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中国的自然灾害》

合集下载

[备考资料]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学案:选修5第44讲中国的自然灾害(学案).doc

[备考资料]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学案:选修5第44讲中国的自然灾害(学案).doc

坡降水多,且多暴雨; 7 月份地质灾害相对较少,说明 7 月份降水少,原因是该月份受夏季 风影响相对较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大。
[


]
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 (夏季多,冬季少 )5~ 8月相对集中,其中 6月份发生次数最
多。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
危害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 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

(1) 简述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 (2) 旱涝灾害多发区病虫害往往也比较严重,请说明蝗灾与旱灾的关系。 [ 解析 ] 第 (1) 问,自然灾害空间分布差异可读图进行分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自 然原因可从气候 (降水量、降水变率 )、地形 (地势与排水条件 )等方面分析。第 (2) 问,旱灾发 生时,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有利于蝗虫产卵繁殖。
第 44讲 中国的自然灾害
1.掌握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分布。 2.掌握我国主要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分布。 (重点 ) 2.我国的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 (重难点 )
考点一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 学生用书 P291]
1. 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这与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框图 表示如下:
、船舶、港口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
场等造成严重灾情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 物造成严重危害
灾害带 西北灾害带
青藏高原灾害带
范围 西北内陆的新、甘、 宁、内蒙古西部地区 西藏、青海和四川西

优化探究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选修52中国的自然灾害

优化探究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选修52中国的自然灾害

优化探究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选修52中国的自然灾害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中国的自然灾害概述•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成因分析•中国各地区自然灾害的概况及应对措施•高考考查方向与试题分析•复习策略与建议01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中国的自然灾害尤为频繁和多样化。

高三地理选修52是针对这一主题设计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发生机制、危害形式以及应对措施等。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不断加重,因此优化探究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选修52中国的自然灾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课程背景VS掌握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危害形式等基础知识,熟悉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和发生规律。

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掌握常见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减灾措施以及灾后重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水平,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复习目标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自然灾害的危害和应急处置等情况,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应用能力,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其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采用案例分析法,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02中国的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气象、地质、海洋、生物等方面的灾害气象灾害我国东部地区是气象灾害的多发区,特别是洪涝、干旱、台风和寒潮等灾害要点一要点二地质灾害我国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特别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海洋灾害我国东部和南部海洋是海洋灾害的多发区,特别是风暴潮、海啸和海冰等灾害要点三类型多样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包括气象、地质、海洋、生物等多种灾害我国自然灾害频率较高,每年都会发生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我国自然灾害影响范围广,不仅会对受灾地区造成影响,还会对周边地区造成影响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往往比较严重,特别是对于农业、渔业、林业等产业的损失尤为严重频率较高影响范围广损失严重03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成因分析生物灾害包括蝗虫、稻瘟病等。

永安第十二中学高中地理五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学案

永安第十二中学高中地理五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学案

《中国自然灾害特点》学案班级姓名时间2016/6/1【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等方面,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学会应用地图阐述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和原因。

2、过程与方法:知识归纳法,表格总结法,以及小组讨论法掌握不同农业类型、不同地域分布下的灾种、灾情状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他深入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农业灾情重的大国国情,树立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树立因地、因时的减灾区域观。

【重点与难点】1、重点:我国自然灾害的三大特点的内容。

2、难点:结合地图分析各大自然灾害之间的地域分异特点及原因。

【自主学习】要点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1、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回答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次频的原因。

【探究活动1】中国重大灾害的地域分布特点:主要以一线为界,该线以东种类,分布。

以西种类,分布.2、自然灾害种类的区域分异及原因【随堂巩固1】1、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布对应不正确的事()A、东北平原--旱灾多发B、台湾省——地震多发C、西南省-—泥石流多发D、黄淮海平原-—低温冻害多发2、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台风、寒潮、洪涝、干旱及其严重这主要是因为( )A、地域辽阔,跨纬度范围广B、多山地形,气候复杂C、地势西高东低,便于水汽深入D、独特的地理位置,强大的季风环流要点二: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1、区分定义成灾人口:是受到灾害影响的所有的人口数;受灾人口:是所有、受到灾害影响的人口数;成灾面积:农作物3成以上的面积数。

受灾面积:农业生产中的各种植物因灾害造成或的所有面积数。

【探究活动2】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灾种和人口分布都集中在东部,所以东部成灾人口严重;【探究活动3】农作物的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灾种和农业分布都集中在东部,所以东部成灾面积大;【探究活动4】为什么东南部地区单位牲畜头数多,但灾情却是西部地区严重?我国西北部草原面积广阔,但经济落后,主要靠天养畜,经营粗放,载畜量小与舍饲、半舍饲的高密度养畜的东南部相比,灾情更严重.2、总结:我国东西部农业的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随堂巩固2】1、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比西部严重的原因( )A 、东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度大B 、东部距海洋近C 、西部地区地形状况复杂D 、东部地区平原面积广大2、我国西部地区的灾情主要表现为( )A 、受灾人口多B 、牲畜掉膘或死亡C 、农作物成灾面积大D 、受雪灾、旱灾、病虫害影响个的灾害带的灾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学案:《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学案:《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四十三讲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的成因1.我国的干旱灾害(1)影响寒潮强度的因素(2)影响我国寒潮的路径寒潮入侵我国的主要路径:①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②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我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③东路:从西伯利亚东北部经过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3)寒潮的影响及地区差异[温馨提示] 山脉走向对寒潮活动的影响东西走向阻挡: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山脉走向—南北走向:形成冷空气通道,冷空气长驱南下4.台风(1)台风形成的条件①有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如下图所示)③合适的纬度,以10°~15°间为最合适。

(2)结构①台风眼②漩涡风雨区③外围大风区(3)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4)影响:①弊: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

②利: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我国的地质灾害(1)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多个,包括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2)地震带绝大多数地震都是循着现在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云集,呈带状分布,全球的地震活动集中在两条狭长的地震带上。

2.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机制(1)滑坡的发生机制(2)泥石流的发生机制:泥石流的发生也有三个基本控制因素,包括充足的水、足够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

(3)两者的差异中国的虫灾与鼠灾蝗灾往往和旱灾相伴而生,“旱极而蝗”。

在干旱年份,由于河湖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量大为增加;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较快,而且繁殖能力较高。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案例: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危害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教案1新人教版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教案1新人教版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简介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的灾情严重。

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有明显的南北不同和东西分异。

广大的东部季风区是自然灾害频发、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带,华北、西南和东南沿海是自然灾害多发区。

中国的地震、洪灾和旱灾等灾害对我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大大加重了中国自然灾害的严峻程度;生态资产的明显短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已成为推动自然灾害在空间上蔓延、在时间上加剧的重要原因。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这部分内容作为《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单独成章,目的是使高中学生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概况,理解自然灾害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而渗透国情教育,培养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观。

本章的编写主要遵循了以下指导思想。

(一)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从区域国情知识角度突出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形成机制和危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形成机制和危害,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是帮助高中生了解国情、树立因地、因时的减灾区域观和对其进行安全教育的知识基础。

因此,教材以渗透国情教育为根本出发点,以区域为背景,在总结了我国自然灾害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常见的五种自然灾害分别进行了阐述,既注重了知识的纵向联系,又突出了区域差异,立足于使高中生能够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和危害,增强高中生的防灾意识和用科学的发展观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二)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从自然灾害系统角度突出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地域系统,自然灾害系统是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相互作用的变异系统。

本章从地理理论思维和视角,从自然灾害系统角度反映灾害科学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学案

人教版选修五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学案
一、学生描述在何时、何地经历过哪种自然灾害
二、学生活动:分成6个小组,根据所学的知识来定位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并且每个小组安排人来进行定位和分析成因,其他小组进行互评。

三:总结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四:根据2018年灾情报表了解灾情的严重
五:读图分析,完成表格
探究: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有什么影响?
六: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分析我国东西部农业灾情差异的表现、成因等
省份人口密度受灾人口
河南
湖北
甘肃
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气候、地形
土地类型
农业部门
畜牧业经营方式
主要灾种
灾情表现。

2019-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45讲 中国的自然灾害学案(选修5)

2019-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45讲 中国的自然灾害学案(选修5)

2019-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45讲 中国的自然灾害学案(选修5)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这与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框图表示如下:2.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1)成灾人口集中省区: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

(2)农业灾情区域分异:东部受洪涝、干旱、冷冻、冰雹等影响,种植业灾情严重;西部受雪灾、旱灾、虫灾等影响,牧业灾情严重。

1.下表为中国20世纪不同时代自然灾害破坏损失及对社会经济影响程度对比表。

读表回答问题。

注:直接经济损失按1990年价核算(1)总结中国20世纪不同时代自然灾害变化的基本特点。

(2)分析中国自然灾害变化特点的成因。

解析:第(1)题,灾害造成的损失主要从生命和财产两方面评价。

第(2)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抗灾能力的提高,一般受灾的绝对损失增大、相对损失减小。

答案:(1)受灾人口不断增加,但所造成的人口伤亡数量不断减少;自然灾害直接损失不断加大,相对损失不断降低,对社会经济的直接冲击作用不断减小。

(2)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承载体规模扩大,但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考点二中国的地质灾害2.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2.(xx·高考山东卷)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判读等高线图,并明确河流谷地是泥石流易发之地。

(1)水源、地形是形成泥石流的重要因素。

根据等高线特征可判断出甲地位于河流谷地,且谷地两侧等高线密集,坡度大;甲地又位于山脉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因而甲地夏季易发生泥石流。

乙地等高线稀疏,坡度小,远离河流谷地,且位于山脉背风坡,降水较少,因而泥石流发生概率较小。

(2)首先,泥石流会阻塞河道;其次,丙地东侧的山谷谷口处有两条铁路线经过,若丙地发生泥石流,顺河流而下,很可能会冲毁铁路,中断交通。

优化探究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选修5-2中国的自然灾害

优化探究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选修5-2中国的自然灾害

2023优化探究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选修5-2中国的自然灾害CATALOGUE目录•引言•中国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中国自然灾害成因及影响•防灾减灾及应对措施•加强应急救护和科学避险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

01引言中国地大物博,自然环境复杂多变,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地理学科关注自然灾害防治,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选修5-2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背景与意义课程目标与任务学习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深入了解中国的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

培养高三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安全意识。

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是指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损害的事件。

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泥石流、台风、暴风雪等。

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02中国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干旱全国范围均有分布,但西北内陆地区最为严重。

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常引发洪涝和滑坡等灾害。

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经常带来严重冰冻和霜冻灾害。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夏季影响最为严重。

暴雨寒潮台风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其中以*和四川最为严重。

滑坡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山区,其中以三峡库区最为严重。

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山区,其中以云南和四川最为严重。

010203森林火灾主要分布在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其中以春季最为严重。

虫灾主要分布在农业种植区,其中以水稻和玉米种植区最为严重。

病害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地区,其中以城市环境最为严重。

生物灾害03中国自然灾害成因及影响自然因素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洪涝、干旱等,这些灾害通常由地球的自然运动和气候变化引起。

自然灾害的成因人为因素人类的活动也会导致一些自然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这些灾害通常与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有关。

综合因素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雾霾、沙尘暴等。

区域发展自然灾害会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些灾害易发区的城市和地区,其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八章第一节常见的自然灾害学案(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八章第一节常见的自然灾害学案(人教版)

第八章自然灾害第一节常见的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1.从洪涝灾害形成条件角度,分析亚洲多发生洪涝及我国洪涝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平原地区的原因。

提示:洪涝发生的两个重要条件:降水强度大与降水变率大;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亚洲多地和我国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易发生洪涝灾害。

2.列举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

提示:淹没农田、聚落,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二)干旱灾害1.简述干旱灾害形成的原因。

提示:降水量显著低于多年平均水平,且出现供水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

2.简述旱灾在世界和我国的分布规律。

提示:世界上旱灾频繁出现的地区是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我国旱灾多发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其中华北地区最频繁。

3.干旱容易带来哪些危害?提示:主要影响农业生产,严重的还会影响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

(三)台风灾害1.概念: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说出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及台风在我国的时空分布特点。

提示:西北太平洋海域。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夏秋季节多台风。

(四)寒潮灾害1.说出我国寒潮发生的时空规律。

提示:影响我国的寒潮冬半年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势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2.寒潮带来的危害主要有哪些?提示:①剧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②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二、地质灾害(一)地震1.据地震构造示意图,填出有关内容。

(1)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2)弧线DE为等震线,它是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讲 中国的自然灾害名师公开课市级获奖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讲 中国的自然灾害名师公开课市级获奖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

(4)治理措施:控制河流上游山地的水土流失和低洼地过多
的经济活动。
(5)暴雨洪水。
①是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中下游平原 。 ②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____________ 2.风暴潮灾害 (1)分布: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
(2) 类型:①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以长江
范围广、频度 遵循活动性断 高、强度大、 裂带的分布, 震源浅、烈度 主要有青藏、 较高、危害大、 新疆、华北和 东重西轻 台湾四个地区
滑坡 和泥 石流 灾害
①山地面积广,山 主要发生在我 高沟深,地势陡峻, 分布广泛, 国的山区,特 地质构造复杂,上 类型齐全, 别是西南地区, 层岩性相对松软; 爆发频繁, 在地域上有广 ②夏季多暴雨;③ 规模巨大 泛和相对集中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的分布特点 等
走向高考 ·地理
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选修五 第二讲 中国的自然灾害
1
自 主 梳 理
2
深 化 探 究
3
梯 级 演 练
自主梳理
一、中国的地质灾害
1.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频度高 、强 (1)我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多发区,范围广、________ 度大、危害严重。 新疆 、华北和台湾四 (2)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________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分析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是该地区地质、地貌、气候、人
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如下所示:
(2014· 新课标Ⅱ) 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 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如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
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 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及原因。福建省低山 丘陵区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即可得

优化探究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选修52中国的自然灾害

优化探究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选修52中国的自然灾害

2023-11-07contents •引言•中国自然灾害概述•中国地震灾害•中国洪涝灾害•中国气象灾害•中国生物灾害•中国自然灾害综合分析目录01引言背景介绍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

选修5-2《中国的自然灾害》是高三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原因和危害,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复习目标掌握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包括灾害类型、分布、原因和危害。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更加关注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灾害防治。

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其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02中国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定义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环境中发生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洪水、干旱、台风、飓风、龙卷风、泥石流等,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危害和损失。

自然灾害的发生通常与地球运动、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自然因素有关,无法通过人为手段完全避免。

中国自然灾害类型中国是一个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国家,因此自然灾害的类型非常丰富,包括地震、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台风等多种类型。

其中,地震是中国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洪涝则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中国自然灾害特点种类多:中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包括地震、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台风等多种类型。

分布广: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灾害分布范围广泛,各地均有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发生。

损失重: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的损失也较为严重。

频率高:中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部分地区如四川、云南等地震多发区更是如此。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03中国地震灾害海域地震带涉及*、海南、广东等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强度相对较低。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专题十六 自然灾害 课中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专题十六    自然灾害    课中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专题十六 自然灾害 课中案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课时1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一、自然灾害1.概念:指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2.形成条件(1)诱因:自然界异常变化。

(2)承受灾害的客体:遭受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等。

3.分类分为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包括农业和林业灾害)。

二、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1.地震(1)定义: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

(2)成因:地质构造变动、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和人类活动。

(3)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特点: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5)危害①造成各类建筑物倒塌和损坏,交通、通信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

②引起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和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

2.滑坡(1)概念: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形成:结合滑坡发生区的剖面图分析如下。

(3)多发区: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我国云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以及黄土高原和秦岭—大巴山地区。

(4)危害: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和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地表覆盖物等。

3.泥石流(1)概念: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引发,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松软土壤的特殊洪流。

(2)形成(3)多发区: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多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山区。

(4)危害:给当地村镇、道路、建筑物和矿山等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三、主要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一、地震与地质灾害 1.地震构造示意2.震级和烈度的比较拓展延伸 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分布【纠错辨析】灾情人员伤亡减少并不代表经济损失减轻;地震灾情的变化:人员伤亡有所减少。

201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45讲《中国的自然灾害》(含2014试题)

201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45讲《中国的自然灾害》(含2014试题)

第45讲 中国的自然灾害[P 3~P 8]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这与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框图表示如下:2.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1)成灾人口集中省区: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

(2)农业灾情区域分异:东部受洪涝、干旱、冷冻、冰雹等影响,种植业灾情严重;西部受雪灾、旱灾、虫灾等影响,牧业灾情严重。

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东部灾害带地势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霜冻、地震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中部灾害带地势第二级阶梯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西北灾害带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青藏高原灾害带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1.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Ⅰ~Ⅴ区域共有的气象灾害是什么?原因何在?(2)Ⅳ和Ⅶ区域地震灾害频发,在地震灾害强度相近的情况下,Ⅳ区域的损失更大,为什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旱涝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等。

第(1)题,Ⅰ~Ⅴ区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变率大,加之一些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干旱、洪涝灾害频发。

第(2)题,和Ⅶ区相比,Ⅳ区人口、城市、财产密集,交通便利,工农业相对发达,地震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更大。

答案:(1)干旱和洪涝。

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平原区尤其是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和河口地带,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形成洪涝灾害;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灾害损失大。

(2)Ⅳ区比Ⅶ区人口、城市、财产密集。

中国的地质灾害1.中国的主要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特点分布灾情地震灾害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又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烈度较高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地区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地区的地震灾情最严重滑坡山地面积广,山高沟深,分布广泛,类型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为重灾2.读台湾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三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的教案:剖析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高三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的教案:剖析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高三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的教案:剖析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识别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掌握其发生机理和特点;(2) 了解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3) 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技能和策略。

2.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观察能力;(2) 培养学生的预测自然灾害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应对措施的敏锐度。

3.情感目标(1) 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敬畏之心;(2) 强化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地理课堂游戏、故事、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通过“猜灾害”游戏,让学生快速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2.探究中国自然灾害以地震、洪水、台风、干旱、泥石流、滑坡等为例,进行分析和探讨,让学生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其地域分布和规律。

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规律,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知。

3.了解自然灾害应对机制通过学习国家自然灾害应对基本机制,了解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组织和措施,使学生了解灾后应对的基本措施。

同时,也需要通过多维度的案例学习,了解不同情况下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实践经验。

4.实地考察通过参观地质博物馆、实地考察地震遗址、水利设施等,让学生实践感受灾害后应对机制带来的影响和重要性。

实地探察也需要注意安全,防止学生因为探究导致发生危险。

三、教学方法1.案例学习法。

通过设定不同场景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某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特点和应对措施。

2.小组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可以更好地将知识内化和拓展。

3.游戏教学法。

通过轻松愉悦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快速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4.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带有问题导向性的课题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知识的世界、发现问题的奥秘,并尝试采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1.做到及时反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专题十六 自然灾害 课前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专题十六    自然灾害    课前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六自然灾害课前案一、自然灾害1.概念:指主要由自然界__________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_______的事件或现象。

2.形成条件(1)诱因:自然界__________。

(2)承受灾害的客体:遭受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等。

【判断】1.地震发生后一定会构成自然灾害。

()2.引起自然界异常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二、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1.地震(1)概念: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__________出来,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

(2)分布:__________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特点: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4)危害①造成各类__________倒塌和损坏,交通、通信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

②引起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和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________损失。

2.滑坡(1)概念: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__________作用下沿一定的__________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多发区: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我国主要发生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以及黄土高原和秦岭—大巴山地区。

(3)危害:掩埋__________,造成人畜伤亡;摧毁__________、工厂和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地表覆盖物等。

3.泥石流(1)概念:由__________或冰雪融水等引发,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松软土壤的特殊__________。

(2)多发区:山高沟深、地势陡峻的山区。

(3)危害:给当地村镇、道路、建筑物和矿山等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判断】1.地震可能会诱发滑坡灾害。

()2.我国西北地区松散物质多,是泥石流多发区。

()3.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三、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1.旱灾(1)概念:指降水显著__________多年平均水平,且出现__________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求,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的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5讲中国的自然灾害考纲展示考点扫描切脉高考1.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2.我国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本讲最近几年考查的考点和考题如下:1.中国的地质灾害,如2013年山东卷第33题,2013年浙江卷自选第12题,2012年福建卷第40B题等。

2.中国的气象灾害,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43题,2013年安徽卷第34(2)题,2011年山东卷第31题等。

3.中国的水文灾害,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43题,2012年安徽卷第34(2)题等。

本讲常考查的形式如下:1.常结合我国地貌示意图和文字介绍材料,考查对地质灾害类型的分析、成因的探究及危害的阐释能力。

2.常以区域图为载体,结合图中等高线、河流水系等特征,考查洪涝灾害发生的月份及原因分析。

3.常结合等值线示意图,考查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成因分析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P3~P8]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这与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框图表示如下:2.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1)成灾人口集中省区: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

(2)农业灾情区域分异:东部受洪涝、干旱、冷冻、冰雹等影响,种植业灾情严重;西部受雪灾、旱灾、虫灾等影响,牧业灾情严重。

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灾害带范围主要灾害种类危害海洋灾害带东部和南部海域台风、风暴潮、赤潮等影响海洋渔业、石油平台、船舶、港口东南沿海灾害带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东部灾害带地势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霜冻、地震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中部灾害带地势第二级阶梯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西北灾害带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青藏高原灾害带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1.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Ⅰ~Ⅴ区域共有的气象灾害是什么?原因何在?(2)Ⅳ和Ⅶ区域地震灾害频发,在地震灾害强度相近的情况下,Ⅳ区域的损失更大,为什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旱涝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等。

第(1)题,Ⅰ~Ⅴ区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变率大,加之一些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干旱、洪涝灾害频发。

第(2)题,和Ⅶ区相比,Ⅳ区人口、城市、财产密集,交通便利,工农业相对发达,地震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更大。

答案:(1)干旱和洪涝。

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平原区尤其是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和河口地带,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形成洪涝灾害;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灾害损失大。

(2)Ⅳ区比Ⅶ区人口、城市、财产密集。

中国的地质灾害1.中国的主要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特点分布灾情地震灾害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又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烈度较高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地区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地区的地震灾情最严重滑坡山地面积广,山高沟深,分布广泛,类型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为重灾和泥石流灾害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夏季多暴雨等齐全,爆发频繁,规模巨大的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在地域上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区2.读台湾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台湾岛东部主要发生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原因。

解析:台湾位于板块交界处的深断裂线附近,多地震灾害;岛的东部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且处于季风气候迎风坡,会因地震、强降水诱发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

答案:类型:地震、滑坡、泥石流。

原因:地处深断裂线附近(或板块交界处或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壳活跃,多地震;岛东部等高线密集,坡度大;处于夏季风迎风坡,地震和暴雨诱发塌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频率高。

中国的水文灾害1.中国的主要水文灾害类型时空分布成因分析影响洪水灾害暴雨洪水4~9月。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人类活动不合理①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②易导致涝灾发生融雪洪水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川融水。

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随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对农业影响较严重冰凌洪水初冬和初春。

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下初冬时下游河段先冰冻,初春时上游河段先解冻,从而引起上游河对交通影响较严重游河口,及松花江部分河段水越过下游冰面,溢出两岸,形成洪水风暴潮灾害台风风暴潮7~10月(8月、9月最为集中)。

东南沿海台风(热带气旋)引起影响东部沿海地带的城市、工业、交通、海洋渔业等温带风暴潮春季和秋季。

渤海和黄海沿岸地区温带气旋和冬季风引起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1)来水大。

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排水不畅。

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3)调洪蓄洪能力差。

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3.(2014·湖南省十二校联考)读长江某年的汛期水位、流量变化图。

试分析该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解析: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多从气候、地形、河流特征等方面分析。

答案: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流域面积大,水系发达,流量大。

中国的气象灾害1.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及成因灾害名称时空分布差异成因旱灾东北区夏旱为主气温升高,雨期推迟华北区的春旱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尚未来临长江区,发生在7~8月的“伏旱”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华南区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雨带推移到北方,受高温天气影响西南区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受西南季风干热风和高温天气的影响台风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粤、琼、闽、浙等省区濒临热带气旋多发的西北太平洋寒潮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除滇南、青藏、台湾、海南外大部分地区源于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的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4.(2013·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1)冷冻灾害主要是由气温的异常变化造成的,主要受灾体是农业,主要包括对农作物的直接损害和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间接危害。

图中的信息显示,P地区位于三山夹峙地带,并且向北敞开,成为北方冷空气容易进入并且堆积的区域;同时山地地形,地势高,气温低。

(2)冷冻灾害的防御措施主要包括预报预警、提高防灾意识和加强防灾管理、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等。

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

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1.(2013·高考山东卷)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判读等高线图,并明确河流谷地是泥石流易发之地。

(1)水源、地形是形成泥石流的重要因素。

根据等高线特征可判断出甲地位于河流谷地,且谷地两侧等高线密集,坡度大;甲地又位于山脉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因而甲地夏季易发生泥石流。

乙地等高线稀疏,坡度小,远离河流谷地,且位于山脉背风坡,降水较少,因而泥石流发生概率较小。

(2)首先,泥石流会阻塞河道;其次,丙地东侧的山谷谷口处有两条铁路线经过,若丙地发生泥石流,顺河流而下,很可能会冲毁铁路,中断交通。

答案:(1)甲地。

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2.(2014·河北唐山摸底考试)2013年11月23日至25日,我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一次较强的降水过程,造成一些城市的内涝,京、津两城市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较严重。

简述我国一些大城市遭遇暴雨天气易发生内涝的原因。

解析: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在城市规划、排水系统、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合理,遭遇暴雨天气易发生内涝。

答案:(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能力不足,(排水系统老化),遭遇暴雨时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

3.读下面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大于50 mm称为暴雨,100~200 mm称为大暴雨,大于200 mm称为特大暴雨。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分布图”。

(1)说出图示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分析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多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最大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东南沿海还受到台风影响,因而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第(2)题,可从洪水的形成与分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

洪水形成不仅取决于降水集中程度、植被覆盖情况等影响汇水速度的因素,还取决于地势、河道、湖泊等影响排水、蓄洪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灾情大小密切相关。

答案:(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原因: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多热带气旋(台风)。

(2)①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建垸;④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阻塞;⑤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⑥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等。

4.(2014·邯郸调研)读“我国东部某村落附近等高线图”和“该地气候资料图”,指出图中村落可能受何种地质灾害威胁,并解释理由。

解析:该村落位于低山丘陵地区,由于开山取石,植被遭到破坏,同时地表多松散物质,雨季降水量大,容易造成滑坡、泥石流危害。

答案:滑坡和泥石流。

理由:村落所在地大部分为低山丘陵区,地形崎岖,村落附近(以南)坡度较陡;水源地(山顶)开山取石,破坏山体及植被,地表多松散物质;降水量大且集中;村落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洪流)携带物质容易在此堆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