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NRM(基于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

合集下载

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标准及建库

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标准及建库
1000310103 1000310104 1000310105 1000310106 1000310107 1000310108 1000310109 1000319000 1000400000 1000410000 1000419000 1000420000 1000420100 1000420200 1000420300 1000420400 1000429000 1000430000 1000439000 1000440000
字段 类型 Int Char Char Date
字段 长度 10 10 40 4
小数 位数
值域 >0 表1 非空 非空
约束 条件 M M O M
备注 见本表注2
YYYY 见 本 表 注3
% % %
1:约束条件取值:M(必填)、O(可填),以下同。 2:标识码为要素顺序号,以下同。 3:YYYY为4位年份,以下同。


采矿权审查
最低开采规模审查 新建矿山“三率”指标审查


矿业权等项目历史数据查询统计
规划审查通过项目的查询统计 规划审查未通过项目的查询统计
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建库

《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标准》DZ/和0226-2010 《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建设指南》 “矿产资源规划数据质检软件”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 水系 河流 沟渠 湖泊 水库
省级城市 地(市)级城市 县级城镇 乡、镇 要素代码 行政村 1000000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 自然村 1000200000 水系 农林牧渔单位 1000210000 河流 居民地注记 1000220000 沟渠 交通 铁路 铁路注记 城际公路 国道 省道 县道 乡道 城际公路注记 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注记 乡村道路

国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发展战略与科技态势分析

国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发展战略与科技态势分析

国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发展战略与科技态势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国际动态与趋势 (4)二、国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发展战略 (5)2.1 全球碳减排目标与合作机制 (7)2.2 各国政府与企业战略布局 (8)2.2.1 政策支持与激励措施 (10)2.2.2 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 (11)2.3 碳市场建设与发展 (12)2.3.1 国际碳市场规则与影响 (13)2.3.2 国家间碳市场链接与协同 (15)三、国际CCUS技术态势分析 (16)3.1 碳捕集技术 (17)3.1.1 提高捕集效率与降低成本的途径 (18)3.1.2 新型捕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19)3.2 碳利用技术 (21)3.2.1 能源化利用技术 (23)3.2.2 生物能源与其他新型利用途径 (24)3.3 碳封存技术 (25)3.3.1 地质封存与管理技术 (27)3.3.2 海洋封存技术与应用前景 (28)四、挑战与机遇 (29)4.1 技术挑战与突破方向 (31)4.2 政策与市场机遇 (33)五、结论与建议 (34)5.1 总结与展望 (35)5.2 对策与建议 (37)一、内容概述本文档旨在全面分析国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简称CCUS)的发展战略与科技态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碳捕集技术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概述将简要介绍国际范围内碳捕集技术的发展背景、主要战略方向以及科技趋势。

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压力,阐述碳捕集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概述当前国际碳捕集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以及应用前景,分析国际碳捕集技术的几个主要战略发展方向,包括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市场应用等方面。

重点分析国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科技态势。

3S技术在林业领域中的应用

3S技术在林业领域中的应用

3S技术在林业领域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3S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其中包括林业。

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集合,它们相互协作实现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管理,为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下面就来谈一下3S技术在林业领域中的应用。

1.林地保护与监测遥感技术能够获取作物生长、土地利用、地表覆盖等信息,可对林地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图像可以帮助林业管理人员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并指导线上的实践。

同时,3S技术中的GIS可以帮助林业管理者进行空间分析,定位植被变化的影响因素。

基于这些信息,可以对开采、林草资源利用进行规划,保护自然资源、防范森林病虫害等。

2.森林信息管理3S技术的应用,让森林信息管理更加科学和高效。

在传统的森林信息管理中,存在许多人为的因素限制了信息的传递和管理效率。

通过3S技术中的GPS实现对林地的定位,将森林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更易于管理利用。

GIS可以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展示,更直观地反映森林信息。

同时,电子地图等辅助管理工具的应用,也让森林信息管理实现自动化。

3.林地巡检传统的林地巡查效率较低,存在信息不准确和漏检的情况。

3S技术在林地巡检中的应用可以改变这种状况。

通过遥感技术和GIS,可以实现现场巡检和图像配合,帮助巡查人员了解巡查区域的情况。

同时,GPS的定位功能可以方便地记录巡查人员的路线和位置,并记录下发现的问题。

基于这些信息,可以在后期进行分析,优化巡查路线,促进林业巡查管理工作的完善。

4.林业规划3S技术在林业规划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遥感技术的高精度图像可以清晰反映森林地貌和土地利用情况,通过GIS可以进行空间分析,制定出最优的林业规划方案。

同时,林业规划中的定位也可以利用GPS实现精确定位和数据标记,为林业规划提供更精准的空间信息。

总之,3S技术在林业领域中的应用,提升了林业资源的科学利用、森林信息管理的准确化和林业规划的合理化。

基于CBNRM构建生态脆弱区的资源管理模型——以三江源区为例

基于CBNRM构建生态脆弱区的资源管理模型——以三江源区为例
关 键 词 :B R 生 态脆 弱 区; 源 管 理 ; C N M; 资 三江 源 区 中 图分 类 号 :0 2 2 16 . 7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64— 67 2 1 )6— l0一 6 17 6 2 (0 0 0 0 1 O
C N M( o m n y a dnt e e u e aae et是一种 以社区为主体的积极的参与式管 B R C m ui — s a r r or ngm n) tb e u s c m 理方式 , 也是 一种产 权运行 模式 。受 益 主体 ( 即社 区及 其 居 民) 与社 区 自然资 源 管 理 , 社 区居 参 为
学规 划 项 目“ 南藏 族 自治 州 游 牧人 口定居 研 究 ” 甘
作者简介: 王娟娟( 90一 ) 女 , 肃兰 州人 , 州商 学院副教 授 , 士, 要从 事 区域 经济 学、 态经 济 学 18 , 甘 兰 博 主 生
研 究
l0 1
密不 可分 。同时 , 自然资 源产 权 的 物理 性 和非 物理 性 不 清 , 使产 权 边 界 模 糊 。综合 已 有研 究 成 致 果, 自然 资源 管理 模 式如 表 1 。
— —

以三 江 源 区 为 例
王 娟 娟
( 兰州 商学 院 经 贸学院 , 甘肃 兰 州 7 0 2 ) 30 0
摘 要: 划一模 式能导致管理低效。作为一种 参与式的资源 管理模 式, B R 能有效地规避“ CN M 市场
失灵” “ 、 政府失效” 等。 以三江源 区为例 , 通过 创新 管理 体制 、 权 、 赋 明确政府 作用 、 加强社 区能力培 养 等手段 , 引入 由政府 、 持方和社 区三方代表组成的第 四方 , 支 构建适 宜的 C N M 模型 , BR 实现生 态脆 弱 区 自然资源 的可持续管理。

2024年铯铷盐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铯铷盐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铯铷盐市场需求分析1. 市场背景铯铷盐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由铯和铷两种金属元素组成。

铯铷盐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医药、电子、光电和化工等行业。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铯铷盐市场的需求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2. 市场规模与趋势根据市场调研数据,铯铷盐市场的规模逐年扩大。

在2019年,全球铯铷盐市场规模超过1000万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000万美元。

驱动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产业升级、科技进步以及新兴应用领域的发展等。

3. 主要应用领域3.1 医药行业铯铷盐在医药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作为放射性同位素的源,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铯铷盐可以用于放射性疗法,用于肿瘤治疗和癌症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铯铷盐在医药领域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3.2 电子行业在电子行业中,铯铷盐主要用于制备光电器件。

铯铷盐可以用于制造光电二极管、光电倍增管和探测器等电子元件。

随着电子产品市场的持续扩大,铯铷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3.3 光电行业铯铷盐在光电行业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它可以作为光电材料,用于制造光电器件和光电传感器。

铯铷盐的特殊光电性能使其在激光技术、光通信和太阳能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4 化工行业铯铷盐在化工行业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它可以作为催化剂,用于有机合成和反应催化。

铯铷盐的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使其在化工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4. 市场竞争与发展趋势目前,铯铷盐市场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压力。

主要竞争者包括国内外的铯铷盐生产企业。

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企业需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并加大研发力度,开发新的应用领域。

未来,铯铷盐市场的发展趋势将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技术创新: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铯铷盐制备技术将不断涌现,提高产品性能和效率。

•绿色环保:在环保意识的推动下,市场对环保型铯铷盐产品的需求将增加。

•新兴应用领域: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铯铷盐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如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社区体制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社区体制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公共参与 供给机制 体制改革 互动 乡村社会结构
推荐指数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平江模式 工伤康复 居民自治 居民感知 城市社区服务 地方政府 困境 和谐社区 启示 北欧 动因 分开 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农村治理体制 关联博弈 公共部门 公共管理 公共物品 公共事务 健康决定因素 体制机制 体制催生型ngo 人口健康 乡村社区 乡政村治 九寨沟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科研热词 治理 秦淮区 社区性 社区发展权 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 法人治理 村镇银行 合作金融 体制改革 非法人化 问题 选聘分离 西递 行动策略 英国模式 背景 美国模式 综合 经验 组织化 管理体制 福利改革 福利国家 禁毒法 社区行政化 社区禁毒 社区治理 社区民间组织 社区建设 社区康复 社区分类管理 社区公共事务 社区健康服务政策框架 社区健康服务 社区健康 社区体制 社区事务 社区业务 社会政策 治理转型 治理结构 比较分析 核心理论政策议题 村民自治 有效惩罚 旅游影响 政府职能 政府 改革思路 德国模式 建议

需求和碳交易价格不确定性下的供应链碳减排激励

需求和碳交易价格不确定性下的供应链碳减排激励

需求和碳交易价格不确定性下的供应链碳减排激励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问题阐述 (3)1.3 研究方法 (5)2. 理论框架 (6)2.1 碳排放交易机制 (6)2.2 控理论与碳排放减排 (8)2.3 供应链碳减排激励机制 (9)3. 需求和碳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 (11)3.1 需求不确定性对碳排放的影响 (11)3.2 碳交易价格波动及影响因素 (12)3.3 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碳减排策略的影响 (14)4. 供应链碳减排激励模型 (15)4.1 模型假设 (16)4.2 模型构建 (18)4.3 模型参数设定 (19)4.4 激励机制设计 (20)5. 案例分析与验证 (21)5.1 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22)5.2 模型应用与结果分析 (23)5.3 案例验证 (25)6. 结论与建议 (26)6.1 研究结论 (27)6.2 政策建议 (28)6.3 未来研究方向 (29)1. 内容概述本文档探讨在需求波动和碳交易价格不确定性背景下,如何设计有效的供应链碳减排激励机制。

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日益加强,碳减排逐渐成为企业经营不可忽视的重要考量。

需求的不确定性和碳交易价格的波动性给供应链碳减排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需求不确定性导致企业难以预测未来碳排放量,使其更难以制定长期碳减排目标并进行投资决策。

另一方面,碳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风险,使得采用高成本碳减排技术的经济性难以估测。

本文档将首先分析需求和碳交易价格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碳减排的影响,然后探讨现有的激励机制的不足之处。

我们基于博弈论和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适应性更强、可操作性的供应链碳减排激励机制框架。

结合案例研究,分析该框架的应用效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供应链管理作为连接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环节,对于减少碳排放和推动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大连天地黄泥川

大连天地黄泥川
三、 市场调查..............................................................................................................9 3.1 市场环境调查............................................................................................... 9 3.1.1 大连市市场环境概况........................................................................... 9 3.1.2 高新园区环境概况............................................................................... 9 3.1.3 项目自身环境分析............................................................................. 12 3.2 市场供给分析................................................................................................ 13 3.2.1 市场供应总量..................................................................................... 13 3.2.2 市场供应结构..................................................................................... 14 3.3 市场需求分析................................................................................................ 15 3.3.1 市场需求总量..................................................................................... 15 3.3.2 客户特征............................................................................................. 15 3.4 消费者调查.................................................................................................... 15 3.4.1 消费者购买力分析............................................................................... 15 3.4.2 消费者购买考虑因素........................................................................... 16 3.4.3 消费者共性........................................................................................... 17 3.5 竞争楼盘......................................................................................................... 17 3.5.1 周围区域的竞争楼盘分布................................................................... 17 3.5.2 同一区域的楼盘对比分析................................................................... 17 3.5.3 定位相同的竞争楼盘........................................................................... 19 3.6 竞争对手的调研............................................................................................. 20 3.6.1 竞争对手分布....................................................................................... 20 3.6.2 竞争对手对比分析............................................................................. 20 3.7 SWOT 分析.....................................................................................................21 3.7.1 项目 SWOT 分析..................................................................................21

新发展格局下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新生产要素”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思考

新发展格局下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新生产要素”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思考

∗作者简介:孙锋锋,南京海关所属苏州海关一级主办;伏宣宇,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辛泽宇,南京海关所属苏州海关四级主办㊂①2021年3月19日,国家信息中心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及特征“研究中提出,传统要素主要指劳动力㊁资本以及土地㊂新型要素主要指数据㊁信息㊁知识,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㊁信息㊁知识所带来的影响力将不亚于甚至超过土地㊁劳动力和资本三大生产要素,成为不可替代的新的生产要素㊂https://www ndrc gov cn/xxgk/jd/wsdwhfz/202103/t20210319_1269838 html?code=&state=123新发展格局下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 新生产要素 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思考孙锋锋㊀伏宣宇㊀辛泽宇∗㊀摘㊀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数据㊁技术㊁规则㊁知识产权㊁卫生㊁环保等为代表的 新生产要素 在全球跨境贸易中的占比日益扩大;提前谋划上述新生产要素在跨境配置过程中的规制,对于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㊂立足海关职能,总结现阶段新生产要素在跨境贸易中的特点,分析其与海关规制中存在的特殊矛盾,提出运用系统观念,通过前瞻性思考㊁全局性谋划㊁战略性布局㊁整体性推进,探索出一条具有 中国特色 的新生产要素的海关治理途径㊂关键词:新生产要素;系统观念;跨境贸易;海关治理㊀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数据㊁技术㊁规则㊁知识㊁环保等为代表的 新生产要素 ①深刻影响㊁日益主导着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的分工,各类新生产要素在66新发展格局下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 新生产要素 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思考我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②对全球跨境贸易影响力显著提升,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影响深远㊂海关处在 国内国际双循环 的交汇枢纽,亟需密切关注㊁准确把握各类新生产要素在境内外配置的特征与动向,不断优化职能,促进其在境内外高质量高效率配置,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㊂一㊁ 新生产要素 在跨境贸易中呈现的特点生产要素的形态随着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不断变迁㊂农业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㊁劳动力,工业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资本㊁技术㊁管理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阶段生产要素的内涵和外延正在被重塑,数据㊁标准㊁规则㊁知识等新生产要素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跨境贸易㊂这些新生产要素虽然表现形式不同,有的直接物化在跨境商品(物品)㊁跨境服务中,有的则以其他形式单独表现出来;但是都有着和传统生产要素完全不同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对于海关准确把握这些新生产要素的内在需求,提升治理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㊂(一)要素构成动态复杂在全球贸易中,新生产要素有的能够直接通过信息化方式㊁数据流等形式跨境流动,也有间接 物化 到进出口实体货物中的部分,且所占贸易整体价值的比率在显而易见地增长,对贸易关系的影响愈来愈大㊂与此同时,要素的种类㊁质量㊁状态在 科技变革 与 大数据 加持下 日新月异 读秒更迭 ,不断地有 新内涵 新萌芽 被纳入境内外新生产要素的范畴之中㊂例如,随着全球碳交易规模日益增大,跨越关境的碳交易将可能对海关规制提出新要求㊂(二)要素流动高效快捷新生产要素的存在形式大多有别于传统的货物贸易,生产关系的发生基于网络和数据,具有 易传输㊁易存储㊁易传播㊁易计算㊁易应用 的特征,能够以指数级速度迅速渗透入应用场景中㊂随着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深入推广,新生产要素在跨境流动过程中,不再依赖实体介质存在㊁流通和交易,脱离了有形的 货款交易 以合同为单元 等路径,脱离了纸面凭证㊁运输工具等有形物理媒介的束缚,突破了物理的国界㊁地域限制,能够在境内外迅捷发挥要素的作用㊂(三)要素供给主体多元在传统跨境贸易场景中,进出境货物㊁物品的主体往往是以跨国企业为代表的进出口收发76②③以数据为例,根据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附加值达到39 2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提升至38 6%㊂以数据为例,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贸易总额下降9%,数字贸易逆势增长3 8%,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㊂货人㊂新生产要素的供给主体相对更加多元,如涉及到疫苗研制㊁3D打印等技术要素,其供给主体往往以国内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呈现;涉及到软件服务㊁数据采集等信息数据要素,其供给主体除了软件企业还有一些自然人;对商品生产制造至关重要的技术标准等要素,其供给主体除了大型企业㊁行业协会㊁国际组织,甚至包括一国政府等等㊂(四)要素变化隐蔽难测新生产要素因构成复杂㊁流动快速,导致难以预见㊁难以计量,因此跨境贸易流动中也呈现价值不易界定㊁不易保护㊁安全风险难以评估等特点㊂如生物疫苗㊁高科技设备等,在跨国交易价值中包含大量新生产要素附加值,如非提前关注或经主体声明则难以有效确认,不利于海关等税收征管部门采取税收等管制措施㊂此外,部分拥有新生产要素的主体,在跨境转移过程中还会因为默许知识㊁商业机密㊁合理避税等 趋利避害 约定俗成 ,未能对科技㊁海关㊁外汇等监管部门主动告知,造成监管盲区㊂二㊁现阶段海关管制方式与新生产要素跨境高效配置间存在的突出矛盾改革开放40多年来,海关顺应开放型经济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不断调整自身业务架构和监管模式,逐步总结出一套适应跨境商品流动的监管体系,如税收征管㊁风险管理㊁加工贸易监管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制度等,解决了有效监管和高效运作的主要矛盾,有力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㊂但是,新生产要素因其自身的特点,亦或是游离在海关规制之外,亦或是受海关 嵌入式 条块监管模式所累,无法实现安全前提下的高效率㊁高质量配置,不利于新发展格局下的贸易强国建设㊂(一)新生产要素的蓬勃发展与海关长远规划存在的不匹配现阶段,随着中国经济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提出更高要求;④面对构建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使命,新生产要素在全要素跨境配置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相关部门已经采取措施加强对新生产要素的管制㊂⑤海关总署虽然在‘ 十四五 海关发展规划“提出 健全支持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发展管理机制 ,但是对新生产要素在跨境贸易中的发展趋势着墨不多,对与货物贸易紧密相关的数据㊁技术㊁标准等新生产要素研究不够深入,深层次思考㊁长远规划还不够充分,未能针对新生产要素这一必将影响未来跨境贸易方式的关键 变量 ,提前谋划应对措施㊁提出解决方案㊂海关作为跨境贸易重要的监管部门之一,如果没有从现在开始提前谋划㊁未雨绸缪,未来必将对各类新生产要素的高效配86④⑤‘中共中央㊀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2020年3月30日)“,http://www gov cn/zhengce/2020-04/09/content_5500622 htm‘关于 十四五 期间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关税 2021 24号),http://gss mof gov cn/gzdt/zhengcefabu/202104/t20210427_3693272 htm新发展格局下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 新生产要素 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思考置造成制约㊂(二)新生产要素的特殊形态与海关制度体系存在不适应新生产要素普遍具有 无形物 的特征,而对 无形物 的管制㊁征税和统计一直是海关的薄弱环节㊂按照职权法定原则,‘海关法“‘关税条例“等相关规定为海关对有形货物实施管制和征税提供了依据,也在特许权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规制;但是对于通过网络传输的数字化产品(如软件㊁测试数据等),海关却没有征税依据㊂导致同样作为数字化产品,有形和无形两种不同传输方式,造成完全不同的税负㊂此外,海关现行的外贸统计数据基于企业申报的报关单数据,进出境的新生产要素目前无法进行有效归类㊁也没有专门的统计方式,有可能造成此类贸易数据的遗漏,不利于国家准确全面掌握整体外贸形势变化情况,无法开展针对性研究㊁制订宏观政策㊂(三)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海关监管模式存在不协调新生产要素具有通过跨境流动㊁自由竞价,最大化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特性,对外界的管制环境要求较高㊂目前海关监管思路与现行制度仍着眼于制造业货物㊁物品的进出,因事设岗㊁垂直监管㊁风险防控的管理模式和 嵌入式 监管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㊂例如,跨国药企在开展测试研发过程中,需要跨境流转原料药㊁测试药,在向海关申报并接受贸管㊁征税㊁统计等规制过程中,手续往往特别复杂,往往确认一个HS编码就 大费周章 ,与高效的研发需求完全不匹配㊂虽然现在海关通过探索保税研发等制度工具进行创新监管,但是由于个别上位法规的限制,企业依然反映 不解渴 ㊂该类货物(或物品)跨境流动,反映的是知识这种新生产要素广泛化㊁常态化的国界合作;本质上是,海关仍沿用管货物的常规思维对待 物化 后的知识这种新生产要素,对发展造成 桎梏 ㊂(四)新生产要素的安全风险与海关安全监管要求存在不适应新生产要素日益成为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 变量 ,但是由于其隐蔽㊁变化等特点,对国门安全带来的风险往往具有穿透性和扩大性,而海关目前的安全监管的重心还局限在口岸这一狭窄时空,如何有效防范跨境领域新生产要素的风险,是一个不小的课题㊂例如,2018年,科技部首次公布对华大基因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6家机构违反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㊁收集㊁买卖㊁出口㊁出境审批给予行政处罚(案件中的人类遗传物质主要为人血及其检测数据),监管部门未能在口岸环节第一时间阻止其跨境流转,案件的后果和影响已经无法挽回㊂此案中的人类遗传物质本质就是 知识 这种新生产要素极其 物化 后的表现形式㊂此外,企业 趋利避害 的主观意向与新生产要素的隐蔽性,导致所有权归属与主客体界定难度较大,追查责任形成的法律震慑㊁有效管控手段的办法相对不足㊂96三㊁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新生产要素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路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 坚持系统观念 作为我国 十四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反映了运用系统观念统筹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㊂海关也应当自觉运用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顺应新生产要素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实际需求,变革海关现行的管理思维㊁制度体系㊁监管模式等,不断提升海关对新生产要素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㊂(一)加强前瞻性思考,积极应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加强前瞻性思考,要求我们坚持用全面㊁辩证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把历史㊁现实㊁未来贯通起来审视,把近期㊁中期㊁远期的目标统筹起来谋划㊂当前,受新冠疫情冲击,跨国企业全球化战线的战略收缩㊁政府维护全球化的政策资源减少㊁国内民众内向化等等倾向,导致西方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主导的全球化产业分别面临规模缩减㊁范围缩小和形式变化㊂中国的 全球制造工厂 也因为 贸易安全 的原因有所动摇,跨境中间品贸易的规模可能缩减,但是新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将迎来新的契机,中国制造有望顺势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㊂面对全球贸易的新变化,海关唯有准确识变㊁科学应变㊁主动求变,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㊁规制㊁管理㊁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水平,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㊁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开放型经济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㊂一是准确识别各类新生产要素的特征㊂海关应当紧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前研究其对全球跨境贸易的影响,梳理未来影响跨境贸易新产业㊁新业态和新方式,对其中蕴含的以数据㊁科技㊁标准等各类新生产要素的表现形式㊁本质特征等等开展基础理论研究,⑥为海关等国家监管部门开展全方位治理奠定坚实基础㊂二是科学应对各类新生产要素的需求㊂海关应当加大工作调研和研究分析力度,全方位把握各类新生产要素在通关㊁结算㊁税政等方面的实际需求,结合国家在管制方面的目标,顺应发展趋势㊁紧贴实际需求,站在更高层次,科学审视谋划㊂三是主动针对新生产要素开展变革㊂海关应当在全通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基础上,精准对接跨境领域制约各类新生产要素高效配置的堵点㊁难点,找准海关工作的切入点,超前布局,以深化改革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㊁激发新发展活力,塑造外贸竞争新优势㊂(二)加强全局性谋划,坚持 安全 与 发展 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㊂海关在运用系统观07⑥例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分别于2013年㊁2014年和2017年发布‘美国与全球数字贸易1“‘美国与全球数字贸易2“和‘全球数字贸易1:市场机遇与主要贸易限制“对数字贸易开展研究㊂新发展格局下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 新生产要素 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思考念推进各类新生产要素在境内外高效配置过程中,也必须立足于发展全局看问题,牢牢把握这一原则,处理好 管得住 和 放得开 的辩证关系㊂首先必须坚守安全底线㊂对照总体国家安全观,分析新生产要素可能对国门安全带来的风险,针对性应对,有利于下一步促进新生产要素更为安全地在境内外配置㊂要高度重视经济安全㊂例如,我国在加入WTO时接受1998年WTO部长会议通过的‘全球电子商务宣言“,对以网络传输方式实现的跨境数字产品交易暂免征收关税,但不免除国内增值税㊂但是,随着数据在跨境贸易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以及跨国数字企业的避税安排,英法等国已经开始征收单边的数字服务税,⑦应当提前关注数据贸易可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和威胁,对应开展税政研究㊂要密切关注科技安全㊂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同时也是一把 双刃剑 ,如果无法有效监管,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㊂例如,2019年,美国政府企图禁止华为使用蓝牙㊁WIFI等技术标准,几乎对华为手机造成毁灭性打击,技术标准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影响可见一斑㊂对于上述行业标准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当密切关注其可能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前预判㊂要妥善处置社会安全㊂部分新生产要素对安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口岸环节,可能传导至境内,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㊂例如,通过跨境传输的3D打印枪支电子图纸㊁木马程序等,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可能影响社会安全稳定㊂对此,海关等国家监管部门必须在法律法规㊁监管方式方法等方面提前适应上述新变化,针对性作出调整㊂此外,监管过程中还必须关注新生产要素可能带来的文化安全㊁信息安全等㊂其次应顺应市场化导向㊂要素市场化配置是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㊂海关等跨境监管部门在筑牢国门安全㊁防范化解风险的同时,应认真梳理新生产要素在跨境配置中需求,充分发挥其主动性㊁积极性㊁创造性,促进其跨境高效配置㊂需保证便利需求㊂新生产要素普遍以数据㊁技术等形式存在,流动传输速度远远高于货物和服务的流转,需要 减少干预滞阻㊁简化审批手续 来发挥其优势,应当以 顺势管理㊁整体管理㊁专业管理 理念,完善信任机制与容错机制,打造数据主体共享平台,支持该类要素在可控范围内自由流动㊂特别是针对数据这一特殊要素,应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的制度,既不能因担心国家安全而完全阻止跨境数据流动,也不能完全实施跨境数据自由流动㊂应研究减税需求㊂部分新生产要素以 无形 价值附加在 有形 货物当中,目前多以特许权使用费形式参与商品流动㊂值得一提的是,疫苗研制㊁锂电技术等新生产要素,在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支持创新驱动与17⑦目前的跨境交易无须依赖实体即可完成在线交易,而传统经济下的通过判定常设机构方有征税权的税收规则对跨境在线交易显得无能为力;同时数字经济价值的创造有别于传统经济,更多地依赖于无形资产和用户参与,这会导致利润征税地和价值创造地的错位,如果企业在用户价值创造地没有设立常设机构,虽然用户参与为企业创造了价值㊁带来了利润,但依据现有的税收规则,用户所在国对该企业没有税收管辖权,无法对其利润征税;更进一步,即使企业在用户所在地设立了常设机构,但在计算企业向每个国家应缴纳的税款数额时,并没有考虑用户参与所创造的价值㊂基于上述原因,欧盟决定征收数字服务税,数字服务税由用户所在地的欧盟成员国征收,用户所在地可以通过IP地址或其他更精确的定位方法来确定;税额的确定只与用户的参与活动有关,如欧盟用户通过设备看广告的频率㊁打开界面的频率等因素决定了应纳税额㊂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产业链㊁供应链稳定 等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领域中,价值占比远超传统货物,应当通过优化税政调研与政策设计,对该类要素进行合理引导与培育㊂⑧要考虑隐私需求㊂新生产要素由于网络化和便于复制的特点,其所有者往往希望得到隐藏与保护㊂例如,跨国科技企业在数字贸易过程中所收集的用户反馈信息㊁位置数据以及偏好性分析,希望得到隐私对待,海关等监管部门在落实国家对个人隐私保护各项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还要对上述跨国企业跨境传递此类数据的保护㊂(三)加强战略性布局,探索构建高效监管体制机制瞄准制约新生产要素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关键环节,进一步解放思想㊁转变理念,坚持问题导向㊁结果导向,用改革的思维和方式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㊂1 完善制度体系㊂一是明确监管职责㊂以‘海关法“修订为契机,按照职权法定原则,从立法层明确海关在跨境领域对新生产要素的规制职责㊂具体而言,可以对 进出境货物㊁物品 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充,明确海关对进出境 无形物 的管制权力,将数据㊁技术等新生产要素纳入其中,便于海关在口岸和互联网领域牵头强化安全准入准出风险进行分类分级地排查监管㊂同时,明确海关与科技㊁公安等监管部门的权力边界,为海关下一步建立对新生产要素的监管体系奠定法律基础㊂二是明确纳税义务㊂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新生产要素跨境流动的数量和价值将越来越大,应提前对其纳税义务开展研究,确定与进出口货物相关的数据㊁技术的应税范围,并注意考虑在RCEP㊁TPP等多边规则下,该类要素的原产地认定㊁进出口税率等内容的进一步认定㊂三是明确统计标准㊂建立健全涵盖技术㊁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现代统计制度,帮助科学全面地反映新㊁旧生产要素在我国境内外的实际流动的真实情况,为国家的宏观决策和对外谈判提供数据支撑㊂2 完善监管体系㊂一是建立安全高效的管理模式㊂顺应新生产要素对安全和便利的实际需求,将监管思路由被动防御向主动出击转变,新生产要素风险影响大㊁消除影响难㊁通关效率要求高,必须将关口前移,将风险预于国门之外;将监管重心由管制要素个体向全流程要素拓展,在企业自主申报的基础上对与新生产要素密切相关的其他要素开展比较㊁分析㊁印证,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将监管对象由要素本身向供应链主体转变,加强与境外海关的跨境数据交换合作,顺势形成跨境联合规制的串联管理,便利各类创新要素跨境流动㊂二是实施 备案+干预+稽核查 信任监管流程㊂强化申报主体责任,逐步探索对新生产要素进行前期自主备案,按照风险类别和征管要求进行参数通道判别;除极个别风险极高的情况需要 事中干预 外,绝大多数情况都按照 负面清单+非违规不干预 的制度设计予以接受,建立新生产要素贸易主体的 非主观故意容错免责 机制,支持防范风险的同时实现高效发展;运用集约化㊁专业化的后续稽核查模式,对新生产要素进行后续管理㊂三是构建适应新生产要素需求的管理架构㊂对照新生产要素的特征,逐步调整海关内部组织架构㊁人员配置,将现行的 决策㊁管27⑧例如,2021年7月落实‘财政部㊀海关总署㊀税务总局㊀关于 十四五 期间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 2021 23号),由科技部㊁国家发改委等牵头部门函告海关总署名单,总署转发直属海关执行㊂新发展格局下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 新生产要素 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思考理㊁执行 三级机制调整为 中心-现场 模式,引入 中台 指挥作战理念,在全国按照新生产要素的类别设置若干区域性 中台 ,接入业务数据㊁风险系统和各类信息,安排专家坐镇指挥,第一时间响应新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和隶属海关的实际需求,提供专业决策指令,增强要素治理能力㊂3 完善支撑体系㊂一是强化专业技术人才支撑㊂针对各类新生产要素组建相应的研究团队,开展专题研究,不断培养专业人才㊁提升应对能力,例如,可组建团队针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规则研究与应用,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㊁国际电工委员会(IEC)㊁国际电信联盟(ITU)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㊁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㊁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等国际分量大的组织标准开展研究,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在影响评估㊁趋势预判㊁监测预警㊁交涉应对等关键领域,形成系统性研究成果,提升运用规则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能力㊂二是强化针对性服务支撑㊂围绕国内企业在新生产要素跨境流动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主动研究对口需求的服务举措,例如,针对出口产品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可积极与国内有关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合作,协助高校㊁科研机构㊁出口企业等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维护我国企业在新生产要素领域的需求与权益㊂三是强化创新性平台支撑㊂针对部分新生产要素的特殊主体(如高校㊁初创企业等)在跨境贸易方面的薄弱环节,支持第三方构筑的创新研发平台㊁云端交互平台等特殊载体,统筹规制与引导新生产要素的发展方向,提升该类要素在可信可控范围内的集聚效应㊂如,笔者所在的南京海关所属苏州海关在服务辖区医药研发类企业发展过程中,支持综保区打造研发创新一体化服务平台,推动了医药研发企业的通关便利和集聚发展㊂(四)加强整体性推进,提升 多元共建㊁协同共治 的管理效能新生产要素在跨境流动过程中涉及的监管部门众多,目前各部门规章制度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合力㊂需要海关㊁市场监管㊁科技㊁工信㊁公安㊁外汇等部门发挥好各自的职能优势,在统筹兼顾中实现协同发展,在扬长避短中提升整体效能,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中建立一整套支持新生产要素跨境高效配置的指导思想和监管体系㊂1 以自贸试验区为牵引,积极开展制度创新㊂自贸试验区承载着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㊁对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㊁塑造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使命㊂各监管部门应当结合各自贸试验区的产业特色,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协助支持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的先行先试,加速新要素主体上 云 智能集成,促进传统贸易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深度对接数据㊁技术㊁知识产权等新生产要素,形成 泛在连接㊁数智融合㊁创新导向㊁安全可信 的运行体系,深入探索并推广适应研发创新㊁要素交互的监管新模式,适时在全国复制推广㊂2 以单一窗口为载体,提升信息互联互通效果㊂依托现有 单一窗口 基础架构与建设思路,探索将 单一窗口 功能逐步覆盖国际贸易管理全链条,参照货物实际进出境口岸,在互联网设置 数据口岸 ,接受新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向海关㊁市场监管㊁税务㊁科技㊁外汇等部门同一个窗口㊁一次性申报,打破 信息孤岛 ,实现多部门 数据共享㊁信息互通㊁结果互认 ,推动构建大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同时各相关部门对新生产要素按照法定职责进行有效监管,形成监管合力㊂37。

蓝绿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城乡差异与尺度效应

蓝绿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城乡差异与尺度效应

蓝绿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城乡差异与尺度效应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5)1.3 研究目标与问题 (6)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7)二、文献综述 (8)2.1 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 (10)2.2 城乡差异的研究进展 (11)2.3 尺度效应的分析 (12)2.4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4)三、研究区域与数据收集 (15)3.1 研究区域的选择 (16)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7)3.3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18)四、蓝绿基础设施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评估 (20)4.1 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21)4.2 蓝绿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与计算 (22)4.3 服务价值评估结果与分析 (24)五、城乡差异分析 (25)5.1 城市与农村蓝绿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差异 (27)5.2 影响因素分析 (28)5.3 政策建议与优化策略 (29)六、尺度效应分析 (30)6.1 不同尺度下的服务价值变化 (32)6.2 尺度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32)6.3 尺度效应的优化策略 (34)七、结论与政策建议 (35)7.1 研究结论 (36)7.2 政策建议 (37)7.3 研究展望 (38)一、内容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问题的日益严峻,蓝绿基础设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 BGI)作为一种创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方法,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它融合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绿色交通和能源系统的构建等多种功能,旨在实现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蓝绿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城乡差异与尺度效应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BGI在不同城乡尺度上的服务功能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景观生态学等研究方法,本研究对城市和乡村地区的BGI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

在城乡尺度上,蓝绿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行动研究_一种新的研究范式_

行动研究_一种新的研究范式_
中国农村观察
2008.1
行动研究: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李小云 齐顾波 徐秀丽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内容提要:本文从发展研究的角度出发,梳理了行动研究的概念、行动研究背后的哲学与实践反思、 行动研究与常规研究的区别,并探讨了行动研究所面临的挑战。本文认为,行动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 范式,它需要研究者构建一套全新的知识、态度和技能体系。在行动研究中,“研究”与“行动”的 边界已变得相当模糊,研究者与实践者相互协作、又各有侧重,共同推动研究目标的实现;这个“目 标”也不再仅仅遵从常规研究中“发现知识”的旨趣,而是尝试将“发现知识”、“应用知识”、“传 播知识”等本来在“科技转移模式”中不同阶段的目标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结合。 关键词:行动研究 发展研究 研究范式
二、行动研究背后的哲学和实践反思
严格来说,一个学术词语的完整含义是其概念与特定历史背景(context)的“合作显现”,上述 概念的阐述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行动研究的内涵,但对于学者为什么要这么界定而不那么界定, 却不甚明了。本部分将通过梳理行动研究背后的哲学和实践反思,从理论上进一步解读行动研究的 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由于行动研究的复杂性和应用领域的广泛性,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行动研究并没有统一的界 定。在国外文献中,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同时也是行动研究最早的倡导者之一 Lewin(1944)
-2-
行动研究: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认为,行动研究指的是“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 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 善社会行动为目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行动研究”词条的撰写人、澳大利亚 Kemmis(1985) 则把行动研究定义为:“由社会情境(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 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所依赖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英国在教育领域倡导行动研 究的领军人物 Elliott(1991)认为,“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 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Strenger(1996)强调,“行动研究可以产生纯学术的成果,为 建立理论提供丰富、完全的基础和创造知识,但最基本的,它是一种解决实际困难工具,即用来解 决个人、专业或社区的问题。”Noffke(1997)指出,“行动研究令研究者和实践者社群相互沟通。” ①Wallace(1998)则进一步明确指出,行动研究就是在研究者、实际工作者和其他工作人员共同合 作下,在现实环境中,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从而提高实际工作中的行为质量。为了强调行动研究 的理论性成果,Baskerville et al.(1999)认为,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时,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难以奏效的时候,最好的研究方式是一方面做出干预,引进变化,另一方面,在参与干预的同时, 研究者应该去观察这个变化过程中的相关课题。他们认为,行动研究一方面能够解决当地情境下人 们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的原本目的,如理论贡献等。只是,他们在仔细区分 了“所信奉的理论(espoused theory)”与“应用中的理论(theory-in-use)”之后强调,所谓一个“好 的应用中的理论”本应是“植根于社会现实的理论”(grounded theory)。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最新进展——《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及其影响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最新进展——《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及其影响

气象与人类社会2022年第6期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最新进展 ‘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及其影响龚伽萝摘㊀要‘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为继承并发展‘京都议定书“创设的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提供了规范基础㊂实施细则以‘巴黎协定“ 全球共同面对气候变化问题 为根本原则,强调促进国际碳交易的共同性与公平性㊂缔约方围绕提升国际碳市场的减排效力㊁碳市场如何助力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京都议定书“遗留碳信用的过渡达成了初步共识㊂国际碳交易活跃度将大幅提升,并产生正面的经济和技术溢出效应㊂结合国际碳市场建设的实践,缔约方真正执行细则中的相应调整机制㊁全球碳排放的全面减缓功能和份额收益原则仍将面临实质性的政治阻碍和技术壁垒,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碳市场受阻,中短期内国际碳市场缺乏多边主义的共识㊂缔约方需继续强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全球气候治理的顶层设计,争取在更高的气候目标下实现区域碳市场谈判的重大突破㊂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的构建和运行,基于国情加快完善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警惕国际碳市场成为发达国家的单边主义工具,切实维护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利益㊂关键词碳中和㊀‘巴黎协定“㊀碳交易㊀碳市场㊀全球治理㊀多边主义作者简介:龚伽萝,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欧洲研究系博士研究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㊂基金项目:欧盟让㊃莫内智库网络项目Ref.587904-EPP-1-2017-ES-EPPJMO-NETWORK.EU-CHINA:COMPARATIVEEXPERIENCESANDCONTRIBUTIONSTOGLOBALGOVERNANCEINTHEFIELDSOFCLIMATECHANGE,TRADEANDCOMPETITION㊀㊀一㊁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演进与国际碳市场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不断增强㊂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以下简称UNFCCC)达成,这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在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㊁应对气候变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等议题上达成的第一个国际公约,首次设立 将大气中86气象与人类社会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 的控温目标,拉开了全球集体应对气候变化的序幕㊂1997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对UNFCCC的气候变化减缓目标进行了细化,并首次引入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InternationalEmissionsTradingScheme,以下简称IET),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承诺㊂‘京都议定书“时代是国际碳市场建设的初始期,该阶段的IET存在显著局限性,具有交易市场的参与方数量太少和买卖双方完全固定的缺陷,机制本身缺乏多元强劲的内生动力和长期发展能力㊂‘巴黎协定“整合并丰富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其中,第六条是目前建立国际碳市场的最新多边共识㊂第六条第二㊁三款设定了合作方法(CooperativeApproaches),要求缔约方建立区域性碳交易核算机制和规则框架,以国际转让的减缓成果(InternationallyTransferredMitigationOutcome,以下简称ITMO①)为统一的最基本交易单位,将一国或多国已有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联结起来,实现碳市场的全球性互联互通;第四至七款则要求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SustainableDevelopmentMechanism,以下简称SDM),由缔约方联合建立一个全新的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由各缔约方组成的监督机构(UNSupervisoryBody)管理㊂在技术方面,SDM本质上沿用了‘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以下简称CDM),继承了‘京都议定书“IET总量控制下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内核以及CDM的架构㊁基准线法和额外性原则等㊂㊀㊀二、国际碳市场机制建设的争议与进展构建‘巴黎协定“IET的技术方案被称为 ‘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 (ParisAgreementRulebookofArticle6)㊂2021年,在英国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缔约方就IET的顶层设计㊁建设意义㊁主体框架㊁后台管理等事宜达成初步共识,‘巴黎协定“IET建设方案正式诞生,国际碳交易市场机制建设由此进入第二加速期㊂同时,围绕IET机制公平性的争议仍然存在㊂㊀㊀(一)‘京都议定书“IET交易机制的缺陷及其协调方案1.缺陷与争议‘京都议定书“成功搭建了国际跨境碳排放机制的基本框架,但仍存在不少漏洞㊂从当下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考虑,交易规则存在缺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㊂第一,‘京都议定书“IET在核算逻辑方面存在严重漏洞,跨境碳交易同时赋予买卖双方认定被交易碳信用的权利㊂碳排放权通过IET成功实现跨境转移,交易主体可将碳信用认定为本国减排成果的权利同时被IET 复制 附件一缔约方在买入发展中国家产96①ITMO即为‘京都议定书“第二条涉及的建立市场下的碳信用,‘巴黎协定“扩充了其内涵,形式更加多样化㊂ITMO可以是以二氧化碳当量计量的温室气体减排或者清除吨数(GHG),也可以根据缔约方国家自主贡献中列出的其他形式㊁可量化的减缓成果,作为具有国际可交易㊁可比较性质的非温室气体指标(Non-GHG),例如植树造林㊁保护原始森林㊁焚烧式垃圾发电站的转型㊁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等㊂UNFCCC, GuidanceoncooperativeapproachesreferredtoinArticle6,Paragraph2,oftheParisAgreement ,https://unfccc.int/sites/default/files/resource/cma3_auv_12a_PA_6.2.pdf.阅江学刊2022年第6期生的碳信用后可将其作为自身减排成果计入环境账户,以此履约;发展中国家在售出减排成果后仍拥有将其认定为本国减排成果的权利㊂最终,买卖双方平等享有认定权并各自将碳信用计入本国环境账户㊂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京都议定书“CDM也是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的跨国投资项目,通过异地㊁委托的方式开展减排活动从而完成控温目标,这个模式本就同时涉及碳信用的交易双方,可以说,‘京都议定书“默认交易双方享有同等的认定权利,导致重复认定㊂这种交易模式对达成整体控温目标的实质性效力较弱,‘京都议定书“对交易后的核算方法自然也没有额外规定,于是重复认定行为得以持续㊂重复认定说明‘京都议定书“没有考虑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轻视IET交易核算逻辑,交易规则不完善㊂进入‘巴黎协定“时代后,提高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㊁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共识㊂此前,交易双方同时将被交易的碳信用计入本国账户并用于兑现国家自主贡献的行为导致全球温室气体实际减排进度远远落后于各国实现其国家自主贡献控温目标的进度,呈现出一种 积极合规 的假象,明显有悖于‘巴黎协定“ 所有缔约方均需致力于实现全球控温目标 的要求㊂‘京都议定书“IET中的重复认定势必无法适配‘巴黎协定“的控温目标㊂缔约方围绕IET交易重复认定㊁重复计数的争议在 后京都时代 的谈判中爆发,‘巴黎协定“达成后仍在延续㊂以巴西为代表的林业资源较丰富的国家在IET中长期作为卖方,坚持提议在‘巴黎协定“时代保持‘京都议定书“CDM的旧制,即允许将东道国产生的减排成果计入其国家自主贡献,同时又能通过国际碳交易合法计入买方的国家自主贡献㊂①这个明显削弱‘巴黎协定“全球减排效力的提案遭到其他缔约方的反对,围绕 是否应停止重复认定或采取措施抵消其负面影响 的拉锯战就此展开㊂②第二,‘京都议定书“IET功能过于单一,对参与方自主开展减排活动的激励作用较弱㊂在‘京都议定书“IET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一国减少碳排放量后,其减排成果通过国际碳交易出售,计入另一国的环境账户,等同于允许另一国多排放相同数量的温室气体㊂从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减排实际是零和博弈 各缔约方依照共同目标进行独立减排活动,IET只是缔约方兑现其减排目标的一种手段㊂从IET的功能性看,缔约方产生减排成果后可选择通过IET实现碳排放权跨境转移,交易双方均可获利㊂也就是说,IET作为一种渠道,只起到了将碳排放权 等量平移 的作用,功能比较单一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断加剧,IET已成为实现全球控温目标的重要抓手;国际社会对IET的综合需求越来越强烈,迫切希望IET在继续发挥渠道作用的同时,具备助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净减少(NetDecreaseofGHG)的功能,以便更好地减缓全球气候变化㊂在拓展IET功能方面,‘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还对SDM提出了一个要求 应实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全面减缓(OverallMitigationinGlobalEmissions,以下简称07①②EleanorGreen, BrazilandUSbacksameoptioninArticle6talks|ArgusMedia ,https://www.argusmedia.com/en/news/2273402-brazil-and-us-back-same-option-in-article-6-talks.WorldBank, EnsuringenvironmentalintegrityunderArticle6Mechanisms,Article6ApproachPaperseriesNo.1 ,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handle/10986/35393.气象与人类社会OMGE)㊂由于该条款过于宽泛,缔约方在技术磋商中曾提出6种方案,直到2018年卡托维兹气候大会后才逐渐整合为两种㊂一种是注销法(Cancellation-BasedMeasure),修改IET交易核算规则,在交易时注销一定比例的碳信用,系统性地降低市场中流通的碳信用数量,以实现净减排㊂第二种方案比较间接,不修改IET交易规则,而是强调缔约方应深化气候合作,以鼓励所有缔约方制定更有雄心的减排目标,称为合作法(Cooperation-BasedMeasure)㊂两种方法各有利弊㊂从技术上看,注销法见效更快㊁效果更显著,但因其干预了IET的自由交换,引发碳价波动,利益相关方意见不一,推行阻力较大;合作法不涉及实际改革,更为温和,但过于聚焦顶层设计,没有直接触及IET的规则缺陷,政策预期较差㊂关于两种方法的应用条件和模式,缔约方存在分歧:雄心勃勃的欧美发达国家希望快速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更倾向于注销法;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生态脆弱国家(没有本国碳市场)无法评估注销法的实际影响,担心注销法会干扰其既定的减排路径,出于求稳的心态,更倾向于合作法㊂双方意见相差较大,导致OMGE功能模块迟迟无法落地㊂2.应对策略相应调整(CorrespondingAdjustments)是抵消重复认定造成额外排放量的手段,需结合‘巴黎协定“的国家自主贡献使用㊂经过多轮谈判,相应调整的适用范围最终确定为‘巴黎协定“IET的两种轨道,即区域交易机制和SDM㊂从概念上来说,相应调整并不是直接剥夺某一方的认定权,而是采取调整国家自主贡献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这种间接方式,增加或减少某一交易方需降低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使缔约方兑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速度与全球减排速度持平㊂相应调整的实施流程与复式记账法类似,由实际开展减排项目的国家决定是将国内项目产生的减缓成果出售还是计入国家自主贡献中;如果出售,东道国须在授予碳信用可被交易的权利(AuthorizedandFirstTransferred)后方可交易;东道国和买方国应同时对被交易的碳信用进行调整,避免重复认定;若决定不出售,则无须授权和调整,减缓成果只能用于本国碳交易市场或直接计入其国家自主贡献,不得涉及任何形式的国际碳交易㊂也就是说,在IET框架下,一旦发生碳信用的国际转移,都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以迫使东道国切实履行减排责任㊂相应调整的具体方式根据减缓成果的使用目的而有所不同:对于执行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类型中的温室气体目标㊁无法量化的行动目标㊁用于其他国际减缓目的(OtherInternationalMitigationPurposes)以及不用于执行国家自主贡献的减缓成果①,产生碳信用的东道国都必须在其国家自主贡献中增加与卖出数额相等的排放量,维持其国家自主贡献的真实减排效力;买方则扣除相应排放量,使碳排放权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只认定一次㊂若一个发展中国家通过农村电气化项目减少了1吨二氧化碳排放,在此前的CDM中,这1吨减排量可作为碳信用卖给附件一国家以换取收益㊂因‘京都议定书“对非附件一国家没有规定履约义务,售出碳信用对其没有任何影响㊂如今,根据‘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假设某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自主贡献中减排目标为减排10吨,则该国通过‘巴黎协①一般指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国际海事组织(IMO)等国际行业组织建立的碳减排市场㊂17阅江学刊2022年第6期定“IET对外出售1吨碳信用后必须在其减排目标中增加1吨,即还需减排11吨才算完成国家自主贡献;买方则被视为产生了1吨的减排量㊂若执行国家自主贡献的非温室气体1)㊂目标,东道国需减去已卖出的排放量,而买方相应增加,呈相反模式(图解决重复认定问题只是提升‘巴黎协定“IET减排效力的第一步,增加OMGE功能模块的具体方法也得以明确㊂在‘巴黎协定“IET的SDM中,缔约方同意将注销法作为主要方式,同时配合合作法, 双管齐下 ,增强缔约方减排动力㊂具体注销比例确定为2%,即每一笔通过SDM交易的减缓成果中至少有2%会被中央登记处从系统中强制性自动删除(AutomaticCancellation),不计入任何一方的交易额或用于执行其国家自主贡献㊂这等同于将SDM的交易模式转为差额交易,有2%的交易物无法再次用于国际交易或计入任何一方的环境账户㊂全面扣除2%的交易量能助力实现全球净减排,借助国家自主贡献制造的刚性市场需求 相关缔约方为了按时实现减排目标,仍须购入固定数量的碳信用,市场需求对价格变动不敏感,即使注销法拉高了国际碳价,需求却不会大幅降低;而碳信用供给方受较高价格的影响,随后将开展更多减排活动㊂全球净减排力度由此增强㊂‘巴黎协定“达成以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各国纷纷设立更有雄心的减排目标,截至2021年,已有137个缔约方提出实现 碳中和 气候中和 等目标㊂在2022年的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缔约方更是就打造 透明㊁有力且具有稳健核算机制的IET 达成共识㊂推进多边气候治理进度是缔约方持续使用的宏观手段,也是合作法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㊂注销法与合作法之间并非互斥关系,综合使用势必能获得更好的效果㊂在改进‘巴黎协定“IET交易核算规则方面,格拉斯哥气候大会最终达成了一个综合性解决方案:首先通过相应调整纠正‘京都议定书“时代的27气象与人类社会IET重复认定问题;接着以注销法为主㊁合作法为辅,为IET添加OMGE功能;最终健全IET核算框架(图2)㊂图2㊀应对策略的关系㊀㊀(二)增强IET的共同性和公平性内涵,助力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适应气候变化基金(AdaptationFund,以下简称适应基金)成立于2008年,主要帮助低收入和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基金资产的主要来源是UNFCCC缔约方和各类基金会的无偿捐款,占比为96.7%㊂①‘巴黎协定“达成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最新导向,气候脆弱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加需要资金支持,适应基金也需要更为稳定㊁广泛的资金来源㊂为扩充资金㊁深化IET 共同发展 的内涵,在2017年波恩气候大会中,缔约方提议抽取‘巴黎协定“IET的部分交易收益,即国际碳交易市场的 收益份额原则 (ShareofProceeds,以下简称SOP)纳入适应基金㊂SOP的本质是一种国际化的转移支付,是UNFCCC对气候资金的一次再分配,本意是体现‘巴黎协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性和公平性原则㊂2018年,卡托维兹气候大会达成的13/CMA.1和1/CMP.14决议均显示,缔约方已同意在‘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设立的SDM中应用SOP,但围绕区域碳市场的谈判多年来一直未能取得突破,2019年,马德里气候大会的谈判结果仍是 鼓励各缔约方支持适应基金(对其捐款) ㊂围绕区域碳市场的谈判无法取得共识性成果的原因有两点㊂第一,从经济学理论考虑,在竞争市场中,征收从价税会使消费者㊁生产者产生剩余损失,政府获得的税收不足以弥补消费者和生产者福利损失之和,最终生产无谓损失,扭曲市场㊂征税作为一种政府干预手段,虽然能起到改善资源配置的作用,但是降低了市场交换效率,是一种争议性很大的手段㊂发达国家推崇自由市场,极为抵触任何政府干预㊂欧盟㊁美国和加拿大的碳市场已经实现了一定规模的互联互通,在围绕SOP的谈判中站在37①WorldBank, Reportoninternalcontroloverfinancialreporting&combinedstatementsofreceipts,disbursementsandfundbalance ,https://www.adaptation-fund.org/wp-content/uploads/2021/10/Single-Audit_2020-and-2021.pdf.阅江学刊2022年第6期同一立场,反对将SOP用于区域碳市场㊂第二,从目前国际碳市场分布看,全球现有24个国家级和区域性碳市场,大部分位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碳交易最活跃的区域是欧洲㊁东北亚和北美洲,交易规模占全球碳交易的90%㊂①相较于尚在建设的SDM,区域碳市场将是中短期内国际碳交易的主要场所,因此围绕SOP进行谈判的主要参与方是上述24个碳市场所属的国家和地区㊂市场越活跃㊁交易量越大,碳市场上缴的收益越多,间接表明欧盟㊁中国和美国是受SOP影响最大的三个经济体,同时也是SOP谈判背后的最主要利益相关方,谈判成果将直接决定SOP的应用情况㊂众所周知,中美欧三方博弈的复杂性和激烈程度非常高,在气候问题的技术方案上彻底达成共识的可能性非常低㊂事实也是如此㊂在格拉斯哥气候大会期间,中国和77国集团等发展中国家坚持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支持从国际区域碳市场中抽取部分交易额,以帮助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国家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欧盟等发达经济体认为预留收益会增加碳交易成本,限制区域交易量,妨碍碳市场充分运行,不符合自由市场公平竞争的价值观,反对将SOP用于区域碳市场㊂由于缔约方分歧过大,SOP的最终实施细则为: 在SDM中,缔约方同意将该机制收益的5%上缴给UNFCCC适应基金,即缔约方如果通过联合国集中管理的交易平台来进行碳交易,中央登记处签发减排份额之时会自动扣除5%的份额并纳入适应基金 , 鼓励缔约方自愿向适应基金捐款 ㊂这意味着,若两个缔约方通过联通的碳市场发生区域交易,则交易方无须向UNFCCC缴纳任何收益㊂㊀㊀(三)妥善处理‘京都议定书“时代的遗留产物‘巴黎协定“IET面临的另一项非机制性挑战是妥善处理‘京都议定书“数量众多的非附件一缔约方持续通过CDM产生的减排成果㊂截至2020年,‘京都议定书“CDM共产生22.5亿吨核证减排额度(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以下简称CER);②IET市场中已到期却未交易的碳信用约有9.5亿吨,占42%㊂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碳价长期低迷,这些未交易的减排成果游离于国际市场,碳价已基本不具备价格发现能力 自2012年11月‘京都议定书“CER的月平均价格跌破每吨1欧元后,直至2020年12月,CER的月均价和年均价都低于每吨0.5欧元;2020年的全年均价仅为每吨0.39欧元,而同期欧盟碳交易体系(EUETS)的年均价为每吨24.8欧元㊂③缔约方如何妥善处理这些数量庞大的碳信用,维持‘巴黎协定“IET市场机制的稳定运行,优化国际碳价的价格发现作用和资源分配功能是缔约方谈判的重要议题㊂47①②③截至2022年3月,全球共有24个运行中的碳市场,比2020年新增3国(中国㊁德国和英国),涉及人口约为全球的三分之一㊂此外还有9个国家或地区的碳交易市场正在建设中,很快将投入运营;另有14个国家或地区正在制定碳市场建设计划;这23个国家和地区均在欧洲和亚太地区㊂现有国家和区域性碳市场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比重已从9%增至16%,增长主要原因是中国全国碳市场的上线㊂ICAP, Emissionstradingworldwide:ICAPStatusReport2021 ,https://icapcarbonaction.com/en/publications/emissions-trading-worldwide-icap-status-report-2021.UNFCCC, Issuance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CERs) ,https://cdm.unfccc.int/Issuance/cers_iss.html.GlobalFactor, CO2prices2020 ,https://globalfactortrading.com/en/co2-prices/2020.气象与人类社会直接将数量庞大的碳信用纳入新市场会造成两种不良后果㊂首先,扰乱市场价格,破坏市场秩序㊂按照规划,‘巴黎协定“IET将于2030年前建成,市场内流通的国际碳信用规模预计为20亿 30亿吨㊂①若尚未交易的9.5亿吨碳信用全部接入‘巴黎协定“IET,新的国际市场碳信用供应将突增31.7% 47.5%,涨幅远高于市场供求关系可自动调节的范围㊂接入IET后将继续导致碳信用供大于求,进而引发国际碳价再次暴跌㊁碳信用需求突增㊁市场秩序混乱等一系列不良后果㊂其次,劣质碳信用 以次充好 ㊂从这些碳信用的产生方式考虑,遗留的CER源自‘京都议定书“CDM,而‘京都议定书“CDM不论项目质量还是管理模式,都与‘巴黎协定“的减排目标严重不符,缔约方用这些劣质碳信用兑现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目标等于 以次充好 ,可能导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不降反升㊂因此,无条件接纳尚未交易的CER只会显著削弱‘巴黎协定“IET的减排效力㊂然而,以每吨0.5欧元计算,9.5亿吨碳信用售出后将给卖方带来4.75亿欧元的纯现金收益;接入IET㊁与其他国际碳市场互联后,CER价格还将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浮,届时卖方收益将更为可观㊂这也是一些缔约方坚持推动将CER纳入‘巴黎协定“IET的最直接动机㊂实际上,巴西㊁俄罗斯和印度拥有大量剩余CER,自2017年波恩气候大会起,就不断以 不应浪费项目前期投资 为由,试图将其全部纳入‘巴黎协定“IET中并全额计入东道国的国家自主贡献㊂欧盟和美国等拥有强大雄心的发达经济体普遍认为CER品质良莠不齐,全盘接收不符合‘巴黎协定“控温目标,坚决反对将CER结转至新市场中㊂在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中,以巴西为代表的 CER富国 和以欧盟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同时让步,同意对CER在‘巴黎协定“框架下实施过渡,允许在特定条件下将CER纳入SDM并进行交易,但不能用于区域市场㊂实施细则没有彻底禁止或完全放开遗留CER的流通,而是规定只有在2013年1月1日后注册的CDM产生的CER才可用于交易和履行有关方的第一个国家自主贡献㊂CDM项目所在的东道国可在2023年12月31日之前向UNFCCC秘书处提交项目转型申请,由监督机构进行核准,回复时间最迟为2025年12月31日㊂也就是说,在SDM上线前,各国仍有两年时间可继续利用CDM项目进行碳抵销并产生碳信用㊂最后,缔约方无须对CER执行相应调整㊂总体上看,上述安排从源头上限制了CER进入新市场的途径和用途,也为各国和‘巴黎协定“IET设定了转型适应期㊂CER得以有条件地接入新的国际市场,当归功于中国和77国集团等数量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坚持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以及发展的共同性和公平性精神,迫使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意作出更大让步㊂主张接纳CER的缔约方均为‘京都议定书“非附件一缔约方,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生态系统普遍脆弱,受气候变化威胁更大;CER出售后所得利益可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开展适应工作,正好呼应了‘巴黎协定“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和 使资金流动符合温室气体减排和气57①原文为1670亿美元㊂以欧盟碳交易体系预测的2030年拍卖成交价80欧元每吨来估算㊂JaeEdmonds,DickForrister,LeonClarke,etal, TheeconomicpotentialofArticle6oftheParisAgreementandimplementationchallenges ,https://www.ieta.org/resources/International_WG/Article6/CLPC_A6%20report_no%20crops.pdf.AleksandarZaklan,JakobWachsmuth,VickiDuscha, TheEUETSto2030andbeyond:Adjustingthecapinlightofthe1.5ʎCtargetandcurrentenergypolicies ,ClimatePolicy,vol.21,no.6(2021).。

C-RAN现网部署提上日程 国际合作获实质性成果

C-RAN现网部署提上日程 国际合作获实质性成果

5Co mmunications Wo rld We ekly在C-R AN 现网部署上,根据不同场景,中国移动提出了在全新网络中小规模集中部署、在基站下沉趋势下利用骨干机房集中B B U 和新建微站等方案。

C-RAN 现网部署提上日程国际合作获实质性成果本刊记者|鲁义轩近日记者从中国移动研究院获悉,经过一年的研发与试点,中国移动C-RAN 在实际产品、现网部署、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获得实际进展。

其中,在现网部署策略上,中国移动提出适应不同场景的方案,一是在全新网络建设或既有网络规模替换中,积极采用C-RAN 小规模集中部署,减少对现网的冲击,逐步完善光纤管理技术;二是在“基站下沉”的趋势下,充分利用既有宏站资源,向下延伸基于集中式部署的微站、微微站,利用既有骨干机房集中BBU 和新增微站,在减小现网影响的同时增加容量、改善覆盖。

基带池与原型机研究进展突出过去一年,中国移动在长沙、珠海等地的C-RAN 集中化部署试验,验证了C-RAN 组网模式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与此同时,在大规模基带池、基于IT 平台的原型机这两大领域,中国移动C-RAN 研发项目团队获得了较大进展。

据中国移动研究院陈奎林称,中国移动对大规模基带池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高速互联架构(拓扑及路由)、虚拟化、负载均衡、系统级容灾等内容。

通过借鉴国外的互联方案,大规模基带池这一研究项目目前已经能够有效实现100至1000个扇区的扩展,同时在多个节点提供大带宽的基础上,实现了多站点间的协作。

在该理论研究获得上述进展的同时,中国移动与中兴通讯、华为、英特尔进行了密切的交流和合作,不久前在日内瓦电信展C-RAN 合作厂家已推出了大规模基带池实际产品,其主要特点为:单机柜可支持10~6个BBU 构成基带池;可支持60个宏站载波的TD-LTE/TD-SCDMA ;基带池实现了载波调度,容灾备份等技术。

此外,继去年中国移动展出了基于IT 平台GSM 的原型机型之后,今年中国移动研究院再次取得实质性研发进展,和I BM 、中兴通讯、华为、英特尔开发了两套基于I T 平台的C-RAN 原型机系统,分别实现了GSM/TD-SCDMA/TD-LTE 三模标准的实时处理和基带池功能。

燃气行业区块链技术应用

燃气行业区块链技术应用

燃气行业区块链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一项重要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燃气行业作为能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许多创新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燃气行业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并分析其带来的优势和挑战。

一、能源数据管理燃气行业涉及大量的能源数据,包括供应商信息、用户信息、用气量等。

传统的数据管理方式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数据造假等问题,容易导致欺诈和纠纷。

而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可以实现数据的透明、公正和不可篡改,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燃气行业可以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管理系统,实现能源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数据安全性和可信度。

二、能源交易和结算燃气交易是燃气行业的核心业务之一,传统的交易方式存在着流程繁琐、交易速度慢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而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去中心化的交易,节约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提高交易效率。

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可以实现交易的自动化和真实性确认,减少纠纷和争议。

同时,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也可以有效遏制偷漏气等问题,提高行业监管和治理水平。

三、能源溯源和监管燃气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比较复杂,涉及到燃气开采、生产、运输等环节。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容易出现信息断链和责任推卸等问题。

而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能源的溯源和全程监控,确保能源的可追溯性和可信度。

通过将每一个环节的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上,并实现实时共享和同步更新,燃气行业可以建立起一个透明、高效、安全的供应链系统,提高能源的管理和运营效率。

四、智能合约和自动化管理燃气行业的管理工作较繁琐,包括供应商管理、用户管理、计量管理等。

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着流程冗余、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而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功能可以实现自动化管理,减少中间环节和人为干预,提高管理效率。

智能合约可以将各种合同条款以代码的形式固化在区块链上,并自动执行,确保交易的公正和准确。

同时,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可以防止合同的篡改以及纠纷的发生,提高燃气行业的合同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T50640—2010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2010-11-03 发布
2011-10-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5.1 控制项 ...................................................................................................................................................... 5 5.2 一般项 ...................................................................................................................................................... 5 5.3 优选项 ...................................................................................................................................................... 6 6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评价指标 ................................................................................................................... 8 6.1 控制项 ....

农村妇女参与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的实践与认识——“贵州山区社区自然资源管理”项目中农村妇女参与性能力建设

农村妇女参与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的实践与认识——“贵州山区社区自然资源管理”项目中农村妇女参与性能力建设

m a a e e t a d i to u e t e n g m n , n n r d c s h me s r s d p e i h p o e tofCo m u t — a e Naur lRe o c a u e a o td n t e r jc m niy b s d t a s ure
维普资讯
贵 州农 业科 学
2 0 . 0 2 :0 4 02 3 ()4 ~ 2
G uz o ih u Agrc lur lS i n e i u t a ce c s
[ 文章 编 号 ]1 0 —6 1 2 0 ) 20 3 0 0 0 0 1 3 0 ( 0 2 0 — 0 90 4 — 3
s N Qi U u
( ne r td R r l vlp n e tra ih u A a e y o g iut r lS i c s G 口 g 5 0 0 ,C i a I tg ae u a eo me tC n e t De Guz a c d m f A rc l a c n e . u n 5 0 6 h n ) u e
A b t a t: Th a e ds u s s he m p ra c f u a io7a3s a tcp t n n a u a r s ure src e p p r ic s e t i o t n e o r r l l ]’ p riia i i n t r l e o c  ̄ o
M a nag em en n M ount no r s f G uihou ti ai us A ea o z Pr vi e,w hih ai e o s r o nc c m d t t engt W Oll n’ pa t s s t h ta s ca ciy o a o pr m ot hei r ii ton. o e t r pa tc pa i

CBNRM(基于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

CBNRM(基于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

What is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Communities, defined by their spatial boundaries of jurisdict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by their distinct and integrated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mon interests, can manage their natural resources in an efficient, equitable, and sustainable way. Natural resources are usually common pool resources such as forests, open woodland, grasslands, fisheries, wildlife, etc.Reasons of CBNRM’s Popularity•The phrase itself—“Community” (community as a spatial unit, a distinct social structure, and a set of shared norms).There is also a powerful critique of the idea of the “community” as a “myth”because natural resource boundaries and community territorial boundaries often do not coincide.•The notion of sustainable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with “community”: allowing communities to exercise their own knowledge and institutions inenvironmental management.The lable “CBNRM” implies that the communities are supposed to deliver onscientifically specified NRM principles, but in real life practice, the policies, rules and principles are seldom community-constructed and local.•Promise of a diverse range of benefits predicted by social science theory and of a mor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CBNRM often makes more of its promises to deliver Natural ResourceManagement than to assist a Community. The Promise is not made for, nordelivered to, the community at all, but rather to fundraisers and natural scientists whose real aim is conservation.Theoretical benefits of CBNRM:•Pro-poor and safety net.•Promote efficient resource use and allocation, locally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and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indigenous technicalknowledge(Formidable problems to negotiating these knowledges at the interface with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Locally managed resource systems with clearly recognizable territorial boundaries will tend to deploy all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enable serviceprovision to match needs(They will also create local institutions to solve issues of trust and malfeasance, and assist in issues of representation and transparency)•Solve or palliate open access problems resulting from coercive and insufficiently policed state property regimes.(Anyone who violates the rules will be directly apprehended by local people)•Build local site of resistance against modernists, invasions, and globalizing forces.•Initiate a benign cycle of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empower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confidence and expertise.•Serve as an antidote to the acknowledged failure of state-run natural resources.CBNRM’s failure in delivering stated aims•Trade-offs of power devolution (mostly impact the poor)•Weak leadership•Uneven participation•Corruption•Problematic lack of official recognition•Inadequate income alternative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at is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Communities, defined by their spatial boundaries of jurisdict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by their distinct and integrated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mon interests, can manage their natural resources in an efficient, equitable, and sustainable way. Natural resources are usually common pool resources such as forests, open woodland, grasslands, fisheries, wildlife, etc.
Reasons of CBNRM’s Popularity
•The phrase itself—“Community” (community as a spatial unit, a distinct social structure, and a set of shared norms).
There is also a powerful critique of the idea of the “community” as a “myth”
because natural resource boundaries and community territorial boundaries often do not coincide.
•The notion of sustainable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with “community”: allowing communities to exercise their own knowledge and institution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 lable “CBNRM” implies that the communities are supposed to deliver on
scientifically specified NRM principles, but in real life practice, the policies, rules and principles are seldom community-constructed and local.
•Promise of a diverse range of benefits predicted by social science theory and of a mor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CBNRM often makes more of its promises to deliver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than to assist a Community. The Promise is not made for, nor
delivered to, the community at all, but rather to fundraisers and natural scientists whose real aim is conservation.
Theoretical benefits of CBNRM:
•Pro-poor and safety net.
•Promote efficient resource use and allocation, locally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and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indigenous technical
knowledge
(Formidable problems to negotiating these knowledges at the interface with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Locally managed resource systems with clearly recognizable territorial boundaries will tend to deploy all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enable service
provision to match needs
(They will also create local institutions to solve issues of trust and malfeasance, and assist in issues of representation and transparency)
•Solve or palliate open access problems resulting from coercive and insufficiently policed state property regimes.
(Anyone who violates the rules will be directly apprehended by local people)
•Build local site of resistance against modernists, invasions, and globalizing forces.
•Initiate a benign cycle of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empower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confidence and expertise.
•Serve as an antidote to the acknowledged failure of state-run natural resources.
CBNRM’s failure in delivering stated aims
•Trade-offs of power devolution (mostly impact the poor)
•Weak leadership
•Uneven participation
•Corruption
•Problematic lack of official recognition
•Inadequate income alternativ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