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支路系统的交通组织

城市道路支路系统的交通组织
城市道路支路系统的交通组织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城市道路支路系统的交通组织············· - 1 -第一章绪论··················· - 3 -第二章城市道路支路系统的规划设计········· - 7 -第四章应用实例··················- 16 -第五章结束语···················- 20 -

城市道路支路系统的交通组织

摘要:支路正如人体的毛细血管,在城市交通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对支路的规划设计一直重视不够。首先总结了支路发展中存在的功能划分、密度和横断面布置等问题,详细分析了支路功能划分,将支路划分为交通性支路、生活性支路和特殊支路,分析了不同支路承担的具体作用和应范围。并针对支路网的密度、红线宽度、车道宽度、分隔设置以及路边停车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为了对城市主干道与多支路T型交叉区域的交通进行合理的组织,减少主干道与支路T型交叉口的交通流冲实,降低主干道车流的延误,通过对该区域的道路结构形态及交通分布特征的调查分析,提出了主干道与支路接驳处渠化设计和主干道信号协调控制相结合的交通组织方式。

关键词:支路规划、支路设计、支路功能、协调控制

The traffic organization of the system of city road

branch

Absract: Local roa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utban street systems,just like capillaries do in human bodies. However,local roads have not gained sufficient attention thus far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process of urban street systems in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issues on roa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s, road network density, and cross-sectional design in local road development, and provi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local road functionalities. According to roa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s typically adopted abroad,the paper classifies local roads into three functionalities, namely, through-traffic,neighbor-hood-specific, and special use, and specifies their typical funcions and application scopes. Finally, the paper fur-ther analyzes local road density,right-of-way,lane-width, separation facilities,and road-side parking issues.

In order to rationally organize the traffic in the area of urban arterial road intersected by multi-inferior roads at T-intersection,a traffic organization method with channelized traffic design and signal coordinated control was presented,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ove.

Keywords:local road planning、local road design、local road functionalities、coordination control

第一章绪论

1.1城市支路概念

按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的规定,城市道路分为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类。

1.1.1支路概念

居住小区或工业小区外围,是居民日常活动出入交通的通道,其路幅宽度为12-16m,混行车道宽度为6-6.5米。支路通常为双向两条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外侧为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无物理分离设施。有些支路不能明确地规定出机动车道的通行空间,而是实行机动车在道路中间行驶,非机动车在道路两侧行驶的交通管理模式。因而,支路多为“一块板式”道路,并经常呈现混合交通局面。

1.1.2 大城市路网密度可用图1大致表示,类似于金字塔结构。

1.2支路体系不健全引发的问题

1.2.1城市道路功能恶化

由于城市道路缺少下一个层次的路网系统适于商业活动的土地供给不足,限制主干路商业开发的规定与经济规律背道而驰,城市往往陷入商业活动不可缺少,但无地可寻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居民以自行车为主,自行车、公交、步行、机动车均集中在干路上,行人穿越自行车与机动车的混合导致机动车车速下降,低速行驶又带来更多的空气污染。再加上缺乏纵深方向的支路体系,商业街只能延主干路以两层皮模式发展,商业街越长越长、商厦越长越高,交通混行与街道功能混合愈演愈烈。城市的微观用地发展模式不断恶化。这一点在县级市,地级市等中小城市非常明显。

1.2.2路段通行能力降低

如果城市干路两侧有大量公建(不但包括商业建筑、也包括宾馆、办公楼等),就会存在大量的机动车出入口。目前的三块板道路两侧有自行车道,当有自行车通过时,机动车不得不以极慢的速度转入,也可能先减速,再等待。从而发展到导致右侧车道与内侧车道通行能力下降。

支路体系不健全还会导致近距离交通只能由高等级道路完成。高等级道路承担近距离出行。而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大,城市用地混合程度高,近距离出行较多,即使私人交通机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居民出行距离的分布规律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如果支路不能完成自己应承担的任务,其后果可想而知。

1.2.3公交线路设置困难

支路体系不完备还导致公交必须设在主干路上。而右侧车道是公交靠站必须占用的车道,公交进出站会阻碍后续车辆运行,迫使其他机动车停止或转入内侧车道,会导致右侧车道与内侧车道通行能力降低。并且公交站点的通行能力有限(一般每分钟只能进出60辆以下),如果线路重复系数大,那么就需要很多公交站点。导致换乘距离增加和主路右侧车道通行能力大幅底降低。虽然可以将一条车道规划为公交专用道。这样有利于提高公交动输效率,但加密公交线网密度所带来的好处(减少乘客步行到站距离)难以发挥出来,比如北京西苑站,有20多路车在此设站,尤其是高峰时刻,各路公交车扎在一起,使整个路段拥堵不堪。

1.2.4交叉口通行能力降低

如果分离设施完善,路段可以完全实现机非分流,但交叉口混行依然不可避免,在两相位信号灯和自行车流量较大的情况下,由于自行车加速快,头5—10秒的绿灯灯时往往被自行车占用,这样就导致机动车的实际绿灯灯时减少。虽然多相位信号交叉口对此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机非干扰带来的交通效率下降问题。陆化普等人对北京与东京的对比调查表明,北京市区交叉口饱和交通量的计算值在每绿灯小时989—1477台之间而东京的交叉口饱和交通量的计算值却在每绿灯小时1163—1899台之间,即东京市区交叉口的饱和交通量是北京的12~13倍,自行车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北京是我国交通管理比较完善的城市。其他城市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

1.2.5快速道路的压力过大

主干路速度上不去,将导致快速路车辆的增加和交通压力加大,形成了混行交通导致的交通量上传效应。其实质就是次干路当作支路用。主干路当作次干路用,快速路当作支路用。

1.3忽视支路的原因

1.3.1概念误区

目前许多人依然认为支路仅为集散道路。是主路的旁枝。这一概念误区导致人们对支路的忽视,使本来应当具有较高密度,较多用地比例,更便捷的支路体系变成了尽端路、断头路、错位路。强调支路的重要性必须给支路一个更确切的内涵“支路并不是枝路,而是支撑之路”健全的支路体系是道路等级、功能划分的基石。

1.3.2计划经济与规划依据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不存在土地市场、道路与土地是两种完全独立的城市供给。满足不同的需求目标:前者唯一的目标就是满足交通需求,后者则服务于土地的使用功能,对于交通需求来说,道路上的阻抗越小,通行能力越大越好,因此道路尽可能宽,交叉口尽可能少,对于土地需求来说,内部选择余地越大,外部干扰越小越好,因此街区要尽可能大。我国微观道路及用地结构深受苏联规划思想影响,采用大街区,宽马路的做法。计划经济下的企业办社会模式、政府有限的道路设施投资能力促进了巨型独立王国的成立。这一模式在最近的城市发展中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工业搬迁,大盘房地产开发与现有居住小区规划模式依然延续大街区发展肌理。支路建设依然不足。

1.3.3支路规划缺乏理论与技术支撑

我国传统的城市路网规划理论忽视交通管理内容,规划设计人员并不确切知道如何增加支路,四岔路口与丁安路口的冲突点数量对比无疑给人一种增加“枝路”的误导。虽然规划对支路布置方式提出了建议,但支路与干路的便利联系方法与交通管理手段依然没有明确。

其实绿波交通将车辆组成与路段长度几乎相等的车队不断运行,路段上依然有很多空档可以穿越。有不少书籍介绍了不规则间距路网的绿波交通组织理论。这些理论也早就应用于实践。图2是路段上一次穿越时间空档在相位差为期1/2周期的两个交叉口之间的分布情况。如果自行车、公交体系在支路系统内运行,简单的垂直交叉根本不会影响干路的速度与通行能力。但我国的三板道路不存在行人二次过街机会(双向机动车道中间没有安全岛可供行人与自行车等候,更没有红绿灯控制与引导)。这反映了道路断面设计,交通管理对步行交通需求考虑的不足。

图2

1.3.4路网规划、建设、管理的街拉问题

总体规划是城市交通建设的基本依据,总体规划的路网建设在三块板,宽马路的路网体系基础上,并未做到支路体系规划,支路体系的设计阶段安排也未能明确。而且路网规划与交通管理,交通建设还存在彼此脱离问题,虽然我国旧城区的传统路网密度较大,但规划过程中并没有合理取舍,“重建不重管”导致新建的道路与原有较密的路网发生冲突,要么取消小路,要么增加分隔护栏。这是一种以车为本的简单而粗爆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并没有将矛盾消除,而是以公交线网密度的不足,线路的过度集中,交叉口的机非混行体现出来。

1.3.5城市建设存在急切近利思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来源于城市土地的出让,虽然基础设施投入有所好转,但依然捉襟见肘,大多数城市是按赫西曼的“压力论”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在按照利润原则运行的城市经济中,非营利和低盈利部门供给不足是必然现象,从而导致“人—车—路”矛盾的产生。主干路交通便利,可达性好,易于出让可以迅速回笼资金,迅速改善城市形象,所以城市干路拓宽的目的不仅在于解决交通问题。更在于通过两侧的用地开发改善城市形象,获得土地收益,这就造成交通设施的初期投入以满足土地近期开发。城市近期发展为主要目的,城市干路建设可以一举多得,当然属于重视之列,支路则少人问津。

1.4本文的研究内容

1、支路体系不健全引发的问题;

2、忽视支路的原因;

3、城市道路支路系统的规划设计;

4、干道与多支路T型交叉区域的交通组织方式;

5、应用实例说明支路交通组织设计的重要性。

第二章城市道路支路系统的规划设计

2.1支路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在规划与设计中,人们往往把很目光聚集在快速路以及干路上面,对支路考虑相对较少,对支路功能加以分析并以此为导向进行规划与设计就更少,常出现下列问题:

2.1.1功能不明确

支路的功能不明确,往往会造成支路承担的功能本末倒置。如实例一中横穿居民区内部的华石路,车道过宽,车速过快,于是渐渐就承担了原本应该由主干路承担的通过性交通功能和次干路上的交通散功能,这样就势必会削弱支路应有的功能—方便周边居民的出入性功能,对居民的生活和出行造成不便,所以有必要按功能对支路进行分类,进行区别设计。

2.1.2密度过小

日本,美国,欧洲一些大城市的支路网密度都达到了10km/km2以上,这样既加强了对两侧区域的服务功能,又起到干路网的“满溢”作用,不至于由于干路网节点堵塞而造成局部瘫痪。例如,北京市规划的二环路以内的中心城区支路网密度只有3.28km/km2远远低于国外的同等城市,支路网的密度过小是造成目前“首堵”的原因之一。

2.1.3横断面布置问题

横断面布置包括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隔设施以及各自的宽度设置是否合理。例如,实例一中华石路上机动车道设为3.75m是不是有必要,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用铁栅栏分隔是否方便行人过街,有没有考虑以后公交停靠站的设置等问题。

2.2支路的功能分析

要理清设计的思路,首先从理清支路的功能入手。在传统印象中,人们对于道路功能的直觉定义似乎就局限于交通功能外,还包括服务功能。例如,为人们提供更加适宜的生活空间、为服务设施提供摆置的公共空间。此外,支路也具有都市构造形成的功能。当然,在一定的场合,其中的某项功能可能成为主要功能,其他种类的功能则变为次要功能。

2.2.1支路功能

2.2.1.1交通功能

交通功能属于道路的基本功能,可定义为“提供车辆与行人通行的空间”,其中通行的空间是指车道与人行道。交通功能又可分为供普通车辆和普通行通行的一般交通和为特殊车辆和特殊人提供的特殊交通功能。

(1)一般交通功能。普通车辆包括通常的大小客车、大小货车、自行车。支路的机动车道形式通常为混合车道,大小车辆混合行驶,甚至机非混合行驶。其中规模较大的集散道路会有明显的车道布设,分为快慢车道或在型车道、小型车道。设计车速一般限制在30km/h,仅起“出入交通功能”,不提供快速通过服务。而人行道则是指行人专属的通行空间。

(2)特殊交通功能。特殊交通功能考虑的对象是特殊的车辆和特殊的行人。特殊的车辆包括紧急救援车辆、提供大运量服务的公共汽车,这些车辆,所以一般要进行单独考虑。特殊的行人一般指身体残疾的特殊人群,有时为方便他们的出行需要单独的设计。

2.2.1.2服务功能

由于城市支路支路系统深入居民区、商业区,道路空间更接近住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道路系统还应该进一步体现对两侧地块上的居民或者顾客的服务功能。

(1)提供车辆的停驻空间。车辆包括机动车和自行车,在土地资源足够且不影响交通运行的前提下,规划者会划设路边停车格来满足因土地使用秘衍生的停车需求。

(2)提供适宜的生活空间。在支路上,来往的车辆不像在干路上那样快速地移动,居住于道路周遭的人们,可以用更轻松、自然的态度与道路空间结合,因此道路空间不再局限于车辆的通行,更是都市居民休憩及情感交流的延伸空间。为了满足这一功能,并更有保护路人的安全,国外产生了“人车共存车道、”“生活化道路(Woonerf)”等设计手法。

(3)提供必须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功能是指“道路提供各式公共设施摆放与设置的空间”,在国外的相关文献中将一些街道的公共设施称之为街道家俱(Street Furniture),如电话亭、邮筒、座椅、绿地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公共设施也是必须设置于道路两旁的,如路标、电力与电信设备等。

2.3支路规划设计

2.3.1支路网密度

合理的支路网密度是实现支路服务功能的必条件,同时也是实现支路城市构造功能的前提。支路网密度与城市道路网总体布局、公交线网密度、居民出行时

间各建设成本等众多因素有关。本文从居民出行时间成本C

1和道路建设成本C

2

出发,分析了基于综合费用C

1

由居民平均出行次数n、平均步行速度v/(km/h)、

居民到支路网的平均距离L/km、居民的平均时间价值Po/(元/h)、区域人口数P/万人和区域总面积S/km2决定,区域人口密度D/(万人/ km2)为区域人口数

P与区域总面积S的商;C

2

由支路的平均建造单价P1/(万元/km)以及使用期t/年决定。假设该区域支路呈方格网状(见图4),设合理的支路网密度为x,则基于总费用最小可经得到:

minC=C

1+C

2

s.t. C

1

=L/V·P·P。·365·n·t

C

2=S·P

1

·Х

图4 方格网布局图

根据方格路网的特性:道路间距2L与路网密度x的乘积为恒定值2,即2L·Х=2。从而可得到:

C=C

1+C

2

=365·n·t·P·P。/ V·X+ S·P

1

·Х

由函数关系式可知:

当365·n·t·P·P。/ V·X= S·P

1

·Х时,C取最小值,此时

X

0=(365·n·t·P·P。/V·S·P

1

)1/2=(365·n·t·D·P。/V·P

1

)1/2

上式可用图5表示。

图5 基于费用最小的合理支路网密度

假设上海市中心城的人口密度为1.5万人/km2,居民平均时间价值为15元/h;支路的平均建设成本为200万元/km。使用寿命为8年。居民每天的平均出行次数为2.4次,平均步行速度为6km/h;可计算出上海市中民城的合理支路网密度为11.5km/ km2。按此算法可能会包含一部分居民区内的道路,所以可以适当折减。

2.3.2红线宽度

一个城市的合理道路网密度可以通过定量计算并参比同类型城市得到,综合考虑国内外的情况,一个合理的道路网功能级配是:干路与支路的比为3:7。中国,支路包括一些大院道路、居民街巷等,它们在整个非干路系统中约占37%(上海市内环以内数据)。依此类推,我国合理的道路网功能级配是:干路:支路:街巷为3:4.5:2.5 。例如,上海市临港新城道路网专业规划提出道路面积率为15%~20%(取平均值9km/ km2),取主干路平均宽度40m,居民街巷的宽度5m,则有:30%·9·0.04+45%·9·X+25%·9·0.005=18.5%,计算可得支路平均红线宽度X为16.2m,上海市临港新支路规划红线取12~24m。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规划的支路红线宽度明显过大,造成支路网密度不足,所以支路的规划高度必须从原先的“宽而稀”的思路中转变过来。

2.3.3车道宽度

我国现行机动车道宽度一般直接采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以下简称《道路规范》)中对机动车道宽度的有关规定来制定,但是在《道路规范》制定的近20年里,我国的城市交通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交通发展。因此,实际设计时在《道路规范》基础上,确定城市道路车行宽度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视交通流中的主要车型(区分大型车、中型车、小型车)确定整条道路的车道宽度;

(2)区分路段与进口道,按不同流向的实际车种构成情况,分别确定各车道的宽度;

(3)视道路所处的地理位置,确定相应的车道宽度。一般情况下,位于城市边缘或港口、工厂等处的道路。一般情况下,位于城市边缘或港口、工厂等处的道路,以分担货运交通为主,设计车型应采用货车,其因车身较宽,车行道相应地也应宽一些;城市中心区和生活区的道路,主要是小汽车和大客车交通,因此,可视车种的时间构成比例及流量/流向的分布情况分别设计不同的车道宽度。

目前很多支路的机动车道都千篇一律地保持着3.75m的路宽,严重浪费道路资源。美国及西欧一些国家已经用实践证明,3.0m的车道宽就可以满足小汽车的安全通行;在3.5的情况下,由于支路的速度低,可以满足在客车以及公共汽车的通行。人行道的宽度主要与沿街的用地性质及人群活动待点有关,行人流量较大的支可设计为4~5m宽,最小不低于1.5m。

2.3.4分隔设施

机动车道中间一般不设分隔带,以免分隔带的宽度不够无法设置安全岛,给行人过街造成不便。

机动车与非机动之间多为混行,无发隔设施。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流量都比较大的情况下,可设置2.5m宽的绿化分隔带,每隔一定距离,将绿化带改为港湾式的小汽车停车位,采用平行式的停车方式(一般小汽车宽 1.8m),还可以设置港湾式公交车停靠站提供方便。

非机动车与人行通,可用绿化带作线状分隔,宽度受限时可通行道树、休憩坐椅作点分隔。在自行车流量比较少的情况下,可以令非机动车与行人共板,不设分隔带。两行人出入量较少时,可以将自行车道设在外侧,当两侧行人出入量大时,可以将自行车道设置在人行道内侧。最好不要用铁栅栏分隔,这样会给行人过街造成不便。

2.3.5路边停车

提供路边停车(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服务功能是与交通能相冲突的,但支路以服务功能主,所以适当的情况下支路上可以考虑路边停车。

(1)机动车路边停车

是否可以设置路边停车不仅受道路宽度的限制,而且还要根据道路服务水平来确定。当道服务水平满足V/C≤0.5时,允许设置路边停车场,最小道路宽度要求见表3。

表3

(2)非机动车停车

在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的分隔带上,当达到一定的宽度(≥1.8m)时,可间隔设置自行车会停车位。

不同等级的道路在交通系统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支路作为道路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了目前支路规划设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从支路功能出发将支路划分为交通性支路、生活性支路和特殊支路。在支路规划设计中首先要明确支路的重要作用,并确定支路的具体功能,继而确定支路网的密度、红线宽度、车道宽度、分隔设施以及路边停车等问题。

第三章城市主干道与多支路T型交叉区域的交通组织3.1主干道与支路接驳处渠化设计

主干道与支路接驳处的结构类似T型交叉口,其交通量特点是主干道直行交通量明显大于支路交通量(支路交通量一般仅占主干道交通量的10%左右),若采用常规T型路口信号配时设计将增大主干道直行交通流的延误时间,且支路交通流量较小,支路交通流的专用相位利用率较低,针对主干道与支路接驳处这种特殊的结构形式,本文采用支路左转车流经候驶区等待后二次左转的方式,以规范通行秩序,改善交通安全状况,同时提高主干道直行交通流的绿信比。以双向四车道主干道为例(对于主干道为四车道以上结构,渠化设计更为合理),具体设计方式如下。

(1)在主干道右转驶入支路的进口方向设置人行横道。

(2)人行横道进口方向设置左转专用车道。

(3)在主干道两停车线之间正对支路口的适当位置设置支路左转车候驶区域,候驶区域的定位要求既不影响其他转向车流的通行路径,又能给一个信号周期内的左转车流提供足够的等待空间。

(4)支路口实行两相位信号控制:第1相位为行人过街相位,主干道直行车流禁行,左转车流通行,支路右转车流通行,左转车流驶入左转候驶区等待(图6);第2相位为主干道直行相位,过街行人以及主干道左转车流禁止通行,其余转向车流皆可通行,其中第1相位候驶区中等待的支路左转车辆可在第2相位启动时汇入主干道直行车流(图7)。

图6 第1相位

图7 第2相位

3.2主干道信号协调控制

主干道与支路接驳处的渠化设计虽然提高了主干道通行方向的绿信比,然而当主干道上有连续多个大型交叉口以及T型支路口分布时,孤立的单点信号控制之间必然相互关联度差,不利于降低主干道整体直行交通流的延误水平面,因此应对主干道各信号控制点进行信号协调控制。

通常,对于较长的干道信号控制,特别是当有多个交叉口与支路口连续分布时,严格意义上的双向绿波控制是很难实现的,它对各信号控制点之间的间距以及相位设置、信号周期等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因此,可采用靠近原则,即支路口人行过街信号以所在路段最邻近的交叉口信号为参考进行协调控制的方法,形成以主要交叉口为中心的分段信号协调控制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确定主干道平均车辆行驶速度及主要交叉口与各支路口人行横道间的距离。

(2)对主干道上的主要交叉口的信号相位进行排序,使包含本段方向通行的相位在时间上能够衔接,见图3。A、B相位为主干道自西可能行时间段。

图8 相位排序

(3)各支路口的信号灯采用与参考交叉口的信号灯相同的周期。

(4)计算各支路口人行横道信号灯机动通行方向绿灯启动时刻及绿信时长。设参考交叉口有n个相位,对每一相位进行分析,按车流行驶方向及平均车速推

算出该相位下支路口机动车绿信号的时间区间(t1

i ,t2

i

),i=1,…,n,并对所

有区间取并集。考虑到机动车行驶速度。采用早绿迟红原则,对机动车相位时间区间作适当放宽,以消除人行横道信号灯对机动车通行的影响。

(5)计算各人行横道信号灯行人通行方向绿信时长,并根据行人过街流量计算人行横道宽度。人行横道宽度应按人行带的倍数计算,最小宽度不得小于1.5m。现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城市道路应按人行带为0.75m,最大通行能力c0为1800人h-1,则人行横道最小宽度为

W min =QT/t·W

/C

式中:Q为行人过街流量;T为信号周期;t为行人通行相位时长。

(6)机动通行能力检验。当高峰时段内主干道交通量在设计信号控制下不出现二次排队现象,则认为设计满足通行能力要求,信号协调控制下的路段通行能力为

Na=No?w?bn′λmin

式中:Na为单向路段通行能力;?w为车道宽修正系数;?b为自行车影响正系数;nˊ为车道宽修正系数;λmin路段各支路口最小绿信比。

第四章应用实例

4.1铜陵市长江中路概况

长江中路地处铜陵市中心繁华商业区,西起淮河路口,东至建设路口,全长1200m,目前铜陵市最重要的一条东西向交通主干道。目前道路机非路机动车道双向为4车道,总宽为15m,非机动车道宽为4.5m,人行道宽为5m,无中央分隔带。从西至东共有3个主要交叉口,分别为:长江中路与淮河路交叉口、长江中路与义安路交叉口、长江中路与建设路交叉口,另有4条支路位于长江中路北侧,与其T型交叉,属于典型的主干道与多支路T型交叉区域。目前长江中路上车辆行驶速度缓慢,主干道与支路接驳处交通组织混乱,行人与机动相互干忧,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现状3个主要交叉口以及4个路口的位置分布见图9(距离以36km? h-1车速的行驶时间表示)。

图9 主要交叉口及支路口

4.2交通调查主要结果

实地测得长江中路路段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流量值为818.8pcu? h-1,行人过街高峰小时流量为1383人?h-1。现状3个主要交叉口的机动车交通信号相位见图5。

图10 交叉口信号相位

4.3交通组织方案

4.3.1支路口渠化

对长江中路上4个支路口按照前述主干道与支路按驳处渠化方法进行渠化设计。

4.3.2主要干道信号协调

(1)按照前状靠近原则,支路口a和路口b以淮河路口的信号为参考进信号为参考进行协调设置;支路口c和支路口d以义安路口b与淮河路口的信号协调设计为例,介绍信号协调设计算法(图6):首先制定参考交叉口的信号排序,规定启动相位以及启动时间(规定相位排序为DABC,以相位D启动时间为淮河路口信号启动时间,定义为t1);平均车速为36km h-1,通过图表计算流程可得支行支路口a的机动车通行相位包含的时间区间有:(16,44)、(46,81)、(18,53)、(55,73),总时间区间为(16,81);按照机动车相位早绿迟红原则,将机动车相位时间区间调整为(11.86),于是,支路口a的信号相位设计为:相位周期为110s(等于淮河路口信号周期),其中行人过街相位为35s,干道机动车相位为75s,干道机动车相位滞后淮河路口信号启动时间为11s启动,即t1+11s。同理可得支路口b、c、d的相位设置,见表4。

图11 计算流程

表4 信号协调控制设计

淮河路口/s 支路口a/s 支路口b/s 支路口c/s 义安路口/s 支路口d/s 信号周期110 110 110 92 92 92

行人过街绿信时长21 35 32 28 26 32

东西向绿信时长55 75 78 64 46 60

机动车绿信号启动时间以淮河路口

南、北进口机

动车左转相位

开始时间为启

动时间t1

东西向机动车

绿信号滞后淮

河路口启动时

间11s启动,

定义为t1+11s

东西向机动车

绿信号滞后淮

河路口启动时

间3s启动,定

义为t1+3s

东西向机动车

绿信号滞后义

安路口启动时

间24s启动,定

义为t1+24s

以义安路口机

动车南、北进口

直行相位开始

时间为启动时

间,定义为t2

东西向机动车绿信

号滞后义安路口启

动时间15s启动,

定义为t2+15s

(2)确定人行道宽度。支路口a的信号周期T为110s,行人过街相位长t 为35s,支路口a人行横道最小宽度为

W min =QT/t·W

/C

=1380 ×110/35÷1800×0.75=1.8m(3)

考虑调查时的观测误差以及高峰小时内的流量时段不均匀性,对计算结果作适当放大,设计时人行横道宽度值取4m为宜。

(3)通行能力检验。信号协调控制下的长江中路段通行能力为

Na=No?w?bn′λmin=1650х1х1χ1.87(75/110)=2104pcu·h-1>818.8 pcu·h-1

计算结果表明长江中路信号设计满足路段通行能力要求。

4.3.3延误评价分析

在支路口无信号控制状态下,机动车在行人干扰下通过人行横道的车速由稳定车速VS减为VM,通过人行横道后重新加速至稳定车速;信号协调控制后,机动车在绿波带内无干扰通过支路口人行横道,减小了在支路口处减速、加速过程引起的延误,稳定车速V′S相对VS也有所提高(图12)。

图12 V—S关系曲线

引用黄文忠等的《无控人行横道处行人和机动车延误分析》一文中有关计算方法以及刘广萍、裴玉龙提出的信号控制状态下的延误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两种状态下的机动车延误,结果见表2。

表5 平均延误比较

主干道方向平均延误淮河路口支路口a 支路口b 支路口c 义安路口a 支路口d 建设路口

无控延误/s 36.4 15.4 16.9 19.0 36.5 15.3 37.1

西至东

信控延误/s 36.4 6.8 7.1 8.4 28.6 5.9 37.1

无控延误/s 24.5 15.5 16.2 19.2 34.2 15.8 40.0

东至西

信控延误/s 17.8 5.7 9.3 6.4 26.8 8.5 40.0

从计算结果来看,信号协调控制下的支路口处的延误水平有明显改善,单车平均延误降低56.4%;相对而言,主要交叉口的延误降低幅度较小,整个路段单车平均延误降低28.4%。

城市主干道与多支路T型交叉区域采用了接驳处渠化设计与干道信号控制相结合的交通组织方式,方便行人过街,减少行人对机动车的干扰,并且避免了机动性车左转绕行。实例分析表明,该交通组织方式对减少主干道机动车延误均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交通组织方式尤其适用于支路左转交通流量不高的路口,对国内其他城市在进行类似主干道与多支路T型交叉区域的交通组织设计有借鉴意义。

城市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 1.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型体建设空间系统的一个组成成分。交通与运输是密切联系的,运输应有一定空间渠道流通,用交通工具才产生了交通。所以首先是运输系统的结构可以影响城市建筑系统的整体布局,因此,首先研究运输,进而研究交通。 交通是一个动态体系,关系到城市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以及生态作用。 2.布置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总体规划、详细 规划多城市道路系统的影响?) a. 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基础上要有一个完整的系统; ①城市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市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互相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所以道路系统应以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为前提,进行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交通的要求。所以两者紧密结合才能的道较完善的方案。 ②城市道理系统不是消极的适应城市的总体布局,而是积极配合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提出具体意见。做出相互协调、有机联系,使整个城市具体布局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 ③现代城市道路必须满足交通方便、安全、快速,也要满足清洁、安静、生动、美观,因此要做到道路功能清楚,系统分明,组织城一个合理的交通网。 ④城市用地安功能布局时,要求形成各部分交通系统及全市性交通系统; ⑤城市总体布局中要尽量使交通能够均衡分布; ⑥城市道路系统要求要有一定的干道网密布; b. 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 c. 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d. 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e. 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f. 要考虑远期的发展; 3.城市道路为何要形成系统 交通运输与城市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交通运输的发展能促进生产和城市发展。城市生产生活的发展也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城市的道路交通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效益的发挥也是紧密相关的。 a)从城市的角度将城市道路应当形成系统; 城市中各个组成分是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道路是城市的骨架; 道路形成系统市城市用地风能组织合理化的前提,有句俗语“条条大路通罗马” 说的就是古罗马发达的道路系统; b)从道路本身来讲也要形成系统 i.只有形成系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成体效益。 ii.城市是融汇多种类型交通的统一体,如果不加以规划使之形成系统,会造成混乱不堪的局面,所以在考虑交通运输组织市要 1. 合理的布局城市的人流吸引 点从而影响,从而影响部分设施的布置;2. 引开过境交通;3. 交通分流 4. 组织立体交通。如此从系统的交通出发发挥城市道路的最大组织能力。

城市道路支路系统的交通组织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第一章绪论 (3) 1.1城市支路概念 (3) 1.2支路体系不健全引发的问题 (3) 1.3忽视支路的原因 (5)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6) 第二章城市道路支路系统的规划设计 (7) 2.1支路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7) 2.2支路的功能分析 (7) 2.3支路规划设计 (8) 第三章干道与多支路T型交叉区域的交通组织 (13) 3.1主干道与支路接驳处渠化设计 (13) 3.2主干道信号协调控制 (14) 第四章应用实例 (16) 4.1铜陵市长江中路概况 (16) 4.2交通调查主要结果 (16) 4.3交通组织方案 (16) 第五章结束语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城市道路支路系统的交通组织 摘要:支路正如人体的毛细血管,在城市交通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对支路的规划设计一直重视不够。首先总结了支路发展中存在的功能划分、密度和横断面布置等问题,详细分析了支路功能划分,将支路划分为交通性支路、生活性支路和特殊支路,分析了不同支路承担的具体作用和应范围。并针对支路网的密度、红线宽度、车道宽度、分隔设置以及路边停车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为了对城市主干道与多支路T型交叉区域的交通进行合理的组织,减少主干道与支路T型交叉口的交通流冲实,降低主干道车流的延误,通过对该区域的道路结构形态及交通分布特征的调查分析,提出了主干道与支路接驳处渠化设计和主干道信号协调控制相结合的交通组织方式。 关键词:支路规划、支路设计、支路功能、协调控制

The traffic organization of the system of city road branch Absract: Local roa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utban street systems,just like capillaries do in human bodies. However,local roads have not gained sufficient attention thus far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process of urban street systems in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issues on roa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s, road network density, and cross-sectional design in local road development, and provi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local road functionalities. According to roa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s typically adopted abroad,the paper classifies local roads into three functionalities, namely, through-traffic,neighbor-hood-specific, and special use, and specifies their typical funcions and application scopes. Finally, the paper fur-ther analyzes local road density,right-of-way,lane-width, separation facilities,and road-side parking issues. In order to rationally organize the traffic in the area of urban arterial road intersected by multi-inferior roads at T-intersection,a traffic organization method with channelized traffic design and signal coordinated control was presented,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ove. Keywords:local road planning、local road design、local road functionalities、coordination control

(整理)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挤问题也逐渐产生并日益严重。近20年,内地民用汽车年平均增长率为13.3%,私人汽车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3.7% 。其中,北京作为人口超过2000万人、机动车500万辆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2010年10月的美国《外交政策》一书更是将北京列为世界五大拥堵城市之首。 城市交通拥挤已严重阻碍中国城市经济及空间布局结构的良性发展,在社会各个方面造成负面效应,具体表征为时间延误、能源浪费、大气污染及情绪影响等。这些负面效应使得社会外部成本增高,危害了人类的经济利益和健康安全,更不符合建设和谐交通的目的。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对城市道路拥挤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显得格外重要。这不是单纯地统一增加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量,而是通过拥挤识别确定城市不同道路的拥挤度来实施不同的解决措施。建立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拥挤识别体系并合理运用成为当务之急。 1.1.2 研究意义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自1991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持续超过10%,而持续的经济增长使得人民对交通的需求扩大。汽车产量增大,人民的购买力上升,人民的配车率提高,私人小汽车的数量快速增长,城市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出现了不平衡状况,导致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严峻的交通拥挤问题。因此,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交通指挥中心的固定检测器采集和实地考察的交通数据,在交通拥挤识别体系下,计算出有效的道路实时动态交通信息,根据获取的数据信息实时、准确地为管理者制定合理有效的交通拥挤疏导策略。

城市交通规划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路____年建成,线路长____km.(1825,21) 2.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从运行功能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系统:____、客运服务系统、____。(列车运行系统,检测保障系统) 3.影响轨道交通设计能力的要素主要有两个:____和____。(线路能力,列车能力) 4.常见的组织机构类型有:_____、_____、事业部制等。(直线制,直线职能制) 5.移动闭塞系统列车速度限制主要取决于两列车间的_____和_____。(距离,速度)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_的进步是轨道交通发展的原动力。(C) A.轨道技术 B.车辆技术 C.通信信号技术 D.运行调度技术 2.最初涉及到路权问题的城市轨道交通形式是____。(B) A.有轨电车 B.地铁 C.独轨 D.缆车 3.高峰时段每小时运输旅客_的交通系统称为轻轨,且客流量最大的城市交通形式是____(D) A.3-7万,地铁 B.3-8万,轻轨 C.3-7万,轻轨 D.3-8万,地铁 4.符合我国国情的客流预测技术是____。(D) 5.列车交路的变化应该主要考虑____。(A) A.对线路各路段的客流分布情况 B.列车的行车组织 C.列车运营图 D.列车运行状态 6.下面哪个系统具有运行间隔这一重要指标?(ATP系统)ATO ATS A TC 7.闭塞是为了保障列车在区间内运行安全,当列车向区间运行时,需要满足验证区间 空闲,确认对方站没有办理向该区间发车的进路以及____(B) A.自动回复闭塞 B.本站发车信号开放 C.自动确认列车到达 D.邻站接车信号开放 8.信号机布置最重要的目标是_。(D) A.信息 B C..美观 D.安全 9.下面不属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指标中数量指标的是____?(B) A.客运量 B.运用车辆数 C.客运密度 D.运营里程 10.在采用_____,其能量之间的转换或变化是有别于其他三种的。(再生制动) 闸瓦制动电阻制动电磁制动再生制动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进行车站客运组织应考虑的原则。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工作的特点决定客运组织应以保证客流运送的安全,保持客流运送过程的畅通,尽量减少乘客出行的时间,避免拥挤,便于大客流发生时的及时疏散为目的。 为此,在进行客运组织时应特别考虑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则。 (1)合理安排售检票位置、出入口、楼梯、行人流动线简单、明确,尽量减少客流交叉、对流。 (2)乘客换乘其他交通工具之间顺利连接。人流与车流的行驶路线严格分开,以保证行人的安全和车辆行驶不受干扰。 (3)完善诱导系统,快速分流,减少客流集聚和过分拥挤现象。 (4)满足换乘客流的方便性、安全性、舒适性等一些基本要求。如:适宜的换乘步行距

道路施工作业及交通组织方案设计

标准文档 济南保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保利中心A4 地块道路开口施工 交通组织方案 二〇一八年八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3) 二、编制依据 (3) 三、道路现状及交通状况 (3) 四、施工方案 (5) 五、施工工期和施工计划 (7) 六、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 (8) 七、安全管理制度........................ . (9) 八、交通安全引导员设置 (10) 九、现状交通安全设施处置意见 (10) 十、施工区域道路安全设施设......... .... . . . . . . . . . (11) 十一、文明施工措施........................ . (12) 十二、交通管理应急预案.................... .. (13)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济南保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保利中心A4地块道路开口施工工程,根据规划图纸设计,需在已完地块西侧临近纬十一路一侧增设平面交叉道路口,作为园区车辆及消防车辆进出使用。路口开口宽度为8米,施工完毕后路口与连接处采用沥青混凝土硬化。 二、编制依据 1、按照济南保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有关要求; 2、工程规划设计图纸; 3、施工标准规范及施工组织设计; 4、工程总体施工计划及现场实际踏勘情况; 5、审批的方案要求; 6、城市道路施工作业交通组织规范(GA/T 900-2010) 7、济南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道路施工和道路挖掘作业的通知》 三、道路现状和交通状况 1、道路现状调查 临近的纬十一路段为机非混行路段,为沥青面层,车道较窄。两侧为人行道,人行道宽为5m,面层为透水花砖,无绿化带。路段北侧为铁路桥涵洞,此路段机动车数量较少,主要为非机动车和人行通道。(现场见下图)

开题报告城市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分析

开题报告城市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分析

需求的角度来看,目前尚不宜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小汽车的购买和使用。因此,如何科学组织道路交通,充分发挥现有路网的通行效能,显得尤为重要。 道路拥堵早已是一大问题,许多城市并没有特别好的办法,早晚高峰让民警在路面进行管控,随时调节信号灯这是最常见的做法。最近网上还有爆料,一些地方开始让民警红灯时拉绳管理,但这些效果可想而知,即搞疲了警察,还解决不了拥堵问题,对于强闯红灯的行人更是难以管理。所以我基于上诉问题以一问题路口为例,通过借鉴一些他人研究成果,并通过自己调查分析,进行优化,并通过仿真验证,探求在交通管理工作中适合大多路口的优化措施。 目前,全国各地在交叉口交通优化上存在较多的差异,总体而言,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布局不尽合理,缺乏人文特性。地方在交通布局上由于之前没有较好的预见性,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环境,比如道路宽度、车行道宽度走向不合理,加剧了交通的拥挤,造成交通堵塞。 (2)设施建设不完善。很多地区交通标志欠缺,道路没有中心线,护栏设置也不合理,给驾驶者带来许多不便,也增加了交通隐患。 (3)信号灯设置不合理,难以充分利用每一个相位,难以达到最大流量。 (4)缺乏行人诱导、保护措施,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行人随意穿插马路,影响交通对自身带来危险。 (5)诱导向标、标线不明确,设置不明显,或相互有冲突,有些

磨损严重易导致交通秩序紊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围绕信号交叉口,国内外学者研究人员做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下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从交叉口渠化、信号灯优化、仿真分析几个方面予以介绍。 1.交叉口渠化 在进行优化过程中,根据影响交通的不同因素确定不同的优化措施。孙斌《城市交通组织优化实践——以太原市为例》通过调整道路交叉口、路段车道宽度,将道路交叉口导向车道宽度进行压缩至,车道数量增加,能提高通行能力。从他的观点可以看到合理压缩车道宽度,能充分利用城市有限的道路资源。 美国的MUTCD(Manual on Uniform Traffic Control Devices)介绍了各种路口渠化措施及相应设施尺寸、颜色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日本的《平面交叉口的规范与设计》对交叉口渠化与设计做了很多论述,认为渠化是很有效的优化措施,渠化措施包括交通岛、导流设施、路障、中心圈等,交通岛可有效保护行人分割车流,导流设施可使车流明确行驶路线,路障阻隔禁止通行车辆,使交通设施为特定服务。 2.信号灯优化 王学军孙志勇商茂华《城市主干道交通组织优化的精细化设计》给予了一种研究思路,以交通调查为基础,确定交通组织优化方案然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复习资料老师总结自己整理

第一章 城市交通规划的概念:(1)通过对城市交通需求量发展的预测,为较长时期内城市的各项交 通用地,交通设施,交通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综合布局与统筹规划,并进行综合评价,是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2)城市交通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活动 特点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市未来交通进行研究的过程和对未来交通的安排。 城市交通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一个战略: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两张网:城市道路网,城 市公交网。 城市四大基本活动:交通、居住、工作、游憩。 城市道路的概念及其功能:城市道路是指城市城区内的道路。功能: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 和其它市政公用设施铺设提供空间; 是城市的骨架,建筑物的依托,分别用地各地块的边界; 是商贸活动的场所之一;是城市居民交通与活动的空间;城市防灾避难提供场所;为城市通 风新鲜空气的流通提供渠道;反映了城市的风貌,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又是显示当代精 神文明的场所,是组织城市景观的导线。 城市道路按国标、按功能、按目的分类:(1)国标(作为城市骨架)的分类:快速路、主 干路、次干路、支路;(2)按道路功能的分类: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3)按交通目的的分类:疏通性道路、服务性道路。 我国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问题及原因:(1)人口密集与城市用 地的矛盾:由于人口稠密,国家又实行劳动力密集、广就业、低工资的政策,所以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人口密集而城市用地紧张,从而导致交通密度大。(2)城市用地布局带来 的交通分布的合理性问题: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单一中心的同心圆式发展,由于在城 市的发展建设上缺乏远见,缺乏清晰的规划思想,城市布局的不合理性也越来越明显,从而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的分布和合理性。(3)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落后带来的系统性问题: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运输体系和交通结构缺乏科学性。 (4) 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问题:我国城市中城市运输、城市道路、城市交通管理三个系统分别 由多个部门管理,思想认识不尽统一,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脱节,城市交通管理跟不上城市交通发展需要。(5)居民交通意识问题:交通意识是衡量国民素质和 城市居民意识水平的重要方面,违章是事故的根源,事故是交通阻塞的主要原因。对策:(1) 研究城市交通机动化的发展趋势,规律及城市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的城市交通发展 战略和城市交通政策。(2)立足于城市布局向合理化转化,从根本上减少交通量,使交通分 布趋于合理。(3)优化城市道路系统结构,一是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现代化城市交通需求,二是要与用地布局相协调。(4)搞好交通规划与用地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结合。 (5) 实施科学的现代化交通管理。 第二章 人的交通活动特性的 4项要素: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平均出行距离、日平均出行次数。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 业岗位密度)。 描述道路上车流的三项参数:速度V、流量Q、密度D ; D=Q/V 动力净空长度:即一辆车所需的净空长度 L,动力净空长度为 L=l+lt+lr+IO ; I—车长;10 —安全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挤问题也逐渐产生并日益严重。近20年,内地民用汽车年平均增长率为13.3%,私人汽车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3.7% 。其中,北京作为人口超过万人、机动车500万辆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10月的美国《外交政策》一书更是将北京列为世界五大拥堵城市之首。 城市交通拥挤已严重阻碍中国城市经济及空间布局结构的良性发展,在社会各个方面造成负面效应,具体表征为时间延误、能源浪费、大气污染及情绪影响等。这些负面效应使得社会外部成本增高,危害了人类的经济利益和健康安全,更不符合建设和谐交通的目的。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对城市道路拥挤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显得格外重要。这不是单纯地统一增加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量,而是经过拥挤识别确定城市不同道路的拥挤度来实施不同的解决措施。建立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交通拥挤识别体系并合理运用成为当务之急。

1.1.2 研究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自1991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持续超过10%,而持续的经济增长使得人民对交通的需求扩大。汽车产量增大,人民的购买力上升,人民的配车率提高,私人小汽车的数量快速增长,城市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出现了不平衡状况,导致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严峻的交通拥挤问题。因此,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经过分析交通指挥中心的固定检测器采集和实地考察的交通数据,在交通拥挤识别体系下,计算出有效的道路实时动态交通信息,根据获取的数据信息实时、准确地为管理者制定合理有效的交通拥挤疏导策略。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拥挤识别研究现状 到当前为止,国内外对很多学者研究开发了许多的 ACI 算法。 加利福尼亚算法。经过比较邻近检测站之间的交通参数数据,对可能存在的突发交通事件进行判别,由此确定交通拥挤的发生。此算法于 1965-1970 年间,由加利福尼亚洲运输部开发。 McMaster 算法。该算法由Persaud et al(1990)根据突变理论开发出来。它使用大量的拥挤和非拥挤交通状态下的流量-占有率历史数据,开发一个流量-占有率分布关系模板,经过将观测数据之

城市道路支路系统的交通组织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城市道路支路系统的交通组织············· - 1 -第一章绪论··················· - 3 -第二章城市道路支路系统的规划设计········· - 7 -第四章应用实例··················- 16 -第五章结束语···················- 20 -

城市道路支路系统的交通组织 摘要:支路正如人体的毛细血管,在城市交通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对支路的规划设计一直重视不够。首先总结了支路发展中存在的功能划分、密度和横断面布置等问题,详细分析了支路功能划分,将支路划分为交通性支路、生活性支路和特殊支路,分析了不同支路承担的具体作用和应范围。并针对支路网的密度、红线宽度、车道宽度、分隔设置以及路边停车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为了对城市主干道与多支路T型交叉区域的交通进行合理的组织,减少主干道与支路T型交叉口的交通流冲实,降低主干道车流的延误,通过对该区域的道路结构形态及交通分布特征的调查分析,提出了主干道与支路接驳处渠化设计和主干道信号协调控制相结合的交通组织方式。 关键词:支路规划、支路设计、支路功能、协调控制

The traffic organization of the system of city road branch Absract: Local roa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utban street systems,just like capillaries do in human bodies. However,local roads have not gained sufficient attention thus far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process of urban street systems in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issues on roa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s, road network density, and cross-sectional design in local road development, and provi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local road functionalities. According to roa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s typically adopted abroad,the paper classifies local roads into three functionalities, namely, through-traffic,neighbor-hood-specific, and special use, and specifies their typical funcions and application scopes. Finally, the paper fur-ther analyzes local road density,right-of-way,lane-width, separation facilities,and road-side parking issues. In order to rationally organize the traffic in the area of urban arterial road intersected by multi-inferior roads at T-intersection,a traffic organization method with channelized traffic design and signal coordinated control was presented,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ove. Keywords:local road planning、local road design、local road functionalities、coordination control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规范The Installation Specification for City Road Traffic Safety Facilities 第1部分交通标志 (征求意见稿)

目次 前言 (1) 1范围 (2)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术语和定义 (2) 4标志设置基本原则 (3) 5标志设置要点 (3) 6标志板、支撑方式及安装要求 (8) 7一般道路指路标志的设置 (14) 8城市快速路标志的设置 (20)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规范第1部分交通标志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道路交通标志的结构、尺寸及设置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中心城区内城市道路、各区县政府所在地建成区内城市道路的交通标志设置。 本部分含有相关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基本要求、标志设置要点、标志板、支撑方式及安装要求、一般道路指路标志的设置、城市快速路标志的设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68.2—2009 道路交通标志 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17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T 18833—2012 道路交通反光膜 GB/T 23827 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 GB51038-2015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DB510100/T 129.1-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1部分-总则 DB510100/T 129.2-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2部分-一般城市道路 DB510100/T 129.3-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3部分-城市快速路 DB510100/T 129.4-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4部分-一般公路 DB510100/T 129.5-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5部分-慢行交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道路交通标志road traffic signs 在道路上用于交通管理目的并以颜色、形状、字符、图形等向道路使用者传递特定信息的设施。3.2 组合标志 combination signs 两个或两个以上警告、禁令、指示标志布设在同一个版面上的交通标志。 3.3 作业区 work zone 由于道路施工、养护等作业影响交通运行,而进行交通管控的路段。

城市中心区交通组织管理研究

城市中心区交通组织管理研究 摘要: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拥堵在我国的大中城市蔓延,特别是城市中心区。本文从中国城市交通拥挤现状入手,结合城市中心区的相关特性,分析了基于交通拥堵范围的中心区交通组织方法,最后分析了今后研究的空间。 关键词:交通拥堵城市中心区交通组织管理 0.引言 城市交通的拥堵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城市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堵问题在我国许多大城市也日益严重,特别是城市中心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应该从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两方面入手。而在路网结构已经确定的区域,新增或改建道路已不可行,因此采取合适的交通组织方法必然成为解决交通拥堵的重要措施。 1.城市交通拥挤现状 城市交通拥挤,从理论上讲是交通需求超过交通供给能力引起的。拥挤不但造成可巨额的经济损失,而且也制约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交通拥挤会大大降低运输效率,二是交通拥挤是造成城市交通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交通拥挤对城市形态及土地利用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交通工程专家提出了从供给和管理两个方一面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思想。这是在解决交通拥挤对策指导思想上的一个转变。而交通供给的增加往往是有限的,因此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必须重点从交通管理方面解决交通拥挤问题。 2.我国城市中心区相关特性分析 2.1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结构特性 根据相关文献综述,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结构特性可总结如下: (1)中心区土地开发利用强度较高,区域内建筑物较多,单位面积的容积率相应较高,同时,违规开发、无序开发现象较为严重。 (2)中心区商业用地较为集中,分布较广,范围较大,并且区域内商业建筑密度较大,致使土地利用强度较高。商业的过度集中致使城市大部分交通流向城市中心区,致使中心区交通压力日趋紧张。 (3)中心区的商业用地过于集中导致中心区人口密度较大,分布也相对集中,人均占地面积较少,致使中心区用地价格日趋昂贵,在进行中心区扩建改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第一章 1.概念解释:交通、城市交通系统、城市道路。 交通:是指“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备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交通更为广义的概念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涵盖了航空、水运、铁路等不同的交通方式。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的功能关系。城市交通系统主要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所组成。城市交通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道路:是城市中担负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 2.城市道路如何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 城市道路分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城市道路的功能:①城市交通的主要措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②组织城市布局结构的骨架③是通风、采光和防火的通道④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地上、地下管线)的主要空间⑤是城市面貌和建筑风格的媒介,是城市景观的组成媒介 3. 现代道路系统规划思想是什么? ①城市道路系统的交通分流②疏通性和服务性的分离是现代化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系统演变的必然和特点③注重城市非机动交通环境的营造④城市快速路与高架路:快速路应该与到达性的机动车流分离,采用立交或联系匝道的方式实现快速路交通与常速路交通之间的转换。高速道路在城市中的建设应该慎之又慎。 第二章 1. 名词解释:交通生成指标;车流密度;动力净空长度;停车视距;道路容量。 交通指标生成:确定不同性质、不同分类的城市用地生产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表示交通的生产和吸引量与城市用地等相关因素的关系。 人的交通活动特性: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平均出行距离;日平均出行次数。 车流密度:车流密度D指道路单位长度上的车辆数,D=Q/Vs(V速度.Q流量) 动力净空长度:保证前后两车之间安全的车头距(车头间距)的长度,即一辆车所需的净空长度L。 停车视距:ST是司机发现前方障碍物进行制动时所需要的最小安全距离,相当于动力净空长度减去车的长度。 道路容量C: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下,可以合理期望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车道或车行道某一断面的单向或双向最多的车辆数(相当于通行能力)。 论述交通规划方法:出行生成;出行分布;出行方式划分;交通分配 2. 说明居民出行和货运OD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居民(OD调查)出行调查:目的:为了取得客流的出行生成规律以及土地使用特征、社会经济条件等。调查的内容包括家庭地址(交通区)、用地性质、家庭成员情况、经济收入、出行目的、每日出行次数、出行时间、出行线路、出行方式等。调查方法:家庭是居民出行的主要来源,所以一般都采用抽样家访的方法进行调查。 货运调查:方法:采用抽样发调查表或深入单位访问的方法。内容:调查各工业企业、仓库、批发部、货运交通枢纽和专业运输单位的土地使用特征、产销储运情况、货物种类、运输方式、运输能力、吞吐情况、货运车种、出行时间、线路、空驶率以及发展趋势等情况。目的:在于取得出行率生成规律以及土地使用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资料。

(整理)城市交通系统.

《城市交通系统》读书报告 1城市交通系统概述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把分散在城市各处的生产:生活活动连接起来,在组织生产、安排生活、提高城市容货流的有效运转及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布局形态、规模大小,甚至城市的生活方式都需要一个城市交通系统的支撑。 城市交通系统主要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其中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核心,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为整个交通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转提供保证。 1.1城市综合交通 交通运输系统由各种相对独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交通类型组合而成。城市交通是一个独具特色、由多种类型交通组合而成的系统,城市中的各种交通形式的系统构成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从形式上,城市综合交通可分为地上交通、地下交通及水上交通等;从地域上,城市综合交通又可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部分。 1.1.1城市对外交通 城市对外交通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也包括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其主要交通形式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的关系。 1.1.2城市交通 广义的城市交通是指城市范围以内的交通,即城市各种用地之间人和物的流动。这些流动都以一定的城市用地为出发点,并以一定的城市用地为终点,经过—定的城市用地而进行。城市交通土要包括城市道路交通、轨道交通和水运交通等通常所指的交通是指城市道路交通,主要分为货运交通和客运交通两大部分。 1.2道路交通系统 1.2.1道路交通网络 所谓网络,即包含节点集合和连接结点的弧线集合。网络规定了发点和收点,

道路交叉口设计

Ch6道路交叉口设计 【本章主要内容】 §6-1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要求 §6-2交叉口的形式和选择 §6-3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6-4交叉口的视距 §6-5交叉口的转角缘石半径 §6-6交叉口的拓宽设计 §6-7交叉口的环形设计 §6-8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本章学习要求】 了解交叉口的交通特征、设计要求、交通组织设计,掌握几种常用交叉口的类型及设计、计算方法。 重点:普通交叉口、拓宽式交叉口、环形交叉口的设计内容和方法。 难点:交叉口的立面计算。

直行§6-1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要求 了解交叉口交通的基本特性,掌握减少冲突点的途径。 交叉口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交通的咽喉。车辆和行人汇集、转换方向、相继通过。降低车速、阻滞交通、易发生交通事故,耽误行程时间。 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最常见的一种节点形式,它们对道路网的交通状况影响很大,因此,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 1交叉口的特征 1.1交通特征 1)交通流在交叉口要产生危险点 分流点—来自同一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的地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互相交叉的地点。 合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的地点。 当相交道路均为双车道时,各类危险点数目如表: 三条四条五条n条 分流点3815n(n-2) 合流点3815n(n-2) 冲突左转点3 31245 1650 045 n2(n-1)(n-2)/6 冲突点是交叉口的最危险点,而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车辆。 2)交叉口交通复杂行车状态复杂。车辆进入交叉口要减速、制动,出交叉口时又要起步、加速,均为变速行驶,使行车的惯性阻力增加。 交通干扰复杂。交叉口一般处于人口集中的繁华地区,行人、非机动车在交叉口转换方向,使交通干扰更为复杂。 1.2构造特征 共有的公共平面,在几何上应满足各条道路的平、纵面线形和排水的要求。 2改善交叉口交通的基本途径 2.1使交通流线在时间上分离 如装置自动交通信号灯、由交警指挥、限制通行时间等。 2.2使交通流线在平面上分离 1)设置专用车道; 2)合理组织、变左转为右转;如设环岛、街坊绕行等 3)组织渠化交通;如使用划线、绿带、交通岛和各种标志等 2.3使交通流线在空间上分离 设置立体交叉。 3交叉口设计的内容及基本要求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规划研究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规划研究 同济大学教育部道路与交通工程开放实验室杨东援贾俊刚徐士伟 一、引言 我国城市交通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其对策主要是规划及政策手段、工程设施建设手段、运行管理手段,以及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交通运输系统的手段。 采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对传统交通运输系统的改造,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通过交通发展战略决策支持系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等实现对科学决策的有效支持,使得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 通过先进交通监控系统、交通事故信息分析系统、交通仿真实验系统、交通紧急状态应急管制系统等保障交通运输系统的有序运行。 通过公众信息发布系统、交通诱导系统、营运车辆管理系统等实现对交通消费方式及交通行为的合理引导,以充分发挥系统的潜力。 通过信息化公共交通系统、综合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引导向合理的交通运输模式的转变。 这种信息化交通运输系统的本质,是通过高新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得对各种决策(包括交通战略决策、交通管理决策、交通方式及交通路线选择决策等)起到支持作用的信息和知识在系统中有效流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引导合理的交通行为,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交通设施的潜力的目的。 由于交通信息系统具有整体性强、对于各子系统的协调要求高的特点,因而需要加强总体规划。为此,城市交通规划面临了新的课题:规划内容范围向包括信息空间的四维领域扩展,我们必须适应这种发展态势,加强对交通信息系统规划的研究。 二、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的结构特点 脱开具体子系统形式来看,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由三大部分所组成: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发布。 对于信息采集来说,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共享问题。也就是说,各子系统必要建设各自完整的采集设施,部分子系统所采集的信息将提供给整个系统共享。

城市交通决策支持系统

Q260046902 专业做论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城市交通决策支持系统 学习中心: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奥鹏学习中心年级专业:0409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学生姓名:张红兵学号:0451480502指导教师:韩亚军职称:讲师 导师单位: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论文完成时间:2008 年 12 月 25 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发给学员 1.设计(论文)题目:城市交通决策支持系统 2.学生完成设计(论文)期限:年月日至年月日3、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要求:城市交通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整个思路的设计较完整。在本篇文章中,文字阐述清楚,围绕题目中心论述,慨述明确,内容理论结合实际。 4.实验(上机、调研)部分要求内容:本篇文章在写的过程中,采用EDA 系统软件的调试和Web应用程序的应用,应用开发平台,开发语言和开发工具的应用,与相关的ASP,NET的应用有关,用Microsoft word 排版论文版面和图象处理软件加工文中图表,完成论文。 5、文献查阅要求: [1]杨涛.城市交通:新世纪的挑战与决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2 [2]董鉴泓 .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9 [3] 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4] 罗小未、蔡琬英.外国建筑历史图说.济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6.发出日期:年月日 7.学员完成日期: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 学生签名:

摘要 在我国,随着国内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交通数据已经变得越来越丰富,基于大量的交通数据为用户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成为必需。 本文在分析了决策支持系统及交通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特点、结构等有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建立城市综合交通决策支持系统(USTDSS)的构想。在着重分析城市交通中的各种决策类需求的基础上,对城市综合交通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开发方法、系统框架设计等进行了研究探讨并予以实现。其中,针对城市交通的决策类需求的特点,借助于相应的统计模型,将信息以图表化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决策用户能够直观而全面的获取信息。 目前,基于决策支持系统在交通领域应用的研究都倾向于某一具体的方面,且成功的案例较少,本设计所实现的城市综合交通决策支持系统旨在对此做一有益的尝试。所开发的系统能够很方便的为城市交通的高层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信息,辅助其制定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案。 关键词: WEB 串口通信输入输出的连接

居住区道路交通组织机构设计对景观环境设计的影响

居住区道路交通组织设计对景观环境设计的影响 摘要:居住区的道路是居住区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内的交通组织以及道路设计不仅仅是居民出行的通道更与居民的生活方便与否息息相关。同时,道路交通组织也直接整个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质量。文章通过研究居住区交通组织设计进行研究,提出改善整个住区景观环境的方法。 关键词:居住区;道路;交通;景观设计 居住区的道路是整个居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道路的合理规划有序设计,更有利于创造丰富多变且方便出行的居住区空间序列,提高整个住区的景观环境和生活质量。居住区路型设计的方法和尺度直接影响行人在道路上欣赏景观的观赏角度和景观重点内容,因此,若想设计出良好的居住区景观环境,必须注重居住区道路交通的组织规划。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居住区的交通组织设计与整个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息 息相关 选择适合住区自身特点的道路组织方式是设计的重要 内容。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规划一般是在居住区交通组织规划下进行,在交通组织规划中,有“人车分流”和“人车合流”

两种类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居住区的地形、住宅特征和居住区整体功能布局等因素,对道路交通进行合理规划,选择适当的交通组织方式。 “人车合流”是交通组织设计的常见方法,在机动车较少的地区,这种组织方法交通方便又能节省大量资金,经济合理。但是目前居民拥有机动车的数量大量增加,一些小区过去的合流道路已经不能满足住区内部的停车和交通需求,所以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住区未来的发展状况,确定道路的形式和宽度。当前采用人车合流的住区,一般将道路划分为主次道路,设计的时道路的断面上对步行道、车行道、绿化带等等进行宽度、高差、材料的变化,同时还会在道路上加入景观小品等景观设施来美化景观环境。这样既能满足居住区内交通流量和不同生活方式出行的要求。在居住区内道路的线形设计上,为了避免外来车辆在住区内穿行,主要采用互通式、环状尽端式或者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布置。例如:北京富强西里采用了环状尽端式人车合流的布置方法,这样既满足了住区内组团的安全有宁静,也满足了人们对领域感的需要。上海普阳新村居住区采用的是三叉、半环和自由型相结合的互通式人车合流布局,这样布置节约建设成本,也符合我国自行车较多的特点。 “人车分流”是20世纪20年代由佩里首先提出的,也是目前大部分居住区设计时采用的交通组织原则。1933年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