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

合集下载

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科技专项

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科技专项

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科技专项和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简介一、A类先导科技专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是中科院在中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基础上,瞄准事关我国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出的,是集科技攻关、队伍和平台建设于一体,能够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的战略行动计划。

2010年3月31日,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规划,确认中科院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

1.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2011年中科院已将其列为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之一。

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实施以来,在“细胞谱系的建立与发育调控”、“功能性细胞获得的关键技术”、“人工组织器官构建”、“干细胞应用策略的集成研究”四个项目取得的阶段性进展。

2.未来先进核裂变能中科院于2011年启动了"未来先进核裂变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其中ADS嬗变系统项目和钍基熔盐堆(TMSR)核能系统项目作为其两大部署内容。

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Accelerator Driven Sub-critical System),以加速器产生的高能强流质子束轰击靶—2—核(如铅等)产生散裂中子作为外源中子驱动和维持次临界堆运行,具有固有安全性。

ADS系统的中子能谱硬、通量大、能量分布宽,嬗变长寿命核素能力强,既可大幅降低核废料的放射性危害,实现核废料的最少化处置,同时还有能量输出,可以提高核资源的利用率,被国际公认为核废料处理的最有效手段。

钍基熔盐堆(TMSR)核能系统项目研究目标是研发第四代裂变反应堆核能系统,计划至2020年之前建成2MW钍基熔盐实验堆,形成支撑未来TMSR核能系统发展的若干技术研发能力,并解决钍铀燃料循环和钍基熔盐堆相关重大技术挑战,研制出工业示范级钍基熔盐堆,实现钍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核能的综合利用。

计算思维报告5000字

计算思维报告5000字

计算思维报告5000字摘要:计算思维是数学与工程思维的融合,作为三大科学思维之一,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体现了计算思维的作用,同时也促使了计算思维的发展。

本文总结了近些年国内外对计算思维的研究与解读,介绍了计算思维在我国的发展并乐观的指出,计算思维必将积极的影响着人类发展的进程,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思维。

关键词:计算思维工程计算机科学1、引言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发展更加迅速,云计算、物联网等成为IT研究的焦点,同时,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2006年3月,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对计算思维进行了更清晰简明的定义。

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1]。

仅在2010年,中国高校针对计算思维的教学改革,分别在合肥、西安、太原、济南等城市召开了四次较大规模的会议,并在上海交通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开展计算思维课程的教学实践。

2、关于计算思维当我们必须求解一个特定的问题时,首先会问:解决这个问题有多么困难?怎样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法?计算机科学根据坚实的理论基础来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

表述问题的难度就是工具的基本能力,必须考虑的因素包括机器的指令系统、资源约束和操作环境。

计算思维吸取了问题解决所采用的一般数学思维方法,现实世界中巨大复杂系统的设计与评估的一般工程思维方法,以及复杂性、智能、心理、人类行为的理解等的一般科学思维方法。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

它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3、计算思维的重要性计算思维,作为三大科学思维之一,从计算思维的特点中,不难发现,其在21世纪及其以后的社会发展中将发挥着与理论思维和实验思维同样重要作用。

富硒功能农业

富硒功能农业

四、抗氧化 防衰老 ——硒是“长寿果”
硒具有促进人体健康长寿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按照国际长 寿地区标准,勾画出中国五大长寿带的分布图,这五大长寿带是土壤 中硒含量特别高的地区。(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组成成分,可提 高SOD活性)
广西巴马县是世界著名四大长寿地区之一。中国 科学院专家对巴马的研究表明:巴马土壤、谷物中的 硒含量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10.0微克/100克)的 10倍。百岁老人血液中的硒含量高出正常人的3-6倍。 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如皋市土壤中也富含硒,生长 的蔬菜及农作物同样富含硒,如皋的萝卜干中硒的含 量是普通萝卜干的几十倍,白菜等硒的含量也是普通 品种的几十倍,如皋百岁老人的血液中硒含量比正常 人高3倍。
根据中外科学工作者对食物含硒量的测定数据,我们看到如下规律:
蛋白质高的食品含硒量>蛋白质低的食品
动物脏器 > 海产品 > 鱼 > 蛋 > 肉 > 蔬菜 (谷物) > 水果
通过药品、保健品补硒
第一代 亚硒酸钠(Na2SeO3) 第二代 酵母硒
啤酒酵母+亚硒酸钠(Na2SeO3)
O
Se
O O
100%无机硒(由于有毒副作 用,日本、美国已禁用) 黄金搭档、善存、黄金酒等
2.9 6.4 3.7 2.0
鸡蛋黄 牛奶 奶油 鲢鱼
42 5 0.5 24.6
鸡腿 猪肝 猪肾 猪心 鸭蛋 鸭蛋白 鸡蛋 鸡蛋白 青椒 土豆 白糖 食盐 苹果 香蕉
12.1 53 217.3 24 48 40 21 9 0.6 0.3 0.3 0.05 2 1
大葱 洋葱 胡萝卜 萝卜 大白菜 洋白菜 芹菜 菠菜 菠萝 橙子 核桃 栗子 人参 黄芪
二、保护心脑血管 ——硒是血管的清道夫

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

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

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来源:规划战略局未来50年,全球农业将逐渐进入一个新纪元。

经济发展将导致全球食物和纤维需求成倍增长,食物消费结构显著变化,并提高人类对农业多功能的需求。

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将诱发农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崛起。

农业将不仅继续发挥其保障食物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等传统功能,还将担负起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和为人类生存提供优美环境等新的历史使命。

未来农业将成为一个具有无限发展空间和潜力的行业。

然而,发展机遇与巨大挑战始终并存。

到2050年农业将不但要满足90亿人口对食物和纤维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而且生物质能源发展将直接威胁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安全;同时,农业还将面临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恶化等带来的诸多风险。

因此,未来50年,农业能否满足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科技进步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50年,中国农业也将同全球农业一起逐渐步入一个农业发展新时代。

在需求方面,食物和纤维需求总量将显著增长,除了大米和小麦需求在今后10年出现缓慢增长后将出现下降的趋势外,奶制品和水产品需求将增长3倍以上,畜产品、饲料粮、水果、食油和纤维总量需求将增长1.5~1.6倍,蔬菜和食糖需求将分别增长75%和1倍,而未来50年中国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食物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依次是收入增长、城市化和人口增长。

到2020年,中国农业将在资源紧迫、需求持续增长和日益多元化等一系列压力下,继续发挥其保障食物安全、改善人口营养和维护农民生计等传统功能,并开始承担起改善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提供观光农业和田园景观,以及提供文化和传统知识传承等新功能。

2030年以后,农业多样化的新功能将不断加强。

面对这样一个发展趋势,未来50年中国农业发展需要同时应对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农产品市场的扩张、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善和农业科技的发展,等等,这些都将为中国未来农业发展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一系列挑战也将纷踏而至,包括:农业在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农产品总量需求、质量和安全需求面临极大挑战;农业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耕地和水资源安全及生态安全的巨大挑战;农业发展面临日益严重的小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之间矛盾的挑战;全球及国内对农业生物质能源需求的扩张和对农业多功能需求的增长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和水土等资源超载压力的威胁和挑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冲击和影响。

技术路线图 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

技术路线图  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

致谢
07
09
“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 2050”研究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与国际
10
12
能源署联合国内有关机构实施。本项研究得到英国驻华使馆和中丹可再 生能源发展项
13
目的资助,国际能源署专家为研究报告提供了诸多宝贵修改意见,中国可再生能源学
13
15
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
08 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 2050
( 一 ) 能源需求
发 展 经 济 需 要 能 源 的 支 撑, 中 国 能源消费总量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一方面,分 析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和未来趋势,今后 二十年仍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双快 速推进时期,以住房、汽车为主的消费 结构升级将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 业化的持续发展将带动城市化的快速推 进,而 2030-2050 年经济仍将保持一定
● 未来风电布局的重点是:2020 年前, 积极有序开发陆上风电,开展近海风 电示范;2021-2030 年,陆上、近海 风电并重发展,并开展远海风电示范; 2031-2050 年,实现在东中西部陆上 风电和近远海风电 的全面发展。
● 本路线图中设定的中国风电发展目标 是: 到 2020、2030 和 2050 年, 风 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 2 亿、4 亿和 10 亿千瓦,成为中国的五大电源之一, 到 2050 年满足 17% 的电力需求。随 着风电和电力系统以及其他能源技术 的进步,实现路线图中提出的目标在 资源、产业、电力系统支撑等方面不 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
06 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 2050
● 风电的大规模发展要求风电切实融入 到电力系统中。近期迫切需要 开展 的工作包括:制定和实施风电分级和 跨省区消纳方案,协调风 电、其他电 源和电网建设和运行;推进智能电网 系统建设;推进和完成电力市场运行 机制改 革。2030 年后,储能、智能 电网以及其他先进电力系统技术普遍 应用,可望从根本上解决风电的并网 和消纳问题。

中国未来科技发展路线图

中国未来科技发展路线图

一、摘要1、空间科技空间科技领域是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

该领域中一个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部分,就是对地观测及其应用。

空间技术是实现空间科学和应用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并和空间科学与应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21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如何履行大国责任、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与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问题,面临着如何牵引带动我国高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科技领先,如何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以及如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重大问题。

空间科学、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将为上述影响到国家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提供大量的、有效的和不可替代的科学和技术解决方案。

本路线图主要针对我国“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目标,分析了我国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空间科技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分析国际主要空间国家发展战略和空间科技领域前沿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本领域的研究基础和现状,重点针对空间科学、对地观测及数字地球和相关空间技术,提出了我国至2050年空间科技领域的发展愿景、目标和发展路线图。

我国至2050年空间科技领域的发展愿景为:以国家需求和科学技术关键问题为牵引,全面加强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到2050年,使其在国家战略发展中承担和发挥应有的和突出的重要作用,为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大量的、有效的和不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至2050年空间科技领域的发展战略目标如下:战略目标1(空间科学发展战略目标):开展针对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沿探索与研究,在黑洞、暗物质、暗能量和引力波的直接探测、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及其预报和地外生命探索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的突破进展,全面提升我国空间科学的研究水平,用重大科学成果提升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和科学文化上的贡献度。

通过战略目标1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在解答以下科学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1.宇宙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2.生命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生命(包括人类)在地外空间的生存表现和能力是怎样的?3.太阳和太阳系是如何影响地球和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4.是否存在超越现有基本物理理论的新物理规律?5.空间环境下的物质运动规律是怎样的?战略目标2(空间应用发展战略目标):以发展对地观测基础设施、构建数字地球科学平台与地球系统模拟网络平台为主线,综合利用空间信息,模拟与预测气候变化、区域水循环与水安全、碳循环与生态环境、陆表覆盖变化、突发自然灾害等,以及寻找与发现新能源、新资源,大幅提升空间科技支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我国发展新阶段所面临的能源与资源短缺等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问题,和应对全球变化、生态退化、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问题上形成重大突破,实现我国从空间应用大国向强国的战略性跨越。

碳中和“元年”启步

碳中和“元年”启步

碳中和“元年”启步作者:来源:《经济》2021年第02期“碳中和”是碳排放與碳治理达到平衡,而不是完全的“零碳”排放。

从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到2020年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我国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入2021年要抓好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清晰描绘了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

碳中和是《巴黎协定》的既定目标。

于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给世界划了两道“限定线”——到本世纪末,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的幅度控制在“低于2℃,最好不超过1.5℃”。

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

气候变化问题已迫在眉睫。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立刻行动。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潘家华表示,碳中和这道关我们一定要过。

他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

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国内的发展战略、发展进程高度吻合。

“我国提出的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绝不是简单地伸一伸手就能触及的,也不是踮一踮脚尖就能够到的,需要助跑、加速、奋力向上跃起才能达到。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说。

不少发达国家已实现碳排放和经济脱钩。

但我国仍处于碳排放增加阶段,尚未达到峰值。

有专家表示,中国从达峰到碳中和过渡期只有30年时间,而发达国家需要60年至70年的时间。

李高表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艰巨任务。

有挑战,也有机遇。

在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看来,实现碳中和愿景有经济和技术的合理性。

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摘要

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摘要
至2050年农业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的体制和政策保障。为保障至2050年农业科技领域发展总体路线图的实现,急需国家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明确未来50年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各阶段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变化路线图,加快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配套改革政策的出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科技人员积极性,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急需国家建立农业长期科技投入机制,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人力度,改善农业科技投入结构,提高固定性经费拨款比例;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立法等;急需建立国家农业科技人才基金,引进和培养一大批杰出的将帅人才和创新团队,增强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
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的目标主要有:实现对个体实行全基因组优化组装而创制高产、优质、多功能性的智能植物新品种,培育大批高能植物新品种并在生物质产业化中应用;制定有效的畜禽水产动物病害控制的生态学防治策略,研制出适用的疫苗和高效药物,研制出一批提升畜禽和水产动物产值、保障人类健康的高效药物,实现水产养殖的生态学管理;全面建立节地型农业、节水型农业和节肥节能型农业三大生产体系,稳定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和谐及满足多功能需求的农业生态环境,建立个性化营养功能食品设计标准,创制“智能化个性营养食品”,满足个性化的营养需要;完成各种尺度的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基本实现农业资源管理的数字化,对动植物生产过程进行精准管理,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和管理精准化,并应用农业虚拟化研究网络平台实现农业研究的创新。
为确保农业科技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按照路线图方案设计要求,报告还对农业科技总体发展和分领域科技发展分别就近期(2020)、中期(2030)和远期(2050)的分阶段目标做了具体分解,并相应制定了为达成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的科技发展路线图。
至2020年,农业科技发展的目标主要是:建立生态群落和种质资源数据库平台与共享体系,培育多基因转移和多性状改良品种,完善主要粮油作物的基因转移和优异种质创新技术,结合分子标记和安全转基因技术,实现主效基因与其互作网络的高效转移和聚合;建立重要畜禽水产动物的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开发分子标记技术和对特殊价值种质资源的发掘,增强畜禽水产优良品种的遗传改良力度和创新潜力;初步建立节地型农业、节水型农业和节肥节能型农业三大生产技术体系,奠定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基础;建立农产品安全生产、贮运保鲜和加工的标准化技术体系,构建绿色食品生产的生态环境,提供绿色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完成农业信息多功能网络平台和专业搜索引擎的开发,完成区域尺度大型专业数据库,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开展资源管理数字化、生产管理过程精准化、农业装备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和农业虚拟化研究网络平台原型的研究。

2035年的中国可能会是什么样范文

2035年的中国可能会是什么样范文

2035年的中国可能会是什么样范文2035年中国将基本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深刻分析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并全面规划了未来五年朝着这一伟大战略目标迈进的具体路线图。

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包括九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一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二是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三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五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六是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七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八是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九是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从这九个具体目标不难看出,虽然整体目标构建主要着眼的还是社会发展质量即质量指标,但其中也不乏具体的量化指标。

这里最主要的量化指标有两个,一是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二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这两个量化指标,特别是后一个也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际上意味着到二〇三五年中国将基本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就目前世界银行认定的发达国家看,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致在二万美元到七万美元之间。

一般认为这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的属于高度发达国家,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二万、三万美元左右的则属于中等发达国家。

当然,能否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认定标准并不仅仅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要看一个国家是不是具备现代经济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

构建现代化强国的十大新型基础设施

构建现代化强国的十大新型基础设施

构建现代化强国的⼗⼤新型基础设施中国⽹/中国发展门户⽹讯中央和地⽅为实现稳就业、稳投资等“六稳”⽬标和完成保就业、保民⽣等“六保”任务,推出了⼀系列重⼤基础设施投资项⽬,在补传统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进度。

新基建涵盖数字化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管理,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能够更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新基建有近期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的内在需求,但不宜泛化,要着眼长远,有系统性、质的“代际”飞跃,以适应⼈类迈向知识社会时代的⼤趋势及需求。

基础设施的内涵演进与体系构成“基础设施”的英⽂为“Infrastructure”;其中,“Infra”为拉丁⽂,意为“在下部”,“Structure”意为“结构”。

因此,该单词字⾯理解为“⼀个国家或⼀个组织保持运⾏所必需的系统或结构”。

我国的⼤运河(公元前 486 年始凿)、都江堰(建于公元前 256 年),以及西⽅的罗马⽔道(公元前 6世纪始建),均证明⼈类社会早已有基建的公共观念。

从社会成本视⾓理解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与其⽀撑服务的对象构成“相互定义”的⼀个系统。

狭义的基础设施包括运输、电⼒、通讯、给排⽔、⽔利设施、管道燃⽓等所有基础产业和公⽤事业设施,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撑,具有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特性。

从投资⾓度看,基础设施是公共先⾏资本,必须先⾏于收益快的私⼈⽣产投资。

在市场失灵情况下,政府应基于全社会成本收益分析做出供给决策,并⽤税收等收⼊进⾏⽀付。

⼴义的基础设施可从社会成本的意义上理解,除了狭义的基础设施即公共先⾏资本外,还包括教科⽂卫、国防、公共安全等⼴泛领域;其为社会直接⽣产活动提供要素⽀撑和环境服务,使私⼈直接⽣产投资更加有效率,⽣产的收益更⾼;其费⽤由社会分摊,被称为社会间接资本或公共间接资本——能提⾼整个社会发展的竞争⼒和获利能⼒,具有间接经济效益,也具有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特性。

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

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

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本报记者杨祖荣记者:2006年2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了我国至2020年的科技发展蓝图。

那么,这次研究制定至2050年我国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又是出于什么考虑?路甬祥:人类近现代文明进步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真正要走到前面,实现现代化,必须提升人的创造能力,提升科技原创的能力和战略引领的能力。

面对国际环境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们认为有一些问题必须要从更长远考虑,比如能源问题。

未来,人类不得不走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核能为补充的能源体系。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能源的整体结构要发生改变,可能要发展分布式能源体系,发展更高效的直流传输和储能技术,解决网络的控制、安全、可靠性问题,这里面隐含着大量的科技问题,几乎涉及所有学科。

所以,能源问题引起的从基础到应用方面的研究,整体的、结构性的变化和冲击恐怕是很普遍、很大的,而这个时间跨度是50年或者100年。

以核能为例,从布局到重大技术突破往往需要20年乃至更长时间,而商业化大规模应用也大致需要20年乃至更长时间。

如果我们现在不前瞻布局,未来就会落后。

法国已经做到第三代、第四代裂变能核反应堆,制定了到2040年、2050年的路线图。

为国家利益着想,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该考虑这些问题,应该做前瞻的研究工作。

总之,从面向未来中国的发展、面向未来人类的发展看,都需要我们开展前瞻的战略研究。

这次战略研究中涉及的18个领域,不仅仅考虑近期或者中近期,而是从更长远来考虑。

过去250年世界工业化的发展,只解决了不到10亿人口的现代化问题,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和新加坡。

今后50年,可以肯定的是,包括中国十几亿人口在内,至少有20亿、很可能有30亿人口,通过实现小康走向现代化,比过去250年要多2到3倍,这将为世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但也必然对地球的有限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新的挑战。

中国布局风电产业发展路线图

中国布局风电产业发展路线图

中国布局风电产业发展路线图来源:时间:2011-12-14 点击量:277次【打印】【大中小】中国首部《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设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2030和205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2亿、4亿和10亿千瓦,成为中国的主要电源之一,到2050年,风电将满足国内17%的电力需求。

未来风电发展的布局是:2020年以前以陆上风电为主,开展海上风电示范;2021-2030年,陆上、近海风电并重发展,并开展远海风电示范;2031-2050年,实现东中西部陆上风电和近远海风电的全面发展。

我国首部《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近日发布。

在前不久举办的的2011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透露了路线图的相关内容:预计到2050年,我国风电装机将达10亿千瓦,满足17%的国内电力需求,2020年后,国内风电价格将低于煤电的价格,国内现行的风力发电补贴政策将逐步取消、退出。

风电产业链有待完整衔接由于步子太快,与风电产业相关的一些技术和标准体系还没有跟上,今年8月份,国家各部门针对风电产业开展了一系列的集中行动。

国家能源局发布“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等18项重要标准,随后下达《关于“十二五”第一批拟核准风电项目计划安排的通知》,宣布风电审批将正式纳入国家统一规划。

与此同时,电监会主要针对“风电场机组的低电压穿越能力检测及改造情况,和风电场接入系统后对当地电网影响”的全国风电安全检查也开始启动。

这一系列行动意在改善我国风电标准滞后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风电的发展可谓迅猛。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风电装机连续5年实现翻番,2010年,我国累计风电装机已高达4473.3万千瓦,成为世界最大的风电装机国,同时还有4家风机制造厂家进入了全球前10名。

国家能源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风力发电量达到3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1%,增速居各大能源之首。

科学院发布面向科技发展路线图完整版

科学院发布面向科技发展路线图完整版

科学院发布面向科技发展路线图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中国科学院发布我国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中国科学院10日在京发布《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系列报告,为我国描绘了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

这份300多名专家经过一年多研究形成的路线图认为,当今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夜,在今后的10年至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面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战略任务,面对可能发生的新科技革命,我国必须及早准备。

路线图提出,必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我国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即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

路线图同时提出必须着力解决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22个战略性科技问题。

包括高品质基础原材料的绿色制备、中国地下4000米透明计划、新型核能系统、海洋能力拓展计划、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探索、人造生命和合成生物学、纳米科技、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系列等。

据了解,中科院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形成了战略研究总报告和能源、人口健康、矿产资源、空间与海洋、信息、材料、生态与环境等17个分领域报告,将以中英文形式陆续出版。

中科院还将在此基础上每5年修订一次相关领域路线图,为国家宏观科技决策提供科学建议。

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解析中科院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中国科学院10日发布了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

这份路线图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有哪些重要内容在我国已提出面向2020年中长期科技规划的情况下意义又是什么呢新科技革命先兆显现近几年,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来,世界主要国家都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报告。

中国至2050年发展路线图

中国至2050年发展路线图

中国至2050年发展路线图中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系列报告摘登空间科技空间科技领域是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

该领域中一个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部分,就是对地观测及其应用。

空间技术是实现空间科学和应用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并和空间科学与应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21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如何履行大国责任、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与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问题,面临着如何牵引带动我国高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科技领先,如何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以及如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重大问题。

空间科学、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将为上述影响到国家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提供大量的、有效的和不可替代的科学和技术解决方案。

本路线图主要针对我国“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目标,分析了我国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空间科技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分析国际主要空间国家发展战略和空间科技领域前沿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本领域的研究基础和现状,重点针对空间科学、对地观测及数字地球和相关空间技术,提出了我国至2050年空间科技领域的发展愿景、目标和发展路线图。

我国至2050年空间科技领域的发展愿景为:以国家需求和科学技术关键问题为牵引,全面加强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到2050年,使其在国家战略发展中承担和发挥应有的和突出的重要作用,为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大量的、有效的和不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至2050年空间科技领域的发展战略目标如下:战略目标1(空间科学发展战略目标):开展针对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沿探索与研究,在黑洞、暗物质、暗能量和引力波的直接探测、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及其预报和地外生命探索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的突破进展,全面提升我国空间科学的研究水平,用重大科学成果提升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和科学文化上的贡献度。

“创新2050”报告未来——“创新2050

“创新2050”报告未来——“创新2050

“创新2050”报告未来——“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报告出炉6月lO日,中国科学院对外宣布,中科院组织包括近60位院士在内逾300位高水平科技、管理和情报专家,经过两年研究,已绘制完成中国E 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将分18个领域陆续推出主题为“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系列战略研究报告。

18个领域及“8大体系”2007年夏,中科院组织300多位专家,开展了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油气资源、人口健康、农业、生态与环境、生物质资源、区域发展、空间、信息、先进制造、先进材料、纳米、大科学装置、重大交叉前沿、国家与公共安全等18个重要领域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

经过一年多时间,基本理清了至205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重要科技领域的战略需求,提出了若干核心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问题,从国情出发设计了相应的科技发展路线图,形成了系列战略研究报告。

报告凝聚了中科院专家历时一年多的心血,按照2020. 2030和2050三个阶段,提出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的整体构想,即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保护发展体系、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和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

围绕这八大体系,路线图还提出“‘后1P’网络的新原理新技术研究和试验网建设”、“中国地下4000米透明计划″、“空间态势感知网络”、“社会计算与平行管理系统”、“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探索”等二十二个战略性科技问题。

路线图出炉是时代的要求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既面临着可弛发生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健康、空天海洋、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等严峻挑战,必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

当今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夜,中国绝不能简单地照搬他国科技发展模式,必须面向世界前沿,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需求出发,前瞻布局、重点突破,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

热点 01太空篇 中国太空计划及其发展历程--备战2022年中考英语时事热点话题点石成文专练

热点 01太空篇  中国太空计划及其发展历程--备战2022年中考英语时事热点话题点石成文专练

热点01太空篇中国太空计划及其发展历程备战2022年中考英语时事热点话题点石成文专练【背景介绍】神舟、北斗、嫦娥、萤火、天宫、夸父……中国近年一连串重大太空计划的名字,大多出自中国传统神话故事。

在这些计划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科学院今年6月公布的《中国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2030年左右将载人登月并建立月球基地;2050年左右载人飞向更远的行星,可望登陆火星。

神舟:中国载人太空计划从1999年以来,共发射七次神舟飞船。

前四次是无人飞行,神舟五号首次搭载中国人杨利伟进入太空。

去年九月发射的神舟七号,共搭载三名太空人,完成太空漫步。

神舟八、九、十号目前正在研制,三艘太空船预计将在未来的太空飞行中,与中国自制的太空站衔接。

北斗:中国的全球定位系统古人以北斗七星指引方向,中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也取名“北斗”。

中国的北斗计划,加上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欧盟的伽利略系统、美国的GPS系统,未来的全球定位系统,将出现四强竞争的局面。

中国的全球定位系统,将由30多颗人造卫星组成。

根据先区域、后全球的原则,初期将发射10颗左右的导航卫星,首先在亚太和中国上空提供区域定位服务;在2015至2020年间增加人造卫星,建成全球系统。

以中国现在的卫星技术水平,地球轨道上两颗北斗卫星的位置,可以定格在几公分的误差范围内,有助于未来建构完整可靠的卫星网路。

嫦娥:中国探月工程预计在2007至2017年间,按“绕”、“落”、“回”的顺序,完成卫星绕月、月球车降落、采探月球土壤返回地球三项任务,为将来的探月、登月、驻月预作准备。

第一步的嫦娥一号前年升空,在绕行月球轨道14个月并搜集大量资料之后,撞向月球定点自毁。

萤火:火星探测计划国古称火星为“荧惑”,“萤火”取其谐音。

萤火一号卫星预计今年10月搭俄罗斯火星探测器的便车升空,将在11个月后进入火星轨道,绕行约一年,搜集火星磁场、电离层和地形资料,将是中国探测火星“绕”、“落”、“回”三步骤的起点。

国际能源署(IEA)《风能技术路线图》

国际能源署(IEA)《风能技术路线图》

国际能源署(IEA)《风能技术路线图》前言从经济、环境和社会角度来看,目前的能源供应和使用趋势明显是不可持续的。

如果不采取果断行动,到2050年与能源有关的CO2排放量将增加一倍以上,增加的石油需求将加大对能源供应安全问题的忧虑。

我们能够而且必须改变我们目前的能源利用方式,而这将需要能源革命和低碳能源技术发挥关键作用。

如果我们要实现我们的温室气体(GHG)排放目标,就需要提高能源效率和广泛推广多种类型的可再生能源、碳捕获与封存(CCS)、核电和新的交通运输技术,而且各主要国家和经济体都必须参与。

如果我们要确保目前的投资决定不会造成未来我们需要长期忍受不理想的技术,这项工作也很迫切。

迫切需要将政治声明和分析工作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意识正在不断加强。

为了发起这次行动,在G8集团的要求下,国际能源署(IEA)正在制定一些最重要技术的系列技术路线图。

这些路线图对促使国际社会对一些具体技术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分析基础。

每一个路线图都制定了一种特殊技术到2050年的发展路径,并确定了技术、资金、政策以及公众参与的阶段目标,要发挥该技术的全部潜力就必须实现这些目标。

路线图中还包括了有关技术开发和传播到新兴经济体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国际合作对实现这些目标将是至关重要的。

风能也许是“新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中最先进的,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为了到2050实现超过2000GW的风能发电装机容量目标,风能技术路线图确定了一些必须采取行动的关键任务。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产业界、研究机构以及更广泛的能源部门的共同努力。

应该确定出最好的技术和政策实践并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伙伴进行交流,以达到最具成本效益的良性发展。

随着对路线图所提出建议的实施,以及随着技术和政策框架的完善,不同技术的潜力可能会得到加强。

国际能源署将不断更新对风能和其他低碳技术的未来潜力分析,同时在路线图的发展完善过程中欢迎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路线图得出的关键结论(1)关键结论风能路线图的目标是:到2050年,风力发电将占到全球电力供应的12%;届时2016GW的装机容量每年减排28亿吨CO2当量;路线图还认为对实现甚至超额完成这些目标而言,不存在根本性的障碍。

关于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用两面性的思考

关于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用两面性的思考

矿床地质2010年MINERAL DEPOSITS 第29卷增刊关于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用两面性的思考刘铁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自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对矿物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回顾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成就,无一不与技术进步息息相关,技术进步已成为人类从更大的广度和深度获得资源,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人类对技术的崇拜已然形成。

但工业革命以来数百年的资源开发利用实践亦表明,技术进步对人类可持续发展而言历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具有两面性。

首先,虽然技术进步扩大了有限资源的来源基础和供给效率,保证了人类社会在特定发展时空内的资源安全,但从不可再生矿物资源消耗的总效果上看,技术进步却在客观上加速了资源整体的耗费速率,使得人类发展的矿产资源极限更快地到来。

例如,2009年6月中国科学院在公布的中国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中,提出了“中国地下四千米透明计划”,力争到2040年,使中国主要区域地下四千米以内变得“透明”,为准确圈定覆盖区和深部的矿产资源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中国地下四千米透明计划”的实施,将通过系统开展覆盖区和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立足国内资源赋存新增一大批矿产资源储量,从而有效保障中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安全。

同时,中国还将通过以下一系列科研技术攻关,进一步扩大中国的矿产资源基础及供给效率,具体包括:贫矿资源、复杂难矿利用技术的现代化和产业化;推动复杂共伴生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发展非传统资源与替代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发展石油天然气高效利用技术等。

依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情况预测,通过进一步加大地勘工作力度,实现重大找矿突破,并取得相关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进步,确可有效地保障中国未来数十年的矿产资源安全。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供给关系的一条铁律:资源现时供给的增加抑或对未来供给的保证,均会促使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扩张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系列报告摘登空间科技空间科技领域是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

该领域中一个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部分,就是对地观测及其应用。

空间技术是实现空间科学和应用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并和空间科学与应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21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如何履行大国责任、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与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问题,面临着如何牵引带动我国高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科技领先,如何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以及如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重大问题。

空间科学、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将为上述影响到国家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提供大量的、有效的和不可替代的科学和技术解决方案。

本路线图主要针对我国“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目标,分析了我国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空间科技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分析国际主要空间国家发展战略和空间科技领域前沿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本领域的研究基础和现状,重点针对空间科学、对地观测及数字地球和相关空间技术,提出了我国至2050年空间科技领域的发展愿景、目标和发展路线图。

我国至2050年空间科技领域的发展愿景为:以国家需求和科学技术关键问题为牵引,全面加强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到2050年,使其在国家战略发展中承担和发挥应有的和突出的重要作用,为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大量的、有效的和不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至2050年空间科技领域的发展战略目标如下:战略目标1(空间科学发展战略目标):开展针对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沿探索与研究,在黑洞、暗物质、暗能量和引力波的直接探测、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及其预报和地外生命探索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的突破进展,全面提升我国空间科学的研究水平,用重大科学成果提升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和科学文化上的贡献度。

通过战略目标1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在解答以下科学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1.宇宙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2.生命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生命(包括人类)在地外空间的生存表现和能力是怎样的?3.太阳和太阳系是如何影响地球和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4.是否存在超越现有基本物理理论的新物理规律?5.空间环境下的物质运动规律是怎样的?战略目标2(空间应用发展战略目标):以发展对地观测基础设施、构建数字地球科学平台与地球系统模拟网络平台为主线,综合利用空间信息,模拟与预测气候变化、区域水循环与水安全、碳循环与生态环境、陆表覆盖变化、突发自然灾害等,以及寻找与发现新能源、新资源,大幅提升空间科技支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我国发展新阶段所面临的能源与资源短缺等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问题,和应对全球变化、生态退化、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问题上形成重大突破,实现我国从空间应用大国向强国的战略性跨越。

通过战略目标2回答以下科学和发展问题:1.全球变化对我国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2.我国区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有哪些,响应机制是什么?3.造成影响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及规律是什么?4.提高全球变化要素的探测、模拟与预测能力的途径是什么?5.空间信息用于资源和能源勘查有哪些新方法和新途径?战略目标3(空间技术发展战略目标):针对科学和应用两大需求,依据技术发展规律,突破关键和瓶颈技术,在超高分辨能力、超高精度时空基准、轻小型化空间飞行器和有效载荷、临近空间飞行器、深空超高速和自主航行,以及人类在空间的生存和活动能力等领域进入世界领先行列,为空间科学探索和空间信息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重点发展可能制约我国未来空间科学与应用发展的关键技术,形成重大突破,为我国未来的空间活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为空间科学与应用的发展、带动相关高技术领域的跨越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

人口健康科技生命科学的进步推动了人类对自身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使传统临床医学转变成为以现代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方法为基础的生物医学。

新的科学技术突破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基因组学等生命大科学的出现,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进程中有可能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脑与认知科学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和人类健康科学的热点与前沿;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与复杂性科学的融合孕育着重大的科学突破,将为人口健康领域带来重大变革。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未来仍然是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

在计划生育方面,目前的避孕方法和手段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殖健康的需要;同时,我国的人口质量控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生殖医学基础研究,进一步完善中国生殖科学和生殖健康研究体系。

要从人口控制和生殖健康的基础研究入手,发展安全有效和使用方便的新一代避孕方法;建立生殖健康干预技术,初步实现利用基因矫正和辅助生育技术消除常见的遗传缺陷;降低人口出生缺陷,提高优生优育的水平。

合理营养是人类保证健康和抗御疾病的基础。

当前,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是困扰我国社会的主要公众健康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公众的营养健康问题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要应对这类挑战,需要加强营养科学研究,全面深入地阐述中国人特定遗传背景下的营养需求和导致主要营养问题的原因和相关机理;为制订符合国人群体和个体遗传及生活方式特点的营养素标准和膳食指南等国家相关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形势十分严峻,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对食源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急慢性毒理和机理研究,并发展对有毒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技术和平台,建立和健全食品安全数据库,建立我国食物安全监测与早期预警系统,确保我国公众的食品安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在短短几十年内,我国完成了从传染性疾病向慢性病的流行病学模式转变;早期严重威胁公众的疾病,如传染性疾病、孕产和围产期疾病等的危害范围和程度有了明显的下降,重大慢性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则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

尽管研究者已经对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治方法进行了长期和大量的研究,但是要对这些慢性病实现有效的防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显然,我国人口健康领域的关键战略需求应该是,加强对这些重大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将抗击疾病的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推动医学模式由过去的疾病治疗为主向预防、预测和干预为主的战略性转变。

世界各国人口流动的迅速增长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此外,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由于区域辽阔,地方性的传染性疾病会不断出现;广泛滥用抗生素而产生新的耐药株病原体,以及人类接触新的动物源病原体而产生新的疫病,都会导致新一轮的传染性疾病。

这些情况使得生物安全成为当前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建立健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机制,建立监测和防御新发传染病与再发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生物防范生物安全网络体系,提高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能力。

由于我国社会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和精神活动方式的改变,导致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新的认知与行为障碍如网络成瘾正在成为困扰现代社会的严重问题。

此外,人口的老龄化也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

解决认知、行为与精神障碍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实现个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已经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

要进一步加强对脑认知功能的物质基础和工作原理的研究,寻找心理、精神疾病发病的生物学基础,实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从而降低我国人群的心理、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国民的智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和维持认知与心理和谐。

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集中体现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前沿的新成就与新突破,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创新与集成,是新世纪科技和经济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之一,也是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的重要支撑。

要争取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加强创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药物的研发,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由世界制药大国向世界制药强国的转变,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

在继续重视和努力发展化学合成新药的同时,要应用生命科学和其他现代学科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中药的物质基础和治病机理,发展融合中西医药学的疾病预防模式。

要把生物技术药物作为我国医药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和新的生长点,大力推进现代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和产业。

还要大力发展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

再生医学是通过机体内组织与器官中自身所具有修复功能的干细胞,或者植入具有多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功能组织与器官,来修复、替代和增强人体内受损、病变与有缺陷的组织与器官,达到治疗重大疾病的目的。

干细胞作为再生医学的重要手段与研究核心,涵盖了基础与临床医学多个领域。

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基于干细胞的修复与再生能力的再生医学将有望成为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后的第三种疾病治疗途径。

综上所述,制订我国人口健康的科技发展路线图的科技愿景,就是要在2050年前后,建立一个适应我国人口健康国情的普惠健康保障体系:以预防和控制重大慢性病为核心,将抗击疾病的重心前移,推动医学模式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测干预为主转变,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环境—心理—社会的会聚医学模式转变,形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生物安全、食品安全、健康营养生活方式的科技保障系统,建立中国特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生物防范体系,实现全民身体健康进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规模化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强国。

矿产资源科技我国矿产资源工作的基本现实矛盾是,一方面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很大,已探明的主要矿产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我国矿产资源找矿潜力巨大,矿产资源利用水平不高,与矿业开发有关的环境问题突出,对矿床的研究、勘查和开发程度偏低。

如何挖掘我国矿产资源的巨大潜力、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从而缓解我国已探明的主要矿产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确保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我们认为除合理利用国际资源、降低单位产值对矿产品的消耗量、提高矿业管理水平以外,还需要在系统认知我国岩石圈独特演化历史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巨量成矿物质聚集过程、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成矿模型与找矿模型的关系等与成矿理论和成矿规律研究有关的三大科学问题;重点突破覆盖区和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矿产资源替代和循环利用等三个重要技术方向,并加强相关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和应用。

近中远期的战略安排是:2020年前,确定我国主要成矿区带的成矿规律和找矿远景;突破元素野外现场精确测定技术,航空物探技术,成矿信息高精度提取技术,东部地区深至20 00米左右高分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提高重点矿山的矿产资源采、选、冶回收率和共伴生矿床综合利用率;开展紧缺矿产替代资源技术的先导性研究和开发;突破废旧金属高效回收利用技术;积极改善我国矿山生态环境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