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不断完善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在分权基础上,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监督与考核。
地方官对中央与君主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职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宋代】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朝】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解析: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强大,中央集权 大为削弱。宋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在地方上以 文官任知州的办法,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主要是宋代为 削弱相权而采取的措施,三司使、枢密院分别削弱的是宰相的 财政权、军事权,故B、C两项错误。D项主要是为了增强军队 的战斗力,出现于王安石变法时期,不符合题意。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割宰相的军权。
(2)不同点:唐朝加强了三省六部的职能,宋朝的三省六部 有名无实;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 最高行政机构。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1.阅读教材本目第二自然段,并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 ( 皇帝 ) ,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1 .汉武帝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传统。 他的做法中不可能包括( A.频繁换相 B.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 )
C.设立中朝
D.设立三省六部,分割相权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解析:汉武帝为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采取种种措施 削弱丞相的权力和影响力, A、B、 C三项皆属于汉武帝加强 君主专制的措施。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代,汉朝时不可能出 现,故本题选D。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的关键信息“郡、国十一,县九十”可以
判断是郡国并行制度,它是汉初实行的,故选B。
答案:B
必修一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新人教版必修1)
宰相赵普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政治制度)
▲元 :创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创立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五 级制。边远地区设宣慰使。设彭湖巡检司管 辖彭湖列岛与台湾 2、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3、影响: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 国省制的开端
汉 武 帝 刘 彻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 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 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政治制度)
▲唐中后期 :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原因:节度使权力太大,中后期出现藩镇 割据
“ 安 史 之 乱 ” 平 定 后 , 星 罗 棋 布 的 藩 镇
藩镇与节度使: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 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 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 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 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 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 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 镇节度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 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 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 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 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部 户 部 尚书省 (执行命令) 礼 部 兵 部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刑 部 工 部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
五代建立者简历
共性何在?
阅读教材13页思考:与前朝 相比宋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 哪些创新?
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朝中期的节度使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原因:吸取前代教训;巩固统治 “ 杯酒释兵权” 收精兵 兵:______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
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科举制
(1)背景: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重门第, 影响皇权);庶族地主要求参政。 (2)过程: 隋朝形成;唐宋发展完善;明清僵化 (3)影响:打破垄断,扩大来源;提高素质, 加强集权;公平公正,重学风尚;八股僵 化,缺乏创新。
合作学习: 隋唐时期中央行政制度有何创新?它的 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皇帝 政事堂
中 尚 门 草 书 执 书 审 下 议 拟 行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①形成历程:魏晋南北朝开始逐渐形成,唐朝确立并 完善。 ②名称及其职能: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中书省(掌决策,颁拟皇旨)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③关系: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和监督。 ④影响: 分工明确,提高了中央政府工作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维护封建统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历朝基本 沿袭,影响深远;重大创造,标志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的成熟; 。
朝代 秦朝
中央(君主专制) 地方(中央集权) 阶段 皇帝制度、三公九 郡县制 卿 重用亲信,削弱相 郡国并行; 权 “推恩令” 三省六部制 唐中期后藩镇割 据 中书门下;三分相 加强对军事、行 权 政、财政控制 中书省 行省制度 形成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礼兵
科主 军 举管 政 等礼
仪
刑工
刑 程国 狱 建家
设的 工
【课堂检测】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 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 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②将全国划分为13州部,置刺史监察郡国
2、唐代
▪ 唐太宗:设立十个监察区,称为道,每道设置 大使一人,监察州县
▪ 唐玄宗:道变为正式的行政区划,设节度使, 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3、元朝:行省制度
(1)措施 ①实行行省制度 ②设置宣政院
(2)影响 a.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 的开端。
宣政院直辖地
河东北、、山山西中 直书 辖省 地
▪ 【例题】: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 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
不同在于( B )
▪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 和藏族地区事务
▪ 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 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 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 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小结: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 ——中央集权的发展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演变特点
西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 全国划为13州
唐 朝
设置道,形成道—州—县三级行 政区划
元 朝
实行行省制度、宣政院管理西藏
中央对 地方的 管理不 断加强, 中央集 权得以 强化
人教版必修1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范阳(北京)
3.宋朝: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 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 民涂炭,其故何也?”
宋太祖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
参考答案: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 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3.宋——二府三司制 加强
(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
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措施:
皇帝
军事
行政
财政
枢密使
中书 参知 门下 政事
三司使
(3)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防止了 将相夺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积贫积弱。
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
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 矣。”
宰相赵普
宋朝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赵匡胤:陈桥兵变 兵:收__精__兵__ “杯酒释兵权”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措施 权:削__实__权__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钱:控__财__权__ 中央掌控地方财权
1.汉朝——内外朝制度 加强
(1)原因:汉初丞相集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人(侍从、秘书)参与 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皇
帝
(决策权)内朝 尚书令 侍中
外 (执行权) 朝
三公 九卿
(3)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隋唐——三省制的完善 加强
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了解北伐战争 开始时间:1926年7月,国民大革命失败标志:1927年蒋介 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了解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南昌起义的时间:1927年8月1日(建军节)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了井冈上 革命根据地。 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 长征的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本原因:左倾错 误。开始时间:1934年10月,结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 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 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理解遵义会议 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 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 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 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 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3、侵华日军的罪行
了解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杀害中国同胞30万人。 了解七三一部队的罪行: 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用活人 进行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4、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了解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中的 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抗战史实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 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徐州会战中 的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指挥者:李宗仁。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在华北歼敌4万人,沉 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1937年中共在洛川召开会议,确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建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初步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 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从国内来说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 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从国际来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陇 右 节 度 使
平 卢 节 度 使
范 阳 节 度 使
河 东 节 度 使
朔 方 节 度 使
河 西 节 度 使
北 庭 节 度 使
安 西 节 度 使
广 四 青 辽 北 山 宁 甘 新 新 东 川 海 宁 京 西 夏 肃 疆 疆
五代建立者简历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禄
战国秦汉 才能道德
魏晋南北 门阀地位
唐宋明清 文化文章
贵族 政治
血缘贵族
官僚 政治
文吏儒生
士族 政治
世家子弟
官僚 政治
士人学子
选官的标准、对象和古代政治
●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 取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军之 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稍夺其权:控制中央和地方官员的行政权力。 ●制其钱谷: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 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 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
行政: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中央 “二府”
军政: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地位略 低于宰相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
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 相的财权
削弱相权 皇帝总揽大权
皇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行政
帝
相权再被分割 宋代 二府三司 枢密院
军政
三 司
财政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北宋的地方分权
强干弱枝
中央
皇 权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 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 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
必修一专题一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复习)
5.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 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 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 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 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 中书省 C.明朝废除宰相制 D.清朝设军 机处
6.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 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 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 不过秦皇、 汉武、宋太祖、清圣祖 (康熙) 四人而已”。 其中的“国家政体”指 A.王位世袭制 B.文官体制 C.中央集权制 D.监察体制
1.史载,“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国每 有大议,天子车驾亲辛其殿,丞相所请,靡 有不听。”材料所记载的现象出现在 A.西汉初期 B.西汉 武帝以后 C.北宋初期 D.明朝 初期 2.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 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 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此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三、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一)演进过程
1.西周
趋势: 4.元朝: 行省制——省制开始 中央集权不断加 强
注:汉· 州、唐· 道、宋· 路
分封制 2.春秋战国、秦朝 郡县制 3.西汉: 郡国并行制
蒙古:岭北行省
东北: 辽 阳 行 省
西南实行 土司制 云贵: 云南行省
4.右图是现藏于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的“大元帝 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此玉印是元 成宗于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赐给西藏第五 任帝师(帝师既是佛教萨迦派的高僧,又是宣 政院的首长)扎巴俄色的印信。作为直接证据, 它可以用于研究①元代中央对西藏地区管辖的 历史 ②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发展史 ③中国古 代宗教史 ④西藏地方行政区发展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科举制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结合材料二说明科举制 在追求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
⑴选官
⑵备考的经济成本低(公平参考)
根据考试成绩录取(公平录取)
3、根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带来哪些影响?
⑴有利于形成“重学”的社会风气
⑵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局限性:考试单一,忽视实践性知识
材料一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 被隋文帝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 当时优试策而已。”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 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 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 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关科举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 谈科举制的进步性。
(1)信息
①科举制创立的背景:世家大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的废除 ②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标志:隋炀帝设进士科 ③进士科最重要,最受重视 ④进士科很难考
(2)进步性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 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②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③把选
费,埋下了“积贫积弱”
中 央
的祸根。
宣政院辖地
中河山书北东、、省 直山辖西 地
4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 地方:设行省和宣政院辖地 省—路—府—州—县和宣尉司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 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 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②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 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吏户礼兵刑工
史料解读
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 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由 此可见 三省六部制在当时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资治通鉴》192卷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课知识点归纳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中央集权的发展。
- 汉朝。
- 汉初,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行郡国并行制。
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想以此巩固刘姓天下。
但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中央构成威胁。
-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唐朝。
-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 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 北宋。
- 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 元朝。
- 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 君主专制的演进。
- 汉朝。
-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 魏晋南北朝。
-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 唐朝。
- 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一: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归纳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地方管理由削弱到加强(西汉时期地方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为巩固封建统治,西汉初年实行郡县制、封国制并行制。
后来,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导致“王国问题”,严重威胁到西汉中央政权。
景帝“削藩”到武帝推行“推恩令”,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解除了王国对西汉中央政权的威胁。
)(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2.隋唐的道州县隋文帝废郡,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县两级制。
唐太宗时,在隋朝州县两级制的基础上,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
唐肃宗时,道演变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3、唐朝: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玄宗在边境置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后发展为割据势力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生叛乱,长达8年,唐朝由盛而衰。
4、北宋:进一步加强(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改变唐后期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举措是: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设置枢密院调军,兵部统军,充实禁军并实行更戍法;中央派文官做地方官,防止武将割据;财政上,地方税收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转运使转运中央掌控。
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
)(1)措施:①军事(兵):收兵权,编禁军②行政(权):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钱):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2)评价: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人教版高一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高一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
演变》知识点梳理
1、中央
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宋代】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朝】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x藏地区
2、地方
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备课资料: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备课资料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即专制君主制、中央集权制、官僚制三位一体。
此后,中国政治制度基本上是沿着这三条线索来演变的。
一、中央集权制的发展1、汉代:背景:(1)实行郡国并行制(一国两制:郡县制、封国制)秦:郡县制,完全中央集权汉:一部分中央集权,一部分地方分权。
汉的分封制被封的只有王、侯两级,西周的分封制所封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等。
(2)王国威胁中央集权,出现“七国之乱”措施:(1)暴力方式: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削藩引起剧变,三月平定。
(2)非暴力方式:汉武帝对王国的打压①颁布“推恩令”内容:a、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b、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
目的:分割王国领地影响: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②颁布“附益之法”:内容:a、不许诸侯王招待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b、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
收回治权,王国的税收不归朝廷,由诸侯王享用。
目的:限制藩王,收回治权影响:a、王国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b、支脉疏远的王侯,与一般富室无异至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基本解除。
2、唐代:前期强化:(1)完善三省六部制,地方权力归六部(2)完善科举制,官吏任免权在中央(3)地方实行州县制后期削弱:(1)节度使权重(2)安史之乱(3)藩镇割据3、北宋初期:背景:(1)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君主多为藩镇节度使)(2)禁军首领兵变(赵匡胤陈桥兵变)措施:军事上,(1)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只领俸禄而不赴任)(2)各地方军(“厢军”)的精壮之士选入禁军(“强干弱枝”)行政上,(1)派文臣做知州,知州“三年一易”,经常调动(2)设通判监督知州,通判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公文须由知州、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财政上,地方设转运使,负责征收地方赋税,一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大部分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影响:(1)中央集权空前加强(2)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朱熹《朱子语类》:“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归纳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4.元朝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
行省长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中央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内朝(中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3.隋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宋初,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3、隋朝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武举,殿试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中历史知识点_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中历史知识点_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同学来说,高一的历史学问学习起来还是比较好把握的。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高中历史学问点,期望大家喜爱!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1、中心制度演化(1)三省体制最初消失于哪一历史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形成于哪一历史时期?答:三省最初消失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正式形成三省六部制。
(2)唐朝三省各自的职权是什么?三省六部制为什么能加强皇权?答:三省职责——中书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负责审核(政事堂也是审议机构);尚书负责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从而保证了皇权独尊。
(3)三省下设哪些机构?职权请大致了解。
答: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元朝中心制度是怎样的建制?答:“一省二院”。
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权利;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枢密院是最高的军事机构;宣政院负责全国宗教事务,同时管辖西藏地区。
2、地方制度的演化(1)汉初对地方治理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推行这样的政策?产生怎样影响?如何解决的?答:①汉初郡国二制并行(既实行郡县制,又分封王侯)。
②误以为秦朝灭亡是因未实行分封导致孤立,为巩固统治,刘邦大封同姓为王。
③结果导致地方形成割据势力,消失了七国之乱。
④景帝至武帝实行措施减弱王国力力,最终解决。
(2)元朝在地方制度上有怎样重大创新?有何意义?答:①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是中心中书省派出到地方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留意几个细节:河北、山西、山东是直接由中书省管辖,西藏由宣政院管辖),行省长官称“平章政事”。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②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心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始终沿用至今。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化的特点?答:①中心集权不断加强②皇权加强,相权减弱③中心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减弱④对边疆的治理日趋完善。
高一历史必修 第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高一历史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根本目的1.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六部制、元代中书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二、根本知识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两汉的中央政治制度,根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但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汉朝又有所变化。
在中央,汉朝设立三公。
西汉丞相,位高权重,为加强皇权,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同时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利日显重要。
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成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后来汉武帝进一步削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利,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
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先是尚书台,继而又有中书、门下,形成三体制。
隋朝以尚书、内史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三分工明确:中书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三之间互相,互相牵制和监视,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宋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两个机构合称“二府〞,为制约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职权,设转运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和枢密院。
以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同时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在地方上沿用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
景帝至汉武帝逐步削夺王国权利,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
汉武帝设13个州,作为监察区设立刺史,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到东汉末年州演变成为地方行政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一: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归纳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地方管理由削弱到加强
(西汉时期地方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为巩固封建统治,西汉初年实行郡县制、封国制并行制。
后来,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导致“王国问题”,严重威胁到西汉中央政权。
景帝“削藩”到武帝推行“推恩令”,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解除了王国对西汉中央政权的威胁。
)
(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2.隋唐的道州县
隋文帝废郡,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县两级制。
唐太宗时,在隋朝州县两级制的基础上,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
唐肃宗时,道演变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3、唐朝:中央集权削弱
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唐玄宗在边境置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后发展为割据势力
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生叛乱,长达8年,唐朝由盛而衰。
4、北宋:进一步加强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改变唐后期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举措是: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设置枢密院调军,兵部统军,充实禁军并实行更戍法;中央派文官做地方官,防止武将割据;财政上,地方税收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转运使转运中央掌控。
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
)
(1)措施:
①军事(兵):收兵权,编禁军
②行政(权):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钱):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
(2)评价: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5、元朝:完善并发展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元朝疆域辽阔,郡县制已无法解除管理问题;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现状;蒙古族较汉族落后,人数少,需要地方发挥作用。
(过渡)从汉朝至元朝,不但地方的政治制度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而且中央政治制度也在随之而不断变化。
)
(1)措施:
①建立行省制度
②省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2)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承秦制,强化皇帝制度
(西汉初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汉承秦制”。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续实行皇帝制度,维护皇权,这一做法也为后来各王朝所沿用;二是在中央设立三公,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
到汉武帝时,“中朝”成为西汉重要的中央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益重要,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的权力被削弱,演化为执行机构。
到了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
)
(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2)汉武帝:重用伺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伺中等,削弱相权。
2、隋唐:创立与完善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最大变化是唐朝中央机构中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主管都在行使宰相职权。
这样,唐朝中央机构就有三个宰相,而汉朝时只有一个宰相。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相对于汉朝的中央官僚机构有很大的变化,但是这个变化也是逐步完成的。
尚书省最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当时叫尚书台),魏晋南北朝时除了尚书省以外,又相继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正式形成。
隋朝时期,进一步确立尚书省、内史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使之成为中央政府最重要的权力机关。
唐朝时三省六部制更加完善,为唐朝政令的畅通起了重要作用。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以后历朝所沿用。
)
(1)部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沿革:“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中央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其中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掌政令的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
(3)职能:“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4)评价:
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政治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思维延伸:
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相比,有何本质区别?(透过现象看本质)
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
3、宋朝:
(唐朝末年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节度使拥兵自重,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
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当时后周一名掌握兵权的大将,他通过发动“陈桥兵变”而建立了北宋王朝。
赵匡胤做皇帝后,害怕武将发动兵变夺权的事在他当皇帝时重演,所以就想办法削夺大将兵权来加强皇权。
宋太祖认为影响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的重要因素就是相权,因为北宋刚建立时,沿用唐朝三省六部制,由宰相掌管全国的行政、军事和财政大权。
宋太祖后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使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他的具体措施是让中书门下行使宰相的行政权,后来又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还把原来由宰相把持的军权和财政权分别交给枢密院的枢密使和三司使掌管。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进一步削弱宰相的权力,使皇帝总揽全国的军政大权。
但事情有利也有弊,北宋由于把宰相权力分割了,使得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密切,制定政策不切合实际,这是造成后来北宋贫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中央权力过于分散的情况,在元朝建立后有所改变。
)初设中书门下,后增设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使(简称“二府三司”)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政。
4、元朝:
(和秦隋两个朝代相似。
秦、隋、元三朝相似之处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且为后世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