钩码时,质量为1kg的小车产生大小为2m/s2的加速度,当挂两个钩码时,此时小车受力是第一次的两倍,实验结果是小车产生大小为4m/s2的加速度,由此可以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因为还没有规定一个单位的力是多大,所以你也无法知道一个钩码是几个单位的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教学要求:* 理解力、质量、惯性参考系等概念;* 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能熟练地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力学中的两大类问题;* 了解自然力与常见力;* 了解物理量的量纲。
教学内容(学时:2学时):§2-1 牛顿运动定律§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2-3 自然力与常见力§2-4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2-5 非惯性系中的力学问题 * 教学重点:* 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难点:牛顿二定律微分形式)。
作业:2—03)、2—06)、2—08)、2—13)、2—15)、2—17)。
-----------------------------------------------------------------------§2–1 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外力加于其上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讨论:(1)肯定了力的概念从起源看: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从效果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说明了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惯性。
(3)牛顿第一定律中所谈到的物体,实际上指的是质点。
即这里只涉及平动而不涉及转动,在(2)中所说的惯性指的是平动的惯性。
(4)牛顿第一定律是大量直观经验和实验事实的抽象概括,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
原因是不受其它物体作用的孤立物体是不存在的。
(5)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对任何参考系都适用。
牛顿第一定律谈到了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由于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必然涉及参考系问题。
例:甲看到物体A静止,乙看到物体A以加速度a向后运动。
甲参考系:物体A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竖直方向的重力和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整个物体受合力为零,满足牛顿第一定律。
乙参考系:整个物体受合力为零,但它却以加速度a向后运动,与牛顿第一定律不符。
结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对任何参考系都适用。
(6)惯性系:满足牛顿第一定律的参考系叫惯性系,否则叫非惯性系。
(a)惯性系不只一个,凡相对一个惯性系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参考系都是惯性系。
所以惯性系有无限多个。
(b )实验表明,以银河系的中心为坐标原点,固定于银河系的参考系是很好的惯性系,以太阳中心为坐标原点的太阳参考系是一个较好的惯性系。
而地球由于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相对太阳并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它可以看作精度不算很高的惯性系。
一般讨论常采用坐标原点固定于地球中心的参照系(地心系)或固定于地球表面上参 照系(地面系)2.牛顿第二定律动量为P 的物体,在合外力F 的作用下,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等于作用于物体的合 外力。
dtm d dt d )(v p F ==(2-1)* 在宏观、低速运动的情况下(质量m 可视为常量)表示为:22dtd m dt d m r v F == (2-2) —— 质点运动微分方程或aF m = (2-3)* 在高速运动的情况下,质量m 明显发生变化,为:2201c v m m -=式中:m 0 —— 静质量讨论:(1)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质点的运动和惯性系。
(2)牛顿第二定律表示的合外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是瞬时关系。
)()(t m t a F =物体在t 时刻具有加速度与同时刻所受力大小成正比,方向相同,且为时间t 的函数。
(3)第二定律a F m =或22dtd m dt d m r v F ==是矢量方程 * 笛卡儿坐标系分量式为: zz yy xx ma F ma F ma F ===(2-4)或者: 22dtx d m dt dv m F x x ==22dt yd m dt dv m F y y ==22dt zd m dt dv m F z z ==* 自然坐标系tt nn ma F ma F ==(2-5)切线方向分量式方程可为:22dt sd m dt dv m F t == (2-5')加速度与力在时间上表现为一一对应的关系。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作用力F和反作用力F'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F'F讨论:(1)作用力F和反作用力F'是同一性质的力。
例如: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一定是摩擦力,决不可能是其它性质的力。
(2)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主从、先后之分。
(3)作用力F和反作用力F'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根本谈不上相互抵消。
(4)牛顿第三定律谈的是相互作用,并不涉及运动的描述,因此它对任何参考系都成立。
牛顿力学适用的范围质点——质点系宏观物体(物体线度大于10–10m数量级)低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远小于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惯性参照系。
----------------------------------------------------------------------§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一 SI单位国际单位制(SI)的构成为:国际单位制(SI)SI单位SI单位的倍数单位SI基本单位SI导出单位表2.1 SI基本单位二量纲 (dimension)(导出量和基本量之间相关的物理规律性)力学中SI基本量:长度 —— m —— L 质量 —— kg —— M 时间 —— s —— T 某一物理量Q 的量纲则为:γβαTM L Q =dim( 式中: α、β、γ 称为量纲指数) 例如:速度的单位m/s ,量纲为:1dim -=LTv(量纲指数1,0,1-===γβα)力的单位N ( m ⋅kg/s 2),量纲为:2dim -=LMT F (量纲指数2,1,1-===γβα) ----------------------------------------------------------------------§2-3 自然力与常见力一基本自然力(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力)按表现形式分为:重力、正压力、弹力、摩擦力、电力、磁力、核力……等等。
按本质分为四种基本自然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
表2.3 四种基本自然力的特征讨论1.万有引力r rm m Ge F 221-=式中: r e 为r 方向的单位矢量;负号表示F 与r 方向相反-----—引力;G 为引力常量 G =6.67⨯10–11m 3/kg ⋅s 2; m 1、m 2 —— 物体的引力质量 2.电磁力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电磁力遵从库仑定律。
r rq q F e 221041πε=0ε为真空介电常量(也称真空电容率—常量) 3.强力核子间的万有引力很微弱,约为10–34N ,库仑力表现为排斥力,约为102N ,但是原子 核相当稳定,体积极小,密度极大——存在着强大得多的作用力——强力(短程力,比电磁力大两个数量级)。
粒子间距为0.4⨯10–15m-----10–15m 时表现为引力,粒子间距小于0.4⨯10–15m 时表现为斥力,粒子间距大于10–15m 后迅速衰减,可以忽略 不计。
4.弱力弱力也是各种粒子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
它支配着某些放射性现象(在β衰变等过程)。
弱力的作用力程比强力更短,仅为10–17m ,强度很弱。
二 技术中常见的力 1.重力通常把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叫重力,方向指向地球中心。
当物体距离地球表面h ( h << R )高度处时,所受地球的引力(重力)大小为mgm Rm Gh R m m GF E E =⋅≅+⋅=22)(2. 弹力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彼此发生相对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一、两个物体要接触,二、要有形变。
弹力的方向永远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切面。
① 正压力mm(a ) (b )图2-1 不同力学环境中物体所受正压力大小不一样1N F3N F2N F1N F3N FNF (a ) (b )图2-2 物体受正压力示意图② 拉力1T F2T F图2-3 绳中的拉力③ 弹簧的弹性力(a ) 弹簧保持原长(b ) 弹簧被拉伸x(c ) 弹簧被压缩xx x xOOOF F胡克定律:=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弹簧相对于原长的形变量。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具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时,沿它们接触面的表面将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的阻力,称为摩擦力。
①静摩擦力相互接触的两物体间,一物体相对另一物体静止,而又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出现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F Fs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反。
最大静摩擦力与两物体之间的正压力的大小成正比N S S F F μ=max ,(S μ为静摩擦因数)静摩擦力规律为:max 0⋅≤≤S S F F② 滑动摩擦力相互接触的两物体间,一物体相对另一物体滑动时出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之间的正压力的大小成正比。
N k k F F μ=(k μ是滑动摩擦因数)滑动摩擦力F k 的大小与相对速率v 的关系v F kO(滑动摩擦力F k 的大小与相对速率v 的关系)注意:通常k μ和S μ有明显区别,一般S μ大于k μ,教科书常不加区别地使用。
-----------------------------------------------------------------------§2-4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牛顿第二定律:a F m = (2-3)或:22dtd m dt d m r v F == (2-2) * 牛顿运动定律应用:(1)已知物体的运动状态,求物体的受力。
(2)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状态。
* 分析程序:1 隔离物体,受力分析选择研究对象。
作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
“隔离法”“整体法”2 对运动状况作定性分析作直线运动或者曲线运动?是否具有加速度?彼此之间是否具有相对运动?加速度、速度、位移具有什么联系?3 建立适当的坐标简化方程的数学表达式以及运算求解。
例如: 斜面运动既可以沿斜面和垂直于斜面建立直角坐标系,也可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
4 列方程一般先列出牛顿二定律的矢量方程(2-2)式或 (2-3)式,然后沿各坐标轴方向列出分量方程(2-5)式或 (2-6)式。
方程的表述应当物理意义清楚5 求解方程,分析结果先用文字符号运算,可使各物理量的关系清楚,既便于定性分析和量纲分析,还可避免数值重复计算。
----------------------------------------------------------------------例2.1 质量为m1倾角为θ的斜块可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