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牧马人主人公许灵均人物形象分析
观《牧马人》有感
![观《牧马人》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d95d1642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00.png)
观《牧马人》有感《牧马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讲述了许灵均和李秀芝这对夫妻在大西北的生活故事。
这部电影带给我很多感慨,让我对人性的坚韧和忠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许灵均是一个被打成“右派”的人,他被发配到西北牧场劳动。
在那个荒凉的地方,他没有任何亲人、朋友和财产,只有孤独和绝望。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品格。
当李秀芝出现在他的生命中时,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放弃她或者将她视为一个过客。
相反,他选择了与她结婚,并承担起了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许灵均是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他对李秀芝的忠诚和关爱,让我深受感动。
在他看来,婚姻是一种责任,不管有没有感情,都要把感情守候到底。
这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让我对他的人品和人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李秀芝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女性。
她流落他乡、无处安身,只想找到一个栖息地。
在许灵均最困难的时候,她选择了留下来帮助他。
虽然许灵均比她大了十五岁,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
相反,她用自己的善良和勤劳感动了他,并让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许灵均和李秀芝虽然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的感情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变得越来越深刻、坚定。
这个故事让我对婚姻和家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我看来,家庭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它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和维护。
在这个家庭中,我们需要相互关爱、相互扶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总的来说,《牧马人》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
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庭、责任和坚守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也让我对婚姻和家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牧马人》电影观后感
![《牧马人》电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c1266f3d4d8d15abe234e86.png)
许灵均跟父亲的第一部分对话,说了许是犯了出身错误的人。
初到大草原,他感觉到非常的不适应甚至还想过在马棚里上吊自杀。
他居住的土房子特别破旧,甚至还漏风,他的邻居一位老大爷就给他的门上装了一道布帘子说:“给你挡挡风,夜里祁连山的吹来的风是透骨凉啊!”说着大娘就端着两碗面条进了屋,一碗给许,一碗给大爷。
许说:“我这里还有窝窝头呢!您们吃吧。
”可大爷大娘一定要许把面条吃完,大爷还找了个说辞把他的那碗面条也留在了许的家里。
许灵均和秀芝刚结婚那一会,牧民们纷纷把家里的好东西拿出了给他们,凑了20多块钱,还有一些粮票、布票,新婚之夜大家在许灵均的小土房里吃饭,一片热闹的景象,其乐融融。
很多网友看到这副场景都十分受感动。
我想正是因为许灵均身边乡亲们的善良和热情,才给了他在艰苦环境中支撑下去的动力,在一个充满着爱的环境中成长,受过良好教育的他变得愈发的温暖而坚定。
后来许灵均成为了一名教师留在草原上给牧民的孩子们教知识,我想也是回报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善意。
浅析从小说到电影对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
![浅析从小说到电影对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https://img.taocdn.com/s3/m/ba4c4e15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8.png)
浅析从小说到电影对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从小说到电影,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何在电影中被呈现,一直是文艺作品改编过程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本文将以许灵均这一小说人物为例,从小说到电影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改编问题。
许灵均是王安忆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有着独特性格和命运的人,对于整个故事情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小说中,许灵均是一个聪明、有思想、有理想,同时又带着一点懦弱和犹豫的青年。
他在和许玉林的恋爱中表现出坚定不移的态度,但在与童年的挚友周淑英重逢后,却又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回到她的身边。
在故事的发展中,许灵均的复杂性格给整个故事情节带来了更多的张力和微妙的情感。
</br>而当《红高粱家族》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许灵均这一人物形象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改变。
在电影中,许灵均的形象相对于小说中更加饱满,更加丰富。
他的独特性格以及内心的犹豫和挣扎都得到了更加生动的展现。
电影中,许灵均的情感更加丰富,他的痴情和犹豫更加深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采用画面和音乐等更直观的形式来表达许灵均的内心世界,使得观众更加容易地对他产生情感共鸣。
从小说到电影,许灵均这一人物形象的改编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微妙的过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被改编成电影中的形象,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搬和转换,更是对于文学艺术和视听艺术表现方式的重新思考和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许灵均这一人物形象得到了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呈现,也使得整个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和感人。
希望今后在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注重对人物形象的适当改编和创新,使得原著中的人物也能够在电影中得到更好的展现。
电影《牧马人》简评
![电影《牧马人》简评](https://img.taocdn.com/s3/m/7bac712e7375a417866f8f9b.png)
姓名:李荣学号:30840208 专业:戏文时代的痛楚与希冀——《牧马人》简评1982年,改编自伤痕小说代表人物张贤亮小说《灵与肉》、谢晋执导的影片《牧马人》上映,观众达1.3亿人次,影片获得了金鸡奖百花奖数个奖项,并在1998年或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广受赞誉。
1982年,谢晋导演的电影《牧马人》公映,这部影片改编自伤痕文学代表人物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
原著虽然基本揭示和回答了文革结束之后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困惑、压抑、不满和向前看的努力与决心,代表了时代的声音,但是我认为现在看来,《灵与肉》并没有太大的艺术成就。
而影片《牧马人》尽管在情节上忠实于原著,甚至很多台词都是直接取自文中,但这并不影响其在电影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在叙事上,《灵与肉》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通过父子的矛盾、夫妻的谐和来表达家与国、个人与社会两组命题的冲突与取舍。
其巧妙之处在于父亲代表城市与外国(资本主义),儿子代表农村与中国(社会主义),父子关系的因循守旧与冲破桎梏的标准在这里倾覆,从而为“表达伤痕——确定精神守候之基础——寻找出路”这一主旨的脉络发展提供了不同的韵味。
在颠倒的世界,人往往更容易发现自我之本真。
结构方面,影片《牧马人》打破了原作的块状结构,改为一种更为自由的根据主人公思绪起伏而发展的看似随意的片段式段落来结构全片,显然更胜一筹。
细部动用了大量闪回;声音部分,旁白也充斥全片。
《牧马人》通过人物的情绪流动妥善处理了闪回与现实的段落衔接,形成了一个较好的结构方式。
在学生时代我是一名坚决的“闪回”“旁白”反对主义者,当时的出发点在于,我认为更为严整的叙事方式与视听结构更值得追求。
不过现在注意力主要集中到了电影的思想与技术的进步性之上,所以观点转变:闪回也好,旁白也好,都只是叙事的一种选择而已。
不管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不管闪回的内容如何,归根结底是要看影片反映的思想是否能打动人、启发人。
1980年,旅居美国的华侨企业家许景由在女秘书宋蕉英的陪同下回国旅游,并寻找失散多年的儿子许灵均。
电影《牧马人》主人公许灵均人物形象分析
![电影《牧马人》主人公许灵均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f302f6c8d376eeaeaa31d7.png)
这部影片拍摄于1982年,由朱时茂和从珊主演。
影片中的主人公许灵均在解放前,父母因封建包办婚姻感情不和,父亲撇下了他和母亲到了美国。
在父亲离开后的第四天,母亲去世。
许灵均被教会学校抚养大,解放后当了一名小学老师。
在“反右”运动中,因写了一篇关于英国政治制度的文章,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遥远的甘肃祁连山脚下一个马场放马。
孤身一人的他,在那个政治至上的年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毫无个人前途可言,他曾一度想到自杀,但后来还是顽强的活了下来。
独特的生活经历养成了他沉默寡言的性格,但他善良,做事踏实,在乡亲们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他们的帮助下,同时也因远离政治漩涡的中心,他幸运的躲过了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1980年,旅居美国的华侨企业家许景由回国寻亲。
30年前,由于包办婚姻,许景由与妻子一直不和,后来丢下妻儿离家出走,这次他是来寻找失散多年的儿子许灵均的。
经过旅行社的帮助,许灵均从西北的敕勒川牧场赶到北京,同父亲见了面。
许景由为没尽到父亲的责任而深感内疚,他决定把儿子带回美国,继承遗产。
许灵均向父亲倾诉了自己的坎坷经历: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来到西北牧场劳动,是大自然纯净了他的思想,是质朴、善良的牧区人民温暖了他的心。
十年动乱中,牧民们想方设法保护他免遭横祸,并帮助他与从四川逃荒的农村姑娘李秀芝结成了患难夫妻,不久又有了儿子青青。
粉碎“四人帮”后,许灵均错划的“右派”得到纠正,他重新走上讲台,把知识奉献给牧场的后代。
这里有他的亲情、他的爱、他的根,他怎能离开妻儿去国外呢?送走了父亲,许灵均又踏上这片他用汗水浸过的土地,回到患难与共的牧民中间,回到了相濡以沫的妻儿身边。
由朱时茂扮演的许灵均是一个自小孤苦无依的苦命人,父亲抛弃了他,母亲又早早病逝,种种厄运的降临为他以后的生活抹上了浓重的阴影。
然而在雄浑、壮阔的草原上,在劳动人民质朴、纯真的感情陶冶下,他的灵魂又一次得到净化重新寻到了友情、爱情和亲情,在伤感中寻觅到了甜蜜,在痛苦中寻觅到了欢乐。
电影牧马人简短影评
![电影牧马人简短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148fd89e4b35eefdc9d3331c.png)
电影牧马人简短影评电影牧马人简短影评导读:永远不要沉溺在安逸里得过且过,能给你遮风挡雨的,同样能让你不见天日,只有让自己更加强大,才能真正撑起一片天。
下面是励志故事网小编为你精选的电影牧马人简短影评。
电影牧马人简短影评1主人公许灵均,他是这两种形象的连接人,是两种世界的连接人。
他与父亲许景由的生活方式显得格格不入,吃饭、跳舞都不是属于他的生活方式,谈政治也无法谈到一块儿。
他们之间产生了激烈的思想冲突,因为他们是不同阶级的人,价值取向完全不同。
一方是是他多年未见的爸爸和巨大的物质上的诱惑,另一方是他亲爱的妻儿和他最离不开的草原上的乡亲们和学生们。
但其实对他来说这并不难抉择,物质金钱对他来说并不是诱惑,因为他的心早已深深地扎在那片淳朴的草原上,扎在祖国这片土地上。
在他无家可归的时候,是祁连山上的相亲们帮助他度过;在阶级斗争中他想要自杀时,他马上想到的是培育他的祖国。
他爱祖国爱得太深!当初许灵均不好意思让李秀芝和自己过日子的原因是,他以为乡亲郭片子没有跟李秀芝说清楚自己是右派!而当李秀芝说完:“姓郭的大叔告诉我,你不是坏人!”一刹那间,许灵均抬起头,眼睛里亮晶晶的,泪滚了下来。
是相亲们对他的信任和淳朴给了他希望,这是最美好的东西,也是为什么他会如此眷恋这片土地的原因。
生活是美好的,这种淳朴使他有了一种美好的情感。
这也是电影里面表现出来的最吸引人的东西。
所以,即使许灵均因出身阶级受到迫害,但他仍相信党相信群众,他坚信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个古老的民族有扭转乾坤的生命力!在种种阶级冲突、价值观冲突下,还是有美好的。
无论怎样,抛弃那些差别、冲突,电影中最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淳朴的美好了!美好的人、美好的人心、美好的大自然。
电影牧马人简短影评2重看谢晋导演1982年拍摄的《牧马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过谢导拍摄的这部影片,那时候我很小更本不知道讲的是什么故事!对于经历了很多事后的今天在看这部电影,被影片里的男女主人翁的语言深深的感动着~~那个时代的爱情朴实,纯真~特别是许灵均的妻子李慧珍说的那些话;她学着电影《列宁在1918》里说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来告诉他的丈夫一时的困难都会过去!哪怕他是右派也都会过去的!“在我眼里,他就是当上官我也不稀罕,放一辈子马我也不嫌弃”,多么深情的一句话~“钱只有自己赚来的,花的也踏实。
关于对《牧马人》的赏析
![关于对《牧马人》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42175177232f60ddcca129.png)
关于电影《牧马人》的赏析中国第三代导演的旗帜人物——谢晋,他几十年的电影创作形成了显著的特征,用“论理煽情、评史重实、怜女抗命”来概括。
“论理煽情”指谢晋的影片长于社会哲理、人伦常理的思考,这使他的电影代表了中国电影追求意理的共同特点但其影片的表现形式落在以情感人上;“评史重实”指其电影尖锐的抓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社会问题,不避艰险地探索批判;“怜女抗命”指其电影注重表现人,是其突出特点。
他对人的思考从来没有离开过“情”和“志”两个方面,比许多导演更重渲染人情,也更重理性政治,偏爱表现道德人心。
而《牧马人》作为谢晋的经典影片之一,剧中表现的故事内在特征或多或少的体现出了以上三个特征。
下面我主要从故事概况、影片视听语言技巧以及作者表现的思想来做浅薄的解析。
30年前,父与子离别,30年后改革开放让他们相逢有了机会,父亲许景由回国看望自己的儿子许灵均。
这30年,儿子灵均从一个戴着反革命帽子的孩子走到了成为一个儿子的父亲,期间的艰辛经历、批斗风云让他曾经迷茫、困惑、绝望,但流放在大草原时候,人们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对生活产生了新的希望,也是他们的帮助撮合下他有了一个家,与自己的妻子秀芝相濡以沫,虽然很穷苦但生活很快乐······身在美国的父亲许景由这些年虽然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出生在美国的子女在金钱中堕落,父亲许景由想把儿子灵均带到美国继承自己的产业,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儿子与资本主义意识的父亲在一次次的对话中碰撞,父亲一心希望改变儿子的想法,儿子许灵均最终拒绝了父亲的诚挚邀请,回到了美丽的大草原的怀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影片一开始用一首民歌作为画外音来展现一幅幅序幕画面,首先出现大草原的镜头,接着是北京都市的画面,接着又是草原——北京都市——草原······循环往复,一直到主人公许灵均出现在草原(摇镜头的运用并伴有主人公独白),在这里的安排,导演很有自己的想法,运用对比蒙太奇以及隐喻蒙太奇的手法暗示着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父亲许景由与儿子许灵均前后对比,显示出时代环境的差距变化、父与子之间的隔阂(后面电影中可以明显的看出)。
电影《牧马人》的审美意识解读
![电影《牧马人》的审美意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564c120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d2.png)
1982年的影片《牧马人》探讨了个体在国家政治运动中的生存危机。
个体在水深火热的家国命运中浮沉,在偶然的遭际下痛并快乐着。
这种痛与快乐的审美意识表达,通过许灵均这一生命个体,展现出特定时代特定人物对命运的反抗与皈依,并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剧本与影片相得益彰,命运意识与哲学反思意味极重,隐隐透露出当时政治环境下知识分子生存意志的飘摇和对不可知际遇的自适应。
这种痛与快乐的审美意识表达,传递出人的巨大能量,诠释人如何能战胜自己,又如何顺应大趋势,情感张力十足,带给观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验,还揭示了人们在苦难面前相互扶持的亲密情愫,以及这种情愫所带来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引领人们走出困境、迈向光明。
一、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彰显《牧马人》由谢晋导演,影片讲述了一名因出身问题被错划成右派的知识分子许灵均牧马草原,在获得平反后,拒绝留美父亲出国请求的故事。
辽阔平坦的草原、艳阳照耀的北京、蒙古特色长调吟唱古老的民谣、演员们讨喜的演技,以及导演富有魅力的镜头语言,是这部影片当时社会反响极广的诸多因素。
截至目前,评论者从各个角度解析过影片艺术审美影响力的根源,有人认为影片探讨和思考了城乡关系,有人归结为其意识形态话语,还有人将其叙事看作对社会历史的批判。
因为其审美艺术魅力及表现技巧的多样性,《牧马人》将永远在人们的记忆中留有深刻印记。
但我认为,谢晋的电影之所以吸引人,是因其记录了个体生活的浮沉,并置于广阔深邃之审美意识话语中。
《牧马人》奏响了个体生命意识最波澜壮阔的电影《牧马人》的审美意识解读曹丽君(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4)摘要:谢晋于1982年导演的《牧马人》,艺术化地彰显了个体生命在特定历史时期下以及命运浮沉,个体两极表现得尤为突出,情感张力十足,具有多重审美意识内含。
影生活的同时,也赋予了生命多重形态,既有常态化的生存体验展现坎坷人生,亦有非常态扭曲、命运乖张,不一而蹴……同时也义无反顾地申明了人生与生命再出发的勇气与决片哲学式的一个妙喻,给予观众以无限回味的审美想象空间。
浅析从小说到电影对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
![浅析从小说到电影对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https://img.taocdn.com/s3/m/77b9326c9ec3d5bbfc0a7462.png)
浅析从小说到电影对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作者:刘畅来源:《今传媒》2020年第04期摘要:谢晋导演的《牧马人》是根据当代著名小说家张贤亮的《灵与肉》改编而来。
在改编的过程中对主人公许灵均的形象既有沿习,又有所扩充,体现了导演既忠于作品又超越作品的改编原则。
许灵均这一知识分子经由作家和导演的二重创造,主要在弃儿形象、劳动者形象以及爱国形象三方面进行了改编,在多方面的取舍下完成对许灵均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灵与肉》;人物形象;改编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4-0132-02《灵与肉》发表于1980年,是张贤亮前期的代表作品,小说的主人公许灵均是一个“资产阶级”所生,在被家庭和社会双双遗弃后又被错化为“右派”,在农场进行劳动改造的人物形象。
在解除劳教以后,因为无处可去,便在农场做了一名放牧员,可以说这位“资产阶级”的弃儿是在接受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关爱下完成了灵与肉的双重救赎。
电影《牧马人》是谢晋导演于1982年据《灵与肉》改编而来,“在电影《牧马人》中,编导用真实有力的镜像语言,给观众表达了一份份真挚的情感”[1]。
电影大部分是忠于原著并且是成功的,但也存在着导演的二次创造,这对于人物来说既有充实又有所削弱。
一、弃儿形象的转变《灵与肉》以《悲惨世界》中的“他是一个被富人遗弃的儿子”[2]为开头语,许灵均一出场就以一个弃子的形象出现。
他先被父亲遗弃,而后母亲去世,舅舅卷走母亲的东西。
他是在共产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但由于学校校长为了完成抓右派的指标,他又不得不过上接受劳动改造的生活,来到了这片广袤的牧场,物质上的饥寒交迫与精神上的打击并存。
在小说中,他是一个孤独者,并和耶稣有着同样的栖居在马槽的经历。
他也曾有过轻生的念头,但是在牧场劳动人民的帮助下,这个弃儿成为了一名放牧员。
在“文化大革命”的狂热阶段,朴实的放牧人竭力帮助他,在老放牧员的帮助下,他有了自己的小家。
浅析从小说到电影对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
![浅析从小说到电影对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https://img.taocdn.com/s3/m/3fcd6ee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60.png)
浅析从小说到电影对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许灵均是著名作家王朔的小说《黄金时代》中的主角,这个作品至今已经被多次改编为电影,《黄金时代》电影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将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重新搬上银幕。
在小说和电影之间,许灵均的人物形象经历了许多改变,这些改变主要包括角色性格转变、形象设计重新调整等。
首先,许灵均的人物性格在小说和电影中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小说中,许灵均是一个既叛逆又有良知的女性青年,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学造诣。
她对时代和现实的批判非常敏锐,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方向和意义有着独特的见解。
而在电影中,许灵均的形象则变得更为独立、自由、张扬、哲学。
她的反叛精神得到了更多的呈现,诠释了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虽然她的原则和信仰在某种程度上与小说中的许灵均相似,但是电影版本的许灵均更加关注自我价值和感受,而不是以理性和理想主义为主要出发点。
其次,许灵均在两个版本中的形象设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小说《黄金时代》中的许灵均被塑造成一个意大利裔的中国文艺青年,她的父亲曾经是意大利参战军士兵。
这种复杂的文化背景和家庭故事在许灵均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中得到了体现。
而在电影中,许灵均被塑造成一个出生在上海的电影人,形象更加现代化、前卫,更加重视艺术表现和自我价值的发掘。
在形象设计上,电影版本的许灵均更加直观、有力,能够给观众提供视觉上的冲击和感受。
综上所述,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中,许灵均的人物形象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和调整。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创作者在理解和解读这个角色时的不同出发点和角度,也体现了两种艺术形式在塑造和诠释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和局限性。
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是对许灵均这个人物的不断探索和呈现,而她所代表的反叛和思辨的精神,无疑是当代文学和电影所需要关注和表达的核心主题。
1982电影牧马人心得评价体会文档2篇
![1982电影牧马人心得评价体会文档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4da2c9d0722192e4436f68d.png)
1982电影牧马人心得评价体会文档2篇The experience of herdsman in 1982 film编订:JinTai College1982电影牧马人心得评价体会文档2篇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主题的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1982电影牧马人心得评价体会文档2、篇章2:电影牧马人观看心得体会感悟2020,牧马人电影评价文档篇章1:1982电影牧马人心得评价体会文档《牧马人》这部电影并不给人以沉重的感觉,相反,还有一些轻松幽默的场面,小泰整理了1982电影牧马人心得评价体会_牧马人最新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
1982电影牧马人观后感我的第一点感想是这个片子拍得很美。
一开始就展现了“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这首著名诗歌的意境,是自然美。
还有一个重要的是人性美。
在那艰难的年代里,下层人民中相互帮助、互相信任,物质生活的贫乏却凸显了人与人之间朴素美好的感情,这种场景在影片中随处可见,如许灵均和李秀芝结婚邀请邻居、许灵均当了小学教师后邻居们在他家聚会的场景,无不洋溢着温馨和欢快。
女主人公即使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也堪称一个完美的角色。
她虽然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水平,但勤俭能干,善于持家,相夫教子,把一个对生活几乎丧失了希望的“右派分子”以及他家徒四壁的“家”进行了彻底改造,变成了修葺一新、井井有条、鸡鸭成群、绿树葱葱、充满欢歌笑语的新家。
她有着一些朴素的做人准则,不管许灵均戴着右派的帽子,还是后来突然有了一个亿万富翁父亲,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我眼中,他就是许灵均”,一直是那样的从容和淡定。
浅析从小说到电影对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
![浅析从小说到电影对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https://img.taocdn.com/s3/m/af84372b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b.png)
浅析从小说到电影对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许灵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黄土地》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奇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该小说让许灵均成为了中国乡村文学的代表人物,也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存在。
自《黄土地》问世以来,许灵均的作品也开始被改编成电影,在此过程中,许灵均的人物形象也不断得到了改编。
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中,人物形象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
小说可以通过文字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实现深入细致的刻画,而电影则要依靠演员的表演能力、导演的思路和剧本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因此,在小说向电影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必然会有所变化,这也是难以避免的。
以《黄土地》为例,小说中的主人公王胡子、彩云等人物形象都得到了很好的刻画,他们的性格特点、生活态度、情感变化等都非常详细地描绘了出来。
但是,在电影里,由于电影时间的限制,不可避免地要削减一些情节和人物,这就导致了一些人物形象的丰富程度被减少了。
例如,在电影里,主人公王胡子和彩云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可能无法像小说那样被充分表现出来,导致人物形象显得单薄了。
同时,电影还会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塑造人物形象。
演员的表演能力对人物形象的树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电影《黄土地》中,王宝强、张子枫等优秀演员的出色表演,让王胡子、彩云等主要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这些演员通过细致入微的表演,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也是电影向小说改编时的一种重要手段。
此外,电影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表现和塑造人物形象。
比如,音乐、美术、服装等等都可以用来传递人物形象,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环境。
在电影《黄土地》中,影片所使用的背景音乐、画面色调、服装等都与小说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一个高度统一的人物形象,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更加沉浸、感受人物的情感世界。
总的来说,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中,人物形象会有所变化是很正常的。
《辽宁青年》影评牧马人
![《辽宁青年》影评牧马人](https://img.taocdn.com/s3/m/a25568ce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b3.png)
《辽宁青年》影评牧马人
看到最近重新流行的《牧马人》,其中不乏对主旋律的响应。
其中有一核心的矛盾,是许灵均与父亲价值观的矛盾,这个矛盾才引出了后面的内容。
现当今这个矛盾依旧存在着,且更为显著,比起当年也有些方面必然已得到了解决。
我就电影谈谈这这个矛盾。
首先要说,电影中许灵均和他的父亲的矛盾不只是电影中存在着,更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所显现。
他们的矛盾包含了不只是价值观的不同,更是贫穷和富贵这个任何民族和阶级不能避免的的价值感的不同,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就黑白分明。
在世界经济文化发展交流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不同文化碰撞的问题,即使就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这些问题也跟随着社会进步影响和发问着我们。
但这不是有和无,黑和白的问题,是经济建设进步中我们要考虑的文化价值观的问题。
再谈到牧马人的生活,祖国的山川之美养育着我们的中国血脉,我们是独特的民族,有我们独特的情感和文化价值。
看到当中牧民的生活,想到,相信也都有所体会,中国人的贫穷曾很好地保留过人的纯洁的特质。
放眼当下,我们必须要首先获取物质的价值,其次要、才能够获得精神的归属。
但这些问题并不能依靠“放牧”的生活方式就能解决,落后是要挨打的,不论国家,还是当今的个人。
在解决问题上,应当看到,全部个人组成团体,普通个人和领导者共同组成团体,对于问题的解决应当是领导者要先去思考的问题,
不是普通受众理所应当承担的后果。
不尊重个人,就难有未来,要看到我们的肤色,要歌颂我们的伟大。
当然,我希望最终我能够在这片土地上获得幸福。
2023年《牧马人》观后感
![2023年《牧马人》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12d0b2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b.png)
2023年《牧马人》观后感2023年《牧马人》观后感1能从这部电影中引发出的思考真的有很多。
第一是许灵均的坚强意志。
本来是一个无辜的人,却硬生生的被打上了右派的标签,在生活受尽了苦难,也受尽了很多人的冷眼,就连小孩子都叫其老右,我看到这里觉得特别的心酸。
这换做是我或者是其他人应该都受不了,因此他也想到过要死,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生存下来。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相信生活是有希望的,他相信总有一天是能见到阳光的,他坚信自己只要要紧牙关就能坚持过去,因此他选择或下去,独自忍受,坚强活下去。
这真的不得不令我佩服!第二,是许灵均的爱国主义。
电影中,许灵均拒绝了出国,选择了回到大草原。
其实我相信许灵均朴素的情感,我知道现实中真的有这种舍身取义的人。
我相信许灵均那种回报草原的真诚。
美国在那时就是先进,富裕的代名词吧,而祖国那时相对是很贫穷的,出去外国可以看到从来没有见过的世界。
但他却相信祖国正在走上坡路,相信祖国一定可以变的繁荣富强起来,而且他也愿意用自己的双手与祖国人民一起去建设祖国,这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精神。
第三是牧民的质朴和热情。
许灵均是以“右派”的身份送到敕勒川“劳教”的,那时,他感到孤独、绝望,差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解除“劳教”后他无家可归,被留在牧场放牧。
老牧民董大爷给他钉上门帘挡风,董大娘给他送去热腾腾的面条,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吃饱饭,不想家,住到一起就和一家人一样”。
为了能让他留下牧马而不至于被送去学习班报道,大家齐心协力、想方设法保护他。
后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组建了家庭。
那一堆粮票、两袋米还有每家五毛钱的份子钱。
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在那份时代,那样的条件下,可能是大家省吃俭用省下来的一点点积蓄慷慨、热情的帮助他。
善良质朴热情的牧民温暖了他的心,在他们当中,他找到了亲情,找到了温暖和希望。
我想许灵均没有去美国原因不仅仅是他自己说的那样,“我看到了祖国的希望,我不能在人民前进的时候离去”,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妻子说的那样“你舍不得学校的孩子,舍不得这里的热情的乡亲”。
电影牧马人主人公许灵均人物形象分析
![电影牧马人主人公许灵均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03b70ab31b765ce050814f9.png)
这部影片拍摄于1982年,由朱时茂和从珊主演。
影片中的主人公许灵均在解放前,父母因封建包办婚姻感情不和,父亲撇下了他和母亲到了美国。
在父亲离开后的第四天,母亲去世。
许灵均被教会学校抚养大,解放后当了一名小学老师。
在“反右”运动中,因写了一篇关于英国政治制度的文章,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遥远的甘肃祁连山脚下一个马场放马。
孤身一人的他,在那个政治至上的年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毫无个人前途可言,他曾一度想到自杀,但后来还是顽强的活了下来。
独特的生活经历养成了他沉默寡言的性格,但他善良,做事踏实,在乡亲们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他们的帮助下,同时也因远离政治漩涡的中心,他幸运的躲过了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1980年,旅居美国的华侨企业家许景由回国寻亲。
30年前,由于包办婚姻,许景由与妻子一直不和,后来丢下妻儿离家出走,这次他是来寻找失散多年的儿子许灵均的。
经过旅行社的帮助,许灵均从西北的敕勒川牧场赶到北京,同父亲见了面。
许景由为没尽到父亲的责任而深感内疚,他决定把儿子带回美国,继承遗产。
许灵均向父亲倾诉了自己的坎坷经历: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来到西北牧场劳动,是大自然纯净了他的思想,是质朴、善良的牧区人民温暖了他的心。
十年动乱中,牧民们想方设法保护他免遭横祸,并帮助他与从四川逃荒的农村姑娘李秀芝结成了患难夫妻,不久又有了儿子青青。
粉碎“四人帮”后,许灵均错划的“右派”得到纠正,他重新走上讲台,把知识奉献给牧场的后代。
这里有他的亲情、他的爱、他的根,他怎能离开妻儿去国外呢?送走了父亲,许灵均又踏上这片他用汗水浸过的土地,回到患难与共的牧民中间,回到了相濡以沫的妻儿身边。
由朱时茂扮演的许灵均是一个自小孤苦无依的苦命人,父亲抛弃了他,母亲又早早病逝,种种厄运的降临为他以后的生活抹上了浓重的阴影。
然而在雄浑、壮阔的草原上,在劳动人民质朴、纯真的感情陶冶下,他的灵魂又一次得到净化重新寻到了友情、爱情和亲情,在伤感中寻觅到了甜蜜,在痛苦中寻觅到了欢乐。
对牧马人许灵均形象的分析
![对牧马人许灵均形象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78ac34ddccda38376bafb5.png)
若要分析一个人地形象,我们首先需了解该作品地主题.该影片以严峻,深沉地笔法描绘了主人公多舛地命运,从扭曲地时代背景下挖掘出美,从普通人地身上迸射出人性地真与善地光辉.凝聚在主人公命运中地伤痕与甜蜜,痛苦与欢乐,蕴含着深刻地哲理.劳动者质朴、纯真地感情与雄浑壮美地草原交相辉映,从而抒发了对祖国对人民无比地深情.总括许灵均地形象我们已经了解牧马人地主题,下面我将对其主人公形象做出分析.许灵均,当我听到这个名字是,我就立即想得到了战国时期地灵均屈原.事实上,他两人在人生地际遇上有太多地相似.都是政治上遭受打击,被人们所误解,排挤地爱国主义者.当然他们也有很多差异,这里我只一笔带过.从总体上来说,许灵均自小孤苦无依,母亲早逝,被父亲抛弃,政治上受打击,然而在壮阔地草原上,在质朴地劳动人民地熏陶下,他地灵魂得到了净化,重新寻得感情,情亲和友情.在那个扭曲地社会里,他蜕变成一个爱祖国,爱草原,爱妻儿,孝顺地,易于同情他人,有着宽大地胸怀地知识分子,但有时他又显得怯懦,迂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洞悉许灵均形象以上是我对许灵均地形象进行了总括,接下来我将进一步地分析.从外貌,家庭,社会分析外其在形象我们知道要分析一个人地形象,要从他地外貌,家庭,和所处地社会环境来分析.从影片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帅气地但又是不修边幅地人.他父母地婚姻充满了不幸福.据他所述,“我是这个钟鸣鼎食之家地长房长孙,但又是这个封建婚姻结下地苦果”.而且在她母亲病重时,他去央求父亲,结果惨淡收场,父亲去了美国,母亲逝世.因为父亲地离开,他被判为右派,因此也就被下放到农村改造.这是在那个搞阶级斗争地年代对知识分子所犯地错误.但后来他却是家庭幸福.影片中不乏他和妻子李秀芝恩爱地场面.他地父亲也成为了亿万富翁.同是新时期也来临了,他被光荣地平反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以上我对其表面形象作了分析,下面将转到对他地内在品质地分析,主要从他地话语,内心独白和动作等角度分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从语言,内心独白和动作分析其内在品质他和父亲第一次见面时,他给父亲地印象是冷峻,但我并不是这么认为地.我觉得他十分地热爱自己地祖国,热爱草原,爱他地妻儿.在那个扭曲地时代,祖国误判了他,但是他从来都没有对此有过恨意.而且他也拒绝了父亲让他回美国地心意.他曾说“我是坚信我们这个民族生命地”,再给秀芝地信中写道“我不能在人民前进地时候离开”.都体现了他地爱国地深情.他爱草原,是因为质朴地人们给了他重获新生地希望.影片中董大娘端了两碗饭,全给了许灵均,和出现勒令时,董大叔和一些乡民想方设法帮助他.这些是他对牧场产生了深厚地感情.那么说她爱自己地妻儿,在影片中体现地更加明显.例如,读日记,李秀芝和孩子给他送行等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此外,他有一颗孝顺心,宽容心,同情心.他地父亲抛弃了他,让他背了二十几年地黑锅,以至于在当时他走投无路,甚至有了结束生命地念头.但是片中我们却看不出他地丝毫恨意,最典型地场景是,他给父亲送行.他地同情心体现正在和秀芝初次见面时,对于一个从来不认识地人,他能拿出自己所有地积蓄帮助,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以上就是许灵均地崇高人格,当然还有许多,这里我只介绍几个典型地.那么他又有怎样地缺点呢?我觉得他比较地怯懦,迂腐.我们来看这样地几句话,“我犯地是出身罪”,“我是个犯过错误地人”“哎,我是右派”.他把自己地坎坷地遭遇归结为是出身罪.而且当很多人叫他“老右时”,他真地觉得自己是犯错误地人.如果你还觉得有些牵强,那么我再举几个例子.片中,许灵均被平反而得了块钱补贴,他地孩子说“妈妈,长大我也当老右,挣好多好多钱,给你买一双皮鞋”.许灵均很爱他地孩子,然而这次他却斥责孩子.另外,在他被平反时,刚巧吃放,但他却顾不上吃放,而且得知自己被平反时竟不由地哭了.当时很多人看到这个场景是都笑了,但是我却很不好受.我能理解他内心地压抑和怯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总结对于许灵均地形象,我已经做了详尽地分析.我们知道人本身就是复杂地,变化着地且又是矛盾地.所以对于一个人形象地分析,很难做到全面,具体.因此对于许灵均地形象,我地分析仅仅是挂一漏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对牧马人许灵均形象的分析
![对牧马人许灵均形象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f50e01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7.png)
对《牧马人》许灵均形象的分析若要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我们首先需了解该作品的主题。
该影片以严峻,深沉的笔法描绘了主人公多舛的命运,从扭曲的时代背景下挖掘出美,从普通人的身上迸射出人性的真与善的光辉。
凝聚在主人公命运中的伤痕与甜蜜,痛苦与欢乐,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劳动者质朴、纯真的感情与雄浑壮美的草原交相辉映,从而抒发了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的深情。
总括许灵均的形象我们已经了解牧马人的主题,下面我将对其主人公形象做出分析。
许灵均,当我听到这个名字是,我就立即想得到了战国时期的灵均-屈原。
事实上,他两人在人生的际遇上有太多的相似。
都是政治上遭受打击,被人们所误解,排挤的爱国主义者。
当然他们也有很多差异,这里我只一笔带过。
从总体上来说,许灵均自小孤苦无依,母亲早逝,被父亲抛弃,政治上受打击,然而在壮阔的草原上,在质朴的劳动人民的熏陶下,他的灵魂得到了净化,重新寻得感情,情亲和友情。
在那个扭曲的社会里,他蜕变成一个爱祖国,爱草原,爱妻儿,孝顺的,易于同情他人,有着宽大的胸怀的知识分子,但有时他又显得怯懦,迂腐。
洞悉许灵均形象以上是我对许灵均的形象进行了总括,接下来我将进一步的分析。
从外貌,家庭,社会分析外其在形象我们知道要分析一个人的形象,要从他的外貌,家庭,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来分析。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帅气的但又是不修边幅的人。
他父母的婚姻充满了不幸福。
据他所述,“我是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长房长孙,但又是这个封建婚姻结下的苦果”。
而且在她母亲病重时,他去央求父亲,结果惨淡收场,父亲去了美国,母亲逝世。
因为父亲的离开,他被判为右派,因此也就被下放到农村改造。
这是在那个搞阶级斗争的年代对知识分子所犯的错误。
但后来他却是家庭幸福。
浅析从小说到电影对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
![浅析从小说到电影对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https://img.taocdn.com/s3/m/14286625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2.png)
浅析从小说到电影对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许灵均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既有小说,也有影视作品。
在小说和电影的媒介中,许灵均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也因受到媒介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小说到电影的角度分析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
首先,我们以许灵均小说《黄雀记》和电影《黄雀行动》为例,从小说到电影的角度分析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
小说《黄雀记》讲述了上海黄雀帮的崛起和衰落,并以帮主许清寒和女性聪慧的黄雀大姐为主角。
小说中,许清寒是一个胆大心细、机智勇敢的帮主,他的形象展现了一种豁达、内敛、机智、心思缜密的形象。
而黄雀大姐则是一个不凡的女性,她在男性主宰的帮派中展现出了坚韧、智慧和果敢的一面。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细腻、个性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版《黄雀行动》改编自小说,《黄雀行动》的角色更加突出了武力对手战斗、枪法技巧和真正的角斗匠的形象,这种形象更加直接、生动、具有冲击力。
对于许清寒的人物形象,电影则更多地强调了其侠义和正义感,但其形象显得略显平淡;而對于黄雀大姐的塑造,电影则是将其形象塑造成了女性战士的形象,性格上略显桀傲,给人留下了极强的形象冲击力,然而却失去了小说中她的聪慧和果敢的特质。
从小说到电影的角度来说,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更注重视觉上的呈现,借助视觉的表达来强化形象的影响力和表现力。
因此,在电影中,对于一些个性特费强烈的人物形象,电影往往会对其塑造更直接和震撼。
其次,我们以许灵均小说《黄山谣》和电影《黄山谣》为例,从时间跨度的角度分析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
小说《黄山谣》讲述了一个白雪公主式的传奇爱情故事,故事中的男主角远远超越了传统文学中男性的英雄形象,他是一个兼备美貌与才华的完美男子。
女主角白小西则是个性格率真、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
小说中,爱情被描绘为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一种浪漫、神秘的感觉。
电影版《黄山谣》的时间跨度则放在了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
在这个背景下,电影对人物形象进行了侧重于全面塑造的处理。
浅析从小说到电影对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
![浅析从小说到电影对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https://img.taocdn.com/s3/m/24c1e3f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6b.png)
浅析从小说到电影对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在小说《红楼梦》中,许灵均是一个相对较为次要的人物。
他是林黛玉的表兄弟,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许灵均性格温和,聪明机智,是林黛玉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力量来源。
小说中对于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描写主要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和言语来展现的。
他对林黛玉的尊重、关心和宽容,使得林黛玉在困境中找到了依靠和支持。
许灵均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扮演了一个情感支持者和安慰者的角色。
而在电影《红楼梦》中,许灵均的形象得到了一定的改编。
他的性格依旧温和,但由于电影所采用的表现手法的限制,观众很难通过言语和心理活动来直接了解许灵均的内心世界。
电影通过演员的表演和一些细节的处理来展现许灵均者如许灵均诗词婉约的精神风貌。
他与林黛玉之间的情感也呈现出柔和、细腻而隽永的画面。
在电影中,许灵均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戏剧性和视觉冲击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观众对他的关注和记忆。
对许灵均这一角色的改编,不仅仅是对其外貌形象的改变,更是对其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的转换。
由于电影的叙事方式的限制,许灵均的形象在电影中多以一些动作和镜头语言来展示。
电影中通过许灵均的眼神、微笑等细微的动作来展示他对林黛玉的深情,同时也更加强化了林黛玉对许灵均的感激和依赖。
对许灵均这一角色的改编,不仅仅是对其外貌形象的改变,更是对其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的转换。
由于电影的叙事方式的限制,许灵均的形象在电影中多以一些动作和镜头语言来展示。
电影中通过许灵均的眼神、微笑等细微的动作来展示他对林黛玉的深情,同时也更加强化了林黛玉对许灵均的感激和依赖。
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中,针对许灵均这一角色的改编主要体现在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方面。
电影通过演员的表演、导演的镜头语言和音乐的配合等手段,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许灵均的性格特点和对林黛玉的深情。
虽然改编后的许灵均形象可能有所不同,但他作为林黛玉的表兄弟和情感的依靠这一角色在电影中依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牧马人女性形象的塑造
![牧马人女性形象的塑造](https://img.taocdn.com/s3/m/61aa1fa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c.png)
牧马人女性形象的塑造一、勤劳聪慧李xx与许xx在一个莫名其妙的年代莫名其妙地结了婚。
两个人素不相识,撮合到一座小土屋里就成了亲,真是“一种奇特的。
偶然性的排列组合”。
李xx是个聪慧女子,稀里糊涂的婚姻她惩要过出个明媒正娶的样子。
破旧的小土屋被她拾掇得干净清爽,窗子糊上了新纸,贴上了大红鸳鸯窗花。
她穿上干净的花布褂子,把自己和丈夫打理得整整齐齐,然后郑重邀请邻居们来闹洞房。
如董大爷所言“这个女娃子倒有见识”李xx爱劳动。
第一天与许xx见面,吃完粥后她争着刷碗。
“来时我妈交代过。
叫我要勤快。
"新婚没多久,许xx上山放牧的时间,xx在家兴致勃勃地脱土坯。
她用自己脱的坯在门前垒起三面围墙,盖了小伙房,栽了杨树。
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划出十八平方公里建立自己的家庭乐园。
她在院子里养开了家禽,鸡、鸭。
鹅、兔子和鸽子,被邻居们封为“海陆空司令”。
作为一个家庭劳动妇女,李xx完全没有灰头土脸,埋头苦干的憨劲儿,蛮劲儿和愁苦劲儿。
她把家侍弄得活泛动人。
有声有色,生活慢慢走入正轨,风生水起来了:院墙已经垒好,小土屋的山墙旁又盖出一间整齐的小房。
两棵杨树已经长得婆娑成荫,院子中间是一座浓密的丝瓜架。
xx在喂鸡鸭,她已变成一个丰腴红润的少妇,更显得妩媚健康。
二、稚气可爱与李x此前电影剧本中的女汉子形象不同,李xx有种纯朴的,稚气的、小女人的可爱。
xx在洗着脸,擦着衣服,她撒娇地对许xx说着:“明天我跟你一道去放马。
”xx:“傻姑娘,汉民哪有女的去放马。
”xx:“我就要去,我化妆成男的。
”xx:“一去十来天,连马都想家了,人也不想家!”。
她又天真地说,“我叫你看一件东西,你可别笑话我。
”她说着从枕头下拿出一本笔记本,“你看。
”许xx翻开一看,高兴地说:“哟,你记日记了嘛!”xx咬着嘴唇:“你念念。
”许xx从小缺少家庭温暖,感情上缺乏安全感。
被划为右派后,更是处处低人一等,谨小慎微。
场部通知平反后,他失声痛哭,为获得“x治新生"欣悦鼓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部影片拍摄于1982年,由朱时茂和从珊主演。
影片中的主人公许灵均在解放前,父母因封建包办婚姻感情不和,父亲撇下了他和母亲到了美国。
在父亲离开后的第四天,母亲去世。
许灵均被教会学校抚养大,解放后当了一名小学老师。
在“反右”运动中,因写了一篇关于英国政治制度的文章,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遥远的甘肃祁连山脚下一个马场放马。
孤身一人的他,在那个政治至上的年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毫无个人前途可言,他曾一度想到自杀,但后来还是顽强的活了下来。
独特的生活经历养成了他沉默寡言的性格,但他善良,做事踏实,在乡亲们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他们的帮助下,同时也因远离政治漩涡的中心,他幸运的躲过了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1980年,旅居美国的华侨企业家许景由回国寻亲。
30年前,由于包办婚姻,许景由与妻子一直不和,后来丢下妻儿离家出走,这次他是来寻找失散多年的儿子许灵均的。
经过旅行社的帮助,许灵均从西北的敕勒川牧场赶到北京,同父亲见了面。
许景由为没尽到父亲的责任而深感内疚,他决定把儿子带回美国,继承遗产。
许灵均向父亲倾诉了自己的坎坷经历: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来到西北牧场劳动,是大自然纯净了他的思想,是质朴、善良的牧区人民温暖了他的心。
十年动乱中,牧民们想方设法保护他免遭横祸,并帮助他与从四川逃荒的农村姑娘李秀芝结成了患难夫妻,不久又有了儿子青青。
粉碎“四人帮”后,许灵均错划的“右派”得到纠正,他重新走上讲台,把知识奉献给牧场的后代。
这里有他的亲情、他的爱、他的根,
他怎能离开妻儿去国外呢?送走了父亲,许灵均又踏上这片他用汗水浸过的土地,回到患难与共的牧民中间,回到了相濡以沫的妻儿身边。
由朱时茂扮演的许灵均是一个自小孤苦无依的苦命人,父亲抛弃了他,母亲又早早病逝,种种厄运的降临为他以后的生活抹上了浓重的阴影。
然而在雄浑、壮阔的草原上,在劳动人民质朴、纯真的感情陶冶下,他的灵魂又一次得到净化重新寻到了友情、爱情和亲情,在伤感中寻觅到了甜蜜,在痛苦中寻觅到了欢乐。
他最后毅然作出了留下的决定,体现出了一个饱经风霜的知识分子对祖国和民族的一片深情,也激发了广大观众的爱国之情。
《牧马人》连环画影片以严峻、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多年的命运,从扭曲的时代中挖掘出美,从普通人身上迸射出真与善的光辉。
凝聚在主人公命运中的伤痕与甜蜜,痛苦与欢乐,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劳动者质朴、纯真的、感情与雄浑壮美的草原生活图景相交融,抒发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
影片对李秀芝和郭蹁子两个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鲜明、生动的个性相统一的特点,因面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影片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它抓住了“笑中含泪”的特点,让人们在酸甜苦辣之中去深思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