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专业研究生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批评语策略对比研究
英语报刊阅读辅助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研究
中 观戒 装 国 毒 备
21第期 总 13 0年5 1英语教学的研究
马 旭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 1 0 9 011
摘 要 :通 过 英语 报 刊 阅 读 活 动 在 非 英语 专业 研 究 生 英 语课 堂上 的 实 际应 用 , 结 合 问卷 调 查 和 访 谈 记 录 结 果 , 探 讨 英语 报
体 会 。起 初 ,学 生 们 不 是 很 乐 意 做 这 件 事 情 ,显 得 有
风格和英语语言 的最新发展变化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
语 言 的 能力 以及 假 设 判 断 、分 析 归 纳 、推 理 检 验 等 逻 辑 思维 能力 ,强 化 对 文 章 的 基 本 结 构 、信 息 表 达 、和 语 篇 模 式 等 语 义 衔 接 手 段 的 意 识 ,可 以有 效 提 高 各 种 阅读 技 巧 ( 据 词 根 、词 缀 和 上 下 文 猜 测 词 义 ,略 读 根 和 跳 读 ,分 辨 主 题 和 中心 思 想 )和 提 高 理 解 能 力 ( 对 词 、 句 、段 落 和篇 章 的理 解和 分 析 能 力 ) 。
2 英语报 刊阅读 引入英语课堂教学 的尝试
基 于 以 上 英 语 报 刊 的 优 势 和 价 值 , 笔 者 在 非 英 语 专 业 研 究 生 英语 课 程 中 引 入 了英 语报 刊 阅 读 活 动 , 具体 实施 过 程 如 下 : 学 期初 第 一 次 研 究 生 英语 课 上 教 师 向学 生们 详 细 介 绍 为什 么 把 英语 报 刊 阅 读 活动 引 入 课 堂 和 对 学 生 的 具体 要 求 。 要 求研 究 生 至 少每 人 每 周 阅读 1 英 文 报 刊 ,具 体 阅 读 量 可 因 人 而 异 , 因 时 而 份 异 。教 师 用 抽 检 的方 式 督 促 学 生 完 成 这 项 任 务 。每 次 上 课 时 ,先 花 1~ 1 分钟 阅读 报 刊 ,接 着 教 师 随 机 抽 0 5 取 3 4 研 究 生 让 他 们 向全 班 同学 讲 述 自己最 感 兴 趣 ~ 名 或 者 给 他 们 留下 最 深 刻 印象 的报 刊 内容 ,而 后 其 他 学 生 可 以就 他 们 所 讲 的 内容 进 行 提 问和 讨 论 ;最 后 小 组 内部 以 口头 汇 报 形 式 彼 此 分 享 自己 的报 刊 阅读 内容 和
浅议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Ke W o ds En ls t a h n p o l m ; o u i n y r : g i h e c i g; r b e s l t o
作 为 一 名 高 教 教 师 , 发 现 了 一 个 奇 我 怪 的 现 象 , 在 很 多 高 等 院 校 中 , 英 语 专 即 非 业 的本 科 生 英 语 水 平 往 往 会 高 于 研 究 生 ,
a a y i o t e e e s n a d p o o i g o p a tc l ug e t o s o t i p o l m . n l s s f h s r a o s n r p s n s me r c i a s g s i n f r h s r b e
方 法 有 机 地 结 合 起 来 , 讲 授 一 篇 新 的 课 的 研 究 生 进 行 统 一 性 的 能 力 考 试 。 家 都 在 大
于 高考 科 目 中外 语 是 统 考 项 目而且 跟 语 文 文 之 前 , 以 尝试 着 给 学 生 罗 列 出 几 个 问 知 道 , 科 阶 段 , 生要 考 四 级 和 六 级 , 可 本 学 这
和 数 学 一 样 在 高 考 总 分 中 占有 很 大 的 比 题 或者 给 他 们 一 个 既 定 的 任务 , 当然 , 些 对 非英 语 专 业 的 本 科 英 语 教 学 来说 是 一 个 这
例 , 语 较 弱 的学 生 入 学 有 很 大 困 难 , 以 都 是 和 新 课 文 紧 密 相 关 的 。 如 , 外 所 例 我们 在 学 很 大 的 促 进 , 同时 也 是 学 生 学 习 英 语 的 动 非 英 语 专 业 的 本 科 生 在 入 学 时 , 经 接 受 习第二单 元的 “ l a r i g 时 , 可以 力之 一 。 么 , 英 语 专 业 的 研 究生 是 不 是 已 G o l Wa m n 就 b 那 非 了高 考 的 磨 练 , 语 水 平 总 体 来说 较 高 。 英 再 先 进 行 一个 “ a m— p 环 节 , W r u” 向学生 提 问 也 应 该 有 一 个 类 似 四 、 级 的 考试 呢 ? 种 六 这 加 上 有 国 家 四 、 级 考 试 的 催 促 , 以 我 校 有 关全 球 变 暖 的 背景 、 因 、 史 、 果 以 考 试 可 以 给 全 国的 非 英语 专业 研 究 生 以 及 六 所 原 历 后 的 教 学 行 政 部 门 对非 英 语 专 业 的 本 科 生 英 及 如 何 才 能 减 缓 全球 变 暖 , 班 同 学 可 以 相 关 的 教 学 人 员 一 个 比 较 权 威 的 参 考 标 全 语 教 学 很 重视 , 大 学一 、 年 级 有 两 年 的 分 为 几 个 小 组 进 行 讨 论 , 后 将 每 个 小 组 准 , 能 实 施 , 将 给 非 英 语专 业 研 究 生 的 在 二 然 如 必 时 间练 习听 、 、 、 、 等 各 种 技 巧 , 说 读 写 译 每 的 讨 论 成 果 以 陈 述或 者 辩 论 的 形 式 传 达 给 英 语 教 学带 来 较 大 的 改 观 。 周 两 次 课 , 次 两 个 课 时 , 有 各 种 各 样 的 所 有 同 学 , 样 子 可 以 使 学生 发散 思 维 , 每 还 这 不 最 后 , 有 的 非 英 语 专 业 研 究 生 英 语 现 教 学辅 助工 具 , 计 算 机 网络 教 学 等 等 , 像 给 停 思 考 , 且 使 用 英 语 来表 达 自 己 的观 点 课 程 所 用 的 教 材 不能 满 足 学 生 和 老 师 的 实 并 非 英语 专业 本 科 生 的 英 语 学 习 创 造 了一 个 和 意 愿 。 此 过 程 中老 师 可 以 在 教 室 内 来 际 需 要 , 材 普 遍 存 在 枯 燥 、 时 、 学 生 在 教 过 和
英语专业研究生论文
英语专业研究生论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适应时代经济的发展与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语专业研究生论文,供大家参考。
英语专业研究生论文范文一:二语学习者不赞同言语行为缓和策略的实证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调查二语学习者在实施不赞同这一言语行为时使用了哪些语言策略以缓和这一言语行为所带来的面子威胁,以及二语水平和性别将如何影响学习者对这些语言策略的选择,并将结果与Beebe & Takahashi (1989)对美国人实施该言语行为的表现进行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二语水平及性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语学习者在实施这一言语行为时对语言策略的选择。
调查还发现二语学习者使用的缓和策略不如美国人那般多样化。
论文关键词:中国二语学习者,不赞同言语行为根据Brown & Levinson (1978)的观点,不赞同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在实施这一类行为时,要受到社会(包括权势和社会距离)、情境(严肃性和必要性)和心理(态度和面子)参数的影响,并需要一些相应的礼貌策略来进行保全面子的补救。
国外很多学者主要是通过语料分析从会话分析(Kakava, 2002 )和社会语言学( Tanne, 1994,)对这一言语行为进行研究,也有部分学者是从礼貌理论( Rees-Miller, 2000)、对比语用学(Beebe & Takahashi, 1989; Liang, 2003)及最近新起的社会心理语用学(Muntigl & Turnbill, 1998)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的。
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对这一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Beebe & Takahashi, 1989; Liang, 2003),而对中国二语学习者实施这一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这一方面做一些尝试。
2.研究方法本调查旨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 中国二语学习者在实施这一言语行为时主要采用哪些语言缓和策略?(二) 二语语言水平和性别是否影响学习者对语言缓和策略的选择?(三) 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二语学习者在实施这一言语行为时所使用的语言缓和策略是否有显著差异?如果有,原因何在?围绕这几个主要的研究问题,作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收集语料。
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状态的比较研究
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状态的比较研究作者:宋海萍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1期摘要:外语学习焦虑感是造成学习差异的主要情感因素,为降低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对英语学习的负影响,本文采用Horwitz等设计的五级量表外语课堂焦虑量表对西南政法大学2014级大学新生进行抽样调查,比较研究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状况,结果表明,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学习焦虑显著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且焦虑主要表现在负面评价焦虑、考试焦虑、外语课堂焦虑三个指标上。
关键词:外语学习焦虑英语学习英语教学改革1.引言英语学习焦虑是指由语言学习过程的特点引起的、与课堂语言学习相关的一系列由自我感知、信念和行为等构成的明显的忧虑和恐惧感(Horwitz,2001:112)。
英语学习焦虑通常与英语学习的成果评价有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害怕交际、害怕考试、害怕负面评价。
外语学习焦虑感是造成学习差异的主要情感因素(Ehrman,2003:313),它对英语学习的正评价,即学习过程、考试成绩、英语交际能力、自尊心、自信心等都有负面影响。
为降低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对英语学习的负影响,防止新生因英语学习焦虑增加而造成成绩不断下滑,以及英语学习困难生现象的出现,教师应当通过各种途径明确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状况,并尽可能帮助学生缓解焦虑。
因此,笔者对西南政法大学2014级新生进行抽样调查,对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焦虑进行对比研究,基于降低英语学习焦虑这个问题提出,教师应承担主要责任的认识,对英语学习焦虑值高的学生进一步进行消除和缓解的干预策略研究,旨在提高英语教学的效能。
2.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比较研究2.1研究方法2.1.1研究工具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以Horwitz(1986:125)等设计的五级量表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为依据。
问卷分为个人信息和焦虑问卷两部分,一是个人信息,包括年级、性别、年龄;二是焦虑问卷,共33道题,包括口语焦虑、负面评价焦虑、考试焦虑、外语课堂教学焦虑四个方面。
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的调查与研究
2 研 究设 计
参加 调查 的学 生是 20 0 5年入 学 的 12名非 英语 专业 7
e. 1 18 ; ot R s,9 1 We ,19 ) 1 a. 99 R s& o 19 ; n 93 。有 关 研 究 已经 s 证 实 策 略 的 运 用 与 二 语 / t 学 习 者 的 口语 水 平 有 关 系 。  ̄语 ' -
测、 在语 言输 出时克服语言知识的不足 ) 。间接策略包括元 认知策略 ( e cgiv t t i , m t on i sa g s 指有 计划学 习 、 a te r e e 建立 学 习 重点 、 行学 习评价 )情 感策 略 (f cv t t i , 了解 进 , aef esa ge 指 i re s 自己的情感状态 、 励 自己 、 少焦虑 ) 鼓 减 以及社会 策 略 (O S—
c l tt i , 与 别 人 合 作 、 问 题 时 询 问 别 人 、 情 别 i r e e 指 a sa g S 有 同 人) 。笔 者 在 调 查 中采 用 了 O f 的 策 略 体 系 , 非 英 语 专 xr o d 把 业 研 究 生 的英 语 口语学 习 策 略 分 为 六 类 , 即记 忆 策 略 、 知 认
维普资讯
总第 15期 1
山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非 英 语 专 业 硕 士 研 究 生 英 语 口语 学 习 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略 的调 查 与研 究
邵新 光 , 高 虹
( 南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山 东 济 南 202 ) 济 5 02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写作的教学策略
( ) 汇和单句 的训练 策略 一 词
要想充分表达 自己的思想, 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是前提 , 准确
掌 握词 的含 义是 基础 , 出语法 正确 、 乎英 语 习惯 的句子 是 目 写 合 的。 大词汇量 可 以从 培养学 生对英语 词汇构 成 的兴 趣人手 。首 扩 先 让学生 了解英语 单词构 成 的规律 , 英语词 汇和 汉语词 汇从 整 对
“ 对于学 英语 的学 生来说 , 不仅要掌 握词 的字 面意思 , 要知 道 而且
词 的涵 义” 。
() 4段落扩展与篇章结构上的问题。 在语篇水平上; 主要是段
落内存 在重 点不 突出 、 间缺乏连贯 性 。 段落
() 5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 主要是滥用或误用逗号。 使用汉
语 中的句 号 、 名号 ; 小写失误 。 书 大 所 有的这些错 误都 与学生过分 依赖母语 有关 。 学生过 分依 赖 母语 去写 英文作 文 , 作过 程 中 , 思维 习惯超越 了 英文 的 在写 汉语
() 3 旬式的使用。句式单一, 运用的各类从句较少 , 而且句子
之间 的连贯 性较差 , 过度不 够 自然 。
体构成上有个正确认识, 然后在课堂上就某种文体 、 题材可能出 现的高频词进行研究 ,让学生不仅要知道这些词的基本意思, 更 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些词的其他涵义以及在句子 中的用法。
用 能力 , 它要求 学生 用正确 的、 恰当 的句子进行表 达 ; 词造 句基 遣 于对词 义 的理解 、 析 , 法 的熟稔 , 型的选 择等 等 , 辨 对语 对句 没有
英语写作 , 不但涉及词汇 、 用法、 语法等语言要素, 而且还和
学 生 的组织 能力 、 分析 能力 、 达能力 、 辑推 理 等 能力 有关 。 表 逻
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的思考
高校研究生培养部门、任课教师和研究生关注的焦
点。
一
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本科期间分为基础和 提高阶段,且每一个阶段又对听、说、读、写、译
有 非常 具体 的要 求 ;而对研 究生层 次 的英语 教 学却
、
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人数 的增加,据初步统计, 高等学校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年招生人数也达到了 本、专科招生人数 的 1% 2 %。与本、专科轰轰 5 ~0 烈烈的英语教学改革相比, 多高校却忽略了更高 许 层次人才的外语应用技能的培养,在教学手段 、教 学理念、课程设置 、评估手段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
的学生,入学的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的现象
越来越突出。在这些研究生中有 一大部分是应届毕 业 生, 他们 的英语基础总的来说要高于 已经工作 了
的往届毕业生。研究生入学后会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于受地域、社会 、学习 环境 、家庭背景、学习动机和原有基础等因素的影 响,他们对于研究生英语的期待和要求也存在着很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 国高校的英语教学取 得了令人瞩 目的成果。随着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成 套教材不断增加、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理念和 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质量也大幅度提高。大学英 语是我国一千多所高校全部开设的公共课 ,它对学 生的素质、择业或进一步求学都有影响。中国加入 WT 后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世界 O 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 日益增多,中国与外界交往 日 益频繁 。 的形势对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 新 的要求,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非英 语专业研究生英语 ( 以下简称研究生英语 )课程是 在校研究生重要的公共课,之所 以冠以重要二字, 是因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 中把研究生通过研 究生英语 的考试作为取得学位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模式初探摘要:为了全面提升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交际运用能力,并体现研究生英语教育的特色,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随着时代前进而进行相应的改革。
为解决出研究生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推进课堂内与课堂外互补型教学,全面开展教学改革,以达到研究生英语教育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教学教学改革研究生教育是发扬高校优势学科特长、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一个重要实现途径。
而英语作为一项语言技能,能为研究生发展成学术上有专长的高级人才提供一定的保障作用。
作为英语教学体系中较高层次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并且在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生英语教学也需要找出出路,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1 研究生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1.1 被遗忘的角落与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相比,研究生英语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体系中似乎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作为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试用)》还是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
十几年过去了,中国英语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已经作出了全新的修订,研究生英语整体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本科、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衔接,全球化、信息化对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新的要求,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等因素,使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原大纲在一些方面已经无法指导目前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实践。
如何与时俱进,推动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适应我国在21世纪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2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使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因地域、背景、经历不同,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为教学实践带来很多困难。
同时,学生的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远远低于我们的预期。
就说、写这两项英语输出功能,学生不能灵活运用,而听又是历来的难项。
可惜的是,由于英语的运用能力薄弱,使一些在学术上颇有追求的学生丧失了很多和国外学术界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
一项关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研究
研 究工具有两个 。一个是 0 f r 的学习策略 问卷调查 , xod 一个 是研 究对 象四级或六级 的考试成绩 。 问卷调查由两部分组成 。 第一部分包括 研 究对象的姓名及英语 四级或六 级考试 成绩 ,这一部分 由研究者 自己 设计。 二部分是 O f r 第 x o d的学习策略问卷调查 , 共包含五十个项 目。 这 五 十个项 目主要包含六项 学习策略, 即记忆策略、 认知策略 、 补偿 策略、
和 T s a k发表 了文章,从此第二语言学 习策 略的研 究逐 步成为应 ELTl
用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 M le &c 0 o , 9 O 。 0多年来,学习策 略 O’a ly h m t 1 9 ) 2
问题一直是心理 学和教育学工作者都非常关注的研 究课题 。
在二语 习得研 究中,西方研 究者 不仅注 重学 习者 习得二 语的过 程,而且关心学 习者习得二语的结果。一方面,他们 通过对“ 优秀语言 学习者 ” 的调查和研究பைடு நூலகம்希望发现 哪些 学习策 略对二语 习得 至关重要 ;
学习者 个人因素和 社会环境 因素均影 响学 习者的学 习策略 。笔 者认
为,0M Ue ’a y&c a 0 (9 O , x 0d (90 等西方学者对 学习策 h m t 19 ) O fr 1 9)
略的研 究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 O M le ’a 1y&C 锄o (9 0 根据 信息处 理模式 将学 习策略分 为三 h t 19 )
( ) 究 目的及对 象 一 研 本研 究主要讨论非英语专业研究 生学 习策 略的特 点及学 习策 略是 否会 影响学习成 绩。 研究对象为某大学非英语专业 的四十名研究生 。 他
们 都通过了英语 四级或六级考试 。
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差异研究
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差异研究
近年来,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其教育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英语专业学生又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群。
相比之下,非英语专业学生则在语言学习方面常常面临许多困难。
本文旨在探讨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策略差异及其原因。
研究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策略上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英语专业学生更注重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译全方位的综合能力,他们会采用更多的学习策略如语言输入、尝试输出、模仿、记忆法等。
相反,非英语专业学生通常只强调阅读和写作,注重语法语音的掌握,采用的学习策略也主要是背单词、看课本、做练习等。
其次,英语专业学生经常参加各种英文演讲、会议、论文写作等综合活动,对语言掌握程度的要求相对较高。
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采取主动的学习策略,如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多阅读英语学术论文等,从而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而非英语专业学生则往往只是在完成语言课程的要求,较少有更进一步的学习行为。
最后,在英语学习的角度上,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相对明确,通常是为了日后从事海外教学或翻译等与语言相关的职业。
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比较普通,仅仅是为了应对学校英语考试或日常生活的需要等。
因此,前者在学习策略选择上会更灵活、多样化;而后者则会更注重英语基础知识和考试技能的学习。
综上所述,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其学习目的、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方法的差异。
因此,在进行英语教育方面,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制定更有效的学习计划和策略,从而获得更高的英语水平。
语言类与非语言类专业研究生英语教育策略研究
西 安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JU O RNAL OFX ’ N VE I OS ND TE E OM 7 C TI S IA UNI RSTY OFP TSA L C NI A ON
Sp 01 e.2 1 Vo. 6No 5 11 .
中图 分 类 号 : 6 2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2 42 1 )5 16 4 1 0 —3 6 (0 10 —0 3 —0
现有 的《 英语 专业研 究 生英语 教学 大纲 》 原 非 是 国家 教委 于 19 93年颁 布 的 , 为研究 生英语 教育 基 它 本 体 系 的建 立提 供 了依 据 。随 着我 国高等 教育改 革
措施 。
进程的不断加快 , 加上本科生入学英语水平 的提高,
特别 是本科 英语 教 学大 纲 的重 新 修 订 , 得 硕 士 生 使 英 语 教育 面临着 新 的 问题 : 生进 入 研 究 生教 育 阶 学
段 , 然积 累 了相 当丰富 的英语 语 言基 础知 识 , 是 虽 但
他们 的英语 综合 应用 能 力 还 相 对 薄 弱 , 究 生 英语 研 语言 知识 与英语 应用 能力 的严 重 失 衡 , 得 如 何 将 使 他们 掌握 的英 语语 言知 识转 变 为教学 和科研 工作 中 所 需 的英语 实际应 用技 能成 为 当前研究 生英语 教育 的关键 因此 , 一 步 加快 和深 化 研究 生 英 语 教 育 进 的研究 和改 革是 大势 所 趋 , 别 要 进 一步 细 化 研究 特
我 国研究 生英 语教 育 没 有 实 质 上 的统 一 教 学大 纲 、
差异性的做法 , 但没有形成理论化、 系统化的教育理 念和指导性大纲。许多外语专业类院校提 出, 研究 生教育 必须 实现 由外语 学科 为主转 化为 多学科 齐头
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课 程 的一 个学 分 所对 应 的学 时 数 会超 过 专业 课 的一
个 学分 所 对应 的学 时数 , 共 英 语 课 程 的 学 时 比重 公
更大。
关于读 、 听 、 、 五项 技 能 的 调 查 结 果 表 明 , 说、 译 写 有 4 %本科 生 认 为 阅 读 最 重 要 , 次 是 说 ( 8 ) 译 5 其 1% 、
年农业 部组织 编 写 的硕 士研 究生 培 养方 案规 定 , 研究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学位 条例 暂行 实施 办 法 》 18 (91
年 5月 2 日国务 院批 准 ) 明确将 外语 课 程列 入所 有 0 ,
研究生的学位课程 , 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 其 18 93年原 国家教委出台了《 研究生外 国语学 习和考
生公 共英语教 学的相 关规 定与 目前公 共 英语 课 程教 学现 状 不பைடு நூலகம்相适 宜 , 培 养 单 位 间课 程 设 置 差异 较 各 大 , 共英语 教 学并 未取得预 期 效果 。应 将公 共英 语课 程设 置纳入 研 究 生课程 体 系统筹 考 虑 , 公 各培 养 单位根 据 生源情 况 、 学科特 点、 养 目标 等 , 培 灵活设 置课 型。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以交大版研究生《综合英语》教材为例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招生研究生的本科 院校和科研单位有
上千所 , 各 院校 的校情不 同, 研究 生的招生规模 、 生源不 同, 这在
一
的一部分。在课 堂上要求学生独立分段阅读 、 获取信息人手 , 继
之 以提 问检查 、 开展 讨论 , 进而要求学生综合 全篇大意 , 捕捉主
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硕士研究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 也不同。以
实践 的机会却很少 ,培养学生 以书面或 口头方式进 行交 际的能 力是语言教师最终 目的。 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 , 由白靖 宇
《 国家 中长期 教育改革 和 展规划纲要 》 明确指 出 : “ 大力推 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 实施 研究 生教 育创新计划 。” 这表 明了
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十分重视 ,而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
【 关键 词 】 非 英 语 专 业 研 究 生 综合 英语 教 学 模 式 交 际法
本 文 系陕 西 省 “ 重点” 项 目“ 陕 西普 通 本 科 高等 学校 教 学改 革研 究 ” ( 项 目编 号 : 1 1 B Z 2 8 ) 。
引 言
能力 。可是在传统 的精读教学 中, 教师讲得太多 , 而 给学生语 言
化, 英语背景也不尽相 同。
2 . 英 语 入 学水 平 不 齐
语课上 , 我们改变 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 式 ,“ 教师讲 , 学生 听” 的 填鸭式教学 , 也 防止 目前 高校课 堂教学 过分 使用 P , 黑板变 白 板 的另一种极端倾向。 在教学上 , 以学生为中心 。 根据教学需要 , 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 , 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进行实践 。 首先要 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 熟记单词 , 查 阅有关资料 。课堂上 回答与 课文相关问题 , 以检查学生课外 自学情 况 , 并将其作为平时成绩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的发展方向研究
要 问题
进入 本世 纪来 , 于计 算机 的辅 助教 学 使 非 英语 系 。学 生从 小 学 到 中 学 直 至 大 学 本 科 阶段 , 过 1 基 经 4 专业 研究 生英 语教 学环 境 大 大改 善 , 究生 们 的 自主 年 的基 础英 语 教 学 , 经 打 下 了 坚 实 的 基 础 , 且 现 研 已 而
21 0 2年 3月
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u n l fC iaT reGog sUnvri ( ma ie o ra hn he re iest Hu nt s& S ca ce cs o y i o ilS in e
Ma.2 地提 高 。当前 , 统 的基 础英 语 教 学 与社 会 需 式 改革转 向教 学 内容 改 革 的 呼声 。很 多 高 校 都 或 多 传
求 之 间存 在 着 越 来 越 大 的差 距 , 内 容 、 念 等 不 断 或少地在进行改革 , 其 理 有些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
绝 改革 与 发展 规 划 纲 要 (00—22 21 00年 ) 第 七 章 第 十 研究 生 的英语教 学情 况 来 看 , 大多 数 高校 特 别 是 非 》
1 1 九条 规定 实施 “ 研究生 教 育创新 计 划 ” 第二 十 二 条也 2 工 程 的高校 非英 语 专业研 究 生 的英语 教 学仍 在沿 ; 日积 月 累 , 出现 的 主 明确指 出重 点 扩 大 应 用 型 、 合 型 、 能 型 人 才 培 养 用传 统 的基 础 英 语 的 授 课 方 式 , 复 技 规 模 。这些 要求 无 疑 对 研 究 生 英 语 教 学 提 出 了更 高 要 问题 体现在 两个 方面 : 的要 求和 目标 。而 当下 大 学 英 语 教 学 改 革 如 火 如 荼 第一 , 础英语 学 习时间太 长, 成资源 浪费。 基 造 的情 势也为 非 英 语 专 业 研 究 生 的英 语 教 学 改 革 提 供 大 多数 非英 语 专业 研 究 生 的 基 础 英 语 课 堂 教 学 方 法 即对 词 汇 、 法 、 文结 构 进 语 课 了新 的启示 和 挑 战 。非 英 语 专 业 研 究 生 英 语 教 学 的 与 内容 和大学 本科 雷 同 ,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研究交流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探讨刘燕景德镇陶瓷大学摘要:为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对高级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要求,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面临改革,创立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英语应用能力势在必行。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模式;国际化;学术英语随着中国社会的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走向国际化。
2010年国家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即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研究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其教育的国际化不容忽视,而在此过程中英语教学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回望2005年的北京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外语教学研究会,国内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明确指出:“研究生的英语教育一定要以需为本,应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要提高研究生在本专业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应顺应高级人才培养战略的需求,提高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国际化交流能力,尤其是学术英语应用能力,帮助他们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学术报告、学术论文等形式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上展示,或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有效提高研究生在其专业领域或相关专业领域的英语学术交流能力。
一、构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模式(一)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当下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对于参加国际会议、撰写英语学术报告、发表英语学术论文的需求日益上升,但是许多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模式还是基于单纯的语言知识技能教学,通过各项语言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而对于学术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未能与时俱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密切结合研究生的学习需求,设置不同的教学课程模块。
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个案研究
面是对访谈收集 的资料所进行 的分析 。
然而,在检索和阅读相关 文献 的过程 中 ,笔 己的 同学 、好友 中抽取 了两 位 本 科 阶段非 英 语专 者发现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完成大学阶段 的英语 业 的 同 学 Din R ( 工 科 ) 和 N pue ( j .J 理 n etn 文 课程 后 ,学生 对 自己多年 英 语 学 习 的效 果 、 自主 科 )作为研究对象 。笔者与他们分别为不 同阶段
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个案研究
周 恂
( 广州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广东 广州 5 0 0 ) 10 6
摘
要 :面对大学 生英 语学 习 “ 时低效 ” 的现象 ,采用质 的研究方法 ,对两位 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 费
生进行访谈 ,调查分析 了非 英语 专业学生对英语学 习的态度和看法 、学 习动机 、学 习策 略和大 学英语教学 情况等问题 。研究结果表 明 ,被访谈者对英语学 习的态度是积极的 ,但在如何学 习和 运用之 间还存在着一
法 ,有 利 于 在 最 大 程 度 上保 证 访 谈 数 据 的 真 实
鲜有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的。笔者认 性 、可靠性 。
收 稿 日期 :20 0 —3 0 8— 1 1
作者简 介:周恂 ( 92一) 18 ,女 ,广 东汕 头人 ,广州大学外 国语 学院在读硕 士研 究生。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2 9 期
20 年 4月 08பைடு நூலகம்
韩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unlo n hn N r a iesy o ra fHas a om lUnvri t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写作的选词策略
N t n2 0 ) a i (0 1对词 汇学 习策 略的 分 类 。2 笔 含 的文 化 内 涵和 交 际 功 能 。 桂 诗 春( 9 2 o () 如 19)
用 情 况 和 优 缺 点 , 图 为 英 语 写 作 的 教 学 试 笔者 使 用S S. r inl H 所 得数 据 PS Ve so 0 提 供 一 些正 确 的 教 学 方 法 和 思 路 。 进行分析 处理 。 参 考 文 献
【】er i M , c h r R 1 ak FI Lo k a t S. e es f L vl o
科 教 论 坛
Ci E c i —o! ha d a。 I— t n u tnn — —vl —a n—
—
!
o n
He l r a
d 搋
非 英 语 专 业研 究生 写作 的 选 词 策 略
刘 洋 ( 东北大 学外 国语学 院 沈阳
1 8 1 1 0 9)
摘 要 : 文 以 东北 大 学 4 名 非英 语 专 业 研 究 生 为调 查 对 象 , 过 调 查 问卷 和 例 文 仿 写的 方 式 。 完 了非 英 语 专 业 研 究生 在 英语 写 作 中 , 本 3 7 通 探 为 解 决 词 汇 方 面 的 困 难 所 采 用 的 不 同 的解 决 策 略 , 分 析 比 较 了各 种 策 略 的优 缺 点 , 图 为 英 语 写作 的 教 学提 供 一 些 正 确 的教 学 方 法和 并 试
非英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非英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杨瑾瑜
【期刊名称】《新课程研究(中旬-双)》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如何培养研究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成为研究生英语教师的研究课题。
文章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个体特征研究入手,分析其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和自我效能,采取适合有效的教学策略,配合其学习风格,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研究生学习的自我效能。
【总页数】2页(P73-74)
【作者】杨瑾瑜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3
【相关文献】
1.关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
2.非英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3.医学院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4.《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六级的对比分析
5.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当进行全国统一考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英语专业研究生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批评语策略对比研究[Abstract]Criticism is a speech act which is indispensable in university contexts. This speech act can pose considerable difficulty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FL) learner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overall use of the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criticisms employed by English and non-English major postgraduates. The data were gathered from 34 English and 26 non-English majors (n=60) by means of a written 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 (WDC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use of direct strategies, external mitigating devices or internal mitigating devices between English majors and non-English majors. However, the non-English majors employed the indirect strategies significantly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English majors.[Key words]criticism strategies,postgraduates,English majors,non-English majorsI. IntroductionIn human communication, criticism is as i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as other speech acts, as it serves as bridges that engender understanding and connect individuals together. Giving critical feedback is an important communicative task in university contexts, especially forpostgraduate students, since giving presentations and having discussions have become their major tasks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Criticizing has been a rather under-represented speech act i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ILP) literature. Native speakers (NSs) find this speech act challenging, and they need to pre-plan how to perform it (Murphy & Neu 1996). Thus, it can be expected that EFL learners will also experience considerable difficulties.There is limited research on criticism in the linguistic literature, no agreed and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criticism can be found, either.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defines criticism as the expression of disapproval of someone or something based on perceived faults and mistakes. And the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gives the definition of criticism as: 1. Comments on someone’s merits and demerits; 2. evaluation of someone’s strength and weakness; 3. comments on someone’s mistakes and faults. It can be found the latter interpretation is similar to the definition given by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Obviously, the two definitions are static without taking the dynamic context and pragmatic function into full account. According to Nguyen (2005a), criticizing is an illocutionary act whose illocutionary point is to give negative evaluation of the hearer’s (H) actions, choice, words, and products for which he or she may be held responsible.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researcher defines criticism as a speech act in which the Speaker givesa negative evaluatio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of the Hearer’s manner, verbal expression, audio-visual design and written content in the presentation context.To date, criticizing has been addressed in only a few linguistic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House & Kasper 1981; Tracy, van Dusen, Robinson 1987; Tracy & Eisenberg 1990; Wajnryb 1993, 1995; Toplak & Katz 2000; and Nguyen 2005a, 2005b). Of these studies, Toplak and Katz (2000) focused on the communicative effect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criticisms (i.e. sarcastic comments). Nguyen (2005a, 2005b) has dealt with L2 learners and provided a typology of criticizing realization strategies.However, there is no research about the pragmatic strategies of criticism between English and non-English major EFL postgraduate learners. The present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overall use of the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criticism of the English and non-English major postgraduate EFL learners in the presentation context. The taxonomy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adopted from House and Kasper’s (1981) the taxonomy of mitigating devices and Nguyen’s (2008) taxonomy of criticism. Based on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the researcher formulates the following research questions:1. What are the overall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criticism employed byEnglish major and non-English major postgraduate EFL learners in the presentation context?2. Do the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criticism employed by the postgraduates in the presentation context vary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field of study? If they do, what are the main patterns of variation?Ⅱ. Method2.1 ParticipantsParticipants for the study were 60 postgraduates: 34 English majors (EMs)and 26 non-English majors (NEMs)were selected by means of purposive sampling from universities in China. NEM postgraduates were from a variety of study fields. This sampling method was employed on the grounds of the availability and convenience and the students’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2.2 InstrumentA written 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 (WDCT) was used to elicit the speech act production of criticisms from the respondents.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a pre-survey that contained possible 12 situations, three of which were under each of the following issues: manner, verbal expression, audio-visual design, and written content. 20 respondents (10EMs and 10 NEMs) were required to choose one common criticism situations from each issue. A total of four situations were included in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main study. Before the instrument was implemented, two validation measures were taken to ensur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This data-gathering tool was validated by two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pragmatics. In addition, a pilot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two EM and two NEM postgraduates.2.3 Data analysi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peech act of criticizing in the classroom context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were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overall use of strategies and chi-square tests (2)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use of direct, indirect strategies (Nguyen, 2008) and external, internal mitigating devices (House and Kasper, 1981).Ⅲ. Results3.1 The general patterns of criticism strategiesFigure 1 showed the general patterns used by the EM and NEM postgraduates. NEM postgraduates employed all the strategie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ir EM counterparts except the internal mitigating devices. This may suggest that NEMs were likely to use more criticism strategiesthan EMs.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Chi-square results, the two groups employed indirect strategie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ly, the NEMs used more often than the EMs.Figure 1General patterns of Criticism (%)ndirect strategies: 2=12.11, p=.01, NEM >EM3.2 The criticism patterns corresponding to the four specific situationsThe frequency of criticism in the setting of manner is presented in Figure 2. It showed that both of the two groups employed indirect strategies the most frequently, and the two groups showed similar patterns in using direct, indirect strategies and external mitigating devices. NEMs employed the three strategies more often than EMs. But EMs employed internal mitigating devices more often than NEMs. The Chi-square results showed NEMs employed indirect strategies significantly more frequently than EMs.Figure 2Criticism to Manner Relating (%)Indirect strategies: 2=6.18, p=.05, NEM >EMEx. EM14: I think you shouldn’t read from your notes. Present your information from your understanding and make eye contact with theaudience. (Direct strategy: statement of the problem + Indirect strategy: indicating standard)NEM10: I think you have a very clear speech pattern. Good job but it could be better if you would like to present more information besides the idea you put on the slides. (External mitigating device: sweeteners + Indirect strategy: suggestion)Figure 3 indicated the frequencies of criticism in the setting of verbal expression employed by EMs and NEMs were different. NEMs employed indirect strategies more often than EMs, while EMs employed the other three strategies more often than NEMs. Both of the two groups employed indirect strategies the most frequently, and the two groups showed similar patterns in using the four strategies. However, the Chi-square results didn’t show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Figure 3Criticism to Verbal Expression (%)Ex. EM 2: Could you please speak louder and tell us again? (Indirect strategy: request for change + Internal mitigating device: syntactic) NEM 12: I cannot catch your idea, would you please say it again? (Direct strategy: statement of difficulty + Indirect strategy: request for change)Figure 4 showed that the two groups followed almost the same pattern of preferences in criticizing audio-visual design. They preferred indirect strategies the most, then direct strategies, and EMs preferred external mitigating devices while NEMs preferred internal mitigating devices the least. However, Chi-square results didn’t indicate the two groups employed the strategie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ly.Figure 4Criticism to Audio-Visual Design (%)Ex. EM 27: I am confused by your presentation, and I can not understand. (Direct strategy: statement of difficulty)NEM 12: Would you like to organize your presentation a little more clearly? (Indirect strategy: request for change + External mitigating device: steers)As shown in Figure 5, both EM and NEM postgraduates preferred direct and indirect strategies to external and internal mitigating devices in criticizing written content. NEMs employed direct, indirect strategies and external mitigating devices more often than EMs, but less often in the use of internal mitigating devices. However, Chi-square results didn’t show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wo groups.Figure 5Criticism to Written Content (%)Ex. EM 5: There are too many words and I cannot see very clearly. (Direct strategy: statement of the problem + Direct strategy: statement of difficulty)NEM 22: I think there are too many words on your presentation slides. I suggest you delete some of them. (Direct strategy: statement of the problem + Indirect strategy: suggestion for change + Internal mitigating device: lexical)Ⅳ. DiscussionsOn the general level, both EM and NEM postgraduates employed indirect strategies the most frequently.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strategy use in the four settings also showed the use of indirect strategies reached the top. As Triandis and Singelis (1998: 36) state, “East Asian collectivists are especially eager to maintain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This may explain why when Chinese performing criticism, they prefer to use indirect strategies to the others. Pragmatic transfer was also observed in the case of explanation. The way they communicate in their native language reflects this personality of being modest which is transferred to the target language. Chinese are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for many years, and they form indirect and introvert character. This is also shown in their speech act, and criticism is no exception. In criticism, they are apt to use the indirect strategies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degree of facethreatening. Hu and Grove (1991: 7-8) stat ed “With respect to the Chinese, maintaining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is a matter of supreme concern.”However, the EM and NEM groups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direct strategies use on the general level and in the setting of manner. The NEMs use this category more frequently than EMs. This might be explained by the degree and time exposed to the western culture of the two groups. The EMs had more time to communicate with western native speakers and they had more chances to expose to English environment than NEMs. In western countries, people value individualism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a communication style that stresses confrontation and aggressive style does not develop by chance. When interacting with others, they are direct and assertive. EMs were influenced more by this culture, so in their criticism, they are less indirect than NEMs.Ⅴ. Conclusions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cannot be confidently generalized to all speakers of EM and NEM postgraduates. However, they d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mployment of criticism strategies by these two groups of people. In general, there seems to be more similarities tha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regarding the performance of criticizing. They preferred indirect to all the otherstrategies. However, NEM postgraduates used almost all the strategies slightly higher than EM ones.This study ha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to achieve successful communicative goals. In order to become L2 learners competen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not only should they master the linguistic forms of the spoken language, but also they should be exposed to “the sociolinguistic rules of the L2 culture” (Wannaruk, 2008). Therefore, language lessons should incorporate the speech act of criticisms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to expose students to pragmatic rules of the target culture. Teachers can use a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collect authentic spoken texts and identify common patterns which can be exploited for teaching communicative or pragmatics skills (Pérez Basanta & Rodriguez Martin, 2007).Some limitations in this study should be addressed. WDCTs were employed as a research tool which might yield data different from naturally occurring data. Future research studies may conduct classroom observations to video-record realistic classroom situations so that we can broaden our understanding of criticism behaviors in naturalistic settings. In addition, although WDCTs are frequently employed as a key instrument by pragmatics research, it is imperative that retrospective interviews be incorporated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ir production ofcriticisms.【References 】[1]House, J., Kasper, G. 1981. Politeness markers in English and German[C]//F. Coulmas. Conversational Routine. Explorations in Standardised Communication Situations and Pre-patterned Speech. New York: Mouton Publishers.[2] Hu Wengzhong, Grove, C L. 1991. Encountering the Chinese: A guide for Americans[M].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3] Murphy, B., Neu, J. 1996. My grade’s too low: the speech act set of complaining[C]//S. Gass, J. Neu.[4] Nguyen, Minh Thi Thuy. 2005a. Criticizing and Responding to Criticism in a Foreign Language: A study of Vietnamese learners of English[D].New Zealand: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5] Nguyen, Minh Thi Thuy. 2005b. 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L2 use of criticisms: A case of Vietnamese EFL learners[C]//Susan H. Foster-Cohen, María del Pilar García-Mayo, Jasone Cenoz. Eurosla Yearbook 5.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6] Nguyen, Minh Thi Thuy. 2008. Modifying L2 criticisms: How learners do it?[J].Journal of Pragmatics, 40(4).[7] Pérez Basanta, C., Rodriguez Martin, M. 2007. The application of data-driven learning to a small-scale corpus: Using film transcripts for teaching conversational skills[C]//E. Hidalgo et al.. Corpora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msterdam: Rodopi.[8] Toplak, M., Katz, A. 2000. On the uses of sarcastic irony [J].Journal of Pragmatics, 32.[9] Tracy, K., Eisenberg, E. 1990. Giving criticisms: a multiple goals case study[J].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24.[10] Tracy, K., Van Dusen, D., Robinson, S. 1987. Good and bad criticism: a descriptive analysis[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7.[11] Wajnryb, R. 1993. Strategie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delivery of criticisms[J].EA Journal, 11(2).[12] Wajnryb, R. 1995. The perception of criticism: one trainee’s experience[J].EA Journal, 13(1).[13] Wannaruk, A. 2008. Pragmatic transfer in Thai EFL refusals [J].RELC journal, 39(3).中国英语专业研究生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批评语策略对比研究[摘要]批评在外语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言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