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ppt课件

合集下载

缺血性肠病学习课件

缺血性肠病学习课件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缺血性肠病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以及临 床表现,为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成果分享
在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方案。例如,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死 亡率;针对不同类型的缺血性肠病,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提高治疗效果;此外,一些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也正在不 断涌现。
发病机制
主要与肠道血流减少有关,可因 血栓形成、栓塞、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炎等原因导致。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01
缺血性肠病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
渐升高。
性别差异
02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地域差异
03
无明显地域差异。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腹痛、恶心、呕吐、腹泻、血便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肠坏死、肠 穿孔等并发症。
处理方法选择及注意事项
01
合理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 料,减轻肠道负担。
02
加强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 心,积极配合治疗。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体系 建设
患者教育内容设计和实施途径探讨
设计针对缺血性肠病患者的教育 内容,包括疾病知识、治疗方法 、饮食调整、生活习惯改善等方
面。
制定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如讲座 、手册、视频等,以满足不同患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挑战分析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未来缺血性肠病的研究和治疗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基因测序、 生物标志物等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实现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 的不断发展,缺血性肠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也将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

(医学课件)缺血性肠病PPT幻灯片

(医学课件)缺血性肠病PPT幻灯片

临床分型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临床上按照病程及进展分类
急性肠系膜缺血 (acute mensenteric ischemia,AMI)
慢性肠系膜缺血 (chronic mensenteric ischemia,CMI)
缺血性结肠炎 (ischemic colitis,IC)
b:示肠系膜上动脉管腔内低密 度充盈缺损
c: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中远端 未成像
18
2.肠系膜上动脉狭窄: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可见多发钙化,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钙化,管腔显著狭窄。 3.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a :图示肠系膜上动脉上段夹层动脉瘤;b:肠系膜上动脉上段夹层动脉瘤形成
19
5.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管扩张,肠壁薄纸样改变
10
病因
etiology
梗塞性 非梗塞性
11
病理生理特点
pathophysiologic features
肠系膜上动脉更易发生栓塞 与小肠相比,结肠因相对血流缓慢、微循环系统欠发达更易出现缺血 部分区域容易出现缺血:脾曲、直乙交界 直肠缺血罕见 ( 双血供,IMA 和髂内动脉)
12
因小肠、结肠血供不足,导致不同程度的局 部组织坏死,以及一系列症状的病变,以急腹症 或血便而就诊,严重者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局部组 织坏死。
8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本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尤其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 人口老龄化、动脉硬化相关疾病发病率增加,缺血性肠病的患病率
也有所增加; 研究表明急诊监护病房每1000例患者中就有l例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 本病可发生于小肠及结肠的任何肠段,多见于左半结肠,尤其是脾
临床分型

【医学PPT课件】缺血性肠病

【医学PPT课件】缺血性肠病
• 右结肠动脉:营养升结 肠;
• 中结肠动脉:横结肠 • 回结肠动脉:回肠末端,
阑尾、升结肠。
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
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
• 平L3起自腹主动脉前壁, 在腹膜壁后面沿腹后壁向 左下走行,分支分布于降 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 部。
• 左结肠动脉 降结肠 • 乙状结肠动脉 乙状结肠 • 直肠上动脉 为肠系膜下
1. 动脉粥样硬化 最常见病因,病变动脉的横径缩小至正常 的2/3以下,就 会出现缺血;多发生于大血管,如肠系膜
上动脉腹主动脉 开口的2cm以内;肠系膜下动脉易发生粥 样硬化闭塞,但 侧枝血供丰富,较少出现症状。
2.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血栓形成 管腔较粗,从腹主动脉斜 行发出,栓子极易出现栓塞,如房颤、急性心肌梗死后栓 子、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置换术或搭桥术后
动脉的直接延续,营养直 肠上部。
缺血性肠病 ---病理学
大体表现
显微镜下表现
缺血期
肠腔扩张,肠壁水肿、变厚,可 见不规则缺血灶、瘀斑
上皮细胞坏死、黏膜固有层水肿、 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下毛 细血管扩张,可见小静脉血栓;
修复期
大小不一的溃疡,程纵行或匍性, 偶见假息肉
坏死残留的腺体出现增生,溃疡基 底见丰富的毛细血管,浆细胞和淋 巴细胞浸润
腹腔干动脉及其分支
腹腔干在主动脉裂 孔下方起自腹主动 脉前壁,迅即分为 肝总动脉、脾动脉 和胃左动脉。 肝总动脉分为肝固 有动脉和胃十二指及其分支
• 平L1起自腹主动脉前壁, 经胰腺头体交接处后方下 行进入小肠系膜根部右下 向右髂窝走行。
•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营养胰 腺和十二指肠;
• 常在一些疾病基础上发生,最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如高 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房颤。

缺血性肠病PPT通用课件

缺血性肠病PPT通用课件
➢ 一般不作为急诊检查方法; ➢ 可显示肠系膜动、静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的解剖,
但对判断狭窄程度有一定假阳性率。 ➢ MRI对判断血栓的新旧、鉴别可逆性和不可逆性肠
缺血有很高价值。
缺血性肠病——血管造影检查
➢ 是AMI诊断的金标准,并可在诊断的同时直接进行 血管内药物灌注治疗和介入治疗。
➢ DSA的阳性征象包括动脉血管的弥漫性或其分支节 段性痉挛,并可见肠系膜血管的栓子或血栓形成等。
穿孔可能。
缺血性肠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 AMI需与其他急腹症鉴别: CMI、IC需与以下疾病检查:
胆石症
炎症性肠病
消化道穿孔
憩室炎
急性胰腺炎 急性细菌性肠炎
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
结肠癌
肠型白塞氏病
肠结核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 一般治疗原则 ➢ 内科药物治疗 ➢ 介入治疗 ➢ 手术治疗
缺血性肠病——一般治疗原则
1. 对怀疑肠系膜缺血的患者应立即禁食,必要时胃肠减压、 静脉营养支持。
2. 应密切监测血压、脉搏、每小时尿量,必要时测中心静脉 压或肺毛细血管楔压。
3. 积极治疗原发病。 4.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5. 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菌血症。 6. 抗凝、溶栓、扩血管 7. 介入、外科治疗
AMI的药物治疗
血管痉挛,肠壁缺血,甚至坏死、穿孔。 • 实验研究也证明在血管阻塞性缺血后,同时加用抗生素管
理,动物可不产生休克或避免不可逆的休克。
缺血性肠病好发部位?
➢ 缺血性结肠炎发病部位(Marcuson报道)
• 降结肠、乙状结肠 45.2%
• 结肠脾区
43.8%
• 横结肠
31.5%
• 升结肠
16.4%

缺血性肠病精品PPT课件

缺血性肠病精品PPT课件
Ischemic Colitis
Ri 陳宏彰
Reference books
Harrison’s online 15th Marx: Rosen's Emergency
Medicine: Concepts and Clinical Practice, 5th ed., Copyright © 2002 Mosby, Inc
thumbprinting
Acute fulminant iscrategy
Sigmoidoscopy or colonoscopy may detect ulcerations, friability, and bulging folds from submucosal hemorrhage.
colitis
Stricturing ischemic colitis
a gross impairment of the arterial supply, leading to hemorrhagic infarction of the mucosa, which ulcerates, heals by fibrosis, and finally leads to stenosis.
thumbprinting from submucosal hemorrhage and edema . * (barium enema is contraindicated in cases of
gangrenous ischemic colitis because of the risk of
perforation )
Transient ischemic colitis
a transient, reversible impairment of the arterial supply, which causes a partial mucosal slough that heals by mucosal

缺血性肠病教学演示课件

缺血性肠病教学演示课件
生风险。
合理饮食
保持低脂、低盐、高纤 维的饮食习惯,避免暴 饮暴食,减轻肠道负担

适当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等,促进 肠道蠕动和血液循环。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肠道检查和全 身检查,及时发现并处
理潜在问题。
处理方法及时机选择
药物治疗
在缺血性肠病早期,可采用药 物治疗,如抗凝药物、扩血管 药物等,以改善肠道血液循环
分型
根据缺血部位和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型表现为可逆性肠黏膜损伤, 中型表现为肠壁全层损伤伴溃疡形成,重型则出现肠壁坏死、穿孔和腹膜炎等 严重并发症。
02
诊断方法与标准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可有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或炎 症。
便常规
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
血液生化
可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 。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缺血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肠系膜动脉重 建术、肠切除吻合术等。
介入治疗
如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球囊扩张术等 ,可针对具体病变进行局部治疗,具 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
肠梗阻
由于肠道缺血导致肠壁水肿、充 血,进而引起肠腔狭窄,造成肠 梗阻。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胀 、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肠
鉴别诊断
需要与急性胃肠炎、肠梗阻、肠套叠等疾病进行鉴别。急性胃肠炎多有不洁饮食史,表现为恶心、呕 吐、腹痛、腹泻等;肠梗阻多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肠套叠多见于小儿,表现 为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呕吐、血便等。
03
治疗原则与措施
一般治疗
禁食
减少肠道负担,避免加重 缺血症状。

缺血性肠病ppt课件

缺血性肠病ppt课件
26
结肠缺血 可分为: ①暂时性缺血性结肠炎; ②缺血性狭窄,又称局灶性结肠炎,为肠
壁非穿壁性缺血未累及肌层,愈合后纤 维瘢痕形成所致; ③结肠坏疽,又称缺血性小肠结肠炎。
27
临床表现为脐周围或全腹部绞窄性疼痛, 部位和程度不定,逐渐固定于左下腹部, 进食后疼痛加重,伴恶心呕吐和/或腹泻、 里急后重感以及黏液血便,中度或轻度发 热。
3
1.病因 1.1 血管病变: 是引起肠道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 结节性多动脉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医源性因素(手术误扎肠道血管)
肠道小动脉受累,致使相应肠管血液供 应 不良而出现缺血性改变。
4
1.2 血液病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长期 口服避孕药、严重感染DIC、化疗、放疗 等情况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 栓或栓子而堵塞肠道血管。
22
局灶性小肠缺血 又称局灶性节段性小肠缺血,指肠缺血的 范围较小,邻近血管可以形成侧支循环, 使肠壁不致发生穿壁性梗塞坏死。由于肠 黏膜的抗感染屏障能力受到缺血损害,故 常发生非穿壁性的感染性梗塞;少量组织 坏死可完全愈合,缺血坏死累及固有层时 可发生纤维化,造成肠管狭窄或肠梗阻。 当严重缺血时可有穿壁性坏死。
无改善 手术探查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寻找病原因 抗凝
慢性肠系膜缺血 CTA或MRA 外科手术
介入性血管扩张
置入血管内支架
43
4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缺血性肠病
1
肠缺血并非少见疾病。缺血性结肠炎为50岁 以上老年人各型结肠炎中最常见的类型,但 多为非穿壁性而大都可以自愈,诊断率低。 急性肠梗塞所致的急腹症约占全部急腹症的 1%,死亡率达50~90%(因病因和肠道缺血的 范围和程度而有较大差异),其年死亡率甚至 较结肠癌的死亡率更高。

缺血性肠炎PPT课件

缺血性肠炎PPT课件

缺血性结肠炎好发部位与血管解剖特点间关系
• 右结肠的直血管在数量上比左结肠少,而且起始点距肠壁 也较远。人群中50% 边缘动脉的末端血管此处发育欠佳。 当人体系统处于低血流灌注状态时,右侧结肠易出现缺血。 因为上述部位供应肠管的动脉吻合较差,故亦将这些部位 称为分水岭。此外,结肠的动脉,特别是右、中结肠动脉, 无论是支数、起点、经过和分布范围均可出现变异。有时 相邻的结肠动脉共干发起,有时一条结肠动脉细小或缺如, 则其相邻的动脉增粗代偿,有时某一结肠动脉出现副支。 因此,结肠的任何部位均可受累,但是最常影响到的是乙 状结肠、降结肠及结肠脾曲。在系统灌注较低的情况下, 右半结肠最易受累。
缺血性肠病的流行病学资料
• 目前我国有关缺血性肠病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 尚不多见。 • 围外研究表明,急诊监护病房每1000例患者中就有 l例AMI患者 ,我国90% 的IC患者为老年人(≥60 岁)。诊治的关键在于早期明确诊断,临床常用诊 断方法如腹部超声、CT、MRI、X线、CT血管造 影(CTA)、发病48h内结肠镜检查、DSA的应用,使 越来越多的急性缺血性肠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 3.病理性肠腔压力增加或肠道手术史便秘、腹泻 • 等情况可增加肠腔压力,造成肠黏膜血供减少, 引发缺血性结肠炎。回顾性分析缺血性结肠炎易 患因素,发现便秘为重要易患因素。
• 4.药物相关 目前有报道提示与缺血性结肠炎发生相关的药 物包括抗生素如头孢哌酮、化疗药(长春新碱及紫杉醇)、强 心苷、利尿剂、麦角生物碱、激素类药物、他汀类药物、 毒品、免疫抑制剂、精神类药物、5-羟色胺激动剂/拮抗 剂、血管加压剂等。避孕药也可诱发缺血性结肠炎,多发 生于服药过程中,但也有停药后发病的报道,考虑与血小 板聚集功能亢进引起血栓症的发生有关。此外,伏格列波 糖因可产生过量气体造成肠腔压力增加并造成便秘,也可 引起缺血性结肠炎并有相关报道。含青黛成分的中药也可 引起缺血性结肠炎。

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原因PPT

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原因PPT

动脉血栓形成对缺血性肠病的影响
动脉血栓形成是发生缺血性肠病 的高危因素,容易堵塞肠道血管 。
医源性因素对缺血性肠病的影响源自动脉瘤切除术对缺血性肠病的影响
动脉瘤切除术可能导致肠道血流减少 ,增加缺血性肠病的风险。
主动脉手术对缺血性肠病的影响
主动脉手术可能会影响肠道的血液供 应,从而引发缺血性肠病。
冠状动脉搭桥术对缺血性肠病的影响
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原因PPT
0 1 肠道缺血的解剖基础 0 2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0 3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的危险因素 0 4 其他可能引发缺血性肠病的疾病
肠道缺血的解剖基础
盲肠和升结肠的供血
左半结肠的血供区域对缺血性损伤 敏感
由于左半结肠的血供区域对内脏缺 血造成的损伤比较敏感,因此大部 分的缺血性肠病病例发生在左半结 肠。
雌激素、苯异丙胺、利尿剂、非甾 体类抗炎药等药物可能引发血液变 化,如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肠道 血供不足,发生缺血。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的危险因素
心力衰竭等疾病对缺血性肠病的影响
心力衰竭对缺血性肠病的影响
心力衰竭等疾病易引起心排血量减 少,可诱发肠道缺血。
心律失常对缺血性肠病的影响
心律失常能导致血容量减少或血氧 饱和度降低,从而引发肠道缺血。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的危险因素
感谢观看
冠状动脉搭桥术可能改变心脏和肠道 的血液供应,导致缺血性肠病的发生 。
药物因素对缺血性肠病的影响
雌激素对缺血性肠病的影响
雌激素可能会增加血液的凝滞性,导致肠道血管堵塞,引发缺血性肠病。
苯异丙胺对缺血性肠病的影响
苯异丙胺是一种中枢兴奋剂,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心排血量减少,诱发缺血性肠 病。
利尿剂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对缺血性肠病的影响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及治疗(ppt)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及治疗(ppt)
❖ 医源性因素有:动脉瘤切除术、主动脉手术、冠状动脉搭桥 术、肠切除术、肠镜、钡灌肠、妇科手术等;
❖ 药物因素有:可卡因、达那唑、地高辛、雌激素、利尿剂、 非甾体抗炎药等,均可导致老年人缺血性肠病发生。
❖ 血管病变 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肠管的血液供应减少,体 循环的各种栓子在肠管的血管中也可以形成 栓塞性病变,因此,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 瓣膜病、心肌梗死的心室附壁血栓、心房纤 颤、细菌性心内膜炎或人工瓣膜等患者,均 由于存在血管病变而有发生缺血性肠病的可 能。
四、临床表现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缺血性肠 病,其临床表现却很相似,常与 病因、缺血的范围和程度、侧支 循环状况有关。尽管大多数症状、 体征无特异性,但还是有其特点。
1.急性肠系膜缺血
❖ 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男 性为主,常伴有心血管基础疾 病,也可见于长期口服避孕药 或某些青年患者。
❖ 1.AMl:AMI的三联征:剧烈上腹痛或脐周痛而无相 应的体征,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胃肠道排空 障碍。
❖一般于腹痛后24h出现便血,这是肠 梗死的可靠征象,根据出血量可表 现为大便潜血阳、黑便、暗红色或 鲜血便
❖ 体格检查在疾病早期与腹痛的程度不成 比例,早期腹痛剧烈而查体可无明显异 常,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发热、心率加快、 血压降低、腹胀、腹部叩诊鼓音、肠鸣 音减弱、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 75%患者大便潜血阳性。
第三分支---直肠上动脉(痔动脉)
主要供应乙状结肠中段和直肠,直肠也接受来自骼内动脉 的中、下痔动脉的血供
中结肠 动脉右结 肠动 脉肠系膜下动脉 分三支:
左结肠动脉 乙状结肠动脉 直肠上动脉
左结肠动脉
乙状结肠动脉
结肠血供: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 左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

缺血性肠病医学知识课件

缺血性肠病医学知识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缺血性肠病的病理改变
基本的病理改变是肠壁水肿、 出血及坏死等循环障碍性变化。 黏膜层缺血性变性坏死可引起糜 烂及溃疡形成,似溃疡性结肠炎。 穿透性坏死可形成急性或慢性穿 孔,后者常有肠粘连。由于坏死 反应或继发细菌感染可有不同程 度炎症。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
2、CMI:典型症状为餐后腹痛、畏食和体重减 轻。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与进食有关的腹痛, 腹痛可为持续性钝痛,程度不一,定位不明确, 以脐周或左下腹多见,多发生于餐后15~30 min, l~2 h达高峰,随后腹痛逐渐减轻,蹲坐位或卧 位可使部分患者腹痛缓解。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缺血性肠病的定义
缺血性肠病亦称缺血性肠炎,是一组因 小肠、结 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局部组织坏死和一 系列症状的疾病。1963年Boley、1966年Marston首 先报告该病,凡全身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 变及其他某些全身性或局部疾病引起进入肠管的血 流量减少,不能满足肠管的需要致肠壁缺血时,均 可发生本病。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3)应用血管扩张剂:AMI一经诊断应立即用罂粟碱30mg肌 肉注射,继以30 mg/h的速率经微量泵静脉输注,每日1~2 次,疗程3~7 d,同时尽可能避免使用血管收缩剂、洋地黄 类药物以防肠穿孔。 (4)抗栓治疗:阿司匹林200~300 mg/d或氯吡格雷1 50~300 mg/d;对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尿激酶50万U、静脉滴注, 1次/d,并给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疗程2周。对急性肠系膜 动脉血栓,应尽早进行介入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结肠支与中结肠动脉降支吻合
2020/10/15
肠系膜上动脉--中结肠动脉
向上经横结肠系膜到结肠肝曲附近分为左、 右支供血于横结肠 右支与右结肠动脉升支吻合 左支与肠系膜下动脉分支一左结肠动脉支 吻合 有20%的人缺失此支
2020/10/15
肠系膜上动脉---右结肠动脉
走行到升结肠内侧缘分为上、下两支 分别与中结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吻合 供血升结肠上2/3及结肠肝曲
休克
心力衰竭、低血容量状态、菌血症、神经源性创伤、过敏性
药物
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儿茶酚胺类、雌激素、金制剂、
NSAID、可卡因成瘾、某些Cox-2抑制剂、
纳拉曲坦 (Naratriptan)--治疗偏头疼药物
结肠阻塞
结肠癌、结肠粘连、结肠狭窄、结肠憩室、直肠脱肛、粪块
阻塞、结肠扭转、绞窄性疝气、假性肠梗阻、
2020/10/15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
第三分支---直肠上动脉(痔动脉)
主要供应乙状结肠中段和直肠,直肠也接受来自骼内动脉 的中、下痔动脉的血供
2020/10/15
结肠血供来自
回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 左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
各动脉之间有吻合支相连形成边缘动脉, 使肠系膜上动脉、下动脉的各结肠支之间 在肠内缘相互吻合,从回盲肠至乙状结肠 形成一完整的动脉弓
动脉血供减低也可由小支动脉疾患引起, 如糖尿病、放射性动脉炎或免疫性动脉炎 等造成的血供减低,致使缺血肠病发生 结肠供血不足的外因有肠粘连和扭转引起 继发性缺血性结肠炎
2020/10/15
非梗塞性缺血性肠病:
• 任何原因的低血流状态 如心功能衰竭、肠系膜血管狭窄等
• 可继发于某些药物 可卡因、鼻用缩血管药、洋地黄、非甾体类抗炎 药、应用大剂量干扰素治疗肝炎患者,以及长期 口服避孕药的中年妇女等
有2%~18%的人缺失此支
2020/10/15
肠系膜下动脉:腹主动脉分出,有三支分支
第一分支---左结肠动脉
向上至脾曲处分为升支和降支,升支即左结肠动脉与结肠 中动脉的左支吻合,并沿左半结肠形成边缘动脉
第二分支---乙状结肠动脉
分出1~6支在乙状结肠系膜内呈扇形分布,各分支之间相 互吻合形成动脉弓,但乙状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多无吻合, 使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的肠壁血运较差
称边缘动脉(marginal artery)
2020/10/15
肠系膜上动脉向右分出三支, 分别为回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
2020/10/15
2020/10/15
肠系膜上动脉未端右侧--回结肠动脉
是右半结肠供血的主要动脉
它分成5支血管,盲肠动脉前支、后支, 阑尾支,回肠支和升结肠支
分别供应盲肠、阑尾、回肠及升结肠下1/3的血供
大血管阻塞 ①外伤
②肠系膜动脉栓塞:血栓或动脉栓子、胆固醇栓子,主动脉造
影术、 结肠切除并肠系膜下动脉结扎、腹主动脉重建术;
③肠系膜静脉血栓:高凝状态、门静脉高压症、胰腺炎
小血管疾病
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淀粉样变、放射性损伤、系统性血 管病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过敏性肉芽肿、 硬皮病、白塞综合征、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
2020/10/15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
大动脉血管的梗塞--是最常见的原因 房颤患者的栓子脱落、血栓或动脉粥样硬 化、动脉炎等 造成的肠系膜上动脉、下动脉梗塞
2020/10/15
梗塞性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静脉梗塞导致肠缺血可继发于: 血液高凝状态、胰腺炎或门静脉高压,门 静脉高压导致肠系膜静脉回流不畅,静脉 血栓形成
2020/10/15
梗塞性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肠系膜下动脉供血:
左半结肠
肠系膜下动脉和髂内动脉分支共同供血:
直肠
2020/10/15
肠系膜上动脉在第一腰椎水平处, 向左分出12~18条空肠、回肠动脉分支 其分支彼此吻合成血管弓
近侧1/4小肠段只有一级血管弓 中2/4小肠段有二、三级血管弓 远侧1/4小肠段有四级血管弓
最后一级动脉弓最靠近肠道,并与肠道平行
2020/10/15
临床上按照缺血程度和症状分类为 非坏疽型和坏疽型两大类:
(1)非坏疽型(占8O%~85%) ①一过性--可逆性: ②慢性--非可逆性:慢性节段性肠炎(2O%~25%) 小肠、结肠狭窄(10%~15%)
血液疾病
镰状细胞性疾病(蛋白质缺乏症、S蛋白质缺乏症、抗凝血酶
II缺乏症)
-----------------------------------------------------------------------
2020/10/15
年轻人发生缺血性肠炎相对较少 病因大多是血管病变、药物、高凝状态、 镰状细胞性疾病以及可卡因成瘾 长跑后发生急性腹痛可能是缺血性肠炎
缺血性肠病
Intestinal ischemia
2020/10/15

缺血性肠病
是一组因小肠、结肠血供不足,导致不同 程度的局部组织坏死,以及一系列症状的 病变 以急腹症或血便而就诊
2020/10/15
小肠、结肠血供来自:
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髂内动脉分支 肠系膜上动脉供血:
全部小肠、升结肠、近端横结肠
2020/10/15
肠壁血供
由边缘动脉发出很多小动脉支垂直进入肠壁 在浆膜下形成血管网,再发出小动脉支供血 于肌层,并在黏膜下形成血管网,向黏膜及 黏膜下层供血
约50%~75%的肠壁供血至黏膜层,所以 一旦发生缺血,病变首先累及黏膜层
2020/10/15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分为梗塞性和非梗塞性 梗塞缺血性肠病病因: 肠系膜动脉和静脉的血管梗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