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九 抗酸染色

合集下载

实验九-抗酸染色

实验九-抗酸染色
实验九 抗酸染色
临床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抗酸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结核分支杆菌痰涂片的报告方 法。
.
二、实验原理:
❖ 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主要是分 枝菌酸,它包围在肽聚糖的外面,所以分枝杆菌 一般不易着色,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 使其着色。但分枝杆菌中的分枝菌酸与染料结合 后,就很难被酸性脱色剂脱色,故名抗酸染色。
2)脱色: 3%盐酸酒精脱色30’’~1’;用水冲洗。
3)复染:用碱性美兰溶液复染1’,用水冲洗后用吸 水纸吸干。
3、油镜观察
.
五、实验结果:
结核杆菌呈红色,常堆积成团,排列无 序,偶呈分枝状生长。 背景及非抗酸性细菌呈兰色。
.
.
.
六、注意事项:
1、无菌操作 2、涂片厚度要适中 3、固定 4、冲洗 5、染色时间 6、初染加热的温度,勿沸腾
❖ 齐-尼氏抗酸染色法是在加热条件下使分枝菌酸与 石炭酸复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盐酸酒精处理 也不脱色。当再加碱性美兰复染后,分枝杆菌仍 然为红色,而其他细菌及背景中的物质为兰色。
.
三、实验材料:
细菌:结核杆菌 染液:石炭酸复红液、3%盐酸酒精、碱性美
兰溶液 其它: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等
.
四、实验方法:
1、细菌涂片的制备 1)涂片:20mm*25mm薄涂片或
20mm*15mm厚涂片 2)干燥:自然干燥 3)固定:火焰固定
.四、实验ຫໍສະໝຸດ 法:1、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
涂片
干燥
固定
2、染 色
1)初染:用玻片夹夹持涂片标本,滴加石炭酸复红 2-3滴,在火焰高处徐徐加热,切勿沸腾,出现蒸汽 即暂时离开,若染液蒸发减少,应再加染液,以免 干涸,加热5-10分钟,待标本冷却后用水冲洗。

抗酸染色实验报告结果

抗酸染色实验报告结果

抗酸染色实验报告结果抗酸染色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学技术,用于观察和分析细胞核、粘液、胶原纤维等成分的染色。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抗酸染色技术来染色组织切片,以便更好地观察细胞核和胶原纤维的结构以及粘液的分布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试剂。

材料包括组织切片、显微镜玻片、盖玻片等;试剂包括盐酸、蓝色碱性染料和甲基红染料。

实验所需的设备有悬浮平台、显微镜、显微镜读数计和相机等。

实验步骤如下:1. 将组织切片放置在悬浮平台上,用盐酸进行脱钙处理。

脱钙处理是为了去除组织中的钙离子,使其更易于被染色剂吸附。

2. 用蓝色碱性染料进行染色。

蓝色碱性染料在酸性环境下会与细胞核结合,使其呈现出深蓝色。

将蓝色碱性染料滴在组织切片上,使其均匀覆盖整个切片表面,并在室温下静置15分钟。

3. 用盐酸进行脱色处理。

脱色处理是为了去除多余的染色剂,使细胞核的颜色更加鲜明。

将盐酸滴在组织切片上,与染色剂反应,使其变成淡蓝色,并在室温下静置5分钟。

4. 用甲基红染料进行反应。

甲基红染料与胶原纤维结合,使其呈现出红色。

将甲基红染料滴在组织切片上,使其均匀覆盖整个切片表面,并在室温下静置15分钟。

5. 用盐酸进行脱色处理。

同样地,将盐酸滴在组织切片上,与染色剂反应,使其变成淡红色,并在室温下静置5分钟。

6. 将组织切片用水冲洗,以去除多余的染色剂和盐酸,并将其置于玻片上。

最后,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

实验中,细胞核呈现出深蓝色,胶原纤维呈现出红色,而粘液则呈现为无颜色或淡黄色。

从染色结果可以看出,抗酸染色技术能够有效地染色细胞核和胶原纤维,使其清晰可见。

同时,粘液的分布情况也能够在染色结果中得以观察和分析。

通过抗酸染色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核、胶原纤维以及粘液的结构和分布情况。

同时,这种组织学技术也为研究相关疾病和病理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方法。

希望这次实验结果能够对相关研究和临床诊断工作有所帮助。

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
其它:微量移液器、接种环、酒精灯和载玻片 等
.
染色一般程序
制备涂片标本→染色
涂片
干燥
固定
镜检
水洗、吸干
.
染色
四、实验方法:
1、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和革兰氏染色相同)
涂片
干燥
固定
2、染 色
1)初染:用玻片夹夹持涂片标本,滴加石炭酸复红 2-3滴,在火焰高处徐徐加热,切勿沸腾,出现蒸汽 即暂时离开,若染液蒸发减少,应再加染液,以免 干涸,加热3-5分钟,待标本冷却后用水冲洗。
2)脱色: 3%盐酸酒精脱色30秒~1分,用水冲洗。
3)复染:用碱性美兰溶液复染1分,用水冲洗后用 吸水纸吸干。
.
3、油镜观察
初染
脱色
复染
镜检
未染色
初染后
脱色后
.
复染后
五、实验结果:
结核杆菌呈红色,常堆积成团,排列无 序,偶可见呈分枝状生长。 背景及非抗酸性细菌呈兰色。
.
.
六、注意事项:
1、无菌操作 2、涂片厚度要适中 3、染色时间要充分 4、脱色是关键步骤,要彻底 5、初染加热勿沸腾勿干涸。
❖ 抗酸染色法是在加热条件下使分枝菌酸与石炭酸 复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3%盐酸酒精处理也不 脱色。当再加碱性美兰复染后,分枝杆菌仍然为 红色,而其他细菌及背景中的物质为兰色。
.三Βιβλιοθήκη 实验材料:细菌:卡介苗 (Bacillus Calmette-Guerin, BCG)
染液:石炭酸复红液、3%盐酸酒精、碱性美 兰溶液
抗酸染色
Acid Fast Stain
.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抗酸染色的操作方法和结果观察。 2、熟悉抗酸染色的原理。

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

2.
方法
3. 4. 5. 6.
7.
取1ml菌液加到50-60℃已溶化的琼脂内, 摇匀,取15ml培养基倾注平板待凝。 打孔 打孔打5孔,边缘不能裂开,依次标 记“1”-“5”于皿底; 封底 加样 1-5号孔分别加溶菌酶标准品、PBS、 唾液1、唾液2、唾液3(以加满孔但又不 溢出为宜) 置于24-26℃,12-18h后测量加样孔周围 溶菌环直径。
壁中的肽聚糖成分,致使细菌崩解。
菌细胞壁肽聚糖层外面还有一层外膜, 故一般情况下不受溶菌酶的影响。
2.G
-
溶菌酶是非特异性免疫中一种重要的体 液杀菌成分。
材料
1. 2.
混有溶壁微球菌的1%琼脂平板 人的唾液(含有溶菌酶)、PBS、溶菌 酶标准品
3.
打孔器、针头普通琼 脂斜面传代一次,然后接种于普通琼脂斜面 37℃培养24h。加pH6.4的1/15mol/L磷酸缓 冲液,将菌苔洗下,用比浊法使每ml菌液含 相当于2000亿菌体浓度,再以70℃水浴加 热1h杀菌。 称取1g优质琼脂加入pH6.4的1/15mol/L磷 酸缓冲液100ml,加热溶解。
抗 酸 染 色
新乡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抗酸染色
一、实验目的:
掌握抗酸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主要是分 枝菌酸,它包围在肽聚糖的外面,所以分枝杆菌 一般不易着色,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 使其着色。但分枝杆菌中的分枝菌酸与染料结合 后,就很难被酸性脱色剂脱色,故名抗酸染色。 齐-尼氏抗酸染色法是在加热条件下使分枝菌酸与 石炭酸复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盐酸酒精处理 也不脱色。当再加碱性美兰复染后,分枝杆菌仍 然为红色,而其他细菌及背景中的物质为兰色。

实验九_抗酸染色

实验九_抗酸染色

实验九_抗酸染色一、实验目的:1.了解酸性染料的作用原理和特点;2.掌握抗酸染色的基本操作方法;3.学会酸性染料的染色方法,掌握酸性染料的分类、特点及选择;4.通过本实验培养出精细而准确的实验技能,并能够分辨正常颜色和染色后的颜色;5.了解并掌握镜检技术在细胞观察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抗酸染色法是利用对脱水后的细胞或组织制备的切片进行染色,其染色过程遵循酸性染料彩色原理,使细胞核和染色质染上颜料。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嗜酸性颜料伊红和剔除剂法制备的石蕊碱和石蕊素,它们的红色染料,可使细胞核、细胞质及细胞间质染色,是一种直观、精细并广泛应用的组织染色方法。

三、实验材料:1.琼脂片;2.异丙醇、95%乙醇、70%乙醇、蒸馏水;3.深蓝色对氨基苯基丙酸、酸琥珀酸、对甲氧基苯丙酸三种酸性染料;4.柠檬酸水解液、蓝酸肉汤pH7.0、苏木精、酒精碘洗液、甲苯、间苯酚溶液;5.常规玻璃器皿、巴氏杯刀、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1.用异丙醇将琼脂片脱水,紧接着,用95%乙醇进行脱水,然后再用70%乙醇进行脱水,每步处理时间均为10分钟,脱水后的琼脂片加蒸馏水进行洗涤。

2.将某种细胞涂片放在洗涤后的琼脂片上。

样品按次序加入柠檬酸水解液不超过2滴。

在某些细胞中,应加入稍多的柠檬酸水解液,使细胞膜脆性。

然后用蒸馏水冲洗琼脂片。

3.用不同的酸性染料粘稠溶液冲洗样品,操作时要均匀涂抹并确保干燥。

4.将石蕊素/石蕊碱染色标本放入甲苯中2×3分钟、2×1分钟再放入间苯酚溶液中1×1分钟,然后离开溶液用酒精碘洗涤。

再用100%酒精冲洗落紫液中的沉淀。

5.将干燥的染色标本滴一滴蓝酸肉汤pH7.0,然后用苏木精染色1-3分钟。

洗涤、脱水、透明化。

直到涂片样品透明无色。

6.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切片。

可能需要使用适当的镜头,在细胞和细胞核旁边的区域能找到更好的颜色区分。

用高倍镜或油浸镜仔细观察。

五、实验注意事项:1.异丙醇、乙醇有毒,应戴手套,加强通风。

抗酸染色阴性实验报告

抗酸染色阴性实验报告

抗酸染色阴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抗酸染色技术,观察和分析细菌对抗酸染色剂的反应,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同时学习使用抗酸染色技术进行细菌的鉴定和分类。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 细菌标本- 抗酸染色试剂:尼氏抗酸染色剂、甲苯精制水、1%石碱溶液2.2 实验方法1. 准备细菌标本,并将其均匀涂布于玻片上。

2. 将涂有细菌的玻片在空气中晾干。

3. 在顺次涂上尼氏抗酸染色剂、甲苯精制水和1%石碱溶液。

4. 轻轻冲洗玻片,使多余的染色剂洗去。

5. 用纸巾轻轻吸去水分,并在显微镜下观察。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观察实验结果,发现细菌在抗酸染色阴性实验中呈现了不同的反应。

一些细菌显示为红色,而另一些则呈现为蓝色,还有一些细菌没有染色。

根据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红色细菌:这些细菌显示出对尼氏抗酸染色剂的亲和性,并且在观察下可见它们的形状和结构特征。

这些细菌的细胞壁结构不会阻止染色剂的渗透和沉积。

2. 蓝色细菌:这些细菌对抗酸染色剂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这可能是由于这些细菌具有某种抗酸性的特征,导致尼氏抗酸染色剂无法渗透细菌细胞壁。

这可能是由于细菌壁对染色剂具有较高的亲和性,使其不能被抗酸染色剂替代。

3. 未染色细菌:这些细菌未能染色可能是由于其细胞壁的特殊结构,使染色剂无法渗透进去。

这些细菌可能具有特殊的细菌壁层结构或表面性质,使其对尼氏抗酸染色剂无反应。

综上所述,抗酸染色阴性实验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细菌鉴定和分类技术,通过观察细菌对抗酸染色剂的反应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然而,对于某些细菌来说,抗酸染色阴性实验的结果可能不够准确,可能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测技术进行确认。

四、结论本实验通过抗酸染色阴性实验,观察和分析了细菌对抗酸染色剂的反应情况。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对细菌进行鉴定和分类提供一定的参考。

虽然抗酸染色阴性实验在细菌鉴定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然可以作为基础的细菌鉴定技术之一。

抗酸染色的实验报告

抗酸染色的实验报告

抗酸染色的实验报告抗酸染色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抗酸染色在细胞学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对不同细胞类型进行抗酸染色实验,观察细胞结构和组织的特征,并分析抗酸染色在细胞学研究中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实验结果表明,抗酸染色能够有效地突显细胞核和细胞器的形态特征,为细胞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引言:细胞学研究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它通过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揭示了生命的奥秘。

而在细胞学研究中,染色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抗酸染色作为一种常用的染色方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研究中。

本实验旨在通过抗酸染色实验,探究其在细胞学研究中的应用。

材料与方法:1. 细胞培养:选取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培养,包括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2. 抗酸染色试剂:准备好抗酸染色所需的试剂,如染色剂和酸性溶液。

3. 培养基和培养器具:提供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器具,保证细胞正常生长。

4. 显微镜: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细胞结构。

实验步骤:1. 细胞培养:将选取的细胞分别培养在含有适宜培养基的培养皿中,保持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2. 抗酸染色:将培养好的细胞进行抗酸染色处理,按照染色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3. 观察和记录:将染色后的细胞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细胞核和细胞器的形态特征。

4. 分析和讨论: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抗酸染色在细胞学研究中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结果与讨论:经过抗酸染色处理后,观察到细胞核和细胞器的形态特征得到了有效突显。

细胞核呈现出深色,且形状清晰可见,有助于研究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为研究细胞器的功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抗酸染色在细胞学研究中具有以下优势和应用前景:1. 高选择性:抗酸染色对细胞核和细胞器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能够清晰地显示它们的形态特征,为细胞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2. 灵敏度高:抗酸染色对细胞结构的突显效果明显,能够在显微镜下清晰观察到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细节,有助于更准确地研究细胞结构和功能。

抗酸染色实验报告

抗酸染色实验报告

抗酸染色一、实验目的1.掌握抗酸染色的操作方法2.熟悉抗酸染色的原理二.实验原理1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色有大量的脂质,主要是分枝菌酸,它包围在肽聚糖的外面,所以分枝杆图一般不易着色,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使其着色,但分枝杆中的分枝菌酸与染料结合后,就很难被酸性脱色剂脱色,故名抗酸染色2.齐一尼氏抗酸染色是在加热条件下使分枝杆菌与石炭酸复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酸性酒精处理也不脱色。

当再加亚甲蓝溶液复染后,分枝杆菌仍然为红色,而其他细菌及背景中的物质为蓝色。

三.实验材料1.标本白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混合菌液2.试剂抗酸染色试剂1套(石炭酸复红染液、3%盐酸乙醇溶液、碱性亚甲蓝染液)。

3.其他器材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玻片夹,染色盘,染色架,洗夜瓶,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细菌涂片的制备1)涂片:取一张洁净载玻片,从记号笔在背面画一个直径约为1cm的圆圈,在载玻片正面对应区域制作玻片;首先,点燃酒精灯,在酒精灯火焰附近15cm内的相对无菌区,用接种环在酒精灯外焰上进行消毒灭菌,按无菌操作方法用种排取混菌,在我片中间际成直径大约1cm 你圆形自膜续挑取标本混合菌5次,制成厚膜涂片,涂片后烧灼灭菌接种环2)干燥:自然干或在西精灯火焰上方5~10om处略加热烘干3)固定:将干燥后的玻片通过酒精灯外焰2-3次,每次通过时间大约1s.用玻片夹固定。

(2)染色1)初染:用琅片持片标本一端,在涂片区滴加石碳酸复红染液2~3滴,将涂片区完全覆盖,然后在酒精灯火焰正上方(5~10cm)徐徐加热,出现蒸汽即升高玻片或暂时将玻片移开酒精灯火焰,切勿沸腾,更不能干涸,蒸汽消失后继续加热。

如此反复,保持染液加热3~5min,其间若染液蒸发减少,应将玻片移至染色盘上方待玻片冷却后续加染液,以免干涸。

完成加热初染后应待标本冷却,然后再用洗液瓶冲洗多余的染液,将玻片在染色盘上轻轻甩净。

2)脱色:将3%盐酸乙醇溶液滴加在涂片区,并轻微缓慢晃动玻片,进行充分脱色时间为1min.然后用洗液瓶将玻片冲洗干净,在染色盘上轻轻甩净多余的水.3)复染将碱性亚甲蓝染液滴加在涂片区,充分覆盖,染色时间为1min,然后用洗液瓶冲洗玻片,在染色盘上轻轻甩净,将玻片自然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3)观察先用低倍镜(40x)高倍镜(100x)找到染色区域,在该处加1香柏油,然后用油镜观察五.实验结果名称:白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混合菌液染色方式:抗酸染色放大倍数:100x六.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2尽可能地取菌5~8次,以便更好地寻找细菌初染的时间要九分,掌握好加热胡温度4初染结束后须冷却后再用水冲洗5每次冲洗应便水流从涂片区上部区域流下,不可直接对涂片区用洗液瓶大力冲洗,以免破坏涂片区涂层。

实验九-抗酸染色教程文件

实验九-抗酸染色教程文件

实验九-抗酸染色教程文件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抗酸染色技术的概念、方法、原理和操作步骤,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技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实验态度,增强实验室安全意识。

二、实验原理:抗酸染色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科学的基础之一,是经典的细胞学染色技术之一。

抗酸染色技术是利用酸及其盐类的特殊作用,使染色剂能与细胞核染色质、特定细胞器和其他细胞成分结合,从而使其在显微镜下形成自然而美观的图像。

抗酸染色技术是病理学诊断中常用的技术之一,用于检测病理细胞变异和细胞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中。

三、实验材料及方法:1、实验所需试剂:1)透明丙酮(Xylene);2)96%乙醇;3)50%酸性酒精(HCl in 95% ethanol);4)1%枚举胶液(Mayer's hematoxylin);5)1%酸性酒红溶液(0.05% acid fuchsin in distilled water);8)85%甲醛;1)显微镜;2)蜡刀;3)染色架;4)玻片;5)移液器;6)玻璃棒。

3、实验步骤:1)石蜡切片的脱脂和再脱蜡:a.将石蜡切片放入透明丙酮中,浸泡10~15分钟;b.将切片转移到96%乙醇溶液中,浸泡2~3分钟;d.将切片放入50%酸性酒精中浸泡2~3分钟,用水漂洗3~4次,每次时间30~60秒;2)抗酸染色:b.用水漂洗3~4次,每次时间30~60秒,直至溶液清澈无色;g.将切片置于盛有1:1比例的绝对酒精和85%甲醛中,浸泡5~10分钟,直至细胞没有氧化痕迹,将切片转移到正确的显微镜载玻片上并拍照。

四、实验结果:经过抗酸染色后,在显微镜下,细胞核染色质和细胞质中的特定结构都能显现出来,从而可以形成美观而自然的图像。

通过比较观察和分析不同样本组织的抗酸染色图像,可以了解细胞结构和组分的形态学变化,进而研究细胞功能和病理生理。

五、注意事项:1、操作时应注意安全,化学试剂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吸入粉尘,切片时应戴手套;2、试剂的浓度和配制方式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执行,不可随意更改;3、操作中应注意卫生,保持实验室清洁;4、实验结束后应及时处理废弃物,如有需要可循环利用;5、实验室毒性、易燃、易爆等安全标识牌应贴在显眼的地方,以保证实验室安全。

抗酸染色实验报告讨论

抗酸染色实验报告讨论

抗酸染色实验报告讨论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掌握抗酸染色技术,了解其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抗酸染色技术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抗酸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胞学染色方法,它可以对细胞核进行染色。

抗酸染色的原理是利用甲苯胺蓝等碱性颜料在强酸条件下与DNA结合,形成紫色或蓝紫色颜料复合物。

这种复合物可以被观察者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从而达到对细胞核的染色目的。

三、实验步骤1. 取一片已经制片好的标本切片,用甲醛固定5-10分钟;2. 用流动自来水洗涤3次,每次洗涤1分钟;3. 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每次洗涤1分钟;4. 滴加甲苯胺蓝溶液覆盖标本切片并静置5-10分钟;5. 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每次洗涤1分钟;6. 用95%乙醇固定染色,每次固定1-2分钟;7. 用绝对乙醇清洗3次,每次清洗1-2分钟;8. 用苯胺油清洗3次,每次清洗1-2分钟;9. 用封片剂将标本切片封装。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室操作时应佩戴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防护设备;2. 实验中使用的甲苯胺蓝溶液应保持干燥和避光保存;3. 切片操作时应注意不要过度刮伤标本组织,并确保标本组织完整;4. 染色操作时应注意控制染色时间和温度,避免过度染色或染色不均匀。

五、实验结果通过抗酸染色技术,可以明显地观察到标本切片中的细胞核。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核呈现出紫色或蓝紫色,并且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

通过对比不同样品的细胞核形态和数量,可以得出不同样品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六、实验分析抗酸染色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细胞学染色方法,它可以对细胞核进行染色,并且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等特点。

抗酸染色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等领域。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好染色时间和温度,避免过度染色或染色不均匀。

此外,在切片操作时也需要注意不要过度刮伤标本组织,并确保标本组织完整。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抗酸染色技术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通过实验操作了解了抗酸染色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一般步骤1)初染
用玻片夹夹持涂片标本,滴加石炭酸复红2-3滴,在火焰高处徐徐加热,切勿沸腾,出现蒸汽即暂时离开,若染液蒸发减少,应再加染液,以免干涸,加热3-5分钟,待标本冷却后用水冲洗。

2)脱色
3%盐酸酒精脱色30秒~1分钟;用水冲洗。

3)复染
用碱性美兰溶液复染1分钟,水洗,用吸水纸吸干后用油镜观察。

抗酸染色的染液配制
1、石炭酸复红
碱性复红酒精饱和溶液 10mL
5%石炭酸 90mL
2、3%盐酸酒精
浓盐酸 3mL
95%酒精 97mL
3、吕氏美兰液
美兰酒精饱和液 30mL
氢氧化钾(1:10000) 100mL
抗酸染色的原理
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包围在肽聚糖的外面,所以分枝杆菌一般不易着色,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使其着色。

但分枝杆菌中的分枝菌酸与染料结合后,就很难被酸性脱色剂脱色,故名抗酸染色。

齐-尼氏抗酸染色法是在加热条件下使分枝菌酸与石炭酸复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盐酸酒精处理也不脱色。

当再加碱性美兰复染后,分枝杆菌仍然为红色,而其他细菌及背景中的物质为蓝色。

抗酸染色实验实训报告

抗酸染色实验实训报告

1. 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菌落特征、镜下形态及染色特性。

2. 理解抗酸染色的原理,熟悉实验操作步骤。

3. 能够正确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结核分枝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其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尤其是分枝菌酸,这使得该菌对苯胺类染料不易着色。

通过加热或延长染色时间,可以使结核分枝杆菌着色。

分枝菌酸一旦与染料结合后,就很难被酸性盐酸乙醇脱色剂脱色,从而保持复红的颜色,实现抗酸染色的目的。

经抗酸染色后的结核分枝杆菌呈红色,而其他非抗酸菌和细胞杂质被染成蓝色。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等。

2. 实验试剂:卡介苗、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生理盐水溶解液、石炭酸复红染液、3%盐酸酒精、美蓝染液等。

四、实验步骤1. 细菌涂片的制备:用接种环分别取卡介苗溶解液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载玻片上均匀涂抹,并加热干燥固定。

2. 初染:在涂膜上滴加石炭酸复红染液,使染液完全浸没涂膜。

用镊子夹住玻片,置于酒精灯外焰上缓缓加热,至有蒸汽冒出时,离开火焰。

待蒸汽消失后再次加温,加温过程中不断补加染液,持续约5分钟,然后室温下自然冷却,流水冲洗玻片上的多余染液。

3. 脱色:用3%盐酸酒精脱色,至无红色染液流下为止,流水冲洗。

4. 复染:用吕氏美蓝复染1分钟,水洗,吸干,镜检。

五、实验结果1.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结核分枝杆菌呈红色,其他非抗酸菌和细胞杂质被染成蓝色。

2. 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照,金黄色葡萄球菌呈蓝色,而结核分枝杆菌呈红色。

1. 抗酸染色是诊断结核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和染色特性,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2. 在实验过程中,加热和脱色是关键步骤,需要严格控制时间和温度,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本实验结果表明,结核分枝杆菌对石炭酸复红染液具有抗酸性,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则不具有抗酸性。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抗酸染色的原理和操作步骤,熟悉了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和染色特性。

抗酸染色步骤及注意事项

抗酸染色步骤及注意事项

抗酸染色步骤及注意事项制片:(1)涂片:左手持菌液试管,右手持接种环,用接种环从试管培养液中取一环菌,于载玻片中央涂成薄层(事先在背面做好标记圆圈)即可,或先滴一小滴无菌水于载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从斜面上挑出少许,与载玻片上的水滴混合均匀,涂成一薄层。

拔或塞试管塞时,应将试管口通过火焰略加烧灼,最后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2)干燥:涂片后在室温下自然干燥,也可在酒精灯上略加温,使之迅速干燥,但勿靠近火焰。

(3)固定:常用高温进行固定。

即手持载玻片一端,标本面朝上,在灯的火焰外侧快速来回移动3~4次,共约3~4秒。

要求玻片温度不超过60℃,以玻片背面触及手背皮肤不觉过烫为宜,放置待冷后染色。

染色:(1)初染:滴加石炭酸复红溶液2-3滴,在火焰高处徐徐加热,切勿沸腾,出现蒸汽即暂时离开,若染液蒸发减少,应再加染液,以免干涸,加热5分钟,待标本冷却后用水冲洗。

(2)脱色:(3)复染:用碱性美兰溶液复染1分钟,水洗,用吸水纸吸干后用油镜观察: 1、油不要滴太多2、在调节焦距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不要弄坏工具3、调节时应该从下往上调节4、在使用油镜之前,必须先经低、高倍镜观察,然后将需进一步放大的部分移到视野的中心。

5、用左眼观察目镜,并慢慢转动细调节器至物象清晰为止。

如果不出现物象或者目标不理想要重找,在加油区之外重找时应按:低倍→高倍→油镜程序。

在加油区内重找应按:低倍→油镜程序,不得经高倍镜,以免油沾污镜头。

6、油镜使用完毕,先用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将镜头上和标本上的香柏油擦去,然后再用干擦镜纸擦干净。

结果判定:1.干燥后油镜观察300个视野(观察时间不少于4min),抗酸性细菌呈红色,其它细菌或细胞呈蓝色2. 报告方式2.1 未找到抗酸杆菌2.2 找到抗酸杆菌±:可疑,发现抗酸杆菌1-2条/300视野2.3 找到抗酸杆菌1+:发现抗酸杆菌3-9条/100视野2.4 找到抗酸杆菌2+:发现抗酸杆菌1-9条/10视野2.5 找到抗酸杆菌3+:发现抗酸杆菌1-9条/1视野2.6 找到抗酸杆菌4+:发现抗酸杆菌≥10条/1视野质量控制:每次用卡介苗做阳性对照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做阴性对照注意事项:1.每一玻片只能涂一份标本,以防脱落混淆2. 脱色时间需根据涂片厚薄而定,厚片可适当延长,以无红色脱出为止3. 冬季室温过低时,染色时间要适当延长4. 有时同一个抗菌体上红色深浅也有不同,观察时应注意5. 每次试剂用完后,请迅速盖好,以免挥发,储存时应避免高、低温及阳光照射6. 在涂抹痰标本时,严禁对玻片加热7. 染色时勿使玻片上的染液干燥临床意义:分支杆菌属(结核分支杆菌、麻风分枝杆菌、非典型分支杆菌)、放线菌抗酸染色阳性,可初步鉴定细菌。

抗酸染色实验报告

抗酸染色实验报告

抗酸染色实验报告抗酸染色实验报告导言:抗酸染色是一种常用的染色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细胞的染色观察,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进一步探索抗酸染色技术的应用。

材料与方法:1. 细胞样本:本实验采用了小麦根尖细胞作为研究对象。

小麦根尖细胞具有较大的细胞核和丰富的细胞质,适合进行细胞结构的观察。

2. 抗酸染色试剂:本实验使用了甲苯胺蓝和酸性洗涤剂作为抗酸染色试剂。

甲苯胺蓝是一种碱性染料,能够与细胞核中的DNA结合,使细胞核显色。

酸性洗涤剂则用于去除细胞质中的杂质,提高显色效果。

3. 显微镜与载玻片:本实验使用了光学显微镜和载玻片,用于观察和保存染色后的细胞样本。

实验步骤:1. 取小麦根尖组织,将其置于甲苯胺蓝溶液中,浸泡15分钟,使细胞核充分染色。

2. 将染色后的细胞样本放入酸性洗涤剂中,轻轻摇动,使细胞质中的杂质被洗去。

3. 将洗净后的细胞样本取出,用纸巾轻轻吸干水分。

4. 将细胞样本置于载玻片上,加入一滴甘油,用镜片盖片封好。

5. 将载玻片放入显微镜下,调整镜头,进行观察和拍照。

结果与讨论:通过抗酸染色后,我们观察到小麦根尖细胞的细胞核呈现出深蓝色,而细胞质则呈现出浅蓝色或无色。

这是因为甲苯胺蓝能够与细胞核中的DNA结合,形成染色体,使细胞核显色。

而酸性洗涤剂则能够去除细胞质中的杂质,提高显色效果。

细胞核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细胞的遗传信息。

通过抗酸染色技术,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胞核的形态和结构。

在小麦根尖细胞中,细胞核呈现出椭圆形或圆形,大小适中。

细胞核内部可以观察到染色体的存在,染色体呈现出线状或颗粒状的结构。

与细胞核相比,细胞质的染色效果较弱。

这是因为细胞质内部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质和其他有机物质,这些物质与甲苯胺蓝结合的能力较弱,导致细胞质呈现出浅蓝色或无色。

然而,通过观察细胞质的染色情况,我们仍然可以了解到细胞质的分布和形态。

抗酸染色技术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抗酸染色主要步骤

抗酸染色主要步骤

抗酸染色主要步骤如下:
1.施加热量来增加渗透,这会驱动石炭酸品红穿过类脂壁并进入细胞质。

2.应用初级染色后,所有细胞都呈红色。

3.脱色剂(酸-醇或20%H2SO4):涂片在脱色前冷却,使蜡状细胞物质硬化。

在应用脱色剂时,抗酸细胞表现出抗脱色性。

因此,分枝杆菌会保留原色,但对于缺乏细胞蜡的非耐酸细菌而言,情况并非如此。

在脱色过程中很容易去除主要染色剂,观察到非耐酸细胞为无色。

4.复染(亚甲蓝或孔雀石绿):非抗酸细菌吸收复染液并呈现蓝色或绿色,
而抗酸细胞则保留原染液的红色。

孢子染色技术用于检测携带孢子的细菌和孢子类型。

孢子不易被原染剂染色。

一旦孢子接受了孔雀石绿,就不能用自来水脱色。

这种方法是用蒸汽加热代替直接加热的改进方法。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获取具体信息。

抗酸染色液配制

抗酸染色液配制

抗酸染色液配制
抗酸染色液的配制步骤较为复杂,首先需要配成三种原液,然后再混合成染色液。

以下是具体的配制步骤:
- 原液A:将3g碱性品红溶解在100ml的70%酒精中;
- 原液B:取上述原液A的10ml,加入到90ml的5%石炭酸水溶液中;
- 原液C:取原液B的55ml,然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 染色液:取第一液(即上一步的原液C)10ml加第二液(即硫酸美兰液)2滴,混合均匀即可。

涂片经火焰固定后,滴加第一液微热染3分钟,水洗后再用盐酸酒精处理也不脱色。

这种方法可以使得分枝杆菌细胞壁内的脂质(主要成分为分枝菌酸)与石炭酸复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当再加碱性美兰复染后,分枝杆菌仍然为红色。

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
溶菌酶是非特异性免疫中一种重要的体 液杀菌成分。
材料
1. 混有溶壁微球菌的1%琼脂平板 2. 人的唾液(含有溶菌酶)、PBS、溶菌
酶标准品 3. 打孔、针头、吸管、量尺
方法
1. 菌液的准备:溶壁微球菌在使用前于普通琼 脂斜面传代一次,然后接种于普通琼脂斜面 37℃培养24h。加pH6.4的1/15mol/L磷酸缓 冲液,将菌苔洗下,用比浊法使每ml菌液含 相当于2000亿菌体浓度,再以70℃水浴加 热1h杀菌。
2)脱色: 3%盐酸酒精脱色30’’~1’;用水冲洗。
3)复染:用碱性美兰溶液复染1’,用水冲洗后用吸 水纸吸干。
3、油镜观察
五、实验结果:
结核杆菌呈红色,常堆积成团,排列无 序,偶呈分枝状生长。 背景及非抗酸性细菌呈兰色。
六、注意事项:
1、无菌操作 2、涂片厚度要适中 3、固定 4、冲洗 5、染色时间 6、初染加热的温度,勿沸腾
结核杆菌的培养特点
培养基:罗-琴氏(Lowenatein Jensen)培养基
主要成分:蛋黄;甘油;天门冬素;马铃薯淀粉;无 机盐;孔雀绿;
蛋黄含脂质生长因子,能刺激生长,孔雀绿可抑制杂 菌生长。
生长特点:缓慢;2-4周可见菌落;呈
乳白色或米黄色,不透明,粗糙型颗粒 状,结节状,菜花状菌落。
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
一、实验目的:
掌握抗酸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主要是分 枝菌酸,它包围在肽聚糖的外面,所以分枝杆菌 一般不易着色,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 使其着色。但分枝杆菌中的分枝菌酸与染料结合 后,就很难被酸性脱色剂脱色,故名抗酸染色。
齐-尼氏抗酸染色法是在加热条件下使分枝菌酸与 石炭酸复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盐酸酒精处理 也不脱色。当再加碱性美兰复染后,分枝杆菌仍 然为红色,而其他细菌及背景中的物质为兰色。

抗酸染色法实验报告

抗酸染色法实验报告

抗酸染色法实验报告抗酸染色法实验报告引言:细胞与组织的染色是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

抗酸染色法是一种常见的细胞和组织染色方法,其原理是在酸性条件下,利用染色剂与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其显色。

本实验旨在通过抗酸染色法观察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以及研究其功能和特性。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细胞或组织样本、酸性染色剂、显微镜、玻璃片、显微镜载玻片、显微镜盖玻片等。

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细胞或组织样本:选择合适的细胞或组织样本,如植物叶片、动物组织切片等。

将样本切割成适当大小,并保持其新鲜。

2. 固定样本:将样本浸泡在适当的固定液中,如福尔马林或乙醛溶液中,以保持其形态和结构。

3. 抗酸处理:将固定的样本经过脱水和透明化处理后,放入抗酸剂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

抗酸剂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目的和样本特性来确定。

4. 染色处理:将抗酸处理后的样本放入酸性染色剂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使其与样本中的特定成分发生反应。

5. 清洗与固定:将染色后的样本用去离子水或适当的缓冲液进行清洗,以去除多余的染色剂。

然后,用适当的固定剂固定样本。

6. 制片与观察:将固定的样本切割成薄片,并放置在显微镜载玻片上。

然后,用显微镜盖玻片覆盖在样本上,以便观察。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抗酸染色法,我们成功地染色了细胞或组织样本,并观察到了其结构和特性。

染色后的样本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明亮的颜色,使我们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细胞和组织的细节。

在染色过程中,染色剂与样本中的特定成分发生反应,从而使其显色。

不同的染色剂对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成分有选择性,因此可以通过不同的染色剂来观察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伊红染色剂来染色细胞核,使其呈现红色。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其中包含着遗传物质DNA。

通过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和数量,我们可以了解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功能状态。

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嗜酸性染色剂来染色细胞质中的酸性成分,如染色体和核糖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燥
固定
3、油镜观察
五、实验结果:
结核杆菌呈红色,常堆积成团,排列无
序,偶呈分枝状生长。
背景及非抗酸性细菌呈兰色。
六、注意事项:
1、无菌操作
2、涂片厚度要适中 3、固定 4、冲洗 5、染色时间 6、初染加热的温度,勿沸腾
准备
细菌:卡介苗 染液:抗酸染液(2套/室) 其它:载玻片(1张/人)、结核分枝杆菌示 教片(1张/人) 痰标本 8盒
实验九 抗酸染色
临床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抗酸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结核分支杆菌痰涂片的报告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主要是分 枝菌酸,它包围在肽聚糖的外面,所以分枝杆菌 一般不易着色,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 使其着色。但分枝杆菌中的分枝菌酸与染料结合 后,就很难被酸性脱色剂脱色,故名抗酸染色。 齐-尼氏抗酸染色法是在加热条件下使分枝菌酸与 石炭酸复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盐酸酒精处理 也不脱色。当再加碱性美兰复染后,分枝杆菌仍 然为红色,而其他细菌及背景中的物质为兰色。

三、实验材料:
细菌:结核杆菌
染液:石炭酸复红液、3%盐酸酒精、碱性美
兰溶液
其它: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等
四、实验方法:
1、细菌涂片的制备
1)涂片:20mm*25mm薄涂片或
20mm*15mm厚涂片 2)干燥:自然干燥 3)固定:火焰固定
四、实验方法:
1、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 涂片 2、染 色
1)初染:用玻片夹夹持涂片标本,滴加石炭酸复红 2-3滴,在火焰高处徐徐加热,切勿沸腾,出现蒸汽 即暂时离开,若染液蒸发减少,应再加染液,以免 干涸,加热5-10分钟,待标本冷却后用水冲洗。 2)脱色: 3%盐酸酒精脱色30’’~1’;用水冲洗。 3)复染:用碱性美兰溶液复染1’,用水冲洗后用吸 水纸吸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