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法与法自然的文化分析——陈晓枫
道家的“法自然”观及其影响——兼与西方自然法思想比较

道家的“法自然”观及其影响——兼与西方自然法思想比较丁以升一般认为,西方法文化以自然法思想为主流,它从现实世界之外,从宇宙的普遍法则中推导出一个充满理性精神的自然法,从而虚构出自然法与实在法的二元对立,呈现出典型的形而上学思维;中国传统法文化以儒家法律思想为底蕴,儒家关注的是现实世界,它所推崇的礼是奠基于家庭血缘基础上的人伦理性,它不假外求,并不为礼寻求某种外在的理性力量的支持,形而上学思维几乎一片空白。
因此,有无形而上学思维就成了中西传统法文化的实质性差异。
这种观点的偏颇之处在于它忽视了道家法律思想,尤其是《老子》的“法自然”观对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深刻影响。
《老子》主张以道统法,强调“道法自然”,提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其中贯穿着明显的形而上学思维。
儒家思想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从这种思维方式中汲取营养,从而使传统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染上了形而上学的色彩。
可以说,《老子》的“法自然”思想乃是沟通中西传统法文化的一座桥梁,因此,不能把中西法文化的差异归结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有无。
一中国自殷亡之际,神权法思想就开始动摇,西周统治者抛弃了陈旧的“天命”、“天罚”思想,转而强调“德”,把对法的审视由天上转向人间,从此,法文化关注的重心就由外在的天转向现实的人伦。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尽管在治国方式上存在着激烈争论,但他们对法的精神的探索始终是从社会现实和道德人伦着手的,带有明显的功用型、务实型特点。
唯有道家能独树一帜,不从活生生的现实出发,而是从虚无飘渺的“自然”中来探索治国的方略。
《老子》虚构出一个“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而判断是否“有道”的标准则在于是否合乎“自然”。
它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一反传统的以天为万物之源的观念,把天产生的根源归之于道,又把道产生的根源归之于自然,从而赋予自然之道以最高法则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道”?《老子》指出,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无”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所以“道”就是“无”。
“自然”与“自然法”概念的古今之异--关于自然法学术史的一个初步反思

“自然”与“自然法”概念的古今之异--关于自然法学术史的
一个初步反思
柯岚
【期刊名称】《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26)5
【摘要】古典时代的自然法学说与近代的自然权利学说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这是由于对"自然"一词的古今理解不同导致的。
古典时代的自然法是关于人本性的法则,
是与形而上学不可分离的,近代以来的自然权利说是一种革命性的政治理论,与形而
上学和人的本性没有必然联系。
二战后对极权主义的反思导致了古典自然法的复兴。
【总页数】7页(P23-29)
【关键词】自然法;自然;自然权利
【作者】柯岚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71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2;B2
【相关文献】
1.法律的“内在道德”的两个维度--再访富勒自然法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J],
王志勇
2.法哲学视阈下的自然法与实证法——一个思想史的考察 [J], 华雨;
3.何种自然?何谓法?——对阿奎那自然法概念的一个评注 [J], 杨天江
4.自然法的概念史:从乌尔比安到阿奎那 [J], 杨天江
5.古典实践概念与近代自然法传统——对古典美德伦理学的一个批评性考察 [J], 聂敏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然法思想作为西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自然法与“法自然”赵子尧(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0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摘要】自然法思想作为西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对其的深入认识与研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与西方所盛行的自然主义理念加以比较分析,以探求中国古代的“法自然”思想是否与西方的自然法思想存在某种内在一致性。
本文将从自然法与“法自然”的基本思想谈起,在对二者加以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找出其本质性区别,以期达到某种程度的正本清源的目的。
【关键字】自然法、“法自然”、老子自然法观念源自于古希腊文明,其通常含义是指人类所共有的权利或正义体系,作为一般承认正当行为的原则,常常与国家正式颁布及所实施的成文法形成对比。
西方的自然法思想造就了西方社会的法律品质与法治传统,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在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与之相应的,便是道家的“法自然”的思想。
中国法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中作为支撑整个体系的精神内核就是萌芽于道家的“法自然”的法哲学观。
一、西方的自然法思想自然法即自然的法律或自然法则之意,发源于古希腊时期,作为一种思想传统和政治意识形态不断引导着西方法律制度的构建。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法即人类理性,以正义为基础,是引导人行善、禁止人为恶的基本原则。
最初,法律被划分为自然法和人定法,自然法是人的自然理性体现,而人定法必须合于自然法,并强调人的理性是法律的本质。
在古希腊思想家看来,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则和秩序的,不仅自然界存在着规则,社会之间、民族之间、个人之间的关系也都是有他们先前已经确立的秩序。
这个秩序或者叫做“自然法”,或者叫做理性,并有待于人们用智慧去发现。
真正对自然法问题展开系统论述的是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
他指出,自然法是普遍的道德原则,其内容是正义,而自然是正义的基础。
①而中世纪的自然法是以神学面貌出现的,在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体系中,他认为法分为永恒法、自然法、人定法和神法。
但是,自然法只是人这个理性动物对源于神的智慧的永恒法的参与,是人定法通向永恒法的桥梁。
人权民权化(陈晓枫)课件

7、自然法学派的社会契约说,决定了人是社会政 治共同体契约关系中的另一独立主体,人集合为 人民时,独立于社会和国家。因此国家就变成了 须对人民承担合同义务的主体。人民的意愿和权 利让渡,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来源。
8、人权学说已历经了四代发展,即自由权、社会 权、生存发展权和期待权(环保)。同时,不同 民族国家关于人权的法律保障,存在着显见的民 族和国别差异。
6、“民权”在演化中,又产生了关于民本的 学说。 “民本”是儒家学说,其价值主体是君 主,即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民 为邦本,本固邦宁”。但是在儒家思想的 框架内,人民有权利要求基本安宁的生活 ,这个意义可以说类似于人性尊严的主张
三、人权与民权:两种文化的分析
1、权源观的差异 人权的产生有古典自然法中的正义含 量,其正当性是天赋的,人民通过契约的 方式向国家让渡自然权利,国家是权利保 障的义务人; 民权是统治大权所分割后赐予的,赐 予与收回都是由国家权力决定的,其中的 核心节点是解放说
4、人与利益的联接或阻隔 西方文化中的个人,因立足于追求自由 和幸福的权利,因此其逐利也是正当的; 中国的利益观,其利是从属于义的,而 义的本意要归之于仁,人在义的指导下, 必须严守自己的等级名分,在礼的框架中 才能取得个人的利。其利的核心涵义是义 对利益的分配和配置
5、民权实践的制度路径
孙中山是民权理论的集大成者,依据人性三品说,产生 了政党训导、培育民权的建国三阶段说; 孙中山学说前后,中国宪法制度对民权保障的设计可以 分为五种短板现象; 关于民权以外的人身权、自由权、财产权和其他权利, 可以总结归纳为“臣民的权利与义务”,与民权共同构成 基本权利体系,但是受到专制权力的严密监控。
5、由于“权利”这个词汇,和其主体之间的 割裂,权利被认为既可以由人民享有,也 可以被国家行使。由此引发的冲突是,学 界认为民权与民主分指两种政治体制:“民
自然法视野下的民法文化的价值观分析

【 关键词 】 自然法; 民法文化 : 法律价值观
中 编 号 :09 23 2 0 )4 23 2 10  ̄ 8 (0 9 0- 0- 0 0
一
化是 人类生产或 创造的 , 而后传 给其 他人 , 特别 是传 给 下一代 人 的每一 件物 品 、 习惯 、 念 、 度 、 观 制 思维 模式和行 为模式 。
1 民法 文 化 的概 念 及 确 立
民 法文 化作为 法律 文化 的一种 , 其他类型 的法律文化 的最 大区别 与
在于 , 民法文化 主要表现 为一种 伦理 文化 , 体现 的价 值以 对人 自身 的 所 关 怀作 为首要价 值取向 。“ 人性的 首要法则 , 维护 自身的生存 , 是 人性 的 首要 关怀 , 是对 于其 自身所 应有 的关怀 。 民法 文化作 法律 文化的分支及 ” 其主 要组成部分 , 是指 以市民社 会和 政治 民主 为前 提 , 自然法思 想为 以 哲学基 础 , 民法特有 的权 利神 圣 、 以 身份 平等 、 私法 自治 之理 念为 内涵 , 运作于 社会生活 而形成 的、 社会普 遍的心 理 态势和 行为 模 式。作 为 “ 商 品生 产者社会的 第一个 世界性法律 ” 的罗马法 适应 当时简 单商品经济 的 需要 , 已开始在 一定范 围内确认 了主 体间 的平 等与 法律 行为 的 自愿 性 , 初露 民法文化的端 倪 罗马 法适应 当时发达奴隶 制经济 的要 求 , 简单 在 商品 生产的推动 下 , 在一 定程度 上开 始体现 出对人 的 自由 、 平等和 财产 权的 尊重 , 这里 面也包 含 着 自然 法思 想和 基 督教 教义 对 它所 施 加 的影 响 。尽管 罗马法终 究摆脱不 了时代 的烙印 , 但它 的影响却远远 超 出了孕 育它 生长的社会 , 而成为 全人 类的文 化 遗产 , 从 并成 为我 们研 究民 法制 度和精 神的起始点 。现代 民法之所 以确认 罗马法 为其起源 , 绝不仅 仅是 因为其 规范的适 用性 , 更为 重要的 是体现于其 中的公平正 义的 自然法观 念。
三大法学流派以及代表人物观点整理

三大法学流派以及代表人物观点的整理西方法学思想回顾 (1)法学流派概述 (2)一)自然法学派 (2)1、古典自然法的思想:不是古典自然法学派 (2)2、中世纪的古典自然法的思想: (3)1)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神学自然法 (3)2)古典自然法学派:启蒙时代 (3)3、新自然法学派:19世纪-21世纪 (3)1)古典自然法学派的衰落与复兴 (3)2)对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改造 (4)3)德沃金的基本理论 (4)二)分析实证主义 (4)(一)奥斯丁(边沁) (5)1、理论的基础- 主权者的命令: (5)2、法律与道德:严格分开,不注重法的历史发展,仅着眼于实在法的逻辑分析 (5)3、区分“实然法”与“应然法”,认为法理学的研究围严格限定于“实然法” (6)(二)凯尔森 (6)1、法律与道德: (6)2、国家与法律 (6)1)一元论 (6)2)反对三权分立学说 (7)3)主按公民同法律秩序的关系把国家划分为和专制两种 (7)4)反对绝对主权理论 (7)5)国际法思想:国法与国际法一元论 (7)纯粹法理论之评价 (7)国际法理论之评价 (7)(三)哈特 (8)1、反对奥斯丁“主权者命令” (8)2、引入“规则”(rule)这一观念 (8)3、接受维特根斯坦后期语义分析哲学的方法 (9)1)反对对法律概念传统的下定义的方法 (9)2)哈特:恶法亦法 (9)3)哈特:最低限度的自然法 (9)三)社会法学派 (9)西方法学思想回顾(一)、古希腊:丰富的哲学、美学成就,古典自然法思想的出现(二)、古罗马1.职业法学家集团* 五大法学家:426年,罗马皇帝Valentinianus III 颁布《引证法》(Law of citations),规定:凡法律未明文规定的,依五大法学家的论点决定;五大有分歧,依多数意见;相持不下时,依伯比尼安2.成文法体系:《国法大全》(东罗马帝国时期,565左右,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及死后不久新编纂的,它是《查士丁尼法典》、《钦定法学阶梯》、《学说汇编》、《新律》四部法典汇编的统称,也是奴隶制时代历史上一部最完备的成文法典。
自然法学派与分析法学派的比较.

一、自然法学派和分析法学派的基本分歧自然法学的理论首先肯定在人定法之上存在一种自然法,自然法指导人定法的制定,不符合自然法的人定法不是好的法律,它主要关注的是法律“应当”是什么,即法律的“应然”问题。
尽管自然法学家对“自然法”的核心理念见解各有不同,但他们都强调正义或理性的道德原则是自然法的基础,而法就是由理性和正义感引伸出来的道德原则在法律规则和概念中的体现,因此道德将是衡量法律的重要标准。
分析法学则主张法律与道德相分离,认为法学仅仅是研究法“是”什么,而无须关注法“应当是”什么。
分析法学的哲学的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其严格分开“实际上是这样的法律”和“应当是这样的法律”,它只注重研究“确实存在”的东西,所以主张法理学的方法主要是分析,而不是评论或批判,法律的实现必须通过武力制裁。
其强调对法律概念的分析,依靠逻辑推理来确定可适用的法律,否认法律和道德之内的必然联系。
自然法学把法看作是由理性和正义感引伸出来的道德原则在法律规则和观念中的体现,关注了法律的道德和理性内容,却忽视了对实证法律的研究。
自然法的倡导者认为仅凭理性的力量就能够发现一个理想的法律体系,就能设计出普通有效的法律体系的全部细节,这是毫无根据的。
但是自然法学忽视事实的做法,却使他们能够把注意力集中于发现理想的法律和正义制度,从而奠定了法律乃至西方文明的基础。
分析法学从实证角度出发,仅仅讨论“法律是什么”,而不涉及对法的价值判断的立场,分析法学的学者对法哲学的范围,法的概念的看法各有差别,但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认为法与道德不存在必然的联系,道德绝不是衡量法律好恶的标准。
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法律法规,只要它是通过适当的方式颁布运用的,就应视为有效的法律。
虽然有的分析法学者也引进了法的“应当性”特征,但认为法的“应当性”与自然法的“应当性”存在“实际的法”和“应当的法”的严格分离。
因此有的学者称分析法学派为“归类的机器人”。
二、分析法学家和自然法学家的基本观点实证法学主张道德与法律的分离,否定两者的内在必然联系。
陈少峰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产业发达

陈少峰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产业发达来源:新华日报陈少峰,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
多次参与国家部委和省市有关文化产业政策、体育产业、动漫、电影、文化出口、青少年文化建设等领域的课题研究或发展规划制定。
主编《北大文化产业》学刊、《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等,参与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前沿教材》系列丛书等。
核心提示文化事业的落脚点是文化,文化产业的落脚点在产业。
中国传统的文化事业,大多属于精英文化,而文化产业主要是大众文化。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产业,所需第一位的是商业人才,文化底蕴很深的人一般不适合搞文化产业。
传统文化的主流消费者是年纪大的人,文化产业的主流消费者是青少年。
文化产业最重要的特点,一个是“无中生有”,一个是产品或者模式可复制。
做文化事业要雪中送炭,而做文化产业则要锦上添花,才能做得更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叫“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
主要谈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文化产业有哪些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是城市怎样发展文化产业。
企业家、艺术家,谁坐第一把交椅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文化产业与文化有什么区别,或是说文化产业有哪些特点。
我们平时见到文化产业,看到里头有“文化”两个字,总会联想到我们平时说的城市文化、文化底蕴或历史文化。
其实,我现在讲的文化产业跟我们平时讲的文化有很大区别。
文化产业指的是某一类特定的让人们去娱乐的东西。
而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道德、法律、思维方式,还包括人们经常说的文化事业等。
当我们讲文化产业的时候,我们讲的是经济而不是文化。
那么这个产业要不要文化呢?要!但是这个文化不是很深的文化,是很表层的文化,或者说文化产业实际上就是娱乐。
让人快乐的东西叫文化产业,提升人们的东西叫文化。
中国传统的文化事业,大多属于精英文化,而文化产业主要是大众文化,这是其特性所在。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产业,所以它所需第一位的是商业人才,艺术家还在其次。
《法的理念》中对自然法和成文法的论述

《法的理念》中对自然法和成文法的论述一、引言法律作为管理社会关系、保障社会秩序的规范和准则,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而对于法律的本质和起源,自然法和成文法是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它们对法律的理念和本质有着不同的解释和阐述。
本文将通过对《法的理念》中关于自然法和成文法的论述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探究这两种理论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二、自然法的理论观点1. 自然法的起源自然法是一种起源于自然和理性的法律观念,它认为法律的根源和原则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和理性,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普遍的、永恒的道德规范。
自然法认为,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和幸福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法的规范和准则,以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和谐。
2. 自然法的特点自然法具有普遍性、永恒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它不受任何人为规定和约束,而是根植于人类的本性和道德观念之中。
自然法的规范和原则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永恒的价值。
自然法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依赖于人类的意志和行为,而是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3. 自然法的意义和作用自然法的意义在于引导人类的行为和道德观念,促使人们遵循道德规范和准则,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和谐。
自然法可以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道德基石和规范标杆,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成文法的理论观点1. 成文法的起源成文法是一种由国家和政府制定和颁布的法律规范和准则,它认为法律的根源和原则来源于国家的立法行为和意志表达。
成文法认为,法律是由国家依法制定和实施的,是国家权威和法律机关所确认的规范和准则。
2. 成文法的特点成文法具有具体性、可变性和相对性的特点,它是由国家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和现实需要所制定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成文法是相对性的,它受到国家法律制定机构和立法程序的约束和规范,具有特定的时代和地域性。
3. 成文法的意义和作用成文法的意义在于规范社会公共行为,保障社会秩序和正义,维护国家权威和社会利益。
对自然法思想的认识

对自然法思想的认识01至关重要的因素:斯多葛派哲学斯多葛学派思想巅峰时期是古代世界社会两极分裂得鲜明的时期。
新贵族和有产阶级对平民无产阶级的专制统治。
在这种社会情境中,提倡以美德的生活获得精神幸福的斯多葛主义者逐渐发展,信奉斯多葛主义的人也因此是个人主义者。
斯多葛教义的核心是带有希腊普遍知性主义印记的伦理学,这种伦理学认为正确的知识是伦理的基础,圣贤的理想是知行合一。
在这个衰落的古代文明中,代表着人们生活理想的圣人是不假外求的,他们能够不受外部世界不规则的影响,能够从自身获得快乐。
真正的知识与判断从根本上讲是与圣贤的理性天性保持一致。
美德就是按照对于人的基本天性之理性洞见而通过意志力积极地做出行动的决定。
美德即正确的理性,自然和理性是一回事。
正确的理性和普适的自然法是另一回事。
按照理性生活,在生活中服从永恒世界的律法,这就是斯多葛注意的伦理原则,他们带着某种宗教热情信奉这一点。
这意味着与自我和谐地生活,依照自己理性的天性生活,因为后者呈现着世界的律法。
暂且可以建立起关于理性——自然——自我的一个循环,具体的含义由于每个思想家的语境不同,因此要根据思想家在提及这些词语时的语境进行判断。
02Nature law 的nature 是有“人指本性”的含义法律的基础在自然。
人的本性,人生来有关于正当和不正当的观念。
法律的本质是自然,西塞罗把我们内心的法律视为一般意义上法律的基础。
这种法律不能从实证法中抽象概括出来,而是源于深奥的哲学。
因为法律就是正确的理性,普遍有效,不可改变,无法废除。
因为泛神论意义上的神圣理性创制了法律。
因此,我们内心的法律lex nata被称为永恒法。
自然法是有效性的尺度和内在渊源,实证法是真正法律的影子和反射图像。
斯多葛派的观点渗透到罗马法,促使个人在私法中得到承认,并发展出万民法,给带有部落色彩和形式主义特征的罗马法带来了普遍主义,使得其具有一种世界法律的特征。
自然法作为一种规范,对于实证的立法,对于裁判实证法尚有阙如的案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自然法演变

三、对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启示
1. 自然法思想对西方法治社会形成的影响
2. 中国传统法制的特点 3. 中国传统法制观念的缺陷 4. 西方自然法思想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① 自然法思想维系、发展了古希腊罗马以来的
民主和法治成果。 ② 自然法思想培育了西方人的法治主体意识及 对正义理想的追求。 ③ 自然法思想有力地推动了西方法治文明秩序 的建立。 ④ 自然法思想为西方社会法制变革提供了正当 的合法性依据。
现代新自然法
衰落→复兴 基本内容:1、新自然法不再相信绝对的先验
价值基础,而是认为正义、自由、平等、效 率等都可以成为自然法的基础,即价值的多 元化,并且认为自然法的内容可变。 2、价值多元主义自然法思想认为,法律和道德 是不可分的。 3、正义或自然法是权威和法律的基础。 4、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是价值多元主义自然法 思想的基本内容。
英国学者沃克对自然法的作用也作过这样的概括: “自然法理论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它帮
助把严格的罗马市民法发展成适用范围较广泛的、 更加公平的法律制度;它是中世纪教拿和皇帝冲突 的理论武器;它奠定了现代国际法的基础;它构成 了美国宪法解释的基石,这种解释的目的在于抵制 制定法限制个人经济自由的企图:它孕育了自然权 利的概念,这种自然权利后演化为基本权利。今天, 人们称之为人权;它用不同的方式提供给许多法学 家一个基本原则,从这个原则中,源导出法的观念 和法的正义秩序,这个原则也是评判实在法的标准。 自然法的观念从未消亡,似乎永不衰竭。”
考夫曼 “历经数百年的哲学历史,大致而言,
即等同是自然法学史。” 梅因在谈到自然法对人类的重要性时,曾这 样说道:“如果自然法没有成为古代世界中 一种普遍的信念,这就很难说思想的历史、 因此也就是人类的历史,究竟会朝哪一个方 向发展了。”
自然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论争的法伦理启示

自然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论争的法伦理启示一、本文概述法学界的探讨历来丰富多元,自然法学派与实证法学派之间的论争尤为引人瞩目。
这两大法学流派在法的本质、法的来源、法的适用等诸多问题上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形成了法学理论中的一对重要矛盾。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论争,并从法伦理的角度揭示其深远启示。
自然法学派强调法的理性、道德性和普适性,认为法应当体现普遍的道德准则,是人类理性的产物。
而实证法学派则更注重法的实证性、经验性和现实性,认为法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范,与道德无必然联系。
这两种观点在法学理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引发了持续不断的论争。
本文将从法伦理的视角出发,分析自然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论争的核心问题,探讨它们在法的伦理价值、道德基础以及法的实践应用等方面的不同立场和观点。
通过梳理两大流派的论争历程,揭示其对于现代法治建设的深刻启示,以期对法学研究和法治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自然法学派的法伦理观自然法学派强调法律的道德性。
它认为,法律应当体现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这些原则和价值观是独立于人为制定的法律规则之外的,是客观存在的。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应当以这些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为依据,确保其符合正义和道德的要求。
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应当具有普遍性。
这意味着法律不应仅仅服务于某一特定群体或阶层的利益,而应当是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准则。
法律的普遍性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或财富如何,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同等对待。
自然法学派还强调法律的理性和合理性。
它认为,法律应当基于人类的理性认识和理解,是人们对自然法则和人类社会的深刻洞察的体现。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应当遵循理性原则,确保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自然法学派的法伦理观,对于理解和评价法律制度具有重要启示。
它提醒我们,法律不仅是社会规范,更是道德和正义的体现。
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我们应当尊重并遵循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同时,我们也应当关注法律的普遍性和平等性,确保所有人都能在法律的保护下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法自然与自然法

梁治平:“法自然”与“自然法”【内容提要】有学者认为,“礼”即是中国古代的“自然法”,对此,本文提出了不同看法。
作者认为,“礼”并不是“自然法”,中国古代不仅没有西方那种有着神圣渊源的“自然法”观念,而且根本缺乏产生这种观念的超验思维背景。
“自然法”的观念在西方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中国古代法以至古代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则是“法自然”。
“法自然”观念是一种独特的宇宙观和秩序观,它是经验的而非超验的,是自然的而非理性的。
不了解“法自然”这一观念及其本质,就不能真正把握中国古代法的性格。
【正文】有一种颇为流行的看法,即认为“礼就是自然法”。
⑴考中国古代文献,并无“自然法”之说。
事实上,今人所言之“自然法”,首先是指19世纪以后由西方传来的一个专门概念,而“礼就是自然法”云云,无非是就两个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基本概念的异同,下了一个肯定的判断。
依我的看法,这显然是一种文化上的误解。
尽管如此,自然法问题的提出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探究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法律背后一些更为隐秘的东西。
一在西方文化史上,自然法的观点不但渊源久远,而且在法律与社会的变革中间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然而,所谓的“自然法”,并非任何一个元老院、国王、议会或者教皇制订的规则,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在法”,而是实在法的准则或者依据,是一套价值评判的标准。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不妨称之为“道德法”。
这样一种道德法,当然不是我们在古代中国所见的那种建立在家、国合一基础上的道德法,但又不是全无关系。
如果说,西方历史上实在法与自然法的对立表明了法律与道德、规则与其价值准则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的话,那么,一般意义上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肯定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古代中国人也曾面对同样的问题,而且在解决这问题时表现出与西方人颇为相似的立场与态度:“中国人认为他们可以漠视成文的法律,如果他们发现这些法律与自然法不尽一致。
……结果,实在法只在被认为得到社会之有效同意,亦即习惯之认可的范围内才被人遵守。
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近代社会契约说

西方近代社会契约说自然法开展在中世纪以前,人类几乎所有的文明都认为国王或皇帝是神圣的,上帝将权力赐予某些人,这些人和他们的后裔就组成了政府,任何对政府的反叛行为都是对神的不敬,这就是神权理论。
15世纪以后,XX改革运动的展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人文主义的兴起和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不但否认了教会的权威,动摇了建立于XX教义根底上的社会秩序的根底,也助长了个人主体意识的开展,同时在客观上也促使人们尝试着去寻求民族国家政权形式的合法性根底,社会契约论思想也开场由古代形态向近代的古典形态过渡,它开场逐步被引入政治生活领域,作为确立政治权威与服从的根底。
所以,西方近代社会契约论开展过程中,格劳秀士完成了由古代契约论向近代契约论的最终转型,霍布斯、洛克通过其社会契约论的主X共同开创了西方的自由主义传统,到卢梭的人XX权观点,形成了系统的社会契约论,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开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格劳秀士关于社会契约的论述格劳秀士是近代资产阶级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的奠基人,他的自然法的根底是人类理性,在他看来,“自然法是正确的理性命令,它指明任何与我们理性和社会本性相结合的行为就是道义上公正的行为,反之就是道义上罪恶的行为〞。
格劳秀士的自然法理论依据的不再是神性,而是人的理性和社会本性,从而“把自然法从天上拉回人间〞。
正是在此意义上,人们把格劳秀士视为近代社会契约论的开创者。
格劳秀士的社会契约思想完全是基于其自然法理论而确立的,他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存在着一个所谓的“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享有各种权利,但平安却得不到保障,经常受到其他部族或动物的侵袭。
人们在理性和经历的启示下,订立契约、建立国家。
他说,“市民社会不是神法的产物,而是独立的家庭保护其自身软弱的经历的产物。
所谓国家就是“一群自由人为了享受公共的权利和利益而结合起来的完善的团体。
〞“格劳秀士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他开场摆脱神学政治的羁绊,用人的眼光来对待财产、国家、法律和其他政治问题。
文化视角下的“法自然”非“自然法”

成, 先天地生 , 寂兮寥兮 ,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 字之 日道 。 乍看起来 , 道家的“ 似乎也和西方“ 道” 自然法” 一样 , 具有西方“ 自然法” 恒、 永 外在 的理论特质。 因此 , 从这些角度出发 , 一些学者将道家的“ 法自然” 等同于西方的“ 自然法” 。但是 , 这种 比照只是 形式上的某些类似 , 只是两种法文化在发展上的某些暗合 , 我们认识道家“ 自然 ” 法 思想与西方 自 然 法 思想这 两种 不 同的法 思想 文化 , 应该 仅仅基 于语言 文字 的类 似 , 不 或者 是理 论 的 、 外在 的 、 形式 上的特征而简单作出整体上的判断 , 认为两者是一个事物 。对此问题 , 我们应该带着文化的眼光 , 深入 到两 者 的本质 , 寻求和解 读其 各 自的思想 蕴义 , 样 的 比较可 能更具 科 学性 。 去 这
国古代道家法 自然思想为西方 自然法学说的观点。另一种持否定态度 , 如俞荣根先生认为 :儒家 “ 法思想不是 自 然法 , 道家、 墨家的法思想同样不能归结为 自然法。 l( 此外 , ”1 l 梁治平先生亦认为 ,
考据中国古代文献 , 并无“ 自然法” 一说 lI ) 2 。其实, 】 英文 N t a l a r w最早不是译为“ u la 自然法” 而 ,
G n Ⅳ0 7l e. .
・
文 化 视 角 下 的 “ 自然 " “自然 法 ’ 法 非 ’
刘洁章 刘梁波2 ,
(. 1 中山大学 法学院, 广东 广州 507 ;. 1252 深圳市龙 岗区委 宣传部 , 广东 深圳 587 ) 112
摘 要 : 中国古代道家“ 自 思想是 否为西方“ 在 法 然” 自然 法” 学说 的讨论 的基 础上 , 分别论 析 了道
文化视角下的“法自然”非“自然法”

"Emulating Nature" Does Not Equal "Natural Law" 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作者: 刘洁章[1] 刘梁波[2]
作者机构: [1]中山大学法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2]中共深圳市龙岗区委宣传部,广东深圳518172
出版物刊名: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页码: 109-112页
主题词: 文化视角 道家 法自然 自然法
摘要:道家的“法自然”的文化意蕴与“自然法”思想有着本质区别。
第一,“无
讼”与“尚法”:两种不同的法律态度。
“法自然”认为社会和谐就是一切顺其自然,没有冲突,没有法律,而西方“自然法”观念十分尊崇法律的权威与保障功能。
第二,“天人分立与天人合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
第三,理性与和谐:两种不同文化要义。
理性是西方“自然法”思想的精神内核,而“法自然”是要自然无为恢复宇宙原始和谐状态。
自然法学派与分析法学派的比较

自然法学派与分析法学派的比较(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自然法学派和分析法学派的基本分歧自然法学的理论首先肯定在人定法之上存在一种自然法,自然法指导人定法的制定,不符合自然法的人定法不是好的法律,它主要关注的是法律“应当”是什么,即法律的“应然”问题。
尽管自然法学家对“自然法”的核心理念见解各有不同,但他们都强调正义或理性的道德原则是自然法的基础,而法就是由理性和正义感引伸出来的道德原则在法律规则和概念中的体现,因此道德将是衡量法律的重要标准。
分析法学则主张法律与道德相分离,认为法学仅仅是研究法“是”什么,而无须关注法“应当是”什么。
分析法学的哲学的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其严格分开“实际上是这样的法律”和“应当是这样的法律”,它只注重研究“确实存在”的东西,所以主张法理学的方法主要是分析,而不是评论或批判,法律的实现必须通过武力制裁。
其强调对法律概念的分析,依靠逻辑推理来确定可适用的法律,否认法律和道德之内的必然联系。
自然法学把法看作是由理性和正义感引伸出来的道德原则在法律规则和观念中的体现,关注了法律的道德和理性内容,却忽视了对实证法律的研究。
自然法的倡导者认为仅凭理性的力量就能够发现一个理想的法律体系,就能设计出普通有效的法律体系的全部细节,这是毫无根据的。
但是自然法学忽视事实的做法,却使他们能够把注意力集中于发现理想的法律和正义制度,从而奠定了法律乃至西方文明的基础。
分析法学从实证角度出发,仅仅讨论“法律是什么”,而不涉及对法的价值判断的立场,分析法学的学者对法哲学的范围,法的概念的看法各有差别,但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认为法与道德不存在必然的联系,道德绝不是衡量法律好恶的标准。
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法律法规,只要它是通过适当的方式颁布运用的,就应视为有效的法律。
虽然有的分析法学者也引进了法的“应当性”特征,但认为法的“应当性”与自然法的“应当性”存在“实际的法”和“应当的法”的严格分离。
道法自然与自然法之比较

道法自然与自然法之比较
马辉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
【年(卷),期】2006(000)007
【摘要】道法自然,又称为法自然,若仅从字面意义上看,与西方自然法的思想似乎是一致的,但是两者的产生背景及内涵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自然法与道法自然的起源、含义上对古典自然主义自然法思想和道家思想进行一个对比,寻求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总页数】1页(P172)
【作者】马辉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大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先秦道家“道法自然”与西方自然法比较 [J], 钟轶腾
2.“道法自然”与“自然法”思想之差异 [J], 瞿宗斌
3.共同价值基点衍生的两种自然法理念--霍布斯与洛克自然法思想之比较 [J], 李泽
4."自然法"与"道法自然"之概念比较分析 [J], 周文康;张志朋;叶晓丹
5.自然、规则、法典:古希腊、罗马自然法与古印度自然法的初步比较 [J], 王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武汉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 ① 《老子》 四十二章 。 ② 梁治平 :《“法自然” 与“自然法”》 , 载《中国社会科学》 1989 年第 2 期 。 10
自然法观念蕴涵的最后一个重要概念是法 。 自然法是作为与实在法对称的正义论 , 等同于道德的价值体 系 。称之为法是因为 法与正义的密切关 系和法 在实际生 活中的 重要地 位 。 法是公 民权利 和自 由的保 护者 。 中国古代的法虽有平之如水之意 , 但与自由权 或公民权之类概 念完全无 涉 。 它的主要内 容是刑赏 , 完全是 义 务本位的 。
为探讨中国法律传统在转型中的本土资源问题 , 许多学者力 求找寻中 国历史 传统与 西方文化 传统的 相
通之处 。 面对西方绵延数千年的自然法影响 , 有的论者 对应找到 了中国文化 中被称为“ 法自 然” 的 观念 , 并 对 此进行了大量求同证异的研究 。 这种研究真的能发掘出有价值的资源吗 ? 本文基于文化分析 , 提出自己的陋 见 , 以求证于方家 。
梁文认为老子的自然与卢梭的自然状态关于自然 、文明 、情欲 、法律的许多 议论 , 若孤立地看 确有惊人 相 似之处 , 不同在于 , 老子所说的自然与理性 、正义无 涉 。 我们的理 性或“ 理” 也 与自然 、正义等不 相干 。 我们 的 理性主要是实践(人伦实践)理性 , 而不象西方有发 达的纯粹理 性作为基 础 。 正义这个概 念我们则 完全陌生 。 因为正义的观念是公民社会的产物 。 而古 代中国 基本上 是礼治 社会 , 礼的第 一个特 点便是维 护和 制造不 平 等 。 这一点 , 与强调平等的自然法又恰成对照 。
与此相反 , 西方的“ 自然法”建立在“ 天人相分” 、自然与人类对立的基础上 。 知识体系的建立 , 人类理性的 发现 , 使人们逐渐地将人与自然区分开来 , 人类的独立意 识逐渐被 强化 。“自 然法” 说便是在这 种“天 人相分” 的思维方式下提出来的 , 而且它进一步加剧了 这种对立 。1
梁治平认为由于道德观念的内涵不同 , 自 然法的概念是独特的 , 中国没有 , 其他古代东方文明也不曾有过 与之相同的概念 。 他认为传统的自然法主要由自然 、理 性 、正义 、平等 、法这五个概念构成 , 而自然 、理性 、正义 含义相同 。 他就此比较了中西文化在这几个概念上的差异 。12
③ 梁启超 :《 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 梁启超全集》 第五卷开明专制论)北京出版社 1999 年版 。 ④ 《礼记·乐记》 。 ⑤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 ⑥ 参见邓建华 :《 儒家自然法思想及其启示》 , 载《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 年 第 1 期 。 ⑦ 参见崔永东 、龙 文茂 :《“ 中国古代无自然法” 平议》 , 载《 比较法研究》 1997 年第 4 期 。 ⑧ 丁以升 :《 道家的“法自然” 观及其影响》 , 载《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1999 年第 5 期 。 ⑨ 参见崔永东 、龙 文茂 :《“ 中国古代无自然法” 平议》 , 载《 比较法研究》 1997 年第 4 期 。
一 、“法自然”从何处来 ?
遍查诸 子百家 , 均无独 称“ 法自 然” 者 , 唯一 能贡 献 剪辑 之材 的 , 当 为“ 人 法 天 , 天法 地 , 地 法道 , 道法 自 然” ① 这一节 。 近代学者如梁启超等关于法理学的论述(见后 文), 尚 未出现“ 法自 然” 的字样 , 我们 现在能 够 看到的最早使用“ 法自然” 的学者是梁治平 。② 梁文虽在文章标题中示明了“ 法自然” , 但这并不 是读《 老子》 断 句有误 。 该文所说的“ 法自然” 正是师法 和效法 自然 , 并不含 有稍后 其他学 者将“ 法自然” 类 比“ 自然法” 的 内 容 。 梁文也不赞同将礼视为自然法 。 梁文之后 ,“ 法自然”之说流布期刊 、著作 , 一时 竟成通行观念 。
陈晓枫等 :“ 自然法”与“ 法自然”的文化分 析
二 、众说纷纭的文化比较
自然法与法自然的比较文化分析中 , 诸说 基本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 认为法自然 就是中国 的自然法或 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类同于自然法 ;另一类观点则 截然相反 , 认为法自然并非自然法 , 且中国根本没有自然法 。
1.“ 求同” 论 在求同说中 , 自梁启超开始 , 即认为儒家的法理学就是自然法 。“ 儒家之论 , 其第一前提曰 :有自然法 。 其 第二前提曰 :惟知自然法者 , 为能立法 。 其第三前提曰 :惟圣人能知 自然法 。 次乃 下断案曰 :故惟圣 人为能 立 法 。” ③ 自然法渊源于天 , 圣人能知天意 , 而人民公意与 天意有 着密切 联系 , 所以梁 启超得 出了儒家 也是主 张 立法应以民意为准的结论 。 故不言而喻的是 , 历史上的 中国也有自然法 。 此后更有邓建华等学者认为儒家视 道德伦理等同于自然法 , 称儒家自然法为“ 礼” , “礼也者 , 理之不可易也” , “ 礼者 , 天地之序也 。” ④ “ 夫礼 , 天之 经也 , 地之义也 , 民之行也 。 天地之经 , 而民实之 。 则天之明 , 因地之性 , 生其六气 , 用其五行 。 气为五味 , 发为 五色 , 章为五声 。 淫则昏乱 , 民 失其性 , 是故为礼以 奉之 … …” ⑤ 礼系人 类自然 之法理 , 亦 为人类一 切行为 之 规范 。所谓“ 礼也者 , 理之不可易也” , 即是指礼渊源于人的 理性 , 而 且是亘古 不变的 。 然而 人类依此“ 自然 之 理“ 的抽象原则 , 复制出许多具体的规程仪式 , 用以作 为人与事 物的准则 , 使人类 有所遵循 。 所以 儒家的自 然 法即礼既指自然之法律原理 , 同时又兼指人类 依自然之法律原理而制定出来的行为规则 。⑥ 有论者认为儒家自然法与西方自然法在观点内容 上相似 , 体现于“ 仁爱” 之似“ 博爱” ;“ 诚信” 之似“ 守信” 以及“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之类似于“ 欲人之施于我者 , 则我施之 于人” 等等 , 有相同的伦理价值追求 。⑦ 当然儒学历代宗师毕竟未道出“法自然” 这一句 , 故 在说明中国也有自然法之后 , 还须拐到道家去 , 说明在 法律传统上儒道合流的特征 , 从而引出“ 法自然” 。 丁以升载文述 :《 老子》 虚构出一个“ 天下有道”的理 想社会 , 而判断是 否“有 道”的 标准则在 于社会存续 状 态是否合乎自然 。 它提出“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 然 。” 因为道法 自然 , 自然后于“ 无” 而生 , 故“ 无” 是 最高境界 , 所以道就是“ 无” 。 因此存在自然之道的理想社会中 , 理想的法就是“无为” , 现实的 礼法是对“ 无为” 的破坏 。“ 失道而后德 , 失德而后仁 , 失仁而后礼 。”这样老 子就设定出 理想社会 与现实社会 、理想法 与现实 法 的二元对立 。⑧ 前述论者又认为墨家也有近似自然法之说 , 即“ 天志” ,“ 天志” 的内 容即“ 兼” 德 , 是一种 普遍的道 德原则 , 是人定法的指导和基础 。 国家主权者只有“以天为法”(《 墨子·法仪》)制定的法律才是真正的 法律 。以 天为法 即以“ 仁” 为法 ,“ 法不仁不可以为法”(《 墨子·法仪》), 无异于说不合于“ 仁”这种自然的法律不能算作真 正的法 律 , 这与西方自然法学家就自然法与人定法的 关系所持的观点如出一辙 。 另外墨家主张平等 、反对等级 , 这种 观念亦可与西方自然法思想相沟通 。⑨ 总而言之 , 求同说的结论是 , 中国古人不仅明确道出“ 法自然” , 而且确实存 在自然法 ;不仅有 儒家的自 然 法 , 还有道家和墨家的自然法 。 虽然在自然法的内容上 , 中西 自然法存在 一定差异 , 但也有 很多相通 、相同 和 相似之处 。 我们不能根据存在的差异就否定中国古代有自然法 。 2.“ 证异” 说 证异说的主要主张是认为自然法与法自然在内容上存在重大差异 , 在方法论上也迥然不同 。 薄振峰著文 说 :自然法指的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 自然正义” 、“自然理性” 、“ 自然法则”以及“ 上帝的法则” , 而所谓理性 、法 则 、正义等等 , 其实就 是先验的永恒的 道德 ——— 自然 道德 , 理性道 德或宗 教道德 。 自然法 是理 性法 也是道 德
有关学者们几乎全都是在引用了“道法自然” 之后使 用“法 自然” 一语的 , 似乎的确 是把“ 法自然” 作为“ 道 法自然” 的简称 。 但是在具体运用“ 法自然”时 , 研论者又把它原来的主语“道” 撇开 , 而悄悄代 之以“ 人” 作为实 质上存在而 又省略了的主语 。“ 法自 然” 的意思 实际上 离开了“ 道法 自然” , 而变为 泛指人效 法 、师法 、取法 自 然。
将道法自然简括为“法自然” , 最直观的后果 , 就是易于与“自然法” 对称 。“法自然” 最早是出现在与“ 自然 法” 的比较中 , 而且论者也只有在与“ 自然 法” 比较时 才专有这 种说法 。 合乎常 理的推论 是 ,“ 法 自然” 是为 与 “ 自然法”形 成对称才有的用法 , 是人工剪裁语言 的结果 。 将“ 道法自然” 换成“ 法自 然”正 好为阐发 其与“ 自然 法” 存在联系埋下了伏笔 。
三 、上述比较研究的文化分析
为什么会有许多的学者沉心于深掘自然法与法自然之间所谓“ 同”与“ 异” ? 其同者 、异者何者合理 ? 对此 不妨作一些文化要素的分析 。
1 .语言 自然法与法自然在译文的遣字上相同 , 它 们似乎只有语序上的 不同 , 这可能是这 个问题之 所以能引发 众 多讨论的重要原因 。 其实“natural law” 最早被译为“ 天然律例” 、“ 天律之法” 和“ 天然之理” 说明最早译文者 , 并 未想到对应“ 法自然” , 13 稍后 , 自然法成为定译 , 实则反映的是译者的道家学养 。 试想 , 如果不 幸用了拉 丁文 “ jus naturale” 中“jus” 的语意“ 权利” 被翻译成自然权利 , 甚或传入 时被翻译为 诸如“ 天然权利” 之类 的词组 , 后 世的中国人断然不会立即关注他们之间的异同 。 因为那样 的话 , 它 们看起来 就会是风牛 马不相及 , 自然绝 难 使凿枘相合 。 正是字面上的相似 , 使得我们按中文字义 中传统含义 去逐字理 解自然法 , 使得这 种人为促成 的 相似貌似一种历史必然 。 因为我们有法律的概念却没有 西方的“ 法” 的概念 , 如果说中 国传统中有“ 法” 字 , 那 么这个“ 法” 之中并没有权利的含义 。 因此讲到法自然之时历数国粹典籍 , 用中国传统学说诠释自然法使之与 典籍对应 , 是我们对自然法概念用中国文化进 行的一次重构 。 自然法这个词的两个语素“自然” 、“ 法” , 以及与之相关的道 , 汉语与西 语意思其实有根本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