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布贝尔教育思想1

合集下载

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一、本文概述马丁·布伯(Martin Buber)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神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以其独特的对话哲学思想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我们将首先概述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的基本理念,包括其核心观点、主要特点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

随后,我们将分析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在现代教育领域的应用及其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启示。

我们将总结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对现代教育的价值,并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持续进步。

二、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概述马丁·布伯(Martin Buber)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神学家和犹太教思想家,他的对话哲学思想对现代哲学和教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布伯的对话哲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真实和相互尊重的交流,他将这种交流视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在布伯看来,对话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心灵的相遇。

他主张对话双方应该处于平等、开放和真诚的态度,共同探索真理和意义。

这种对话哲学突破了传统的主客体关系,将对话双方视为平等的主体,通过相互倾听和理解,达到心灵的沟通和共鸣。

布伯的对话哲学还强调了对话的即时性和过程性。

他认为,对话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对话中,双方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以适应对方的需求和变化。

这种动态的对话过程不仅有助于双方深入了解彼此的思想和情感,还能促进双方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对于现代教育而言,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尤其是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与学生建立平等、真诚和相互尊重的对话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立师德强师风铸师魂心得体会8篇

立师德强师风铸师魂心得体会8篇

立师德强师风铸师魂心得体会8篇就跟大家聊聊关于立师德强师风铸师魂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立师德强师风铸师魂心得体会(精选篇1)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开学初,我市在教师队伍中开展了“强师风、铸师魂,争做人民满意教师”的师德教育活动,并将今年定为师德建设年。

育人先树德,教师只有树立好自身的形象,才能真心、真情、真意地去教育学生。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让我对《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了一些具体的了解,使我懂得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性,并约束与规范了我日常的教学行为,努力做一个懂法、守法、护法的人民教师。

学校在师德教育活动中,开展了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从多层次、多角度学习了全国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

使我感悟到教师职业的崇高性,认识到我的人生价值。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当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正确认清和对待自己应履行的职责。

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学习,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思想活跃,思维天真,好动,好闹,工作烦燥之时,我会不自觉地把学生的这种习惯当成“不懂事”,事后想来,这样的我是不应该的,事实上,学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感觉和要求,优秀的学生人人喜爱,然而调皮的学生也并非一无是处。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副“放大镜”的眼去寻找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以“点”带面促进学生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沉下心来,静下心来去教育每位学生,要学会用优秀教师的品质激励自己。

和优秀教师相比,我目前的思想境界还要不断提高。

在教学方面首先要把学生当作朋友,改变师道尊严的旧观念,使自己的教育深受学生喜爱,家长认可,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

初中班主任德育反思(四篇)

初中班主任德育反思(四篇)

初中班主任德育反思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爱又是师德的灵魂。

在很大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然而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加困难。

全国劳模、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友谊,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

因此,师爱是魂。

但我认为师爱只是师德的一个真子集,对教师来讲,真正的爱,是要为孩子们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的爱,它需要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观察。

当发现学生需要温暖时,不要直接给他温暖,而是给他一把柴刀,对他说:“你可以去打柴;不会打?我告诉你怎么打”。

你可以远远地看着他-------如果他不能划着火柴,可以给他做一个示范,再让他自己做。

绝对不要代替他去做该由他自己做的事情。

这种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是对他一辈子负责的爱。

教育的主要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性格只能由性格来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来涵养。

因此,比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道德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和所学知识的联系;比提高学科成绩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健康、和谐的发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成功或失败的成长体验及对这种体验的反思。

每一名教师要对学生终身的发展负责,而不仅仅是考上大学的这一个“瞬间”,因为学习和成长不仅仅是校门内的事,也不只是学生时代的事,而是让学生一辈子会自己去做的事。

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教育要想长久作用于人的心灵,必须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省自悟,做出自己的选择。

我以为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们真正体味到学习、求知、成长的艰辛和快乐。

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

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

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在当代中国学人的视野中,有一个名字总是若隐若现地在人们的面前闪过。

人们似乎知道他,似乎又不太了解,他就是马丁.布伯,当代“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的犹太宗教哲学家”。

在犹太人中间出现了一系列影响现代社会的伟大人物:马克思、弗洛依德、卡夫卡、爱因斯坦、胡塞尔、维根斯坦等等。

但我们却常常淡化了他们的犹太背景,我们对于犹太传统依然很陌生。

西方文明主要源渊之一的希伯莱传统一直没有象希腊那样受到我们的重视。

梁漱溟先生曾指出:两希(希腊、希伯莱)乃西方文明之两翼,带动着西方文明的前进。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文明在我们的视野中却只是由希腊文明带动的一部独轮车。

这势必造成对西方文明理解上的偏颇。

马丁.布伯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在于,他向世人表明:犹太教决不仅仅是头戴高帽,两腮浓须的拉比世界中的古老传统,而是生活和思想在当代的一种活生生的形式。

布伯试图超越犹太教固有的那种狭隘性,超越文化上和民族上的束缚,直接面对当今世界的问题,以浸淫于希伯莱文化的思想,来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

因而,马丁.布伯的思想能较普遍地为西方思想界所重视,吸纳,而他也成了当代犹太思想家的代言人。

一、马丁.布伯与西方哲学传统任何一个思想家,如果他的思想能得到世人的瞩目,则必然意味着他的思想切中了时代的问题。

本世纪初,尤其是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欧洲沉浸在危机意识中。

斯宾格勒写了《西方的没落》,胡塞尔也在探讨欧洲文化、科学危机的根源,寻求着哲学的拯救之途;海德格尔更是指出二千多年来西方哲学遗忘了存在是这场危机的一个根本的缘由。

这种危机感同样牵动着一批犹太思想家,其中最杰出的当属弗兰茨.罗森茨魏格(FranzRosenzweig)和马丁.布伯,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倾向,即以犹太思想为背景,对近现代西方文化的思想基础提出批判,尤其是对笛卡尔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传统提出批判,从而开创一种与西方传统世界观有别的新的思想维度。

我们如何认识“师德”问题论文

我们如何认识“师德”问题论文

我们如何认识“师德”问题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

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为人的行为准则。

只有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能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才能在学生心中永驻其崇高的人师形象。

现笔者对此观点谈几点认识。

一、教师要热爱我们所从事的事业,让工作快乐起来我们热爱自己的岗位要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因为这个岗位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它是对教师生命的唤醒,是对教师生命过程的丰富,使我们从这一职业中获得生存和精神寄托,因此,我们从心里热爱我们的岗位,凡是学校安排的岗位,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优劣好坏之分,都是育人的都是伟大的。

李岚清副总理最近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

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

”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地;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求学生不迟到,预备铃一响,教师就提前到教室门口等待等等,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见精神做表率。

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

因此,为人师表是当好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要从心里热爱自己的岗位,恪尽职守,尽职守责。

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职业,教师的精神风貌和人格特征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关系着成千上万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教则安,爱岗敬业也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因为只有安心从教,才会认真探索教育教学规则,才会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愿我们的每一位老师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无怨无悔,而且痴心不改, 让工作快乐起来!二、教师要热爱我们的学生,让工作快乐起来教育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成长。

而热爱学生正是教育的灵魂,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

教育的真谛

教育的真谛

教育的真谛
我始终认为:教师就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孩子有困难时,在孩子做错事时,在孩子得到进步时,作为教师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教师不但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正确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正如奥地利教育哲学家马丁.布贝尔所说:“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足以对学生的整个人起真实的影响”。

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马丁·布贝尔的对话原则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迪

马丁·布贝尔的对话原则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迪
马丁 - 布贝尔 ,一位饮誉全球 的存在主义教育家 ,8 8年 2月 8日 17 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 ,9 5年 6月 1 16 3日, 逝于耶路撒冷。 其主要的教育著作有《 生存的对话 : 哲学和教育学全集》 而布 贝尔对 等。 教育的独创性贡献无疑就是把他 的对话原则应用于教学领域。本文试 就其对话原则及这一原则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作肤浅 的分析与探讨 。 作为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泰斗 之一,布 贝尔对教育有着独特而深 刻的见解, 其所创之对话原则 即为明证。 ( ) 一 何谓对话 布贝尔声称 ,一开始就是关系 ” “ 。在《 我与你》 这一名著 中, 布贝尔 认为 , 人与人之 间有两种 关系 : 一种是把他人当作一个 客体 , 对他 施加 影响 , 我 ” “ 的关 系 ; 即“ 与 它” 一种是 两个 主体之 间的关 系 , 我 ” 即“ 与 “ 的关系。这两种关 系决定 了对世界的两种态度 :我 一你” 我 一 你” “ 和“ 它” 的态度 。即: 选取 何种 态度 , 其真正的决定 因素并不在 于物体 的性 质, 而是受到一个人同此物体发生关 系的方式的制约。 布贝尔认为 , 对话是我 一 你关系的一种会晤 , 是以相互作出反应和 相互承担责任为基础 的, 对话的 中心即为两个 自主的人 。他断言, 人类 从其本性来说就是人 的对话 ; 一个人如果不同人类 、 不同创 造物和造 物 主交流, 就不能实现 自我 。儿童也是这样 , 他们受两种 自发的天性—— “ 创作者的天性” 交流天性” 和“ 的支配 , 这两者是教育的关键 。因此 , 真 正的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把孩子的创造力引到正确的方 向, 走向交流。 同时 , 贝尔认 为 , 布 真正的对话 是一种不平常 的现象 , 因为我仅仅 是通过恩赐而与你相会 的。一个人可 以通过“ 使他真正存在” ——通过 进入他的“ 能动的中心” 而同对方相会 。 他还 区分 了“ 相会” 神会” 与“ 的含义 : 神会 意味着一个人 自己换位 而成为另~人 , 从而丧失了 自己的实在性 ; 而对话则是 自我 限制的对立 面: 对话是我的延伸 , 在对话场合 , 对方是作 为一个特定 的人受到会见 、 得到承认和称呼 。“ 这种态度同约翰 ・ 裴斯泰洛齐( 76 l2 ) 1 4一 8 7 和贾努 兹 ・ 尔查 克(8 8 14 ) 科 I7 — 9 2 这些 著名 教育家的态度是矛盾 的, 他们同 自 己的学生神会到 了自我否定的地 步。裴斯泰洛齐毕生献身于儿童福利 事业 , 孤儿 之父 ’ 而‘ 科尔查克则跟随受他照顾 的儿童 一直 到特雷布林 卡死亡营。” ( 对话之条件 二) 对话需要两个基本条件 :自主的伙伴和双方可 自由选择所要建立 的关系即亲密性。而尤 为重要 的是 , 布贝尔指出 , 对话之先决条件在于 确定个人本身和对方之 间最起码的距 离。 用布 贝尔 c己的话来说 , a 在不对称环境如在教育进程中 , 进行对话 所需要 的基本条件为“ 两个有共 同之处的人所经历的一个活动 , 在这个 活动中, 他们中至少有一人积极参与 了; 这种交流中的积极参 与者并未 丧失 自己的任何东西 , 也没有丧失行动的真实性”。这即是说 , 两个 主 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自由的 、 互不 利用的; 而 , 然 甚至在完 全没有感 情共鸣的情况下也可能找到对话时机 , 因此 , 教师的崇 高职责就是要关 心他 的学生 , 以便不会错过天赐的对话机会。 处于支配地位 的人和处于从属地位的伙伴之 间的等级地位不仅需 要 亲密 性 , 要 距 离 。 还需 通过确定与周 围环境的距离 , 就是一个人允许对立面独立存在 , 从 而创造一个与之发生关系的“ 世界 ” 距离可以扩大 , 。 直到把对方变成一 个物体 ; 距离也 可缩短 , 直到他变成一个不可预 言的你。因此 , 教师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尤需把握与学生 的距离。布贝尔认为 , 在感情上 同其学生 过分密切的人们注定要丧失他们 的 自 我意识 ,丧失他们的职业上的地 位。 教学的艺术表现在教育界限的灵活性 : 规定最低限度的距离来保持 纪律, 通过努力实现最亲密的关系来促进对真正的学习至关重要的对话。 ( 教育对话 三) 尽管 当时普遍存在的教育现实是 以学生依赖教师为基础的——这 同布贝尔 的教育理想形成 了强烈的反差 , 布贝尔声称 , 教育领 域是完全 对话性 的。 教育者只有 以对话方式 亲 自会晤学生 , 引导学生畅谈并塑造 学生, 才能完成他教育者的任务。 在此有必要补充一句 ,包含”这一概念是布贝尔在教育方 面作 出 “ 的主要贡献之一 。 布贝尔的所谓包含是指 , 能力在进行对话的人们 中 有 间产生一种双重感觉 : 体验个人本身 , 同时看到“ 对方 ” 的奇特性。

浅议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中的运用

浅议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中的运用
活动材料 、 活动伙伴 、 活动时空等 因素 的 自由选 关系, 都深深地打上了师生关系的烙印。 换言之, 不论在理论还是 以增 加活动内容 、
实践 中, 师生关 系都 居于基础地 位 , 制约和体 现着课堂教 育 择性 , 并且 这样更能体现关照学生的独特性 , 有利于面向每个学生因材 的特 点与水平 。 在现代师 生关系 中 , 现的是一种功 能性关系 , 所体 教师是 知

创设情境 , 学生在体验中学 让
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 , 而且 还要让学 生能真正运用所学 险 , 设想避免风险的策略 。假如要举办某一城市 的展览 , 你将如何 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 设计展厅 , 选择展览 内容 。2 0 0 8年北京奥组委 向全球征集奥运宣 在教学 中 , 教师应联系学生 已有 的生活经验 , 采用多 种方式 , 传语 、 纪念品 、 开幕式请你献计献策 ……充满奇思妙想 。 把生活情 境再现 到教学 中来 , 象的教学 内容具体化 , 使抽 让他们 2让课堂成为“ . 画室” 让“ , 小画家” 们尽情挥洒手中的画笔 。 描 去亲身经历 , 自己的心灵去体验。以更便捷 的方 式沟通书本知 用 绘古楼兰想象 图; 古代城市想象图 ; 未来城市规划 图…… . 识与生活 现象 的联 系 , 发学习兴趣 , 激 引导学 生主动思 考 、 究 , 探 3 . 让课堂成为“ 究所 ”让学 生成 为“ 研 , 研究员” 调查员” 走 出 “ , 激活学生 自主学习的意愿 。比如在学 习八年级《 历史 与社会》 上册 课堂 、 走进生活 、 深入社会 、 了解事实 、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如综合 综合探究 四“ 过年 : 感悟我们 身边的传统 ” , 以展现过年 的场 时 可 探究课 的学 习中: 家乡的环境 、 、 ; 调查 经济 交通 调查大众传媒 的影 景, 使学 生感 受过年 的气氛。再如在学 习“ 蓄” , 储 时 教师可 以展现 响; 调查社会小问题 等。 在银行存取 的一幕 , 使学生对银行的存取行为更易理解 。又如在 4 . 让课堂成为 “ 告厅 ” 交流会” 让学生 成为“ 报 “ , 报告者 ”各抒 , 学 习合 理购物 方式时 , 以展现疯 狂购物 的情 景 , 可 从而使学 生明 己见 , 畅所欲言。 白疯狂购物的后果 , 进而在今后 的生活 中能合理购物。 例如 , 模拟 5让课 堂成为“ . 竞赛场” 辩论会 ” 来一场 “ “ , 东西部 大 比拼” 孰 盲人 的生活 , 体验盲 人活动 的艰辛 , 以增加对盲 人的敬佩 和关 可 优孰劣 ; 搞一次 《 传媒对青少年 的影 响究竟 是利大于弊 , 还足弊大 爱 ……生活化 的场景 , 生活化的语 言 , 师生之 间相互 尊重 、 互交 相 于利》 辩论会…… 流、 相互 学习 , 使课堂教 学更 接近现实生 活 , 使学生身 临其 境 , 如 鼓励学生在活动 中通过角色扮演 等方式 ,在 自己亲身经历 中 见其人 、 如闻其声 。 体验一定的角 色 , 激发学生倾注热情于活动实践 中 , 自己的生命 让 二、 角色扮演 。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之泉在活动实 践中汇聚融合 、涌流奔腾 ,并在其中得 到个性 的发 新课程提 出要赋予学生 更多 自主活 动 、 实践活动 、 亲身 体验 展, 同时也在其 中体验 、 、 、 富、 品味 感悟 丰 升华生命底蕴 。 的机 会 , 富学生 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肖川博士说 :给学 以丰 “ 生 一些权 利 , 让他 自己去选 择 ; 给学 生一些 机会 , 让他 自己去把

当代西方教育流派介绍七(存在主义)

当代西方教育流派介绍七(存在主义)
了掌握教材或知识,也不 要成为某种职业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教 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移到 人格世界。”为使教学不但有益于学生的 心智训练,还有有助于学生整个人的形成 ,知识教学必须与学生的情感相联系。
关于教学内容,重要的科目是个人能从中得到
道德教育的目的应是形成有道德的人格。
如何进行“有道德的人格教育”呢?波尔
诺夫认为,主要不是依靠外部的道德灌输 和各种强制的手段,而是要让年轻人在自 由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和 行为抉择能力。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向年 轻人提供榜样,提供参与道德行为活动的 机会,让他们自然地成长。
四、论教育教学方法 波尔诺夫主张运用解释学教育法。 解释学的认识论特别是其中关于“前理解与新 东西的体验”和“真理的两面性”等理论具有 重要意义。 所谓“前理解与新东西的体验”,主要是说, 人出生之后就通过语言被带入世界,并通过语 言理解和表现世界。人的认识常常是从被带入 的那个语言世界所创造的“前理解”开始的。
一、论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人是什么,这是人类永恒的问题,也是教育学
的理论前提。 人的主要生命现实关系是什么呢?首先,波尔 诺夫同意康德的观点,人都是时间内存在,人 不可能生活在时间之外。 其次,波尔诺夫对康德关于人与空间的关系的 论述也作了阐发。 再次,在波尔诺夫看来,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 的主要标志。
(2)不要进行伦理说教
(3)要因材施教 (4)师生之间应该相互信任 (5)明确纪律和自由教育
三、论教学


教学的任务不能只是传授知识技能,而应该更关注学生 整个人的品格的形成。 在教学内容上,布贝尔特别重视人文学科,强调历史、 文学、哲学、艺术、宗教等科目的教学, 对于教学方法,布贝尔强调应该把“对话”理论应用于 教学,把教学看做师生之间的“对话”,认为师生之间 的讨论或谈话是“对话”教学的最好形式。 “对话”性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同时站在教育工作的两极 :他自己的一极和学生的一极。对话的先决条件是双方 确定最其码的距离。教学艺术就表现在教育的灵活性上 ,即既保持师生双方最低限度的距离,又通过努力实现 最亲密的关系来促进对真正的学习至关重要的对话。

论马丁·布伯的对话道德教育思想

论马丁·布伯的对话道德教育思想

论马丁·布伯的对话道德教育思想现代德国教育家马丁·布伯基于特殊的人生体验和时代背景,形成了以对话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

布伯认为教育本质上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与“你”相遇、步入“我—你”关系;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对话。

标签:马丁·布伯;道德教育;对话马丁·布伯(1878-1965)是现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但是他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教育家,他从事教育事业超过六十年,对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独特见解,是存在主义教育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布伯“我—你”关系论和萨特的“自我存在”论一起构成了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

“布伯不仅是以其个人权威而是以他所代表的传统的全部权威去写。

这些传统包括有着三千年历史的犹太人教育教学传统,以及后来他深受影响的基督教、社会主义和存在主义传统”〔1〕。

国内外对布伯教育思想、道德哲学的研究往往只关注到其师生关系理论,也没有将布伯的道德教育思想看成一个系统来研究。

其实,布伯道德教育思想是其对话哲学在教育领域的展开和运用,是一个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方法等内容的有机整体。

布伯对话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具有深刻意义。

一、布伯对话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布伯最重要的著作是《我与你》和《人与人》,贯穿其中的精神实质并无改变,但是前后术语发生了变化,《我与你》中主要使用“关系”、“相遇”,《人与人》中使用的主要是“对话”。

有人因此称布伯哲学为关系哲学、相遇哲学或对话哲学。

布伯之所以如此重视“关系”、“相遇”和“对话”是跟他的人生体验相关的。

布伯四岁时,母亲因为婚外情离开了他和他的父亲。

我们可以想象,幼时的布伯是多么思念母亲。

很多年后,布伯还回忆起当年自己被告知母亲将不会归来的情景。

时隔三十年后,布伯再见到母亲却发现时空的间隔使得母子之情荡然无存。

“这一幼时心灵的创痛还隐隐地弥漫在他的‘对话哲学’中——他哲学中‘失之交臂’(Mismeeting)这一重要概念,即用来指人与人之间那种不能真正相遇的生存状态和难以心心相印的隔膜处境。

现代教育思想形考运用学习的知识理论写出一份材料

现代教育思想形考运用学习的知识理论写出一份材料

现代教育思想形考运用学习的知识理论写出一份材料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在教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上,由于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认识不同,以此为基础所建立起的教学理论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异。

可以这样说,对教与学的关系有多少种理解,就会有多少不同的教学理论体系。

因此,如何科学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就成为整个教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本文试图从对象性活动理论和意义活动理论两个角度对如何建构新型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对象性活动中教与学的关系:实践活动的观点对象性活动中教与学的关系,是指从哲学认识论的实践活动观点(或者说对象性活动理论)出发,把教与学之间看作是一种互为对象或互为主客体的“我--它”关系,把教学过程视为是一种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对象性活动。

(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对象性活动理论认为,现代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目标,试图通过活动来引发学生主体与环境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塑造和建构教学活动主体,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在对象性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是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它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地加以建构才能获得。

因此,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通过自主活动,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时,主体也作用于客体,主、客体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

因此,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个体通过对象性活动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例如皮亚杰就认为,对于个体的学习而言,一切知识起源于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活动是他们认识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个体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化作用即主体对客体的行动,“应当在行动中找到一切认识的来源”。

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通过对象性活动自主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的。

马丁·布伯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马丁·布伯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马丁·布伯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是一位奥地利犹太哲学家,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际关系观: 布伯认为,人际关系是道德教育的核心,
个体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对话来发展道德意识和
增长道德能力。

2.二元对话观: 布伯提出了二元对话观,认为个体与个体
之间的对话才能培养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

3.主体性观: 布伯认为,个体是道德教育的主体,道德教
育的目的是培养个体的主体性。

4.以理解为基础的道德观: 布伯认为,道德不是一种外来
的义务或规范,而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理
解和认同来形成的。

对于我国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布伯的道德教育思想可以提供一些启示:
1.以人际关系为核心, 提倡和谐班级氛围,提高班级凝聚

2.强调主体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责任意

3.提倡对话式教育,在课堂上多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学

4.以理解为基础的道德观,鼓励学生多思考道德问题,
培养学生道德观念的判断能力和自我规范能力
5.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 以达到自我修养的
目的
6.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教学的基础,帮助学生将学习和
实践相结合。

马丁、布贝尔教育思想1ppt课件

马丁、布贝尔教育思想1ppt课件
2
1878年2月,马丁.布贝尔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 一个犹太家庭,在他三岁时,他的父母离异,母亲离 家出走。后便和他的祖父母生活在加利西亚的莱姆堡。 他先后在维也纳大学、柏林大学、莱比锡大学和苏黎 世大学学习哲学和艺术。
1924—1933年,布贝尔担任了德国法兰克福大学 宗教哲学伦理学教授。
1933年后从事犹太人成人教育工作,在耶路撒冷 创立成人师资培训学院,为中东和北非移民培训了一 批优秀教师。
12
四、布贝尔教育思想的简评
1、布贝尔教育思想的积极作用 (1)较系统的研究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提出人与人
之间是“相互的”、“对话的”、“我和你”的关 系,而不是“我和它”的关系。 (2)他主张进行品格教育,教育学生按自己的意志去 选择并勇于承担责任,并且建立一种信任感。 (3)重视“个别对待”的教学组织形式,把学生培养 成具有自由选择品格的人。 (4)重视道德价值中的道德选择。 (5)重视教育个性化、人性化的发展。
13
2、布贝尔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1) 布贝尔提出的“对话”、“我和你”的关 系,是从资阶级人性论出发的。
(2)他的“品格教育”的提出,为了抵制无产 阶级革命运动。他认为教育的关系就是“一 种纯粹的(师生之间)对话的关系”。
(3)忽视社会—集体的作用,忽视社会—集体 对个人实现中的作用;
(4)轻视职业教育、自然科学教育、智力、能 力的培养。
马丁·布贝尔教育思想
1
一、生平简介
马丁·布贝尔(Martin Buber,1878一1965)奥 地利犹太神学家,存在主义哲学家。是犹太教中最著 名的宗教哲学家,存在主议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人们称他: “伟大的哲学家,尽善尽美的诗人” “他那个年代最博学的人” “一个拥有不竭创造力的天才” “一个智者”。

2023年警示教育片追悔心得体会(大全5篇)

2023年警示教育片追悔心得体会(大全5篇)

2023年警示教育片追悔心得体会(大全5篇)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警示教育片追悔心得体会篇一在上个月,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寄居蟹。

寄居蟹为什么叫寄居蟹呢?因为寄居蟹是寄居在贝壳里的,它们把贝壳的主人从壳里掏出来,把它吃掉,然后就自己住在这个贝壳里,它们每长大一次就要换一个大一点的壳,当他们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缩进壳里去,就像乌龟一样。

我每天喂葡萄给它吃,虽然葡萄对我们来说太小了,一口就能吃掉,可是对他来说,这个葡萄就是庞然大物,可以吃好几天呢!我还在鱼缸里铺了一层细沙,这层细沙就等于沙滩,给它一种家的感觉(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住在海里的),另外,每个星期六和星期天的中午,只要阳光明媚,不下雨,我都会带它去外面散步,有时候,它懒懒散散的时候,就会把它泡在水里,算是惩罚一下它,可是它却在水里玩得不亦乐乎,我还是不甘心,于是我把它举的高高的,想让它害怕,,没想到它竟然一点儿也不害怕,反而还把半个身子伸出来,想看看风景。

“气死我也!”这是我心中唯一的想法,没办法,我只好乖乖的把它放回到铺满细沙的鱼缸里。

有时候,我家没有买水果,又没东西喂它,它就缩到壳里去,好像是想要对我说:“你不给我喂东西,我就不理你!”到了星期六、星期天,我家才有水果,我才能喂它,不等我把水果放进去,它就唰的一下从壳里探出头来,等我把水果放进去的时候,它就一两下就把食物干掉了,然后才伸了个懒腰,在鱼缸里爬来爬去,好像在找什么东西。

我觉得寄居蟹根本就不像蟹,而像虾,只是尾巴是卷起来的。

可是,好景不长,就在一个星期前,寄居蟹经常爬出壳外,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直到有一天寄居蟹一动不动的,这时我才知道,他已经死了,我伤心的把它埋在了我家阳台前的一片草坪上。

我很后悔,如果我当时细心地照顾它,给它找一个更大的壳,或者把它放生。

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

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

主题: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师德师风论文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师德是教育事业的灵魂。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

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面对新时期的挑战,抓好我们教师的师德已成为重要工作之一。

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特别是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提倡“身教重于言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与教师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一个教师的师德好坏对教风、学风影响极大为人师表是当好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我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是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体察雪上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和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位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是爱护、关心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学习落后的学生、身患疾病的学生。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这时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

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

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

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

存在主义教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存在主义教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中最大的一个流派,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德国40年代流行于法国50年代起传播于世界。

存在主义以人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出点,关注人的存在、价值与尊严。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流派最早只是一种对教育问题的设想
,还谈不上系统的理论。

1939年,奥地利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贝尔发表一篇
《品格教育》演说词,从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出发论述了教育如何促使人性自我完成的问题,这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哲学家莫里斯等人将存在主义引入教育领域,逐渐形成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流派。

马丁布伯“对话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马丁布伯“对话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运用马丁·布伯“对话”理论的精髓来分析外语教学的对话性特征,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契合以及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从哲学层面上为外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外语教学“对话”模式的实现将改变目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独白式”模式,恢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进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共赢。

关键词:马丁·布伯;对话理论;外语教学现代德国著名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的“对话”哲学是最有代表性的对话理论之一。

笔者认为,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从哲学思想层面上为外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本文在解读与阐释马丁·布伯“对话”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马丁·布伯“对话”理论概述马丁·布伯于20 世纪初提出了“对话”概念,在其代表作《我与你》中,布伯把近代西方主客体二分的世界观归结为“我―它”关系,他认为“我―它”不是真正的关系,因为“它”(客体)只是“我”(主体)认识、利用的对象。

[1]“我―它”关系在布伯看来只是一种经验和利用的关系。

“我”是世界的中心,周围世界仅是被“我”感知的对象。

这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关系,而不是一种平等融合的关系。

与“我―它”关系相反,布伯强调“我―你”关系。

在“我与你”的对话关系中,“我”不是把自我之外的其他存在当成被利用的对象,而是把对方看作独立的主体,彼此相互尊重、相互依存。

在布伯看来,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关系就是在“我―你”两个主体之间发生的,“我―你”之间是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二、当前外语教学的“独白”特征按照马丁·布伯关于“对话”的定义,笔者认为,就外语教学而言,其实质是对话。

实践外语教学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实质上是“我―你”关系,是承认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对话式” 在场,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分别以各自业已掌握的“教”与“学”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从事教学活动,在对话过程中进一步习得新知识,获得新经验,最后实现共同提高,这种对话教学模式真正体现教学中的双主体关系。

我与你之间对话——马丁·布伯道德教育思想的三重向度及启示

我与你之间对话——马丁·布伯道德教育思想的三重向度及启示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12卷 总第49期) Journal of Inne r Mongoli a Agric ul tura l Unive rsi ty(Soc ia l Sc ie nce Edi tio n)No.1 2010(Vol.12 Sum No.49)我与你、 之间、 对话*!!!马丁∀布伯道德教育思想的三重向度及启示# 黄 聘(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 要:马丁∀布伯通过 我!你、 之间、 对话等概念的建构和 关系本体论的建立,弥合了近代主体性哲学中 我与 他者的裂痕。

我!你、 之间、 对话恰恰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反映了布伯教育思想的三重向度,对构建当代 以人为本的对话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我与你;之间;对话;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0)01-0164-02自笛卡尔以降,近代西方哲学以主客体二分为前提,都以高扬主体性为己任。

康德用 先验主体完成了对现象世界的建构,胡塞尔用现象学的方法从纯粹主体性构造认识世界,提出主体际学说。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文明的危机肇始于近代对于主客体的划分,以及过于追求主体性,没有认识到人首先是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是与 他人的共在,主体自我高标特立的地位在现代开始动摇, 他人问题于是出现在现代哲学的意识中。

后续舍勒、萨特、莱维纳斯等现象学阵营中的思想家对主体性问题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试图弥合 我与 他者的裂痕。

在这一现代哲学版图中,马丁∀布伯关于 我与你、 之间、 对话的 关系本体论哲学恰恰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反映了布伯教育思想的三重向度。

一、 我与你:马丁∀布伯道德教育思想的本体论向度作为20世纪存在主义思潮兴起的先驱者之一,在其名著∃我与你%中,马丁∀布伯从犹太思想传统出发,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东西,决不是 我思,也不是与自我对立的种种客体,关键在于他自己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和事件发生关系的方式。

以静雅强学校文化涵养小学生品格

以静雅强学校文化涵养小学生品格

以静雅强学校文化涵养小学生品格立德树人是中小学校的根本任务。

在如何育人方面,不同学校基于不同的发展背景及文化考量,会选择不同的育人路径,但殊途同归。

育人的核心是品格培养,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所系。

近年来,南阳市第六小学基于独特的学校历史文化背景,以静雅强学校文化的培育为土壤,着力构建富于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涵养小学生品格,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人、以文塑校的内涵发展之路。

一、百年老校传承与现实育人需求铸就文化底色小学生人格的形成受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转型期中存在的浮躁心态、功利思想等,同样冲击着孩子们。

习惯的偏差、价值观问题,深层次反映的都是品格培养问题。

马丁·布贝尔说:“名副其实的教育,从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

”品格即品性,从社会化意义上说,美德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学校应积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积极发掘各种育人因素,创设适宜情境,帮助小学生筑牢健全人格的基石。

南阳市第六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地处老城区,其前身是始建于明代成化十年的志学书院,创办者即有“改变民俗,化育气质”之初衷。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学校生源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据多数,学生品格培养不尽如人意。

为此,学校结合实际,秉持“传承书院文化、培育现代君子”的办学理念,以“静心、雅行、强健”为育人目标,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构建动静有序、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涵养学生品格。

四年来,学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主题德育以及优化环境文化等,逐步探索构建静雅强的课程育人体系,将品格教育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培育小学生静雅强的精神气质,创设了良好的教育文化场。

1.传统文化浸润与现代文明交融的育人理念品格教育追求的受教育者品格的培养,实际上是美德的个体化、习惯化和性格化。

为便于小学生理解把握,我们提炼了“静、雅、强”三个字,来形象化地概括学校特色育人目标中的核心品格。

四年前,我们曾对五六年级学生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写出你最喜欢的异性同学的特点”,经过归纳提炼,大都含有“静、雅、强”这三个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布贝尔教育思想的对我国德 育工作的启示
(1) 重视德育在人发展中的重要和独特作用, 全面提高学生的的道德品质。 (2)倡导生活德育的教育理念,构建与生活德 育相适宜的德育环境。 (3)建构“我与你”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
1878年2月,马丁.布贝尔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 一个犹太家庭,在他三岁时,他的父母离异,母亲离 家出走。后便和他的祖父母生活在加利西亚的莱姆堡。 他先后在维也纳大学、柏林大学、莱比锡大学和苏黎 世大学学习哲学和艺术。 1924—1933年,布贝尔担任了德国法兰克福大学 宗教哲学伦理学教授。 1933年后从事犹太人成人教育工作,在耶路撒冷 创立成人师资培训学院,为中东和北非移民培训了一 批优秀教师。
马丁·布贝尔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介
马丁·布贝尔(Martin Buber,1878一1965)奥 地利犹太神学家,存在主义哲学家。是犹太教中最著 名的宗教哲学家,存在主议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人们称他: “伟大的哲学家,尽善尽美的诗人” “他那个年代最博学的人” “一个拥有不竭创造力的天才” “一个智者”。
四、布贝尔教育思想的简评
1、布贝尔教育思想的积极作用 (1)较系统的研究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提出人与人 之间是“相互的”、“对话的”、“我和你”的关 系,而不是“我和它”的关系。 (2)他主张进行品格教育,教育学生按自己的意志去 选择并勇于承担责任,并且建立一种信任感。 (3)重视“个别对待”的教学组织形式,把学生培养 成具有自由选择品格的人。 (4)重视道德价值中的道德选择。 (5)重视教育个性化、人性化的发展。
二、品格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品格教育的目的 (二)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三)品格教育的过程 (四)品格教育的困难性
(二)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1、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布贝尔作为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代表人物, 由于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他对品格教育持悲观 的论调,认为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完满品德具有极 大的困难性。但他并没以此否定品格教育。他
(一)品格教育目的
布贝尔认为:品格教育的目的是使全人类友好 相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和 信念,并逐渐由他律向自律转化。
在《我与你》一书中,布贝尔明确地写道: “教育的目的不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 在什么,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 如何与‘你’相遇。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 精神生活能力的养成。由此,教育必须以品格 为目标。
十分强调品格教育的
(二)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2、品格教育可能性
在布贝尔看来,个性和品格这两个概念最显著 的区别在于个性是稳定不变的。而品格尚未定型, 具有可塑性,既“只有品格才是需要加工的东西”。 这样,他就论证了品格教育的可能性与可性性。 布贝尔由品格的可塑性论证品格教育的可行性, 虽然符合逻辑,但是他把个性看成是先天遗传所决 定,这显然与我们现在个性的概念的理解是不相同 的。
他的主要著作:
《品格教育、《我和你》、《人与人之间》 》 《生存的对话:哲学和教育学全集》等。 其中,《品格教育》一书从存在主义哲学 的基本原则出发论述了教育如何促使人性自 我完善的问题,它是存在主义教育理论中较 有代表性,并有一定影响的著作。在《品格 教育》中,布贝尔比较系统论述了他关于品 格教育的思想。
2、布贝尔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1) 布贝尔提出的“对话”、“我和你”的关 系,是从资阶级人性论出发的。 (2)他的“品格教育”的提出,为了抵制无产 阶级革命运动。他认为教育的关系就是“一 种纯粹的(师生之间)对话的关系”。 (3)忽视社会—集体的作用,忽视社会—集体 对个人实现中的作用; (4)轻视职业教育、自然科学教育、智力、能 力的培养。 (5)忽视了“集体教育”的重要价值,低估了 学校、教师在人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五)为了进行有效的品格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不要进行空泛的说教。
(2)品格教育不要带有明显或隐含的目的和动机。 (3)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 (4)教师应该爱护学生。
三、论教学
教学任务:教学任务为学生品格的形成服务。 教学内容:历史、文学、哲学、艺术、宗教等 人文主义学科,有助于学生了解许多伟大作家 和思想家对人的本质与人生阅历的真知灼见, 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强烈地激发 学生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布贝尔把教学看成一场“对话”, 一场师生两人间的“对话”,教师通过“对话” 的方法把知识“提供”给学生,而不是传授给 学生。
(三)品格教育的困难
(1)价值观的变迁和多元化破坏了品格教育 的基础 (2)在学校活动中的困难 a.其他学科的影响 b.课间休息的影响 (3)其他因素: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影 响的有限性、学生的个体差异(生活条件、 地位等)
(四)品格教育的过程
(1)学生信任教师是品格教育的前提 (2)学生提问是品格教育的开始 (3)品格教育实施的形式——师生间的 交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