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合集下载

(精品讲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word版含答案22

(精品讲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word版含答案22

学习本专题,一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要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观点来指导学习。

第1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重难点)2.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重点)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的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1.(教材第4页《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该图孔子及其弟子可能讨论哪些问题?孔子的这些活动有何意义?提示“仁”与“礼”的学说,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意义:标志着儒家学派的创立。

2.孟子、荀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提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荀子提出“仁义”的主张。

二、老庄之学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1)哲学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二、儒学的第二次改造 ——宋明理学哲理化

(四)陆九渊、王阳明的心本论 陆九渊(象山)继承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 ,主张“心即理”,一生致力于构造以“心”为本 的思想体系,与朱学形成对立。王守仁(阳明)在 认识上强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在政治上强调 “欲破山中贼,先破心中贼”。陆王心学提出“心 外无物”(也无事、无理、无学),将程朱理学的 心物(知行)观发展为体系完备的主观唯心主义。
第二讲 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二讲 儒家思想



一、儒家学派的初创──先秦儒学人情化 二、儒学的第一次改造──两汉经学神学化 三、儒学的第二次改造──宋明理学哲理化 四、清代实学和近现代新儒学 五、儒学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
一、儒家学派的初创──先秦儒学人 情化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研究范围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范围 氏族社会晚期、至少是周秦以来到五四 时期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汉族为主体、 包括其境内56个民族长期创造的精神财富, 即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华夏文化。它以封建 文化为主导,以儒学文化为主干。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三教九文化的结构、类型、特征
(一)结构 文化结构包括多个层面,即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其中,物 质文化是表层的,观念文化是深层的,制度 文化和行为文化处于二者之间,可看作中层 结构。
三、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特征
(二)类型 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强调知识与道德 相统一;以惩恶扬善为宗旨,强调教化的作 用;以忠、孝为是非标准,强调惩恶扬善, 其内容和方式,无不与趋善求治的总目标相 联系。因为所有的政治原则都从道德原则中 推导出来,它属于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 型。且伦理学说与政治学说融为一体,又可 归属于以“求治”为目标的政治型。

2024版《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2024版《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佛教文化对于心理治疗、 生命教育等方面也有重 要的贡献。
佛教的修行方法对于提 高个人修养和心灵成长 具有帮助。
06
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
书法艺术与鉴赏
书法艺术概述
阐述书法的起源、发展及主要流 派,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
和草书等。
书法技巧与笔法
分析书法的基本技巧,如用笔、 用墨、结构和章法等,以及不同 流派的笔法特点。
01
02
03
《论语》解读
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政 治主张及伦理道德观念。
《大学》解读
探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理念及实践方法。

《中庸》解读
阐述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 及在人生、社会等方面的 应用。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治理
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理念在现代社 会治理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与个人修养
历代绘画流派及代表画家
介绍历代著名的绘画流派及其代表画 家和作品,如文人画、工笔画、山水 画、花鸟画等。
绘画鉴赏与收藏
探讨绘画作品的鉴赏方法、收藏价值 及市场动态。
音乐舞蹈表演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阐述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发展及主要
特点,如五声调式、民族乐器等。
音乐舞蹈与民俗文化 探讨音乐舞蹈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和 作用,以及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乐舞
02
03
易行。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 经典,强调万物圆融无碍的
思想。
04
05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要 经典,注重止观双修和实相
论。
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01
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 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涉 及哲学、艺术、文学等 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讲义《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讲座学期:2010年下半年讲课教师:冯学强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第一讲天文历法一、天文(一)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又合称为五纬。

以下是五星的古称或别称:金星:古曰明星,又称太白、启明、长庚。

木星:古名岁星,或简称岁。

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用以纪年。

水星:又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附】关于“周”、“星期”和“礼拜”的来历1. “周”和“星期”的来历、传播路线及名称的演变2. “礼拜”的来历和演变(二)二十八宿与四象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

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选择了黄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

同时,古人又把二十八宿配在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的形象,叫做“四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具体如下: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八宿的作用:①以恒星(二十八宿)为背景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②用以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

(三)三垣与北斗“三垣”是星空分区的概念。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叫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

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古代舀酒的斗形。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叫做“杓”。

北斗七星属于西方所谓的大熊座。

北斗的作用:辨方向、定季节。

(四)十二次与分野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成十二个等分,叫做十二次。

中国传统文化第七章-第十章(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第七章-第十章(讲义)

第七章中国古代教育教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它往往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个环节实现。

第一节中国古代教育政策1.我国在夏商周时代已经出现了学校和学校教育。

2.商周时期的教育突出表现为“学在官府”,学校和教育为官府所垄断,不仅地点设在官府,而且教师也就是官员,教育对象仅局限于奴隶主贵族子弟。

3.秦朝作为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封建大一统国家,在政治上采纳商鞅、韩非等法家的治国之道,并实施专制统治。

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通行的文字,即“书同文”。

秦朝还“颁挟书令”,禁止民间私藏诗书和诸子的著作;“禁私学”,禁止民间办学。

4.汉代在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政策,表现在教育上就是:重视学校教育,大力发展官学,兴太学,设五经博士,以儒学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注重儒家倡导的礼乐之教,以“明人伦”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选派名师大儒为官学的老师。

5.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设立了国子学、太小,但有名无实,官学、私学时办时停。

6.唐太宗未即位时就开设了文学馆;即位后又在“揠武修文”的治国方针下,积极推行崇儒学的文教政策。

7.北宋范仲淹、王安石等改革派认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内容空洞无物、流于形式主义,主张在变法政治的同时改革教育。

主张德才并重,以“经世应物”为原则,培养有政治才干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并且提倡凡“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知识都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内容。

8.明朝确立了“治天下以人为本,人才以教导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

第二节古代的学习教育体制一、官学所谓“官学”,就是古代由各级官府兴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

1.西周学习均为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设在王都或诸侯国的都城,而乡学则属于地方学校。

国学依据程度的深浅,又有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乡学根据其规模的不同,被冠以庠、序、校、孰不同的名称。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术。

战国时,齐国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件创办了一所规模很大的官立学校,叫“稷下学宫”。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介绍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介绍PPT课件

06
中国美食
八大菜系
• 鲁菜:以济南菜为主,大方高贵,做工精细,官府菜。 • 粤菜:以广州菜为主,追求新鲜,清淡,味鲜。 • 川菜:以四川菜为主,辣味浓郁,口味多变。 • 苏菜:以江苏菜为主,刀工精细,菜品鲜美,注重本味。 • 闽菜:以福建菜为主,烹调技艺高超,多海鲜。
地方特色菜
北京烤鸭
上海小笼包
四川麻婆豆腐
广东白切鸡
湖南口味蛇
• 以北京填鸭为主料 ,用果木烤制而成,皮 酥肉嫩,味道鲜美。
• 以上等猪肉、鸡汤 为主料,蒸制而成,皮 薄馅嫩,汤汁浓郁。
• 以豆腐为主料,加 入豆瓣酱、花椒粉等调 料烧制而成,麻辣鲜香 。
• 以三黄鸡为主料, 浸熟后切块,配上姜丝 、葱花、酱油等调料食 用,口感鲜嫩。
中国医学
中医基本理论
强调整体观念
1
•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与外部环境是一个有机 的整体,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气血阴阳与
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强调气血阴阳平衡
2
•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气血阴阳平衡是保持 健康的重要因素,失衡会导致疾病。
强调辨证施治
3
•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对病人 进行诊断,然后根据不同的病情制定不同的
民间故事
• 如《老鼠嫁女》、《葫芦娃》等。
民间歌谣
• 如《茉莉花》、《刘三姐》等。
04
中国艺术
国画
特点
• 国画注重表达意境,讲究笔墨神韵,追求气韵生动。
分类
• 国画根据绘画题材,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书法
特点
• 书法强调笔画之间的呼应、连贯和韵律感,富有审美价 值。
分类
• 书法根据书写风格和技巧,可分为楷书、草书、隶书等 。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
REPORTING
春节与元宵节
春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春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 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
位。
春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 狮、吃年夜饭、压岁钱等。
元宵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发展历程 及其与春节的关联。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吃元宵、猜灯谜、放天灯 等。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赏月、吃月饼、燃灯等。
重阳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与 菊花的关联。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其他传统节日与习俗
01
02
03
04
七夕节
介绍七夕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穿针乞巧、拜织女
等。
中元节
介绍中元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放河灯、祭祖等。
冬至节
介绍冬至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吃饺子、汤圆等。
腊八节
介绍腊八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喝腊八粥等。
PART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科技成就
REPORTING
四大发明及其影响
造纸术
印刷术
发明于东汉时期,改进于唐朝,大大促进 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唐代的雕版印刷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推动 了书籍的广泛传播和知识普及。
古代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意境和美感,如山水园林、江南园林等 。
PART 0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与发展
REPORTING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1 2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 ”、“礼义廉耻”等观念,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指 导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课件

传文 统化
5 一、文化的概念
(1) (2)
物质文化层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通过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是人的物质生 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于实体文化。物质文化以满足人类的衣食 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反映了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程 度,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制度文化层
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是 人们为了处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制定的 各种法律、规范、准则、条例等, 是以社会制度形式呈现的文化现象。
传文 统化
6 一、文化的概念
(3)行为文化层
行为文化是指由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文化,是以民风民俗形式 出现的,存在于日常起居中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行为模式。如《汉书·王吉传》中所说:“是 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就明确指出了人类行为文化的存在,并说明其具有民族性和 地域性的特点。
(一) (二) (三)
农耕经济与“重农抑商”政策 春秋时期,农为“本”,商为“末”的观念迅速形成 战国时期的李悝提出“尽地力之教” 秦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
16 三、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政治环境
(一)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
传文 统化
▲现代藏族服饰
▲现代苗族服饰
7 一、文化的概念
(4)心态文化(精神文化)层
心态文化是指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发展演化而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 维方式等。心态文化层属于文化的核心,可以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 次。社会心理是指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 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大众心态。而社会意识形态则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 这些社会意识大多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 以著作、艺术作品等形式固定下来,流传后世的。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五行学说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五行学说

•水
•生 •火
资生、助长和促进的
关系。
•金
(2)次序:木→•生火→
土→金→水→木
(3)关系: “生我”者为母
母子关系 “我生”者为子
(4)举例:
•木
•生
•火
•“母” •“生我”
•(我)
•(我)
•“子” •“我生”
(我 )
•火
•生•生•木•源自母”•“生我”•“子”
•“我生”
2、五行相克
(1)概念:是指木、 火、土、金、水之间存 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 制约的关系。
•木 (我克) •(我)
(生我)
土 (所胜)
水 (母)
(二)特殊状态下的关系
1、五行相乘
(1)概念:是指五行中某
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
约或克制。又称为“倍克”。 (2)次序:同相克
即木→•乘土→水→火→金→木 (3)与相克的关系:二者次序相 同,但相克用于说明正常(生理 )情况,相乘用于说明异常(病 理)变化。
•火
(2)次序:反相克,即
••侮克
木→•侮金→火→水→土→
木。
•金
所不胜一方太弱 (3)形成条件: 所胜一方太过
上述二者兼而有之
(4)举例:
•木 •克
•10
•10
g
g
•木 •侮
•10
•20
•g木 •侮 g
•5g
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 ,将自然界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 构的五脏进行了五行属性的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 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 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 境的统一(表1-3)。

《传统文化讲义》PPT课件

《传统文化讲义》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3
狭义文化专注于人类的精神成果,即作为观念形 态的文化。从逻辑上说,后者从属与前者,狭义的文 化相当于广义文化的深层结构—精神层面。
精选课件ppt
4
2、文化精神的内涵
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 本思想、基本观念,实际上就是核心价值观。 从本质上说,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是相通的。 在五千年的使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
精选课件ppt
16
3、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论语》中讲道:“志士仁人,不可以不弘 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后已,不亦远乎”!
精选课件ppt
17
❖ 士人肩负着如此重大的责任与使命,而且 士人也自我意识到这种责任的重大和使命的 神圣,他们无可推脱,无可退缩,弘道、卫 道时他们的使命,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 所不惜。
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 世、重实践、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东汉班固《汉书 景 十三王传》(务的事实,每求真是也)
精选课件ppt
13
三、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和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一样,中国传统 文化精神既有民主性精华,也有封建性糟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1
❖ “极高明而道中庸”(意即致力于达到高大光 明的境界,把不偏不倚和恒久不变的本性作 为修养的途径)
❖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指做事要根据 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

衢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讲义

衢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讲义

衢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讲义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衢州市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目录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01)第二章儒家文化概述 (02)第三章墨家文化 (05)第四章道家文化 (06)第五章法家文化 (07)第六章佛学文化 (09)第七章其他中国传统文化 (11)第八章法的基本原理 (13)第九章法治主要思想 (16)第十章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 (19)第十一章中国与西方的法治实践 (22)第十二章立法 (26)第十三章执法 (30)第十四章司法 (32)第十五章宪法 (35)第十六章行政法 (38)第十七章民法 (42)第十八章刑法 (46)第十九章经济法 (51)第二十章程序法 (55)第二十一章社会法 (58)第二十二章军事法 (61)第二十三章国际法 (64)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一、文化目前为止文化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

中国文化二字首次使用于商代,二者结合运用始于春秋时期,“文化”一词首见于西汉。

作为一种与武力对应的概念,中国关于文化的界定强调人类的教化与治理,侧重于精神领域。

文化有地域性、民族性、发展性、传承性、共享性等特性。

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三类。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是指在中国土地上由华夏先民创造并由历代中化民族继承发展并得以广泛传播的文化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包括文字符号、思维方式;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中庸之道。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的地理环境文化的产生与衍进,与一定的地理环境适应协调,中华大地上的地理环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的现实基础,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影响。

一是多元文化并存融合。

地理气候的变化决定了东南农耕西北畜牧的格局:秦岭以南以水稻为主,至此以北至汉长城以粟为主,长城之外以畜牧为重。

二是自给封闭。

一面环海三面高山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优越中华文明,使得明清以前的中国成为最先进的国家,产生了不求于人的自我陶醉观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讲义(基础巩固+提升优化) -2020-2021学年【新教材】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讲义(基础巩固+提升优化) -2020-2021学年【新教材】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习目标1.了解文化格局的形成2.掌握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基础巩固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起源:距今约1万年前,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区城,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奠基(1)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闸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形成: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化中的正统地住,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形成。

4.发展(1)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懦、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

(2)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3)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理学形成。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5.传承和转折(1)明朝中后期,心学兴起,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2)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获钳制思想,禁锢中华文化的发展6.衰落到复兴(1)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早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知识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

2中华文化提倡民本思想。

3.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4.中华文化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5.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知识点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1)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讲义课件(最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讲义课件(最新)

经济价值观位于第四个圆圈,它包括关于经
济基础(生产关系)的价值意识。 社会生活价值观位于第五个圆圈,它包括物 质生活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等具体价值观。

三、价值观的类型 理性价值观 ,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 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 美的价值观,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 他们把美和协调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政治性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 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得最有价值。 社会性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从自然状态的理想化这一基本前提出发,道
家对人化的过程及其结果(“文明”)往往 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认为人化的过程不仅 无益于自然之美,而且总是破坏这种理想状 态 从技艺到道德规范等各种人文现象,带来的 并不是进步,而往往是祸乱和灾难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
是谓人。故无以人灭天。 ——《庄子· 秋水》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老子》
儒、墨将自然(“天”)视为前文明的状态,
强调自然应当人文化
道家则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
而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成法而不议,万
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 知北游》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庄子· 马蹄》
(二)对于人化过程的态度

② 价值观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 评价、取向和选择,在深层上表现为人生处世哲学, 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的目的、意义、使命、态度, 而在表层上则表现为对利弊、得失、真假、善恶、 美丑、义利、理欲等的权衡和取舍。价值观反映 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以及主体实现自己 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 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 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是人和社会精神 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 分。 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 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大义

中国传统文化大义

二、何谓“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久发明形 成旳产物。同步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 历史旳积淀物。
•文化是指一种国家或民族旳历史、地理、 风土人情、老式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 、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就是人生旳把戏,是不可分割旳整体。
• “文明” “文化”旳关键内涵是“文”,是孔庙 旳匾额大字“斯文在兹”旳“文”。
• 目前,走所谓哲学思辨意义上旳否定之否 定之路,莫如走肯定之肯定之路。
• 中国文化,就是教人做一种好人,做天地间 一种完人,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基因旳智者。
• 中国人所重旳是在全体中注重个人相互间旳 多种关系,并以每个个体为中心。
• 怎样做一种好人?全在于每个人内心旳明觉, 每个人自己向内旳体验,不在于向外追寻。
• 同一真理,西方人人求之于各 自旳良心。
中国老式文化大义
一、何谓“中国”
•古代旳“中国” 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旳代名词。
商之国都亳(bó)位于东、南、西、北各方 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
•真正用“中国”做为正式国名旳简称, 是辛亥革命后来,建立旳中华民国开始旳。
•本讲义所说旳“中国”,则是重叠甚至超 出地域中国旳概念,更多倾向于文化意义 上旳中国。
三、何谓“中国老式文化 ”
• 中华老式文化,是多元一体旳文化,古 人所谓旳三教九流,是友好包容旳文化
• “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
• 儒家称之为“道”,道家也称之为“道”,佛 家称之为“自性”、“真如”。
• 儒释道家旳理都是同一种源头出来旳,都是 道旳流露、自性旳流露。而道和自性是宇宙 旳本体,整个宇宙由道而生,由自性变现。
•《史记》对“文”旳解释: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 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绪论一、什么是文化?1、中外对“文化”的解释:目前学术界对“文化”的解释在二百种以上。

中国人的“文化”含义:文化的语源是近代学人对拉丁文Cultura的意译,而借用的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即“文化”等语义,加以熔铸再创而成。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彖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周易正义》孔颖达可见,“文”、“化”的意思是指以“人文”来“教化”天下。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说苑·指武》刘向文化的意义仍是以体现伦理道德政治秩序的诗书礼乐教化世人,与武力征服相对应。

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乃主谓结构,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范畴,大约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相对称,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形成对照。

西方人的“文化”含义:在西方,Cultura,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种意义,包含着通过人为努力摆脱自然状态的意味。

16、17世纪,在欧洲,该词的含义逐渐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引向精神生产活动,由耕种引申为对树木禾苗的培养,并进而被指为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

由此,文化这种广泛的使用,导致其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不确定性。

各学科学派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主观感知与理解的“文化”,按照各自确定的标准给文化做出界说,因此,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定义。

据不完全统计,文化的定义有200多个,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定义获得公认。

正像西方学者罗威勒认为的那样,要给文化下个定义如同把空气住在手中一样困难,他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无处不在。

2、“文化”与“文明”概念的区别:首先,有必要对“文化”与“文明”的概念加以区分。

我们采纳德国学者埃里亚斯的观点,他在《文明的进程》中认为:“文化”令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时刻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与特色;“文明”则是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表现着人类普遍的行动和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VS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法则和宇宙规律,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
详细描述
道家思想由老子和庄子等人创立,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万物皆有其规律和本性。道家思想反对过度的人为干预,主张让事物自然发展,追求个人的内心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麻辣口味著称。川菜注重刀工和调味的技巧,代表菜品有水煮鱼、宫保鸡丁等。
川菜
粤菜以清淡、鲜美、爽口为特点。烹饪技法独特,如炖、蒸、炒等。代表菜品有白切鸡、烧鹅等。
粤菜
苏菜注重食材的原味和色泽,烹饪技法以炖、焖、烩为主。代表菜品有松鼠桂鱼、狮子头等。
苏菜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茶道强调的是一种宁静、和谐与内敛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01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元性、包容性、传承性、创新性等特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特点
历史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历经夏、商、周等朝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发展历程
戏曲与曲艺是中国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通过唱、念、做、打等技艺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戏曲与曲艺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戏曲包括京剧、昆曲、川剧等不同剧种,曲艺则包括相声、评书、快板等表演形式。这些表演艺术形式通过唱腔、念白、动作等技艺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戏曲与曲艺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各种流派,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引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引论

• 中国传统社会独有的特点是中国传统 文化形成和开展的生长点
• A、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开展缓慢性 • B、具有自大性和封闭性 • C、农业性和宗法性
• 至于商业,在统治者眼里,害 处: 其一,商业是破坏和损耗社会财 富的根源。
• 其二,商业会导致自由化思潮, 影响社会稳定之大局,妨害以德 治国
• <吕览.上农>云:“舍农而事末那 么不令,不令那么不可以守,不可 以战。民舍本而事末那么其产约, 其产约那么轻迁徒,那么国家有患, 皆有远志,无有居心〞。又云: “民舍本而事末那么好智,好智那 么多诈,多诈那么巧法令,以是为 非,以非为是〞。
• 行为文化有三个特征:
• 一是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 • 二是形式类型化、模式化。 • 三是时间上一代传一代。
〔4〕心态文化
•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心理活动等等。这是文化的核心。 心态文化大致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社 会意识,可以再细分为社会心理和 社会意识形态。
• 3、从时间的层面即文化的时间差 异性考察,文化又可划分为不同历 史阶段的文化:
• 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 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 培养、教育、开展、尊重,并由此 引申为对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培 养。
〔1893--1988〕
• 梁老先生“文革〞打油诗 • 十儒九丐古时有,而今又名臭老九。 • 古之老九犹叫人,今之老九不如狗。 • 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知识有。 • 倘假设马列生今世,也需揪出满街走。
• 孙中山先生所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 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 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 第六、 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
• “和〞作为哲学范畴,是指对立面的统 一。“和实生物〞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ppt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ppt
创新和发展
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发展,结合时代特 征和需求,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增强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 的基础。
05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与实践
在教育中的应用
习俗
不同地区的习俗各异,如春节期间北方习惯吃饺子,而南方则更喜欢年糕。端午节时,南 方赛龙舟、吃粽子,而北方则较少见。
建筑风格
中国的建筑风格因地域不同而千差万别。例如,南方的房屋多以高脚楼为主,注重通风和 防潮;而北方的四合院则注重保暖和封闭性。
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
01
地理环境
各地的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等对地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
VS
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哲学思想、 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多个方 面。其中,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流, 强调以人为本、仁爱和谐;道家思想则注 重自然与人的和谐,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宇 宙的奥秘;佛教文化则强调修身养性、慈 悲为怀,追求解脱生死。
历史与起源
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商 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文化交流 与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中国传统文化也对韩国文化产生了影响,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与贡献
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已经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和 认同,例如中医、武术、书法等。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儒家思 想、道家思想等对世界各地哲学、社会政治和宗教的发展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中秋节
又称“团圆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秋夕 祭月,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习俗包 括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
2024/3/26
18
重阳节、冬至节等节日起源及习俗介绍
重阳节
又称“登高节”,起源于秋游去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包括登高、 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冬至节
又称“冬节”,起源于汉代,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 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习俗包括吃饺子、喝汤圆、祭祖等。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 件
2024/3/26
1
2024/3/26
• 引言 •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与庆祝活动 •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影响 •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园林艺术特色 • 总结与展望:传承创新,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
2
01
引言
2024/3/26
位于福建省南部山区,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 筑形式,以其厚重的土墙和圆形的外观而闻 名于世。
2024/3/26
26
园林艺术设计理念及代表作品解读
2024/3/26
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通过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将自 然山水与人工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诗情画意的园林 空间。
指南针
宋代开始应用于航海,大大提高 了航海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推动
了地理大发现和全球化进程。
21
天文历法成就概述
2024/3/26
天文观测
01
古代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设备和记录,如浑天仪、
简仪等。
历法制定
02
中国历法以农历为基础,根据天文观测数据制定,如夏历、太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第一讲导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吾生也有涯,而学无涯。

”——孔子“虽有佳肴,弗(fu)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门选修课,在哈工大开设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了。

当初,开设这门课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首先是我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也有一定的基础;其次是觉得,尤其是在哈工大这样以工科为主的院校,提升人文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开设此课实有必要。

正如《诗经》所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我相信在这里会找到我的同道。

“今不如昔”这句话,通常是人们面对现实中的某一状况不满而发出的感叹,比如“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类的话语。

那么,怎样看待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呢?客观地讲,他们的总体文化素质在下降。

有知识,有专长,有文凭的不少。

但真正博学多才,境界高的却实在不多。

几年前,一位北大博士生坦言,除了读专业书,他很少关心周围的世界。

问他知不知道北大知名学者季羡林的事情,他说压根儿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对于季老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他都一无所知,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偏颇了,简直就是浅薄之辈、“井底之蛙”!由此而言,开设这门课不是很有意义吗?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进入主题吧。

在给大家讲述这门课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两个概念:即何谓文化?何谓文明?那么,什么是概念呢?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比如人、动物、植物、人民等。

文明与文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常常容易被混淆,西方的文化学者往往从词源学角度来说明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与区别。

但这只是两个概念的区别之一,文化与文明的真正含义、概念,许多人类学、人种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不同的理解。

现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德国学者把文明与文化作了严格的区别:文明是属于物质的、技术的、客观的;文化是精神的、信仰的、主观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绪论一、什么是文化?1、中外对“文化”的解释:目前学术界对“文化”的解释在二百种以上。

中国人的“文化”含义:文化的语源是近代学人对拉丁文Cultura的意译,而借用的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即“文化”等语义,加以熔铸再创而成。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彖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周易正义》孔颖达可见,“文”、“化”的意思是指以“人文”来“教化”天下。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说苑·指武》刘向文化的意义仍是以体现伦理道德政治秩序的诗书礼乐教化世人,与武力征服相对应。

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乃主谓结构,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范畴,大约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相对称,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形成对照。

西方人的“文化”含义:在西方,Cultura,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种意义,包含着通过人为努力摆脱自然状态的意味。

16、17世纪,在欧洲,该词的含义逐渐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引向精神生产活动,由耕种引申为对树木禾苗的培养,并进而被指为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

由此,文化这种广泛的使用,导致其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不确定性。

各学科学派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主观感知与理解的“文化”,按照各自确定的标准给文化做出界说,因此,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定义。

据不完全统计,文化的定义有200多个,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定义获得公认。

正像西方学者罗威勒认为的那样,要给文化下个定义如同把空气住在手中一样困难,他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无处不在。

2、“文化”与“文明”概念的区别:首先,有必要对“文化”与“文明”的概念加以区分。

我们采纳德国学者埃里亚斯的观点,他在《文明的进程》中认为:“文化”令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时刻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与特色;“文明”则是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表现着人类普遍的行动和成就。

“文化”是不必特意传授,经由耳濡目染就可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文明”则需要学习才能获得,因而总是和“有教养”、“有知识”之类词语相连。

民族“文化”已于固守不变,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抗拒,而“文明”往往总是在运动中前进,表现出殖民和扩张的倾向。

也就是说,“文化”与传统相关,表现着过去对现在如影随形的影响,“文明”则与未来有关,标示着将来普遍的趋势和方向。

其次,我们的观点是:文化是对具有一定社会共同性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引导或制约作用的、有各种集体意识所形成的社会精神力量。

它有四层含义: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属于意识和精神的范畴,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文化具有社会性,它不同于人类本能(生理或心理)的精神力量,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依靠后天的教育、学习而获得;文化是集体意识的产物,而非个人意识;文化对具有一定社会共同性的思想意义、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引导或制约作用。

其三,作为观念形态的狭义文化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要通过各种文化载体加以实现,已成为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广义文化现实;同时,各种文化载体的研究成果,也会有助于界定观念形态的文化。

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类:实物制作表现;规章制度表现;礼仪习俗表现;语言符号表现。

二、中外对文化史的认识:1、所谓文化史就是探讨文化发展的历史。

它属于广义的历史学范畴,但是在很长时期东西方史学著作中,没有给与文化应有的地位。

2、西方对文化史的认识:在西方,直至文艺复兴,文化及文化人才开始跻身于史著,至18世纪启蒙运动,文化时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历史学科,获得应有的地位。

富国哲学家伏尔泰(1694-1778)理由不可磨灭的功绩,被西方学术界称之为“文化史之父”。

他把历史看成是理性与迷信的斗争过程,他反对只记载帝王将相活动的编年史著,力主将人类社会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史学研究的范畴。

《风俗论》《路易十四时代》。

在他之后的两个世纪,西方涌现出大批文化史著作,进一步突破了传统史学限于上层政治的狭小格局,把研究视野扩展到物质生产、经济关系、社会制度、人民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及各种文化现象。

在这种把社会、民族及其文化视作历史主体的思想支配下,19世纪下半叶至今,文化通史、国别文化史、各类文化专事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3、中国对文化史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不乏文化现象的记载,但主要部分仍旧是帝王将相的历史,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史研究是“五四运动”前后,伴随着中西文化论战而展开的。

一批西方人所著的文化史著被翻译成中文。

桑戴克著、冯雄译的《世界文化史》,高桑驹吉原著、李继煌译《中国文化史》;中国学者开始撰写文化史,梁启超拟就的《中国文化史目录》。

其中的“社会组织篇”,作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材。

五四运动后,许多学者试图将叙事中心从帝王将相政治军事史,转移到民族史、学术思想史、语言文字史、宗教史、文艺史、风俗史、科技史等方面,柳诒徵、陈登原、陈安仁各自以《中国文化史》命名的巨著问世。

新中国成立后,唯物史观成为历史学界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史研究被作为唯心史观加以批判,趋于沉寂。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西文化问题再度被作为论题,而伴随以儒教文化为背景的亚洲经济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也成为学界审视的对象,并形成新的研究热潮。

近年,更有所谓的“国学热”兴起,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老庄佛禅,借助各类媒体的推波助澜,走下学坛步入社会,成为现代人的心灵鸡汤,而文化的图像更加朦胧暧昧。

4、目前学术界存在的问题:文化、文明不加辨析;制度与文化混为一谈;偏重上层文化,忽视底层文化;把原本流动简便的文化传统,描述成恒久不变的传统文化。

于此本书的观点是:依照历史演进的顺序,叙述不同时期主流文化思潮、文化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三、历史分期:本书沿用传统的上古、中古、近古三分方式,描述中国古代文化史。

上古涵盖秦汉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发生和奠基时期。

早期中华文明呈多元发展趋势,而后历经漫长的兼并融合过程,逐步完成了从部族群落到国家的国度。

三代是文化史上关键性的时期,影响中国历史的许多文物制度的基础就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该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以神本到以人本的态势。

夏商时期,神巫明显处于文化的中心地位,周文化则相对偏重于世事。

周公制礼作乐,其模式化、规范化的政治制度、礼仪制度、宗法家族制度主要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因而也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范本。

春秋战国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士人获得了独立的身份,在诸侯分治,相对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四方游走,宣扬自己的学说,博取诸侯的青睐。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思想文化空前繁荣,奠定了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基础地位。

在文化多元发生、诸子百家争鸣的同时,文化整合也在孕育,天下一同的心理驱使,不仅是对秩序的渴望,也是强烈的文化认同。

秦的统一,在文化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初步形成。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的基础铸造工程正式完成,中国文化进入了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新时期。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八百年间为中古。

中古时代,中国社会有两个主要的文化现象,其一是由于门阀制度的长期存在,士族文化得到深入地发展。

其二是由于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和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明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融合,表现出开放的文化性格。

前者使作为文化精英的“士”阶层,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力量,激发了他们在文化上的创造力。

后者则为文化的进步提供广袤的土壤。

这就促使中国文化在精深与宽广两方面都获得长足的发展,而精深与宽广的融合,造就了文化的高峰,无论哲学、宗教、艺术在这一时期都焕发出异彩。

近古指宋元明清时代,这既是历史学、语言学上的分期,同时也是历史学、哲学上的分期,因为在这些领域,各个朝代都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和明显的承继关系。

在中国文化史上这是一个文化转型的时代。

近古时代,基于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而在专制政治强化的前提下,文化政策也表现出新的特点。

学校和科举已经完全结合,教育制度与官僚制度直接联系起来。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盛世修典以宣扬文治、粉饰太平、拉拢知识分子;利用文字狱来禁锢思想、钳制舆论、迫害士人。

近古社会又是市民社会,这不仅表现在市民社群的形成和市井文化的定型上,更反映在文学适应市井文化要求,从宋词到元曲再到明清小说的脱雅入俗,宗教迎合市民精神需求的民间化、世俗化倾向。

在社会文化世俗化的同时,近古时代又不断地出现恢复、重建传统的号召。

社会形态方面,倡导重建西周春秋的典型宗法制度;在学术领域,宋明理学以恢宏孔孟以来儒家道统为己任,乾嘉考据学以复兴汉代古文经学为旗帜。

虽然不是真正意义的回归与重建,但放映了经过中古开放融合时代的文化繁荣之后,人们对于传统的一种追思和再认识。

近古时代,与内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融,少数民族的汉化,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更是展现出文化转型期丰富多彩的特点。

上古时期——构筑中华文化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肇基一、中华文明发生的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环境:在地理环境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上,西方学界曾有“地理唯物论”的观点,认为:地理条件规定着民族性与社会制度,制约着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方向。

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黄色陆地文明和蓝色海洋文明概括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区别,并得出中华文明落后的结论。

2、我们的认识:我们认为,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中国,由于四面有明显的天然屏障,而且这些屏障在史前甚至上古时期都是难以逾越的,因此它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区缺乏联系,中华文明只能在本地起源,是世界上少有的原生性文明。

在其腹地内有辽阔的发展空间,复杂的地理形式,完备的气候类型,则为历史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中国三大自然地区中,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经济发展受到环境较大制约,历来人口稀少。

在人口密集的东部季风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经济活动和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态势。

华南地区在采集经济时代,环境无疑是十分优越的,但正因为一年四季都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取天然食物,缺乏用人工方法生产食物的压力和动力,所以农业就发生的比较晚。

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是以狩猎和采集活动,但因为气候寒冷,农业发展有相当的困难。

西南地区气候适宜,但山多平地少,交通不便,无法发展大规模的农业,所以人口分散、民族复杂,文化多姿多彩,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因此,综合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才是最适宜农业发展的两大温床。

他们各有特色又相互补充,他们的发展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文明的特点形成以及以后发展的道路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二、从聚落到国家1、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曾经存在的两个误区:基于欧洲中心论的中华文明外来说;中华文明单一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