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内燃机学教学大纲
《内燃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时数:32学分数:2.0执笔者:编写日期:2013年9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汽车发动机原理》是四年制本科生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循环和性能、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与增压技术、发动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发动机性能的评价、发动机特性及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等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发动机性能提高和合理使用的基本原理,以及发动机实验的基本技能,为本专业学生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论(2学时)教学内容:发动机的分类,对汽车动力装置的要求,新型汽车能源。
教学要求:了解发动机的分类和现代发动机的发展,了解对汽车动力装置的要求及汽车常用的能源。
重点:发动机的分类。
难点:无。
第二章发动机的工作循环和性能(4学时)教学内容:发动机理论循环,发动机的实际循环,指示指标,有效指标,指标测量,机械损失及测量,热平衡。
教学要求:了解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过程,掌握发动机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差异,熟记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和机械损失,掌握发动机两类指标和机械损失的测量方法,了解发动机的热平衡。
重点: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及机械损失。
难点:实际循环的各项损失,熟记各项性能指标。
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与增压(4学时)教学内容:增压技术基础,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充气效率,影响因素,换气损失,提高充气效率和降低换气损失的措施,废气涡轮增压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车用发动机的增压系统。
教学要求:了解增压的基本概念和增压方式,掌握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充气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和降低换气损失的措施,了解废气涡轮增压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了解车用发动机的增压系统。
重点: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充气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充气效率和降低换气损失的措施。
难点:提高充气效率和降低换气损失的措施。
内燃机设计 教学大纲
内燃机设计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00115Z10课程名称(中/英文):内燃机设计/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Design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B组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内燃机原理、汽车构造、机械设计、机械制图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教材、教学参考书:[1]袁兆成.内燃机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高志文.内燃机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3]周龙保.内燃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是学生在学习了内燃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地了解内燃机中各机构和零部件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要点。
通过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车用内燃机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设计原则,理解并掌握内燃机主要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方法。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了解内燃机发展简史,掌握内燃机总体的设计原理和基本概念,掌握工作过程的计算方法,掌握内燃机中主要部件包括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油供给系统、增压系统及机体缸盖等的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了解当前汽车工业的最新进展已经应用于内燃机上的最新技术。
能力:从实践的角度掌握内燃机整机选型设计以及主要系统中关键零部件的选择和设计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内燃机整机及零部件设计方面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文献查阅、基本的工程设计计算、科技文章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培养出较系统的工程设计能力。
素质:通过课程中的分析讨论辩论培养分析沟通交流素质,建立从整体到局部的内燃机设计思路,提升理解内燃机制造工程的基本素质。
通过课程设计的模式,在具备独立思考、研究和完成部分设计内容的能力的基础上,在同组的协作交流中提高合作完成复杂工程设计问题的素质。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无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车辆工程专业《内燃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汇编]
《内燃机原理》教学大纲学时:32 学分:2 开课学期:第6学期一、课程目的与任务1.本课程为车辆工程专业必修课程。
2. 本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掌握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专业知识,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和独立思考能力,本课程可以实现培养要求中的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技术科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对本专业学科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新发展及其动向有一般的了解。
3.课程主要讲述的内容为:以汽车用活塞式内燃机为主,对内燃机工作原理及其主要工作过程做较系统的介绍,分别阐述工程热力学基础知识、内燃机的循环与性能指标、换气过程、燃料与燃烧化学、内燃机的混合气形成和燃烧,内燃机特性、内燃机增压以及内燃机有害排放物的控制等。
二、课程目标与要求1、知识目标掌握内燃机工作原理及其主要工作过程,着重掌握内燃机的循环与性能指标、四行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燃烧与燃烧化学、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内燃机特性、内燃机增压以及有害排放物的控制等。
2、能力目标基本掌握影响内燃机性能的因素分析、提高内燃机性能的措施、车用内燃机的选型等。
3、素质目标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刻苦务实、求实创新意识。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本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车辆工程其它专业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内燃机是汽车的“心脏”,进行汽车的设计、制造和研究,离不开对内燃机原理知识的掌握。
学习本课程之前,须学习汽车发动机构造以及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本课程。
四、课程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单元(章节)主要教学内容总学时数讲授时数实验(上机)时数课外时数第一章工程热力学基础知识 6 6附:实验教学内容及具体要求实验学时 4 课程性质必修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熟悉内燃机试验台架及各种测试设备、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掌握内燃机性能试验的方法。
内燃机测试技术 04振动测量
这类仪器为位移计。
当ω/ω0极小时,则有Fra bibliotekX≈(1/ω02) X1ω2 式中X1ω2为被测振动体的
加速度幅值,即测振仪所
当ω/ω0极小时, 质量和框架间的相对运动幅值X为
X≈(1/ω0 X1
2)
2 ω 2 ω
作用在压电元件上的力F为:
F=k2X=k2 (1/ω0 X1
2)
当ω/ω0极小时,压电元件表面产生的电荷Q和被 测振动体的加速度成正比。故可利用这种压电式 传感器通过放大电路作振动加速度的测量。
压电元件表面产生的电荷Q为 Q=dF=dk2 (1/ω02) X1ω2 Q=C X1ω2
1 m T 2 fn k
(4)自由振动的振幅X和初相角由初始条件所确定。 (5)单自由度无阻尼系统的自由振动是等幅振动。
单自由度系统的受迫振动
由作用在质量块上的力所引起的受迫振动
外加干扰力:f (t ) F0 sin( t ) d2y dy 2 n 2 n y 2 nY0 sin( t ) dt 2 dt Y0为质量块上作用有静力F0时的静位移 Y0 =F0/k y(t)=Ysin( t- - ) 式中: 振幅 Y= Y0 1 ( ) 2 4 2 ( ) 2 n n
测得的读数X和被测振动 体的加速度成正比。故可 利用这种测振仪作振动加 速度的测量,一般称这类 仪器为加速度仪。
第三节 振动测量系统及其分类
振动测量系统的组成:
一般包括感受件、中间件和效用件。 • 感受件:直接与振动对象发生联系,感知振动参量, 并将其转换为适当物理量的振动传感器。
内燃机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内燃机构造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内燃机构造课程是机械工程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内燃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要素,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分析能力。
本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内燃机的基本概念、构造特点、工作过程和性能参数。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内燃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掌握内燃机的结构组成和基本构造要素;2.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内燃机的能力,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3.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内燃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3.内燃机的结构组成和基本构造要素;4.内燃机的性能参数和性能评价方法;5.内燃机的燃烧过程和燃烧室设计;6.内燃机的润滑、冷却和排气系统;7.内燃机的控制和调节。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内燃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介绍内燃机的结构组成和基本构造要素;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亲自操作内燃机,熟悉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和性能参数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3.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内燃机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评估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2.考试成绩:对学生对于内燃机构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考核;3.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六、参考教材1. 《内燃机构造与原理》邓文华编著2. 《内燃机理论基础》陆阳编著3. 《内燃机构造与设计》王承明编著七、教学资源1.实验室设备:内燃机实验台、测量仪器等;2.教学辅助工具:PPT、示意图、教学视频等。
八、课程安排本课程为全学期课程,每周2学时,共16学时。
九、教学团队本课程由工程机械系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进行教学。
团队成员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内燃机学》课程试验教学大纲
车辆与交通运输实验中心实验教学大纲《内燃机学》课程试验教学大纲一、制定实验教学的依据本大纲根据《内燃机学》教学大纲对学生实验能力培养要求而制定。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内燃机学》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实验课是本门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发动机台架结构及其检测原理,掌握发动机负荷特性及速度特性的测试方法,以及内燃机的万有特性的绘制。
使学生掌握内燃机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整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基本理论与技术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通过讲授内燃机的基本实验装置的使用方法与基本的测试技术,使学生对内燃机的基本实验达到能独立调试测量等能力。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指导书,指导教师应概述实验的原理、方法及仪器使用等,并作针对性指导,具体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处理由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内容要求如下:1)掌握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的硬件结构及原理。
2)掌握发动机负荷特性的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3)掌握发动机速度特性的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4)发动机万有特性的绘制。
四、学时安排、教学文件及教学形式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占总学时12.5%。
教学文件:校编《内燃机学实验指导书》。
教学形式:本课程实验为综合性实验。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指导书,指导教师应概述实验的原理、方法及仪器使用等,并作针对性指导,具体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处理由学生独立完成。
五、实验成绩评定根据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纪律、实验动手能力及实验报告结果,进行综合评定,车辆与能源学院给出A、B、C。
实验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20%,对缺实验成绩者,本课程不予通过。
六、实验项目、适用专业及学时分配适用专业及要求序号实验项目学时类型类别车辆工程交通运输1 汽油机速度特性试验2 综合专业必修必修2 汽油机负荷特性试验 2 综合专业必修必修七、本课程实验用到的仪器设备及仪表发动机、测功机、油耗仪、控制柜、发动机试验台架。
内燃机及动力装置测试技术
二、微机计算在动力工程中的应用
1、将常规的测量方法加以智能化,使得热工参数的测量精度大大提 高 2、计算机辅助测试计算使得复杂的动力工程测试任务变得简单、可 靠 3、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在动力工程中应用最广泛,小到温度的自动 控制,大到船舶柴油机在不停机条件下工作状态的故障诊断
三、智能仪表的组成及特点
五、压电式传感器
以压电效应为基础,有些晶体物质沿它的某个结晶轴受到力的作用时, 其内部有极化现象,在它的表面有电荷集结,大小和作用力成正比,这 种效应称为正压电效应。反之,如果在晶体的某些表面之间加上电场, 晶体内部也产生极化现象,同时晶体产生变形,这种现象称为逆压电效 应。
六、光电式传感器
将光量转换为电量的一种传感器。 分为三种: 1、外光电效应 2、内光电效应 3、阻挡层光电效应
3、A/D转换器 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把被测参数的模拟量转换成微型计算机所能接受的数字 量。
要求: A、精度高,因为精度直接与最终测试结果准确性直接相关; B、速度快,特别是对于特殊要求的高速采集过程。
4、采样保持器 它的作用是在多路采集系统中,由于计算机分时工作的,并且A/D转换需 要一定的时间,一次必须保证在A/D转换过程中采集的参数值不变。 工作方式:采样方式和保持方式。 要求: A、采样时,存储电容必须尽可能快速充电,以便跟随输入参量的变化; B、保持时,存储电容不能漏电,使其在一定的时间内输出值保持不变。
5、多路开关 它的作用是分时地将各被测参数接通,以便进行A/D转换,它相当于一 个模拟开关。 要求: A、导通电阻小,以保证准确接通; B、开路电阻大,以保证断开干脆,无滞后; C、转换速度快,寿命长,无机械磨损。
6、微处理器(CPU) 他是自动测试系统的核心,主要作用是通过软件对采样数据进行计算及 各种处理,然后把计算结果进行显示、打印或编制文件。
汽车发动机试验学
第二章 发动机试验装置和试验台
本文所述内燃机试验是在发动机台架实验室内进行,试验时, 通常将发动机与测功器连接起来,将它们固定在试验台上, 然后装上各种测试仪表,按规定的方法和要求,尽量模拟发 动机在实际使用下的各种工况进行试验。 试验系统由试验测试系统和实验室环境系统组成,测试系统 包括测功机、试验台、燃料消耗量测量系统、冷却水供给系 统、空气消耗量测量系统、控制系统及数据采集系统;环境 系统包括通风系统、进排气系统和消声及隔声系统。
第二节 汽车发动机试验类别
一、汽车发动机试验类别 按其试验目的和试验对象进行分类,可分为
(1) 产品试验 目的是检查发动机产品的质量, 包括产品出厂试验、定 期抽查试验及大修后的性能测试。特点是试验的产品固 定、试验项目固定、测试方法和参数变化少,要求测试 设备可靠,能适应长期运转的需要。
(2) 新产品性能评定和标定试验 性能评定试验的目的是对新产品或经重大改进的发动机 在其研发过程中进行局部的或全面的性能测试,以考核 其性能指标是否达到设计或改进的要求。
4) 测试发动机与测功器连接方式,一般采用弹性联轴器或万 向联轴节。弹性联轴器连接,两轴的允许偏心量不超过 0.2mm;万向联轴节连接时两轴中心线的允许偏差宽,较 长且不平衡,不适合高速传动。
二、燃料消耗量测量装置 测量燃油消耗量的方法可分为稳态测量和瞬态测量,稳态测 量包括容积法和质量法,动态测试可采用科里奥利质量流量 计,整车转鼓试验时采用尾气碳平衡法。
第一节 汽车发动机试验教学的目的 和意义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排气污染防治、发动机电子控制等 新技术的引入以及各种法规、标准、鉴定程序的完善,汽车发 动机试验技术和方法是汽车工程领域技术人员的必备知识,不 仅是对理论的单纯验证,而是真正了解和掌握汽车先进技术并 实现技术创新的必要手段。汽车发动机试验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有: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2.内燃机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2.内燃机教案: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2.2内燃机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感受到内燃机的重要性,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内燃机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效率计算,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燃机的构造和原理,能解释实际中的内燃机工作现象。
2. 掌握内燃机的四个冲程,能描述各个冲程的特点和作用。
3. 学会计算内燃机的效率,能分析影响内燃机效率的因素。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燃机的构造和原理,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内燃机效率的计算。
难点:内燃机各个冲程的判断,内燃机效率的计算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内燃机模型,示波器,计时器,测功仪。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汽车、摩托车等内燃机应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内燃机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内燃机的兴趣。
2. 讲解内燃机的构造和原理:使用内燃机模型,讲解内燃机的四个冲程,解释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3. 实验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内燃机的工作过程,记录各个冲程的时间和能量变化。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内燃机的效率,分析影响内燃机效率的因素。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分析心得,讨论内燃机的性能优化方法。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内燃机的构造和原理,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内燃机效率的计算。
难点:内燃机各个冲程的判断,内燃机效率的计算和分析。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掌握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和效率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在课后,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内燃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探索内燃机的性能优化技术,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内燃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内燃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20232029课程英文名称:Engine Principle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4 实验:6 上机:0适用专业: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装甲车辆工程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5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该课是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装甲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内燃机工作过程;掌握整机工作性能评定指标及其影响因素,运转特性及调整特性,获得一般的试验方法及操作技能,以便正确合理的选择、运用内燃机,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掌握内燃机理论循环;内燃机的实际循环;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及其它性能指标;机械损失及其测定;内燃机的环境指标;热平衡。
2.掌握四行程内燃机换气过程;四行程内燃机的充气效率;减少进气系统阻力;合理选择配气定时。
3. 掌握内燃机增压技术的类型及原理;废气涡轮增压器国内外发展现状、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特性,影响废气能量利用的因素;与整机的匹配3.掌握燃料的使用特性及燃烧的基本知识。
4.熟练掌握汽油机的燃烧过程,空气供给、燃油的供给与喷射;燃烧室的结构;汽油机电喷技术。
5.熟练掌握供油系统分类与结构,燃油的喷射与雾化,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油气混合及燃烧室结构,燃烧过程的匹配。
6.掌握内燃机工况;内燃机的磨合试验与功率标定、相关技术规范;内燃机的可靠性试验、相关技术规范;内燃机的负荷特性与试验方法、相关技术规范;内燃机的速度特性与试验方法、相关技术规范;内燃机万有特性概念及作图方法;内燃机的调整特性与试验方法、相关技术规范。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自学相结合,辅以课外练习。
讲课讲授着重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讲授中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以传统黑板方式为主,辅以PPT多媒体教学手段。
内燃机车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内燃机车检测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内燃机车检测技术英文名称:Diesel locomotive detection technology学时:72/12 学分:1.5开课学期:第三学期适用专业:铁路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课程类别:理论课课程性质:专业类必修课先修课程:内燃机车柴油机,内燃机电传动教材:《车载设备检修》郭晓明主编中国铁道工业出版社;一、课程性质本课程可作为内燃机车检修人员的作业标准,工程技术人员编写内燃机车检修工艺的基础,也可作为有关学校内燃机车检修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书。
二、教学任务本课程叙述了内燃机车检修的有关知识,对内燃机车及其配件检修的安全事项、检修程序、技术要求、操作方法、检测技能、试验方法、作业时间、检修记录及工装工具配备等项内容作了详尽的介绍三、核心教学内容与实训项目序号项目名称课时分配总课时讲授实训1 车载设备安装调试2 车载设备检修3 车载设备运行记录分析4 车载设备入出库检测5 接口盒检修6 压力传感器检修7 速度传感器检修8 TAX2型机车安全信息综合监测装置检修9 机车信号主机检修10 常用制动装置检修11 监控主机检修12 显示器检修13 ZTL-3型电控放风阀检修14 车载设备申修15 LKJ2000型监控主机检修16 LKJ2000型显示器检修合计机动总计四、课程要求及内容1. 车载设备安装调试2. 车载设备检修3. 车载设备运行记录分析4. 车载设备入出库检测5. 接口盒检修6. 压力传感器检修7. 速度传感器检修8. TAX2型机车安全信息综合监测装置检修9. 机车信号主机检修10.常用制动装置检修11.监控主机检修12.显示器检修13.ZTL-3型电控放风阀检修14.车载设备申修15.LKJ2000型监控主机检修16.LKJ2000型显示器检修五、课程学时分配序项目名称课时分配号1 总课时讲授实训2合计机动总计六、考核要求1.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百分制。
《内燃机设计》教学大纲
《内燃机设计》教学大纲开课单位:汽车工程系课程代号:学分:3.5 总学时:56H课程类别:限选考核方式:考试基本面向:车辆工程专业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为车辆工程专业发动机方向的必修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对内燃机的设计指标、设计要求、内燃机的选型和主要参数的选择有较为系统的了解;能初步掌握内燃机设计中的主要零部件设计原则和方法;对结构尺寸的确定、材料的选择和受力情况的分析有较深的了解。
为毕业后从事内燃机专业方面的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系统的掌握内燃机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正确的进行内燃机的选型和主要参数的选择;能熟练的对内燃机及相关部件进行受力分析和计算;能用有限元等方法进行一定的分析计算。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本课程先修课程主要有:《工程热力学与内燃机原理》、《传热学》,同时要学习《内燃机燃烧学》。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一章总论(一)发动机总体设计(二)发动机主要参数的选择(三)典型发动机的结构分析(四)活塞式发动机的发展(五)现代设计的基本方法第二章曲柄连杆机构受力分析(一)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二)曲柄连杆机构上的作用力第三章发动机的平衡(一)概述(二)平衡分析方法(三)曲轴轴系平衡块的布置(四)辅助平衡机构的设计第四章曲轴系统扭转振动控制(一)曲轴扭振系统的简化(二)自由振动计算CAE(三)发动机的阻尼(四)激振力矩(五)强迫振动计算(六)扭振减振器设计第五章发动机悬置设计(一)发动机的隔振(二)发动机悬置设计与计算(三)悬置件的设计第六章噪声控制技术(一)噪声基础知识(二)内燃机噪声及其控制第七章曲轴设计(一)曲轴的工作条件和设计要求(二)曲轴主要尺寸的确定和结构细节设计(三)曲轴强度计算连续梁法CAE(四)有限元法在曲轴设计中的应用(五)曲轴的实验应力分析和疲劳强度试验第八章连杆组设计(一)连杆的结构设计(二)连杆有限元分析(三)连杆螺栓设计第九章轴瓦设计(一)轴瓦的工作特点与要求(二)轴瓦结构设计与应力计算(三)轴心轨迹计算CAE(四)主要失效形式及对策第十章活塞组设计(一)活塞的设计(二)活塞销和活塞销座(三)活塞有限元分析(四)活塞的评价(五)活塞环结构和参数选择第十一章机体和气缸盖(一)机体设计综述(二)冷却水流的组织(三)机体和变形振动噪声控制(四)气缸和气缸套的设计(五)气缸盖设计(六)机体的实验分析第十二章配气机构(一)总布置设计(二)配气机构运动学(三)凸轮型线设计(四)配气机构动力学(五)凸轮轴与气门驱动件(六)气门组件的设计第十三章气流的组织(一)混合气分配均匀性的提高(二)气道、管道CAE/CAD/CAM(三)进排气管系的优化组合(四)可变进排气系统(五)空气滤清第十四章密封技术(一)燃烧室的密封(二)其它零部件的密封第十五章润滑系与冷却系(一)润滑系主要部件设计(二)主要摩擦副的摩擦学(三)润滑油的选择(四)冷却系的设计要求(五)散热器设计(六)节能风扇第十六章零件材料和强度(一)材料(二)金属表面强化(三)零件强度(四)可靠性设计五、本课程的重点、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发动机的总体设计、典型发动机的结构分析;曲柄连杆、配气机构的受力分析与计算;曲轴系统的振动分析及计算;曲轴、连杆、活塞的设计;本课程的难点是:气道、管道的CAD/CAM/CAE;密封技术;零件材料和强度计算。
《内燃机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内燃机原理Principl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二.课程编码:822181三.学时与学分:64/4四.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基础、涡轮增压器原理等五.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属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动力机械专业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获得内燃机工作原理、现代内燃机清洁燃料、排放控制及电控应用技术方面的必备知识,掌握提高内燃机动力性、经济性和降低有害排放物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进行内燃机性能设计与研究的能力。
六.适用学科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船舶轮机、航空发动机、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林业机械等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1.课内讲授(56学时)本课程分为十个模块,一个模块一个知识点,课堂理论教学环节56学时,三层次实践教学环节64学时(其中内燃机拆装实习40学时计入认识实习学时,内燃机性能实验8学时计入本课程课内学时,内燃机工作过程数值仿真16 学时计入课程设计学时)。
模块一绪论本模块为 2 学时的课堂教学主讲教师:黄荣华讲授内容:内燃机当前的发展水平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模块二内燃机的工作循环本模块为 4 学时的课堂教学主讲教师:黄荣华讲授内容:内燃机的理想循环及热效率计算,理想循环与实际循环的差异。
模块三内燃机的工作指标与性能分析本模块为 4 学时的课堂教学主讲教师:黄荣华讲授内容:内燃机的工作指标、动力性与经济性的指示参数与有效参数、机械效率、热平衡与内燃机的强化分析。
模块四内燃机的燃烧本模块为 12 学时的课堂教学主讲教师:黄荣华讲授内容:内燃机燃烧热化学、缸内空气运动、压燃式与点燃式发动机的混合气形成、燃烧与燃烧室。
模块五内燃机的燃料与燃料供给本模块为 8 学时的课堂教学主讲教师:黄荣华程伟讲授内容:内燃机燃料、柴油机的燃油喷射系统与电控喷油系统、汽油机的燃油供给系统与电控汽油喷射系统、气体燃料的供给。
内燃机学教学大纲
内燃机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内燃机学2、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3、学分:_____4、总学时:_____5、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一)课程性质内燃机学是一门研究内燃机工作原理、结构、性能和设计的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内燃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从事内燃机的设计、研发、制造、运行和维护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的1、使学生了解内燃机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培养学生对内燃机领域的兴趣和关注。
2、让学生掌握内燃机的工作循环、热力过程、燃烧过程等基本原理,能够进行内燃机性能的分析和计算。
3、使学生熟悉内燃机的主要结构和零部件的设计方法,具备初步的内燃机结构设计能力。
4、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解决内燃机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任务1、掌握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包括内燃机的分类、工作循环、示功图、性能指标等。
2、学习内燃机的燃烧过程和排放控制技术,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掌握降低排放的方法和措施。
3、熟悉内燃机的换气过程和增压技术,理解换气过程的工作原理和评价指标,掌握增压系统的类型和工作特点。
4、掌握内燃机的燃料供给系统和调速系统,了解不同燃料供给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熟悉调速系统的作用和类型。
5、学习内燃机的润滑与冷却系统,理解润滑和冷却的作用和原理,掌握润滑和冷却系统的结构和设计要求。
6、了解内燃机的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和设计方法,包括气缸、活塞、连杆、曲轴等,能够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
7、掌握内燃机的试验和测试技术,能够进行内燃机性能的测试和分析。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论教学要求1、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实验视频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复杂的内燃机工作原理和结构。
内燃机课程设计
内燃机课程设计1. 引言内燃机是一种将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的热力机械装置。
它是现代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中最常用的动力装置之一。
内燃机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内燃机的原理、结构和工作过程进行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
本文将围绕内燃机课程设计展开,介绍内燃机的基本原理、结构与分类、工作过程及其应用领域,并对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和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2. 内燃机基本原理内燃机是利用可燃气体在密闭容器中的爆发压力推动活塞或转子运动,从而将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
其基本原理包括四个步骤:进气、压缩、爆发和排气。
•进气:进气阀打开,活塞向下运动,使气缸内形成负压,外部空气被吸入。
•压缩:进气阀关闭,活塞向上运动,将吸入的空气压缩至高压状态。
•爆发:喷油器喷入燃油,火花塞点火,燃油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
•排气:排气阀打开,活塞向上运动,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
3. 内燃机结构与分类内燃机按工作循环可分为两类:四冲程内燃机和两冲程内燃机。
四冲程内燃机包括进气冲程、压缩冲程、爆发冲程和排气冲程。
它的结构包括气缸、活塞、曲轴连杆机构、进气阀和排气阀等部件。
两冲程内燃机只有进气冲程和工作冲程,可以通过进口和出口的开关控制进出气体。
其结构相对简单,常用于小型设备或特定领域。
4. 内燃机工作过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吸入、压缩、爆发和排出。
•吸入阶段:活塞向下运动,气缸内形成负压,进气阀打开,外部空气被吸入。
•压缩阶段:进气阀关闭,活塞向上运动,将空气压缩至高压状态。
•爆发阶段:喷油器喷入燃油,火花塞点火,燃油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
•排出阶段:排气阀打开,活塞向上运动,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
5. 内燃机的应用领域内燃机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和农业等领域。
在交通运输领域,汽车、摩托车、船舶和飞机等都使用内燃机作为动力装置。
内燃机具有功率大、体积小、重量轻和启动方便等优点,在交通工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内燃机测试技术 05内燃机振动测量
即
∑Vx Vs = N x
∑V y + Ny
1790
转速n(r/min)
1785
1780 1 1775 336
1770
1765
齿数z
某柴油机曲轴输出端原始瞬时转速曲线
3.结构振动 . • 结构振动是指具有弹性的内燃机结构部件,在各 种激振力作用下所激起的多种形式的弹性振动。 • 结构振动一般频率较高,会诱发噪声,影响环境 的舒适性。
1.00E+00 5.00E-01 V(mm/s) 0.00E+00 -5.00E-01 -1.00E+00 1 采样点数 600
安装架产生裂纹(电机底座附近) 安装架产生裂纹(电机底座附近)
盖斯林格弹性连轴节簧片基本全部断裂
柴油机曲轴断裂
二、当量振动烈度及其评级
整机振动测量随目的和分析深度的不同, 整机振动测量随目的和分析深度的不同, 分为两个层次: 分为两个层次:
1) (1)采用当量振动烈度对内燃机整机振 动状况进行评价。 动状况进行评价。
内燃机是由两大机构和 四(五)大系统组成的 弹性系统, 弹性系统,具有形态复 杂、固有频率密集的振 型。
内燃机的激振源包括气体 力、不平衡惯性力和惯性 力矩、 力矩、各摩擦副之间的作 用力、 用力、其它机构和系统的 作用力等,具有频带宽、 作用力等,具有频带宽、 方向多的特点。 方向多的特点。
内燃机振动具有多振源、宽频带、形态 复杂的特点,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燃机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标
内燃机测试技术课程是汽车新能源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本课程共32学时,学分2;考查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从内燃机测试技术的应用角度出发介绍内燃机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正确选用测试装置,建立测试系统的基本能力,初步掌握静、动态信号的测试及分析处理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技能,为进一步学习。
研究和处理内燃机技术问题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使学生具备如下知识和能力:
1.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2.掌握有关内燃机测试技术基本理论和技术,包括系统分析、传感器技术、信号变换与传输及计算机测试基础;熟悉有关典型仪器与设备的原理与应用。
3.掌握实验设计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融会贯通、学会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
1、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
《内燃机测试技术》课程主要以讲授为主,以实验为辅。
课堂教学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目标、知识单元与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课程目标、知识单元与学时分配
2、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
内燃机测试技术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丰富,覆盖的知识面广。
它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较强的工程学科。
测试与传感技术课程实验课的
主要任务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等方面受到系统的培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验素质,同时又为后续课程和实验、毕业设计以及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如下知识和能力:
1.掌握实验台的原理和结构,正确使用实验台。
2.能按实验要求独立的完成实验操作。
3.正确的分析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
4.具有一定的内燃机相关内容测试和设计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实验学时共4学时,设2个实验,如表2所示。
三、课程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实验、作业、微课,MOOC课等相应的资源,配合多媒体课件等共同完成课堂授课内容。
采用E-mail、QQ、微信等交流工具,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课堂讲授通过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电路理论中遇到典型体型的解法,提高其应用基本概念和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也会适当地安排一些讨论环节和报告交流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课程有关说明
本课程要求学生已经完成了大学物理,大学化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或相关课程如化工原理),工程热力学,计算机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具备相关知识。
并通本课程学习,为毕
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做准备。
五、考核方式
基于《内燃机测试技术》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关联性,制定本课程质量评价方法。
课程考试考核总成绩由过程考核和结课考核构成,具体考核办法如下:(1)课堂教学部分,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课堂提问、课外作业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考核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2)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考核,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结合学生实训过程中劳动态度、实训成果、实习报告等内容评定实习成绩。
(3)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评价,促进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
课程教学环节、指标点和考核考试考核方案及权重如表3所示。
六、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选用:
《内燃机测试技术》严兆大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9
2、建议教学参考书:
《内燃机测试技术》吕崇德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9
表3 考核方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