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生平

合集下载

辛弃疾忧国忧民艰难一生

辛弃疾忧国忧民艰难一生

辛弃疾忧国忧民艰难一生辛弃疾忧国忧民-艰难一生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爱国诗人。

他在其生平中以其满腔忧国忧民之情,与天下艰难之境而名噪一时。

本文将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政治抱负和杰出的文学成就三个方面,介绍这位伟大的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他面对艰难生活的坚持与努力。

一、人生经历辛弃疾生于北宋哲宗宝祐元年,出生在富贵的家庭。

少年时期,辛弃疾就显露出了聪明才智和文学天赋。

然而,他的家世受到频繁变故的影响,逼迫他多次离乡背井。

他曾随父亲南渡,又曾随兄长入金国为官,这些经历使他亲眼目睹了南宋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衰败。

二、政治抱负辛弃疾自幼怀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青年时期,他出仕南宋政府,期望能够为国家尽职尽责,挽救国家的危局。

他担任过许多重要职位,包括刑部员外郎、参知政事等,但由于时局的剧变,辛弃疾往往无法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然而,即使在政治生涯的起伏中,辛弃疾依然坚守忧国忧民的初心,不断提出建议并倡导变法。

他在政治上是一个具有进取心和改革意识的人物,他的才能和抱负被时局所限制,使他倍感悲愤。

三、杰出的文学成就辛弃疾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著称于世,尤其是他的爱国诗歌。

他的作品不仅自成一派,而且流传至今,被视为宋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辛弃疾的诗歌常以忧国忧民为主题,表达了他对国家衰败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

他的诗作充满了激情和狂热,展示了他对国家以及民众痛苦命运的牵挂。

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凡百磨难抱可乘,坚心努力听成童。

愿尔久为理天下,宝剑锋从敢识勇!”堪称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他的诗作还以其豪放的气势和富于感情的咏史之作而著称。

他以雄文壮气弘扬忠义之志,悲天悯人之情。

四、忧国忧民的艰难一生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动荡和艰难。

他目睹了南宋丧失大片领土,受到金国侵略,国家遭受巨大痛苦。

同时,他自身的政治抱负未得到实现,被迫多次迁徙和下野。

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

⑴辛弃疾祖父辛赞靖康之乱后被迫仕金,但不忘故国。

辛弃疾自幼受祖父影响,对大宋朝廷忠心不二。

⑵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统大军南侵。

北方汉人纷纷起义,辛弃疾聚众二千,投奔山东耿京义军,且屡立战功。

当时仅二十三岁。

⑶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辛弃疾任建康通判,上《美芹十论》、《议练民兵以守淮疏》等奏疏,但未被采用。

⑷辛弃疾自此二十年中官位不定,迁徙频繁,自地方守令至一路监司、帅臣,虽不能在一地久任,但政绩卓著。

特别是在滁州任知州时得以屡屡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表现出卓越的业绩。

⑸自淳熙九年(1182年)到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二十一年间,辛弃疾大部分时间处于闲散状态,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居住。

忧虑国事,企盼复国,却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于是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的歌词,并编集了第一部词集《稼轩词甲集》。

⑹嘉泰三年(1203年)朝廷为了提高声望,起用抗战派人士谋图北伐。

辛弃疾以六十四岁高龄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后又因故降官、升级,屡遭变难,最后辛弃疾对朝廷完全失望了。

开禧三年(1207年)九月卒。

关于辛弃疾的知识与档案

关于辛弃疾的知识与档案

关于辛弃疾的知识与档案摘要:一、辛弃疾的简介1.姓名与字号2.出生与逝世时间3.出生地与籍贯二、辛弃疾的家族背景1.家族历史2.家族成员三、辛弃疾的成就与贡献1.文学成就2.政治军事成就四、辛弃疾的代表作品1.《青玉案·元夕》2.《水调歌头·寄雷州司马青衫泪》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五、辛弃疾的生平事迹1.早年经历2.壮年时期3.晚年时期六、辛弃疾的历史地位与影响1.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对后世的影响正文: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出生于公元1140 年,逝世于1207 年,享年67 岁。

辛弃疾出生在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是地道的山东人。

辛弃疾出身于世家望族,家族世代簪缨,有着显赫的家世。

他的祖父辛赞曾任唐朝的太原尹,父亲辛师古曾任庐州通判。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极高,与陆游、苏轼并称“宋词三大家”,被称为“词中之龙”。

在政治军事方面,他曾历任建州通判、潭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务,积极主张抗金,为保卫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辛弃疾的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寄雷州司马青衫泪》、《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这些作品以其豪放、奔放的个性和浓厚的爱国情怀,成为了宋词的瑰宝。

辛弃疾的生平事迹丰富多样。

早年,他勤奋好学,通经史,善诗词,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

壮年时期,辛弃疾投身政治军事,成为一名英勇的抗金将领,多次参与战斗,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晚年,辛弃疾辞官归隐,致力于诗词创作,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辛弃疾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他的词作以其豪放、奔放的个性和浓厚的爱国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誉为“词中之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启示。

关于辛弃疾的简介资料

关于辛弃疾的简介资料

关于辛弃疾的简介资料本文是关于关于辛弃疾的简介资料,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20xx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20xx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起义反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一、辛弃疾人物介绍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他是词人,也是将领;他文能横槊赋诗,武能上马斩贼;他被称为“词中之龙”;他与苏轼合称“苏辛”,和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他致力于收复故土,恢复山河,一生不休。

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他的作品豪放如骄龙,满怀壮志,一心为国。

豪放之外,亦能婉约,柔肠相思,不输花间派。

二、辛弃疾生平重要事迹古人要以领导干部身份出仕就得靠金榜题名。

但辛弃疾独树一帜,不走寻常路,靠起义金兵谋取官职后,他就坚定理想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甘做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可以说是从群众中产生的将领,若投票选举模范干部,辛弃疾定能拔得头筹,收获一大堆的奖状和勋章。

大抵是命运安排,辛弃疾出生在这个践踏英雄又呼唤英雄的时代南宋,不早一步,也不晚一步,岳飞走了,他来了。

投胎也是门技术活,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这个名人辈出的好地方,可惜现在换了金国主人了。

1、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一出娘胎便背负起国恨家仇,他的爷爷辛赞对他的影响很大,虽说是隔代教育,辛爷爷的育儿经验和家风家教可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差,事实证明,那是相当地成功。

他走到哪里身边都带着个小不点,亲自教孙子读书识字、练剑习武,亲自带孙子走近大自然,尽览祖国好河山,从小就十分注重培养孙子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没办法,爷爷未能完成的心愿只能由孙子来做了。

小小的孙子很争气,14岁已长得一表人才、才思敏捷。

这回爷爷教不了了,那就干脆拜师吧,千挑万选拜在了名师刘瞻门下。

老师有名,学生更厉害,很快刘老师就发现小辛同学可不是一般优秀,如同捡到宝贝似的,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全部传授于他,也算是靠学生出名了一把。

辛同学学习也自有一套,不仅博览群书,勤学武艺,还经常到庄园里和农户学习农活、参加实践,更是时不时就请假到外地游学切磋,增长见识。

辛弃疾简介及生平事迹

辛弃疾简介及生平事迹

辛弃疾简介及生平事迹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师仲,号稼轩,江西吉州人,北宋末期闻名词人、文学家、政治家。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世代有才之家,曾祖父是庐陵太守、祖父是能诗善曲的郎中、父亲辛弃(节退甫)是担任官职的进士。

因家庭环境良好,辛弃疾自小就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修养。

辛弃疾年少时即学习诗词,并在当时的初进文场时成功登科及第。

之后,他开始担任当地的官职,但是很快因为公开反对北方民族入侵而被革职。

之后,他离开官场,走上了著述和文学创作之路。

辛弃疾以其才华横溢、文笔优美的词作走红于京城。

他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当时的官僚和文人,其风格激情澎湃、超越时代、充满人文关怀,被誉为“词中之龙”。

他的作品代表了南宋时期的文学水平,而且对后世的诗词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辛弃疾不仅是一个杰出的词人,而且还是一个杰出的政治人物。

他主张以实际行动来挽救危局,主张用实力来解决问题。

他曾经参加了许多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包括遣澎路、抗金、平云南等战争。

他的许多政治思想被广泛应用,对中国政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战斗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着人性的关怀和文化的温情,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化大使。

辛弃疾的作品被誉为“词中之龙”,他在当时的文坛上重要地地位无人能够撼动。

他的作品成为了后世文人、诗人和读者学习的权威,对中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文学传统被大量流传至今日,成为中国文学的传统之一。

辛弃疾是一个真正的文化大师,他的作品通过自己的人文关怀、情感深沉、及豪放洒脱、优美清新的文学语言,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为今天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念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的深度,成为了我们应该学习、信仰、理解、传承和弘扬的典范。

词人辛弃疾的一生简介

词人辛弃疾的一生简介

词人辛弃疾的一生简介辛弃疾一生力主抗战北伐,提出许多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

存词六百多首,词风慷慨悲壮,有不可一世之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词人辛弃疾,欢迎阅读!个人简历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早年经历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起义反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当街游行示众,后砍头)。

步入仕途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辛弃疾生平简介及重要作品分析

辛弃疾生平简介及重要作品分析

人物评传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南宋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

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

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

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爱国词人辛弃疾和陆游的同时出现,标志着南宋文学爱国主义的主流在诗词创作方面所达到的新的高度。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北方人民的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就留下深刻的印记。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下侵宋,济南农民耿京聚众二十多万起义,青年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参加,并在军中掌书记。

完颜亮南侵失败后,辛弃疾劝耿京和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进一步反击敌人,并代表起义军到建康去见宋高宗。

在他从南宋北归时,叛徒张安国已谋害了耿京,并劫持了部分起义军投降金人。

辛弃疾得到这消息,和部下五十人驰骑直入张安国五万人的大营,缚张安国置马上,当场又号召了上万的士兵反正,长驱渡淮,奔向南宋。

辛弃疾南归的第二年,张浚出兵北伐,败于符离,南宋王朝又倾向对金和议。

辛弃疾这时不顾自身官职的低微,写成《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

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也都提出一些具体的规划。

后来虞允文作宰相,他又写了《九议》献给他。

《九议》除包括《美芹十论》里一些重要论点外,更根据刘邦、项羽率吴楚子弟北上灭秦的史实,驳斥存在于士大夫间的“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谬论。

他一面认为“胜败兵家之常事”,不能因一次的失败而丧失胜利的信心,用以驳斥那些借口符离之败“欲终世而讳兵”的妥协投降派;一面又认为“欲速则不达”,要求国家作长期的准备,而反对那些轻举妄动,“欲明日而亟斗”的速战派。

辛弃疾这些意见虽没有为南宋王朝所采纳,仍可以看出他对形势认识的清楚和对统一祖国事业的关心。

这和他词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息息相通的。

辛弃疾南归之后不久,宋金对峙的局面渐趋稳定,主张对金妥协投降的一派长期在南宋王朝当权。

概括辛弃疾的生平

概括辛弃疾的生平

概括辛弃疾的生平【篇一:概括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1207)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文钞存》。

生平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为济南人。

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

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

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

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齐名,号称“苏辛”,与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

词至此亦足矣。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诗词

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诗词

辛弃疾的思想
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
表现为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对恢复统一的向往, 对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
他一意以恢复中原为自任,那火一般的爱国热情,贯穿 在他的一切言论行动中,也贯穿在他所有文学作品中
但由于南宋统治者一贯采用妥协投降政策,使他的抱负 和才能始终得不到伸展。
辛弃疾的思想
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在他的政治思想中, 包括了“民为国本”的仁政思想、抑制豪强的法制思 想,节用宽民的理财思想等。
与赵粹文的感情纠葛
早年相恋
01 辛弃疾和赵粹文在年轻时相识相恋,但由于社
会地位的差异,他们的感情受到家庭的反对。
乱世重逢
02 在金朝入侵南宋的战乱时期,两人重逢相爱,
但由于赵粹文对辛弃疾的猜忌,他们的感情再 次面临考验。
晚年的思念
03 赵粹文离开辛弃疾后,辛弃疾仍然深深地思念
着她,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词表达自己的 情感。
辛弃疾曾与理学大师朱熹同游武பைடு நூலகம்山;1200年庆元六年,朱熹去世;当时由于庆元党禁,其旧友、 门生无一送葬;辛弃疾亲自前往,并写祭文哀悼;文中赞叹朱熹:“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 凛凛犹生 ”
临终时期
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 为怀,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辛弃疾自66岁秋,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召,乃 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但总以年 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68岁。
中年时期----官宦时期
辛弃疾担任官职期间,他的爱国热情不减,积极建言献策: 乾道元年给孝宗上《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又给宰相虞允 文上《九议》,全面、精辟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进取方 略,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干

辛弃疾简介及生平事迹3篇

辛弃疾简介及生平事迹3篇

辛弃疾简介及生平事迹第一篇: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词人和将领。

他在南宋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词中之龙、武中之狮”。

其词作品创新性强,观察尖锐、反映生动,被誉为“江湖骗子的代表作”。

辛弃疾生于1140年,出身于官宦之家,家族世居江南。

他的父亲辛弃砚是南宋泉州府知府,兄长辛弃钧是南宋名将。

辛弃疾自幼聪明好学,学识渊博,博览群书,爱好文学,尤其是词,赋予了他深刻的文学修养。

辛弃疾曾担任过官职,但由于对当时的朝政不满,多次请辞。

他曾为平定金兵北犯出过一份力,但由于官场险恶,他的功绩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跟南宋政府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终于,他于1208年因被诬陷而被贬到海南岛充军。

在海南岛,辛弃疾深感无望,于是写下了《青玉案·元夕》、《西江月·夜行黄州》、《南乡子·少年游》等代表作品,措辞铿锵有力,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辛弃疾在海南岛生活了大约五年,期间曾多次上书直言忠言,揭露当时士大夫及朝廷的种种弊端。

1240年,辛弃疾病逝于海南岛,享年61岁。

他的词作品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第二篇:辛弃疾的词辛弃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他的词作品密不可分。

他的词构思新颖,主题广泛,描写细腻,用词精妙,深情而有气势,富有民族和时代特色,充满了南宋文化的魅力。

极富音乐性的辛词,也被誉为“国色、天香、人过留声”。

辛弃疾在60年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传世词作数百首,其中以《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鹧鸪天·丙辰中秋》等闻名于世。

这些词作品不仅在当时即受到闻名天下的赞誉,且历经数百年沧桑,仍被广泛传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重要遗产。

辛弃疾的词作品除了自有一种深邃的文学感染力外,还表现出了一种饱含回忆、思乡、对故国的依恋和爱护之意,往往配以美妙的音乐,感人至深。

这些词作品中不乏短小精悍、情感强烈、表现力度深厚的佳作,不少已经成为经典名篇,成为中国词工艺史上的重要篇章。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生平简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辛弃疾生平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临港街道四风闸村)人。

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追赠少师,谥忠敏。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

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早年生涯1140年5月28日(金天眷三年,南宋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辛弃疾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其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十三年。

其祖父辛赞,是金朝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的县令,却经常灌输他抗金复宋的教育,“纡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曾带他两次到燕京考察军情。

辛弃疾早年受业于毫州刘瞻,刘瞻在金国担任史馆编修,门生诸多,其中,辛弃疾和党怀英是佼佼者,二人并称“辛党”,后来,党怀英在金国担任职务,但是辛弃疾却走上了抗金道路。

辛弃疾十四岁、十七岁时两次参加金朝燕京的科举考试,不中。

杀贼归宋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夏秋季节,金国君主完颜亮入侵南宋,北方抗金部队烽烟四起,22岁的辛弃疾在济南南部山区聚集人马2000人,加入耿京的起义军,辛弃疾担任掌书记。

辛弃疾极力劝说耿京“决策南向”,和南宋的朝廷正规军配合,一同抗击金兵,耿京于是派遣辛弃疾等11人奉表归宋,宋高宗召见之后委任辛弃疾承郎务、天平节度使掌书记,耿京为天平节度使。

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闰二月),辛弃疾在北归途中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率领50骑兵直驱山东,奔入5万人中,将正在饮酒作乐的张安国捉拿,并且号召耿京旧部反正。

之后,辛弃疾长驱渡淮,押解张安国到建康城斩首。

此时,辛弃疾年纪轻轻,名重一时,南宋君主大为惊异,委任其江阴签判,自此,辛弃疾一直居住在南宋,不再北归。

辛弃疾介绍

辛弃疾介绍

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辛弃疾主要事迹

辛弃疾主要事迹

辛弃疾主要事迹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吧,事迹是用于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有所效仿,从而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如实记载和反映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的书面材料。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主要事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辛弃疾主要事迹1辛弃疾的个人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闸村)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人所占,二十一岁时即参加抗金义军。

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追赠少师,谥忠敏。

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将领。

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主要著作有《青玉案·元夕》《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念奴娇·赋雨岩》《一剪梅·中秋元月》《稼轩词》等。

辛弃疾活捉叛徒在完颜亮大举南下的时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后方空虚,纷纷起义。

济南府有一个农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几十个人举行起义,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都在今山东省)两座县城。

耿京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二十几万人,成为各地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队伍。

投奔耿京起义军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贫苦农民,也有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济南人。

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沦陷在金朝统治者的手里。

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占领区里做过几年地方官,但是心里却一直向着宋朝。

辛赞常常给小孙子讲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带着辛弃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辛弃疾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弃疾长大后,因为文才出众,被金朝的济南官府推荐到燕京去参加进士考试。

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第九章辛弃疾第一节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道路一、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是南宋最为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的生平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1140-1162)为率众起义,擒贼南归时期。

家庭的爱国教育,追杀义端,说服义军归宋,生擒张安国。

第二期(1162-1181)为辗转任职,筹措恢复时期。

进献《美芹十论》、《九议》,创建飞虎军,职务频繁调动,被弹劾第一次罢职。

第三期(1182-1203)为长期闲居,一度起用时期。

带湖十年闲居,闽中三年起用,遭诬陷第二次罢职,瓢泉八年退隐。

第四期(1203-1207)为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时期。

再度出山却不被重用,第三次罢免官职,临终高呼“杀贼”。

二、辛弃疾的创作道路辛弃疾的创作道路和他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也分为相应的四个时期:第一期是辛词创作的起步阶段,他在南归前已经开始填词,并显示出一定的才能,可惜没有词作流传于世。

第二期是辛词豪放风格的初步形成阶段,此期的词作反映了他重整河山的豪情壮志,格调昂扬激奋,雄豪悲壮。

第三期是辛词创作的高峰、高产阶段,此期词作的题材内容不断拓新,表现手法日渐成熟老辣,艺术风格多种多样,许多名篇佳作都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

第四期是辛词创作的收束阶段,此期词作不多,但绝无衰飒之气,仍然处处流露出关心现实、关心国家命运的激情,格调也给人以心高志壮、英伟磊落之感。

第二节辛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一、辛词的思想内容辛弃疾继苏轼之后,更加彻底地冲破了传统的樊笼,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地步,辛词比苏词反映了更广阔、更激荡的社会现实,多方面地展示出时代的动乱、民族的危机,同时也更完整地抒写出作者一生的行藏出除和精神个性,在词史上树立起一座辉煌的丰碑。

辛词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辛弃疾首先是一个民族英雄、爱国斗士,他的词是充溢着勇于承担济世责任与历史使命的英雄之词、爱国之词,因而抒写爱国主义精神、展示英雄自我形象就成为贯穿于他全部词作的主旋律,并以此为中心,进行了多角度的抒写。

辛弃疾生平介绍

辛弃疾生平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家,被誉为“词中之龙”。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辛弃疾出生于浙江绍兴,祖籍河南陈留。

他的家族世代为官,父亲辛文房曾任监察御史。

辛弃疾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勤奋好学,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的学问。

他的文学才华很早就显露出来,十四岁时就开始创作诗歌。

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变迁。

他早年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如陆游、杨万里等。

他在游历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战乱、灾荒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深感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这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

辛弃疾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气概,又有婉约柔美的意境。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他的诗歌作品有《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其中,《青玉案·元夕》以描绘元宵节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则以抒发壮志豪情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描写战争场面为线索,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民族的忧虑。

辛弃疾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词中之龙”,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他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启示,许多文人墨客都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诗歌创作技巧和精神风貌。

同时,辛弃疾的诗歌也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南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除了诗歌创作,辛弃疾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

他的文学评论作品《稼轩长短句》对后世文学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文学应该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他的文学评论观点对后世的文学评论产生了极大的启示,许多文学评论家都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文学评论方法和精神风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68岁。这期间 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次遭弹劾, 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 期。在长期隐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园,留恋山 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 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爱国激情在某些唱和 赠答词中,也有强烈表达。 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 以家事为怀,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辛弃疾自66岁秋,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 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 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68岁。
14
3、描写农村生活及闲适情趣。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15
西江月· 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 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 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9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 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 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0
注释


①南乡子:词牌名。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 镇江东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②神州:指中国, 此处指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沦陷区。 ③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④悠悠:长远悠久。 ⑤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鍪,音mó u。万兜 鍪:千军万马。 ⑥坐断:占据、割据。 ⑦休:停止。 ⑧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⑨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 威武雄壮,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孙权的 字。
3
止于23岁南渡以前。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 的时期。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 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未几,率部归耿京起 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 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 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 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 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此举“壮声英概,懦士 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从此辛弃疾投 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16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 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 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 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 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

17
三、辛弃疾词艺术成就
1、多种生动艺术形象的创造
最具代表性的是爱国志士、民族英雄。或奇伟英豪,或 狂放不羁,或慷慨悲凉。 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 州》);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摸鱼儿》
8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 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 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 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 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11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12
注释
1.丑奴儿: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 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 博山。 3.层楼:高楼。 4.强说愁:没有愁而硬要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5.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 休。”[2] 6.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7.不识:不明白。 8.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9.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
13
摸鱼儿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 赋。
更能销、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 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 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 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 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 肠处。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 子》)。
18
2、雄豪壮阔的艺术境界与浓烈激越的主观情感
6
二、辛词思想内容
1、歌颂抗金,抒发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 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 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可怜白发生。
7
2、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愤慨。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生平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 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 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辛弃疾的一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期, 青壮年时期和中晚年时期。下面接壤我们通过这 三个人生阶段来走近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 那跌宕起伏的一生。
2
一、生平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 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 与真正的英雄。 苏轼以后最伟大的词作 家,“苏辛”并称。宋 词在其手中达到了一个 崭新的高度。
4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 是一生中游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 心勃勃,壮志凌云。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 力陈抗金抚国方略。但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 者采纳。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 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 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 洗而空。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 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他不失为 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