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涵的变化趋势

合集下载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及课程内涵发展趋势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及课程内涵发展趋势
(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
5、课程实施中时间、活动材料的提供与有效 利用 ◆活动: 时间----正规活动;等待与过渡
材料----《你走、我走、大家走》 选择与利用 (绢花带:一物多用)
6、课程实施中的师幼角色
◆课程实施中后现代教育观的体现: ☆传统教育观: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三中心理论)
《采茶律动》 ----(伊颖)
幼儿园课程内涵发展的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 “经验和体验”
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美国幼教(体验室) 上海宋庆龄幼儿园 ~ 成都大班环境 育贤二幼 (静心角)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 身

钢性计划;弹性计划 预成课程;生成课程
---- (全运会~济南~路~文化墙)
反思性教学实施的步骤
1、回顾活动(集体、区域、游戏、日常)过程, 发现问题,明确问题 2、分析问题,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 3、假设一种或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4、实践、尝试解决问题 5、反思、总结 6、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假设


典型自评: 活动《影 子》 )
----(陈刚)
习惯培养—细节(武夷山幼教会场、活动中材料 取放)
6、从只强调幼儿园课程到强调“幼儿园课 程与园外课程并重”
家庭、社会—— 唤醒善良 汶川大地震 特色课程——游泳、足球、篮球、、羽毛球、五 子棋 、菊花狗 必修、选修——多种特色课程任选其中之一、二
当今幼儿园课程定义强调的重点 *
* * *
☆现代教育观:关注儿童个性及心理的发展; 以儿童的兴趣、需要为中心。

教师要提高观察、记录、正确解读 幼儿行为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 增长实践智慧。

_01课程标准_内涵的变化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_01课程标准_内涵的变化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5 ?7 -@A234
教育目标最终将由学习的结果进行表示,不能没 有结果的学习,也不能学习没有结果。以前, “教学 大纲”明确规定了学习达到的成果,各界人士也根据 “教 学 大 纲 ” 的 规 定 评 价 学 校 整 体 教 育 效 果 。 出 现 应 试教育之后,学习成果的评价将不可避免地由考试的 成绩而定,当然成绩越高,教育就越有成效。教育变 为精英教育、专业教育,由此学校、教师和学生负担 沉重。课程标准将对此种现象进行改观。因为课程标 准规定是最低标准,而不是最高标准,这将保证基础 教育的基础性和发展性。这些最低标准是基础教育为 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及提 高全民素质所必须的要求。这将给学生全面、丰富的 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 样、持续和有创造性地发展。
这一课,教师要求同学们说一说用 “ !" 口”还可以 画 出 什 么 东 西 。 课 堂 上 采 用 小 组 之 间 “挑 战 ” 的 方 式,看哪个小组画得多、说得好、听得认真。这时, 同学们热情很高,当有的小组说出 “用什么图形可以 画什么东西” 时,另一些小组就发言作补充,如说 出 图 形 和 有 关 物 体 的 关 联 : “我 在 ’ 里 面 写 上 数 目 字,添上长短针,就可以画一个时钟。 ”这无疑对提 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起了推动作用。 低年级口语交际课协同教学中的目标要素、人际 关系、操作方法,都是各自发挥作用而又相互协同 的。实践表明,只有处理好这些要素的协同关系,才 能有效地促进了口语交际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培养 学生口语交际意识、能力、习惯提供广袤的沃土。
!" # $%&’( )*+,-./01 234
“课 程 标 准 ” 与 “教 学 大 纲 ” 相 比 , 发 生 了 质 的 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我国教育改革理念的变 化,更对第二轮的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试题及答案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试题及答案

中外基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基础教育改革的一般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动员阶段、—阶段、实施阶段和巩固反思阶段。

1.实验2. ----------- 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2 •培养目标3. 英国政府强调通过基础教育应当培养学生掌握的、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六项基本技能分别为:交流、数的处理、信息技术、——、改进学习、解决问题。

3.合作4. 进入20世纪70年代,课程涵义的重大变化趋势之一是:从强调单一的教材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 一四因素的整合。

4.环境5・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课程标准融认知性教育目标、情感性教育目标和()-教育目标为一体。

5.技能性6. 美国当代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心理学家--------- 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6.卡尔•罗杰斯7. 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理念”发展到重视发展学生智力的“智能教学理念”,再发展到重视学生---------------- 的“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阶段。

7.全面发展&我国德育方法与途径变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从封闭转向开放;从受体转向主体;从平面转向立体;从工具价值转向价值。

&目的9. 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导向功能、鉴定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管理功能、改进功能、研究功能。

10. 校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包括:分权管理、参与式管理和----------- 管理和以人为本的管理。

10・自组织1-基础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基础性、全面性、1.普及性2. 由美国科学促进会着手制定的----・提出了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构想。

2.《美国2061计划》3.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英国政府颁布了 -一-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的办学思想及管理模式,被视为英国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世界各国中小学课程内容改革的主要趋势(2020年整理).pptx

世界各国中小学课程内容改革的主要趋势(2020年整理).pptx

现代思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仰基础。后现代思想对人类思维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
种影响也必然波及到人类的一切社会行为当中。教育以及课程也同样如此。我们的教育当中,
确实存在着大量的由于理性膨胀而产生的扭曲。比如,在我们的眼中,教学一定是实现某种
既定“目的”、“目标”的过程,为了追逐这些由理性设定的目标,人们甚至全然不顾丰富而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比如,美国在上世纪 50 年代末受到了冷战的压力,以及前苏联人造卫星的挑战,全国上下都深感尖端人才的匮乏。
为适应社会对高层次竞争人才的需求,中小学教育的课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质量的、
学术性课程受到了广泛重视,学生自觉选择的课程门类减少,必修课程大幅度增加。80 年 代似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向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转
三、近年来世界中小学课程内容改革的趋势 各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内容改革的共同点在于以基础性和现代化为核心原则,要求加强课
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和基本技能,强调课 程的现代化、生活化、人文性和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重视基础学力 随着终身教育、全名教育的兴起,各国更加强调中小学教育只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必须 摒弃通过学校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部知识的想法,而是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中小学教育 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化素养,不能只注重培养少数尖子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 , 忽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中小学课程要给学生以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
型,国际竞争日益增强,公民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问题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心,社会出现
了“高质量教育”改革的要求。这种要求在课程当中得到了鲜明的反映:中小学教育提倡

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转 变观 念 课 程 内涵 的变化 ,最直 接 影 响 了语 文 教 育观念 培 养 自 己更新 知 识 的 意识 和 能 力 , 以及 在 更新 和 应用 知 识 的 的变 化 。从 强 调 目标 、计 划剑 强 调 过程 本 身 的 价值 ,要 求语 过 程 巾 体现 创 新 意 识和 表 现 创造 能力 。课程 内涵 的变 化 ,使 文 教 学 不 能 只 着 眼 丁 结 果 , 以学 生 的 学 业 成 绩 衡 量 教 学 效 得 语 文 学科 内容 具有 了丰 富 性和 广 阔 性 , 为学 生 学 习提 供 了
能 、把 握 命运 所 需要 的 思维 、判断 、想象 , g造 的 能力 ,培 f , l] l
不 可 或缺 的 部 分 。
2 1. 01 01

程 ”并 晕 。美 围著 名教 育 家 、课程 论 家 艾斯 纳 将 那 些被 学 校和 社 会 存课 程 变 革 中有 意 或 无 意排 除 于 学校 课 程 体 系之 外 的课 程 称 为 “ 无 课程 ” 。他 从心 智 过 程和 内容 领域 两 方 面 论述 了 “ 窄无 课 程 ”的重 要 性 。 此 , “ 文 课 程标 准 ”在 语
识 、经验 、活 动 丁一 体 的客 观存 在 。
主 动进 行 探 究性 学 习 ,在 实践 中 学 爿 、运用 语 文 ” ,并 让这

精 神 贯穿 于各种 能力 要 求之 中, 就淡 化 了知 识传 授 的 目标
要 求 ,强调 了学 习活 动 过程 本 身 的价 值 。
1 课 程 是 知 识 :课 程 的 内 容 ,是 从 应 的 学 科 巾选 择 . 的 ,集 合这 门学科 基础 的知识 的 客观 存 在物 ,它通 常 表现 为

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趋势

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趋势

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趋势内容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给教育也带来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进入20世纪以来,小学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小学教育课程内容的的改革呼声越来越高。

就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关键词: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改革趋势小学教育事关基础教育的大局,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更是事关学生的未来。

当代小学教育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汲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

同时注重个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关系,同时还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性。

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在遵循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的原则的基础上呈现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更加体现以学生的本的发展趋势。

当代小学教育的对象和当代小学学习共同体的主人是小学生,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和属性。

而当代的小学教育就是为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共同体,以保证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改革以学生为本,注重全体学生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

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和目标。

把学生发展与学科体系、社会需求的关系,及儿童与知识、社会的关系,在动态上尽力使其平衡。

以学生为本决不是以儿童为中心。

学生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教学,同时,学生发展既是根据社会需求有时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

二、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正在被“调适取向”与“创生取向”所超越。

当前,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不再被视为国家课程改革方案的忠实执行者,而是逐渐成为制定国家课程计划的参与者、课程开发者和课程计划的创造性实施者,在课程实施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变化的趋势。

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变化的趋势。

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变化的趋势。

一、开放性与选择性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科技进步、社会需求结构的改变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两大主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电子计算机软件的发明,使教育具有了更加开放性和自主性,它为人们提供了平等、互动、自由选择的教育环境,从而促进了课程实施的选择性。

二、多元化与民主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也必然导致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不断涌现。

于是,新型的民主化教育形式——“民主教育”应运而生,并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民主教育就是民主化的教育,主要是指在现代教育制度下,学校管理制度的民主化、办学体制的民主化、评价制度的民主化、学校内部分配的民主化等。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的“校本管理”。

我国目前正处于向民主教育迈进的关键时期,所以,这里主要谈一下我国的教育。

在课程内容方面,为适应当前国际上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发展,日益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情况,我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在历史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人格的培养和品德教育,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自由探究,通过讨论和争辩来完成认识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文学教学中,突出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激发学生探索文学奥秘的兴趣,注重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学科更是把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放在首位,强调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受,主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阅读、思考,逐渐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特别注重从中外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

音乐、美术等课程,除了传授基本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表达感受和体验的方法。

三、国际化与个别化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各国之间的文化也在不断交流、碰撞、融合,其差异越来越小。

结合实际论述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结合实际论述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一、课程的内涵1.1 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学校或教育机构为实现特定教育目标而组织安排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教学内容的总称。

它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学原理和具体学科教学内容等方面。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课程的内涵不仅仅是指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

1.2 课程的特点课程具有系统性、先进性、时代性、客体性、实践性、发展性等特点。

系统性是指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先进性是指课程要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特点。

时代性是指课程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更新,保持活力和创新性。

客体性是指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应该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宗旨。

实践性是指课程要注重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发展性是指课程要与学生的成长发展相适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课程的目标课程的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系列有机的学习活动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智力、体质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达到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目的。

课程目标一般包括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的发展趋势2.1 个性化定制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课程将逐渐朝向个性化定制的方向发展。

个性化定制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发展特点等个体差异,有选择地安排和组合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跨学科融合未来课程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

跨学科融合可以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促进知识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知识的通联和应用。

跨学科融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多元化评价未来课程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多元化评价。

传统的教育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

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

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

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一、教学目标日趋全面化教学目标的确定,反映了一定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缓慢发展时期,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知识量也极其有限,因此,当时学校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把学生培养成博闻强记的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繁荣,仅有丰富的知识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尤其在当代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形势下,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要具备创新能力,健全的个性,以及良好的品德。

因此,让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以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为当代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追求目标。

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统一知识与智能是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基础和前提。

反过来,智能的发展又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条件。

所以,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是辩证统一的过程,两者不可偏废。

现代一些教育家对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研究。

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十分重视“理论知识”的巨大作用。

他说:理论知识是指从科学的体系中汲取出来的知识,即不仅是关于现象本身的知识,而且是关于各种现象的本质的相互联系的知识,关于在自然界、社会生活、个别人的存在中起统治作用的规律性的知识,并据此提出了“理论知识占主导作用”的教学原则。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让学生牢固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克拉夫基等提出的“范例教学论”,也同样给理论知识以极高的地位,他们强调让学生掌握“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的知识等等。

可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仍然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生仅仅掌握了知识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须在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水平,成为当代教学理论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布鲁纳认为“应该弄清楚培养优异成绩这句话指什么意思,它在这里指的,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也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包括课程内容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评价体系的转变。

二、课程内容的变化1. 跨学科融合:传统的学科划分已不能满足综合性素质培养的需求,跨学科融合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例如,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设计创新性的科学实验课程,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又发展其创造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2. 实践与实用性:课程内容将更加注重实践和实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数学课程中引入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和问题解决能力。

3. 人文关心:课程内容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文关心,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和价值观。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加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思量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1. 学生中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而未来的课程改革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将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将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 创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将得到创新。

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界体验历史事件;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

四、评价体系的转变1. 多元化评价: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将逐渐被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所取代。

除了考试成绩,还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科知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2. 个性化评价:评价体系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通过学生自主定制学习计划、个性化指导等方式,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3. 反馈和指导:评价再也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总结,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反馈和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演变与未来走向——新一轮课程修订背景下的考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演变与未来走向——新一轮课程修订背景下的考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演变与未来走向——新一轮课程修订背景下的考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演变与未来走向——新一轮课程修订背景下的考量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的目标与方式也在逐步调整和更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培养综合能力等方面扮演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新一轮课程修订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以及未来的走向,成为了当前教育界亟需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演变与未来走向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关考量和建议。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演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早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实物操作、观察和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课程理念的更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逐渐丰富和拓展。

1. 扩展实践内容传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关注基础实践技能的培养,如手工制作、植物栽培等,而现如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扩展到了更多领域。

比如社会实践、环保实践、科技实践等,通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强调探究和实践的结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演变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强调探究与实践的结合。

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消化,而是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探究。

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一轮课程修订背景下的考量在新一轮课程修订的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在修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需要考量的几个方面: 1. 丰富活动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

这包括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科学实践活动,也可以是在社区中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演变与未来走向——新一轮课程修订背景下的考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演变与未来走向——新一轮课程修订背景下的考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演变与未来走向——新一轮课程修订背景下的考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演变与未来走向——新一轮课程修订背景下的考量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体制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发展。

与此同时,教育目标的转变也推动了学科课程的不断调整与修订。

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科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不断演变而不断丰富。

本文将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演变进行探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走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之一。

早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关注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实际应用。

这种课程的设计与组织往往比较简单,例如举办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实习实训等。

然而,在新一轮课程修订的背景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逐渐提高,其内涵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在新一轮课程修订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再仅仅强调学生的技能培养,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一变革源于对学生发展全面素质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职业的多元化,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和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的挑战。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一轮课程修订中增加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开展社区服务、科技创新竞赛、团队合作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并提升这些综合素质。

此外,新一轮课程修订背景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还强调了学生的综合学科思维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课程编排中的一个新的考量。

以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对孤立,无法与其他学科形成有机的衔接和联系。

然而,在新的课程修订中,学生需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培养和发展综合学科思维。

例如,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生能够涉及到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并在实践中形成跨学科的思考和研究。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是有益的。

未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走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新一轮课程修订中,注重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培养已被广泛关注。

历史教学论-复习

历史教学论-复习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和提问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教师精彩的讲述加上优美风趣的语言对学生就很有启发性。提问一定要由易而难,因浅入深,由感性到更改,既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也要符合思维的逻辑性要求。
(附笔记内容:1.掌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如时间、空间、因果联系;2.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提倡探究式学习;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4.创设条件,使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注重探究式学习,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渐了解中国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不断强化民主与法治意识,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等等。
7. 历史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体。
8. 历史教材: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凡是承载历史教学内容和历史信息的物化材料,都可以视为历史教材。泛指历史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既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活动的主要凭借。教学论意义上,历史教材是由一定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包括教具。
答:(1)历史课程价值取向从精英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2)历史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以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学生学习。
(4)历史课程管理以刚性转向弹性。
6. 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答:(1)知识与能力。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变化的趋势。

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变化的趋势。

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变化的趋势。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一直是沿着“三个面向”的基本指导思想发展的。

“三个面向”是针对课程实践而言的,而不是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课程内涵的变化趋势有哪些呢?课程的选择性越来越强;课程内容越来越生活化;课程的开放性增强了。

这三个课程内涵的变化表现在:课程的目标定位于社会对每个人终身发展的需求,选择性明显增强;社会对每个人的各种素质、能力、技术等综合要求都纳入到课程内容中去;现代教育把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之通讯、交通的发展,现代人的学习已经超出校园、家庭的范围,进入到无边无际的网络空间,打破了封闭的校园环境。

新课程对中国的教育起了很大作用,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理念。

许多学者将新课程概括为“课程整合、科学管理、民主监督、全员聘任、绩效考核”的五大改革原则。

课程整合就是新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课程管理体制中的多元化、多样化使得课程的发展更加健康、可持续地进行。

课程内容与方式的变化从课程内容上来说,改变了“以书本知识为本”的传统教育观念,提倡以学生为本,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主要变化有:第一,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第二,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第三,实行动态设计,允许选择课程内容。

第四,强调综合性,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课程。

第五,突出课程内容的生活性。

从课程方式上看,采用探究学习方式,将课程内容设计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

同时,课程还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个体差异的发展中获得充分发展。

新课程还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引导教师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如在学习语文时,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注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把教材、教师、学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课程含义的发展趋势

课程含义的发展趋势

课程含义的发展趋势:1、从强调学科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诸多因素的整合。

4、强调显现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课程: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设计的学科及其目标、内容、活动进程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中。

课程的确立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参考和借鉴他人和前人的经验。

中学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的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写的各门课程的目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其方式结果标准及结构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包括教科书和相关辅助材料)课程类型:指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具有某一相同属性或共同特征的课程所形成的汇集或种类。

课程结构:指课程各组成部分和组成方式。

隐性课程: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地内隐方式呈现的,非学术界的对学生的影响,是无意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课程。

隐性课程的特点:1、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漫性和普遍性。

2、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3、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地,又可能是消极的。

显现课程: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显现课程的特点:1、从结果上看,显现课程强调的是学术性知识。

2、从计划上看,它是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识参与的成分很大。

3、在学校环境上,它是通过课程教学传递进行的。

显现课程的类型: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2、综合课程。

3、核心课程。

学科课程:就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不同知识的逻辑体系,将选出的知识组织委学科。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

活动课程特点:1、实际性2、开放性3、创造性4、自主性综合课程:是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种要素及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

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发展趋势

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发展趋势

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发展趋势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专业:小学教育(语文)学号:***********姓名:***题目: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发展趋势摘要: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和造就高端人才的奠基工程,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

就课程领域而言,回望世界各国近一二十年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之路,以下一些共通性的趋势和动向值得关注:建立国家课程标准,统一中小学课程的质量要求;大力提倡课程设置综合化,适度减少分科课程;调整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积极变革教学方式,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拓展传统的教材观,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等。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趋势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和造就高端人才的奠基工程,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

一些发达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迎接新世纪挑战为主题的大规模教育改革。

一、建立国家课程标准,统一中小学课程的质量要求长期以来,各国在课程管理上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大基本范式。

这两大范式无所谓优劣,而是各有利弊。

近年来,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课程设置“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于是大都转而走上了两相融合的道路。

二、大力提倡课程设置综合化,适度减少分科课程,普遍用“学习领域”代替了“学科”的概念课程综合化是强调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或过分强调各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的一种课程设计思想和原则。

课程综合化趋势主要表现在,重新审视传统的学科分类体系,软化学科界限,改变单纯以学科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

课程综合化是科学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使学科内部的分化更加精细,另一方面,也使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综合。

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应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是学校教育亟待加强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分科课程中难以综合体现。

2024秋季学期幼儿园课程内容更新探讨

2024秋季学期幼儿园课程内容更新探讨

2024秋季学期幼儿园课程内容更新探讨嘿,大家好!随着2024年秋季学期的临近,我们这些在幼儿园工作的“老司机”们又得开始策划新的课程内容了。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个学期的课程更新方向,让我们的小孩们在新的学期里玩得开心,学得有收获!咱们得聊聊课程内容的“灵魂”——孩子的发展需求。

现在的孩子,可不是我们小时候那个样子了,他们接触的信息更多,思维也更活跃。

所以,我们的课程内容得跟上时代,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

一、课程内容更新方向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一直是咱们国家的教育重点,这个学期,我们可以更多地加入一些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课程。

比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学会合作、沟通;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科技启蒙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是“数码原住民”,对科技有着天然的兴趣。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加入一些简单的编程、科学实验等课程,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环保教育环保意识要从娃娃抓起。

这个学期,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环保主题活动,比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用电等,让孩子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4.心理健康教育二、具体课程设置1.主题式教学我们可以以一个主题为主线,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

比如,以“探索宇宙”为主题,从太空知识、宇宙生物、航天科技等方面进行教学,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

2.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是孩子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我们可以安排一些户外探险活动,如观察植物、动物,体验农耕等,让孩子亲近大自然,感受生活的乐趣。

3.家庭作业别看孩子小,家庭作业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亲子作业,如制作手工作品、亲子阅读等,让家长参与进来,增进亲子关系。

4.节日庆典节日庆典是幼儿园的传统活动。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节日,设计相应的课程,如中秋节做月饼、端午节包粽子等,让孩子在体验中了解传统文化。

三、课程实施与评估1.教师培训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我们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内涵的变化趋势
当前课程内涵变化的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为了切实保障儿童的发展,把儿童的发展置于课程的核心,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学习者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人们开始走出预期目标、计划的限制,关注教学进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强调“过程课程”。

这并不是不要目标、计划,而是把目标、计划整合到教学情境中,使之促进而不是抑制人的创造性的发挥。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课程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念的重大变革。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在课程论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两个相对应的范畴。

隐性课程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为了谋求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和谐统一,需要创设宽松、自由、真实、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情境,以尽可能减少隐性课程的负面影响,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学校中的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学校的“实际课程”。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空无课程”是美国著名美学教育家、课程论专家艾斯纳提出的概念,被作为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

在课程变革中,不仅应思考现行的“实际课程”的合理性,还应思考学校教育中的“空无课程”及其成因,以增强课程变革的目的性、合理性。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变迁速度空前加快,学校、家庭、社区越来越趋向于融合,趋向于一体化。

当把课程理解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的时候,这里所谓的环境就远不止学校环境,还包括广阔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外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蕴含着学校课程和校外课程的整合。

综上,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 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科课程,即某一门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