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哲学在中国_到_中国的哲学_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
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庄子等。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修养的重要性;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不争斗;庄子则提出了“自由自在”、“逍遥游”的观念。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焚书坑儒行动,儒家学说受到了压制。
然而,汉朝时期重新重视儒家学说,并将其作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此后几个世纪里儒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学说。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这一时期是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转折点。
道家、佛教等思想逐渐兴起,对儒家学说产生了冲击。
荀子和王充等儒家思想家反对佛教的来临,而道家思想与佛教形成了一些契合点,并出现了新的哲学理论。
4. 唐宋明清时期(公元618年-1912年):这一时期,儒家学
说再次成为主流,程朱理学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朱熹的理学成为主流,并影响了明清时期的政治和文化。
同时,佛教和道家思想也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哲学思想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儒家的创立和兴起、
道家、佛教等其他思想的兴盛以及程朱理学的盛行等多个阶段,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哲学传统。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摘要】20世纪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经历了巨大变革。
本文从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概况入手,介绍了代表性哲学思想如新儒家、康德主义等,探讨了哲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还分析了当代中国哲学的热点问题,包括全球化、生态哲学等议题。
结论部分总结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成就,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篇文章旨在回顾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与意义,为中国哲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20世纪中国哲学、回顾、展望、介绍、研究意义、发展概况、代表性哲学思想、哲学理论、实践、结合、西方哲学、影响、当代中国哲学、热点问题、成就总结、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1. 引言1.1 介绍20世纪中国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见证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变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哲学思想不断吸收西方哲学的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20世纪中国哲学思想涵盖了众多学派和流派,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和哲学作品,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哲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探讨中国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20世纪中国哲学在我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发展历程和思想成果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探讨现代社会问题、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概况可以反映出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思想文化的变迁和演进过程,也能够揭示出中国哲学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型与发展。
代表性的哲学思想如新儒学、新道学、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等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社会管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推动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对话和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市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中国哲学发展历程梳理
天津市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中国哲学发展历程梳理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哲学之一,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在考研哲学复习中,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古代先秦时期到当代现代哲学,逐步介绍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起点,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学派。
其中,孔子和墨子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位思想家。
1. 孔子思想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他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提出了“仁”、“礼”、“义”、“智”四大核心价值观,并注重个人修身和社会伦理。
2. 墨子思想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主张兼爱和非攻。
他反对战争和压迫,并强调公平和道德。
二、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竞相涌现的时期,各种学派和思想体系相互交锋。
其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是最为重要的。
1. 儒家思想儒家学派以孔子为代表,他们提倡仁爱、礼仪、忠诚、正义等伦理道德观念。
儒家思想对后世哲学和社会影响巨大。
2. 道家思想道家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他们主张追求道的境界,推崇自然和宇宙规律,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3. 法家思想法家学派以韩非子和商鞅为代表,他们追求法治和权力集中,主张用法律和制度来管理社会。
4. 墨家思想墨家学派以墨子为代表,他们倡导爱国主义和反对战争,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推广。
1. 汉儒思想汉儒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观点,加强了政治和社会层面的思考。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儒家思想家,如刘向、扬雄等。
2. 兵家和纵横家思想兵家和纵横家是战国时期的两个学派,他们的思想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发扬光大。
兵家注重军事科学和战争策略,纵横家则注重实用主义和权术。
四、唐宋明清时期唐宋明清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
浅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儒家学说。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哲学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哲学传统,如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也在不断发展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哲学阶段,主要在中国古代。
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思想集中在个体自身修养和伦理道德问题上,追求内在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境界。
第二阶段是现代化启蒙阶段,主要发生在近代。
随着西方现代化的浪潮涌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开始与西方哲学相互交流与对话。
受到启发,中国知识分子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革,追求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路径。
第三阶段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阶段。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步入了新的发展道路。
通过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和借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特点。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也在面对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如发展模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观点。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多元化和开放性。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面对全球化的挑战,需要吸收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理论,经过改造和发展形成适应中国实际的理论体系。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也要面对着多元性的社会和思潮,需要包容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应用导向和问题导向。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站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实际问题,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现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国际化和国际交流。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与国际学术界保持紧密的联系和交流,参与国际学术的前沿探索和讨论。
也要积极主张中国的学术话语权和文化话语权,为中国特色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贡献力量。
跨学科和综合性。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一)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一)摘要: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
本文对百年来中国哲学的演变历程与时代特征、以及相关的重要人物和文化思潮,在长期考察、爬梳的基础上,进行宏观把握与论证。
同时,从“文化自觉”的立场出发,窥测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多元文化冲突与交融大背景下的未来走向和发展途径。
关键词:中国哲学;科玄论战;文化与生命哲学;新理性主义;道德形上学;当代新儒家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哲学发生转变的新时期。
一百年来,中国哲学是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发展的,中西、古今之争成为这个世纪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课题。
其中既有“转型”与“重建”的问题,又有“继承”与“发展”的问题,错综复杂,万象纷呈。
在世纪交替之际,我们进行一次简略的回顾。
一、经学的终结与启蒙哲学的产生中国传统哲学是以经学的形式发展的(冯友兰、冯契、张岱年都有此说),其特点是经典注释。
即将进入20世纪的时候(清代末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康有为等人重新举起“今文经学”的旗帜,以“托古改制”的名义为变法维新进行论证。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作为“今文经学”的代表,是为社会改革提供理论依据的重要著作,与传统经学有重要区别。
他根据《公羊春秋》提出新的“三世说”,表达了历史进化的观点。
康有为还着有《大同书》,沿用《礼记》中的“大同”之说,赋予新内容,表现了新的乌托邦理想。
紧接着,章太炎又提倡“古文经学”,为辛亥革命进行论证,并与康有为展开争论。
章太炎主编《民报》,发表文章,特别是出版《簋书》等著作,反对神化孔子,将孔子还原成一位历史人物,这是他的“古文经学”的重要内容。
康有为和章太炎都接受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中的进化思想,特别是章太炎,已明显地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但二人得出不同的结论,前者主张渐进的改良,而后者主张激烈的革命(主要是种族革命)。
这场争论在当时极有代表性。
但从学术的层面而言,章、康二人的古今之争,实际上揭开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序幕,虽以今、古文经学的形式出现,但实际内容却发生了根本变化。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影响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影响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社会和文化。
中国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在先秦时期,中国哲学主要集中在儒家、道家和墨家三家学派。
儒家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提倡以孝道为基础的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
道家则主张追求自然和谐,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然状态。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人的心灵追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墨家则强调以兼爱为核心的公平和平等观念,提出了“非攻”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产生了积极作用。
秦汉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法家的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严格执行。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有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和新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程颢、程颐,他们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思想强调生死轮回和解脱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思想形成了对比和融合。
唐代的玄奘法师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人物,他通过翻译佛经和宣传佛教思想,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再度兴盛。
朱熹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儒家思想家,他强调心性修养和实践的重要性,提出了“格物致知”和“致良知”的思想,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明时期还出现了理学、心学等新的学派和思潮,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近代以来,中国哲学面临了西方哲学的冲击和挑战。
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学习和吸收西方哲学思想,形成了新的思潮和学派,如“国学”、“现代儒学”等。
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有梁启超、胡适等,他们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革和多样性。
浅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存在、社会发展、社会规律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学科体系。
在我国的学术界,哲学社会科学一直是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将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进行浅析。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深受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
在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传统。
近现代,随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0世纪初,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冲击,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开始了与西方学术接轨的过程。
新儒家学派的兴起,重新解读了儒家思想,并加以发展,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1949年以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在这个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主要依靠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研究,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哲学,并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正展示出一些新的趋势。
第一,跨学科研究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
现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入的交叉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理论创新成为发展的动力。
新问题和新情况的出现,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创新理论方法,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国际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与国外学术界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先进成果,提升学科实力。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经历了从古代发展到现代的演进过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需要加强理论创新、跨学科研究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哲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吧。
中国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夏、商、周等朝代,古代中国先哲们就开始进行思想的探索和总结。
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围绕着儒家思想展开,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关系和家庭伦理等方面,其核心理念是仁政。
随着时代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多元化的哲学流派。
其中,道家强调追求个体内心的自我完善,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
墨家关注公平和利益最大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了独特的大公无私的思想。
法家着重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提倡严明的法治思想。
秦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得到政治的支持和认可,成为当时的国家哲学。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强调人性的善良和教化的重要性,对于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官僚体制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到了魏晋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给中国哲学带来了新的影响。
佛教思想关注个体的解脱和超越,提倡舍离世俗之物,它的到来对中国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随着唐宋以及明清时期的到来,宋明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理学注重对人性本质的研究,强调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心性的和谐。
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中国哲学也发生了新的变革和转变。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哲学思想,并尝试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派,如新儒家、新道家、新释道等。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也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战国时期多元化流派的竞争和交融,儒家成为国家哲学,佛教的传入与影响,宋明理学的盛行,西方思想的引入和变革。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思想家和学派将中国哲学推向前进,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思想传统。
中国哲学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浅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历史进程,这个过程具有较为显著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演进过程(一)从意识形态到市场驱动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末,哲学社会科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度依托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体系,注重理论研究和政治宣传。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兴起,哲学社会科学开始注重应用研究和实践创新,逐渐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路径。
(二)从继承接受到融合创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哲学社会科学在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行继承、接受和消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20世纪80年代起,哲学社会科学开始聚焦世界前沿、跨学科融合与交叉研究,逐渐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创新突破。
(三)从固有模式到多元化格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受限于意识形态体系和政治体制,呈现出同质化、单一化的固有模式。
20世纪80年代后,哲学社会科学受到市场、信息的冲击和全球化、多元化趋势的影响,出现了多元化、个性化、自由化的发展格局。
二、发展趋势(一)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具有强烈跨学科性质的特点,生物、信息、材料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加速了哲学社会科学向综合性学科的转型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和领域之间逐渐出现协同创新的趋势。
(二)世界化视野,文化自觉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资本交流的日益密切,当代哲学社会科学逐渐转向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视角的研究,如文化全球化、跨文化交流等,强化文化自觉意识的发展。
(三)开放合作,资源共享现代社会对高品质、高水平、高效率的研究能力和知识体系的渴求,促使哲学社会科学越来越专业化并向独立性发展。
但是,随着资源开放与共享的趋势,哲学社会科学将越来越多地借鉴和使用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实现跨专业、跨机构和跨国合作。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1. 先秦时期:这是中国哲学的起源时期,包括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等。
这个时期的哲学主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探讨了伦理、政治、道德等问题。
2. 汉朝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国家采用儒家经典《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并通过科举制度将儒学教育普及到全国各地,进一步巩固了儒家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中国陷入动荡的分裂局面,各种思潮纷纭涌现。
佛教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并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道教也开始兴起,成为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体系。
4. 唐宋时期:这是中国哲学的黄金时期,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迎来了复兴,并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如程朱理学。
同时,在佛教与道教的影响下,出现了禅宗、心学等新的思想流派。
5. 元明时期:元朝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期,儒家思想受到重挫。
明朝建立后,儒学再度复兴,同时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思想流派,如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的朱子学等。
6. 清朝时期:这个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但西方的科学与哲学开始传入中国,给中国哲学带来了新的冲击。
7. 近现代时期:中国哲学在这个时期面临了更大的冲击和变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主导思想,思想自由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思潮与学派,如新儒家、新文章等。
这七个阶段标志着中国哲学从起源到现代的发展历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与成就,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哲学是中国文明之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发展,中国哲学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中国哲学的起源、早期发展、中期荣光和现代转型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起源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传统。
在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分别形成。
儒家追求的是人本、仁爱和社会秩序的理论,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而道家注重的是自然、天道和发展的理论,重视个体与自然的关系,对中国哲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早期发展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中国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以墨子学派和纵横家学派为代表的新学派相继出现。
墨子学派注重实践主义和功利主义,他们认为“兼爱”是治国和平衡天下的根本。
纵横家注重论辩和权权衡衡,维护自身权利和利益。
中期荣光到了东汉时期,儒家学派比较盛行,经学成为国家主导的文化学派。
陆机、郑玄、孔安国等儒家学者都有自己的理论和思想,学问涉及政治、文化、哲学三个方面。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中具有极高地位的哲学家,功绩也异于常人。
同时,佛教也开始传入中国,中国哲学也开始接受其他文化的影响,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多元化。
现代转型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中国人民开始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和哲学的重要性。
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哲学学者通过接受和介绍新思想、新学说的方式、学习和改良传统哲学,提倡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在文化和政治上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总之,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瑰丽的历史。
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而难于其继。
继之以恒,成之以时,实难矣。
”中国哲学的持续发展和不断繁荣,需要我们继承前人的智慧和精神,不断突破,以适应社会和个体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中国哲学发展详细脉络
中国哲学发展详细脉络
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古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
2.先秦时期:中国哲学的形成时期,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派。
儒家主张仁爱、礼法,强调个人修养;道家主张无为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公正正义;名家主张辩证方法,强调实用主义;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政治权力。
3.汉魏时期:儒家逐渐成为主流学派,形成4种经典:《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从此儒家的学说进一步体系化。
4.唐宋时期: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形成中观、成唯心派、华严宗、禅宗等。
此外,道家也逐渐发展出全真道、碧霞洞、五斗米道等。
5.明清时期:哲学思想进一步丰富,兴起了理学、心学、气学、真理派等。
其中,理学强调爱国、修身和忠诚;心学强调“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气学强调阴阳五行、术数等;真理派强调实证、实用主义。
6.现代时期:自19世纪以来,中国哲学开始与西方哲学接触,形成了许多新兴学派,如大陆学派、新儒家、新庄学、民族学派等。
其中以大陆学派最为著名,
该学派主张批判传统知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实践第一”的观念。
总之,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启迪、丰富多彩的过程,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宇宙和人类自身的思考,同时也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哲学发展简史与展望
中国哲学发展简史与展望丁宇2008116231 投资学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高峰时期,后期哲学发展再无出其右者。
先秦哲学不仅对群体有着鲜明的阐释,更对个体生命有着深入的探讨。
先秦哲学“百花齐放”,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哲学家。
此时的中国哲学思想以“天人合一”为主。
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的天命论中就有了萌芽,而“天人相通”的哲学观念则起于孟子。
他认为人之性善,禀受于天道,天道有道德的意义。
老庄也主张“天人合一”,但老庄的“道”没有道德意义。
与此相适应,孟子主张通过“强恕”、“求仁”达到“天人合一”;而庄子则主张通过“心斋”、“坐忘”,达到“天人合一”。
封建哲学从秦始皇实现大一统到洋务运动以来,中国陷入五百年一大乱,三百年一小乱当中。
哲学的横向发展停滞,停留在对儒学框架内的探讨与研究。
儒学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儒学是封建哲学中最为深远流长的,也是最为鼎盛的,对中国封建社会有深远的影响,被历朝历代的君王尊为“国教”。
晚清时期,经过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五四运动文化改革,中国的哲学受到西方哲学的巨大颠覆,中国人开始思考中国哲学的缺陷,并试图通过“器物引用”(以洋务运动为代表)、“体制改革”(以戊戌变法试图模仿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的代表)、“文化引进”(以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抨击旧文化提倡新文化为代表)来改写中国哲学。
20世纪中国哲学的揭幕,是发生在维新变法失败、今文经学宣告破产、传统经学彻底解体的情况之下如果说清末民初的中国哲学尚能保持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格局,那么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则面目全非,经学、理学渐成为历史概念,退隐到思想之幕的背后,而西方哲学的观念、问题、方法和典范逐一进入到学术场景的中央,形成时代的焦点。
浅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在20世纪初,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开始了现代化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演进过程和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1949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我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碰撞和融合过程,主要成就有:1.新乡学派的兴起新乡学派是中国现代哲学最早的思潮之一,它探讨的内容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西方哲学的介绍。
新乡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张宗禹、梁漱溟等。
2.五四运动对思想解放的推动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大革命,它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
五四运动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主要成就有:1.理论体系的建立建国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形成理论体系。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转向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统揽全局、关注人民、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以形成。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这一阶段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阶段,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主要成就有:1.研究范围和方法的扩展当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
同时,研究方法也趋于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理论研究外,还出现了实证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
2.中国特色哲学观的提出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国特色哲学观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哲学观旨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出发,探讨人类的未来与文明发展的话题,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哲学支撑。
总的来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是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走向成熟的。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将会在中国特色哲学观的指导下继续健康发展。
浅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融合,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本文将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浅析。
一、演进过程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的典籍文化。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为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孟子的心学思想、墨子的兼爱思想等都对后世的哲学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入秦汉时期,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儒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孔子的思想被大力提倡和传承,同时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法家、道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也开始相继兴起,为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隋唐时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佛教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儒家思想依然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在这一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始逐渐向理论上的完善和系统化发展,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到了宋明清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宋朝时期,理学便成为当时中国的官方哲学思想,孟子的思想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明清时期继续发展了理学,同时儒学思想也逐渐演变成了新的理论体系,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文化和科学也开始传入中国,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
二、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也逐渐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开始向更加综合和跨学科的方向发展。
在过去,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倾向于纯理论研究,而现在越来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跨学科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开始向世界的舞台走近。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摘要】20世纪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分析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主要思想流派、代表性哲学家、思想特点以及当代中国哲学的现状。
20世纪中国哲学在马克思主义、新儒家思想、现代性思潮等影响下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代表性哲学家如胡适、梁漱溟等在思想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代中国哲学正面临全球化、科技发展等挑战,未来发展趋势仍不确定。
虽然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但还需要加强与国际学术交流,以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20世纪中国哲学、重要性、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历史发展、思想流派、代表性哲学家、思想特点、当代中国哲学、现状、历史贡献、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哲学的地位、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20世纪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在20世纪,中国哲学经历了重大变革和发展,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在这一时期不仅是思想的表达,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和传承。
20世纪中国哲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0世纪中国哲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发展,中国哲学在引领思想文化变革、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世纪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舞台上也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哲学家对西方哲学思想进行吸收和批判性借鉴,提出了独特的哲学观点和理论,为世界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作出了贡献。
20世纪中国哲学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对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力。
中国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更激励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创新。
通过研究20世纪中国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和现代,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1.2 研究背景20世纪中国哲学的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时期的思想启蒙运动。
当时,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冲突,传统观念受到挑战,新思潮涌现。
百年来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c r e t e s u g g e s t i o n s f o r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i n Ch i n e s e Phi l o s o p hy . Ke y wo r d s : Chi n e s e p h i l o s o p hy; We s t e r n p h i l o s o ph y; c o n c e p t — c a t e g o r y a n a l y s i s ; Fu n g Yu — I a n; Da i — n i a n Zha n g; Th o m6 H .Fa n g; Ku a n g Lo; o r g a n i s m
第2 7卷
第 2期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o1 .2 7, NO.2
Ma r .2 0 1 3
2 0 1 3 年 3 月
J o u r n a l o f Hu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中 国哲 学发 展 的历 程 和 主要 成果 , 同时, 立基 于本 人 所 熟 悉 的 台 湾 学界 , 针 对 当前 台 湾各 大 学之 中文 系和 哲 学 系在 中 国哲 学之 教 学 和发 展 中所 各 具 之 优 势 和 不 足 处 提 出 交 叉 性 的 评 比 , 对 中 国 哲 学 研 究 发 展 之 未 来 提 出 四 项 具 体 的
- N年 来 中 国 哲 学 的 回 顾 与 展 望
( 台湾) 曾春 海
( 中 国文 化 大 学 哲 学 系 , 台湾 台北 l O O )
中国哲学历史演进与思考
中国哲学历史演进与思考
、原文和图片等
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与思考不但深远且精湛,它承载着中国四千多年来精深的思想历史。
从汉朝到现在,中国哲学思想历史已经进化成一个完整而完善的体系,并形成了多种深刻的思想。
从先秦到汉朝,中国哲学思想从自然神论、易学和太极学等古老思想开始,发展到儒家、道家、法家、波士顿学派等,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其中,儒家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崇尚实践,将道义和和义的观念贯穿社会,孕育出礼、仁、义、智的深刻思想;另一方面,道家强调自然观念,注重调和减轻,以返璞归真的理念和实践来缓解社会的矛盾冲突;法家提出了新的制度性思考,着重坚持合宜之教,并将尊法尊师的思想充分引入到实践中;后来又产生了孔孟子、孙子、荀子等一系列著名思想家,他们重视道德素养,着重实践,大力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形成了中国深厚的传统思想体系。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哲学思想不断变化,新的思想不断涌现,古老的理念也不断更新。
比如,今天有诸多新的思潮,关注的重点不仅在于实践,更多地是从抽象中汲取精华,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探讨中国哲学问题;此外,现代学术思潮也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些学术思想也将深刻影响着中国哲学发展方向。
中国哲学思想涉及实践、抽象、现实等多个方面,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及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藉此探讨出更加深刻的中国哲学思想,帮助我们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从而有助于维护和谐的社会环境。
从“哲学”到“中国哲学”
从“哲学”到“中国哲学”中国思想的现代叙述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严肃的拷问和危机中的变革。
从19世纪末“哲学”一语传入我国,严复、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尝试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相联通;到五四时代(1915-1928),经西学全盘输入之暴风骤雨般的洗礼,胡适写出《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完成《中国哲学史》之后,“中国哲学”就渐成为中国思想之现代叙述的通行表达方式,“中国哲学史”也在现代中国制度化的学术体系和学科建构当中确立了不摇之地位。
这一切的发生都显得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含具了相当充分的历史合理性。
但是,就在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鯈然其间而浑不自知之时,被公认是当代最大“哲学家”之一的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发话了:“说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科学等等没有问题,但显然去谈这些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穿越欧洲模式之前的中国‘哲学’,对我来说则是一个问题。
”他解释说:“哲学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思想,哲学与一种有限的历史相联,与一种语言、一种古希腊的发明相联:它首先是一种古希腊的发明,其次经历了拉丁语与德语‘翻译’的转化等等,它是一种欧洲形态的东西,在西欧文化之外存在着同样具有尊严的各种思想与知识,但将它们叫做哲学是不合理的。
”因此,中国仅可以说有思想,而绝无严格意义上的“哲学”。
[1]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苦苦追求之后,中国思想仍被拒斥于“哲学”的门外,“中国哲学”的冠名权依然还是一个问题。
在现今的大多数中国学者那里,“中国哲学” 早已是一个理直气壮的表达,而在德里达们看来,那倒成了一种自作多情的一厢情愿。
这一分歧,已不简单是说中国有没有哲学的问题,也不是直接回答中国思想算不算哲学的问题;而是表现了现代中国思想观念和学术意识的内在困境,以及长久以来无法从既定的系统之中得到化解的危机。
“中国哲学”的身份困顿和合法性焦虑,必须要从新的视角加以认知和给予解释,理清了问题的结症,也许才能找到相应的救治之法,从而开出一些光明的前景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 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 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
明的, 便是哲学。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史, 当然有悠长的 人性活动与创造, 亦有理智及观念的反省说明, 岂可说没 有哲学? ②在论证了中国有哲学后, 围绕中国哲学的普
遍性与特殊性问题, 牟宗三提出了颇具理论特色的 通孔 说 。在他看来, 中西哲学之所以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
进一步确立中国哲学学科的内在要求。在这个意义上,
牟宗三着力于论说中国哲学之特殊性, 与此前胡、冯更为 注重凸显中国哲学之普遍性, 堪称构成中国哲学学科建
设的整体过程中具有相互承接关系的两个必要环节。
与同为确立中国哲学学科重要代表人物的胡适、
冯友兰相比, 正是在牟宗三这里, 中国哲学的书写方式
发生了一个翻转: 不再是如何更为彻底地接纳西方, 而
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内学界出现了关于 中国哲学 合法性 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 不仅有论者提出了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问题, 而且有论者进而认为中国 哲学存在着 合法性危机 。而之所以如此, 乃是因为 中国哲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 其产生和发展从始至终
为西方哲学所笼罩, 因此它只能被看作是 哲学在中 国 , 而不能成为 中国的哲学 。这场讨论关涉的问 题, 在一定意义上对面向 21 世纪重新反省作为现代学 科的中国哲学, 如何在挺立民族文化精神主体性的基 础上, 建构更能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特质的中国 哲学, 确乎具有积极意义。但是, 讨论中出现了过分渲 染所谓的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 、对在 20 世纪中国 哲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注重 不够的偏向, 则是我不能同意的。本文将以胡适、冯友 兰、牟宗三、成中英为代表, 对不同时代中国哲学家的 相关理论努力作进一步的梳理, 以求对中国哲学在 20 世纪的整体理论进路予以更完整的把握。在我看来,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哲学作为现代学科产生、发展 的历程, 那就是: 从 哲学在中国 到 中国的哲学 。
个基本的原因, 就是因为任何一种哲学思想的提出都是
关联于作为有限存在的人, 而作为有限存在的人( 不论是
个体还是民族) , 都不可能不受到 感性的存在形态 与 外部的存在环境 等内外两方面的限制, 而 在限制中表
现就是在一通孔中表现, 所谓一孔之见。也好
由于人各
但是, 牟宗三的有关理论亦有其内在限制。其中 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 他在对 西方中心论 的批判中, 走向了 华夏中心论 。这在他对中西方哲学的基本分 判中可以清楚见出。在牟宗三看来, 哲学本当是 生命 的学问 , 其基本使命是通过内省反求, 以心、性、天相 贯通的理路, 来为人提供足以安身立命的终极依托。 由此, 牟宗三认为, 只有以儒家哲学为正宗的中国哲学 才是真正的哲学, 而西方哲学则因为囿于向外在对象 追寻的传统, 归根结底只能是 见物而不见人 的 不透 之论 。立足于这样的观念, 牟宗三给西方哲学的未来 走向下了这样的断语: 我看西方哲学在这一方面的活 动所成就的理想主义的大传统, 最后的圆熟归宿是向 中国的 生命之学问 走, 不管它如何摇摆动荡, 最后向 这里投注。⑥不难看出, 牟宗三显然是以中国哲学的某 些价值取向为基本标准, 来论衡西方哲学。由于牟宗三 表现出了过于亢进的民族意识和深层文化心态上的 华 夏优位论 , 因而其有关理论活动固然较为充分地凸显了 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质特别是优长之处, 但却很难被认为 是持平之论, 难免具有相当程度的独断色彩。这就不能 不对确立中国哲学学科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007 年 4 月 第 39 卷 4 月号
哲学关注
学术月刊 Academic Mo nt hly
A pr. , 2007 Vol. 39 No. 4
从 哲学在中国 到 中国的哲学
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李翔海
( 南开大学 哲学系, 天津 300071)
[ 摘 要 ] 概括而言, 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 走过了一条以 哲学
是如何更为充分地体现中国哲学自身的精神特质。虽
然在一定意义上, 凸显中国哲学自身的学理特质是冯 友兰与牟宗三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但两者仍有一个基
本差别: 在冯友兰那里, 凸显中国哲学的理论特质是服
从于把中国哲学纳入以西方哲学为范型的 哲学 之普
遍性框架这一更为根本的目的; 对牟宗三而言, 其整个 理论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属, 恰恰是要通过与西方 哲学的对比, 来反衬中国哲学之特殊性。从这个视角, 可以把牟宗三终其一生的基本理论活动归结为三大方 面: 其一, 在中西哲学对比反省的整体背景下, 通过对 中国哲学的系统梳理而揭示其自身的理论特质; 其二, 立足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认识, 哲学地揭示中国 哲学何以具有这些理论特质; 其三, 在此基础上, 力图 会通中西哲学传统而达成在根本精神归趋上皈依于中 国哲学的 新的综合 。迄今为止, 牟宗三的有关工作 已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以至于有人明 确指出: 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也就关涉到如何消化牟 先生的论著, 如何超越牟先生理路的艰巨任务。⑤
56
定的内容。直至晚年, 他还明确自认, 境界说 是新 理学的中心思想 ⑥。可见, 冯友兰虽然自觉地以西方哲 学为建构 中国哲学 的范型, 但在哲学之为哲学的理论 指归上, 他却又是归宗于中国哲学之基本精神的。
这样, 冯友兰有关努力的理论意义, 就表现为表面 看来南辕北辙的这两个方面。而在相当程度上, 恰恰 是这种相反而相成的奇妙吊诡, 从两个不同的向度共 同推进了确立中国哲学学科的工作。作为一个现代学 科的中国哲学, 是在 西方中心论 盛行的时代背景下、 以西方哲学为样本建立起来的。这就使得它自建立之 日起就处在左冲右突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 中国哲学不 能不师法西方哲学, 否则就无从立足; 另一方面, 中国 哲学要想真正在学理上得以确立, 又必须与西方哲学 保持必要的张力, 通过凸显自身的独特理论价值, 来最 终获得作为一种哲学形态而得以成立的 自性 。在一 定意义上, 冯友兰上述两方面似乎相互矛盾的努力, 恰 恰正适应了处于特殊境遇中的中国哲学的特殊的两重 需要: 一方面, 更彻底地效仿西方哲学, 使其整体学科 框架得以体现更为完整、系统而深入的哲学素养; 另一 方面, 对中国哲学理论特质的凸显, 又使中国哲学在一 定程度上展示自身 哲学的 自性。借用金岳霖的话 说, 这一方面是以 哲学在中国 的方式确立了中国文 化传统中的特定内容与哲学的正向联系, 从而保证了 中国哲学作为哲学的普遍性( 亦即作为哲学存在的合 法性) ; 另一方面, 又是在一定程度上以 中国的哲学 的方式凸显了中国哲学的自身特质, 从而体现了中国 哲学作为 中国的哲学 的特殊性。这显然是为确立中 国哲学的合法性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中国 为逻辑起点并不断向 中国的哲学 生成的道路。百年来中国
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 就是展示了一种不尽同于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
哲学形态。面向未来的中国哲学, 应当根本改变迄今为止在相当程度
上依然将西方哲学等同于人类哲学之共相的状况: 一方面, 还西方哲学 作为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本来面目; 另一方面, 通过深入、系统地开掘
出中国哲学不尽同于西方哲学的智慧精神以进一步丰富哲学的内涵,
不仅凸显并同时涵容中西哲学之基本精神以及作为人类哲学之共相的
哲学特质, 而且在人类哲学之一般的高度上, 确立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 平等齐一的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地位。为达此目标, 中西哲学之间应
当达成双向互动的 诠释圆环 。
[ 关 键 词 ] 中国哲学 哲学在中国 中国的哲学 诠释圆环
[ 作者简介] 李翔海( 1962 ) , 男, 湖北省荆门市人, 哲学博士, 南开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 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哲学与儒家哲学研究。
[ 中图分类号] B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439 8041( 2007) 04 0055 07
从 20 世纪初以迄于今, 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 已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在世纪之初的今天, 重新 反省中国哲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并 对其未来的走势作出展望, 对于面向 21 世纪更好地加 强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 更为充分地体现中国哲学自 身的精神特质, 无疑是有益的。本文拟就此问题略陈 管见, 不当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
民族哲学通过 通孔 所表现的特殊性是关联于普遍性
的, 但其理论落脚点则在论说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弘
扬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质, 构成了其整个哲学活动的中
心意旨。显然, 在胡、冯等较为彻底地引进西方哲学的学 科框架、以初步确立中国哲学作为 哲学 的普遍性之后,
如何在此基础上凸显中国哲学自身的精神特质, 就成为
二
胡、冯等人之后, 学界继续推进着中国哲学的学科 建设。在这方面, 牟宗三的相关工作颇具代表性。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牟宗三以颇具系统的理论形态, 论说 哲学的普遍性与具体哲学形态的特殊性及其关系问 题, 表现出了面向人类民族文化之林以确立 中国的哲
①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 第 215 页, 北京,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 店, 1984。
得一察焉以自好, 于是 道术将为天下裂 ③。由于 道
就在一个通孔上显现, 并没有全体表现出来 ④, 以追求
普遍性为宗旨的哲学之所以出现中国哲学、西方哲学
与印度哲学等特殊形态, 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有如冯友兰, 牟宗三也十分关注中国哲学作为 中
国 之 哲学 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与新儒家 民族
本位 的基本理论立场相关联, 虽然牟宗三明确承认各
1986。
哲学关注
学 的更为明确而深入的理论自觉。
牟宗三首先从 文化构成 的视角, 肯认了中国哲
学的存在。在他看来, 文化之范围太大, 可以从各角
度、各方面来看, 但向内收缩到最核心的地方, 当该是 哲学。哲学可以做庞大的文化这一个综合体的中心领 导观念 ①。那么, 究竟什么是哲学呢? 牟宗三的回答
②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蔡元培序》,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③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第 4 页。 ④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上卷, 第 1 页, 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⑤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第 295 页,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⑥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 第 14 卷, 第 22 页, 开封, 河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