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300925_张云虎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设计任务书题 目:同时提高机器人转动关节的稳定性和操作性能,始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提高增益可以满足对稳定性的要求,但随之而来的是无法接受过大的超调量。
用于转动控制的电-液压系统的框图如下,其中,手臂转动的传动函数为)150/6400/(100)(2++=s s s G s试设计一个合适的校正网络,使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20=v K ,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小于%10。
二、设计过程(一)人工设计过程解:根据初始条件,调整开环传递函数:G(s)=)1506400(1002++s s s要求kv=20,σp≤10%未加补偿时的开环放大系数K=100/s ,校正后K =kv=20/s,因此需要一个k1=51的比例环节,增加此环节后的幅值穿越频率变为20rad/s.计算相位裕度: 由20lg100-20lg80=60lgωc =3210080⨯=86.2rad/sγ0=180-+-18090arctan 16.172.1=-34<0因此系统不稳定先计算相位裕度,判断不稳定由bode 图知系统低频段已满足要求。
待补偿系统在希望的幅值穿越频率ωc附近的中频段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斜率是-20Db/dec,但该频段20lgG>0Db.因此考虑用滞后补偿。
技术指标为σp=10%,利用教材上的经验公式已无法达到要求。
在另一本教材(《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吴麒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有另一经验公式σp=γ2000-20利用此公式,得相位裕度γ>67% 技术指标对幅值穿越没有要求。
技术指标对幅值穿越频率ωc没有要求。
20lg G中ω<20时斜率为-20dB/dec ,拟将这部分作为中频段,取ωc=16rad/s在0dB 线上取ωc=16的点B过B 作-20dB/dec 直线至ω=80rad/s 处点C 。
延长CF 至点D ,点D 的角频率就是滞后补偿网络的转折频率ω1。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从图(一)中可以读出增益裕量Kg=6.44(dB);相位交界频率ωg=22.4(rad/s);相位裕量γ=9.35°;增益交界频率ωc=15.3(rad/s),很明显不满足设计的要求。
二、查看阶跃响应和各项时域指标
在任务界面的菜单栏中点击Analysis,选中并点击Response to Step打开阶跃响应窗口,在显示区域右击,选择并选中Characteristics中的Peak Response,Settling Time,Rise Time便可显示出各项时域指标,如图(二)所示;
二、某一单位负反馈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设计滞后校正器 ,使系统满足
1. 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 ;
2. 校正后系统相位裕量的范围为420-450;
3. 校正后系统的增益交界频率大于等于3rad/s。
三、设计步骤
1. 根据技术要求,选择系统参数K0;
2.画出原系统的根轨迹图、开环伯德图、闭环伯德图、阶跃响应,读出闭环极点的位置及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阻尼比;开环截止频率及相位裕量、相位交界频率及增益裕量;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超调量、调节时间;
图(二)
从图(二)的阶跃响应图中可以读出:超调量 =76.8%;峰值时间 =0.211s;上升时间 =0.0711s;调节时间 =3.07s。
三、使用电脑绘图读出数据以后,对原传递函数作理论计算,计算过程如下:
由任务书可知 ,所以 ,在此 取50 ,转折频率分别为 ,
①、原系统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为
图(三)
数据设计完成后,系统就会自动绘制出添加了滞后校正系统的图片,如图(四)所示:
图(四)
由图(四)可以看出,系统的增益裕量Kg=28.8(dB);相位交界频率ωg=20.8(rad/s);相位裕量γ=46°;增益交界频率ωc=15.81(rad/s),虽然已经很接近技术要求,但是仍然不满足设计的要求,需要继续调整零极点位置,使之符合技术要求;各数据对比如表(二):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2. 掌握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及其计算方法,了解各类控制器的设计原理;3. 学会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控制系统进行优化。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2. 培养学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 增强学生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动控制技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本科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定义、分类及其基本组成;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 控制器设计: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的原理和设计方法;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方法。
3.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
4.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快速性、准确性分析;稳态误差计算。
5. 控制系统仿真与优化: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控制系统性能优化方法。
6. 实际控制系统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周: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及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第二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控制器设计。
第三周:PID控制器参数整定及稳定性分析。
第四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及MATLAB仿真。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设计报告 范文
目录一、课设的任务与要求 (1)I、课设的题目与问题 (1)II课设的范化要求 (1)二、设计正文 (2)I、第一问 (3)1-1 题目的处理 (3)1-2 题目的代码 (3)1-3 运行的的结果 (3)1-4 比较 (4)II 、第二问 (4)2-1 题目的处理 (5)2-2 题目的代码 (5)2-3 运行的结果 (5)K>0 (6)K<0 (6)III、第三问 (6)3-1 题目的处理 (6)3-3 运行的结果 (7)3-4 结论 (8)IV、第四问 (8)第四问中的第一小题 (8)4-1-1题目的分析 (8)4-1-2题目的代码 (8)4-1-3运行结果 (9)4-1-4 系统的校正 (9)4-1-4-1 超前校正 (9)4-1-4-2 滞后校正 (10)第四问中的第二小题 (11)4-2-1题目的分析 (11)4-2-2题目的代码 (11)4-2-3 运行的结果 (12)4-2-4 系统校正 (12)4-2-4-1 超前校正 (12)4-2-4-2 滞后校正 (13)三、附录 (16)第一问 (16)第二问 (17)K>0 (17)K<0 (17)第三问 (18)第四问 (19)第一题 (19)未校正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19)未校正前的BODE 图 (19)超前校正 (19)滞后校正 (21)第二题 (21)未校正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22)可得未校正前的BODE 图 (22)超前校正 (22)滞后校正 (23)滞后—超前校正 (24)四、总结 (26)五、参考文献 (26)一、课设的任务与要求I 、课设的题目与问题题目: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11.0()(+=s s K s G k问题: 1. 分析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时域性能指标2. 当(),k ∈-∞+∞时,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系统的稳定性3. 对系统进行频域分析,绘制其Nyquist 图及Bode 图,确定闭环系统的稳定性4. 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及静态性能指标:4.1设计串联校正满足下列性能指标(1)在单位斜坡信号t t r =)(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01.0≤ss e ;(2)系统校正后,相位裕量0''45)(>c ωγ。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一、自动控制的相关概念1含义所谓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称控制装置或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统称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2控制系统类型(1)开环控制系统只有输入量的前向控制作用,输出量并不反馈回来影响输入量的控制作用,因而,我们将它称为开环控制系统(Open-Loop Control System)。
开环控制系统可用下图表示。
开环系统的优点——结构简单,系统稳定性好,调试方便,成本低。
因此,在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关系固定,且内部参数或外部负载等扰动因素不大,或这些扰动因素可以预测并进行补偿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开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的缺点——当控制过程中受到来自系统外部的各种扰动因素,如负载变化、电源电压波动等,以及来自系统内部的扰动因素,如元件参数变化等,都将会直接影响到输出量,而控制系统不能自动进行补偿。
因此,开环系统对元器件的精度要求较高。
(2)闭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Close-Loop Control System)又称反馈控制系统(Feedback Control System),是在闭环控制系统中,把输出量检测出来,经过物理量的转换,再反馈到输入端去与给定值(参考输入)进行比较(相减),并利用比较后的偏差信号,以一定的控制规律产生控制作用,抑制内部或外部扰动对输出量的影响,逐步减小以至消除这一偏差,从而实现要求的控制性能。
闭环控制的优点——抑制扰动能力强,与开环控制相比,对参数变化不敏感,并能获得满意的动态特性和控制精度。
闭环控制的缺点——但是引入反馈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如果闭环系统参数的选取不适当,系统可能会产生振荡,甚至系统失稳而无法正常工作,这是自动控制理论和系统设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3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被控对象(或过程)——又称控制对象或受控对象,指需要对它的某个特定的量进行控制的设备或过程。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设计报告书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班级:自动化2010级3班学号:姓名:指导教师:2013年1月一.需求分析1.设计题目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11.0(s G 0+=s s K)(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
2.设计要求及系统功能分析任务一: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使闭环系统同时满足如下动态及静态性能指标:(1)在单位斜坡信号t t r =)(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005.0≤ss e ; (2)系统校正后,相位裕量045>γ (3)系统校正后,幅值穿越频率50c2>ω任务二:若采用数字控制器来实现任务一设计的控制器,给出数字控制器的差分方程表示或离散传递函数(Z 变换)表示。
仿真验证采用数字控制器后闭环系统的性能,试通过仿真确定满足任务一指标的最大的采样周期T. (注:T 结果不唯一)。
二.校正前系统性能分析校正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1.0()(0+=s s Ks G由设计要求(1)005.0≤ss e ,得K e ss 1=,故有200K ≥从而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ss s G 102000)(20+=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2000102000)(20++=Φs s s系统的闭环单位斜坡响应的拉氏变换为)(12000s 102000120001020001)()(R s C '0232200s ss s s s s s s s Φ∙=++∙=++∙=Φ=)(即对)(s Φ的斜坡响应对应于对)('s Φ的阶跃响应。
系统的时域性能(程序参见《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吴怀宇、廖家平主编)Page102)%%系统未校正前闭环单位斜坡响应num=[2000];den=[1,10,2000,0]; t=[0:0.1:20];y=step(num,den,t); plot(t,t,t,y); grid;xlabel('time');ylabel('input and output'); title('校正前系统的斜坡响应');系统的频域性能(程序参见《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吴怀宇、廖家平主编)Page208)%%系统未校正前伯德图 num=[200];den=[0.1 1 0];sys=tf(num,den);w=logspace(-1,4,100) bode(h,w); grid;[Gm,pm,wcp,wcg]=margin(sys); Gmdb=20*log10(Gm); [Gmdb,pm,wcp,wcg]得到系统的稳态裕度:增益裕度gm 、相位裕度pm 、相角穿越频率wcg 、幅值穿越频率wcp由结果知:相位裕度000457580.12<=γ幅值穿越频率s rad s rad 501649.441c <=ω不符合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因此需要进行校正,根据题目要求,采用串联超前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自动控制是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数学模型,可以控制复杂的过程和系统,从而使其稳定运行,并获得最佳的性能。
自动控制的原理在许多工程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化工、航空航天、机械、电力等。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自动控制原理来设计一个系统,以优化系统性能。
首先要设计一个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系统的自动控制。
控制系统的第一步是定义系统模型。
一般来说,系统模型有两种:非线性模型和线性模型,其中线性模型更为简单,也是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常用模型。
接下来,需要确定控制系统的类型。
一般来说,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分为闭环控制系统和开环控制系统,其中闭环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好的稳定性,它通过检测控制量的反馈信号与设定值进行比较,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此外,还需要为控制系统设计一个优化的控制器,用于控制系统的运行状态。
一般来说,有两种主要的控制器:PID控制器和经验模型控制器。
PID控制器是最常用的控制器,它可以控制系统的振荡和滞后,并且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自动调整参数。
另一种控制器是经验模型控制器,它主要用于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可以有效的抑制噪声,并对系统的响应时间进行调节。
完成了以上步骤后,就可以搭建出一个自动控制系统,以达到优化系统性能的目的。
实际的设计过程要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最佳的系统性能。
例如,在机器人控制系统中,需要使用传感器和控制器来实现对机器人运动的控制,以达到最佳性能。
综上所述,自动控制原理在设计控制系统时十分重要,可以有效的解决复杂的控制问题,并有助于优化系统性能。
本文只是简要介绍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实际的设计和实现过程要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而定,还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3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专业:自动化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13 年 01月 11日目录1、设计目的 (2)2、设计内容 (2)3、设计过程和步骤 (2)4、软件仿真 (6)5、电路模拟以及结果分析 (7)6、思考题 (9)7、设计小结 (10)8、参考文献 (10)连续定常系统的频率法超前校正1.设计目的(1)了解串联超前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2)掌握用频率特性法分析自动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3)掌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和参数调试技术;(4)掌握设计给定系统超前校正环节的方法,并用仿真技术验证校正环节理论设计的正确性;(5)掌握设计给定系统超前校正环节的方法,并模拟实验验证校正环节理论设计的正确性。
2.设计内容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0(s)=Ks(0.2s+1)(0.01s+1)设计超前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满足:K v=100s−1, ωc≥30s−1,σ%≤36% 3.设计过程和步骤3.1 确定开环增益K根据给定静态误差系数的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K v=lims→0sG0(s)=lims→0sKs(0.2s+1)(0.01s+1)=100s−1得K=100。
3.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函数:G0(s)=100s(0.2s+1)(0.01s+1)=50000s(s+5)(s+100)MATLAB中输入以下语句:>> Go=zpk([],[0 -5 -100],50000);>> bode(Go)>> margin(Go)得到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如图1所示,并由图可知未校正系统的相角余P m=γ1= 0.596deg ,剪切频率ωc=21.8s−1。
图1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3.3 确定最大超前相角由题目要求可知,校正后的系统的超调量σ%≤36%,高阶系统有以下公式,超调量:σ%=0.16+0.4(Mγ−1)谐振峰值:Mγ=1 sinγ由以上公式可得,当σ%=36%时,γ=41.8°,由于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在剪切频率处的斜率为−40db/dec,一般取ε=5~10。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成绩摘要本设计通过对开环传递函数的串联滞后校正,改善了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使校正后的剪切频率和相角裕度满足题目所给要求,并通过MATLAB编程给出了校正前和校正后的Bode图,Nyquist曲线,以及各个频域响应曲线。
运用Nyquist 稳定判据和对数频率稳定判据成功判出校正前和校正后系统的稳定性。
关键字:滞后,Bode图,稳定性,校正目录设计题目 (4)一.概述 (4)1.1设计题目 (4)1.2 设计目的 (4)1.3 设计要求 (4)二.串联滞后校正的设计 (4)2.1校正前的性能指标 (4)2.2设计滞后校正 (5)2.3校验 (6)三.判断系统稳定性 (7)3.1利用MATLAB求校正前与校正后的特征根 (7)3.2校正前与校正后的动态性能 (7)3.绘制根轨迹 (13)3.4绘制Nyquist曲线并判断稳定性 (15)3.5根据Bode图判断系统稳定性 (16)3.6绘制校正前后幅相特性曲线 (16)课程设计体会 (18)参考文献 (18)一、概述:1.1设计条件: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0()(0.11)(0.21)K G S S S S =++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滞后校正装置,使(1)校正后系统的静态误差系数25V K = (2)相位裕度045γ≥, (3)截止频率为2.5rad s 。
2.2设计目的a. 了解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
b. 掌握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分析以及动态特性分析的方法。
c. 掌握利用MATLAB 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
d.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设计要求(1)、能用MATLAB 解复杂的自动控制理论题目。
(2)、能用MATLAB 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
(3)、能灵活应用MATLAB 的CONTROL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 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二、串联滞后校正的设计本设计使用串联滞后校正来改善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范例)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姓名: 班级: 学号: 实验时间: 实验成绩: 一、 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step( )函数和impulse( )函数的使用方法,研究线性系统在单位阶跃、单位脉冲及单位斜坡函数作用下的响应。
2.通过响应曲线观测特征参量ζ和ωn 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影响。
3.熟练掌握系统的稳定性的判断方法。
二、 实验要求:1.根据实验步骤,写出调试好的MATLAB 语言程序,及对应的MATLAB 运算结果。
2.记录各种输出波形,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参数变化对系统的影响。
3.总结判断闭环系统稳定的方法,说明增益K 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 实验步骤:1.观察函数step( )函数和impulse( )的调用格式,假设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146473)(2342++++++=s s s s s s s G ,可以用几种方法绘制出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试分别绘制。
2.对典型二阶系统2222)(nn ns s s G ωζωω++= 1)分别绘制出ωn =2(rad/s),ζ分别取0,0.25,0.5,1.0和2.0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ζ对系统的影响。
2)绘制出当ζ=0.25,ωn 分别取1,2,4,6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ωn 对系统的影响。
3.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模型为)256)(4)(2()(2++++=s s s s Ks G ,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求出使得闭环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四、 实验结果与结论时域分析法直接在时间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可以提供系统时间响应的全部信息,具有直观、准确的特点。
为了研究控制系统的时域特性,经常采用瞬态响应(如阶跃响应、脉冲响应和斜坡响应)。
本次实验从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出发,给出了在MATLAB 环境下获取系统时域响应和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的方法。
1.用MATLAB 求系统的瞬态响应时,将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多项式的系数分别以s 的降幂排列写为两个数组num 、den 。
自动化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
自动化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自动化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引言•简要介绍自动化控制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阐述课程设计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课程设计目标•描述本次课程设计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解释该目标的意义和对学习者的影响。
设计思路•分析课程设计要求,确定设计思路的基本框架。
•阐述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介绍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实施步骤1.项目准备阶段–研究相关资料和文献,了解当前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场景。
–调研市场上已有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分析其特点和优缺点。
2.系统设计阶段–定义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指标。
–利用系统理论和数学模型设计控制策略。
–根据系统需求和参数设计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
3.系统实施与调试阶段–制作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原型。
–进行系统实施和集成测试。
–进行系统调试和优化。
4.系统性能评估阶段–测试和评估系统在不同情况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分析评估结果,并对系统进行改进和优化。
5.报告撰写和展示阶段–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并整理相关实验数据和图表。
–准备课程设计的展示材料和演示文稿。
–展示和演示课程设计成果,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施结果与分析•分析所设计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和稳定性。
•对系统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和总结。
•提出改进和优化的方向和建议。
结论•简要总结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和成果。
•强调该课程设计对学习者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的主要信息。
以上是一篇关于自动化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的相关文章,通过标题和副标题的形式来呈现内容。
文章采用markdown格式,按照列点的方式生成,遵守了不出现html字符、网址、图片和电话号码等内容的规则。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讲述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姓名:学号:班级:11电气1班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2013年12月目录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实验二、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分析实验三、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实验四、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1.1 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TD-ACS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1.2 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ACS实验系统一套。
1.3 实验原理及内容下面列出各典型环节的方框图、传递函数、模拟电路图、阶跃响应,实验前应熟悉了解。
1. 比例环节(P)(1) 方框图:如图1.1-1 所示。
图1.1-1(2) 传递函数:Uo(S)/Ui(S)=K(3) 阶跃响应:Uo(t)=K(t≥0)其中K=R1/R0(4) 模拟电路图:图1.1-2注意:图中运算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已经对地接了100K 的电阻,实验中不需要再接。
以后的实验中用到的运放也如此。
(5) 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对照曲线:①取R0 = 200K;R1 = 100K。
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实测阶跃响应曲线2.积分环节(I)(1) 方框图:如右图1.1-3 所示。
图1.1-3(2) 传递函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 阶跃响应:Uo(t)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t 0) 其中T=R0C(4) 模拟电路图:如图1.1-4 所示。
图1.1-4(5) 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①取R0 = 200K;C = 1uF。
3.比例积分环节(PI)(1)方框图:如图1.1-5 所示。
图1.1-5(2) 传递函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阶跃响应:Uo(t)=K+t/T(t) (t 0) 其中K=Ri/Ro; T=RoC(4) 模拟电路图:见图1.1-6图1.1-6(5) 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①取R0 = R1 = 200K;C = 1uF。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磁盘驱动读取系统概述:磁盘驱动读取装置的目标是要将磁头准确定位,以便正确读取磁盘磁道上的信息,由于磁盘旋转速度在1800转/分和7200转/分之间,磁头在磁盘上方不到10nm的地方运动,所以位置精度指标要求非常高。
此系统轨道的位置是通过读取预先录制在上的信息(格式化完成)进行检测的,因此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取为:H(s)=1。
此外我们近似磁头与手臂之间的簧片是完全刚性的,所以影响磁头定位的主要扰动因素是外界的冲击、震动和系统内部参数发生改变等因素,我们要改进控制系统,以减小扰动因素的影响。
在这次设计中我们将用到比例控制,超前校正控制,滞后—超前校正控制等方法。
一、利用实验数据建立对象数学模型(考虑读写头与悬臂刚性连接)实验原理图:相关数据:飞升曲线标幺曲线根据程序:t=t(15:30);y1=y(15:30);y2=y1/0.092008;y3=1-y2;y4=log(y3);plot(t,y4)gridp=polyfit(t,y4,1)并得到:p =-829.6900 1.5860所以:K=-829.69,b=1.586 得到斜率坐标曲线如下图:斜率坐标图计算如下:所以对象传递函数:G(s)=0.92008/(1.156×10-6S3+2.16×10-3S2+S)二、采用比例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超调量%<5%,调整时间t s <200ms ,单位扰动的最大响应小于5‰1、控制系统方块图:R(S) C(S2、根据根轨迹程序:a=[0.92008];b=[1.156e-006 0.00216 1 0]; sys=tf(a,b); rlocus(sys); gridrlocfind(sys)>> Select a point in the graphics window selected_point =-7.4426e+002 -8.3668e+000ians =26.5803得到如图根轨迹:Ka 0.92008/(0.00121S+1)1/(0.000958S+1)1/s 1根轨迹图在保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折中选出比例增益,系统稳定要求闭环系统的极点位于S平面的右半面,通过根轨迹图可知当%=4.88%时,系统Ka=2473、系统的稳定裕度编程:ka=247;sys1=tf([0.92008*ka],[ 0.00121 1])sys2=tf([1],[0.000958 1 0])sys3=series(sys1,sys2);bode(sys3)gridmargin(sys3)[h r wg wc]=margin(sys3)运行结果:Transfer function:227.3-------------0.00121 s + 1Transfer function:1----------------0.000958 s^2 + sh =8.2297 (幅值欲量h)r =63.7349 (相角欲量r)wg =928.8050 (交接频率w g)wc =215.3773 (截止频率w c)BODE图4、单位阶跃给定作用下的响应曲线编程:ka=247;t=0:0.0001:10;sys1=tf([0.92008*ka],[ 0.00121 1])sys2=tf([1],[0.000958 1 0])sys3=series(sys1,sys2);sys4=feedback(sys3,[1])[y,t]=step(sys4,t);plot(t,y)grid得到曲线如图:5、单位扰动作用下的响应曲线编程:ka=247;t=0:0.001:2;sys1=tf( 1,[0.000958 1 0])sys2=tf(0.92008*ka,[0.00121 1])sys3=feedback(sys1,sys2)[y,t]=step(sys3,t);plot(t,y)grid得到曲线如图:5、小结通过多次改变Ka的可得到以下表中的多组数据:Ka 225 235 247 255 265超调量 3.14% 3.95% 4.88% 5.57% 6.4%调节时间(s)0.014 0.013 0.012 0.012 0.0130.0049 0.0048 0.0046 0.0045 0.0044对单位阶跃扰动的响应的最大值由此折中选择Ka=247为合适的。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2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班级姓名学号2013 年12 月26 日初始条件: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设计一串联校正装置, 使系统满足如下性能指标: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相角裕度。
1.1设计原理所谓校正, 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其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 使系统整个特性发生变化, 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
系统校正的常用方法是附加校正装置。
按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位置不同, 系统校正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
按校正装置的特性不同, 又可分为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PID校正。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串联校正。
一般来说, 串联校正设计比反馈校正设计简单, 也比较容易对信号进行各种必要的形式变化。
在直流控制系统中, 由于传递直流电压信号, 适于采用串联校正;在交流载波控制系统中, 如果采用串联校正, 一般应接在解调器和滤波器之后, 否则由于参数变化和载频漂移, 校正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很差。
串联超前校正是利用超前网络或PD控制器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 是利用超前网络或PD控制器的相角超前特性实现的, 使开环系统截止频率增大, 从而闭环系统带宽也增大, 使响应速度加快。
在有些情况下采用串联超前校正是无效的, 它受以下两个因素的限制:1)闭环带宽要求。
若待校正系统不稳定, 为了得到规定的相角裕度, 需要超前网络提高很大的相角超前量。
这样, 超前网络的a值必须选得很大, 从而造成已校正系统带宽过大, 使得通过系统的高频噪声电平很高, 很可能使系统失控。
2) 在截止频率附近相角迅速减小的待校正系统, 一般不宜采用串联超前校正。
因为随着截止频率的睁大, 待校正系统相角迅速减小, 使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改善不大, 很难得到足够的相角超调量。
串联滞后校正是利用滞后网络PID控制器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 利用其具有负相移和负幅值的特斜率的特点, 幅值的压缩使得有可能调大开环增益, 从而提高稳定精度, 也能提高系统的稳定裕度。
自控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一、 目的要求1. 目的1. 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2. 掌握被控广义对象数学模型试验测试和辨识的方法;3. 掌握闭环系统稳定性、稳态误差和动态响应质量的分析、计算和校正方法;4. 经过对广义对象特性测试和闭环系统运行调试试验,提高实验动手能力;5. 经过MATLAB 、Simulink 仿真计算,提高编程、仿真和计算能力。
2. 要求1. 认真对待课程设计,集中全部精力,抓紧两周时间,圆满完成课程设计任务;2. 认真听老师讲授课程设计,并做好笔记,消化内容,掌握自动控制系统一般的设计步骤和方法;3. 学会用MATLAB/Simulink 仿真计算方法,设计自动控制系统;4. 认真做好测试和运行调试试验,仔细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5. 按规定认真写好课程设计报告。
二、 设计题目直流电动机转速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三、 质量指标要求1. 给定转速:2000转/分2. 稳态误差:理论上0ss e =,实际系统稳态误差,为给定转速值的00053. 动态质量指标:超调量: %5%σ≤ 调节时间:0.5s t s <四、 完成时间:2周 80学时课程设计报告正文(提纲)第一章直流电动机转速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1.1广义对象组成1.1.1 被控制对象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和被控制量1.1.2 功率放大器电路及工作原理1.1.3 测速装置组成及工作原理1.2 广义对象数学模型的建立1.2.1 广义对象时间响应特性的测试1.2.1.1 测试实验原理图1.2.1.2 测试过程与方法1.2.1.3 测试结果曲线1.2.2 数学模型辨识1.2.2.1 辨识方法选择1.2.2.2 辨识结果:开环传递函数第二章转速控制系统的理论分析与计算2.1 未校正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图2.2 未校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2.3 系统稳态误差计算2.4 系统动态质量指标计算2.4.1 用闭环零、极点分布计算σ%,ts2.4.2 用开环L(w)、γ(ωc)、ωc 表计算σ%,ts2.5 计算结果说明(应加校正装置)第三章转速控制系统校正3.1 校正方式的比较与选择3.2 用Bode图选择串联校正装置结构和参数第四章用MATLAB/Simulink仿真设计转速控制系统4.1 未加校正装置的转速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计算4.1.1用MATLAB程序4.1.2用simulink仿真4.2 加串联校正装置时转速控制系统设计4.2.1 用simulink仿真图4.3 确定所选校正装置的结构和参数第五章转速控制系统的校正装置实现和系统运行调试5.1用模拟电路实现校正装置(如图5.1所示)5.2数字校正装置5.2.1校正装置的差分方程5.2.2选择Kp、Ki(或Kp、Ti)不同值组合调试、运行第六章结束语6.1 课程设计的收获和体会6.2 建议第一章直流电动机转速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1.1广义对象组成1.1.1 被控制对象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和被控制量被控对象:电动机被控量:电动机的转速直流电动机的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定律,即:运动导体切割磁力线,在导体中产生切割电势;或者说匝线链线圈的磁通发生变化,在线全中产生感应电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 总结与心得体会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让我收获了很多,不管是从知识技术上还是心态上。 从知识方面来说, 课程设计是围绕着自动控制原理展开的。从自动控制原理课以 后就一直很迷茫, 不知道校正过程到底有什么用。也很期待着能在大三的时候就 能完成课程设计,这样在趁热打铁也能复习自动控制原理。经过课程设计以后, 自动控制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线性代数的知识、现代控制理论、电机等方面的 知识得到了巩固。MATLAB 的知识也得到了复习,从仿真到编写 M 程序,虽然 绘制波特图的 M 程序只用修改即可,但是还是去学习了一下 C++,感觉十分充 实。从技术方面来说,从 MATLAB 的仿真到实验报告编写时候 Word 知识的拓 展,排版和公式编辑都得到了熟练的练习。 从心态方面来说,这个学期很艰难。大四了,其他专业只有一两门课,我们 有十二门课还有考试还有考研。 也正是这么多的课程,让我们的承受能力得到了 提到, 我们自己也得到了成长。从一开始面对即将到来的课程设计的恐惧到发现 课程设计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时候的坦然,再到最后做仿真做报告时候的成就 感,这些情绪都是很难用文字和符号表达的。
a
1 sin m =5.462; 1 sin m
②滞后超前环节中的超前部分的两个频率分别为: W1=Wc/ a =4.2788 W2= a Wc=23.3712
s 1 超前环节 Gc1(s) 4.2788 s 1 23.3712
L0(Wc)=15 也 就 是 20lgA(W5)-20lgA(Wc)=15 , 超 前 环 节 与 0db 线 相 交 频 率 W5=10*5.623=56.3(W5) ③滞后超前环节中的滞后环节的两个转折频率分别为: W3=0.1Wc=1
MATLAB 相角裕度/° 43 电机相角裕度/° 41
频率 W MATLAB 幅值/db 电机幅值/db
2 13.2 12.0
6.07 4.6 3.4 80 78
7.99 2.63 1.66 77 73
9.03 1.69 0.77 74 72
10 0.80 0.21 71 69
20 -6.29 -7.30 47 44
W5 W3 W1W3 4.2788 1 , W4 =0.0761 W1 W4 W5 56.23 s 1 滞后环节 Gc2(s) s 1 0.0761
由几何关系得
s 1 s 1 4.2788 最终得到滞后超前校正环节为 Gc( s ) Gc1( s ) Gc2( s ) = s s 1 1 0.0761 23.3712 即所设计校正控制器传递函数:
100( s 1)(0.2337 s 1) s (0.12 s 1)(0.052 s 1)(13.14 s 1)(0.004285 s 1)
2.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1)未经过校正的系统对数频率特性见开环性能分析(第一页) (2)经过校正的对数频率特性: 对绘图 M 文件的修改:
1.未经校正的仿真图如下
2.添加的校正装置.仿真环节为:
s 1 0.2337 s 1 Gc1(s) 4.2788 s 1 0.004285 s 1 23.3712 s 1 s 1 Gc2(s) s 1 13.1406 s 1 0.0761 3.经过校正的仿真图如下:
Gc(s)=
( s 1)(0.2337 s 1) 0.2337 s 2 1.2337 s 1 = (13.14 s 1)(0.004285 s 1) 0.05630 s 2 13.144285 s 1
完全校正后系 s 1)(0.2337 s 1) s (0.12 s 1)(0.052 s 1) (13.14 s 1)(0.004285 s 1)
校正后的频率特性曲线如图
3.性能指标分析: 校正后的系统截止频率 Wc=10MATLAB,仿真结果为 10.2(都符合截止频率条 件); 校正后的系统相角裕度γ=φm(Wc)+180°=-108.56°+180°=71.43°,仿 真结果为 71°(都符合相角裕度条件)
四、 基于 Simulink 的系统全数字仿真
七、 参考文献
[1]标准 卢京潮《自动控制原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395 页 [2]标准 邱阿瑞 《拖动电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93 页 [3]标准 王中鲜 《MATLAB 建模与仿真应用教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二版 北 京(2013)240 页 [4]标准 贺昱耀《现代控制理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14 页 [5]标准 刘振安《C++程序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北京(2008) 249 页 《原创报告》
五、 仿真实验结果
1.实验数据采样如下表: 频率 W 0.1 MATLAB 幅值/db 电机幅值/db 55.7 54.1 0.2 45.1 43.9 33 32 0.508 30.4 29.0 37 38 0.598 27.9 26.6 40 42 0.809 23.6 22.5 47 49 0.901 22.1 21.0 50 52 1 20.8 19.9 52 55
二、 开环频域性能分析
1. 校正后系统性能指标要求: (1) 稳态误差:对单位阶跃输入,稳态误差 ;对单位斜坡输入,稳态误差 ; (2) 开环截止频率 ; (3) 相角裕度 2.校正过程: (1)开环传递数为 G ( s )
1 (0.12 s 1)(0.052 s 1) 100 ; s (0.12 s 1)(0.052 s 1)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完成人:张云虎 学号:2013300925
一、 系统建模
系统建模可以分为两种,机理建模和实验建模。机理建模是在了解研究 对象运动的基础上, 通过物理、 化学知识和数学手段建立的输入输出的关系; 实验建模是通过在研究对象上加上一系列研究者事先确定的输入信号,激励 研究者通过传感器检测其可观测的输出,应用数学手段建立起来的输入输出 的关系。 本次课程设计中的模型已经给定,未经过校正的模型是:
%%校正系统频率特性曲线%% clc; clear; num=conv([100],conv([1 1],[0.2337 1])); 1])))); figure;
den=conv([1 0],conv([0.052 1],conv([0.12 1],conv([13.14 1],[0.004285 h=tf(num,den); bode(h,{0.1,10000}); title('校正后的系统') grid;
30 -11.8 -13.7 31 26
MATLAB 相 角 裕 度 71 /° 电机相角裕度/° 72
2.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数据表明,校正环节的设计符合要求,实验结果比较理想。幅值分析来 看,电机幅值稍稍偏小于 MATLAB 仿真值,但是误差,与仿真的结果很接近。从 相角裕度分析来看,MATLAB 仿真结果和电机仿真的结果误差不大,变化的幅度 趋势也很近似。所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由 MATLAB 仿真和半实物电机仿真 的结果可以看出,校正后的系统无论在截止频率还是在相角裕度方面都满足要 求。
G( s) 1 (0.12 s 1)(0.052 s 1) 100 ( s 1)(0.2337 s 1) s (0.12 s 1)(0.052 s 1) (13.14 s 1)(0.004285 s 1)
经过校正的模型也由计算可得:
G( s)
所涉及的参数在 Easy Motion Studio 的 Communication 菜单下选择选择 “setup”进行参数设置即可。
根据稳态误差的要求,增加一个积分环节 1/s 和比例环节 k,由于 ess≤0.01 知 K≥100; 得到根据稳态误差校正的传递函数为
在 MATLAB 上利用 M 文件绘制未校正的 L0(W):
(2)计算截止频率:WC0=25.2119(仿真图上是 22.5) 计算相角裕度: (仿真图上是 71°) γ0=180°+ (Wc0) = =180°-90°- ac tan(0.12Wc0) ac tan(0.052Wc0) = -34.37° (3)由截止频率和相角裕度可以知道,不能用超前校正, 于是就计算相角储备量:
WC0≥WC*
γ0≤γ*;
γ0(w*)=180°-90°- ac tan(0.12Wc*) ac tan(0.052Wc*) =12.33°≤γ*+6° 因此也不能用迟后校正,只能用迟后超前校正;
基于电机的传递函数,利用 Matlab 进行开环频域性能分析
三、 校正装置设计
1.滞后超前校正环节: ①选择 Wc=Wc* φm(Wc)=γ*-γ0(Wc)+6°=43.67°
4.校正后各种输入信号下的仿真图如下: (1)阶跃输入信号的观测值图为:
误差观测图:
(2)幅值 200,f=0.8 的正弦信号的观测图为
A=200,f=0.8 的正弦信号误差观测图:
(3)斜坡输入观测图:
误差观测图:
5.分析:由得到的仿真图像可以看出, (1)阶跃信号下,输出的结果是稳定的,经过校正的系统超调量和调节时间 都较小; (2)斜坡信号下,系统的输出和输入除了在开始有点偏差,之后都是吻合的。 误差也满足误差要求,即 ess≤0.1; (3)在正弦信号下,输出信号在幅值增益和相角迟后等方面都能和输入幅值 和频率吻合, 误差不为零是因为输入和输出存在相角迟后,从增益和相角方面考 虑校正的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