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精选16篇)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精选16篇)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精选16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篇1教学目标:1.品尝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2.体会简单的思想感情教学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下简称师):同学们好,今日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板书篇目、)朱自清先生曾经很自信地说,他有一种奇妙的本事,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觉和制造令人“惊异”的美。

荷塘,平凡吧;月色,一般吧。

要从其中制造令人惊异的美,真让人难以置信。

我们就渐渐观赏吧。

二、诵读感知师:首先,我朗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在听准字音的基础上,感受文本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掌声)师: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说一说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主要写了观赏月下荷塘美景的过程以及之后的一些感受。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还抒发了他的情感。

师:非常好,不仅有眼前之景,还有胸中之情。

师: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些段落集中写了“荷塘月色”。

生:四、五、六自然段。

师:你觉得哪些段落写了荷塘?哪些段落写了月色呢?生:第四段、六段写荷塘,第五段写月色。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是写的荷塘,没有写月色。

师:题目为什么叫“荷塘月色”呢?生:月色无形无声,很难把握。

所以借助荷塘来写。

师:侧面描写,这才是高超的地方。

第四段只写了荷塘,第五段只写了月色吗?生:(恍然)都是既有荷塘,又有月色。

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才更加丰富。

三、品尝语言(主要是四、五两段,诵读贯穿整个环节)第一部分:鉴赏四、五段,让同学自由发觉鉴赏点,老师适当引导。

师:下面我们一起查找“惊异”之美。

先鉴赏第四段。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留意读准字音、停顿,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

生:(有感情地读)师:同学们说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众生:挺好。

师:不错,这位同学开了个好头。

下面同学们认真阅读文本勾画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

预备好了请举手。

(给同学二三分钟思索时间)生:我觉得“层层的叶子中间……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非常好。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与美对话---《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经典美文《荷塘月色》。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大家注意到课文的配图了吗?生:文字美。

师:真是不约而同呀!朱自清先生曾自信地说,他有一种神奇的本领,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

这也是艺术家所追求的境界。

课文也有这样两句:“忽然想起日日起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请同学们动笔在文中把这两句画出来。

思考:“另有一番样子”是什么样子?“另一个世界”又是怎样的一个世界?那么寻常的荷塘为何美?生:“另有一番样子”是指满月的光里的荷塘,寻常的荷塘因为有月色而美。

生:“另一个世界”是指独处的世界,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寻常的荷塘因为月色和自由独处而美!师:很明确!也比较容易发现!好的散文往往都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根据大家的预习,我们可以归纳成“三美”。

生:“景美”、“情美”……。

师:还有“语言美”。

你们认同吗?(板书:景美、情美、语言美。

)这些美又离不开语言来表达。

荷塘和月色交相辉映,优美的语言作为载体。

也可以说这篇课文美在和谐统一。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一场与“美”对话。

师:回想你们的初读感受,你们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美好的词汇来形容朱自清所营造的意境?生:朦胧、幽静、淡雅、梦幻、迷人……师:不错,听起来就很美!那么,朱自清开篇用了哪个词来形容“月光”的?生:淡淡的。

师:不宁静愁起,却也不过浓重;赏荷得喜,却也不见狂欢,正如这淡淡的月色。

那么全文的感情基调怎样概括?生: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师:(板书:淡淡的哀愁和喜悦)师:感情基调是淡淡的,但是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却比较浓墨重彩,哪些段落重点写了荷塘月色的?生:4、5、6。

师:三段景物描写分别各有侧重,我们一起看看分别侧重于什么景物?生:第4段侧重描写了荷塘。

师:别忘记了荷塘是和月色交相辉映的。

请你们加个形容词!生: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知识与能力:(1)学习欣赏细腻、传神的语言。

(2)掌握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激趣导入教师:自古以来,荷花和月色都是文人争相吟诵的对象。

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描写月色和荷花的名句呢?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月光如水水如天”、“云破月来花弄影”……教师:是啊,荷花和月色都是非常美的景物。

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去月色下的荷塘游览一番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

(出示第一张页面。

画面是月色下的荷塘,音乐是小提琴曲,课题“荷塘月色”四字缓缓出现。

)二、介绍作者教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朱自清先生。

(出示第二张页面。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了解背景教师: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朱自清先生创作《荷塘月色》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出示第三张页面。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作者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怀疑和恐惧。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荷塘月色正是反映了作者幻想超脱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彷徨的心情。

四、自读课文教师:了解了作者和背景之后,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三个课时)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三个课时)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导入】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首诗是江总书记在1998年11月11日为纪念某位作家诞辰100周年而亲笔题写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

生:“晨鸣共北门,谈校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百代名。

”师:同学们读得很不错!那大家猜得出,江总书记是为纪念谁而题的诗吗?生:朱自清。

师:完全正确!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吗?生:有《背影》,有《荷塘月色》。

师:很好,大家非常聪明。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我们在初中就学过了。

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没有?生:《春》、《匆匆》……师:看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啊。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更加有名的——《荷塘月色》。

(板书:题目及作者)【作者简介】师:谁来说说,关于朱自清,你有怎样的了解和认识?生:(回答)师: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向我们介绍了朱自清的生平事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朱先生的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师:刚才有同学也表达了他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佩之情。

老师跟大家一样,同样非常佩服这位也曾当过中学语文老师的大作家。

毛泽东曾经写过一篇政论文《别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是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里面就有这样的话,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江总书记题的这首诗就是希望青年学子学习和继承朱自清先生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和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

毛泽东: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案例
 案例主题与背景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准备了朱自清的背景材料,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主题:质疑探究,揣摩品味。

 教学方式: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教学过程
 师:上堂课我们梳理了作者的感情线索,这堂课我们来研究揣摩品味这篇美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幺感受?发现了什幺问题?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赏析一下,品味一下。

下面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问题。

 (生:翻书,静思三分钟。


 师:怎幺样考虑好了,可提问了?
 生:老师,这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与前后语境很不和谐,怎幺理解?
 师:是啊,这个问题有挑战性,这幺美丽的荷塘,怎幺突然出现这幺阴森怕人的情景?谁来说说看?
 生:灌木长的就是七扭八挣的,在月光下的投影就像炸毛鬼。

 同学笑,表示认同。

 师:看来同学还挺有生活,这幺说是写实了。

这个实际情况不美为什幺还要写哪?。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实录(附反思)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实录(附反思)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实录(附反思)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实录(附反思)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散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鉴赏的佳作上一节课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文章结构做了一个简单介绍和梳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鉴赏一下作者笔下的美景--荷塘月色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本文真正描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段文字?好!那我们今天就先来研读本文的第4、5、6自然段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三段朗读一遍,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三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景色?大部分同学都读完了,我请同学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嗯,归纳得很好,简洁,准确:第4段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第5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第6段写的是“荷塘四面的景物”板书: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景物下面我请一位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同学为大家把第4、5、6自然段朗读一遍读的时候请注意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尽可能地读出的情感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从大家的掌声中可以知道大家的赞许之情,这位同学朗读得的确很好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这位同学朗读的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把这三段一起来朗读一遍大家读得也很好!这三段文字的确让人非常愿意去美美地朗读一番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之美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研究的重点现在我请大家来好好讨论研究这样三个问题:① 这三段文字分别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② 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③ 这些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好,我们请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你来(分别板书每段所写的景物)生:第4段主要是抓住:叶、花、香和流水第5段主要是抓住月光、雾、云和影第6段主要写的是树、远山、灯光、蝉声和蛙声师: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第二个讨论题谁来回答?对,这三段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板书:比喻拟人还有呢?还运用了映衬的手法师:嗯,还运用了映衬,也就是对比的手法,请你举例说明哦?你说“所有景物的互相映衬,才构成了一幅荷塘月色图”这样解释“映衬”的手法可以吗?不错,作者在这里面的确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板书:映衬),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譬如: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是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再譬如:荷塘四面的景物对“荷塘月色”也有映衬作用,使得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除此之外,谁还找到了其他手法呢?请举手回答! 没有了吗?那么我提个问题:如果将荷香在一副图画中画出来,你会怎么画呢?哦,有的同学说画几只蜜蜂或蝴蝶就可以了,不错,是个主意那“蝉声”和“蛙声”恐怕画不出来吧!更何况文中还有那“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还有那“笼着轻纱的梦”等等,这些都是画不出来的那我们看作者是怎么用文字“画”出荷香的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同学们请注意,这里面作者运用了一种手法叫“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一种感觉转化、迁移为另一种感觉,例如把嗅觉转化为听觉,或者把视觉转化为听觉,等等文中还有一个句子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请把它找出来(板书:通感)是哪一句呢?第五段中“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好!如此看来,第4、5、6自然段之所以写得十分美妙动人,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映衬和通感等艺术手法在这些艺术手法中,我们最为熟悉的是比喻和拟人比喻主要是借助不同类事物的相似点,来把描写对象某种特征更加生动地更加形象化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拟人主要是赋予描写对象以人的某种特征或情感,从而把描写对象写得活灵活现,摇曳多姿,妙趣横生映衬的作用我在前面提起过,还记得吗?那就是为了使不同的描写对象彼此辉映,融为一体,使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那么,“通感”又有什么表达作用呢?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哦?这位同学说的非常专业,他刚刚提到了一个词“意象叠加”,他说是作者是要把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意象叠加到描写对象上来,来表达一种似乎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在此,我八卦一下,请问:如此专业的分析,你是自己感悟琢磨出来的,还是参看了相关的材料呢?两者都有啊,说得好,我们就是既要去多看一些学习资料,也要多去独立思考琢磨请大家为他“既看了,也琢磨了”而鼓掌!这是通感的一个作用,还有其他的作用吗,谁还能说一下?嗯,你说能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更好地领会语句的美好意境,那我们一起具体的来鉴赏一下这两个运用通感的句子:第一个句子是把嗅觉转化成了听觉“缕缕清香”在微风的吹拂下,时断时续,若有似无,就如同“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给人以无限的飘渺和神秘的遐想第二个句子是把视觉转化成了听觉月光和树影无比巧妙的搭配,仿佛变成了旋律和谐的“名曲”,在那静谧朦胧的夜里,不禁使人联想起那些美妙的小夜曲,给人以无限的温馨和幽雅的美感我们常说“学以致用”,那么通过对通感含义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学习,你们可以试着说出几个运用通感的句子吗?生:坐着小皮艇在激流里漂流,仿佛在激越的爵士乐中飞翔生: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生:她咯咯笑起来,笑声很甜师:好,三位同学写得都还不错,时间关系,同学们课后再去互相交流师:同学们请注意,我们要想真正把景物写活,写生动,写得更有感染力,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很好地学习和借鉴本文第4、5、6自然段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景色景物手法作用4:月光下的荷塘:…… 比喻、拟人……5:荷塘上的月色:映衬、通感6:荷塘四面的景物:附教学反思:一、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理念设计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理念是《课标》和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教学实录很好地实践了这一基本理念《荷塘月色》的第4、5、6自然段是文章语文“知识和能力”教学的重点所在,而文章到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则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宏观设计上,本教学实录首先是用重锤敲打教学的重难点,用了全部教学时间的近八分之七,以强化“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上,本着“必修课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的原则,通过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通过对描写对象、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反复鉴赏玩味,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努力使他们“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上,通过各种循循善诱的手段,积极组织引导学生逐步地从文章局部内容情感的表达,到全文情感流露的表象直至使学生准确地探明作者“深刻而良苦的用心”,始终在努力实践着一个理念:“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二、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三、努力营造“主导”和“主体”和谐统一的教学情境。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南阳一中《荷塘月色》公开课课堂实录师:这个灯马上要关掉,放心啊。

大家先不要抬着头,太晃眼了,刚刚我已经看到很多同学不敢抬起头来,一抬头就是灯光,照的得眼睛太受不了了,所以你们低着头没关系的噢!各位同学,灯马上就可以关掉了,好吧!想问一下,黑板都看得见吗?生:看得见。

师:好的。

刚刚我问了大概10位同学……(关灯)现在是不是有一点太暗了?生:没有。

师:舒服一点了吧?好,那我们就暗一点点,然后舒服一点好吧。

好,我们就开始上课,可以吗?生:可以2师:好,上课。

生:起立生(齐):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刚刚我们在开幕式的时候,我问了大概到十位同学,大部分同学课前没有把《荷塘月色》读过,也有一些同学读过的,现在想问一下大家,刚刚在听的时候把文章读完的同学请举手。

课前读过刚刚开幕式又读了一遍或者是以前没读过刚刚读过的同学请举手。

(大部分举手)好,少部分同学没有读完,没关系噢。

把手放下。

师:刚刚我问道其中几位读过的说文章不太能懂,不知道好像想写点啥,那我想问,刚刚,我没有问道你觉得这篇文章不太好懂的请举手,不太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的?没读完的没关系,也不要看别人,好,除了极少数两三位同学没举手,其他都举手了。

好,现在请大家静下心,手放下,把文章再看一遍。

看的过程中,你试图找出作者想要表达那个情绪的蛛丝马迹,你觉得哪些语句,哪些文字能够帮助你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点什么,好吗?好,开始,边读边圈,试着来体会作者想传递的那个想法。

学生默读课文。

师:有一点点感觉,传递出来,可以吧。

自愿举手发言还是开火车?举手,那谁先来?小伙子你先来。

生:我是看到了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有一个“可惜我们已经无福消受了。

”还有最后一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两句话表达了自己对江南美景的思念,以及想欣赏不了江南美景的遗憾和落寞。

教师板书:思念;遗憾;落寞师:其它同学可以把我们同学刚刚表达的要点圈画出来,做笔记。

他找了两个句子,从这两个句子中他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情绪,三个词。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一《荷塘月色》教学课例【教学思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多次公开执教这篇课文,我很清楚这篇经典之经典的课文的分量。

以往几次的教学都是把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进而学会能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在课堂上,重点讲解4、5、6三小节,之后也引领学生探讨相关的情景交融的问题,但总觉得学生与文本、教者、作者之间存在隔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

因而此次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将文本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针对写景散文的特点,明确《荷塘月色》的学习目标为:(一)体味作者独有的内心情怀,理解感情是散文的灵魂;(二)欣赏荷塘月色的唯美画面,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三)揣摩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三个目标计划在两课时内解决,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学习前三小节,落实目标(一)的学习,穿插感悟目标(三)中“朴素”的语言风格;第二课时重在落实目标(二),并将目标(三)的学习与目标(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此案例是一课时。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寻求将文本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完美结合。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必修二专题四的标题与前三个专题的标题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学生讨论)师:专题一“珍爱生命”,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三“历史的回声”,这三个专题均有一个统一的话题,一个明确的中心,每个专题下分设的若干模块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专题的内涵,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则是侧重于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思考分类。

师:在本专题里我们将要“欣赏”的课文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专题四的文章(引领学生翻阅目录以及课文)。

我们将要欣赏的文体有散文和小说,散文有《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说有《祝福》《边城》(节选)、《林黛玉进贾府》。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第一篇: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这是我给新生讲的第一篇课文。

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合上:“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

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

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

”我说:“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 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贾志杰同学举手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你怎么知道的?” 他回答:“在教材第5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好!”我对全班学生说,“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

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我又问:“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 仍然是沉默。

我只好说:“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学生们不约而同一下抬起了头,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在说:咦?我为什么没发现这个问题呢?“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引言】在我国,荷塘月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其独特的意境和优美的词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场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课堂实录及评价,希望能为类似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概述】1.课堂主题与目标本次课堂的主题是“荷塘月色诗歌鉴赏”,目标是通过分析荷塘月色的词句和意境,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上,教师采用了讲解、讨论、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荷塘月色的图片和音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诗歌的美。

3.学生参与程度与反馈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对荷塘月色的意境和美感给予了高度评价。

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荷塘月色课堂评价】1.教学内容与效果评价本次课堂的教学内容充实,涵盖了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词句解析、意境赏析等方面。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还对荷塘月色的美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2.教学方法与过程评价教师采用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课堂互动性强。

3.学生学习成果评价通过本次课堂的学习,学生们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得到了提高,部分学生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表独特见解。

可以看出,本次课堂教学成果显著。

【总结与建议】本次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表明,以诗歌鉴赏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注重互动性和实践性。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教师应充分准备教学内容,确保课堂知识的丰富性和系统性。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结合实际生活,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文学素养。

总之,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原创版)目录1.荷塘月色课堂实录2.荷塘月色课堂评价正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荷塘月色是一幅非常优美的画卷,它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

在这个课堂中,我们通过学习荷塘月色的实录,来了解这幅画作背后的故事和它的艺术价值。

首先,我们了解了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

这幅画作是著名画家张大千于 1959 年创作的,当时他正在香港居住,因为对荷花的喜爱,所以决定画一幅以荷花为主题的画作。

在创作过程中,张大千采用了传统的中国画技法,运用了浓淡相间的墨色和精细的线描,将荷花的美态和荷塘的静谧完美地呈现出来。

接着,我们详细分析了荷塘月色的艺术特点。

这幅画作采用了横向构图,画面中充满了宁静的气息。

张大千巧妙地运用了光影和色彩的变化,使得画面中的荷花和荷叶显得更加立体和生动。

此外,他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荷花和荷叶的细节描绘得非常逼真。

最后,我们学习了如何欣赏荷塘月色这幅画作。

在欣赏时,我们要注意画面的整体布局和构图,同时要仔细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和色彩变化,从而更好地领略到这幅画作的艺术魅力。

【荷塘月色课堂评价】总的来说,这次荷塘月色课堂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还学会了如何欣赏一幅画作。

这对于提高我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这次课堂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

张大千作为一位杰出的中国画家,他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画的高水平,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学习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所使用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2.通过赏析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感受作者当时心境,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语句的分析,学会文中所用修辞的表达效果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理解当时所处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什么意思?"我"——"非我"生:"我"就是"我","非我"就是"不是我"。

(生笑)师:哈哈,那到底"是不是我"?生: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大部分的时间,我是我,但是有时候,我又不是我,不是大家看到的我"。

人前的我,人后的我,现实的我,精神的我。

师:有意思,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时刻?(生踊跃发言)生:有!我不喜欢那种家庭聚会,但是我妈就一定让我参加,对着亲戚笑脸嘻嘻的,这一点都不像我。

师:这样的"时刻",不止是"我们有",上个世纪的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有,但他的"我与非我"又与我们的"我与非我"不同,今天我们将从"我与非我"的角度解读朱自清,学习《荷塘月色》。

二、"我"与"非我"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找出"我与非我"的"界线",意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是我"。

生1:第三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师:这里的"我"怎样的?"非我"呢?联系全文思考一下。

《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生:《春》和《背影》)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生:民主战士)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二)讲授新课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后几位的补充,我们更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踪,请看作者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一)细读课文重点赏读4、5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在了解作者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文章开头写了怎样的环境,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体现一种什么心情?(生:当时在晚上十分安静,作者感到孤独,心情“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与下文关联的如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而含蓄地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丝,揭示本文的主题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生:路曲曲折折;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静)作者心情有无变化?(生:有变化开始比较忧愁“心里颇不宁静”,后来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丝丝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暂时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这一部分写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发了月下独处的感受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欣赏这“静静的美”吧!赏读第4段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作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回答十分准确,作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生:作者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生: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样子)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那么作者如何表现花的呢?(生:作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明净、光亮)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媒介显示:星空图作者怎么描写荷香呢?(生: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比喻把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共同点:两者(花香、歌声)给人的感觉都是时断时续,似有似无,因为歌声在“远处”、“高楼”上,这个比喻新鲜又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称为通感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的叶子的颜色和姿态,像凝聚起来的碧绿的波纹,静中有动,特别传神水:“脉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荷水满怀感情)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给人以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景物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一个“月”字,然而却处处写月,处处体现了月下荷塘的景物赏读第5段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作者笔锋一转到了荷上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媒介显示:配乐朗诵第5自然段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展开的?(生: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生:“泻”、“浮”、“洗”、“笼”、“画”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浮:雾十分轻,扩散慢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笼:朦胧不可捉摸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生:“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动、明净的样子“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花呈现出洁白、鲜润的特点“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的朦胧之美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一个用“倩影”?(生:因为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词准确写出了不同形象的特点)“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生: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作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第6自然段下面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树为中心对象,还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生:这说明苦闷与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头,所以热闹一点也没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赏静静的美的同时,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四)巩固新课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五)再次欣赏重点片断同学们一起体会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齐读第4、5自然段媒介显示:月下荷塘图,背景音乐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体现,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写一个抒情小片断—《雨中校园》(六)课堂小练笔媒介显示:作文《雨中校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七)布置作业《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的:一、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两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研究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投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通知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目前又到了那里呢?……(《匆匆》)渴望着,渴望着,春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

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

[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生:首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

师:说得好。

“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

那么,你能说说这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

师:请坐。

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最新10篇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最新10篇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最新10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内容: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6、脉脉的流水……)想一想,1927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习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活)讲授导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播放录音(或教师表情朗读)板书课题作者、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作品结构分析教师启发指导:以下提供一种示例,其他可从“专项评价”中,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以上可适当使用板书或卡片或荧屏演示等多媒体)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荷塘月色》案例案例主题与背景教学时间: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准备了朱自清的背景材料,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主题:质疑探究,揣摩品味。

教学方式: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教学过程师:上堂课我们梳理了作者的感情线索,这堂课我们来研究揣摩品味这篇美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发现了什么问题?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赏析一下,品味一下。

下面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问题。

(生:翻书,静思三分钟。

)师:怎么样考虑好了,可提问了?生:老师,这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与前后语境很不和谐,怎么理解?师:是啊,这个问题有挑战性,这么美丽的荷塘,怎么突然出现这么阴森怕人的情景?谁来说说看?生:灌木长的就是七扭八挣的,在月光下的投影就像炸毛鬼。

同学笑,表示认同。

师:看来同学还挺有生活,这么说是写实了。

这个实际情况不美为什么还要写哪?读读后几句。

生读。

师:作者说荷塘中的光与影“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乐曲有什么特点?生:有旋律有节奏。

师:节奏有强弱之分,和光影的深浅不一相似,这样写就增加了文章的节奏感。

生恍然大悟。

师:这在写文章上叫“文似看山”生:(一齐)不喜平。

师:对了。

谁还有问题?生:我看网上说真正的清华荷塘并不是这么美,作者为什么写的那么美哪?师:这有个用高科技手段知道荷塘秘密的人。

的确如此,真正的荷塘并没有这么美,讨论一下为什么作者要虚构美丽的荷塘?按平时的六人组讨论。

(生讨论热烈3分钟)生:(举手)(师示意回答)这是虚写,主要是为了抒情,不是说“景语即情语”吗?师:抒发了什么情?生:喜悦,淡淡的喜悦之情,在这儿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自由自在。

师:除了抒情,还有别的用意吗?生:我们组认为,这是作者精神的避难所。

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是作者心灵的家园。

师:他在回避什么?生:我们发的材料上说:“1927年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作者对国民党失望之极,可对共产党又缺少了解和信任,内心苦闷彷徨。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荷塘月色第一课时一、导入先放凤凰传奇的歌《荷塘月色》。

听完后,说:在歌曲方面,没有听说过凤凰传奇,没有听过他们的《荷塘月色》,引用当前比较流行的话就是“You out 了”,在文学方面,没有听说过一个作家,没有听说过这个作家的某篇文章,那就不仅仅是“Youout了”,也许还会有人说你孤陋寡闻,说你浅薄无知,但我说,错了,那哪能是孤陋寡闻,哪能是浅薄无知呢?那简直是孤陋寡闻的孤陋寡闻次方,浅薄无知的浅薄无知次方。

那么这个作家就是XXX,他的那篇文章就是《荷塘月色》。

也许你会说:哦,原来和凤凰传奇的那首歌的名字一样啊!我说,你又错了,应该是凤凰传奇的那首歌和XXX的文章名字是一样的。

因为你只能说你长的像你爷爷,而决不能说你爷爷长的像你。

很明显的,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是孙子辈的,而XXX的《荷塘月色》则当之无愧的是爷爷辈的。

因为这篇文章语言之优美,语气之清新,感情之婉约,构思之巧妙,是你闻所未闻的。

我相信,百年之后,这篇文章会和XXX的《滕王阁序》,XXX的《醉翁亭记》,XXX的《赤壁赋》,XXX的《岳阳楼记》齐名,甚至会更胜一筹。

那么,今天,我们有幸带着崇仰的心情,共同来分享一下这篇文章吧!二、配乐朗诵1、配古筝名曲《出水莲》,请一位音质较好的同学朗诵。

2、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进程中,注意两个题目:(1)找出景物描写集中的段落。

(2)画出能够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

三、理清思路文章已经听完了,大家有一个甚么样的觉得?同学回答:美!那么它美在何处?同学们也许不知道该从何处作答。

假如我问你班里的某位同学怎样样,你大概会说:他勤奋、刻苦、乐于助人、性格开朗等等。

因为这是你对他的团体印象。

所以,把握一篇文章,也需要先从团体上来把握,然后再从细节方面分析。

那么目前,咱们就先理清文章的思绪。

板书:理清思绪提问:这篇文章作文一篇写景散文,景物描写集中在哪几段?同学回答:2、4、5、6段。

那么这些景物描写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组织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补充一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授课人:刘世科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三分长相七分打扮。

”可见,人的外部包装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想把写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得优美动人,又要靠什么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包装他眼中的景物的。

二、文本研讨
(一)诵读、鉴赏第4段
师: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来描写月下荷塘的?
生: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
师:找出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请的句子,并说说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1: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

师:这样的比喻手法有什么好处?
生1: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师:作者又是如何描绘荷花的?
生2: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用有什么好处?
生2:“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

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师:荷花又是什么样的呢?
生3: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师:(这里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3:比喻
师:既然是比喻,我们不妨用比喻的手法找找本句的本体、喻体。

生3:“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比喻都是有相似之处,那么这个“比喻”有形似之处吗?
生:没有。

师:那么这还是比喻吗?
生:是或不是
师:其实不是这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个新的修辞手法--通感,其实这个修辞手法也不陌生,我们在学《应和》时就给大家讲过了。

那什么是通感呢?)通感: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

师:那咱们再看这句话,“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是把哪两种感觉给连通起来了?
生:嗅觉和视觉
师:很好,也就是把清香这种感觉转化为了歌声。

那又有什么相似之处呢?生:(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缕缕”和“渺茫”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
生:断断续续
生:不连贯
师:对,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缕缕清香”“渺茫的歌声”都给人以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

师:运用通感有什么好处?
生:给我们一种意境。

师:什么意境?
生:......
师:运用通感手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象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说白了就是不但有了嗅觉的感官体验,也给了我们听觉的感官体验,扩大了感官的感受范围。

师:荷波又是什么样的呢?
生4:“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
师:荷水呢?
生5:“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月下荷塘景色,下面我让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总结下本段,并用运用什么修辞手法,通过对什么的描写,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现了什么的格式来回答问题。

生: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通过荷波、荷水的动态描写和荷叶、荷花、荷香的静态描写,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更绝的是,全段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的具体描写中。

简单的说,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师:月下荷塘有如此美景,荷塘上的月色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五段。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师:我们先来齐读第五段。

师: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生: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师: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哪些生动传神的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
生:“泻”“浮”“洗”“画”
师:这些词语可否替换?
生:冲
生:浮
生:照
生:飘
生:....
师:哪大家比较一下,你用的这个词语和作者用的词语哪个好?
生:原文好
师:为什么呢?
生:缺乏意境。

表现不出这种景色之美。

师:不错,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月光下荷花、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其他词语都太单调了,没有了动感之美。

师: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对本段作下小结。

谁愿意?
生:本段作者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好。

同学们,讲到这里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这两段描绘的全是景色,有没有体现作者的情感?
生:没有
师:那作者为什么描绘这些景色呢,难道就是为了表现清华园荷花塘景色的优美、静谧吗?
生:.....
师:所以,作者不可能单是表现景色吧?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家想一下作者为什么来到荷塘?
生:心里颇不宁静。

师:没错,作者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想来荷塘寻宁静,那作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
生1:他迷茫
生2:惶惑
师:没错,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绪呢?大家还记得作者的创作背景吗?生:记得,《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社会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作者无助,寻不到出路,非常迷茫,陷入一片矛盾之中,那么作者来到荷花塘是不是为了逃避现实,现在请大家看多媒体,讨论如下问题: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归隐南山,我们称赞其淡泊明志、不慕名利的精神追求,那么对于朱自清先生“逃避”现实,去荷塘欲寻片刻安宁的表现,我们大家是如何看待的?
生1: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因为内心无法排遣,想寻得片刻的安宁。

生2:不是逃避现实,作者陷入一片矛盾,去荷塘并非就是为了逃避现实,他心怀祖国,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走向,是心系祖国的一种表现。

生3:....
师:两位同学都说的很有道理,但第二位同学说的较全面,也更深刻一些,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朱自清,不可能完全超脱,在他学者外表之下隐藏的是一颗斗士之心,怎么会脱离现实,做一个隐士呢?
师:同学们到此,我们重新回顾一下课文,作者通过描写月下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来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荷塘月色之景,给我们营造出幽静、朦胧的氛围,那么大家想一下,作者除了运用了修辞手法来包装《荷塘月色》还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展现这样一幅美景?
生:侧面描写、正面描写
生:虚实结合
生: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师:没错,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由于作者心里颇不宁静来到荷花塘,想寻得片刻宁静,所以作者运用以动写静的手法描绘月下荷塘和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了荷塘上的月色给我们展现一幅荷塘月色的美景,以寻求心灵的宁静。

师:作业布置,请看大屏幕。

本课到此结束,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