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学案完美版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的2、3教学难点:目的1、4。

教学设想: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

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冢华相谬窈父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二单元教学要点一、教材地位:本单元选择就宋代著名散文大家苏洵、王安石、欧陽修、苏轼的散文名篇。

《六国论》《游褒蝉山记》是教读课,后两篇是自读课。

《六国论》《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散文。

可以分别作比较阅读。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游褒禅山记》)。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游褒禅山记》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游褒禅山记》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游褒禅山记》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游褒禅山记》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1《游褒禅山记》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游褒禅山记》是中国宋代诗人苏轼所写的一篇游记散文,被誉为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学生们在高一语文必修三中会接触到这篇文学作品,本文将为大家提供《游褒禅山记》的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之作。

一、阅读理解1. 请简述《游褒禅山记》的基本内容及林和靖与苏轼之间的一次对话。

2. 苏轼为什么会想去褒禅山游玩?他在褒禅山游玩中有怎样的感受?进而有怎样的思考?3. 苏轼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请问他的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4. 请以你的语言描述一下《游褒禅山记》的风格和特点。

二、阅读分析1. 请结合全文,分析《游褒禅山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2. 谈谈你对苏轼“戒骄戒躁”的看法。

3. 请分析文中的“太守防疫”的故事,谈谈苏轼在此处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4. 苏轼在《游褒禅山记》中大量运用议论文手法,表达了他的个人情怀和人生哲理,请分析其中的议论文手法和思想内涵。

三、写作实践1. 请结合全文,用800字左右撰写一篇文章,谈谈苏轼游玩褒禅山时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对人生的启示和思考。

2. 以苏轼“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为主题,写一篇4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

四、拓展阅读请自行查找《登高》《昭君怨》《赤壁赋》等苏轼的其他作品,与《游褒禅山记》作比较,分析苏轼不同作品的写作风格、内涵和特点。

五、评价点评请评价苏轼的《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你认为它在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有哪些价值和意义在我看来,苏轼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兼具文学、哲学、历史价值的佳作。

在文学方面,苏轼游玩褒禅山的所见所感,以细腻生动的笔触详实叙述,给人们带来了鲜明的视觉感受和思想启示。

在哲学方面,苏轼以人生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述,深刻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和人生哲理,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心灵滋养。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新10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新10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新10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第一课时一。

教学导入: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在作文课上集中练习了“感受生活—描写生活”这一专题,其实在古文中不乏这样的范例,“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大都是写生活的典范散文。

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均是由生活而感,由感而成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的旅游感受的。

二。

作者及背景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主张文学应当“有补于时”,重在“适用”。

其散文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

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所以世人称为“王荆公”。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

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划线词注音释义是否正确?请在括号里作判断。

A 褒禅山(bōushán,即华山)亦谓之华山()B 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ong,坟墓)也()C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ao,深远幽暗)然()D 既其出,则或咎(jiu,责怪)其欲出者()E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ang,帮助)之()F 何可胜(sheng ,完全,尽)道也哉()[1][2][3][4][5]下一页[1]教学重点篇二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篇三二课时《游褒禅山记》教案篇四A.课时安排:三教时。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关于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1、掌握“名”“进”“观”“道”“以” “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和文言特殊句式。

2、鉴赏叙议结合、因事明理、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治学与处世都必须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诵读的要领,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句中的含义和用法。

2、鉴赏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三、书目推荐苏轼的《石钟山记》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古典文学中具有哲理性的姊妹篇。

两文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但在思想内容上又各异其趣,在行文构思上又各呈其妙。

你想知道“其趣”在哪里?又“妙”在何处吗?那就去看看《石钟山记》,去品品蕴藏在文中的跨跃千年时空而不衰的道理吧。

四、文本教学(一)导入新课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主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壹五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

下面给大家分享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欢迎阅读!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篇1一、自学发现(自习完成)(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1、通读一遍,独立感知(1)读出文言节奏来,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不看注释,在读的过程中运用储存的相关知识,试着迅速理解、翻译词句的意思,并标出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

(3)梳理整体印象。

2、根据整体印象,再默读一遍,理解不懂的词句。

读完后,借助注释、参考书、文言词典、同学老师和相关理解方法,试着去理解不懂的词句的意思和用法。

(二)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时代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解释黑体字的含义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有碑仆道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也哉:3、指出古今异义并解释非常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于是于是余有叹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至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

游褒禅山记教案6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6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一):《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标】技能目标:了解词类活用;进一步了解游记类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知识目标:了解王安石及相关背景知识;理解“阳、穷、咎、极、十分、观、谬”。

情感目标:正确处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教学难点】理解并背诵课文第三段,从中领会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教学重点】了解掌握词类活用,了解“其”的用法。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方法】串讲法、研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问:诗中的那一句你最有感触?明确:“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内含类似的深邃哲理。

二、文学常识1.褒禅山、华阳洞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

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

褒禅山主要山峦有三座。

东为灵芝山,树木参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中为起云峰,高耸挺拔;西有鳌鱼岭,满山林木葱茏,山花斑斓,生机勃勃。

华阳洞是褒禅山主景观,洞深1600米,洞群分前洞、后洞、天洞、地洞,特点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

河上泛舟,洞洞相通。

”前洞有“华阳”、“万象皆空”等石刻文字。

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

2.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评)。

仁宗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授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用心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反对,熙宁七年被罢相,后复位再罢。

封荆国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

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3篇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3篇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3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

《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

《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游褒禅山记》学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1.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类活用。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其在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王安石。

2.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本大意,标识难解之处。

3.诵读课文,思考作者的游山感悟。

4.小组质疑、释疑。

分组讨论、交流,解析疑惑。

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字注音:褒() 冢()仆()穴()窈()咎()瑰()2.指出多义词的含义。

(1)文:①其文漫灭。

②独其为文。

(2)道:①有碑仆道。

②何可胜道也哉!③传道受业④策之不以其道。

3.词类活用:(1)舍:始舍于其。

(2)名:①名之曰褒禅。

②而莫能名者。

(3)穷: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三、质疑问难请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1.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2.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3.第3段着重写什么?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4.在第4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5.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末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有碑仆.道仆:倒。

褒之庐冢..也庐冢:庐墓。

B.其文.漫灭文:碑上残存的文字。

有穴窈然..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C.有怠.而欲出者怠:穷困。

咎.其欲出者咎:责怪。

D.夫夷.以近夷:铲平。

火尚足以明.也明:明亮。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5.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A.余之.力尚足以入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C.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6~9题。

《游褒禅山记》学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高二语文集备组上官一、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六国论》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

这篇游记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二、课文指津《游褒惮山记》是王安石变法前在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任职时所写的名作。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篇游记,但细读全篇,便知不是以记游为重点,而是借记游写感想、发议论,是游记文的变格,又是议论文的特殊样式,可以说是一篇游记式的论说文。

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按照游程的顺序,有层次地描写了山水景物和名胜古迹。

一开头,叙述褒惮山名称的来历,其次写游山洞及出洞后的心情,再次写游览的感想,最后补写零星体会和同游之人及游览日期。

作者根据自己敏锐的观察和亲身的体会,用生动的语言,精练的笔触,神形毕肖地把一般人容易忽视或遗忘的自然景色,图画般地再现出来,使读者产生一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是作者意不止此。

但不是纯客观地描绘山水,而是在刻画奇妙景色的同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于游山探奇的感受之中,使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契合无间地结合在一起,把记游与说理巧妙地熔于一炉。

三、答疑解惑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提示: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

游褒禅山记学案(整理精校版)

游褒禅山记学案(整理精校版)

游褒禅山记学案必修教案0111 09:47::游褒禅山记学案一.预习部分(一)注音褒禅()庐冢()仆()道梵()语昏惑()华()山窈()然瑰()怪罕()至胜()道懈怠()音谬()王深回父()无物以相之()(二)解释重要词语⑴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⑵而卒葬之。

而:卒:之: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故:名: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乃:阳:名:⑸有碑仆道。

仆:⑹其文漫灭。

文:⑺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独:其:文:犹:⑻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言:盖:谬:⑼有泉侧出。

侧出:⑽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上:窈(yǎo)然:⑾入之甚寒。

甚:⑿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问:深:则:穷:⒀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以:⒁而其见愈奇。

见:。

⒂有怠而欲出者。

怠:⒃不出,火且尽。

且:⒄遂与之俱出。

遂:俱:⒃盖其又深。

盖:⒄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尚:十一:不能:⒅来而记之者已少。

而:⒆则其至又加少矣。

则:至:加:⒇方是时。

方:是: (21)火尚足以明也。

明:(22) 既其出。

既:其:(23) 则或咎其欲出者。

则:或:咎(jiù):其:(24)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而:不得:极:夫:(25) 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焉:(2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之:得:(27)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而:(28)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夫:夷:以:则:(29)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观:险远:(30) 而人之所罕至焉。

而:焉: (31) 不随以止也。

随:以:(3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以:相(xiàng):(33) 然力足以至焉。

以:焉: (34) 于人为可讥。

于:为:(35) 其孰能讥之乎?其:孰: (36) 此余之所得也!得:(37)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38)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精选6篇)教师上课之前,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就叫做教案。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游褒禅山记》的教案,大家可以参考阅读。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课时:2 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初中我们学习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我们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

为此我们共同来研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他推行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新法。

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失败。

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

他认为“变法”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王安石还是一位有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谨严,说理透辟。

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①作者一行游山一共几人?(五人)②“游褒禅山记”,那么这篇文章中有关于记游的部分,集中在文中哪些段?(1、2节)③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节)④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4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4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篇11【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掌握重难文言语汇。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理解成事需“志、力、物”及“深思慎取”的主旨,以古鉴今。

4.感悟王安石写作政治缘由。

【重难锁定】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情境导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音谬,引入华山(花山)之探。

【解析】“猪革亮”是古代一种皮具,类似于鞋子,“顶”是皮匠制造皮具的一种做法。

另一种说法:“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

二.合作探究(一)音谬之思1.齐读一段。

2.师生探讨“华”发音。

(重点字词融入)“舍”、“卒”、“以”、“其”、“乃”等。

“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等。

3.由“音谬”王安石思考到什么道理?“深思慎取”。

4.范读四段。

(二)入洞未尽而出之叹1.褒禅山景物探幽引入。

2.生读二段,共同探讨。

(字词分析,游览过程把握。

)3.齐读第三段,分析“余有叹”:①古人观自然有得。

(例证)②志——险远。

③力——不怠。

④物——幽暗昏惑“相之”。

⑤无悔,无讥。

4.所悟。

(讨论,结合已学知识及生活学习体会谈看法)三.拓展延伸1.王安石写作缘由:变法治国,尽吾志(力、物)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补充作者资料: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特别深远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11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大意,提升品味游记类古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3.学习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也与变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王安石在上书变法前游览褒禅山时的所记所想,或许在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探求到伟人心里的远大抱负。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明确:①(1~2):记叙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过。

②(3~4):议论自己游山的心得。

③(5):补叙、简介其他人。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看文章中游山经过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汉字较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②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对这个习惯,你有什么看法?各抒己见2.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各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游览了前洞和后洞;前洞:平旷,游者多;后洞:窈然、寒、深,游者少。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⑴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对照译文,辨析疑难)1、第一段:⑴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⑴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⑶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⑷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3、第三段:⑴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⑵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⑶读准音:“相之”。

⑷口译本段。

4、第四段:⑴标出下列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 》教案三篇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 》教案三篇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三篇【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游褒禅山记》)。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文学应当“有补于时”,重在“适用”。

其散文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三、背景资料1、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2、《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明确目标三、知识精粹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

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

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5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5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5篇)四、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各段,解决各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

1课文一段重点掌握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2课文第二段重点掌握词句有泉侧出名→状,从旁边有穴窈然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问其深形→名,深度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动,到尽头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而”,表修饰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名,见到的景象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则其至又加少矣动→名,到达的人/ 更火尚足以明也形→动,照明则或咎其欲出者有人/ 责怪,埋怨3课文第三段掌握下列词句往往有得心得,收获,名词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因为/ 并且,连词夷以近…险以远而且,表并列,连词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动词非常之观不平常/ 景观,名词常在于险远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 帮助于人为可讥:对于/ 是,算得上,动词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4课文第四段重点掌握词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为后世之谬其传弄错,使……错,使动用法而莫能名者没有人/ 名→动,识其本名何可胜道也哉尽,完/ 说,动词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的原因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五、布置作业1诵读全文2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知识与技能:1.掌握“各”、“极”、“观”、“求”、“其”等实、虚词的多种含义;辨析词类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等文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学习并能够使用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__所阐发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能够阐释出这两者在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能够吸收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具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2.能够使用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并能够使用文中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教学思路通过理清作者游览经历来分析作者论证的逻辑以及行文的思路,最后深入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两个道理。

教学活动一、启——导入课题师:我们曾经学过不少文言游记,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大家认为这些游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特别之处?检查预习成果:看学生是否在课前疏通文意,总结重点文言知识。

二、承——记叙游览经历师:通读全文,作者一共游览了几个地方?游览顺序是怎样的?你能否画出作者的路线图?补充提问:(1)作者是先游览的华山洞还是先游览的仆碑呢?明确:游览了两个地方:从禅院出发,游览华山洞、仆碑禅院→仆碑→华山洞→仆碑先游览的仆碑。

(2)既然先游览仆碑,作者为什么在抒发议论的时候要先议论华山洞呢?明确:作者在游览华山洞之前路遇仆碑,发现“其文漫灭”,知道是“谬误”,后游历了华山洞,有感而发,原路出洞后又遇仆碑,再见则抒发感慨,说理记文。

师:在这些地方作者分别遇到了什么事呢?请大家集中阅读第一、二段,找出景物的特点并填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课标版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 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 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 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2. 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学习内容】整体感知《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

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

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

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

第2段则全是记游。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

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

小结: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

"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课文揭秘1. 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

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就不似一般的写景文字,而是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

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

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

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

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

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

川上山梁,同一趣也。

"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2. 判断句在本文中是如何呈现的?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停顿;"也"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这样的判断句学生在初中时即学过一些,可以略作梳理。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个判断句中包含了因果关系,"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

模拟赛场【课内阅读】1.理解重点词语:(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有碑仆道(4)独其为文犹可识(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6)则其至又加少矣(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课内巩固练习①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②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③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④入之愈深,甚进愈难,则其见愈奇。

()⑤不出,火且尽。

()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⑦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郅都,河东大阳人也,以郎事文帝。

景帝时,为中郎将。

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

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并。

天下所少宁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不伤姬。

太后闻之,赐都金百千,上亦赐金百千,由此重都。

济南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

于是景帝拜都为济南守,至则诛z氏首恶,余皆股栗。

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

常称曰:"已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都迁为中尉,丞相条候至贵居也,而都揖丞相。

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候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3. 对下列四句中加横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陛下纵自轻纵:放纵B. 余皆股栗股:大腿C. 都迁为中尉迁:升官D. 独先严酷先:把……放在先4.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上目都侧目而视(2)居岁余丞相条候至贵居也A. 两个"目"字相同,两个居字不同B. 两个"目"字相同,两个居字也相同C. 两个"目"字不同,两个居字相同D. 两个"目"字不同,两个居字也不同5.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A. 不发私书发:拆阅B. 问遗无所受问遗:赠送C. 请寄无所听请寄:私人请托D. 郡中不拾遗拾遗:古代一种官职6. 下列两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1)天下所少宁姬等邪?(2)致行法不避贵戚。

A.(1)天下所缺少的是宁姬之流吗?(2)以致执法不放过贵族的亲戚。

B.(1)天下所缺少的是宁姬之流吗?(2)以致刑法不避开贵族的亲戚。

C.(1)天下所缺少的难道是姬妾之流吗?(2)以致执法不放过贵族的亲戚。

D.(1)天下所缺少的难道是姬妾之流吗?(2)以致刑法不避开贵族的亲戚。

7. "已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A.(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为尽职而献身,(所以)最终不能照顾妻子了。

B.(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执法为气节而死,(所以)最终不能照顾妻子了。

C.(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为尽职而献身,(所以)始终不能顾念妻子、孩子了。

D.(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执法为气节而死,(所以)始终不能顾念妻子、孩子了。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述,准确、全面的一项是()A. 郅都为人勇敢,敢救景公,敢除豪猾首恶,为官公正清廉,执法严酷,使得百姓自重,高官显贵惧怕。

B. 郅都因敢于直言进谏,受到景公重用,任济南太守敢除豪猾首恶。

为人勇敢,有气节,为官公正清廉,执法严酷,使百姓自重,高官显贵惧怕。

C. 郅都因敢于直言进谏,受到景公重用,任济南太守敢除豪猾首恶。

为人勇敢,有气节,不取媚丞相条候,执法公正。

D. 郅都为人勇敢,敢救景公,敢除豪猾首恶。

他为官公正清廉,不放过显贵高官,得"苍鹰"绰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

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

长史欣恐,还其走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

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

愿将军孰计之。

"陈余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

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

所亡失以十数万,而诸候并起滋益多。

彼赵高素谀日久,袅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

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候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铁质,妻子为戮乎?"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9. 对下列句中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军:驻扎B. 而诸候并起滋益多滋:更加C. 将军何不还兵与诸候为从从:跟随,跟从D. 愿将军孰计之孰:同"熟"仔细地10.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与诸候为从,约共攻秦(2)今将军为秦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A. 两个"约"字相同,两个"亡"字也相同。

B. 两个"约"字不同,两个"亡"字也不同。

C. 两个"约"字不同,两个"亡"字相同。

D. 两个"约"字相同,两个"亡"字不同。

11.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A. 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让:责备B. 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请事:请求事情。

C. 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多内隙:在朝廷里有许多敌人D. 将军何不还兵与诸候为从还兵:回师向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说荷赵文英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

这个夏天,天大旱,烈日炙烤着大地。

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的迎接着我的到来。

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蓄得一池清洌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的角的小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