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儒、佛思想的圆融
浅谈王维诗中的儒、道、释之美学
浅谈王维诗中的儒、道、佛之美“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
”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一书中如是说。
所谓“精大雄氏之学”,是指王维在佛学上的精深造诣,而王维成功地将禅趣引入诗歌意境的创造,无疑是他的独特贡献。
不过,由于王维处在政治开明、思想文化高度繁荣的盛唐时代,一方面传统的儒家思想仍是正统思想;另一方面李唐王朝的统治者又把老子奉为自己的祖宗,大肆拔高老子本人及其所代表的道家思想;与此同时,佛教思想在中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不断沙淘之后,符合中国本土情况的禅宗基本形成,越来越为世人所接受。
所以王维兼容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对王维影响最深的自然是佛教思想,不过我们也不应该忽视王维思想中的儒道部分。
所以,本文在探究王维诗中的释家思想之美学的同时,也会简要地谈一谈王维诗中的儒、道之美。
一、王维诗中的“儒”之美儒家鼻祖孔子早就对诗的美做了简短却又深刻的阐释:“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翻译成白话文即是:同学们怎么可以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近可以服侍父母,远可以辅佐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此处的《诗》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不过,这段话已经十分清楚地阐明了孔子所认为的诗歌美学,总结起来四个字——现实功利。
王维出身在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家庭,上溯至高祖一直在唐朝为官,父亲官至汾州司马。
王维自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也是紧紧依附于现世人生的、政治伦理以及社会纲常伦理的儒家思想。
王维在人生前期的所作所为以及诗篇所表现出来的绝大部分也都是儒家思想。
王维在十五岁时即离开家庭,经潼关,过骊山,游长安,开始与友交游,步入社交场。
由于王维相貌俊美,举止脱俗,才情横溢,深受当时长安的权贵喜爱,从岐王李范、宁王李宪、薛王李业等游宴。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以其深沉的佛理禅境之美而广受中国文人的赞誉。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诠释。
王维以深邃的思考和超越凡尘的意境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通过描绘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元素,传达了佛理禅境的宁静、空灵和超脱。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山紫花红两岸绿,半江青,半江红。
”这里的山、水和花草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呈现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平和与静谧。
王维在诗中常常运用“物我两忘”的意境,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佛理禅境的“无我”和超越。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山寺钟鸣昼不息,渔舟唱晚响空中。
”这里的山寺钟声和渔舟的歌声都表现出人与自然的融合,消除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人们能够超越私欲和功名利禄的困扰,进入佛理禅境中的宁静与空灵。
王维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中的细微之处来表达佛理禅境的微妙和神秘。
例如他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无限探索,以及佛理禅境中的无垠和超越。
他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引导人们超脱日常的烦恼和纷扰,进入佛理禅境中的宁静和解脱。
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融入了对时间的深思和对生命的思考,体现出佛理禅境中的对于生命的平和和超然。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日本春山陌上开,青塔晨钟忽可闻。
”这里的“日本春山”和“青塔晨钟”都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王维在这种变化中找到了一种超脱和平和的境界,使人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淡然和超越。
王维的山水诗中融入了深刻的佛理禅境之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自然的思考和探索,以及融入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呈现出了一幅幅宁静、超脱和美丽的山水画卷,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平和与解脱。
王维诗歌美学中的佛性智慧
王维诗歌美学中的佛性智慧柏敏(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71026)摘要院王维被后人称为“诗佛”,因为其将佛教思想融入诗歌创作中。
在唐代文化儒、释、道并行的开放文化背景下,以及王维家庭和自身仕途的坎坷经历的影响下,最终导致王维最终归隐于佛教门下。
我们在其诗歌中可以解读出这种佛教思想的智慧光芒。
关键词:王维;诗歌;佛教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004-01一、唐代的文化大背景隋朝存在了短短37年后,唐朝建立。
隋朝虽然短暂,但为唐代的文化繁荣局面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唐代统治者在统治思想方面也是具有开明性和包容性的,唐代没有一个定于一尊的官方意识形态。
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市民学习佛教者众多。
佛教思想已渗入到诗歌创作和文艺理论的研究中。
诗人王维生活于这个时代其诗歌中展现着禅静空远的审美境界。
二、诗人王维的家庭背景及主要经历王维(701—761年),是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
字摩诘,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
其父为蒲州人,其母博陵崔式,师事佛教禅宗北宗神秀的弟子大照禅师三十馀载。
①母亲虔诚信佛对王维的影响很大。
王维仕途多坎坷,721年被贬为济州(今山东茌平西南)司仓参军。
他不愿意谄媚自进、同流合污,由于他的妥协思想和软弱性格,他没有毅然辞官归隐、而是采取一种半官半隐、亦官以隐的方式,得过且过。
以后,又经营了蓝田辋川别墅,作为他和母亲奉佛修行的隐居之所。
隐居习佛使王维保持了洁身自好,获得一种和平宁静的心境,又使他得以从混浊的官场脱身出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他站在理想的高度追求大自然的美,努力发掘自然美的奥秘,创作出大量壮美或幽美的山水田园诗,如《终南山》、《山居秋暝》、《辋川集》等。
王维潜心习佛,用佛家的智慧来化解仕途坎坷的愤懑之情。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能看到他这种看淡世间万物的静空的佛性智慧。
王维佛性思想的形成与其家庭以及仕途都有一定关系。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
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
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
“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
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
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
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
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
王维儒、佛思想的圆融
王维儒、佛思想的圆融王维儒、佛思想的圆融王维是我国著名诗人,他的思想深受儒家和佛教的影响。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维儒、佛思想的圆融,欢迎大家阅读!历代的研究者,都格外重视佛教思想在王维身上发挥的作用,特别是佛教思想在王维诗歌中发挥的重大影响。
笔者认为,在王维一生中,他扮演的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角色,而佛教思想只是他人生的装扮,在他遇到挫折,才发挥辅助作用。
一、王维实现儒、佛圆融的条件(一)统治者的提倡在中国文化中,宗教始终服从与受制于王权。
特别是在一个大一统王朝里,统治者的政策往往决定了宗教的发展前景。
唐王朝顺应大一统社会的现实需要,加强对民众思想上的控制,对当时活跃在社会上的儒、道、佛三家思想采取了兼而用之的政策。
统治者的提倡和支持使各家迎来发展的良机,它们激烈的论辩,相互攻讦。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相互借鉴,积极完善自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局面。
这样的社会背景,为王维接受多种思想的影响奠定了社会现实基础。
(二)儒、佛思想的相互借鉴佛教作为一个外来宗教,想要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站住脚跟,必须向中国本土思维作出妥协。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影响而中国化,产生了中国佛教。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思想一直成为中国人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心理文化背景。
”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能否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就要看它能否与儒学相调和。
佛教经过最初的传入阶段后,儒家许多的基本思想被逐渐融入到佛教教义中。
中国佛教不仅承认了纲常名教的规章制度是合理的,而且他们不只祈求彼岸世界,也更加关注现实的幸福,并由完全脱离世俗生活转变为在世俗生活中追求涅成圣,从而其政治与社会事务的参与意识得到增强。
在三教合一的风潮下,作出妥协的不止是佛教,儒家也吸收了佛教的积极成果,对自身理论进行了改造。
在安史之乱后,儒家更是借鉴佛教思想,构建新的道德论和心性论等理论。
儒、佛思想的相互借鉴和融合给了王维贯通儒家、佛教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
王维与佛的渊源
王维与佛的渊源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是一位被誉为“诗佛”的虔诚奉佛的大诗人。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王维与佛的渊源,一起来看一下吧。
王维与佛的渊源王维,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书香的熏染,能诗善画,精通音律,多才多艺。
早年有儒家治世之抱负,中年具道家隐逸之风采,晚年得佛家治心之精髓,很符合古代传统士大夫“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理想人格。
王维晚年沉迷佛法,与早年家庭环境有关。
温柔敦厚的母亲长年诵经奉佛,潜移默化。
其弟王缙是大照禅师的弟子。
浓郁的家庭氛围,深刻影响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信佛还与当时佞佛的社会风气有关。
开元、天宝年间,禅宗大盛。
北宗神秀初到长安,曾受武则天、唐中宗礼遇,安史之乱前兴盛一时。
然而王维信佛,更多地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因伶人舞狮子案受牵连,被贬济州,任司仓参军,后经张九龄擢拔。
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上台,政治日益黑暗。
王维失去了政治依靠,也失去了早年博取功名的雄心,隐逸思想占据主流。
安史之乱中,“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暗疾。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居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乱后,王维在安史之乱期间任职伪署的事被揭发,面临重罪。
其弟王缙自削官职为兄赎罪,王维仅降为太子中允,后终仕尚书右丞,史称“王右丞”,此事对他打击很大。
他是一个洁身自好,忠君爱国的人,如果说张九龄的被贬,已使他对政治失望至极的话,这个一生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人生污点,更让他心灰意冷。
为报唐肃宗赫宥之恩,也为了调节内心的痛苦,他把全身心投向了佛教,奉佛参禅。
佛理对王维的影响王维是十分精通佛理的诗人,在他生前,友人就评价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禅宗主张“自性自悟”,强调的是修道者通过自性的顿悟理解佛法大义。
这种禅悟与艺术创作中的妙悟,有近似之处。
禅宗思想对于形成王维山水田园诗那种“澄澹精致”,“浑厚闲雅”的独特风格起了积极作用。
禅趣,又叫“禅悦”,是指进入禅定时体验到的那种轻安寂静、闲淡自然的意味,体现了禅宗追求“静心”的宗旨。
王维三教合一思想探析
王维三教合一思想探析
三教合一是唐代统治者所推行的政策,正因为如此,唐代文人因受到的三教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风格和魅力,也促使了诗界的繁荣。
儒家的治世思想,佛家的禅思哲理,道家的超然物外,让诗人寻找到了自己人生价值的归宿点。
王维诗歌最高的成就是山水诗。
王维早年即归心于佛法,后来又受到南宗禅的影响。
禅的境界就是要达到人、物合一,由静而悟的境界,这样就影响到了他的诗歌创作对明秀之美的诗歌意境的创造,因而也就形成了王维三教合一思想,以及山水诗的独特个性。
禅心与道味的交融——王维山水诗论说
王维 山水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说
伍 微 微
盛唐山水诗人王维 ,历来被誉为 “ 诗佛 ”,其诗深得佛 禅 思想的精髓 ,风格 空灵飘逸 ,境 界寂 静隽秀 。值得我们 关 注 的是王维身处儒 、佛、道三教并 行的大唐盛世 ,对 社会 思 潮 与 宗 教 的 认 识 与接 受 采 取 了兼 容 并 蓄 的 态 度 ,不 仅 深 受 佛 禅 的 影 响 ,也 深 受道 教 的 侵 染 。在 王 维 的 山 水 诗 中 ,禅 心 是 其显色 ,道味则是其 底色 ,两者交相辉 映,使诗歌呈 现出深 厚 的 思 想 内蕴 与独 特 的艺 术 魅 力 。 为缘尽 ,云起为缘起 ,行于起处 ,止于止处 ,随性 自如 ,随 缘 自现,那份淡泊 自如的本性流露在字 里行间 。这种无可 无 不可 的 心 态 又 与 “ ” 暗 合 , 显 示 出道 教 的 底 色 。王 维 所 好 道 的 “ ”应是老庄 之道 。士大夫们把道 教思想作为一种修 为 道 静心的精神方式与 生活方式, 以求达到 空灵澄 明、超然物 外 的境界 。 “ ”的特 点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欲无望 ,这 正合 道 乎王维半官半 隐的生活方式 :在 官则尽职位之责 ,在 山则享 山水 之趣 ,这 与佛 教 的 随缘 任 运 是 相 通 的 。 由此观之 ,禅宗的坐禅修 心与道教的心斋坐 忘在 王维 的 思想上得到 了交融,它们成为王维 思想上的理念 支撑 ,使王 维进入 了心如 止水、物我两忘 的思想境界 ,并渗透 到王维 的 山水 诗 中 。
行 到 水 穷 处 ,坐 看 云 起 时 。偶 然植 林 叟 , 笑 看 无还 期 。
交融的审美追求:自然之美
王维早年多才多艺 ,工书善画 ,风神 朗逸,深为权贵眷 重 。后 仕 途 受 阻 ,遂 选 择 了 半 官 半 隐 的生 活 , 虽 然 没 有 出 家 为僧 ,但是淡泊名利 ,远 离尘世 ,逃避 纷争 ,以禅诵 为事 。 据 《 旧唐书》记载 : “ ( 王维 )晚年长 斋,不衣文采 。得宋 之 问 蓝 田别 墅 ,在 辋 口。 … … 退 朝 以后 , 焚 香 独 坐 , 以禅 诵 为事 。妻亡 ,不再娶 ,三十年孤 居一室 ,屏绝尘 累。 ”『可 6 ’ 见王维晚年生活 以吃斋奉佛为 中心 ,以禅宗精神对抗 世俗黑 暗,湖 光山色 成了他失意灵魂的栖息地 。 道 教思 想亦 为王 维 思想注 入 了 自然色 彩 。庄子 的 “ 逍 遥 ”、 “ 齐物 ”等思想对王维 的诗歌创作与人生 理念产生 了 重 要 的 影 响 。 《 子 ・ 物 论 》 云 : “ 天 地 者 , 古 之 所 大 庄 齐 夫 也 ,而 黄帝尧舜 所共美 也” ; 《 庄子・ 知北游 》云 : “ 天地 有大美而不 言”等 。庄子认为 “ 大美 ”即是 自然 之美 ,并从 人生 意义的高度对 自然进 行审美观照 ,自然 无为的本性 与人 生 的意义是相通 的。只有 以一种顺应道 的态 度去体察人生 , 才 能体 悟和实现个体 的 自由存 在 ,这种生存 美学在王维诗歌 中就演绎为人与大 自然亲密无间地交融。 中国古代美学惯 于把 审美与人生哲 学密切联系 ,视 审美 为一 种 生存 状 态 与 生 活 方 式 , 倡 导 由审 美追 求 进 入 人 生 境 界 的建构 。这种 自然 审美意识深深地积 淀在传统知识分子 的文 化 心理结构之 中,以 山水诗 的形式 突出地表现 出来 。诚 然 , 不是所有描写 山水的诗都是 山水诗 。 “ 我们称某一 首诗为 山 水诗 ,是 因为 山水解 脱其衬托 的次 要的作用而成为 诗中美学 的主位对 象 ,本样 自存 。”【王维 的山水诗 是中 国古代 山水 诗的典范 ,其艺术魅力不仅在 于他发现了 自然 山水之美 ,把
王维山水诗文献综述
王维山水诗文献综述王维山水诗文献综述王维一生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其思想是复杂的,我们不能单独说他只受某家思想影响。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王维山水诗文献综述,欢迎查看。
一、佛家思想与王维的山水诗张丽娟(2010)在《王维隐居终南期间佛教思想研究》中总结了学界对王维研究的现状:“国内学术界对王维的深入研究大体上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
此后,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连续不断地出现,至今蔚为大观。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对王维生活方式的影响、佛教对王维文学创作手法与内涵的影响、王维诗表现的禅趣禅意和佛理等几个方面。
”由此可见佛教对王维的影响之大。
徐流奇(2010)在《禅学理念与王维诗风》中分析到:“王维前期诗歌受北宗禅思想影响,多为佛道禅理的直接传达;后期受南宗禅影响,将玄冥的禅意化入诗。
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宗审美观,尤其是对空寂之美的追求和赞颂和以自我心性的圆满和灵动为目标,并且将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融合为一体,最后导致王维诗歌空灵、清丽风格的形成。
这种诗风包含着空虚与灵动这对矛盾统一的二级。
同时作者还指出禅学理念对王维山水诗创作手法的影响,即:首先,在禅学理念指导下,山水诗做到形与意的完美结合;其次,诗歌能够艺术而辩证地处理动静描写使得意境玄远蕴藉;再次,王维诗歌的意象创构中多‘不拘形似’的运用;最后,多以简约的意象来表达意境,达到意多而笔少的境界。
”台湾学者林明昌(2011)在《非禅而禅——谈王维诗的禅化》中一改前人王维诗歌“禅化”的说法,认为王维诗歌禅化是后人解读的结果。
他从唐代禅诗传统说起,指出“唐代自有其神僧与禅诗传统,以此传统发展形成中国的禅诗谱系,而且这个谱系与王维诗并无关联”。
作者又从近代文艺学理论的角度运用多个学者的理论观点指出“后人将王维诗作解读为禅诗除因其习佛外,也有读者原本的解读权限”。
作者还总结了林柏仪、杜昭莹、皮述民、孙武昌、杜松柏等禅解王维诗的成果。
最后作者指出王维诗的解读由“非禅诗”转变为“禅诗”是由于解读方式和禅诗定义改变的结果。
王维“以佛入诗”辨
王维“以佛入诗”辨【摘要】王维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他以佛教思想为诗歌创作灵感,将佛教文化元素融入诗歌中。
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丰富的佛教意蕴,展现出深刻的禅宗意义。
通过对王维诗歌的解读,可以看出他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维的诗歌中透露出深厚的佛教色彩,展现出他“以佛入诗”的诗歌成就。
王维的诗歌在表现方式和内涵上都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于王维“以佛入诗”这一创作方式的认识和评价,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解读他的诗歌作品。
【关键词】王维、以佛入诗、佛教思想、诗歌创作、佛教文化元素、佛教意蕴、禅宗意义、诗歌成就、辨析、认识评价1. 引言1.1 王维“以佛入诗”辨王维作为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淡雅、含蓄典雅的诗风广受推崇。
除了其诗歌形式上的骈文风格外,王维的诗歌还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他对佛教思想的倾慕和追随。
我们不妨探究一下王维“以佛入诗”的探究。
王维一生钟情于佛教思想,其诗歌创作也有着深厚的佛教背景。
他深谙佛教禅宗的人生观和哲学思想,将这些启发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
这种“以佛入诗”的创作理念,使得王维的诗作更加凝练、深沉,具有超越尘世的境界。
在王维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体现佛教文化元素的内容,如对山水的崇拜、对世俗烦恼的淡然态度等。
这些元素不仅展示了王维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更为他的诗歌增添了独特的意境和韵味。
我们可以说王维的诗歌中充满了佛教的意蕴,表现出他对佛法的虔诚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蕴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位诗人的诗歌世界及其诗歌创作的真正内涵。
2. 正文2.1 王维以佛教思想为诗歌创作灵感的背景王维是中国唐代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佛教的思想和文化元素。
王维的父亲曾经是一名佛教徒,这也使得王维在家庭环境中接触到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王维自小就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这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盛唐时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赢得了"诗佛"称号,显而易见,其诗歌创作跟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王维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在他笔下出现的常是清净淡远的山水田园,空寂幽静的禅宗意境。
王维的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但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一、禅理入诗,不着痕迹禅宗有"任性"、"无住"的思想。
"任性"即不矫情;"无住",对一切境遇不生悲喜忧乐之情,不粘不着,不"住"于心。
《六祖坛经》云:"我此法门以无住为本。
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利欺争之时,并将为空。
"王维将这种随缘任运的思想不经意地表现在一些山水诗中。
如《终南别业》写隐居终南山期间悠然自得地情怀,极尽诗人淡泊清闲、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意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禅意理趣: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纯以无所用心取胜,将自己领悟到的禅理与欣赏自然结合在一起。
赵殿成注道:"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也。
"诗人摆脱了一切尘累,泯灭了一切俗念,兴致一来,即独自出游,漫无目的,随意而行,有水看水,有云看云,即遇山林野老,照样与之谈笑。
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
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佛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传播和发展,至唐代,已和中国的本土文化进一步融合,获得了独自发展的态势。
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各宗派创立,并且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士大夫研习佛学理论成风,与各宗派名僧进行佛学义理的广泛交流,佛学理论逐渐渗透到他们文学创作的思想意识中。
被誉为“诗佛”的王维,其诗歌无不渗透着禅宗思想。
王维早年即习佛,他的名字就是由于崇佛而取典于佛教维摩诘居士的。
《新唐书》称其“与弟缙齐名……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
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
母亡,表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
”[1]王维信奉禅宗,尤其对南禅宗的佛理有深刻的理解。
《旧唐书·王维传》云:“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乾元二年七月卒。
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2]在唐代崇佛风气的盛行,士大夫与佛教僧人普遍来往的环境影响下,王维亦与不少僧人结识。
这可见于他诸多反映与僧人往来的诗,如:《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过福禅师兰若》、《饭覆釜山僧》、《同崔兴公送衡岳瑗公南归诗序》等。
与王维结交的僧侣中,他与禅宗关系深厚。
[3]因此,禅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主张对王维的诗文创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尤其是经历安史之乱的动荡后,他一心想到佛教中去寻求自我解脱。
他表示:“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他感叹:“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许多诗文流露出他内心向往超离世事,得到思想解脱的渴望。
因此,王维被誉为“诗佛”。
王维的诗深受禅宗影响,他往往把佛典章句、佛学理论以及对佛学思想的理解融入到诗文的创作中,写了不少禅理诗宣扬佛理,表达他对佛教的理解和对人生的体悟。
亦儒亦道亦释,非儒非道非释——王维(上篇)
自南朝三教合流之后,历代的文人墨客,一方面采取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态度,另一方面又采取道家“返朴归真、清静无为”的哲理思想,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再参酌佛家“空灵、幽玄、幻灭”等禅理,并将三者融汇于一体,形成了自身亦儒、亦道、亦释而又非儒、非道、非释的特殊品性,而体现在现实的生活态度上,也无不是这样一种复合的反映。
既追求建功立业、壮烈激昂的生活,又追求自然淡泊、清静无为的生活,即使是那些终生励进的诗人,那些悠然空寂的诗人,都在追求前者或后者的同时,流露出一种复杂的心态,而与李白、杜甫三足鼎立的盛唐诗人王维也是如此。
王维生活的唐朝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对儒、释、道三教都加以吸收,所谓“高宗天后,访道山林”使得以隐求仕的“终南捷径”成为时尚;而道家的返朴归真,佛家的静心明性,为文人的漫游隐居,情性空灵提供了心灵上的关照。
因此,犹如三教之间既有矛盾斗争又有相互交融的内核一样,文人内心一直处在出世入世之间,或建功立业,求时济世,或栖幽隐逸,湛然常寂,而更多的是在两者之间徘徊和徜徉。
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态度上看,王维有儒家用时济世的思想,锐意进取,所谓“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他在《献始兴公》诗中,盛赞张九龄写道:“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并向张九龄求荐“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这些可以窥知王维早年的出仕态度,也可以窥知王维诗文才艺系着他的仕途。
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人,父处廉,官终于汾州司马,后移居蒲州,因此,王维籍贯为蒲州河东,因居京师,又称京兆人。
王维多才多艺,诗、书、画、乐所无不通,《新唐书》写道“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十五岁时,有诗句“自有山泉人,非因彩画来”已见胸中丘壑。
在诗歌上,王维与孟浩然并称,所谓“王清孟淡”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大家。
在书法上,擅长于草书和隶书,而绘画上,则是南宗画派的始祖。
王维的仕途生涯开始于开元九年,进士及第,任太乐丞。
在此之前,与他仕途有着密切关系的是他与贵族的交往以及他的诗文才艺。
王维诗中的禅意
王维诗由“非禅诗”到成为“禅诗”,是逐渐发展的历程。
因为刚开始时,也不是将王维的每一首诗均视为禅诗。
由历史回溯,愈接近王维时代,被解读为与禅或佛有关的诗作愈少。
相反的,随时代发展,愈来愈多篇诗作被解读成禅诗。
王维是一位深得儒道佛三教精要,超脱尘俗的入禅诗人,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归于空,归于无,归于虚,归于道。
因此力求在诗中表现有无同一的真谛,并把清奇、虚静、空灵作为美的最高境界。
儒道佛禅对王维诗的影响更多的是使诗人的诗得到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审美境界。
诗歌中的空、静、冷、寂的境界反映的正是儒道佛禅深入到他审美意识骨髓中而形成的一种萧散、简远、闲淡的诗歌意境和影、响深远的一派诗风:清淡、静谧、圆融、空灵、幽美。
其诗澄澹精致中流露出极高禅学修养,不乏参悟的机智玄辩。
他善用娴静的心情观察大自然,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归于空、无、虚、道,自然在他的视野里是非神性的。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空寂的境界。
由于他的心灵自幼浸染了佛教清净无为的色彩,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宁静安祥、谵远空灵。
禅机悟境,每每流露于字里行间,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惟有皎洁的月光相伴,这个多么清静幽寂的画境!还有《鹿些》一诗,也是这种心境的流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阒寂的空山中偶然听到的人语,幽深的密林里偶尔照到青苔上的的一缕夕阳,被诗人信手拈来,给我们一种远离尘嚣、无比清幽的意趣,使人回味无穷!王维以诗人的敏感,画家的慧眼,摄取自然中最能表情达意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态融入到诗情画意中,借助自然景物表达自己参禅悟佛的思想,形象含蓄,诗味淡泊,诗中充满了自然美的情趣,使人读之悠然神往。
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的前六句纯写景,清淡雅逸,让人如临其画,诗中无一处不流露诗人的心情。
大隐隐于朝——融儒、道、佛于一体的王维
读书与评论1192006.06不食人间烟火这只是修行中的而在红尘之中持修在世出世才是真正的纵观古今的精髓参悟顿透当推盛唐山水诗人王维社会安定地主阶级各个阶层的人士都可以通过考试步入仕途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普遍有一种生逢盛世王维九岁能文洛阳两都举为解头后因伶人舞黄狮子违制事受连累治所在今山东长清西南王维受其提拔后改任监察御史这时候的王维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政治理想如使至塞上在初王维因嵩山在唐代是主要的道教中心接受了道家思想公元736年开元盛世逐渐走向天宝之乱在李林甫当政期间不愿同流合污弃官而去全身避祸的方式公元七四一年过着又仕又隐的生活兴来每独往坐看云起时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的洒脱以寻常的隐逸意象和不寻常的情感体验描述了一种合乎人类天性的生活方式旧唐书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别涨竹洲花坞弹琴赋诗集中体现了王维和友人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诗佛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王维深受佛教的熏陶而王维的名与字合起来便是家庭带给王维的影响是深远的俱奉佛屏绝尘累尤其当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大隐隐于朝道题阳关图阳关引王维此诗引起许多诗人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后世便把阳关三叠充分表达了离人们的共同心声此诗的传播和影响在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许多文人给予很高的评价诗薮中说自是口语渭城朝雨为冠朝发白帝城凉州词使我们得以窥见唐帝国的盛况或送别亲友远行他乡西出阳关无故人社会不同然而那种深层的惜别之情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旧别和新遇所产生的忧乐之情仍一脉相承当然语浅情深各人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注入其后进行玩索欣赏而且历久不衰曲阜师大图书馆)万方数据读书与评论1202006.06王维他的山水诗清幽明秀苏轼曾说诗中有画他晚年隐居终南山所写的空山新雨后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怡人诗中明明写有浣女空山原来山中树木繁茂空山不见人点出了此处有如世外桃源用极其精炼的语言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勾勒出画面的轮廓又蕴含着诗人主观意识的恬淡闲逸照耀松林雨后山泉潺潺泻于山石之上多么幽清明净的山村景色啊颈联这两句写景如画明月松间照除见之外这两句既写空中明月又写地上清泉静中有动精巧细密而又不失朴素自然随意挥洒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诗人先写听到的莲动渔舟被莲叶遮蔽看到莲叶纷披这样构成一幅有层次有节奏的电影镜头的活动画面颈联描写静态的自然景色并不直接写人的活动仅见这是诗人从静观中捕捉到的形象蝉噪林逾静这动态的描绘空写人而读者不见人在这翠竹青莲之中宁静的画面上又增添了一种灵动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村美景中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同时也蕴含着他内心对污浊官场恬淡清丽 诗中有画山居秋暝南宗禅讲特别强调直觉联想在体悟中的作用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的对象心入于境的意境创造静极生动渗入到了山情水态之中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我们来看看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辛夷坞纷纷开且落辛夷花自开自落不关世事也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王维是一位诗歌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尊崇他王维画中有诗清雅冲淡的风格以物观物何者为物三教经历亦能参禅静坐大隐隐于朝大隐隐于朝——融儒、道、佛于一体的王维作者:王庆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二中附属初中刊名:现代语文(文学研究)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年,卷(期):2006,(6)引用次数:0次本文链接:/Periodical_xdyw-czb200606067.aspx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摘要】王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山水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深邃的审美意蕴。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体现着佛理的思想。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出禅境般的宁静与清净。
读者在品味王维山水诗时,仿佛置身于禅境中,感受到自然与心灵的融合。
佛理和禅境在王维的诗中给予读者深刻的启示,帮助人们提高心灵境界,体验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境界的启发,展示出一种广为传颂的审美境界。
通过品味王维的山水诗,我们能够体会到佛理和禅境之美,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关键词】关键词:王维、山水诗、佛理、禅境、意境描写、自然、心灵合一、启示、人生境界、审美境界。
1. 引言1.1 王维:伟大的山水诗人王维,东晋著名诗人,被誉为山水诗的杰出代表。
他以超凡脱俗的诗才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辉煌。
王维的山水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而闻名,他以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他通过描绘山水的壮丽景色和自然万物的生命力,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清澈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
王维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佛理的思想,他倡导超然世俗,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宁静,主张顺应自然,与宇宙融为一体。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追求内在的深层意义,超越了物质的束缚和欲望的困扰。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更蕴含了他对人生境界和精神境界的探索和领悟。
他的诗作如同一幅幅富有哲理和禅意的画卷,让人在阅读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丰富多彩的人生意义。
1.2 山水诗的审美意蕴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清新的文笔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诗作中,山水常常被描绘得如诗如画,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
山水诗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心灵的和谐统一。
王维诗画里蕴含的禅宗美学分析
2020·02一、王维禅宗美学思想阐释与禅学概念王维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停留在他是唐代著名田园派诗人,但人们忽略了王维作为唐代著名文人山水画家给后世画坛带来的重要影响力。
众所周知,王维号称“诗佛”,历史上仅他一人享有此称号。
那为何只有他有如此称号?主要是因为王维的诗画作品中涵盖有佛教禅宗的思想。
总体来说,王维所作的大部分诗歌读起来都禅意浓厚,富有禅理,绘画创作也是偏向于佛教美学的,特别是六祖慧能的南宗禅思想。
王维在唐代名气煊赫,早年期间凭借儒学仕进,他具有浓厚的兼善天下的儒家哲学思想,追求整体的外在圆满,对于经世兼济则以“不废大伦”的原则为文人官宦处世之道与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将“三教”美学融会贯通,将佛教禅宗哲学思想进一步加深和提高,最终获得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擅长诗歌,也精通绘画、音律和书法篆刻,其中,他的诗歌与绘画成就最高。
可以说王维是盛唐时期为数不多的艺术全才,他被后人尊称为“文人画鼻祖”和“山水画南宗之祖”,这点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公认。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著名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要体现了山水田园诗歌那种“空寂恬淡”的境界,这样的境界表现包含着其重要的美学思想。
虽然王维没有留下专门的美学著作,连美学研究方面的言论都甚少,但依然不能掩盖其在诗画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闪光。
王维保存至今的画论有两篇:一篇是《山水诀》,另一篇是《山水论》。
他的绘画风格多以追求恬淡舒适的田野风光和心旷神怡的自然美景为主,对超脱平和与空灵静谧的审美形态也颇为欣赏。
他的绘画美学思想与佛教禅学理论就主要见于这两篇著述之中,这两篇也正是他所向往的禅宗美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我们首先谈谈什么是禅宗美学思想的概念。
禅宗在魏晋南北朝之时与玄学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吸收,进而演变为我们现在所说的禅宗美学。
禅宗美学是一种以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美学理论,其特点是道家美学与禅宗哲学相结合,并集道家美学中的齐物论思想和佛教禅学中的哲学思想于一身。
诗人王维诗歌的佛性
诗人王维诗歌的佛性诗人王维诗歌的佛性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王维是唐代一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大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
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
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佛性作一论述。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佛性与禅意。
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
我们再看《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
“道”,指佛教。
“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
“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
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这样一些佛理说教诗,在思想内容上并不可取,严格说来只是佛教信徒的偈颂。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我们再看《鹿岩》,这是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
从_辋川集_看王维儒释道合一
[收稿日期]2011-10-15 [作者简介] 刘昕,1988 年生,女,山东临沂人,济南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电子信箱) rainyxin@ 126. com。
— 120 —
对官场的乌 烟 瘴 气 与 复 兴 无 望,深 知 仅 凭 一 己 之 力无异于以卵击石的王维选择了隐居这条道路.
王维,字 摩 诘,名 字 合 之 即 维 摩 诘,乃 大 乘 佛 教著名的在家菩萨。其与佛禅之关系是文学研究 的热门话题,在“佛禅对王维心态及生活方式的影 响、王维诗表现的禅趣禅意和佛理、佛学对王维创 作手法的影响、王维对禅宗的反作用,以及佛教对 王维诗的消极影 响 ”等 诸 方 面 有 所 涉 及[1]。 王 维 的耽佛是无 可 否 认 的 事 实,但 在 讨 论 王 维 时 仅 仅 把眼光局限在佛禅上委实过于狭隘且程式化。一 个集儒释道 于 一 朝 的 时 代,也 必 然 为 时 人 打 上 一 个集儒释道于一身的烙印,王维也不例外。从《辋 川集》着眼,其中折射出的儒释道合一的精神可见 一斑。
的是儒家思想。 王维十九岁赴京兆府试,举为解头,二十一岁
以进士擢 第,任 太 乐 丞。 在 仕 途 起 步 阶 段 即 如 此 顺畅,与他 所 接 受 的 儒 家 教 育 密 不 可 分。 早 年 的 王维士气昂 扬,“有 着 一 副 热 辣 辣 的 心 肠,有 着 一 腔建功立业 的 雄 心 壮 志,并 不 是 一 个 超 然 物 外 以 隐逸为高的人”[2]。
— 121 —
( 三) 以诗为证: 庄禅并用 王维对老 庄 哲 学 是 有 所 领 受 的,反 映 到 具 体 的诗作中是 只 可 意 会 不 可 言 传 的 意 味,而 不 是 平 铺直叙的表述。且他接受的道家理义往往是“与 佛教的思想、理论接近或可以相通”的部分,并在 接受的过程中进行了佛禅化[7]。 1. 从形式上看 ( 1) 一青一白 《老子》中 有“道 之 出 言,淡 兮 其 无 味 ”之 句, 反映在视觉色彩上即以青、白两色搭配,以达到清 淡平静的效 果,不 致 使 人 产 生 大 喜 大 悲 等 过 于 激 动的心理感受。白和青绿是最具代表性的母色, 成为道家最偏爱也最典型的色彩。 王维的《辋川集》中,也大量使用了这两种色 彩: 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 《斤竹岭》) ; 湖上一 回首,青山卷白云( 《欹湖》) ;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 堪把( 《白石滩》) 。 翠竹、青山、白 云、浅 滩、绿 蒲,正 是 运 用 的 青 与白这两种颜色。心理学家鲁沙赫曾指出: “人对 色彩的经验和他对情感的体验之间其实有着类似 的地方。”我国古代文人也把“璃表五色”作为重要 的文学表现手段,《文心雕龙·物色》称之为“物色 尽而情有 余 ”。 故 青 白 二 色 的 频 繁 出 现 绝 不 是 简 单的巧合,而 是 王 维 对 道 家 思 想 内 涵 与 审 美 情 趣 极其认同的投射。 ( 2) 一明一暗 《易经·系传》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除了 着色的玄虚淡雅以外,《辋川集》中的诗歌还体现 出王维对光线明暗强弱的敏锐感受和准确把握: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 ; 家住水东 西,浣纱明月下( 《白石滩》) ;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 苔上( 《鹿 柴》) ; 逶 迤 南 川 水,明 灭 青 林 端( 《北 垞》) 。 《木兰柴》中时而分明、时而隐晦的交相辉映, 《白石滩》中隐隐绰绰、似有似无的皎皎月光,《鹿 柴》中变化莫测、神化无迹的光移影动,《北垞》中 明明灭灭、虚实相生的光线变化,每一幅图景都经 光与影的精 心 调 配,形 成 极 具 道 家 意 味 的 阴 阳 相 生、飘渺朦胧的艺术效应。 ( 3) 一动一静 道家讲相辅相成、互相依存,认为任何两个相 反的概念都不是完全对立的。故不能求静于静, 而须求静于动,反之亦然,反映在《辋川集》的创作 中,就形成了 一 动 一 静、动 静 互 衬 的 表 现 手 法,流 落出明显的道家意味: — 122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儒、佛思想的圆融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是我国著名诗人,他的思想深受儒家和佛教的影响。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维儒、佛思想的圆融,欢迎大家阅读!历代的研究者,都格外重视佛教思想在王维身上发挥的作用,特别是佛教思想在王维诗歌中发挥的重大影响。
笔者认为,在王维一生中,他扮演的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角色,而佛教思想只是他人生的装扮,在他遇到挫折,才发挥辅助作用。
一、王维实现儒、佛圆融的条件(一)统治者的提倡在中国文化中,宗教始终服从与受制于王权。
特别是在一个大一统王朝里,统治者的政策往往决定了宗教的发展前景。
唐王朝顺应大一统社会的现实需要,加强对民众思想上的控制,对当时活跃在社会上的儒、道、佛三家思想采取了兼而用之的政策。
统治者的提倡和支持使各家迎来发展的良机,它们激烈的论辩,相互攻讦。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相互借鉴,积极完善自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局面。
这样的社会背景,为王维接受多种思想的影响奠定了社会现实基础。
(二)儒、佛思想的相互借鉴佛教作为一个外来宗教,想要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站住脚跟,必须向中国本土思维作出妥协。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影响而中国化,产生了中国佛教。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思想一直成为中国人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心理文化背景。
”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能否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就要看它能否与儒学相调和。
佛教经过最初的传入阶段后,儒家许多的基本思想被逐渐融入到佛教教义中。
中国佛教不仅承认了纲常名教的规章制度是合理的,而且他们不只祈求彼岸世界,也更加关注现实的幸福,并由完全脱离世俗生活转变为在世俗生活中追求涅成圣,从而其政治与社会事务的参与意识得到增强。
在三教合一的风潮下,作出妥协的不止是佛教,儒家也吸收了佛教的积极成果,对自身理论进行了改造。
在安史之乱后,儒家更是借鉴佛教思想,构建新的道德论和心性论等理论。
儒、佛思想的相互借鉴和融合给了王维贯通儒家、佛教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王维自身境遇的决定作用一个人是哪种思想,他信奉怎样的信仰,在很多时候,是由个人的遭遇所决定。
作为一名传统的士大夫,王维从小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熏陶,仁义道德已深深地印入他的脑海。
唐代的考试分进士科与明经科两种,明经科专习儒经,进士科也需要学习儒经。
所以“凡有意于‘选官’的士人,无不倾心儒门,而一般士大夫的思想,也大抵都受儒学的深刻影响。
王维开元九年举进士,走的是一条由进士科入仕的道路,他所受到的儒学影响,总的说来也是比较深的。
”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到“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从小就接触佛教,家庭里浓厚的佛教氛围对王维最终倾心佛教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使他从心底里对佛教有着亲近感,为他信仰佛教创造了条件。
政治生活的起起伏伏,对王维这样在儒家熏陶下有着远大抱负的读书人,心灵受到严重打击,使他不得不倾心于佛教,试图从佛教身上消解心灵的痛苦,得到心灵的皈依。
就像他在诗中写到的那样“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因此王维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汲取佛教思想的。
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寻找精神的安慰。
王维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经历决定了儒家和佛教思想都在他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思想圆融下王维的行为(一)宦海沉浮王维的一生都在官场中辛苦周旋,甚至做出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使他一直坚持下去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儒家思想的支撑。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所构建的社会,有着深刻的讲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文化倾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下,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已经完全渗入到中国普通民众的血液当中。
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言壮志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宦海沉浮中,渴望成就一番大事业,青史留名。
盛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明君圣主们励精图治,创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的盛唐气象。
王维在《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中写道“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表达了他对这个时代进取的士人的肯定和赞扬。
王维和其他的读书人一样对未来充满希望,渴望自己能在政治上作出一番成就。
他在《不遇咏》中有过这样的感慨,“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人!”,足以表现王维的豪迈气概。
王维在献给张九龄的《献始兴公》中写到“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贱字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表达了他对贤相张九龄的欣赏和自己的建功立业之心。
王维二十一岁中进士第,可谓春风得意,意气风发。
但他的政治生活并不顺利。
据《集异记》记载:“及为太乐丞,为伶人舞黄师子,坐出官。
黄师子者,非一人不舞也。
”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才刚刚进士及第,走入仕途,不到一年就被贬谪,这对少年成才、心高气盛的王维的打击可想而知。
他在《被出济州》记录了他的沮丧和郁闷,“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
”此后长达四年多的时间里,他一直在此任上,此后也是做闲散小官。
后虽有贤相张九龄的赏识,被提拔为右拾遗。
但他的梦想还没有来得及展开,李林甫很快就上台了,他的政治生涯再次受挫。
王维仕途充满坎坷挫折,很不得志的,这必然给他带来深深地痛苦。
那身在官场的王维怎样去排解痛苦呢?这时的他需要求助佛教思想。
佛教的“空”理不仅教导人们看破红尘,脱离现实,进行隐居。
还引导人们安于现状,对现实妥协,从幻想中寻找精神安慰。
正如《能禅师碑》说:“离寂非动,乘化用常。
”所谓“乘化”指的即是应该顺应变化,安于环境。
不管遭受了怎样的欺凌、祸害和苦难,我们都应该心平气和的接受它,淡化周围环境对我们的影响。
而且不要产生妄念,保持无欲无求,不要为欲望而无谓的抗争。
“空”的理论很好的减轻了王维心中的痛苦,无论是仕途不得志,还是生活中的困难,都要去接受并轻视它们,万事莫强求,只有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才可能获得心里的平静。
王维名维,字摩诘,维摩诘思想对他具有重要意义。
维摩诘居士是在世俗中修佛的典型人物,《维摩经方便品》说他:“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维摩诘居士有着至高无上的社会政治地位,各个阶层都对他崇敬膜拜,同时又取得了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维摩诘居士的存在,使王维不必在入世、出世中二选一,也不用在做官和修行中选择其一,两者可以相融。
《维摩经佛国品》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意谓只要内心觉悟,所居之地即是净土,不必到世间之外去另建净土。
儒家思想和维摩诘居士支撑着王维在官场中战斗下去,佛教的“空”理帮助王维消解心灵上的痛苦,这两种思想在王维身上很好的合二为一了。
(二)隐居王维的一生共四次隐居,每次都与仕途有着密切联系。
第一次隐居时王维在十七岁时和祖六隐居终南山,并交游长安和洛阳,深受王公贵族的欢迎,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
”很显然,这次隐居的目的是为他的科举考试做准备。
唐代的科举考试,不仅评阅试卷,还参考举子们平日的诗文和声誉。
为了仕途上的顺利,年轻的王维开启了他的第一次隐居。
王维授官后不久即被贬,抱负得不到施展的王维选择隐居淇上。
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成为宰相,王维立即表达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想法,随即隐居嵩山。
如果说王维的第二次隐居是因为仕途受挫,那他的这次隐居则是为出仕做准备。
嵩山临近东都,可以密切关注朝堂变化,以待良好的时机重新出山。
王维的最后一次隐居是在终南山,他隐居的原因在他的《谒璇上人》曾提到,“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
事往安可悔?余生幸能养。
誓从断荤血,不复婴世网。
浮名寄缨,空性无羁殃。
”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王维的心灰意冷,雄心不在。
然而王维隐居终南山一年左右,又进入朝堂任职。
通过王维的隐居经历可以看出一个有趣的现象,王维总是在仕途遇到波折是隐居,仕途顺利的时候不会隐居(参见王维晚年)。
每次隐居的时间都不是很长,一遇到机会,他又会回到朝堂。
由此可见,王维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儒家思想在他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佛教思想则是他在受到打击,承受痛苦时的止痛药,在仕途顺遂的时候则是不需要的。
(三)晚年奉佛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入蜀,王维没来得及离开长安,被叛军抓获。
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天宝末,为给事中,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病。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即菩提寺),迫以伪署。
”肃宗返回长安后,凡受安禄山伪官者,按照犯错大小,分为六等治罪。
王维被定为三等罪,应被贬斥。
但由于肃宗读过他的《凝碧池》,又有立功的弟弟王缙请求以己官为兄赎罪,肃宗宽宥了他,为他罪行减等,贬为太子中允。
王维得到了皇帝的宽大处理,自此他对肃宗感恩戴德。
这也成为王维行为的转折点。
自乾元元年春,王维被宥罪复官后,再也没有归隐,并热衷于“修功德”活动。
在这一时期,王维大范围的施寺饭僧、焚香诵经等“修功德”活动。
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佛教认为修功德可以得到佛祖的福佑,王维想要福佑的人不是自己,而是天子。
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说:“伏乞施此庄为一小寺,兼望抽诸寺名行僧士人,精勤禅诵,斋戒主持,上报圣恩,下酬慈爱。
”在这里,王维把佛教信仰和对君王的忠诚有机的集合了。
王维自从被宽宥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就有太子中允到中书舍人、给事中,再到尚书右丞,可谓是步步高升,官运亨通。
在这一阶段,他再也没有提到想要隐居了,并对隐居的态度有了变化。
他晚年作《送韦大夫东京留守》中云:“人外遗世虑,空端结遐心。
曾是巢许浅,始知尧舜深。
”他否定了隐居的巢父、许由,而对尧舜极其的赞赏。
他在《与魏居士书》中对陶渊明的行为给予否定,并劝魏居士做官。
王维仕途发生变化,使他对隐居的态度也随之变化。
我们从王维的生活轨迹可以看出,他更看重的是做官,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在他的思维中占主导地位。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