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渗透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观察渗透理论:观察并非对物象“刺激”的消极的机械反应, 而是受观察者的理论影响和支配, 使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可能把同一对象观察成不同的样子, 其不同的程度相应于他们相互分歧的 程度, 理论差异小, 则观察结果的不同也小, 理论如果相对立的, 则可能把同一对象看成不同的 东西。
e.g.1:汉森在他的《发现的模式》的开篇中写到, 假定有两位生物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同一张 已制备好的玻片, 如果问他们看到了什么, 他们也许会作出不同的答案,一位把面前的细胞看成 一堆异物, 比如是一种人为现象或者是一块由于染色技术不合适而产生的凝结物, 这块凝结物 与体内细胞毫无相关, 而另一位生物学家则辨认出这个凝块是一个细胞器官, 即“高尔基体”。
• 即使拥有两线段长度相等的先验知识也不能阻止我们觉得他们不 一样长
• 即使我们知道胶片是不动的,但当它们以每秒钟跳动24 格的速度 连续放映时, 我们观察到的仍是画面上活动的人物而非静止的。
先验知识并未影响我们对观察的描述
观察渗透理论:美国哲学家丘奇兰德认为知觉在短期内的僵化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来消 除,视觉错觉也是可以认知渗透的。
那么他们的观察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他作了一系列的仔细分析, 最后他得出的结论 就是人们在观察事物时, 是受先在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所影响的, 这种影响就渗透在观察中, 他强 调这种不同并不是观察者事后对其观察对象所做的解释不同, 而是渗透在观察中的, 这就是他 的“观察渗透理论”。
汉森对观察渗透理论的分析---观察是一种心理过程
当刺激物比较模糊, 含糊不清, 或者需要难度较大的知觉判断, 低端的感官刺激比较薄弱, 则此时理论的渗透作用比较强, 将给予知觉强有力的引导作用。
1935 年, 利珀曾以如下实验研究定势效应对知觉的影响: (a)是少妇;(b)是老妇;(c)是少妇与 老妇的双关图。将受试者分为三组。第一组直接看双关图, 结果65 %视为少妇, 35 %视为老妇; 第二组先看少妇图15 秒, 后看双关图, 结果100 %视为少妇;第三组先看老妇图, 后看双关图, 结 果95 %视为老妇。
弱渗透与强渗透
当刺激物比较直观清楚, 观察者的感觉器官正常, 观察者的理论背景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理 论对于观察的渗透作用比较薄弱;当刺激是模糊的或者退化的, 需要难度较大的知觉判断的情 况下,薄弱的低端感官刺激将允许理论对知觉经验产生强有力的引导作用, 此时理论的指导作 用则开始凸显。
当感官可以准确无误地反映被观察对象, 并且观察者的理论背景比较薄弱的情况下, 人们 可能更愿意接受直接的感官认知结果, 此时理论的指导作用非常薄弱, 并不明显甚至并不存在。 比如当在观察一个在标明了1 -10 的刻度盘上, 指针是否指在10 这个刻度上, 这样的情况下感觉 信息足够强大,足以精确, 将不需要理论的指导, 此时理论的渗透作用是非常薄弱的。
多数人会将中间部分的白色背景看作一个白色的三 角形, 而且中间的白色三角形部分似乎比图像外缘的背 景更加明亮, 但事实上并不存在任何亮度差别。现在如 果观察者将这幅图看作是由6 个互相独立地摆放在白色 背景之上的图形组成的, 并将注意力集中到V 缺口的位 置, 那么视觉错觉就消失了。
轮廓、明暗对比、颜色、定位、距离、大小、 形状、图形与背景等等都是可以认知渗入的
汉森对观察渗透理论的分析---认识与先验知识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 人们最先是客观的感受对象, 然后经过逻辑分析从中形成一定的概 念框架或概念模式,。汉森认为, 实际情况正如相反, 人们看到某种感觉材料, 首先的反映不是消 极的感受它, 而是有无意识地以一种“概念模式去套用眼前的感觉材料”, 使它适应于自己过 去比较熟悉的材料, 从而使各个人对同一对象的反应有各种程度的差异, 他经常举的一个物理 学上的例子: 设想天文学家开普勒与第谷同时看日出, 前者深信日心说, 后者坚持地心说, 他们 的理论是针锋相对的, 他们同看东方日出, 由于天文理论截然不同, 结果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 第谷看到太阳从东方向上升起, 地面是不动的; 开普勒却看到太阳是不动的, 只因为地球转动才 是它逐渐看到不同的太阳, 由此, 我们看出不同的理论作用于同一观察对象得出不同结论。并 且,理论对观察的影响也不是滞后的,而是同时发生的
观察渗透理论:作为原因的X 与周围各有关因素按某种概念模式形成一个体系, 只有把它 放在这个概念模式的一定位置上, 它的涵义才能确定, 同一个X 被置于另一个概念模式中, 会有 另一个涵义, 而且X 与Y 的因果联系亦非固定不变, 它们按不同的概念模式去联系, 会形成不同 的因果关系, 不同的概念模式最后又决定于不同的理论体系, 因此汉森说:“原因一定与结果相 联系, 不过这是由于我们的理论把他们联系起来, 而不是因为某种‘宇宙胶水’把整个宇宙粘 成一团”。此外, 因果都用科学语言来表达, 不同的理论观点赋予同一术语以不同的反应和评 价, 由于微观现象不同直接看到, 所以科学家对微观现象的不同现象的不同理论观点的争论很 难彻底解决。
逻辑实证主义&观察渗透理论
早期的科学理论体系: 往往强调它的感觉基础, 即认为科学认识是从感觉开始﹙包括观察与实 验﹚然后从中概括出感念, 概念组成科学判断和推理, 得出定律, 再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而得出 理论以至于原理, 提出感觉先于理论 逻辑实证主义:观察是绝对“中性的”, 观察语言是最“公正”、“客观”因而是最“可靠” 任何理论语言都必须能还原为观察语言,这才是可靠理论; 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空谈, 一律取消! 于是他们提出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可以绝对分开的基本观点, 并由此推演出逻辑实证主义的一 系列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观察语言不依赖于理论语言, 即对理论语言保持中立; 而理论语言则依赖观察语 言通过对应规则从观察获得意义, 波普尔虽然强调理论先于观察, 但对他而言, 观察仍然是中性 的, 汉森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这一传统观点, 并用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与之分庭抗礼。
人们往往将观察理解为认真的看和仔细的听, 实际上, 观察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给物象摄 影, 而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看事物, 因此, 一个人是否进行了科学的观察, 取决于 他在何种程度上把握了与观察对象相关的知识和理论。
首先, 他把观察的物理过程和心理过程加以区别, 他认为看不只是物理过程, 看还包括视觉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经验即心理过程。我们看到的并不只是简单的留在视网膜上的映像, 眼睛从 观察对象得到光刺激而形成视网膜印象, 这就是物理过程; 可是“看到”, 却是一种视觉经验, 这已属心理过程, 它除了接受外来光刺激外, 还受到观察者的理论体系, 还有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的影响, 而且把外来刺激与过去认识﹙理论和经验﹚融成一体。才形成所看到的形象, 逻辑实 证主义者只看到观察的物理过程, 而忽视了心理过程, 所以误认为观察是“中性”的。
心理学视野中的“观察渗透理论”
知觉模块说:美国心理学家福多把人类的思维器官比做模块,即“信息封装的计算系统, 它具有推理机制, 并且所接触的背景知识受到认知结构一般特点的制约。模块可以看成是具有 专用数据库并能实现特定目的的计算机”。
由于每个模块都只能用模块内部的信息来计算表征,因此,无论理论背景有多大的分歧, 都会受到知觉模块的信息封装限制, 从而对同一刺激拥有相同的知觉经验, 由此我们就可以得 到独立于理论的客观的观察。
汉森对观察渗透理论的分析---因果性分析
拉普拉斯的传统因果论:设X 为因, Y 为果, 把X 和Y 的因果关系看作孤立的封闭系统。拉 普拉斯认为, 如果人们早知道宇宙在某一瞬间的状态并掌握了宇宙的一切因果律, 那么他就能 预言或回顾世界历史的每一个事件。这种因果理论的错误在于排除一切偶然因素, 更重要的在 于把原因X 看作意义固定不变, 与周围环境无关, 因此因果关系成了一条预定的因果链。
观察渗透理论:观察并非对物象“刺激”的消极的机械反应, 而是受观察者的理论影响和支配, 使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可能把同一对象观察成不同的样子, 其不同的程度相应于他们相互分歧的 程度, 理论差异小, 则观察结果的不同也小, 理论如果相对立的, 则可能把同一对象看成不同的 东西。
e.g.1:汉森在他的《发现的模式》的开篇中写到, 假定有两位生物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同一张 已制备好的玻片, 如果问他们看到了什么, 他们也许会作出不同的答案,一位把面前的细胞看成 一堆异物, 比如是一种人为现象或者是一块由于染色技术不合适而产生的凝结物, 这块凝结物 与体内细胞毫无相关, 而另一位生物学家则辨认出这个凝块是一个细胞器官, 即“高尔基体”。
• 即使拥有两线段长度相等的先验知识也不能阻止我们觉得他们不 一样长
• 即使我们知道胶片是不动的,但当它们以每秒钟跳动24 格的速度 连续放映时, 我们观察到的仍是画面上活动的人物而非静止的。
先验知识并未影响我们对观察的描述
观察渗透理论:美国哲学家丘奇兰德认为知觉在短期内的僵化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来消 除,视觉错觉也是可以认知渗透的。
那么他们的观察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他作了一系列的仔细分析, 最后他得出的结论 就是人们在观察事物时, 是受先在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所影响的, 这种影响就渗透在观察中, 他强 调这种不同并不是观察者事后对其观察对象所做的解释不同, 而是渗透在观察中的, 这就是他 的“观察渗透理论”。
汉森对观察渗透理论的分析---观察是一种心理过程
当刺激物比较模糊, 含糊不清, 或者需要难度较大的知觉判断, 低端的感官刺激比较薄弱, 则此时理论的渗透作用比较强, 将给予知觉强有力的引导作用。
1935 年, 利珀曾以如下实验研究定势效应对知觉的影响: (a)是少妇;(b)是老妇;(c)是少妇与 老妇的双关图。将受试者分为三组。第一组直接看双关图, 结果65 %视为少妇, 35 %视为老妇; 第二组先看少妇图15 秒, 后看双关图, 结果100 %视为少妇;第三组先看老妇图, 后看双关图, 结 果95 %视为老妇。
弱渗透与强渗透
当刺激物比较直观清楚, 观察者的感觉器官正常, 观察者的理论背景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理 论对于观察的渗透作用比较薄弱;当刺激是模糊的或者退化的, 需要难度较大的知觉判断的情 况下,薄弱的低端感官刺激将允许理论对知觉经验产生强有力的引导作用, 此时理论的指导作 用则开始凸显。
当感官可以准确无误地反映被观察对象, 并且观察者的理论背景比较薄弱的情况下, 人们 可能更愿意接受直接的感官认知结果, 此时理论的指导作用非常薄弱, 并不明显甚至并不存在。 比如当在观察一个在标明了1 -10 的刻度盘上, 指针是否指在10 这个刻度上, 这样的情况下感觉 信息足够强大,足以精确, 将不需要理论的指导, 此时理论的渗透作用是非常薄弱的。
多数人会将中间部分的白色背景看作一个白色的三 角形, 而且中间的白色三角形部分似乎比图像外缘的背 景更加明亮, 但事实上并不存在任何亮度差别。现在如 果观察者将这幅图看作是由6 个互相独立地摆放在白色 背景之上的图形组成的, 并将注意力集中到V 缺口的位 置, 那么视觉错觉就消失了。
轮廓、明暗对比、颜色、定位、距离、大小、 形状、图形与背景等等都是可以认知渗入的
汉森对观察渗透理论的分析---认识与先验知识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 人们最先是客观的感受对象, 然后经过逻辑分析从中形成一定的概 念框架或概念模式,。汉森认为, 实际情况正如相反, 人们看到某种感觉材料, 首先的反映不是消 极的感受它, 而是有无意识地以一种“概念模式去套用眼前的感觉材料”, 使它适应于自己过 去比较熟悉的材料, 从而使各个人对同一对象的反应有各种程度的差异, 他经常举的一个物理 学上的例子: 设想天文学家开普勒与第谷同时看日出, 前者深信日心说, 后者坚持地心说, 他们 的理论是针锋相对的, 他们同看东方日出, 由于天文理论截然不同, 结果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 第谷看到太阳从东方向上升起, 地面是不动的; 开普勒却看到太阳是不动的, 只因为地球转动才 是它逐渐看到不同的太阳, 由此, 我们看出不同的理论作用于同一观察对象得出不同结论。并 且,理论对观察的影响也不是滞后的,而是同时发生的
观察渗透理论:作为原因的X 与周围各有关因素按某种概念模式形成一个体系, 只有把它 放在这个概念模式的一定位置上, 它的涵义才能确定, 同一个X 被置于另一个概念模式中, 会有 另一个涵义, 而且X 与Y 的因果联系亦非固定不变, 它们按不同的概念模式去联系, 会形成不同 的因果关系, 不同的概念模式最后又决定于不同的理论体系, 因此汉森说:“原因一定与结果相 联系, 不过这是由于我们的理论把他们联系起来, 而不是因为某种‘宇宙胶水’把整个宇宙粘 成一团”。此外, 因果都用科学语言来表达, 不同的理论观点赋予同一术语以不同的反应和评 价, 由于微观现象不同直接看到, 所以科学家对微观现象的不同现象的不同理论观点的争论很 难彻底解决。
逻辑实证主义&观察渗透理论
早期的科学理论体系: 往往强调它的感觉基础, 即认为科学认识是从感觉开始﹙包括观察与实 验﹚然后从中概括出感念, 概念组成科学判断和推理, 得出定律, 再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而得出 理论以至于原理, 提出感觉先于理论 逻辑实证主义:观察是绝对“中性的”, 观察语言是最“公正”、“客观”因而是最“可靠” 任何理论语言都必须能还原为观察语言,这才是可靠理论; 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空谈, 一律取消! 于是他们提出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可以绝对分开的基本观点, 并由此推演出逻辑实证主义的一 系列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观察语言不依赖于理论语言, 即对理论语言保持中立; 而理论语言则依赖观察语 言通过对应规则从观察获得意义, 波普尔虽然强调理论先于观察, 但对他而言, 观察仍然是中性 的, 汉森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这一传统观点, 并用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与之分庭抗礼。
人们往往将观察理解为认真的看和仔细的听, 实际上, 观察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给物象摄 影, 而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看事物, 因此, 一个人是否进行了科学的观察, 取决于 他在何种程度上把握了与观察对象相关的知识和理论。
首先, 他把观察的物理过程和心理过程加以区别, 他认为看不只是物理过程, 看还包括视觉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经验即心理过程。我们看到的并不只是简单的留在视网膜上的映像, 眼睛从 观察对象得到光刺激而形成视网膜印象, 这就是物理过程; 可是“看到”, 却是一种视觉经验, 这已属心理过程, 它除了接受外来光刺激外, 还受到观察者的理论体系, 还有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的影响, 而且把外来刺激与过去认识﹙理论和经验﹚融成一体。才形成所看到的形象, 逻辑实 证主义者只看到观察的物理过程, 而忽视了心理过程, 所以误认为观察是“中性”的。
心理学视野中的“观察渗透理论”
知觉模块说:美国心理学家福多把人类的思维器官比做模块,即“信息封装的计算系统, 它具有推理机制, 并且所接触的背景知识受到认知结构一般特点的制约。模块可以看成是具有 专用数据库并能实现特定目的的计算机”。
由于每个模块都只能用模块内部的信息来计算表征,因此,无论理论背景有多大的分歧, 都会受到知觉模块的信息封装限制, 从而对同一刺激拥有相同的知觉经验, 由此我们就可以得 到独立于理论的客观的观察。
汉森对观察渗透理论的分析---因果性分析
拉普拉斯的传统因果论:设X 为因, Y 为果, 把X 和Y 的因果关系看作孤立的封闭系统。拉 普拉斯认为, 如果人们早知道宇宙在某一瞬间的状态并掌握了宇宙的一切因果律, 那么他就能 预言或回顾世界历史的每一个事件。这种因果理论的错误在于排除一切偶然因素, 更重要的在 于把原因X 看作意义固定不变, 与周围环境无关, 因此因果关系成了一条预定的因果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